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婚後事業 > 獨龍族人喜歡什麼樣的事業

獨龍族人喜歡什麼樣的事業

發布時間:2022-09-28 01:22:27

Ⅰ 中國的獨龍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如題 謝謝了

獨龍族,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7426人(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北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貢山獨龍族自治縣西部的獨龍江峽谷兩岸,北部的怒江兩岸,以及相鄰的維西僳僳族自治縣齊樂鄉和西藏自治區察隅縣察瓦洛等地。此外,緬甸境內也有不少獨龍人居住。與僳僳族,怒族,白族等代代交好.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道德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 過去,獨龍人沒有統一 的族稱,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區或河流作為自己的名稱, 如"獨龍"、"迪麻"等。"俅人"、"俅曲"、"曲人"是漢族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後,根據獨龍人 民自己的特點和意願,正式定名獨龍族。 獨龍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過去多靠刻木結繩記事、傳遞信息。獨龍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與貢山怒語基本相通。 獨龍族自古生活在崇山峻嶺之中,條件惡劣,交通閉塞,所以社會發展較為遲緩,生產力水平低下,新中國成立前後仍保留著濃厚的原始公社制殘余。經濟以刀耕火種的粗放農業為主,採集和狩獵還佔有相當大的比重。 婦女還曾有文面之俗。住房多為木房或竹房。唯一的節日是過年。過去無固定時間,多在農歷臘月舉行,節期長短也不一樣。 獨龍族地區北接西藏自治區的察隅縣,東倚海拔5 0 0 0 米的高黎貢雪山,西南與緬甸接壤。曲折延綿的獨龍江水奔騰呼嘯在崇山峻嶺之中。這里冬季大雪封山 ,夏季多雨而潮濕,南北走向的地形以及受印度洋熱帶季風的影響,使當地的植物生長和氣候變化都呈現出垂直分布的顯著特性。 【民族歷史】 獨龍族是我國尚保存著原始社會末期父系家族公社特徵的少數民族之一。盡管在總的發展趨勢上己走向日益解體的道路,但在生產力、土地形態、社會組織和婚姻制度等方面都仍具有父系家族公社的明顯特徵。獨龍族的族稱始見於《大元一統志》麗江路風俗條,被稱為「撬」。明清時稱為「俅」或「曲」。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將其自稱獨龍做為民族稱謂。新中國成立前的20世紀40年代,由於山川的阻隔和歷代反動統治的壓迫剝削,獨龍族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特點是: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佔主要地位,採集和漁獵仍占較大比重;生產工具十分簡陋,還沒有從鋤耕過渡到犁耕;社會分工不明顯,只有男女之間的自然分工;交換仍處於原始的以物易物階段;獨龍族人民生活十分貧苦,沒有商品交換,採用刻木結繩記事,在鐵制工具末傳人獨龍地區以前,獨龍族人民普遍使用樹枝的天然勾曲部分製成的小木鋤挖地。小木鋤尖如鶴嘴,獨龍語稱之為"戈拉",是獨龍族最先使用於鋤耕農業的原始工具。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徹底改變了這一面貌。 【民族飲食】 獨龍族主食玉米、蕎麥,喜歡飲水酒、吃烤肉、喝茶、抽旱煙。 獨龍族有日食兩餐的習慣。早餐一般都是青稞炒麵或燒烤洋芋;晚餐則以玉米、稻米或小米做成的飯為主,也用各種野生植物的塊根磨成澱粉做成糕餅或粥食用。獨龍族民間,仍然保留許多古樸的烹調方法,其中最常見的是用一種特製石板鍋烙熟的石板粑粑。烙制石板粑粑時,多選用阿吞或董棕樹澱粉,用鳥蛋和成糊狀,然後倒在燒熱的石板鍋上,隨烙隨食,別具風味。 獨龍族日常菜餚有種植的洋芋、豆莢、瓜類,也有採集的竹筍、竹葉菜及各種菌類,食用時通常都是配上辣椒、野蒜、食鹽後一鍋煮熟而食。冬季是獨龍族地區狩獵的旺季,獵獲的野牛肉是冬季主要肉食。食用野牛肉時,都先把牛肉風干,然後微火烘烤,再搗成絲狀,做成肉鬆或切成小塊,密封在竹筒內保存或隨身攜帶。 獨龍江還盛產各種魚類,以鱗細皮厚的魚居多。獨龍族食用魚時喜用明烤制或煎焙後蘸調料吃,並常把烤制的魚作為下酒的小菜。蜂蛹是獨龍族民間最講究的菜餚之一,有說獨龍族百歲老人較多,與常食蜂蛹有關。獨龍人的典型食品有:河麻煮芋頭、燒酒燜雞、吉咪等。 【民族建築】 獨龍族的生產和生活主要集中在河谷和山麓平台上,獨龍村寨依山傍水,一座座木屋大多輕巧地構築在陡峻的山坡地上。為使山洪從屋下流走,臨江一面都是懸空的。勤勞的獨龍人民房屋的四壁僅以竹篾巴圍起上覆茅草,整個建築結構簡單,也有的在石基上壘垛整段的圓木,蓋成結實的小木屋。走進獨龍人的家裡,首先躍入眼簾的便是那披在身上、擺在床上或是鋪在櫃子上面作為裝飾品的獨龍毯。這種毯子以棉麻為原料,用五綵線手工織成。質地柔軟、古樸典雅,是獨龍人民引以自豪的民族工藝品。 【民族宗教】 獨龍族信奉原始宗教,相信萬物有靈,他們把一切天災人禍、疾病等都視為有一種超自然的神的力量在起作用,因此舉凡山嶺、河流、大樹、巨石等,都成為人們崇拜的對象。主持祭祀或打卦的巫師,獨龍族稱之為"納木薩"或"奪木薩",大多系自然形成,也有由家族長兼任的,他們還不是專職從事宗教活動,平時也參加一定勞動。現有部分獨龍族信仰基督教。 【民族服飾】 獨龍族的傳統服裝一般穿黑白直條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下穿短褲,習慣用麻布一塊從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袒露左肩右臂,左肩一角用草繩或竹針拴結,腰間佩帶弩弓、箭包和砍刀。