❶ 企業職工社保與機關社保怎麼計算退休金為何差距那麼大
企業退休職工的養老金待遇與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金待遇,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以前說的是雙軌製造成的,但並軌後,其差距仍然存在,而且差距還未縮小。其差距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分析一下,大致可能有以下原因:
一、養老金核算的雙軌製造成的差距。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企業職工與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的養老金核算辦法是一樣的。上世紀九十年代進行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後,企業率先推行了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機關事業單位沒有進行改革。這樣,企業職業核算養老金的制度就與機關事業單位不同了。兩種制度核算養老金,必然就會產生一定的差距。
企業退休職工的養老金是根據繳納養老保險的情況及視同繳費的情況,用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規定的辦法計算出來的,一般由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構成(如果是1996年前參加工作的話,可能還有過渡性養老金),退休後核算出的養老金水平大致相當於在職時工資的40—60%左右。
機關事業單位退休職工中的老人(2014年10月前退休的人員),其養老金的核算辦法與企業退休職工是不同的,他們是以其基本工資乘以一定比例來核算養老金的,這個乘以的比例是以工齡來確定,工齡35年以上的比例為90%,工齡30年至35年的比例為85%。
即使企業職工與機關事業單位員工的工資相同,按這種雙軌制計算出來的養老金肯定也是不同的,機關事業單位的員工就會比企業員工的高。
二、繳費基數等相差較大造成的差距。
2014年10月機關事業單位實行與企業職工一樣的養老保險制度後,雙軌制並軌了。如果完全按照新的辦法來核算養老金的話,兩者在養老金上的差距應當會縮小,但由於在工資收入上存在的較大差距,要使養老金之間的差距縮小還比較難。
一般來說,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收入在當地是處於中上水平的,是屬於較高工資收入的人群,月收入會較高,普通職員達到每月6000元是正常的,有職務的人員達到八、九千元甚至超過1萬元都是正常的,而企業員工則不同了,除了少數行業、少數人的收入可能高一點以外,大部分企業員工的工資收入都不高,有的還拿著最低工資標準的工資(最低工資標准超過2000元以上的很少),屬於工資收入較低的人群。
養老保險的繳費基數是以工資為依據的,工資收入高,繳費基數就高,個人賬戶余額就高,加上機關事業單位在養老保險繳費上是就高不就低的,而企業員的繳費往往不會太高,有的還會就低不就高,因此,盡管採用一樣的辦法來計算養老金,但由於繳費基數上的差距較大,養老金的待遇就會有較大的差距。
此外,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一般工作較穩定,不會失業,不會中斷養老保險繳費,而企業職工則不同,可能會有失業的情況發生,失業後也有可能會中斷養老保險繳費。一些靈活就業人員也可能因為經濟等方面的原因中斷繳費。這樣,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繳費年限就會長些,一些企業職工的繳費年限就會短些。繳費年限長短不同,會體現在養老金上,繳費年限長的養老金就會高一些,反之就會低些。這就造成了差距。
三、計算過渡性養老金的指數值不同造成的差距。
機關事業單位剛實行養老保險制度不久,目前退休的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都還屬於「中人」( 2014年9月前參加工作,2014年10月後退休的人員)。這些「中人」退休時,除了有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外,還會有過渡性養老金。
有過渡性養老金是可以理解的,就像一些1996年前參加工作的企業退休人員一樣,也有過渡性養老金,這是對以前沒有實際繳費、計算出的個人賬戶養老金較低的一種補償。
在計算過渡性養老金時,企業退休職工的「中人」用的是平均繳費工資指數,一般都按1來確定,也不分企業領導和普通職工,不分是工程師還是工人;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中人」用的是視同繳費指數,這個指數是根據退休時的職務、職級來確定的,職務職級高,指數就大,計算出的過渡性養老金就高。一般人員退休時,其指數都會大於1,有職務就更高,如副高職稱的教師退休時,其指數就會達到2左右。
計算時,指數取值的不同,就造成了機關事業單位「中人」的過渡性養老金較高,使之與企業員工在養老金上也就有了差距。當然,這種差距在「中人」全部退休完了以後也就不存在了。
四、有無年金方面造成的差距。
年金是一種補充養老保險制度。在企業實行的是企業年金制度,在機關事業單位實行的是職業年金制度。這兩種制度的內容雖有些不同,但都是對養老保險的補充。
2014年10月機關事業單位進行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後,機關事業單位都強制實行了職業年金制度。企業年金制度的規定雖出台較早,但不是一項強制實行的制度,是需要企業與職工一方集體協商確定後才會在企業建立的制度。一般的企業出於減少成本、增加利潤的考慮,是不會去主動協商建立這樣的制度的,因此,大多數企業職工是沒有企業年金的。
退休後,機關事業單位員工會按月領到一筆職業年金,而多數企業員工是沒有企業年金可領的,在年金收入上他們的養老待遇也會有差距。
在年金上會差多少呢?目前機關事業單位的職業年金制度已實行近7年了。如果機關事業單位一員工以每月8000元為基數繳納職業年金,到2021年10月60歲退休時,7年累計的個人賬戶余額為8.06萬元(不計利息),退休後可以按月領取職業年金580元。
從現在開始,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退休時間越晚,其繳納職業年金的時間就會越長,退休後得到的職業年金就越高。假如一位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從2014年10月開始繳納職業年金,平均月繳費基數為8000元,在2044年10月60歲退休時,其職業年金個人賬戶就會有34.56萬元(不計利息),退休後就會按月領到2486元的職業年金,如果算上職業年金個人賬戶的利息,每月能領到的職業年金就更高了。企業如果沒有建立企業年金制度,退休後企業職工是沒有年金可領的。
那時,沒有企業年金的企業退休職工,只能看著機關事業單位的退休人員比自己多領這些2000多元的職業年金了。 在年金上的差距,也就造成了企業職工與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在養老待遇上的差距。
綜合以上情況,企業退休職工與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在養老保險上的差距,主要是因為雙軌制核算養老金、繳費基數有差距、繳費年限有差距、過渡性養老金計算有差距、年金制度是否實行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如果機關事業「中人」全部退休完了,如果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與企業職工的工資一樣高的、繳費年限一年長了,企業職工也像機關事業單位一樣實行了年金制度了,那麼企業職工與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在養老金待遇上就不會在差距了,或者說,差距就很小了。期待這一天早日到來!
