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梅蘭芳的勵志故事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下面為大家帶來了關於梅蘭芳的勵志故事(精選8篇),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1952年,梅蘭芳在武漢大舞台演出《鳳還巢》,京劇演員王琴生和徐元珊在前台樓上觀摩他的演出。戲詞中有一句「何況那朱干歲甚是不端「,每當唱到這時,一向都有叫好,但那天卻沒有。王琴生和徐元珊發現了其中的問題。
晚上回到旅館吃夜宵時,王琴生跟梅蘭芳提起此事。梅蘭芳很認真地問:「什麼緣故?「王琴生說:「您往常唱到這句,臉都朝外,今天卻沖老旦去了,給觀眾一個偏臉,聲音也傳到後面去了,所以觀眾既聽不清您的聲音,也看不到您的表情,因而沒有掌聲。「
梅蘭芳認為很有道理,第二天在演出時,糾正了頭天的錯誤,果然贏得了一個滿堂彩!
一次,梅蘭芳在某地大戲院演出他的拿手好戲《殺惜》,場內喝彩聲不斷。可是,梅蘭芳卻在滿場贊許聲中注意到一個衣著樸素、年近六旬的老先生,一直在搖頭,從沒贊揚過一聲。梅蘭芳看在眼裡,也記在了心裡。
演出結束後,梅蘭芳來不及卸裝,就用包車將老人請到家中,恭恭敬敬地說:「說吾孬者,乃吾師也!先生必有高見,請一定賜教。「這位老先生見梅蘭芳如此誠懇謙虛,十分感動,說道:「梅先生飾劇中人閻惜姣上樓與下樓的台步,按梨園規定,應是上七下八,可你為何卻演成八上八下?請問這是哪家傳授的?「梅蘭芳聽了恍然大悟,深感自己的疏忽,連聲稱謝不止。
以後,梅蘭芳每到該地演出,一定要請這位老先生到戲院前排就坐,看戲指教。而且對他的批評指正,梅蘭芳總是虛心接受,細心揣摩,使自己的演技精益求精,完美無疵。
學藝需要指導,需要幫助,因而需要老師。許多人以為只有那些對自己在藝術上循循善誘和贊揚宣傳的人才是自己的老師。梅蘭芳不是這樣,他有一句名言:「說吾孬者,乃吾師也。「表現了他在學藝過程中的態度與寬闊胸襟。
正是梅蘭芳先生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才使他的表演越來越精細,越來越好看,也最終成為一代京劇大師,京劇「四大名旦「之首。他塑造的天仙美女、貴妃宮姬、名門閨秀、巾幗英雄等藝術形象無不形神兼備,被尊稱為中國的京劇藝術大師。他還對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化妝各方面都不斷有創造性的發展,形成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梅派「。其唱腔嗓音寬、亮、響,音色甜、脆、圓、潤、水五色俱全,因而「梅派「風格具有「富麗堂皇「之稱。把京劇帶入世界最高藝術殿堂的代表人物就是他。
愈是有本領的人,愈是懂得謙卑的人!與人相處時,要懂得謙虛,不必自吹自擂,那樣只會遭人白眼,使你身邊的朋友離你而去。謙卑者能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發現自身的不足,並不斷改正與提高,這其實是成長的一個捷徑!
梅蘭芳(1894—1961),本名瀾,又名鶴鳴,小名裙子、群子,字畹華,一字浣華,別署綴玉軒主人搜索,藝名蘭芳原名梅瀾,祖籍江蘇泰州,生於北京。
他是卓越的戲曲家,京劇表演藝術家,我國傳統戲曲的代表。青年時代從藝在京劇表演藝術上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後來又勇於革新,編演新戲,使京劇在各方面都出現了新面貌。他所創立的「梅派」藝術,繼往開來,影響深遠。
他還是讓京劇走向世界的先行者,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大師。梅蘭芳具有崇高的民族氣節,品德高尚,演技精堪,在藝術界和人民群眾中享有極高聲望。
刻苦學藝梅蘭芳出生在一個京劇世家。他的祖父梅巧玲是早期京劇的名演員,是演旦角的。父親梅竹芬也是京劇演員,在梅蘭芳四歲那年就去世了。伯父梅雨田是有名的琴師和笛師,為京劇、崑曲伴奏,會戲很多。梅蘭芳在長輩的熏陶下,從小就喜歡看戲、聽戲。
八歲的時候,他開始學戲了,學的也是旦角。男孩子學旦角,扮演女角色,唱、念、做,都要模仿女性,用假嗓唱、假嗓說。這就需要刻苦練習。一開始他的天賦條件並不好。有時候一出戲,老師教了多時,他還沒有學會。有一次,一位老師見他學得慢,生氣地說:「不行,祖師爺沒給你這碗飯吃!」就放棄了他。
梅蘭芳臉紅了。他下決心一定要學出樣子來,就用心琢磨、反復學。一段唱,一般唱六七遍就會了,他卻要唱二三十遍。漸漸地,他練出了一條又寬又亮又圓潤甜美的好嗓子,唱出來讓人特別愛聽。成名之後,他有一次又見到最早教過他的老師。老師不好意思地說:「我那時候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啊!」
「您別這么說。」梅蘭芳說,「我受您的益處太多了,當初要不是挨您一頓罵,我還不懂得奮發上進呢!」
梅蘭芳小時候,眼睛有點近視,眼皮下垂,眼珠也缺少神氣。而旦角在台上的眼神特別重要。怎麼辦呢?後來他養了幾只鴿子。每當鴿子飛起來後,他就用眼睛隨著鴿子飛翔而轉動,越望越遠。這樣天長日久,他的眼睛,毛病沒有了,變得特別有神,直到老年,在舞台上演出,還是光彩照人。
有些人總以為梅蘭芳的藝術成就是天賦條件好,其實應主要歸功於他的刻苦學習,努力鑽研。
唱紅了梅蘭芳從十歲起就登台演戲了。十四歲那年,他搭喜連成的戲班,正式參加演出。
「喜連成」後來改名叫「富連成」,是我國最有名的京劇科班,培養了許多京劇名演員,像侯喜瑞、馬連良、譚富英等。梅蘭芳和這個戲班一起演戲,又學了不少戲,豐富了自己的表演經驗。
上世紀二十年代,京劇《霸王別姬》紅遍中國,梅蘭芳飾演的虞姬惟妙惟肖,贏得了眾人的喜愛。一次,梅蘭芳演出時,有位老者在台下喝起倒彩:「什麼名角,舞劍都走了樣,還敢登台!」隨後,便起身離開了。
演出結束後,梅蘭芳問起此事,有人勸解道:「一個老頭胡言亂語,您何必在意!」梅蘭芳沒有多言,而是託人打聽到了老者的住處。
這天,梅蘭芳來到老者住處,一見面便鞠躬說:「我戲演得不好,特來向您求教。」
老者卻一口回絕:「您可是名角,我哪敢指教。」
梅蘭芳又鞠了一躬,說:「晚輩一心想弘揚國粹,希望能得到您的指點。」
老者還是搖搖頭,梅蘭芳繼續鞠躬懇求,老者這才說:「看你如此有誠意,我就指點一二吧。其實你演得很好,美中不足的是你舞了男人的劍法,這與虞美人的身份不符啊!」梅蘭芳聽完,當即跪拜,向老人求教。
那之後,梅蘭芳跟老者學習了男女不同的舞劍方法,並應用到表演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人們都誇梅蘭芳謙遜好學,他說:「我知道自己劍術不佳,有人批評指正,當然要虛心學習。」
一個人在風光無限時,也要保持謙虛的品格和冷靜的頭腦,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1953年,豫劇《穆桂英掛帥》來滬演出。得知馬金鳳會親自登台表演,梅蘭芳喜出望外,一連買了三場戲票。每當馬金鳳扮演的穆桂英披掛上台時,他就細心揣摩她的一招一式,以及唱腔、身段和表演,甚至連一個表情也不放過。
最後一場演出結束後,梅蘭芳走進後台恭賀馬金鳳演出成功,同時邀請她去家中做客。此消息傳遍了整個豫劇團,師兄師妹無不羨慕萬分。有人說:「能去大師家真是三生有幸啊!」還有人說:「去了之後一定要虛心求教!」
第二天下午,馬金鳳登門拜訪。一見面,她便深鞠一躬,嘴裡說:「還請梅大師多多指教」。梅蘭芳忙扶起她,笑著說:「今天可不是我指教您,而是請您指教我的。」馬金鳳大吃一驚,心想自己不過在豫劇界稍有名氣,而眼前的人則是享譽全國的京劇大師。論舞台經驗、唱腔,任何一點都堪稱戲曲界的標桿,自己怎麼敢班門弄斧呢?想到這里,她一邊後退,一邊擺擺手道:「實在不敢當。」