女子多在腰間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裝飾,常常披掛的五顏六色,串珠、胸鏈、耳環,甚至銅錢和銀幣常掛在頸上和耳下。以前有文面的習俗。婦女出門要身背精緻的篾籮。男女不戴帽,多披頭散發,赤足。 衣被兩用的獨龍毯 服飾簡朴,過去多用一塊或兩塊麻布披裹全身,日為衣,夜作被。 新中國成立以前,獨龍族的服飾非常簡單。男女均用麻織布幅——獨龍毯裹身為衣。獨龍毯一般寬約1米,長2米許。多斜披背後,由右肩左腋圍向胸前,在右肩處拴結,袒露左肩右臂。有的婦女用兩條,自兩肩斜披至膝,左右包抄向前。一條在腰際用繩系緊,遮蔽前後,另一條則自然披落即可。獨龍毯結實耐磨,使用方便,晝可為衣、夜可當被。一直深受獨龍族人民的喜愛。新中國成立以後,從1951年到60年代初期,國家每年都調撥大量棉布衣褲發放給獨龍族人民。後來,隨著獨龍族地區經濟、文化、交通等各項事業的迅速發展,各種時裝更是源源不斷地輸入到獨龍族地區。但很多獨龍人無論穿什麼衣服,仍喜歡在衣外披飾獨龍毯。形成一種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 獨龍毯用手工腰機織成。過去多用純麻線紡制。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內地的棉、毛線陸續進入獨龍江地區,因此,婦女們喜歡用各種顏色的棉、毛線與麻線一直混織獨龍毯,使其質地更加柔軟,條狀紋飾更加美觀、大方。 【民族婚俗】 獨龍族行族外婚,為一夫一妻制的個體家庭,戀愛自由,獨龍族青年男女相愛之後,便會相互贈定情物。姑娘送給小夥子一床自己精心編織的獨龍毯,小夥子送給姑娘一把鋤頭或自己編的背簍。 到了提親的時候,小夥子會請一個能說會道的男子去女方說婚。說婚人去時要提上一個茶壺,背囊中帶上茶葉、香煙和茶缸。 到姑娘家,不管對方態度如何,說婚人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將茶壺灌滿水,自己走到火塘將火燒得大大的,放上茶壺。然後從背囊中取出茶葉和茶缸,到姑娘家的碗櫃中拿出碗來,做好泡茶准備。姑娘家的人不管同意與否,都只能圍在火塘邊等候。水一開,說婚人立即在茶缸中泡好茶,再倒入碗中。按順序先敬姑娘父母,然後是姑娘的兄弟姐妹,最後是姑娘自己。接下來,就開始說婚事,說的無非是小夥子如何好,家中人如何喜歡姑娘等。 說到一定時候,姑娘家的人雖沒有說什麼,但只有姑娘的父親或母親將茶一飲而盡了,姑娘和其他人也跟著將茶喝了,這門親事就算成了。如果說到深夜,茶水還是沒人喝,那第二天晚上再來。如果接連三個晚上仍是沒人喝茶,說明姑娘家不同意婚事。如果還想說,需要等到明年再來。 獨龍族的婚禮比較簡單,在儀式上,男女雙方的父母要向大家介紹自己兒子女兒的情況,勉勵新人要相互關心,將來一方的手、腳斷了或是眼睛瞎了也不能分離。然後一對新人喝同心酒,大家跳起獨龍舞,便算儀式結束。 【民族習俗】 無論飲酒、吃飯和吃肉,獨龍族家庭內部都由主婦分食。客人來臨也平均分給一份。一般每個家庭都有數個火塘,每個子女結婚後便增加一個火塘,做飯由各個火塘輪流承擔。 獨龍族民間互相邀請的方式十分獨特,通常都是用一塊木片做為邀請對方的請柬,屆時要把木片送到要邀請的客人家,在木片上刻有幾道缺口就表示幾天後舉行宴請儀式。被邀請的客人要攜帶各種食品以表示答謝。客人進入寨門後,要先與主人共飲一筒酒,然後落座聚餐,並觀賞歌舞助興。入夜後男子在火塘邊喝酒念祝詞,然後將酒碗拋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為吉兆。 獨龍族非常好客,如遇獵獲野獸或某家殺豬宰牛,便形成一種遠親近鄰共聚盛餐的宴會。此外,獨龍族還有招待素不相識過路人的習俗,對過路和投宿的客人,只要來到家中都熱情款待。認為有飯不給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種見不得人的事。他們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傳統習尚,視偷盜為最可恥的行徑。在獨龍族進行一些原始的祭祀活動時,遊客不能參觀祭祀活動。 遠去的黥面遺俗 文身,古代稱「雕題」、「黥肌」、「黥面」、「綉腳」、「綉面」、「刺墨」、「扎青」等。是用刺、針、刀等尖狀銳器在皮膚上刻刺花紋或符號,滲入顏色,使之保存終生,永不褪落的身體裝飾方法。它的起源很早,是由原始人在膚體上繪畫以為裝飾或進行宗教活動的習俗發展而來的。曾廣泛流行於亞洲東南部、大洋洲、中南美洲和非洲的許多原始民族中。至今,這些地區的不少土著民族仍把它視為一種不可替代的裝飾,舉族摯愛不輟。我國的東南、西南地區,古代文身之風也很盛行。直到近現代,在黎、傣、布朗、德昂、獨龍、基諾、佤、怒、景頗、珞巴、高山等民族中,這種習俗還殘留有一定的遺跡。 獨龍族婦女文身的部位主要側重於臉部,因此常稱之為「畫臉」、「文面」。每當少女長到十二三歲時,便要文面,以象徵成年。施文時,由老年有經驗的婦女先用竹簽蘸鍋煙水在少女臉上畫出圖案,然後用小木棍敲擊荊棘的硬刺或帶針的木棍,使之依圖案刺破皮肉,再將鍋底灰或草汁揉入傷口,脫痂後即成青藍色紋樣。紋樣大致可分兩種:獨龍河中上游地區,多自眉心至鼻樑文刺相連的菱形紋五六個,然後以嘴為中心,向鼻翼的兩側展開,繼續刺聯綴的小菱紋,經雙頰至下頜處匯合,組成一方圈,方圈內豎刺條紋,方圈以上至眼睛的部位橫刺點狀紋。整個圖案就像展翅欲飛的蝴蝶。獨龍河下游地區比較簡單,一般只在下頜處文二三行豎條紋。其他部位不文。 據史籍記載和民間的傳說,獨龍族婦女紋面習俗的由來,有其特定的歷史原因。近兩三百年來,藏族土司和僳僳族奴隸主的勢力不斷深入獨龍族地區,對獨龍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榨。特別是藏族察瓦龍土司,每年都要向獨龍族人民強收名目繁多的貢賦,甚至連嘴、耳、鼻、頭發都要征稅。如繳納不起,便強擄婦女到藏族地區為奴。特別是年輕、漂亮的獨龍族婦女,常常面臨著被擄走他鄉的危險。在這種特殊的社會歷史環境中,獨龍族婦女為了免遭擄掠,逃避土司的蹂躪與踐踏,只好採取一種消極的自救辦法:用鍋煙子塗抹臉頰,甚至寧願忍痛把自己的臉染刻成永遠洗不掉的「黛墨青紋」,變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使生人望而生畏,不敢近前。久而久之,形成了紋面的習俗,並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所以,紋面在歷史上是獨龍族婦女反抗民族壓迫、求得人身安全的一種消極斗爭形式。