以上是個人了解的情況及見解,如有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企業職工社保與機關社保怎麼計算退休金?為何差距那麼大?我認為,企業職工與機關事業職工退休養老金差距那麼大,大到目前差距仍以倍數計算,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所導致的。具體講,既有養老金計算方法上的原因,也有工資收入水平方面的原因。
先分析與解讀基本養老金計算方法上的原因。從表面上看,養老並軌改革以後,機關事業職工與企業職工一樣,在計算與核定基本養老金的計發辦法上,是大體統一與基本相同的。但是,實際上的差異與區別,仍然是十分明顯與巨大的。比如,退休待遇雙軌制,造成並導致企業職工與機關事業職工,在初始退休待遇上的巨大落差始終存在,實質並軌的預期目標任重而道遠;視同繳費指數上的政策分野,導致企業職工和機關事業職工,在基本養老金計算與核定結果上的落差不斷加劇,差距鴻溝越填越大,企業職工的視同繳費指數值,繼續幾十年一貫制,仍然按照整數1在忠實地執行著。
再分析與解讀機關事業職工平均收入水平上的原因。上世紀90年代以來,機關事業職工的平均工資收入水平,是在明顯的快速增長與發展之中。而且,實際的平均工資收入水平,是大大高於企業平均工資收入水平的。而由於企業工資收入水平的決定與形成機制,與企業效益密切關聯。而機關事業的工資收入來源渠道,則完全由國家財政負責買單。由於企業職工和機關事業職工,在工資收入水平的巨大差距,必然造成並導致機關事業退休養老待遇上的「多繳多得」。
感謝閱讀,請點關注!歡迎廣大讀者和網友朋友們批評指正。
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與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雖然都是屬於城鎮職工社保,但兩者在待遇上確實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原因如下:
一、繳費不同。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不但繳費檔位一樣,最低標準是60%,最高標準是300%。最低繳費年限也都是15年。但在日常生活中,絕大部分中小企業由於經濟效益不佳,職工工資水平較低,無論是單位還是個人,養老保險的繳費基數丶繳費金額都比較低。比如繳費基數平均只有60%上下。機關事業單位由於享受的是財政撥款,從業人員的工資有保障,無論是單位還是個人,養老保險的繳費基數、繳費標准都比較高。比如繳費基數平均都在100%以上。由於繳費基數、繳費工資上的差別,企業職工和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退休時的養老金待遇也就自然會存在不小的差距了。
二、養老金的構成不同。2014年10月1日機關事業單位推行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後,為了不讓機關事業單位「中人"的養老金待遇吃虧,國家把他們在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之前的正式工齡視同繳費年限,並用一筆過渡性養老金作為補償。這樣,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中人"的基本養老金便由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三部分組成。而企業單位由於建立養老保險制度已經幾十年了,目前退休人員中大部分都是「新人",而「新人"的基本養老金由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組成。由於養老金的構成不同,企業職工和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退休後的養老金肯定不相同。
三、養老金計算方法不同。企業職工退休時,社保局根據他們養老保險的繳費基數、繳費年限、繳費金額等數據,統一套進養老金計算公式,一項一項計算出養老金待遇。而10年過渡期內的機關事業單位「中人",他們退休時要採取新辦法和老辦法對比的方法計算養老金,限高保底。由於養老金的計算方法不同,企業職工和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退休時的養老金自然存在差距。
總之,養老保險繳費基數、繳費標准、養老金構成、養老金計算方法等等方面的不相同,必定會造成企業職工和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退休後養老金待遇上的差距。當然,這些問題國家都正在逐步解決。隨著改革的深入,企業退休職工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之間的養老金差距會逐步縮小的。
企業職工的養老待遇之所以遠低於機關公務員,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 繳費的時間短很多 ,二是 繳費的金額少很多 ,三是 少了一項職業年金 。
2014年之後,我國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進行了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和企業職工一樣開始繳納 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 。
只不過,由於參保人群的不同,被細分為 企業職工 基本養老保險和 機關事業單位 基本養老保險,兩種保險基金 分開建賬、分開管理 。
但是,二者的本質都是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各項制度設置是一模一樣的。
第一,兩種保險的 繳費模式 是一樣的,都是用人單位(機關或企業)和個人一起繳納,用人單位的費率是16%,個人是8%。並且,個人帳戶的金額都由個人繳費形成,機關公務員並沒有額外的補貼。
第二,不管是企業職工還是機關公務員, 繳費基數都有限制 ,既不能選擇很高的繳費基數,也不能選擇很低的繳費基數。
目前,兩種保險的繳費基數上下限都是 上年省平均工資 的 60%——300% 。假如某省2020年的平均工資是6000元/月,那麼繳費基數的上限是18000,下限是3600,哪怕有職工的工資很高,達到3萬每月,也只能按照18000繳納。
這種規定主要是為了 社會 公平,避免基本養老金拉開太大的差距。
第三,基本養老金都由 基礎養老金 和 個人賬戶養老金 組成,計算方法也是一模一樣的。繳費年限越長、平時繳納金額越多,最後的待遇就越高。
綜上所述,兩種基本養老保險的制度設置是一模一樣的,但企業職工退休待遇少很多的情況確實存在,背後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以下三點:
雖然公務員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是2014年建立的,但是,在2014年前入職的公務員的工齡是可以 視同繳費年限 的。簡單來說,就是國家默認你在2014年之前也繳費了。
因此,公務員的繳費年限是很長的,按照20多歲入職、60(55)歲退休,繳費年限至少有30年。
而企業職工的繳費年限明顯短很多:
1、有些企業為了省錢,不願意給員工繳納社保,能拖就拖,能不繳就不繳。
2、有些員工參加社保的意識不強,認為社保沒什麼用,自己不願意繳納社保,更看重眼前的到手工資。
3、雖然養老保險多繳多得,但待遇的增長幅度遠遠低於個人的付出增幅,導致有些員工繳足15年後就不願意再繳了。
因此,企業職工的繳費年限明顯低於機關公務員。
上面也講到了,繳費基數是有上下限的,下限是上年省平均工資的60%,有些企業為了省錢,一般都給員工選擇 最低的繳費基數 。
例如,某省2020年的平均工資是6000元/月,企業都是按照3600的標准給員工繳納社保,哪怕員工工資1萬也是如此。
除了少部分互聯網公司、金融企業、高 科技 企業、國企外,絕大部分小微企業都是按照這種模式來的。
而機關公務員就不一樣了,會按 實際的應發工資 進行繳納。假如上一年度的個人平均工資是8000元/月,本年的繳費基數肯定會接近8000元(要剔除某些不能計入繳費基數的地方津補貼)。
而繳費基數越大,計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金額就越多,最後每個月能拿到的基本養老金自然也就越多。
目前,機關公務員都是有補充養老保險的,就是所謂的 職業年金 ,這是國家 強制建立 的,每個月按照個人繳費基數的12%計入個人賬戶,到退休的時候按照個人賬戶余額除以139得到的金額按月領取, 領完為止 。