梅蘭芳見狀,誠懇地說:「多年來我一直有個願望,將豫劇《穆桂英掛帥》改編為京劇。早年間我曾扮演過小穆桂英,但中老年穆桂英還從未嘗試過,尤其是她掛帥上陣這個階段。您演的穆桂英很出色,所以我真心向您請教。」聽到這里,馬金鳳原本惴惴不安的心平靜了許多,她不再推讓,而是大膽地將自己扮演穆桂英時的心得向梅蘭芳一一分享,例如老年妝如何表現,聲音、語速怎樣把控,服裝、道具有什麼特點等。
為了塑造好一個角色,梅蘭芳撇下身份虛心求教。在他的努力下,京劇《穆桂英掛帥》一經推出便場場爆滿,最終成為梅派經典之作。
梅蘭芳的琴師、86歲高齡的姜鳳山做客央視,做了一期關於梅蘭芳的專題節目,他對梅蘭芳的為人和演技贊賞有加。
其間,他講述了一件梅蘭芳的往事。那是一個美麗的錯誤,而且,那個錯誤已經成為沿用至今的經典。
那是早年,梅蘭芳與人合演《斷橋》,也就是《白蛇傳》,說的是白娘子和許仙兩個人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梅蘭芳在劇中飾演白娘子。劇中,白娘子有一個動作,就是在負心的丈夫許仙追趕她、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時候,她愛恨交加,心中五味雜陳,就用一根手指頭去戳許仙的腦門兒。
不成想,梅蘭芳用力過大,跪在那裡扮演許仙的演員毫無防備,被他這一戳後直接向後仰去,這是劇情里沒有設計的動作。可能是梅蘭芳入戲太深,把對許仙的恨全都聚集在了手指頭上,才造成了這樣的失誤。眼見許仙就要倒地,怎麼辦?梅蘭芳下意識地用雙手去扶許仙。許仙是被扶住了,沒有倒下。可梅蘭芳馬上意識到:我是白娘子,他是負心郎許仙,我去扶他不合常理,這戲不就砸了嗎?大師到底是大師,梅蘭芳隨機應變,在扶住他的同時,又輕輕推了他一下。
所以,動作就由原來的一戳變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白娘子對許仙愛恨交織的復雜心情。這個動作演得出神入化,把險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錯誤扭轉了過來,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於是,在以後的演出中,梅蘭芳就沿用了這個動作,而且,其他劇種也都移植採用了這個動作,這個動作成了經典之作。
姜鳳山說到這里時,用了一個詞:敗中取勝。
無論是在舞台上,還是在工作中、生活中,無論是大師還是普通人,失誤和錯誤都是難免的,關鍵是出現失誤和錯誤以後怎麼去對待,怎麼去處理。
處理不當,會釀成事故,導致全盤失敗;處理得當,則能敗中取勝,化腐朽為神奇。
新中國成立後,身為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中國京劇團團長的梅蘭芳先生,仍像普通演員一樣上台演出。一次在北京政協禮堂演《鳳還巢》,梅蘭芳因一時失神,忘記了一句唱詞,便在表演角色偷看時多做了幾個動作。場上的'演員與看錶演的劇團人員都認為,這是梅蘭芳為加強表演人物偷看時的羞澀感,故意把這句唱詞省略掉了。
演出結束後,當大家紛紛稱贊梅蘭芳的改動非常好,向他表示祝賀時,他卻淡淡地笑了笑說:「今天不是我改得好,是我一時失神,把那句唱詞給忘了,沒有辦法才用動作把這個沒唱出來的腔遮蓋過去。這是一出演了多年的經典劇目,我真是對不起觀眾,我應該向大家檢討。」梅蘭芳的話令在場的所有人都愣住了,心中暗想:「梅先生如果不說,還真沒看出來。」
就這事,後來有朋友對梅蘭芳說:「你是不是有點小題大做?」梅蘭芳認真地回答:「對小失誤的放縱,就是對自己人格的放縱,最終必釀成大禍。人的失誤都是有原因的,小失誤往往潛藏著一個人的人格缺陷。比如這件事,我上了台怎麼能失神呢?還是本身有問題,說到底,是沒把演出放在第一位,沒把觀眾放在第一位。看清危險,警示未來,才能有長進。」
1920年,著名畫家齊白石應邀參加一個活動,因為穿著土氣,加之不善言辭,結果無人理睬。這讓他很尷尬,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走又走不掉。恰在此時,梅蘭芳走了進來。
彼時,梅蘭芳已是京劇名家,衣著光鮮,捧他的客人極多。但梅蘭芳還是在眾多賓客里,發現了齊白石。此前他們只是相識,並無深交。但梅蘭芳還是很恭敬地走過去,與齊白石寒暄。此舉讓在座賓客很驚訝,紛紛詢問梅蘭芳主動招呼的客人是哪位,當得知眼前那位衣著土氣之人竟是畫家齊白石時,賓客也過來寒暄,這才打破僵局,讓齊白石擺脫尷尬。
事後,齊白石很用心地為梅蘭芳畫了一幅《雪中送炭圖》,題句雲:「而今淪落長安市,幸有梅郎識姓名。」後來,梅蘭芳想學習畫草蟲,齊白石欣然收他為徒。
1954年,梅蘭芳准備在上海演出,而當時,程硯秋正在上海演出,卻因為宣傳不到位,票房很慘淡。彼時,梅蘭芳與程硯秋是亦師亦友亦對手。如果當時梅蘭芳在上海演出,以他的知名度和社會地位,一定會大受歡迎,而本來就票房不佳的程硯秋,想在上海立足就更難了。許多戲迷也期待著兩個人唱對台戲,想瞧瞧這兩位京劇界頂尖人物,誰勝誰敗。
梅蘭芳並不知程硯秋票房不佳,到達上海後才知道。他不想看程硯秋的笑話,但是他來上海的消息已經被報紙大肆宣傳,而且戲院已經將票售出。就在他為難之時,當時的戲院書記馬少波,出面勸說讓梅蘭芳放棄演出,以免出現「龍爭虎鬥」的現象。如果放在他人身上,是斷不能放棄演出的,那樣會被人詬病,但是梅蘭芳卻以大局為重,很愉快地放棄了在上海的演出,而把機會讓給了程硯秋。
後來,梅蘭芳的妻子過生日,程硯秋不僅親自到場祝壽,還送上精緻的禮物。
木匠在教徒弟時很少嘮叨,說得最多的話就是:「注意,留一道縫隙。」對於木匠來說,做活最講究的就是疏密有致,黏合貼切,能不能做好手裡的木工活,縫隙往往很關鍵。做人處世和木匠做工是一樣的道理,與人相處時,留下一道縫隙,就是給彼此留有餘地。
梅蘭芳盛名之下,依然謙遜有禮,時時為他人著想,處處寬容與忍讓,正是這種為人處世留縫隙的大智慧,才令他事業一路輝煌,且彰顯出非凡的人格魅力。
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酷愛花卉,院子里養了很多花,有雪裡紅梅、傲霜秋菊、花王牡丹、花相芍葯等傳統名花,還有牽牛花等柔弱的花。為了讓花開得更大更艷麗,梅蘭芳專門買了很多書籍,苦心研究,終於換來了百花競放、芳香馥郁的景象。
隨著梅蘭芳養花的名氣越來越大,一些人也對院子里的名花覬覦起來,時不時會有幾盆花莫名地丟失。接二連三地丟過幾次花後,梅蘭芳便細細觀察起來。後來,他在院子的後牆發現了幾個腳印,偷花人正是從此處越牆而入。
梅蘭芳的朋友知道後提議:「可以把後牆加高,再往牆頭撒點碎玻璃,這樣就能杜絕丟花的現象了。」梅蘭芳聽完並沒有說話,只是在院子外面轉了一圈,然後便吩咐手下去請泥瓦匠並購買石料。
就在朋友忙著參考加幾層磚,用多少料時,梅蘭芳卻帶著泥瓦匠走到了後牆外面的土路上。「你要修路?」朋友難以置信地問。「是呀,你看這條路坑坑窪窪,要是人從牆上跳下來很容易崴到腳的。」梅蘭芳憂心忡忡地說,「還有這個水坑,積水太深了,很危險,一定要填上。」朋友疑惑地問:「難道你不痛恨那些偷花者嗎?」梅蘭芳微微一笑,平靜地說:「說實話,看到精心培育的花兒被偷,我也很生氣。但是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因此而崴了腳,或者掉進水坑,他們也是人,有平安生存的權利呀。」聽了梅蘭芳的話,朋友低下了頭,對他更加敬重起來。
法國作家雨果曾說,最高貴的復仇是寬容。我們也常常說,得饒人處且饒人。而梅蘭芳的行為卻遠遠超出了「寬容」的境界,他給予對方的更是一種悲憫的大情懷,是對生命的理解和尊重,恰似一條清亮的河流,澄清著沿路的風塵,不僅能夠凈化人的身體,更能凈化人的心靈。
B. 梅蘭芳的資料