Ⅱ 什麼是獨龍族

獨龍族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谷。直到本世紀中葉,獨龍族還處於原始公社的解體階段。人們以種植、狩獵和採集為主,身披自已編織的麻布,有少數人則用樹葉、獸皮遮蓋。婦女還崇尚紋面的習俗。 獨龍語與貴山怒族語言基本相通,沒有本民族的文字。
習俗
無論飲酒、吃飯和吃肉,獨龍族家庭內部都由主婦分食。客人來臨也平均分給一份。一般每個家庭都有數個火塘,每個子女結婚後便增加一個火塘,做飯由各個火塘輪流承擔。
獨龍族民間互相邀請的方式十分獨特,通常都是用一塊木片做為邀請對方的請柬,屆時要把木片送到要邀請的客人家,在木片上刻有幾道缺口就表示幾天後舉行宴請儀式。被邀請的客人要攜帶各種食品以表示答謝。客人進入寨門後,要先與主人共飲一筒酒,然後落座聚餐,並觀賞歌舞助興。入夜後男子在火塘邊喝酒念祝詞,然後將酒碗拋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為吉兆。
獨龍族性情淳厚,即使路上相逢,也要置酒相待,認為有飯不給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種見不得人的事。凡建屋蓋房,婚喪嫁娶,都要主動相助,遇獵物或殺豬宰牛,都要邀請遠親近鄰聚餐,並在聚餐結束後主動饋贈禮品。
獨龍族大多實行土葬,死後的當天,村裡的人及遠近親戚都要送糧食、酒、雞等以示哀悼,一般次日送葬,第三天便由死者家屬領村人到自家倉庫當場開倉煮酒,一起共享。屆時,家屬成員及親友也送去禮物,村中老人也做些食品給死者家送去。 婚俗 婚宴時獨龍族多以殺豬、殺雞置酒待客。婚後每當妻子生一個孩子,女婿都要送岳父一頭牛或一件其他東西如鐵鍋、一把刀等表示感謝。
食俗
獨龍族有日食兩餐的習慣。早餐一般都是青稞炒麵或燒烤洋芋;晚餐則以玉米、稻米或小米做成的飯為主,也用各種野生植物的塊根磨成澱粉做成糕餅或粥食用。 獨龍族民間,仍然保留許多古樸的烹調方法,其中最常見的是用一種特製石板鍋烙熟的石板粑粑。烙制石板粑粑時,多選用阿吞或董棕樹澱粉,用鳥蛋和成糊狀,然後倒在燒熱的石板鍋上,隨烙隨食,別具風味。
獨龍族日常菜餚有種植的洋芋、豆莢、瓜類,也有採集的竹筍、竹葉菜及各種菌類,食用時通常都是配上辣椒、野蒜、食鹽後一鍋煮熟而食。 冬季是獨龍族地區狩獵的旺季,獵獲的野牛肉是冬季主要肉食。食用野牛肉時,都先把牛肉風干,然後微火烘烤,再搗成絲狀,做成肉鬆或切成小塊,密封在竹筒內保存或隨身攜帶。
獨龍江還盛產各種魚類,以鱗細皮厚的魚居多。獨龍族食用魚時喜用明烤制或煎焙後蘸調料吃,並常把烤制的魚作為下酒的小菜。蜂蛹是獨龍族民間最講究的菜餚之一,有說獨龍族百歲老人較多,與常食蜂蛹有關。獨龍人的典型食品有:河麻煮芋頭、燒酒燜雞、吉咪等。
節慶
「卡雀哇」是獨龍族的唯一年節,每年冬臘月的某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准備的多寡而定。通常為期二天或四、五天。年節期間最隆重的祭祀活動是「剽牛祭天」。剽牛時先由年節主持者將牛拴在木樁上,然後由年輕女子在牛背上披蓋麻布毯,給牛角掛珠鏈,擺好祭品,點燃松明和松樹毛(松葉),最後由一名父母雙全的青年男子,用鋒利的竹矛將牛刺死,然後就地將牛肉切割,當即用大鍋煮食。節日期間所有的獨龍人都要以家族為單位,互相問候,共同祝賀。

Ⅲ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的民俗風情

貢山縣地處中緬、滇藏結合部,多民族雜居,天主教、基督教、藏傳佛教,原始宗教四教並存,使貢山成為多民族文化與東、西方宗教文化交匯的地方。這里民族節日眾多,民族文化異彩紛呈,有獨龍族「開強瓦」節、怒族「仙女」節、傈僳族「闊時」節等。
獨龍族
獨龍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滇西北的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河谷地帶,一部分散居在怒江兩岸福貢、維西縣。史稱獨龍族為「俅人」或「曲人」。獨龍族內部分為50多個父系氏族,每個父系氏族中又劃分成若干個兄弟民族。獨龍族的傳統生活方式是以家族公社為中心的原始共產制,共同生產,共同佔有生產生活資料。家族長負責處理協調,族人共耕,兒媳輪流煮飯,吃飯時由主婦按人頭平均分配。族人之間親善友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獨龍族的生產和生活主要集中在河谷和山麓平台上,獨龍族房屋的四壁僅以竹篾巴圍起上覆茅草,整個建築結構簡單,也有的在石基上壘垛整段的圓木,蓋成結實的小木屋。走進獨龍人的家裡,首先躍入眼簾的便是那披在身上、擺在床上或是鋪在櫃子上面作為裝飾品的獨龍毯。這種毯子以棉麻為原料,用五綵線手工織成。質地柔軟、古樸典雅,是獨龍人民引以自豪的民族工藝品。
怒族
怒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瀘水、福貢、貢山、蘭坪縣,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維西縣和西藏自治區的察隅縣等地。與傈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怒人居山巔」,「覆竹為屋,編竹為垣」,這是古人對怒族居住生活的描述。怒族的房屋為干欄式,多依山而建。主要分木板房和竹篾房兩種。貢山地區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牆半木房。宗教信仰除本族固有宗教崇尚原始崇拜外,也有少數改信藏傳佛教、天主教和新教。各氏族名稱大多以動物命名,並在氏族起源的傳說中,把該動物視為本氏族的祖先,或者視為有特殊關系而加以崇拜,帶有圖騰崇拜的色彩。
傈僳族早期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傈僳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雲南麗江、保山、迪慶、德宏、大理、楚雄等州、縣和四川的西昌、鹽源、木里、德昌等縣。 獨龍族
獨龍族傳統服裝一般穿黑白直條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男子下穿短褲,習慣用麻布一塊從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坦露左肩右臂。女子多在腰間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裝飾,有紋面習俗。男女不戴帽,多披頭散發、赤足。服飾已有了較大改觀,婦女仿傈僳族穿長袖衣裙,並佩戴彩色料珠鏈串,男子喜歡挎腰刀、弩箭。
怒族
怒族有語言,無文字,大都使用漢文。怒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於與傈僳族長期共處,通傈僳語。怒族是怒江和瀾滄江兩岸的古老居民。新中國成立前,這里以花木枯榮為時序、靠結繩刻木傳遞信息、以刀耕火種為耕作方式等許多人類遠古的生活圖景在這里仍能時時映現。
傈僳族
傈僳族為氐羌族後裔,即藏緬語族的一支,傈僳族有自己的語言,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原有文字但很不完善,1957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在一些雙關語的詩句中,常巧妙地包含著意境清新的隱喻,這是傈僳族詩歌最突出的特點。傈僳族主要從事農業。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傈僳族以從事農業為主,種植玉米、水稻、蕎麥等。傈僳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有的也信仰基督教、天主教。

Ⅳ 各民族的生活習性、風土人情是怎麼樣的

1 、阿昌族:分布在雲南,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制長刀而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採茶 2 、 白族:分布在雲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59萬餘人,關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雲南、青海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羊皮襖、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雲南,人口8.2萬余,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彈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貴族、雲南等地,人口25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石板屋、綉花、雕刻面具 6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9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跳板、長鼓舞 7 、達斡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剪紙,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0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9 、德昂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於種茶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象腳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志,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11、東鄉族:主要分布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3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12、獨龍族:分布在雲南,人口0.5萬餘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有自己的語言。——織獨龍毯,烤烙餅 13、鄂倫春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6萬餘人,主要從事狩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14、俄羅斯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3萬餘人,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手風琴,烤麵包 15、鄂溫克族:分布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2.6萬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馴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灣省,其餘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約40人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織 17、仡佬族:分布在貴州、廣西、雲南等地,人口約4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糯米團,地戲 18、哈尼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25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19、哈薩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綉,綉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剪羊毛,彈唱,刺綉 20、漢 族:分布在全國各地,人口10.4億餘人,經濟、文化發達,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廟會,舞龍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龍江省,人口0.4萬餘人,是中國北方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製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餘散居全國各地,人口860萬餘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諾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有自己的語言。——樂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廣西,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沿海漁業,兼營農業和鹽業,有自己的語言。——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25、景頗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目腦縱歌,跳孔雀舞 26、柯爾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龍江,人口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禮 27、拉祜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4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萬餘人,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5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上刀桿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萬餘人,主要從農業和狩獵,有自己的語言。 31、滿 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