而企業職工雖然也有相應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就是所謂的 企業年金 ,但不是國家強制建立的,只是 鼓勵建立 。
絕大部分企業為了省錢,根本不會掏錢幫員工增加這項福利。
據我了解,我所在的地級市沒有一家私營企業建立了企業年金制度。就算是全國,截止2020年也僅僅只有2700多萬企業職工參與其中,絕大部分來自央企(國企)、互聯網公司、金融企業。
因此,與機關公務員相比,企業職工少了一項補充養老保險制度,每個月要相差兩三千元。
綜上所述,企業職工的養老保險制度雖然和機關公務員的一模一樣,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最後能夠拿到手的養老待遇確實相差甚遠,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也是短期內無法解決的。
不過,國家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正在想方設法逐步解決,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養老待遇的差距會逐漸縮小。
歡迎關注@瑛傑小豬,一起聊聊體制內的小知識。
2014年10月機關事業單位實施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以後,我們可以發現 養老金差距確實可以體現在養老金計算公式上 。
企業職工養老金的計算公式主要包括 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 三部分。
機關事業單位計算公式也是包括以上三部分,但是還額外多了一項 職業年金 。
多出來的職業年金部分,是補充養老機制。一部分國有企業也有企業年金,不過由於企業年金的建立是企業自主為主,所以很多私營個體企業時沒有這樣的制度的。 如果沒有年金制度差不多養老待遇會減少約1/4到1/3左右 。
(年金制度可能由於個人比較長壽,領取完以後就沒有了,這一點跟養老保險是不同的)
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 計算公式,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退休人員乃至全國都是一樣的。
基礎養老金跟本人的平均繳費指數、繳費年限以及社平工資掛鉤 。事業單位職工一般來說工作時間長,繳費年限長;另一方面,機關事業單位及其繳費指數和視同繳費指數也會更高。
個人賬戶養老金高低跟積累有關 。一般來說機關事業單位繳費基數高,積累的也會更快一些,但是由於繳費年限短,確實這一部分待遇趕不上企業職工。職業年金和企業年金也是如此。
過渡性養老金 ,機關事業單位是2014年10月實施養老保險制度以前的繳費年限,視同繳費指數也會根據職務級別核定,一般超過1。企業退休人員一般沒有視同繳費指數(一些地區直接按照1計算)。過渡性養老金是機關事業單位待遇最高的地方。
實際上過去,養老制度僅僅是國有企業擁有。私營、外資經濟和個體勞動者是不享受有關退休待遇的。實施養老保險制度以後才將這些群體納入養老保險。 這個時間是1991~1995年。所以說,現在很多人的繳費年限比較短,而且繳費基數低,養老金待遇也低。
總體來說,隨著時間的推移,機關事業單位視同繳費年限時間越來越短。 最終全部轉化為實際繳費年限以後,大家的養老金計算公式會完全相同 ,只不過會多了年金待遇。
機關事業單位是屬於一類較好的工作崗位,就跟各個互聯網大廠和金融企業一樣,工資高、福利好。有條件的年輕人可以努力一把。
是這樣的,企業職工跟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參與的都是職工社保,而且也是根據個人的養老保險繳費年限和繳費指數等來計算養老金的,當然,對於2024年以前退休的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來說,屬於退休中人,在養老金計算方面會採取新老辦法結合的方式,這就跟企業退休職工會有明顯的差別。
不可否認,企退人員跟事退人員的養老金存在一定的差距,像現在大多數的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也就是一兩千塊錢,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大多數在三千元以上的水平。
造成養老金差距的原因有這么幾個:
一是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養老保險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相對比較長,而且繳費水平一般也會比較高;
一是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除了基本的養老金,還有職業年金等補充性的收入,整體的養老金水平就會比較高。
@社保當家,感謝你的閱讀。
企業職工社保和機關社保怎麼計算退休金為何差距那麼大?並軌以後企業職工社保與機關社保計算方法基本相同。比如很多正在運轉的經濟效益比較好的國有企業,他們按規定交納了養老保險並購買了職業年金的企退人員養老金也有5千多元以上養老金並不比同職級同工齡的公務事業人員的養老金少。
而那些退休養老金比較少的主要是第一種單位沒有按規定給職工買養老保險。為了節省開支,給職工按最低檔給職工買的養老保險。即按當地社平工資的百分之六十買的養老保險。而公務事業人員是按社平工資百分之百繳納的視同繳費給退休人員計算養老金。當然這個視同繳費的錢是由原單位出。如各鄉鎮公務員的養老金由各鄉鎮財政負擔。你看企退按社平工資的百分之六十繳費而比公務事業百分之百繳費,這里養老金就相差百分之四十。同時公務事業幹部基礎工資也比企業職工的基礎工資也更高。他們的實際繳費是按在冊工資(包括績效工資)繳費。他們的實際交費高於社平工資的百分之百。有的達到百分之二百或更多。因此就是按同一種養老金計算方法計算養老金,企業下崗職工繳費也比公務事業少繳了百分之四十。企退人員也比公務員要少百分之四十的養老金
應該是企業人員貢獻小,事業人員貢獻大,網上有人就是這么說的!我想想可能就是這樣的原因吧!
企業單位的視同繳費,應與同時期機關事業單位,且由國家財政代繳的養老費,同一水準。
企業和事業社保現在早已經並軌,基礎養老金計算方式都是一樣的,那為什麼企業和事業差距那麼大呢?下面我詳細的說說。
首先是基礎養老保險的計算公式,統籌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 基礎養老金。
統籌賬戶養老金是個人繳納比例加上100%的和,然後除以200,乘以繳費年限,再乘以當地社平工資。
比如當地社平工資8000,A事業單位按照300%交了40年,B企業按照60%交了15年;那A的統籌養老金就是(300%+100%) 200 40 8000 6400;B的統籌養老金就是(60%+100%) 200 15 8000 960;統籌養老金A是B的六倍多,造成6倍差距的原因關鍵點在於繳費年限和比例。
然後是個人賬戶養老金,A和B都按照60歲退休,計算公式是余額 139。A的余額8000 3 0.08 12 40 921600,那他的個人養老金就是921600 139 6630;B的個人余額8000 0.6 0.08 12 15 69120,個人養老金為69120 139 497。
最終事業單位的A拿了6400+6630 13030的養老金;企業退休的B拿了960+497 1456的養老金。
那是什麼原因導致A拿了B 8.95倍的養老金?首先繳納年限A是B的2.67倍,繳納費用A是B的5倍,綜合A交了B的13.3倍的養老保險拿了B 8.95倍的養老金,充分提現了基礎養老保險的多繳多得和長繳多得政策。
PS:部分事業單位除了基礎養老保險,還會為職工繳納補充養老保險,但是大部分企業不會為職工交,這也是企業和事業養老金差距大的一個原因。
❷ 交社保326個月,基數8724,27年公齡,事業單位退休拿多少錢
4500~5000左右
事業單位工作27年退休以後,養老金因為事業單位繳納的養老保險的基數比較高,所以退休了以後養老金也很高,因為按著養老金多交,多得少交少得的原則。所以27年到了退休的時候,養老金應該在4500~5000左右,因為事業單位加上個人交的養老保險加上單位繳納的養老保險,所以選擇養老保險的高低也決定了你以後退休的養老金的多少,因為養老保險和養老金是要成正比的。
❸ 事業單位的退休金有多少
事業單位的退休金有多少
事業單位的退休金有多少,退休金的計算是有基本公式的,事業單位的退休金應該怎樣計算呢,那麼下面大家就跟隨我一起來看看事業單位的退休金有多少的相關內容吧,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事業單位退休金有多少?