<p>梅蘭芳(1894.10.22-1961.8.8),名瀾,又名鶴鳴,乳名裙姊,字畹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北京人,祖籍江蘇泰州。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p><p>梅蘭芳出身於梨園世家,8歲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0歲登台。後又求教於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獄鴛鴦》《思凡》等11出戲。於1949年前先後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並榮獲美國波莫納學院和南加州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50年任中國京劇院院長、1951年,任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1953年,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1年8月8日,梅蘭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歲。</p><p>梅蘭芳在50餘年的舞台生活中,發展和提高了京劇旦腳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世稱「梅派」。其代表作有《貴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鋒》《打漁殺家》等,並先後培養、教授學生100多人。</p><p>早年經歷</p><p><img src="58005970098" />梅蘭芳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10月22日,梅蘭芳出生在北京前門外李鐵拐斜街一座京劇世家的舊居。</p><p>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梅蘭芳在北京百順胡同附近一家私塾讀書。</p><p>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正式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學的第一出戲是《戰蒲關》,後又學習了《二進宮》《三娘教子》等共約三十餘出戲。也常跟著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旦戲。</p><p>光緒三十年(1904年)8月17日,北京「廣和樓」戲館第一次登台,工花旦,在《長生殿·鵲橋密誓》里演織女。</p><p>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梅蘭芳家從百順胡同移居盧草園,正式搭班「喜連成」演出。之後喜連成班主葉春善收梅蘭芳為徒。</p><p>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8月14日,母親楊長玉病逝後全家移居鞭子巷頭條。</p><p>清宣統二年(1910年),梅蘭芳與王明華結婚。開始養鴿子的業余愛好。</p><p>演繹生涯</p><p>梅蘭芳(1911年),北京各界舉行京劇演員評選活動,張貼菊榜,梅蘭芳名列第三名探花。</p><p>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第一次與譚鑫培同台演出,演出劇目《桑園寄子》。</p><p>民國二年(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綵樓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戲,10月31日,接受上海許少卿邀請首次赴上海演出(是梅蘭芳第一次離開北京),在四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綵樓配》《玉堂春》等戲,11月16日第一次貼演扎靠戲《穆柯寨》也是他第一次唱大軸戲,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戲、新式舞台、燈光、化妝、服裝設計等改良成分,返京後創演時裝新戲《孽海波瀾》。開始研究新腔並學習崑曲。全家移居北京鞭子巷三條。</p><p>民國三年(1914年)1月,在慶豐堂與王蕙芳同拜陳德霖為師[1]。又先後從師喬蕙蘭、李壽山、陳嘉梁學習崑曲。又從路三寶、王瑤卿學戲。7月至10月,在「翊文社」最初嘗試創編了時裝新戲《孽海波瀾》。梅蘭芳對化裝、頭飾方面進行了改革。同年,再次來滬,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蓮》、《貴妃醉酒》等拿手好戲,一連唱了一個多月。</p><p>民國四年(1915年)4月10日,在北京吉祥園上演創編時裝新戲《宦海潮》。4月16日,在北京吉祥園上演創編時裝新戲《鄧霞姑》,10月31日,在北京吉祥園首演創編古裝新戲《嫦娥奔月》。第一次在京劇舞台上使用追光,梅蘭芳則把燈光的作用向前推進了一步,梅蘭芳開始學習繪畫,繪畫老師畫家王蘿白。此後,又結識了畫家陳師曾、金拱北、姚茫父、陳半丁、齊白石等。同時並與收藏家朱翼庵訂交,廣泛觀賞書畫和古器物。</p><p>民國五年(1916年)1月14日,在北京吉祥園上演創編的新戲《黛玉葬花》,4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吉祥上演創編時裝新戲《一縷麻》。同年,第三次來滬,連唱45天。</p><p>民國六年(1917年),梅蘭芳創編了神話歌舞劇《天女散花》。</p><p>民國七年(1918年),梅蘭芳移居上海,演出《游園驚夢》。同年創編演出了《麻姑獻壽》、《紅線盜盒》。</p><p>民國八年(1919年),余叔岩在正乙祠為母親祝壽辦堂會,梅蘭芳反串呂布在此登台獻藝。4月至5月,應日本帝國劇場邀請,攜同「喜群社」訪問日本進行演出。先後在東京、大阪、神戶等地演出,12月應近代實業家張謇邀請,第一次到江蘇南通演出。</p><p>民國九年(1920年),第一次拍攝無聲電影《春香鬧學》。</p><p>民國十年(1921年),年初,與楊小樓合作組織「崇林社」劇團。年末,與福芝芳結婚。</p><p>民國十一年(1922年)2月15日,在北京第一舞台首演創編新戲《霸王別姬》,10月15日至11月22日應香港太平戲院邀請,率"承華社"劇團140餘人赴港演出。</p><p>民國十二年(1923年),首創在京劇伴奏樂器中增加上二胡,使京劇音樂更加豐富,11月在北京開明戲院上演創編新戲《洛神》,11月在北京真光劇場上演創編新戲《廉錦楓》。</p><p>民國十三年(1924年)5月,在北京寓所接待印度著名學者、詩人、作家泰戈爾。演出結束後,泰戈爾用孟加拉文題詩一首,又親自譯成英文送給梅蘭芳。後來經北京大學精通孟加拉文的吳曉鈴、石真教授將原詩譯成了漢文白話詩。10月9日至11月22日,梅蘭芳應日本帝國劇場社長邀請,第二次訪問日本。先後在東京、大阪、京都等地演出。</p><p>民國十四年(1925年),創編新戲頭本、二本《太真外傳》。</p><p>民國十五年(1926年),創編新戲三本、四本《太真外傳》,在北京東城無量大人胡同梅宅接待來訪問的瑞典王儲夫婦。</p><p>民國十六年(1927年),被評為京劇「四大名旦」之首,創編新戲《俊襲人》,經當時的銀行家馮耿光證婚,梅蘭芳迎娶了孟小冬。</p><p>民國十七年(1928年)4月6日,在北京中和戲院首演創編新戲《鳳還巢》,夏季,在北京編演了新戲全本《宇宙鋒》,第二次赴香港演出。</p><p>民國十九年(1930年)1月18日至7月,率「承華社」劇團部分演員經日本橫濱、加拿大維多利亞赴美國演出。