Ⅳ 獨龍族風土人情

獨龍人常用舞蹈和歌唱來表達喜怒哀樂和生產、收獲、狩獵、建房、婚慶等事件,民歌曲調質朴淳厚,節奏自由多變,風格獨特,許多神話和故事都藉由「門租」而世代流傳。婦女還曾有文面之俗。住房多為木房或竹房。唯一的節日是過年。過去無固定時間,多在農歷臘月舉行,節期長短也不一樣。

Ⅵ 獨龍族簡介

獨龍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滇西北的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河谷地帶,一部分散居在怒江兩岸福貢、維西縣。史稱獨龍族為「俅人」或「曲人」。獨龍族內部分為50多個父系氏族,每個父系氏族中又劃分成若干個兄弟民族。獨龍族的傳統生活方式是以家族公社為中心的原始共產制,共同生產,共同佔有生產生活資料。家族長負責處理協調,族人共耕,兒媳輪流煮飯,吃飯時由主婦按人頭平均分配。族人之間親善友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獨龍族青年男女結婚時,習慣喝同心酒,表示白頭到老,永不分離。

獨龍族每年臘月擇吉日過年,是傳統的節日,稱「卡雀哇」。過節時剽牛祭天,敲起銅鑼,跳「牛鍋庄」舞蹈慶祝。

獨龍族的傳統服裝一般穿黑白直條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男子下穿短褲,習慣用麻布一塊從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坦露左肩右臂。女子多在腰間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裝飾,有紋面的習俗。男女不戴帽,多披頭散發、赤足。現在服飾已有了較大改觀,婦女仿僳僳族穿長袖衣裙,並佩戴彩色料珠鏈串,男子喜歡挎腰刀、弩箭。

獨龍族以農業,採集和狩獵為生。節日里,每個民族和部落都要集體獵取野物,殺獵宰羊,部落主婦將食物分給各個家庭,他們稱為「分食」,也有剽牛活動....

可以自己去查查看,有好多的~嘻嘻~~~~~~

Ⅶ 獨龍族的歷史

【民族簡介】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民族——獨龍族

獨龍族,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7426人(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北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貢山獨龍族自治縣西部的獨龍江峽谷兩岸,北部的怒江兩岸,以及相鄰的維西僳僳族自治縣齊樂鄉和西藏自治區察隅縣察瓦洛等地。此外,緬甸境內也有不少獨龍人居住。

獨龍族自稱「獨龍」,「迪麻」,史稱、他稱「撬」、「俅」、「俅人」、「俅子」、「洛」、「曲洛」等。1952年,依據本民族的意願,正式定名為「獨龍族」。

獨龍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過去多靠刻木結繩記事、傳遞信息。獨龍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與貢山怒語基本相通。

獨龍族自古生活在崇山峻嶺之中,條件惡劣,交通閉塞,所以社會發展較為遲緩,生產力水平低下,新中國成立前後仍保留著濃厚的原始公社制殘余。經濟以刀耕火種的粗放農業為主,採集和狩獵還佔有相當大的比重。

婦女還曾有文面之俗。住房多為木房或竹房。唯一的節日是過年。過去無固定時間,多在農歷臘月舉行,節期長短也不一樣。

【歷史】

獨龍族是我國尚保存著原始社會末期父系家族公社特徵的少數民族之一。盡管在總的發展趨勢上己走向日益解體的道路,但在生產力、土地形態、社會組織和婚姻制度等方面都仍具有父系家族公社的明顯特徵。獨龍族的族稱始見於《大元一統志》麗江路風俗條,被稱為「撬」。明清時稱為「俅」或「曲」。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將其自稱獨龍做為民族稱謂。新中國成立前的20世紀40年代,由於山川的阻隔和歷代反動統治的壓迫剝削,獨龍族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特點是: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佔主要地位,採集和漁獵仍占較大比重;生產工具十分簡陋,還沒有從鋤耕過渡到犁耕;社會分工不明顯,只有男女之間的自然分工;交換仍處於原始的以物易物階段;獨龍族人民生活十分貧苦,沒有商品交換,採用刻木結繩記事,在鐵制工具末傳人獨龍地區以前,獨龍族人民普遍使用樹枝的天然勾曲部分製成的小木鋤挖地。小木鋤尖如鶴嘴,獨龍語稱之為"戈拉",是獨龍族最先使用於鋤耕農業的原始工具。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徹底改變了這一面貌。

【飲食】

獨龍族主食玉米、蕎麥,喜歡飲水酒、吃烤肉、喝茶、抽旱煙。

獨龍族有日食兩餐的習慣。早餐一般都是青稞炒麵或燒烤洋芋;晚餐則以玉米、稻米或小米做成的飯為主,也用各種野生植物的塊根磨成澱粉做成糕餅或粥食用。獨龍族民間,仍然保留許多古樸的烹調方法,其中最常見的是用一種特製石板鍋烙熟的石板粑粑。烙制石板粑粑時,多選用阿吞或董棕樹澱粉,用鳥蛋和成糊狀,然後倒在燒熱的石板鍋上,隨烙隨食,別具風味。

獨龍族日常菜餚有種植的洋芋、豆莢、瓜類,也有採集的竹筍、竹葉菜及各種菌類,食用時通常都是配上辣椒、野蒜、食鹽後一鍋煮熟而食。冬季是獨龍族地區狩獵的旺季,獵獲的野牛肉是冬季主要肉食。食用野牛肉時,都先把牛肉風干,然後微火烘烤,再搗成絲狀,做成肉鬆或切成小塊,密封在竹筒內保存或隨身攜帶。

獨龍江還盛產各種魚類,以鱗細皮厚的魚居多。獨龍族食用魚時喜用明烤制或煎焙後蘸調料吃,並常把烤制的魚作為下酒的小菜。蜂蛹是獨龍族民間最講究的菜餚之一,有說獨龍族百歲老人較多,與常食蜂蛹有關。獨龍人的典型食品有:河麻煮芋頭、燒酒燜雞、吉咪等。

【建築】

獨龍族的生產和生活主要集中在河谷和山麓平台上,獨龍村寨依山傍水,一座座木屋大多輕巧地構築在陡峻的山坡地上。為使山洪從屋下流走,臨江一面都是懸空的。勤勞的獨龍人民房屋的四壁僅以竹篾巴圍起上覆茅草,整個建築結構簡單,也有的在石基上壘垛整段的圓木,蓋成結實的小木屋。走進獨龍人的家裡,首先躍入眼簾的便是那披在身上、擺在床上或是鋪在櫃子上面作為裝飾品的獨龍毯。這種毯子以棉麻為原料,用五綵線手工織成。質地柔軟、古樸典雅,是獨龍人民引以自豪的民族工藝品。