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退休工資與退休年齡有關。因為影響養老金高低的因素主要有:退休上年度當地社會平均工資、繳費基數的高低、繳費年限的長短等等,並和上述因素成正比。
《社會保險法》第十六條
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滿十五年的,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 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繳費至滿十五年,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也可以轉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或者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按照國務院規定享受相應的養老保險待遇。
基本公式:基本養老金=退休前一年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20% 個人賬戶本息和÷120 調整系數,各地實際計發公式會有差別,以當地政策為准。
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機關技術工人、普通工人退休後的退休費按本人退休前職務工資和級別工資之和的一定比例計發。其中,工作年限滿35年的按90%計發;工作年限滿30年不滿35年的,按85%計發;工作年限滿20年不滿30年的,按80%計發。
退休金支付方式
退休辦法按退休金的支付方式可分為一次支付退休金和分期支付退休金。前者指在職工退休後一次支付退休金。企業支付退休金後對職工退休退職無任何給付義務。
後者指在職工退休後分期支付退休金,直至死亡為止,如按月或按年支付退休金。
國家有關文件規定,在勞動者年老或喪失勞動能力後,根據他們對社會所作的貢獻和所具備的享受養老保險資格或退休條件,按月或一次性以貨幣形式支付的保險待遇,主要用於保障職工退休後的基本生活需要。為保障企業退休人員生活,2005年至2012年,我國已連續8年較大幅度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自2013年1月1日起,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提高幅度按2012年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的10%確定。
由於退休金是根據當地的基本工資以及退休名錄來進行判斷。所以具體的退休金實際下發內容需要根據當地政府所頒發的內容來進行計算。一般來講,當地的退休金都是由政府部門來進行下發,無論是事業單位還是民營企業,但是前提是沒有退休之時需要購買相關的保險,一般來說保險是由用人單位來進行做賣的。
企業單位和事業單位的退休人員,養老金的差距是比較大的,能否改變這樣的一種現象呢?眾所周知,從企業單位里退休,往往獲得養老金的.替代率大概是40%~60%,如果說是自己是從機關事業單位退休的退休人員,養老金的替代率是可以達到70%~90%,很顯然二者之間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所以說這也就形成了企事業單位之間,養老金待遇不同的問題。
再加上本身可能機關事業單位,所獲得在職期間工資性的收入,相對來說是比較穩定的,比如說你有一定的這個工作年限,沒有一定的資歷,有一定的職稱跟甚至是有一定的職務,那麼工資待遇它會穩定的一個標准水平之上,但是我們的企業單位這邊則不同了,企業單位完全是根據自身企業內部的經營利潤來決定的,不要說你有一個穩定的工資,甚至來說連自己的這份工作都不一定能夠保證得了,所以這就是企業單位的現狀,它跟機關事業單位,二者之間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當然最終養老金的待遇水平也是有所差距的,這是由於本身在2014年之前,企業單位是按著原有的一些毛計算辦法來計算的,那麼企業單位這邊是按著累計繳費年限,平均繳費指數和社會平均工資來計算的,也就是所謂的雙軌制不同的計算方式,導致二者之間養老金待遇差距還是有很大的一個差距。
在2014年10月份以後有所改變,因為機關事業編制人員開始交納機關養老保險,那麼在此基礎上,實際上從計算方式這一點來說是有一定程度的改變,因為畢竟計算方式上的改變,從一定程度上促使企業單位和事業單位二者之間養老金待遇差距會有所收窄,但畢竟現實情況是什麼樣呢,因為機關事業單位在建立機關養老保險支出同步去建立了職業年金政策,所以說有了這個職業年金,其實根本上來講,它的這個養老金待遇水平其實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而且本身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在建立社保繳費基數方面,那麼是嚴格地按照自己本人的實際收入來建立的,所以說從根本上來講自己的社保繳費基數,包括參保條件這一方面都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但是反觀企業單位這邊,由於企業單位為了降低自己的用工成本,那麼在選擇社保繳費基數方面會選擇一個最低的標准來繳納社保待遇,這樣的話就會給我們的企業在職職工,造成養老金偏低的根本原因,所以說二者之間的差距是很大的。
想要改變這樣的一種現象其實是非常困難的,其實只能夠從自身的身上去著手解決它,一方面是提高自己的參保繳費條件,另外一方面我們今後其實不能夠單純地去依靠社保來進行養老或者說獲得養老金,那麼在社保之外我們可以有必要去參加一些商業性的養老保險,以此來獲得補充養老金的待遇,就可以提高我們今後養老金的待遇水平了。
❹ 我在事業單位工作28年了,今年8月退休,繳納是15年請問養老金有多少
員工的退休金是按照本人繳納的社保年限、金額、所在的地域差別和當地當年的國民生產總值等等項目進行計算的,具體的退休金是需要專業人員計算的。
你退休大概的退休金在3000元左右。
❺ 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基本工資一般是多少
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基本工資一般是多少
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基本工資一般是多少,相信大家都知道,在事業單位上班的人退休以後是有退休金的,但是有很多人對於退休金的多少還不是很青清楚,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基本工資一般是多少。
勞動者想了解事業單位退休後的基本工資的計算方法,勞動者可以到當地的社保局進行詳細了解,通常不同的勞動者其享受的養老保險金存在差異。基本養老金根據個人累計繳費年限、繳費工資、當地職工平均工資、個人賬戶金額、城鎮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等因素確定。
事業單位是指國家為了社會公益目的,由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
退休人員:
1、公務員退休後的退休費按本人退休前職務工資和級別工資之和的一定比例計發。其中,工作年限滿35年的按90%計發;工作年限滿30年不滿35年的,按85%計發;工作年限滿20年不滿30年的,按0.8計發。
2、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退休後的退休費按本人退休前崗位工資和薪級工資之和的一定比例計發。其中,工作年限滿35年的,按90%計發;工作年限滿30年不滿35年的,按85%計發;工作年限滿20年不滿30年的,按80%計發。
3、機關技術工人、普通工人退休後的退休費分別按本人退休前崗位工資和技術等級工資之和、崗位工資的一定比例計發。其中,工作年限滿35年的,按0.9計發;工作年限滿30年不滿35年的,按85%計發;工作年限滿20年不滿30年的,按80%計發。
按照政府文件規定,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支付項目好幾項,其中第一項是
基本養老金=〔職務(技術等級)工資 國家規定比例計算的津貼〕×國家規定的計發比例。
其中職務(技術等級)工資,包括崗位工資,薪級工資,職務補貼,綜合補貼,出勤補貼等,出勤補貼不算,其他的都可以算在內。
國家規定的綜合補貼的的具體規定都由各省市自治區自行規定的,各地不一樣。
國家規定的計發比例,基本養老金計發比例為0.4%。
退休金與退休年齡有關。因為影響養老金高低的因素主要有:退休上年度當地社會平均工資、繳費基數的高低、繳費年限的長短等等,並和上述因素成正比。
基本公式:基本養老金=退休前一年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20%+個人賬戶本息和÷120+調整系數,各地實際計發公式會有差別,以當地政策為准。
《社會保險法》
第十五條 基本養老金由統籌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