先後在西雅圖、芝加哥、華盛頓、紐約、舊金山、洛杉磯、聖地亞哥、檀香山等地演出72天,美國波摩拿學院、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分別授予梅蘭芳文學榮譽博士學位。</p><p>民國二十年(1931年)5月,與余叔岩、齊如山、張伯駒等人創辦「國劇學會」,第三次率團赴香港演出,同年與孟小冬解除婚姻關系[3]。</p><p>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梅蘭芳從北京遷居上海。</p><p>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創編新戲《抗金兵》。</p><p>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月21日至4月21日,率劇團赴蘇聯演出訪問。在蘇聯先後與戲劇大師斯坦尼拉夫斯基、布萊希特會面,四月至八月赴波蘭、德國、法國、比利時、義大利、英國等國進行戲劇考察。後經埃及、印度回國。</p><p>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月26日,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創編新戲《生死恨》。</p><p>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年初,攜家眷和劇團演職員再次赴香港演出。全家留居香港。</p><p>民國三十年(1941年),蓄須明志,息影舞台。</p><p>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年夏,由香港返回上海。從此,杜門謝客。</p><p>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0月,重新登台,在上海美琪大戲院與俞振飛合作演出了崑曲《斷橋》《游園驚夢》等劇目。</p><p>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6月至11月,在上海聯華三廠拍攝彩色片《生死恨》。</p><p>文藝工作</p><p>1949年,榮獲美國波摩那學院和南加州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7月,出席中華全國第一次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9月30日當選全國政協常務委員,10月1日,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活動。</p><p>1951年4月,任命梅蘭芳為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7月,全家從上海遷回北京,定居護國寺街1號。(現梅蘭芳紀念館)</p><p>1952年12月,出席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舉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會,與蘇聯著名舞蹈大師烏蘭諾娃在北京會面。</p><p>1953年10月,梅蘭芳當選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p><p>1954年9月,梅蘭芳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p><p>1955年1月,任命梅蘭芳為中國京劇院院長,4月,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戲劇家協會聯合為梅蘭芳周信芳舉辦了舞台生活50年紀念活動,2月—8月拍攝《梅蘭芳舞台藝術》戲曲片,12月製作完成。</p><p>1956年5月26日至7月16日,應日本朝日新聞社等團體邀請,在周恩來總理直接關心和幫助下,組建了陣容最強大的訪日京劇代表團,梅蘭芳任團長。這也是梅蘭芳第三次訪問日本。先後在東京、九州、大阪、京都、名古屋等地演出。</p><p>1957年4月15日,北京市人民委員會任命梅蘭芳為梅劇團團長。6月7日,國際舞蹈協會主席海爾格來到北京授予梅蘭芳榮譽獎章。7月9日,梅蘭芳擔任中國戲曲學院院長[5]。</p><p>折疊晚年生活</p><p>1959年5月25日,在北京人民劇場上演創編新戲《穆桂英掛帥》,加入中國共產黨。</p><p>1960年1月21日,《游園驚夢》彩色電影片拍攝完成,4月15日,北京市人民委員會任命梅蘭芳為梅劇團團長[6]。</p><p>1961年5月31日,在中國科學院為科學家們演出《穆桂英掛帥》,這是梅蘭芳在舞台生涯中的最後一次演出,7月9日,任命梅蘭芳為中國戲曲學院院長,8月8日凌晨5時,梅蘭芳在北京病逝。享年67歲[7]。</p><p>折疊編輯本段主要成就</p><p>折疊創立梅派</p><p>梅派形成初期</p><p>京劇形成初期,以梅巧玲為代表的一代老前輩藝術家開啟了京劇男旦藝術的篇章。梅巧玲開創的梅派藝術,對京劇旦角表演藝術的提高與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也成為了梅派男旦的重要奠基人。到第二代梅派傳人梅巧玲之子梅竹芬承父衣缽,良好地繼承了梅巧玲的唱法,他對梅派藝術的傳承功不可沒。</p><p>梅派的創立</p><p>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梅巧玲之孫梅蘭芳繼承並發展了梅派藝術,當時的男旦藝術在京劇史上出現了「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讓整個京劇發展步入了巔峰時期,這是京劇走向興盛的重要標志。</p><p>梅蘭芳旦行立派也是從「梅派」開始的,而京劇行當中梅蘭芳最擅演的是「旦」,故梅蘭芳是中國旦角創藝立派的第一人。</p><p>京劇中把女性統稱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齡、性格又可細分為許多行當,飾演大家閨秀和有身份的婦女稱為「正旦」,正旦在京劇中俗稱「青衣」,這就是因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長衫而得名。京劇《竇娥冤》中的女主角竇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青衣的表演莊重嫻靜,秀雅柔婉,以唱功為主,一般說來,青衣的唱腔旋律優美,細膩婉轉。</p><p>梅蘭芳通過不斷的努力,終於集京劇旦角藝術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馬旦行當為一爐,創造出獨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世稱「梅派」,影響很大。</p><p>梅派的創新</p><p>梅蘭芳所創新的京劇梅派藝術,不僅是中國京劇與整個中國戲曲藝術的高峰,而且還位列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梅派藝術的發展,自是得益於時代的機遇,當時北京精英薈萃,戲樓茶館雲集,在梅蘭芳綴玉軒聚集的 「梅黨」也各顯其長,盛舉共襄,進而成就了當時梅蘭芳的梅派藝術。</p><p>藝術戲劇融合</p><p>中國戲劇在服裝、道具、化裝、表演上綜合起來可以說是活動的水墨畫,梅蘭芳深知應該從繪畫中吸取對戲劇有幫助的養料。於是他研習作畫並向一些繪畫名家求教,其中包括齊白石,而齊白石又非常喜愛梅蘭芳的戲劇。