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袁隆平有哪些突出貢獻
1、科研成就
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跡稻(IR8)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
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2、教學成果
袁隆平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聘請為國際上發展雜交水稻的首席顧問。袁隆平30次赴國際水稻所開展合作研究和技術交流,10多次赴印度、越南、緬甸、菲律賓、孟加拉等國指導發展雜交水稻。
3、主要貢獻
袁隆平在中國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在他撰寫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
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是對經典遺傳學理論的挑戰,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和技術
人物評價
袁隆平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已經半個世紀了,不畏艱難,甘於奉獻,嘔心瀝血,苦苦追求,為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做出了重大貢獻。先生的傑出成就不僅屬於中國,而且影響世界。
袁隆平院士是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是當代神農。50多年來,始終在農業科研第一線辛勤耕耘、不懈探索,為人類運用科技手段戰勝飢餓帶來綠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獲。不僅為解決中國人民的溫飽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更為世界和平和社會進步樹立了豐碑 。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袁隆平
B. 袁隆平主要事跡及貢獻是什麼
袁隆平是一位視科學為生命的科學家。為了雜交水稻事業,他幾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默默奉獻。剛開始研究時,許多人說他是自討苦吃,他坦然回答:為了大家不再餓肚子,我心甘情願吃這個苦。
他注重培養雜交水稻科研人才,將團結協作看作是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他捐出獎金,設立了科研基金和農業科技獎勵基金;他將實驗材料「野敗」毫無保留地分送給全國18個研究單位,加速了「三系」雜交稻研究的步伐。
在他的培養和帶領下,我國雜交水稻界精英輩出,研究成果層出不窮,30多年來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人物影響
1999年,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
2009年,北大星光集團、瀟湘電影集團、湖南省文聯、中視天全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出品電影《袁隆平》,講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優質雜交水稻的艱辛歷程,謳歌了他獻身科學、頑強拼搏、勇於創新的高尚品德。
C. 袁隆平主要事跡
袁隆平主要事跡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漢族,生於北京,無黨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人。享譽海內外的著名農業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和領導者,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無黨派人士的傑出代表,「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並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D. 袁隆平一生為中國做出了哪些貢獻
1960年7月,袁隆平在農校試驗田中意外發現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他利用該株水稻試種,發現其子代有不同性質。
因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會出現性狀分離,所以他推論該為天然雜交水稻。隨後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個品種的花粉,嘗試產生雜交品種。
1964年到1965年,兩年的水稻開花季節里,袁隆平與科研小組在稻田進行雜交育種試驗。後在稻田裡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
經過兩個春秋的觀察試驗,對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較豐富的認識,根據所積累的科學數據,在大學畢業工作12年左右的他,發表在1966年第17卷第4期《科學通報》上。
1965年7月,袁隆平又在安江農校附近稻田的南特號、早粳4號、勝利秈等品種中,逐穗檢查14000多個稻穗,連同上年發現的不育株,共計找到6株。經過連續兩年春播與翻秋,共有4株繁殖了1~2代。
1968年4月30日,袁隆平將珍貴的700多株不育材料秧苗,插在安江農校中古盤7號田裡,面積133平方米。5月18日晚上,中古盤7號田的不育材料秧苗,被全部拔除毀壞,成為未破的謎案。袁隆平心痛欲絕。事發後第4天才在學校的一口廢井裡找到殘存的5根秧苗,繼續堅持試驗。
2017年9月,在2017年國家水稻新品種與新技術展示現場觀摩會上,袁隆平宣布一項剔除水稻中重金屬鎘的新成果:「近期我們在水稻育種上有了一個突破性技術,可以把親本中的含鎘或者吸鎘的基因『敲掉』,親本干凈了,種子自然就干凈了」。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其團隊培育的超級雜交稻品種「湘兩優900(超優千號)」又創畝產紀錄,經第三方專家測產,該品種的水稻在試驗田內畝產1149.02公斤。
(4)袁隆平干過哪些事業擴展閱讀:
袁隆平致力於雜交水稻研究,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使中國雜交水稻研究始終居世界領先水平。截至2017年,雜交水稻在中國已累計推廣超90億畝,共增產稻穀6000多億公斤。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國,傳授雜交水稻技術以幫助克服糧食短缺和飢餓問題。
袁隆平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中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傑出貢獻。
E. 袁隆平的傑出貢獻
袁隆平的傑出貢獻F. 袁隆平給我國做過哪些貢獻
袁隆平為解決中國人民的溫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
袁隆平院士是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是當代神農。袁隆平始終在農業科研第一線辛勤耕耘、不懈探索,為人類運用科技手段戰勝飢餓帶來綠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獲。不僅為解決中國人民的溫飽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更為世界和平和社會進步樹立了豐碑 。
(6)袁隆平干過哪些事業擴展閱讀:
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的過程:
1956年,為了響應國家「科學發展規劃」,之前還在學校代教俄語的袁隆平,帶著學生們開始了農學實驗。幾年時間,完全靠自己摸索經驗的袁隆平發現水稻中有一些雜交組合有優勢,並認定這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途徑。
培育雜交水稻的念頭,第一次浮現在他的腦海。為此,他兩次自掏腰包,前往北京拜訪育種學家鮑文奎。
1966年,袁隆平發表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這篇論文,拉開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970年,在海南發現的一株花粉敗育野生稻,讓雜交水稻研究打開了突破口。
袁隆平給這株寶貝取名為「野敗」。1973年,在第二次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會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雜交優勢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G. 袁隆平主要事跡及貢獻有哪些
袁隆平是一位視科學為生命的科學家。為了雜交水稻事業,他幾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默默奉獻。剛開始研究時,許多人說他是自討苦吃,他坦然回答:為了大家不再餓肚子,我心甘情願吃這個苦。
他注重培養雜交水稻科研人才,將團結協作看作是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他捐出獎金,設立了科研基金和農業科技獎勵基金;他將實驗材料「野敗」毫無保留地分送給全國18個研究單位,加速了「三系」雜交稻研究的步伐。
在他的培養和帶領下,我國雜交水稻界精英輩出,研究成果層出不窮,30多年來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科研成就
2016年11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測產驗收專家、以及相關技術專家來到興寧,對華南雙季稻年畝產三千斤綠色高效模式攻關項目進行測產驗收。
現場實割測得晚稻平均畝產705.68公斤(干谷)。同樣該攻關模式,2016年7月20日在興寧經過專家組實割測得早稻平均畝產832.1公斤,加上本次實割產量,實現雙季超級稻年畝產1537.78公斤,創雙季稻產量世界紀錄。
H. 袁隆平為我國做了哪些貢獻
哈嘍,大家好,我是棉言麻語,每天都會有不同的精彩資訊分享給你。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年逾90還堅持科研,袁隆平老人都為國家做出了哪些貢獻?
下面我們來具體說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