基本養老金根據個人累計繳費年限、繳費工資、當地職工平均工資、個人賬戶金額、城鎮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等因素確定。
第十六條 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滿十五年的,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
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繳費至滿十五年,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也可以轉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或者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按照國務院規定享受相應的養老保險待遇。
第十七條 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遺屬可以領取喪葬補助金和撫恤金;在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因病或者非因工緻殘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可以領取病殘津貼。所需資金從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支付。
第十八條 國家建立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根據職工平均工資增長、物價上漲情況,適時提高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水平。
一般情況下,事業單位職工的退休金能達到每個月6000元的標准,已經算是非常不錯的了,對於一二線城市部分退休職工來說,6000的退休標准雖然不是很高,就以一般地區來說,但絕大多數退休職工肯定不可能拿到這么高的退休金。
退休職工的退休金通常保持在職收入的80%~90%之間,而這個工資標准通常只有事業單位副高職稱以上的職工才能拿得到;管理七級也很難達到這個標准,管理六級職工或許差不多了;對於公務員崗位來說,也要正科級以上公務員才能達到,或者是四級調研員的職位,再往下基本不可能。
和在崗工資不同的是,退休金不包含崗位補貼、績效工資等獎勵性工資。6000元的退休金,在絕大多數經濟欠發達地區已經算是非常高的了,就以縣級事業單位為例,只有2%~5%達到高級職稱的專業技術職工才有可能拿到。剛剛我們也說了,管理六級(副處級幹部)才有可能達到6000元退休金標准,縣級事業單位管理人員最高就是正科級,所以基本上達不到6000元退休金的標准。
退休金能達到6000元,說明在崗工資已經超過或無限接近於1萬元。要知道,6000元退休金是在扣除一系列補貼後,再按照80%~90%比例計算,最後到手的。公務員或者事業管理人員,退休金想要達到6000的標准,必須是縣處級以上幹部此案有這個可能。如果是發達地區或省直單位,退休金或許會比6000元還要高,這就是體制內的好處。
❻ 工齡42年的正科級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退休後養老金有多少呢
養老金的計算是一個比較更專業的難題,大體上與養老保險計算相關的因素就是繳存基數,繳費年限、個人賬戶余額、退休時上一年度員工月平均收入等。因為我們國家的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是以2014年10月才交養老保險,大部分人都是視同繳費年限超過實際繳費年限,非社保機構的專業人士這也是很難精確測算每一個人養老退休金的。
過渡養老金的計算有兩種關鍵的影響因素。第一個因素是養老退休金的計發數量,第二就是銜接指數,銜接指數現階段好多地方是依據1.4%進行計算,有些地方是依據1.3%進行計算的,這應該根據省部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的相關規定去執行,例如根據計發數量和均值指數化繳費工資的平均數為8000元,依照1.4%的銜接指數計發,每一年視同繳費年限的過渡性養老金便是112元,假如視同繳費年限35年,每月過渡性養老金便是3920元。部門事業單位退休工作人員有時過渡性養老金會高於養老退休金。
個人帳戶養老保險金是依據個人帳戶總金額除於相對應計發月數,企業年金和個人帳戶養老金的計算類似。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因為繳費年限不久,個人帳戶養老保險金不太高,有時候企業年金還需要高過個人帳戶養老保險金。
總的來說,42年工作年限的正科級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退休之後每月可以獲得是多少養老保險金,在於辦退休後的上一年度員工月平均收入、視同繳費指數與實際繳費指數的平均繳費指數,42年工作年限是競爭優勢的。大體上42年工作年限的正科級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退休後的養老保險金還是很高的,起碼能做到每月6000塊左右。
❼ 事業單位工人編制退休工資
【法律分析】:事業單位職工退休工資計算標准具體如下:1、公務員退休後的退休費按本人退休前職務工資和級別工資之和的一定比例計發;2、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退休後的退休費按本人退休前崗位工資和薪級工資之和的一定比例計發;3、機關技術工人、普通工人退休後的退休費分別按本人退休前崗位工資和技術等級工資之和、崗位工資的一定比例計發。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十六條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滿十五年的,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繳費至滿十五年,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也可以轉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或者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按照國務院規定享受相應的養老保險待遇。
❽ 單位交的養老保險退休可以領多少
退休後每月能領七八百元左右。這個數目是按照你繳納的社保基數和現行規定作為參照而算的。但是社保基數會在未來的社會里會根據人們的生活水平有所調整,因此領到的退休金也就不一樣。現在全國統一的職工養老保險計算公式:養老金由「個人賬戶養老金」+「基礎賬戶養老金」兩部分組成。
1、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儲蓄額÷計發月數(139個月)。這部分主要取決於繳費年限,繳得越多,儲蓄額越多。
2、基礎養老金=(社會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工資)/2*繳費年限*1%。
本人指數化工資自己的工資/社平工資*退休時的社會平均工資,所以基礎養老金=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
如果社保繳納了15年,正好在今年退休,則繳納費用在1萬-10萬之間,退休金在1000-2000左右,占當地社平工資的20%-30%。如果是從今年開始繳納社保,繳滿15年後在2033年正好退休,繳納養老保險將高達30-50萬,每月能領取4000-6000的養老金,隨著通貨膨脹,養老金也占當地社平工資的20%-30%。
靈活就業人員也就是沒有單位的自由參保人,交滿15年後退休的,可以每月領取退休金800多元,有單位的同等交滿15年退休,每月可領取1600元左右,如果無單位的自由參保人想要能領更多的退休金,就要"延長繳費年限"。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第十條 職工應當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共同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
無僱工的個體工商戶、未在用人單位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非全日制從業人員以及其他靈活就業人員可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由個人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
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工作人員養老保險的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❾ 事業單位退休金6000元算是什麼水平
在事業單位退休金6000元,算是中等水平吧!