齊白石對梅蘭芳而言是亦師亦友。梅蘭芳將藝術和生活,和興趣走到了一起,讓中國傳統書畫走進戲劇,擴展了藝術領域,同時將原有的藝術壁壘打破,開創出新的出路,並將這種新式事物傳到了國外。</p><p>梅派傳承</p><p>梅蘭芳的一生,體現了不斷革新、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他將諸多藝術領域的創作思想融於了京劇藝術舞台表演之中,使京劇旦行的唱腔、表演藝術臻於完美的境界,成為旦行中影響深遠的流派。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中最能體現梅派藝術代表劇有《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穆桂英掛帥》等。</p><p>所以在梅派藝術的傳承上,梅蘭芳之子梅葆玖,深得其父教誨和指導,作為梅派藝術的領軍人物,京劇界舉足輕重的男旦演員,梅葆玖在致力於梅派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工作中,深切感受到男旦藝術傳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並為之積極努力著。</p><p>而在梅派藝術的優秀傳人中,胡文閣被認定為梅派後背青年京劇男旦演員中的佼佼者。他師承梅葆玖等藝術家,拜梅葆玖為師。跟隨梅葆玖學習的過程中,他良好地繼承了梅派藝術,展現了男旦藝術的魅力,為梅派藝術、男旦藝術的傳承與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p><p>折疊戲曲理論</p><p><img src="58005934760" /></p><p>梅蘭芳《貴妃醉酒》劇照</p><p>梅蘭芳一生主要從事京、昆表演,創作了一批時裝戲和古裝戲,加工整理了一批傳統戲,如《牢獄鴛鴦》、《宦海潮》、《鄧霞姑》、《一縷麻》、《嫦娥奔月》等。他對中國戲曲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之於戲曲理論的貢獻僅是其中一面。</p><p>梅蘭芳提出了「中國戲劇之三要點」。第一點,西方戲劇與中國戲劇的隔閡是可以打破的。第二點,中國戲劇的一切動作和音樂等,完全是姿勢化。所謂姿勢化,就是一切的動作和音樂等都有固定的方式。例如動作有動作的方式,音樂有音樂的方式,這種種方式,可作為藝術上的字母,將各種不同的字母拼湊一起,就可成為一出戲。但是中國戲的演員們,都不被這種字母所束縛,他依舊可以發揮他在藝術上的天才與創造,《貴妃醉酒》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第三點,中國(戲)未來之趨勢必須現代化,並不一定是戲劇、本體的現代化,是要使劇中的心情和倫理成為現代化,如背景與燈光也可使其成為姿勢化,使其有固定的方式來表現劇中各個情緒,這是中國戲劇今後可試驗的途徑。</p><p>這三點很有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可以為中國的京劇傳承發展,提供有益的啟示。梅蘭芳先生的理性闡述,根植於中華民族文藝理論的沃土之中,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這是一份難得的戲曲理論遺產,不僅對梅蘭芳京劇表演理論體系的總結至關重要,而且豐富了中國戲曲表演理論體系,值得深入總結研究。</p><p>書畫藝術</p><p><img src="58005949974" />梅蘭芳書畫作品</p><p>梅蘭芳的畫清麗秀雅、神形兼備,有深厚的藝術修養。在抗戰時期蓄須銘志,曾以賣畫為生計。 梅蘭芳先生的書法雖沒有他的畫出名,但是其書法功底深厚、清靜雋秀。以行楷書為主,小楷尤精。小楷風格來源於《樂毅論》《黃庭經》《十三行》等二王小楷,並伴有唐人寫經筆意。</p><p>折疊藝術影響</p><p>梅蘭芳,出身於梨園世家,8歲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1歲登台。工青衣,兼演刀馬旦。後又求教於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旦。他刻苦學習崑曲、練武功、練功,廣泛觀摩旦角本工戲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經過長期的舞台實踐,精心鑽研,勇於革新,創造了眾多優美的藝術形象,積累了大量優秀曲目,發展和提高了京劇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對京劇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化妝等各方面都有所創造發展,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世稱「梅派」,深受國內廣大觀眾的喜愛,並在國際上享有盛譽。梅蘭芳的藝術成就,對現代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p><p>歷史評價</p><p>國內評價</p><p><img src="58005934729" /></p><p>余少群版梅蘭芳梅蘭芳之青衫亦為都中第一流人物,色藝之佳,早已名滿都下二難兼並,必有特異之技藝以動人,觀聽者有梨園癖者自必聯翩往觀,第一台又將座物隙地矣。《申報》</p><p>他是個勤勉好學的演員,從青年時代起就認真鑽研古典文 學、國畫、民族音樂、民族舞蹈、民俗學、音韻學和服飾學等多方面的祖國傳統文化,並把這些知識融合到他的藝術中去,從而創造了大量優秀劇目,形成了具有獨 特風格、大家風范的藝術流派--梅派。(中國評論家、戲劇家梅紹武)</p><p>忽然聽到梅蘭芳同志病逝的消息。我們都黯然久之,熱淚欲墜!我們之中,有的是梅大師的朋友,有的只看過他的表演,傷心卻是一致辭的。誰都知道這是全國戲曲界的一個重大損失!(中國作家老舍)</p><p>梅蘭芳先生是世人景仰的京劇藝術大師,他創造的獨樹一幟「梅派」藝術,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他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給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藝術遺產,他為中國戲劇藝術做出的傑出貢獻,將永載戲劇史冊。梅先生屬於世界、屬於中國,更屬於他的家鄉泰州。(泰州市委書記藍紹敏)[10]</p><p>他之為人不但謙和,且極講信用而仁慈,又自愛而講氣節。(戲曲理論家齊如山)[11]</p><p>梅蘭芳是「真正的演員,美的創造者」。(中國戲劇藝術家歐陽予倩)</p><p>國外評價</p><p>「梅蘭芳是所見過的最傑出的演員之一,紐約還從來沒有見識過這樣的演出。」紐約《世界報》</p><p>「梅蘭芳的啞劇表演和服裝展示的演出真是精美優雅,可愛絕倫,美妙得就像中國古老的花瓶或是刺綉的帷幔。這是一次接觸,與一種在數世紀中不可思議地圓熟起來的文化的接觸。」美國《時代》</p><p>「幾乎是一種超乎自然的發現,通過許多世紀,中國人建立了一種身體表情的技巧。」無論理解與誤解,梅蘭芳讓美國人第一次見識了中國的京劇藝術。美國《太陽報》</p><p>「梅蘭芳的戲劇藝術並非完全沒有現實主義的成分,它並不具有立體派繪畫、抽象的阿拉伯裝飾或幾何舞蹈設計所具有的那種涵義。跟它確切相似的是中國繪畫和雕刻。遺留在我們記憶里的是對他們的抽象畫和裝飾性的印象,但是我們往往對那種精確性感到驚訝,自然界,一片葉子,一束花朵,一隻鳥,一隻手,一件斗篷,都被觀察得極為精確細致,同時我們也對它們那具有特徵的細節所呈現的使人眼花繚亂的色彩繽紛標志感到驚奇。這種精確的標志絕妙地鑲嵌在整個藝術之中,這種藝術臻於完美而理想」。他從中國藝術的寫意性美學原則出發,在一定程度上釐清了西方人對中國戲曲的某種誤讀。(美國詩人、小說家、評論家斯達克·揚StarkYoung)</p><p>梅蘭芳的到來,改變了長久以來西方對中國藝術所持的「異國情調」的說法,中國戲劇「有這樣的悠久的歷史」,非但沒有走向僵化,在這些五光十色的固定形式之中,卻跳動著生命盎然的脈搏。(蘇聯劇作家特烈傑亞柯夫)</p><p>梅蘭芳的舞台動作——手的藝術表現力,他說:「我沒有在舞台上看見過任何一個女演員,能像梅蘭芳那樣傳神地表現出女性的特點。」此外,他還深深折服於梅蘭芳「表演節奏的巨大力量」,相比之下,他感到蘇聯戲劇的「很多缺陷」。他認為梅蘭芳在蘇聯的演出對蘇聯戲劇產生持續的「特殊影響」。(蘇聯戲劇導演梅耶荷德)</p>