【宗教】

獨龍族信奉原始宗教,相信萬物有靈,他們把一切天災人禍、疾病等都視為有一種超自然的神的力量在起作用,因此舉凡山嶺、河流、大樹、巨石等,都成為人們崇拜的對象。主持祭祀或打卦的巫師,獨龍族稱之為"納木薩"或"奪木薩",大多系自然形成,也有由家族長兼任的,他們還不是專職從事宗教活動,平時也參加一定勞動。現有部分獨龍族信仰基督教。

【服飾】

獨龍族的傳統服裝一般穿黑白直條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下穿短褲,習慣用麻布一塊從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袒露左肩右臂,左肩一角用草繩或竹針拴結,腰間佩帶弩弓、箭包和砍刀。女子多在腰間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裝飾,常常披掛的五顏六色,串珠、胸鏈、耳環,甚至銅錢和銀幣常掛在頸上和耳下。以前有文面的習俗。婦女出門要身背精緻的篾籮。男女不戴帽,多披頭散發,赤足。

衣被兩用的獨龍毯

服飾簡朴,過去多用一塊或兩塊麻布披裹全身,日為衣,夜作被。

新中國成立以前,獨龍族的服飾非常簡單。男女均用麻織布幅——獨龍毯裹身為衣。獨龍毯一般寬約1米,長2米許。多斜披背後,由右肩左腋圍向胸前,在右肩處拴結,袒露左肩右臂。有的婦女用兩條,自兩肩斜披至膝,左右包抄向前。一條在腰際用繩系緊,遮蔽前後,另一條則自然披落即可。獨龍毯結實耐磨,使用方便,晝可為衣、夜可當被。一直深受獨龍族人民的喜愛。新中國成立以後,從1951年到60年代初期,國家每年都調撥大量棉布衣褲發放給獨龍族人民。後來,隨著獨龍族地區經濟、文化、交通等各項事業的迅速發展,各種時裝更是源源不斷地輸入到獨龍族地區。但很多獨龍人無論穿什麼衣服,仍喜歡在衣外披飾獨龍毯。形成一種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

獨龍毯用手工腰機織成。過去多用純麻線紡制。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內地的棉、毛線陸續進入獨龍江地區,因此,婦女們喜歡用各種顏色的棉、毛線與麻線一直混織獨龍毯,使其質地更加柔軟,條狀紋飾更加美觀、大方。

【婚俗】

獨龍族行族外婚,為一夫一妻制的個體家庭,戀愛自由,獨龍族青年男女相愛之後,便會相互贈定情物。姑娘送給小夥子一床自己精心編織的獨龍毯,小夥子送給姑娘一把鋤頭或自己編的背簍。

到了提親的時候,小夥子會請一個能說會道的男子去女方說婚。說婚人去時要提上一個茶壺,背囊中帶上茶葉、香煙和茶缸。

到姑娘家,不管對方態度如何,說婚人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將茶壺灌滿水,自己走到火塘將火燒得大大的,放上茶壺。然後從背囊中取出茶葉和茶缸,到姑娘家的碗櫃中拿出碗來,做好泡茶准備。姑娘家的人不管同意與否,都只能圍在火塘邊等候。水一開,說婚人立即在茶缸中泡好茶,再倒入碗中。按順序先敬姑娘父母,然後是姑娘的兄弟姐妹,最後是姑娘自己。接下來,就開始說婚事,說的無非是小夥子如何好,家中人如何喜歡姑娘等。

說到一定時候,姑娘家的人雖沒有說什麼,但只有姑娘的父親或母親將茶一飲而盡了,姑娘和其他人也跟著將茶喝了,這門親事就算成了。如果說到深夜,茶水還是沒人喝,那第二天晚上再來。如果接連三個晚上仍是沒人喝茶,說明姑娘家不同意婚事。如果還想說,需要等到明年再來。

獨龍族的婚禮比較簡單,在儀式上,男女雙方的父母要向大家介紹自己兒子女兒的情況,勉勵新人要相互關心,將來一方的手、腳斷了或是眼睛瞎了也不能分離。然後一對新人喝同心酒,大家跳起獨龍舞,便算儀式結束。

【習俗】

無論飲酒、吃飯和吃肉,獨龍族家庭內部都由主婦分食。客人來臨也平均分給一份。一般每個家庭都有數個火塘,每個子女結婚後便增加一個火塘,做飯由各個火塘輪流承擔。

獨龍族民間互相邀請的方式十分獨特,通常都是用一塊木片做為邀請對方的請柬,屆時要把木片送到要邀請的客人家,在木片上刻有幾道缺口就表示幾天後舉行宴請儀式。被邀請的客人要攜帶各種食品以表示答謝。客人進入寨門後,要先與主人共飲一筒酒,然後落座聚餐,並觀賞歌舞助興。入夜後男子在火塘邊喝酒念祝詞,然後將酒碗拋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為吉兆。

獨龍族非常好客,如遇獵獲野獸或某家殺豬宰牛,便形成一種遠親近鄰共聚盛餐的宴會。此外,獨龍族還有招待素不相識過路人的習俗,對過路和投宿的客人,只要來到家中都熱情款待。認為有飯不給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種見不得人的事。他們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傳統習尚,視偷盜為最可恥的行徑。在獨龍族進行一些原始的祭祀活動時,遊客不能參觀祭祀活動。

遠去的黥面遺俗

文身,古代稱「雕題」、「黥肌」、「黥面」、「綉腳」、「綉面」、「刺墨」、「扎青」等。是用刺、針、刀等尖狀銳器在皮膚上刻刺花紋或符號,滲入顏色,使之保存終生,永不褪落的身體裝飾方法。它的起源很早,是由原始人在膚體上繪畫以為裝飾或進行宗教活動的習俗發展而來的。曾廣泛流行於亞洲東南部、大洋洲、中南美洲和非洲的許多原始民族中。至今,這些地區的不少土著民族仍把它視為一種不可替代的裝飾,舉族摯愛不輟。我國的東南、西南地區,古代文身之風也很盛行。直到近現代,在黎、傣、布朗、德昂、獨龍、基諾、佤、怒、景頗、珞巴、高山等民族中,這種習俗還殘留有一定的遺跡。

獨龍族婦女文身的部位主要側重於臉部,因此常稱之為「畫臉」、「文面」。每當少女長到十二三歲時,便要文面,以象徵成年。施文時,由老年有經驗的婦女先用竹簽蘸鍋煙水在少女臉上畫出圖案,然後用小木棍敲擊荊棘的硬刺或帶針的木棍,使之依圖案刺破皮肉,再將鍋底灰或草汁揉入傷口,脫痂後即成青藍色紋樣。紋樣大致可分兩種:獨龍河中上游地區,多自眉心至鼻樑文刺相連的菱形紋五六個,然後以嘴為中心,向鼻翼的兩側展開,繼續刺聯綴的小菱紋,經雙頰至下頜處匯合,組成一方圈,方圈內豎刺條紋,方圈以上至眼睛的部位橫刺點狀紋。整個圖案就像展翅欲飛的蝴蝶。獨龍河下游地區比較簡單,一般只在下頜處文二三行豎條紋。其他部位不文。