大家好,我是社保專家思之想之,事業單位退休金6000元算什麼水平呢?
眾所周知,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水平是要高於企業退休人員的。
目前按照人社部公布的數據推算,現在企業退休人員人均養老金是接近3000元。
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平均養老金雖然沒有公布平均數值,但是按照替代率來計算,如果按照事業單位退休人員80%的替代率,企業退休人員40%的替代率,那麼事退人員的養老金平均水平大約是企業退休人員的兩倍左右。
所以目前事退人員的養老金平均應該是在5000元左右。
因此,6000的養老金水平在事業單位人群當中應該是屬於中等左右的水平。
因為在事退人員當中,養老金超過8000元,乃至一萬元的人都大有人在。
在事業單位人員當中,教師的養老金水平比較高的,七八千的人不在少數。
當然也是要看地區的,現在北京的人均養老金水平比較高的地方,6000的養老金可能就屬於中下水平了。
為什麼事退人員的養老金比較高呢?
這是由於養老金雙軌制的原因造成的,在2014年10月1號之前,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不用自己繳費,養老金是全額由財政來支付的。
從2014年10月1號之後,他們也要自己繳費了,結束了免繳費享受養老金的日子。
由此在事退人員中誕生了三類人,老人中人和新人。
目前由於中人的養老金補發政策還沒有出台,所以中人領取的還是預發養老金,是暫時性的少一些。
而且對於事退人員,他們現在的養老金待遇包括兩部分,一是基本養老金,二是職業年金。
職業年金是在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後建立的,相當於第二份養老金,跟企業職工參加的企業年金一樣,也是一種補充性的養老保險。
與企業年金是自願建立不一樣,職業年金是強制參加的,所以他們在退休後會領取兩筆養老金。
事業單位退休金6000元也算是中上等的水平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也能夠讓一家人的生活過的比較好了。
1、退休金6000元算是中上等水平了在事業單位退休,能夠拿到6000元,這個樣的收入也算是中上等的收入水平了。雖然事業單位退休人員中,有拿到七八千,一萬以上的,但是基本上都是少數人,而大部分可能也就是四五千的退休金水平,因此,整體上來說,退休金6000元算是中上等的收入水平了。
比如,認識一個大學的正教授,退休以後退休金也就是5500元左右,還有一位是專科學校的老師,退休以後,退休金也就是4800多元。
因此,整體上來說,退休金6000元,在事業單位中,也應該算是中上等的水平了。
2、比企業退休人員平均水平也高了不少現在來說,事業單位退休金還是比企退人員要高一些。現在全國企業退休人員平均退休金大概也就是3000元多點,但是事業單位平均退休金還是要高一些。
一般來說,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退休金都在四五千元的樣子,而且還有一些高的能夠達到一萬以上,因此,整體上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會更高一些。
可以看出來,事業單位退休金6000元,比全國企退人員平均工資3000元多點,還是高了不少。
因此,整體上來看,事業單位6000元退休金也算是中上等的收入水平了
3、退休金6000元也能夠過上比較好的生活了從現在生活費用來說,退休金6000元也能過上比較好的退休生活了。退休金6000元,一年下來就是7.2萬元。
退休以後,有自己的房子,如果自己經常做飯吃的話,不僅 健康 營養,而且也比較省錢,一般來說,這樣自己做飯吃,可能一家人一個月3000元生活費用就足夠了。
這樣每年出去生活費以外,還能夠剩下來3.6萬元,可以一年出去在國內 旅遊 幾趟,也可以發展一下個人業余愛好,這樣的生活可以說也是比較好的。
因此,退休金6000元也能夠過上比較好的生活了。
4、結論事業單位6000元退休金,也算是中上等的水平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如果自己做飯吃,那麼也能夠衛生營養,也能讓一家人的生活過的比較好了。
#理財大賽第三季#
事業單位工資主要由崗位工資、薪級工資、津補貼、績效工資組成。那麼事業單位退休金6000元算是什麼水平?
讓我們先來看一下6000元在事業單位職工當中是什麼水平?6000元在事業單位職工中算是比較高的工資,一般來說,管理崗位七級也就6000元,專業技術崗位中級九級也差不多有6000元,工勤崗技師差不多每月有6000元。無論是管理七級崗位工資,還是專技中級九級崗位工資在事業單位所處的位置都是中等水平,工勤技師崗位工資則是中等偏上的水平。
2014年10月之前退休的事業單位人員退休費按照本人退休前崗位工資和薪級工資按照一定比例發放,其中工作滿35年的,按照90%發放,工作滿30年不滿35年的,按85%發放,工作年限滿20年不滿30年的,按80%發放。2014年10月之後退休的事業單位人員養老金由基礎養老金、過度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職業年金組成,這類人員養老金主要與所在省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平均繳費工資指數、繳費年限、視同繳費年限、退休年齡、個人賬戶養老金有關。
舉個例子,鄰居王大爺,某省直事業單位正處退休,退休已經有10年,屬於事業單位退休的」老人「,每月到手退休金大概6800元。鄰居張叔,某省直事業單位正科退休,今年剛剛退休,屬於事業單位退休的」中人「,單位給核算的養老金每月大概5300元。鄰居李叔,某省企業退休,退休已經有好幾年,建築工人,每月到手養老金大概4000元。
通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事業單位退休金6000元至少是管理六級,也就是副處崗位上退休的幹部,這個檔次屬於比較高的退休工資了。
綜上所述,事業單位退休金6000元在事業單位退休人員中屬於中高水平了,甚至超過很多在職職工的工資。在中部城市,自己不僅可以過上寬裕的養老生活,同時還可以補貼一點家用,屬於讓人比較羨慕的一類人。
事業單位退休金6000元,算是高水平。
問:如何才能每天收到這樣的社保知識?