C. 梅蘭芳愛國故事
梅蘭芳愛國故事:
1937年8月13日,日軍在發動七七事變後,又進攻上海,不久就佔領了這座大城市。日本人知道梅蘭芳是聞名世界的大藝術家,託人要求他在電台播音,為他們的侵略服務。梅蘭芳巧妙地說:「我馬上要到香港和內地巡迴演出了,不能做這件事。」
不久,他到了香港,演出結束後,就留在了香港。為了擺脫敵人的糾纏,他決定不再露面,不再登台演出,就在家裡練唱崑曲。1941年底,日軍攻佔了香港。他們知道梅蘭芳正在香港,就到處找他。梅蘭芳心想:「躲是沒地方躲了,可我絕不為日本人唱戲!」
這一天,清晨洗臉時,梅蘭芳第一次打破慣例,沒有刮鬍子。兒子見了很奇怪。「爸爸,您不是每天都刮鬍子嗎?今天怎麼不颳了?」「我留了鬍子,日本鬼子還能強迫我去演戲嗎?」梅蘭芳說。
一天上午,日軍司令酒井派把梅蘭芳接去。一見面,他就假熱情地說:「我過去看過您的戲,您還認識我嗎?怎麼,您留起小鬍子了?像您這樣一位舉世聞名的大藝術家,怎麼能剛步入中年就退出舞台呢?」
梅蘭芳坦然地說:「我已經快五十歲了。一個演旦角的,扮相和嗓子都不行了,已經失去了上台的資格。」後來,梅蘭芳又回到上海,靠畫畫賣錢養活家人和與他一起演出過的朋友。上海日偽政權多次請他出演,都被他拒絕了。
他說:「一個人活到一百歲也總是要死的,餓死就餓死,沒什麼大不了的!」一次,日軍慶祝「大東亞聖戰」一周年,派人讓梅蘭芳出演,還說如果不演,就要軍法從事。
梅蘭芳事先得到消息,一連打了三次傷寒預防針。平時,他只要一打預防針就發燒,這次果然又高燒不止。日軍軍醫來檢查,一看梅蘭芳燒得迷迷糊糊,只好走了。
(3)梅蘭芳無論做什麼事業擴展閱讀:
梅蘭芳九歲學藝,十一歲登台,成名很早,在京城聲名鵲起後,還應邀到上海以頭牌(第一主演)的身份演出,載譽而歸。梅蘭芳一生中遇到的女人,有三個對他的人生最為重要,他們分別是發妻王明華,二妻福芝芳,和名角劉喜奎。
梅蘭芳的妻子叫王明華,是他的原配夫人。王明華的出身也是不簡單,她是旦角王順福之女、武生王毓樓之妹。兩個人雖然是舊式婚姻,可是結婚後感情相當不錯,然而不幸的是,兩個孩子相繼因出麻疹而夭折。
1921年,時當壯年的梅蘭芳迎娶了16歲的福芝芳為妻。很快福芝芳就成長為一個賢內助,一邊生兒育女,另一邊又幫著梅蘭芳處理事務。
梅蘭芳一生中,有一個傾心相愛卻最終無法擁有的女人,她就是孟小冬,孟小冬跟梅蘭芳很相似,兩人在戲劇上是很好的合作夥伴。孟小冬長得很漂亮,也很有氣質,兩人認識之後,受到了群眾很大的關注。但兩人最後還是沒能在一起。
梅蘭芳的事業除了抗戰時期,其餘幾乎可以說是一帆風順。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本侵略者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很快侵佔了上海。自此,梅蘭芳開始堅決拒絕登台演出,不給日本侵略者表演。
1938年初,梅蘭芳全家移居香港,深居簡出,很少露面。後來,香港也被日本佔領,梅蘭芳便想出了「蓄發明志」的辦法。抗戰勝利後,梅蘭芳以極其優雅的形式在朋友聚會中剃去髭須,宣布復出。
從這一次回歸,他就一直守在舞台上,直到生命的盡頭。1961年8月8日梅蘭芳因心臟病發作,在北京病逝,享年67歲。
D. 梅蘭芳的簡介梅蘭芳簡介
梅蘭芳的簡介是:
梅蘭芳8歲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0歲登台。後又求教於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獄鴛鴦》、《思凡》等11出戲。
於1949年前先後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並榮獲美國波莫納學院和南加州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50年任中國京劇院院長、1951年,任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1953年,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1年8月8日,梅蘭芳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7歲。
(4)梅蘭芳無論做什麼事業擴展閱讀:
梅蘭芳和中共領導人還頗有些淵源。1946年,周恩來到上海主持中共與國民黨的談判工作,住在馬思南路107號,人稱「周公館」。公館的南面隔著花園與梅蘭芳公館相望。周恩來在上海工作期間,十分注意與各方面人士的交往,宣傳中共的各項政策。
梅蘭芳作為文化界著名的愛國人士,自然也受到周恩來的關注。周恩來經常讓他的堂弟周翕園去看望梅蘭芳,同他探討國內國際形勢。
同時,周恩來還擇機親自與梅蘭芳會談。周恩來是黨內有名的「細心人」,為了保護梅蘭芳不受國民黨特務的騷擾,他決定通過朋友余賀會見梅蘭芳,會面的地點也就安排在余賀家中。
見面後,周恩來非常熱情、誠懇,他對梅蘭芳說:「希望你不要隨國民黨撤退而離開上海,我們歡迎你!」梅蘭芳深表同意。
E. 關於梅蘭芳的資料
說到梅蘭芳,全國上下應該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即使是對梅蘭芳的京劇,乃至於對我們的國粹沒有什麼興趣的人也知曉他的鼎鼎大名,他是我國歷史上的京劇大師之一,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被稱為梅派,他生前的代表京劇有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崑曲,像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思凡和《游園驚夢》等等,還寫了很多自己對於戲曲的見解。
梅蘭芳先生稱得上是真正的京劇藝術大師他所創造的梅派藝術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如果他還活在這個世上,他本人就是一項彌足珍貴的非文化物質遺產,在他在世期間為我國的戲劇文化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的貢獻將永遠載入史冊,他不僅屬於一個家庭,更屬於中國,也屬於我們整個世界。
F. 梅蘭芳的生平簡介
梅蘭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瀾,又名鶴鳴,乳名裙姊,字畹華 [1] ,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出生於北京,祖籍江蘇泰州。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
梅蘭芳8歲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0歲登台。後又求教於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獄鴛鴦》《思凡》等11出戲。