據史籍記載和民間的傳說,獨龍族婦女紋面習俗的由來,有其特定的歷史原因。近兩三百年來,藏族土司和僳僳族奴隸主的勢力不斷深入獨龍族地區,對獨龍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榨。特別是藏族察瓦龍土司,每年都要向獨龍族人民強收名目繁多的貢賦,甚至連嘴、耳、鼻、頭發都要征稅。如繳納不起,便強擄婦女到藏族地區為奴。特別是年輕、漂亮的獨龍族婦女,常常面臨著被擄走他鄉的危險。在這種特殊的社會歷史環境中,獨龍族婦女為了免遭擄掠,逃避土司的蹂躪與踐踏,只好採取一種消極的自救辦法:用鍋煙子塗抹臉頰,甚至寧願忍痛把自己的臉染刻成永遠洗不掉的「黛墨青紋」,變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使生人望而生畏,不敢近前。久而久之,形成了紋面的習俗,並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所以,紋面在歷史上是獨龍族婦女反抗民族壓迫、求得人身安全的一種消極斗爭形式。

刻木記事,結繩計時

獨龍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新中國成立以前,一直靠刻木記事或傳達信息,用結繩來計算時間。

獨龍族的刻木記事使用廣泛。刻有各種符號的木刻起著與普通文字、文書相同的作用。可記載和傳達土司的命令、民間債務、聘禮清單等。政府(土司)所發的木刻較大,形如木劍,寬20厘米左右,長約七八十厘米。中間略厚,兩側扁平,頂端呈斜尖狀,下端有把。不同的內容要刻不同的缺口或線段、圖形等。如用於傳達土司征稅派款的木刻,左上邊刻一個大缺口,下刻幾個小缺口,就表示要來一個大管事,幾個隨從。右邊刻一個大缺口,兩個小缺口,則表示要求來一個頭人、兩個百姓迎接。木刻下面有時還附帶箭頭、辣子、雞毛等不同的物件,,以表示不同的意思。如箭頭表示很快抵達,辣子表示如不服從必嚴厲制裁,雞毛表示迅速傳遞等。這種木刻一般都由持送木刻的人邊送邊作解釋。

民間使用的木刻較小。常用於記載債務和財禮等事項。如某家祭鬼無牛,從親友家借牛時,須測量和記下牛的大小。具體方法是:先用一竹篾量一下牛的胸圍,然後用拳頭測量竹篾的長度,並將拳頭數對應地刻在一塊木片的兩邊。最後將木片從中間一分為二,雙方各執一半。還牛時如法測量,出現差額用糧食找齊,多退少補。然後將木刻投入火中焚毀,絕無紛爭。

結繩計時使用也很廣泛。它是指用一根細麻繩打結計時,每一個結代表一天。如外出辦事,走一天打一個結。回來時則一天解一個結,這樣能准確計算日期和行程。一年一度的年節,是獨龍族人民最歡樂的時刻。但因沒有固定的日期,所以每年都需臨時約定。約定的辦法也多靠結繩來完成。如決定10天以後過節,便准備若干條打有10個結的繩子,送給親友,過一天解一個。待最後一個結解完,便表示節日來臨,大家殺豬宰牛,載歌載舞,歡度新年。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獨龍族地區民風純朴,「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古風至今猶存。不論何人,路上拾到東西,絕不會據為己有。或就地等候失主回來尋找,或設法打探失主去向,盡量及早物歸原主。人們遠路出門,常將隨身攜帶的糧食分成若干份,沿途掛於樹上或放於岩洞等處,留待回程時食用。過路人無論怎樣飢餓,也絕不會擅自取食。即使衣服等物品,也可隨時隨地放於路邊,只要上壓一塊石頭,就表明是有主之物,別人是不會拾取的。

獨龍人路不拾遺,更從不偷竊。他們的糧倉大都建於房後,甚至離家較遠的山上或地邊。倉門上只橫插竹條或木棍,從無被盜之虞。即使離家外出,房門也是如此簡單處置,絕不會有人私自進入的。

獨龍族的傳統美德還表現在其他許多方面。如一家有事全村幫的團結互助的美德;尊老愛幼、撫貧濟困的美德;禮貌待人、熱情好客的美德,等等。

【天文歷法】

獨龍族有自己獨特的歷演算法。獨龍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斗爭中,根據自然的變遷,從當年大雪封山至次年大雪封山時稱為一年,稱之為「極友」。又把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時間多少不等的節月。

一月,稱「阿猛」,意為過雪月,在這一月里,大家休息,個別戶種旱洋芋。

二月,稱「阿薄」,意為出草月,山草開始生長,是大量種洋芋的時候。

三月,稱「奢久」,意為播種月,開始播種小米、芋頭、棉花等作物。

四月,稱「昌木蔣」,意為開花月,桃花開,鶴集中鳴叫,播種完畢。

五月,稱「阿石」,意為燒火山月,大量燒火山,停止下種。

六月,稱「布昂」,意為飢餓月,存糧吃光,荒月,大量採集野糧。

七月,稱「阿茸」,意為山草開花月,薅草,采野糧。

八月,稱「阿長木」,意為霜降月,山草被凍死,開始收莊稼。

九月,稱「單羅」,意為收獲月,收獲小米、苞谷、稗子、蕎子。

十月,稱「總木甲」,意為降雪月,收獲完畢,儲糧,山巔降雪。

十一月,稱「勒梗」,意為水落月,河水降落,找冬柴,砍苦蕎,准備過冬。

十二月,稱「得則砍」,意為過年月,又叫「羅奢什臘」,婦女砍活麻、織麻布、跳牛舞。

獨龍族的節令並不十分嚴格,其播種時間以花開、鳥叫為准。每年春季到來,桃花盛開,「告克拉」鳥鳴叫時,就開始春耕播種。當鳥王「省得魯都」叫時,播種一定要完成,因此花開和鳥叫指揮著人民的生產。每一個月也沒有30天的概念,月大月小相對而言。一般「過雪月」很長,有時超過2個月。糧食歉收時,5月份即開始過「飢餓月」。因此,有的獨龍人只能說出10個月,有的甚至只能說「熱季」、「寒季」。雨多即熱季,下雪即寒季。

新中國成立後,獨龍族開始學習先進歷法,學習科學種田歷已成為民間農事的參考。獨龍人民逐步放棄這種原始的自然歷演算法,而採用與漢民族相同的歷法(夏歷),但民間習慣上仍有「播種月」、「收獲月」、「過年月」等說法。一般老年人不大習慣用夏歷,而仍以自然現象的變化作為進行生產的標志。

【節慶】

獨龍族的傳統節日只有一個,即新年,獨龍語稱作「卡爾江哇」。於每年秋收完畢後擇期舉行,一般在12月至次年1月間,具體時間及節期長短不定。

過新年一般以家族或村寨為單位,具體時間節前臨時約定。屆時各家各戶要邀朋喚友,共度新年。近者捎口信,遠者送去「結繩」或木刻作「請柬」。節日前一天,要准備好酒肉飯食和「拉達爾」。「拉達爾」是掛有新麻布毯的竹竿。麻布毯按家中人口數量懸掛,有幾口人就掛幾幅,只可多不能少。他們認為,多了預示人畜興旺,少了不吉利。