2019年全國的企業平均養老金是2747元。因此,事業單位退休金6000元對比企業平均養老金來說是高水平的。
人社部沒有公布機關事業單位平均退休金,但是退休金,絕對比企業單位平均養老金要高。
為什麼事業養老金會更高1、退休金計發辦法不同
雙軌制之前,機關事業單位的退休金計發辦法是參照兩個因素,
一個是以 退休前一個月的工資作為計發基數;
另一個是 按工作年限分檔,10年以下、20年、30年、35年。
但分檔存在弊端,如果在一個十年段,21年和29年沒有區別,31年和34年沒有區別,對於工作年限長的工作人員來說真的很不公平。
而雙軌制終結後,這種計發辦法被更為公平的計發辦法所替代,按照退休人員的 繳費年限和繳費的工資來計發。
繳費年限越長的,待遇越高,繳費水平越高,待遇也越高。
並且,計發公式細化到每一年甚至每個月的繳費,充分體現了一個工作人員整個職業生涯的勞動貢獻。
2、強制建立職業年金
改革中,強制建立職業年金。
職業年金也就是補充養老保險,由職工和單位繳費組成,繳納金額全部歸個人所有。
但該金額要待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條件並依法辦理退休手續後,再按月領取出來,或是可用於一次性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產品,依據保險契約領取待遇。
3、養老金調整
改革之前,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退休金都是隨在職職工漲工資相應增長,而在職職工的工資上漲,並不是年年長,好幾年才漲那麼一次。
雙軌制之後,不管在職職工工資是否漲,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和企業退休人員同步調整養老金,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調整截止到2019年已實現15年連漲。
因此,雙軌制終結之後,不但退休金計發更為公平,而且領取的退休金金額也會更高。
大家好,我是保叔,更多社保問題,私信找保叔,保叔免費給大家解答。
事業單位退休金是如何計算的?拿6000元算是怎樣的水平?
很多人實際上對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金比較迷茫,只知道其養老金水平比較高,但是卻並不明白它是怎樣計算的。讓我們來說一下。
退休待遇老辦法2014年10月機關事業單位實施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以前,我們使用的是用了幾十年的退休待遇計算辦法。那個時候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養老待遇還叫做退休費或者退休金。
退休費分為基本退休費和退休生活補貼。 基本退休費 的標準是按照退休時本人基本工資(包括薪級工資和崗位工資),乘以本人退休工齡確定的一定比例。一般來說,20年到30年發放80%,30年以上工齡發放85%,35年以上發放90%。相應比例可以根據獨生子女父母和獲取的表彰獎勵情況做一定提升,但提升最高不超過100%。
退休生活補貼 數額是根據當地的經濟 社會 發展情況,根據崗位級別確定的補貼標准。各地差異比較大,但是相同崗位補貼的標準是一樣的。
實際上,當時大家的基本工資普遍差距不大,10%的比例能有200元就不錯了。這種情況下工齡20年和工齡40年,只要是同一級別退休的人員,養老金差距是不大的。這一計算方法,實際上帶有過去一定的大鍋飯思想。順便再說一句,實施養老保險制度以前的企業退休職工的退休費也是這樣的計算方式。
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
2014年10月,國家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制定了機關事業單位退休待遇計算新辦法。新辦法主要包括基本養老金和職業年金兩部分待遇,基本養老金又包括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三部分待遇。
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 計算方式,跟企業職工的計算方式完全一致,主要跟繳費年限、繳費基數、當地社平工資等因素有關。繳費年限將在養老金待遇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過渡性養老金 ,主要是針對2014年10月之前的視同繳費年限計算養老金待遇的。其視同繳費指數主要跟本人的崗位級別、薪級級數、當地的退休生活補貼標准等因素相關。延續了受級別因素影響的待遇模式。
職業年金 是一種補充養老保險機制,類似於企業年金制度。可以用來購買商業養老保險,也可以按月領取。不過領取完畢以後,就是用完了。
一般來講,如果是副高級職稱2019年前後退休,40多年工齡的話,基本養老金至少也能領取100%~150%的社平工資,再加上個人賬戶養老金和職業年金部分。新辦法退休待遇的養老金水平很容易達到六七千元,甚至更高。
不過,為了保障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待遇過渡,國家還是制定了十年過渡期。過渡期內,以老辦法退休待遇為基礎保底部分,每年加發一定比例的新辦法比老辦法高出部分。老辦法退休待遇,為了保障公平性,還會按照國家公布的工資增長率每年進行調整。如果後期晉升了職稱,退休生活補貼也會調整。
2018年人力資源和 社會 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離退休人員共有11798萬人,支出養老保險基金44645億元。人社部第四季度新聞發布會公布信息顯示,2019年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37830億元,總支出34631億元。即使養老保險基金待遇支出不變,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金待遇支出也能達到1萬億元。2018年末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的職工總數是5419萬人,如果其中退休人員有1500萬人的話,人均享受的基本養老金待遇也能達到5555元。如果再加上不確定的職業年金待遇,差不多6000元就比平均水平高一些。
所以,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每月6000元的養老金應該能超越60%~70%的同類型退休人員吧。
行政和事業編制6000元退休金,在我們這兒算是中高位的退休金。
不談怎麼計算,這個大家沒必要懂,懂了也沒用。只看實例。
事業單位退休金計算,不是全國統一,各地有高有低,計算也好復雜。即使是同樣身份、同樣編制、同樣工齡,你也算不出你的退休金是多少。
這和十幾年前不一樣,那時只要是大家一年工作,一樣的級別和工資額相同,退休金就是一樣的。
現在要考慮你的所在區域、行業、職稱、職級、工齡、在事業和企業時間比例、繳額高低等等,設置得讓工資專家都頭痛,好在軟體設置好了,人社部門一輸入條件,電腦程序基本都能自動算出來。
坐標蘇北縣城,按近幾年退休事業單位幾位熟人親人舉例。
1、一事業編同事:中層幹部,高級工程師,退休時工齡38年,2018年退休,算退休中人,有一半企業工作經歷,在崗時工資8000多元,退休時4400多元,中人待遇未到位,現加上房補約5300左右。
2、一機關退休的家人:副科級待遇,中級職稱,2017年退休,退休中人,退休時工齡37年,在崗時應發工資8000多元,剛才退休時3800元,2020年落實中人待遇,加上房補約6000元。
3、一機關退休同學:正科級待遇,無職稱,2019年退休,退休時工齡42年,退休中人,在省直屬單位工作,有3年軍人經歷,在職時工資10000左右,由於臨退調為省屬,按市待遇,退休工資加房補8000元左右。
4、一事業編普通職工,女,50歲退休,工齡30年,無職稱,退休中人,2018年退休,在崗工資4600元,退休金加房補為3600元。
5、一退休老同事:單位工勤人員,事業編制,2012年退休,算退休老人,初級職稱,在職時工資2000左右,工齡36年,享受獨生子女待遇,退休時工資1780元,目前經過多次調整,約3600元左右。
我還有四位親人在國企退休,兩名在銀行退休,一名在電信退休,一名自由職業退休。
一名銀行中層幹部,有軍人和其它企業經歷,工齡41年,地方退休金約5000多元,行業自補2000多元,現7500元左右。其妻子是銀行職工,退休金約5000元左右。
一名是電信職工,曾擔任中層幹部,軍人經歷,工齡42年,退休時不含年金,約4700多元,年金每年不到兩萬元一次性發放。
一名曾是國企職工,下崗多年,自謀職業,按最低資費交社保,2019年退休,工齡31年,退休金2100元。
從以上來看,事業單位退休金,事業單位普通職工退休金並不高,主要是在崗時職稱高,職級高、省直屬的人,退休金才會高,普通職工都在5000元以下,有的也就3000元。高級職稱和副科級待遇以上人員才會5000元以上,一般省市直屬單位又比縣級單位退休的高1000元以上。
據我所知,事業單位工資是按照專業技術職稱等級計算的。事業單位退休金6000元應該是正高級職稱吧?以我為例:本人1977年3月參加工作,2019年10月退休,教齡42年8個月,退休金3981.5元(預發)。聽經辦人說,我屬於中人,按照文件規定,依據本人2014年9月份工資(4655元)標准計算現在的退休金。無論2014年9月以後職稱有怎樣的變化,工資提高多少,都跟你現在退休金無關。本人是最早的中師生,後來進修中文大專學歷。2004年晉升中級職稱,2018年晉升高級職稱。退休前一個月工資6383.23元(高級職稱工資正在套改中,暫時還沒套進去)。其餘退休金待後補發,全額大慨在4000多吧!說實在的,我也有點搞不懂,工作時間那麼長,職稱也不低,怎麼退休金只有那麼點兒?