於1949年前先後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並榮獲美國波莫納學院和南加州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1950年任中國京劇院院長、1951年,任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1953年,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1年8月8日,梅蘭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歲。
(6)梅蘭芳無論做什麼事業擴展閱讀:
梅蘭芳的藝術特色:
1、唱腔
梅蘭芳的唱腔醇厚流麗,感情豐富含蓄。由於他嗓音高寬清亮、圓潤甜脆俱備,故音色極其純凈飽滿,唱工從不矜才使氣,始終保持平靜從容的氣度,決無氣餒音懈之處。他的唱腔基本上是從傳統唱法中來,但又無一腔照搬傳統,而是以自己的潤腔方式和行腔規律,將其化為具有從容含蓄的梅派韻味的唱腔,旋律優美,順暢流利。
2、表演
梅蘭芳善於運用歌唱、念白、表情、身段、舞蹈等技藝,把人物的心理狀態刻畫入微。他運用藝術手段自然、和諧、圓活、灑脫、出神、人化,富有節奏感和塑形美。他的表演藝術特點是質朴中見華貴,端莊中含俏麗,淑靜中蘊情致,嫵媚中顯大方。
3、舞蹈
梅蘭芳在京劇表演中選擇了新舊相融合,在傳承中去其不美與低俗,留其精華與清雅來積極學習與吸納。梅蘭芳所創造的「梅派」道路,也和其他流派創造者一樣,先是走承師之道,而後在承師的基礎上,走自己的創新道路。
4、化妝
梅蘭芳對旦角角色化妝進行了創新,北方的旦角,不講究畫黑眼圈,淡淡的畫上幾筆就行了。片子貼的部位,又高又寬,往往會把臉型貼成方的,如果在鬢邊貼出一個尖角,內行叫「大開臉」。頭上再打個「茨茹葉」,這就是標準的青衣扮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梅蘭芳
G. 梅蘭芳的生平事跡
一、梅派的創立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梅巧玲之孫梅蘭芳繼承並發展了梅派藝術,當時的男旦藝術在京劇史上出現了「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讓整個京劇發展步入了巔峰時期,這是京劇走向興盛的重要標志。
梅蘭芳旦行立派也是從「梅派」開始的,而京劇行當中梅蘭芳最擅演的是「旦」,故梅蘭芳是中國旦角創藝立派的第一人。
京劇中把女性統稱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齡、性格又可細分為許多行當,飾演大家閨秀和有身份的婦女稱為「正旦」,正旦在京劇中俗稱「青衣」,這就是因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長衫而得名。京劇《竇娥冤》中的女主角竇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青衣的表演莊重嫻靜,秀雅柔婉,以唱功為主,一般說來,青衣的唱腔旋律優美,細膩婉轉。
梅蘭芳通過不斷的努力,終於集京劇旦角藝術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馬旦行當為一爐,創造出獨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世稱「梅派」,影響很大。
二、藝術戲劇融合
中國戲劇在服裝、道具、化裝、表演上綜合起來可以說是活動的水墨畫,梅蘭芳深知應該從繪畫中吸取對戲劇有幫助的養料。於是他研習作畫並向一些繪畫名家求教,其中包括齊白石,而齊白石又非常喜愛梅蘭芳的戲劇。
齊白石對梅蘭芳而言是亦師亦友。梅蘭芳將藝術和生活,和興趣走到了一起,讓中國傳統書畫走進戲劇,擴展了藝術領域,同時將原有的藝術壁壘打破,開創出新的出路,並將這種新式事物傳到了國外。
三、梅派傳承
梅蘭芳的一生,體現了不斷革新、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他將諸多藝術領域的創作思想融於了京劇藝術舞台表演之中,使京劇旦行的唱腔、表演藝術臻於完美的境界,成為旦行中影響深遠的流派。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中最能體現梅派藝術代表劇有《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穆桂英掛帥》等。
所以在梅派藝術的傳承上,梅蘭芳之子梅葆玖,深得其父教誨和指導,作為梅派藝術的領軍人物,京劇界舉足輕重的男旦演員,梅葆玖在致力於梅派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工作中,深切感受到男旦藝術傳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並為之積極努力著。
而在梅派藝術的優秀傳人中,胡文閣被認定為梅派後背青年京劇男旦演員中的佼佼者。他師承梅葆玖等藝術家,拜梅葆玖為師。跟隨梅葆玖學習的過程中,他良好地繼承了梅派藝術,展現了男旦藝術的魅力,為梅派藝術、男旦藝術的傳承與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7)梅蘭芳無論做什麼事業擴展閱讀:
藝名由來
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出生於京劇世家,祖父梅巧玲是清末著名旦角演員,伯父梅雨田是京劇胡琴演奏家。父明瑞,字竹芬,小生改花旦,母為楊隆壽之長女長玉。
他8歲學藝,師從名小生朱素雲的哥哥朱小霞,11歲登台,他刻苦鑽研不斷實踐,繼承並發展了京劇傳統藝術,形成風格獨具的「梅派」,成為四大名旦之首。他的表演藝術很早就蜚聲海內外,但他到16歲才起了「梅蘭芳」這個藝名。梅蘭芳為中國「四大名旦」之一!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秋天,喜連成班主葉春善帶領他的科班在吉林演出。一天早晨,葉春善偕籌資組建喜連成的開明紳士牛子厚到吉林北山散步。他倆邊爬山,邊閑談,忽然發現有一人在小樹林里練劍,但見他體態輕盈,動作敏捷,那劍被他舞得寒光閃閃,風聲嗖嗖,把自己圍在水潑不進的弧光圈裡,牛子厚簡直看呆了。
他生平酷愛京劇,也觀賞過不少武術高手的表演,但像今天見到這樣的絕倫劍技,還是不多,他情不自禁地連連拍手叫好。那舞劍人聽到有人喝彩,連忙把劍收住,兩頰緋紅,用手帕揩拭額頭沁出的細密汗珠、恭敬地向牛子厚躬身施禮:「牛老闆,喜群獻丑了。」
牛子厚這時近前定睛細看,只見面前這個年輕人儀表堂堂,氣度瀟灑,舉止端莊,真是一個挑大樑的料子,便問道:「你可曾有藝名?」葉春善接答道:「我給他起了個藝名叫『喜群』。」牛子厚沉吟良久說:「這孩子相貌舉止不俗,久後必成大器,給他更名『梅蘭芳』如何?」葉春善師徒二人欣然同意。從此,就用了「梅蘭芳」這一享譽國內外的藝名。
H. 有關於梅蘭芳的事業與成就的資料