獨龍族的新年既是慶賀豐收的節日,也是祭祀性的節日。因此,節日當天,很重要的一項活動便是剽牛祭祀「格蒙神」及其他各種神靈。「格蒙」是獨龍族神話傳說中人類的祖先,他創造了人類。獨龍人認為,剽牛向他祈禱,他就能禳災卻病,保護人類,能讓人間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准備的多寡而定。通常為期二天或四、五天。年節期間最隆重的祭祀活動是「剽牛祭天」。剽牛時先由年節主持者將牛拴在木樁上,然後由年輕女子在牛背上披蓋麻布毯,給牛角掛珠鏈,擺好祭品,點燃松明和松樹毛(松葉),最後由一名父母雙全的青年男子,用鋒利的竹矛將牛刺死,然後就地將牛肉切割,當即用大鍋煮食。節日期間所有的獨龍人都要以家族為單位,互相問候,共同祝賀。

剽牛祭天

獨龍族人民為慶賀豐年而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一般為每年秋季擇日舉行,最主要的也是規模最大的是年節」卡雀哇」上的儀式。

剽牛祭祀儀式由巫師主持。儀式開始,用於祭祀、身披獨龍毯的牛被牽入場內,拴於一根粗大的木樁上。人們以牛為中心,自動圍成圓圈,敲起鋩鑼,揮刀弄矛,舞蹈跳躍。

屆時,由村寨中德高望重的家族長或巫師把一頭膘肥體壯的大公牛牽到村中廣場中央,拴好立定之後,婦女們一擁而上,紛紛把珠鏈等飾物掛到牛角上,而後再推舉出一位她們中最美麗的年輕姑娘,讓她自己先披上一塊色彩艷麗的獨龍毯,再由她給牛披到背上;

待其它祭品擺好,主祭人點燃松明和青松毛,口中念念有詞,向格蒙禱告,祈求他保佑人畜平安,諸事順利,使祭祀典禮進入高潮。接著巫師用鋒利的竹矛向牛的腋下猛刺過去,牛被剽倒至死。然後大家煮肉分食。巫師還要身背牛頭,率眾圍繞「祭牛」跳舞。此時,過年的氣氛達到最高潮。大家邊飲酒吃肉,邊載歌載舞,獨龍江畔,變成了歡樂的海洋。最後,所有參加剽牛儀式的人都平均分得一份牛肉,大家喝酒聚餐,共慶佳年,並祈願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

民間歌曲 �

獨龍語稱「門租」,為曲調之意,是各 種民間曲調的統稱。每一種曲調都可以演唱較為廣泛的 題材。各種不同的腔調尚未形成較明確的歌種稱謂,只 能從唱詞內容及演唱形式來進行分類。常見的有敘事歌、 習俗歌、山歌、情歌、勞動歌、祭祀歌等。

Ⅷ 中國的獨龍族的風俗習慣和怎樣來歷

一、風俗習慣

1、獨龍族無論是飲酒、吃飯和吃肉,家庭內部都由主婦分食,客人來臨也平均分給一份。入夜後男子在火塘邊喝酒念祝詞,然後將酒碗拋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為吉兆。

2、獨龍族非常好客,如遇獵獲野獸或某家殺豬宰牛,便形成一種遠親近鄰共聚盛餐的宴會。此外,獨龍族還有招待素不相識過路人的習俗,對過路和投宿的客人,只要來到家中都熱情款待。認為有飯不給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種見不得人的事。

3、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傳統習尚,視偷盜為最可恥的行徑。在獨龍族進行一些原始的祭祀活動時,遊客不能參觀祭祀活動。

4、獨龍族原有原始群婚的習俗,現已不存在。男女均散發,少女有紋面的習慣。獨龍族人相信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物,相信有鬼。

二、來歷

獨龍族的族源及民族的形成,時至今日還沒有較為清楚的脈絡及線索,但從語言系屬上來看,作為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獨龍族,應當來源於氐羌族群。

歸納其民族內部所流傳的傳說,則主要有兩種:一認為獨龍族是土著民族。二認為獨龍族最初居住在怒江一帶,後因出獵偶然來到獨龍江河谷,看到這里不僅有寬闊的獵場,而且還有較為平坦的台地,便陸續遷居至此,並逐步由北向南發展。

在獨龍族約15個氏族中,有8個氏族的傳說都說來自怒江。而且從語言以及過去曾有過的文面習俗等文化特徵來看,獨龍族與貢山的怒族也很相近。

(8)獨龍族人喜歡什麼樣的事業擴展閱讀:

獨龍族的分布:

獨龍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根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獨龍族總人口為6930人。獨龍族分布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其中,處在獨龍江河谷的獨龍江鄉又是縣內獨龍族最主要的聚居區。與其相鄰的維西縣和西藏察隅縣察瓦洛鄉也有少量分布。

雲南省怒江州貢山縣獨龍江鄉不但是中國獨龍族最主要的聚居區,也是中國獨龍族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區(已於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還是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的核心區之一。


Ⅸ 獨龍族的資料

獨龍族

人口為7426人。

民族概況

獨龍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的獨龍河兩岸,也有少數散居在貢山縣北部的怒江兩岸。根據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獨龍族人口數為7426。使用獨龍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與貢山怒語基本相通。無本民族文字。

獨龍族的名稱,最初見於《大元一統志》麗江路風俗條,被稱為「撬」,明清時期稱為「俅」或「曲」,也有稱「俅人」、「俅子」的。史籍記載,唐宋時期屬南詔、大理管轄,元明清時屬麗江木氏土司統治,清中葉劃歸麗江納西族康普、葉枝兩土千總分管,後歸葉枝土千總統轄。1909年委任專職「俅管」管轄獨龍河地區。1918年在今貢山縣設置菖蒲桶行政公署,1933年改為貢山設治局,進而在貢山地區推行保甲制度。

社會經濟

新中國成立以前,獨龍族社會雖無自己的冶鐵業,但因長期以來同周圍藏、納西、白和漢族建立了緊密的政治、經濟關系,輸入了鐵刀和鐵斧,出現了刀耕火種農業,並將原始的木鋤包上鐵皮,改造成為小鐵鋤,用來挖掘耕地。20世紀40年代末,個別家庭還從怒江換進少量大型板鋤,使刀耕火種農業開始向鋤耕過渡。然而獨龍族在農業生產的許多過程中還使用原始的木、竹質工具,用來鬆土、鋤草,且效率低下。因刀耕火種農業的耕作技術十分粗放,產量極低,一般年產量不夠全年所需,所以採集和漁獵在獨龍族社會中仍占很大比重。獨龍族的手工業還沒有從農業中明顯分離出來,往往同農業生產、採集和狩獵活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主要有藤、竹編織以及紡織麻布,紡織麻布工具簡單,技術落後,從剝麻、搓線、洗染、織布全是手工操作,工效很低。在獨龍族社會里,尚保存原始的以物易物的產品交換形式,一般與訪親問友結合在一起,訪問者帶去自己地區的土特產,然後帶回被訪地區的土特產。在長期進行交換過程,產生了計算交換產品價值形態的方法,出現了雙方用木核記帳的形式。

與獨龍族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在社會組織方面還存在父系氏族「尼勒」。由每個「尼勒」的近親成員組成的家庭公社,大部分都分散在一片相鄰近的地區內,自然地形成血緣村落。他們自稱這種血緣村落為「克恩」。在獨龍族社會內部有三種土地佔有形式:一種是氏族或家族公共佔有,集體墾種的土地;二是幾戶共同佔有的土地;三是個體家庭佔有的私有土地。土地佔有形態以公共佔有為主,因而在耕作形式上原始共耕比較突出。共耕有3種:一是土地的公社公有共耕制,是以家庭公社為單位;二是伙有共耕制,是由家庭公社的幾戶成員共同佔有一塊耕地;三是私有伙耕制,即土地是私有的,由私有土地的主人確定伙耕的時間,屆時大家前來幫助伙干。