應該是中等偏高水平。
為什麼呢?
第一、退休地不同,退休金的標准高低也不同。我們國家地大物博,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各經濟條件存不同、人們的收入不相同,不但是事業單位人員,其他單位人員的退休金都會不相同的。總體來說,事業單位退休金有6000元,如果是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和東部省份的話,平均來說應該屬於中等水平; 可如果是在三四線城市和中西部地區的話,平均來說應該屬於很高的水平。
第二、所在的單位不同,退休金的標准高低也自然不同。一般來說,學校、科研單位、醫院、新聞媒體等行業的從業人員在職時的收入比其他單位的從業人員收入要更高,所以退休後的養老金標准自然也會更高。
第三、退休前評聘的職稱不同,退休後的養老金水平也不同。在事業單位中,有管理崗位、技術崗位、工勤崗位三種不同的崗位編制。在這三種崗位中,除了擔任科級領導職務以上的管理崗位人員外,技術崗位中有中級職稱以上的人員收入普遍會更高,特別是有副高以上技術職稱的人員收入更高。在技術崗位中,凡是擁有副高以上技術職稱的人員,由於在職時收入高,就目前來講,退休後的養老金水平普遍都可以在6000元以上。
由此可見,在事業單位的退休人員中,退休金有6000元算是什麼水平不能一概而論,要根據不同的退休地、不同的單位、不同的崗位等因素來看待。但總體來說,事業單位退休後的養老金有6000元,就目前全國總體的養老金平均水平來說,應該算是中等偏高水平。
事業單位退休金能拿到每月6000元標准,已經算是非常可以的了。在經濟發達地區,當然這個不算高,但在一般地區而言,這個退休工資是絕大多數人都拿不到的。退休後,不扣社保費用,拿的是全工資,或者退休前應發工資的80%、85%、90%等。因而這個工資水平,也就是事業單位中級職稱到頭或者是副高職稱的在崗人員工資。管理人員在崗時工資要達到這個水平,管理七級不行,也就是正科級不行,差不多是處級吧。公務員要拿到這個水平,也需要正科級以上,副處級差不多,或者是四級調研員的水平。
退休金裡面沒有了獎金,也沒有了崗位補貼、績效獎勵等,在中西部偏遠地區,這些基本上和個人工資時而扣發的社保費用幾乎相抵消的,在經濟發達地區,這部分可能就要大於個人工資中抵扣的社保費用,有的甚至是幾倍。因而退休金6000元,在基層,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已經算是很高的退休工資了,比如在基層縣級,有2%——5%的事業人員,看能不能拿到這個水平的工資,而且還必須是專業技術人員才行,而且職稱要達到高級職稱才有可能。縣級事業單位管理人員最高是正科級,也就是管理七級,退休工資根本達不到這個水平。
高級職稱人員,在崗時工資過萬,退休金也不過就是6000元、7000元的標准。這是因為退休工資中,扣除了政府特殊津貼,以及在崗時的績效、獎金,還要按80%、85%、90%計算。公務員或者事業管理人員,退休工資要想達到這個水平,必須是 縣處級退休人員,才有這個可能。當然經濟發達地區,或者一二線城市、省會城市更容易一些,退休金也可能更高一些。
事業單位退休金6000元算是什麼水平,這要看是在哪個省市、哪個地區。目前全國事業單位(包括公務員)的工資和退休金尚未統一,其政策的執行標准仍然由各省市具體確定。
事業單位現在實行的是以職稱為主的崗位加薪級工資制,以及在此基礎上的退休養老金制度。以山東濰坊地區為例,每月6000元的退休金,應當屬於中級職稱崗位退休人員、工齡在35年左右。即:教師系列中的一級教師、經濟系列中的中級經濟師、政工系列中的中級政工師等。
高級職稱的退休人員,如高級教師(副高)、高級經濟師、高級政工師等,退休金當在8000元開外。正高職稱人員,如正高級教師,對不起,本人還沒有接觸過、不敢妄言,估計退休金當在萬元上下。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所說的當地退休金6000元或8000元,是包含了職業年金和地方性住房補貼部分的。如果扣除這兩部分,單純的基本養老金部分,當在5500元和7500元上。
其中在2014年9目30日之前退體的人員,是沒有職業年金的。因為職業年金是在2014年10月1日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制度並軌之後、新設立的養老金補充機制,初衷是避免出現養老金並軌後低於並軌前的情況。
事業單位6000元的退休金,拿來跟公務員相比,已經與正科級幹部的退休金拉平,別忘了,公務員熬個正科級(科局長、鄉鎮一把手)可能要付出大半生的努力!再如,地方國有企業職工的退休金,也是遠遠達不到6000元的,不要只盯著他們在職時的獎金和福利待遇。
從各地網友透露的信息看,6000元的退休金,在全國基本處於中等以上水平。由於受各地自然基礎條件所限,經濟發展和財政狀況還不夠均衡,退休金還不可能達到一致,6000元以下退休金的地區還有不少,要正確看待,不能盲目攀比。增加退休金的根本途經,只能是發展經濟、增加收入、壯大地方財力。
(註:「退休金」已在並軌後改稱「養老金」,為尊重提問,回答中未予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