獨龍族對待可食的野生植物(包括岩蜂)同對待耕地一樣,看作是「克恩」的公有的天然食糧,「克恩」成員有採集權。一種是「克恩」共同佔有的形態,共同佔有的採集物則實行集體採集,採集物實行平均分配。但已產生由火塘或個體家庭單獨佔有的採集對象。收獲後和春耕前是獨龍族進行狩獵的季節。「克恩」中的公共獵場是主要的狩獵場所,各個「克恩」的獵場界限比較嚴格,禁止其他「克恩」的成員入內狩獵。 。

至1949年7月解放時,獨龍族家庭公社內部已經出現了私有財產。鐵刀和鐵器歸每個灶塘直接佔有,各個火塘獨自飼養豬、雞以及通過交換所得的黃牛等。每個火塘開始獨自佔有「隋移」(最早的個體耕地),各個火塘在自己佔有的「隋移」里種植玉米和芋頭,生產補充性的食糧。隨著與外部交換的日益發展,特別是在交換中所獲得的黃牛,已經成為家庭公社裡每個火塘積蓄財富的手段。借牛者要用自己的女兒作抵押品。隨著同外部交換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用從異部落劫奪來的奴隸交換黃牛的現象。在林地,由於一些家庭長期佔有土地並由其子孫繼承,產生了早期的土地租借和抵押關系。一些成員一時無地,為解決當年所需的耕地,常以鐵刀、雞等物作為報酬向耕地多的成員租地。一些貧困的成員,為了獲得生產工具和糧食,便以自己所佔有的耕地去換取所需求的東西,從而產生了土地抵押,並開始廉價出賣土地。此外,糧食多的火塘或家庭為了多耕種土地,以糧食去僱工為自己勞動,因而產生了僱傭。

新中國成立後,獨龍族人民獲得了新生。1956年10月1日,成立了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實現了獨龍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為了從根本上改變獨龍族地區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貧困落後狀態,針對獨龍族的社會歷史特點,黨和人民政府決定不在獨龍河地區進行土地改革運動。而採取在國家和先進民族幫助下,通過大力發展生產,組織互助合作,逐步地直接地過渡到社會主義。他們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新修了水利工程,開墾了水田,革新了耕作技術,農業生產不斷發展,糧食產量逐年提高。葯材、皮張等生產迅速增加,開始飼養牛、羊、豬等家畜。建立了水電站,山村人家點了電燈。修築了公路,架起了吊橋,改善了交通。獨龍族的文教衛生事業也有了很大發展,建國前獨龍族沒有學校,長期用結繩、刻木記事,現在85%以上的適齡兒童入了學,並有了自己的大學生。從鄉到村都有衛生所或衛生員,人民健康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文化藝術

獨龍族是個喜歌樂舞的民族,無論是生產、收獲、狩獵、建房、求婚、節慶,都喜歡通過歌舞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傾述內心的喜怒哀樂。跳舞時伴奏的樂器有口弦、硭鑼、笛子、皮鼓等。口弦一般由婦女來彈,邊唱邊跳,還要喝酒。每個成年男女都善於觸景生情,即興編歌或就地起舞。跳舞時,有的是男一排女一排,相對而舞,有的是圍著圈子舞。跳舞者或揮刀持弓,或攀肩拉手,一個個情緒激昂,舞姿健美,表現出獨龍人粗獷、勇敢的氣質和風貌。

風俗習慣

獨龍人過去的衣著男女均穿麻布衣,穿時由左肩腋下抄向前胸,露右背,用草繩或竹針拴結,披落自如。大多是白天為衣,夜間做被。男人下著短褲,平時喜佩砍刀和箭包。男女都喜好蓄發,發式前齊眉,後齊肩,左右蓋耳,男女沒有區別。婦女頭戴耳環,頸戴珠子,腰系染色的細藤圈,出門腰掛小篾籮,下身多系花色麻布圍裙,小腿上有麻布帶綁腿。女子有紋面的習俗。獨龍族的主食為大米、小麥、養子,過去由於缺糧,獵取野獸也是食物來源之一。獨龍族喜飲水酒、喝茶和抽旱煙。吃肉習慣以烤食。獨龍族住房多為木房或竹房,竹房與木房結構形狀相同,只是用料以木或以竹為主。房間內設有兩個以上火塘,火塘有設在房內兩邊對稱排列的,也有設在房內四角的。家長的火塘設於上方,一個火塘相當於一個小家庭,已婚子女只是圍著自己的火塘而宿,不分家。若幾個子女結婚,住房不夠,則在緊挨父房處加蓋新房。

獨龍族的家庭雖已逐步確立一夫一妻制,但過去還保留著一些原始群婚和對偶婚殘余,有一夫多妻現象,是妻姊妹婚及轉房制的結果。獨龍族青年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交友,但婚姻的締結完全由父母包辦,小時訂婚的多,要一定彩禮,到年齡即可成親。結婚後每生一個孩子,女婿要送岳父一條牛或一件東西。妻子在年輕時死了,岳父要退回一部分彩禮給女婿,幫助他再娶。

獨龍族的喪葬絕大多數實行土葬,少數患惡病死亡者實行火葬或水葬。

宗教信仰與重要節日

獨龍族過去相信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物,信鬼。認為風、雨、電、雷、高山、大水、巨石、怪樹皆有鬼。鬼會降禍於人,因此人們為了祈福免災,便不惜花費大量牲畜糧食來祭鬼。獨龍族祭鬼由巫師進行,巫師有兩種,一種稱為「納木薩」,主持祭祀、打卦,另一種稱為「奪木薩」,專門從事驅鬼,「納木薩」的地位較高。 獨龍族唯一的節日是過年,時在農歷臘月,沒有固定的日期,節日的長短視食物的多少而定。

(摘自《民族工作大全》千里原主編)

閱讀全文

與獨龍族人喜歡什麼樣的事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女多的游戲貼吧有哪些 瀏覽:40
鍾祥婚姻登記處電話多少 瀏覽:620
怎麼判斷婚姻宮 瀏覽:849
龍男88年與馬女90年婚姻如何 瀏覽:632
美女問你吃飯了嗎什麼意思 瀏覽:405
現代哪些小英雄的故事 瀏覽:210
哪個生肖事業有成的比較多 瀏覽:563
怎麼看經濟房搖號 瀏覽:656
美女你在哪個城市我在江蘇等你 瀏覽:880
網易游戲健康系統怎麼換綁 瀏覽:494
如果你變身美女第一件事會做什麼 瀏覽:388
哪個美女dj 瀏覽:347
胸有成竹講的是哪個人物的故事 瀏覽:557
經濟法人源於哪個文獻 瀏覽:727
大國經濟是怎麼體檢的 瀏覽:631
婚姻不安是什麼意思 瀏覽:446
男人的婚姻什麼時候脆弱 瀏覽:960
無性婚姻該如何解決 瀏覽:177
愛情中的水果是什麼 瀏覽:758
中國第一美女保鏢為什麼一直未嫁 瀏覽: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