第一,簡單介紹一下梅蘭芳。梅蘭芳(1894年~1961年),名瀾,字畹華,乳名裙姊。漢族,生於北京,祖籍江蘇泰州,年幼父母雙亡,。8歲學戲,10歲登台。工青衣,兼演刀馬旦。擅長旦角,扮相端麗,唱腔圓潤,台風雍容大方,被稱為旦行一代宗師。後又求教於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旦。他刻苦學習崑曲、練武功,廣泛觀摩旦角本工戲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經過長期的舞台實踐,對京劇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化妝等各方面都有所創造發展,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世稱「梅派」。 在藝術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國外人士的重視,曾於1949年前先後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並榮獲美國波摩那學院和南加州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梅先生還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抗戰期間蓄須明志,拒絕演出,靠寫字賣畫為生。解放後歷任中國京劇院院長、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以65歲高齡,排演了最後一出新戲《穆桂英掛帥》。1961年8月8日因心臟病發作,在北京病逝。享年67歲。
第二,主要作品、成就。1904年8月17日,在北京「廣和樓」戲館第一次登台,在《長生殿·鵲橋密誓》里演織女。1912年第一次與譚鑫培同台演出,演出劇目《桑園寄子》。1913年去上海演出,第一次貼演扎靠戲《穆柯寨》也是他第一次唱大軸戲。1914年7月至10月,在「翊文社」最初嘗試創編了時裝新戲《孽海波瀾》。本年,梅蘭芳對化裝、頭飾方面進行了改革。1915年,《宦海潮》、《鄧霞姑》、《嫦娥奔月》等陸續亮相,梅蘭芳把燈光的作用向前推進了一步。1916年---1932年移居上海之前,陸續有《黛玉葬花》、《一縷麻》、《天女散花》、《游園驚夢》、《麻姑獻壽》、《紅線盜盒》、《春香鬧學》、《霸王別姬》、《洛神》、《廉錦楓》、《太真外傳》、《鳳還巢》、《宇宙鋒》等登台亮相,被評為「四大名旦」。1932年移居上海,開始抗日救亡宣傳創作《抗金兵》。1945年10月,在上海美琪大戲院與俞振飛合作演出了崑曲《斷橋》、《游園驚夢》等劇目。建國後,出席中華全國第一次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當選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任命梅蘭芳為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1952年12月出席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舉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會。1953年10月,梅蘭芳當選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54年9月,梅蘭芳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1956年1月,任命梅蘭芳為中國京劇院院長。1956年5月26日--7月16日,應日本朝日新聞社等團體邀請,梅蘭芳第三次訪問日本。先後在東京、九州、大阪、京都、名古屋等地演出。1957年6月7日,國際舞蹈協會主席海爾格來到北京授予梅蘭芳榮譽獎章。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I. 你了解表演大師梅蘭芳的事業、成就嗎
京劇大師梅蘭芳是梅派藝術的奠基人,梅蘭芳被譽為偉大演員,美的化身,他的嗓音圓潤、甜美、嘹亮,韻味純正醇厚,質朴中見俏麗,嫵媚中見大方。自己創編了很多唱段。
梅蘭芳先生
中國京劇是全面繼承我國戲曲優秀傳統的藝術,是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高度美學成就的戲劇文化。但很久不為外國人所重視,在茶園式的戲館里,幾乎看不到外國人的蹤跡。
梅蘭芳是第一個把中國戲劇帶到外國去演出的藝術家,最早把中國戲劇介紹給世界劇壇的戲劇家,在促進我國與國際文化交流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當時外賓到中國旅遊,往往向外交部提出三點要求:一是觀光長城;二是瀏覽頤和園;三是訪問梅蘭芳。
從20世紀20年代初到他去世前,梅蘭芳曾先後三次訪日,一次訪美,四次訪蘇,一次訪朝,數次游歷歐美亞各國,把中國人民的情誼帶給了世界人民,使中國的民族瑰寶京劇躋入世界戲劇藝術之林。以梅蘭芳為代表的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與俄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國布萊希特的戲劇藝術,並稱為世辦三大戲劇表演體系。
(一)生平
梅蘭芳(1894-1961),本名瀾,又名鶴鳴,小名裙子、群子,字畹華,一字浣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祖籍江蘇泰州。清光緒二十年九月二十日(1894年10月22日)出生於北京李鐵拐斜街的梨園世家。1961年8月8日病逝於北京,終年68歲。他是我國現代傑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社會活動家。他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祖國的藝術事業,為祖國戲曲藝術的發展和國際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成為享譽中外的文化名人。
(二)苦讀的幼年時代
梨園世家:梅蘭芳的祖父梅巧玲, 是十九世紀著名的京劇演員,兼擅青衣花旦,被列為「同光十三絕」之一。父親梅竹芬,也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京劇演員,可惜英年早逝。伯父梅雨田是一位出色的京劇器樂家,號稱「六場通透」(即所有場面上的樂器都能拿起來伴奏),長期給譚鑫培伴奏。自幼受到的藝術熏陶,為梅蘭芳在京劇藝術方面的開拓發展奠定了基礎。
梅蘭芳幼年的生活相當艱苦。他父母早逝,依靠伯父伴奏的收入來維持生活。8歲開始學藝,11歲登台演出。這期間他除了學青衣戲外,還學花旦戲、武功、崑曲等。同時還看戲,用心比較、琢磨前輩藝術家們的藝術精華。
除了演戲練功外,他的業余愛好十分廣泛,特別喜歡養鴿子、養花和書法繪畫,而這些愛好對他提高表演藝術起了很大作用。幼年的梅蘭芳眼睛微微近視,有時還迎風流淚,眼珠余轉也不靈活,因此每當黃昏時分,他讓鴿子翱翔空中,讓自己的眼睛隨著鴿子轉動,認真鍛煉眼力。久而久之,雙眼靈活自如,透亮傳神。
他認為京劇的服裝色彩、化裝、臉譜、舞台裝置都和美術的密切關系,最好自己能畫。1913年至1914年兩次赴滬演出,他與老畫家吳昌碩結下了忘年之交,於是開始了繪畫生活。先請王夢白教畫。後向陳師曾、姚茫父學習畫佛像,向齊白石、湯定之學習畫草蟲、松梅等。
梅蘭芳對電影藝術的貢獻也為人稱道。早在1920年,就拍攝了無聲舞台紀錄片《春香鬧學》和《天女散花》。
(三)博採眾家,自建梅派
梅蘭芳20歲時,已經是一位馳名京滬的京劇演員了。
1913年11月,梅蘭芳第一次和王鳳卿應邀去上海演出。上演了一二本《虹霓關》,開創了在同一劇目中一人演兩個不同行當、不同扮相、不同演法的先例。「槍挑穆天王」轟動了大上海。
1914年秋冬,梅蘭芳再次應邀赴上海演出,增加了《貴妃醉酒》等劇目,歷時45天,場場爆滿,盛況空前。曾以22萬多張票,當選為「伶界大王」。
兩次赴滬演出,是梅蘭芳一生在戲劇方面發展的一個重要關鍵。他在藝壇上的地位明顯得到鞏固。
梅蘭芳回到北京後,開始創作《一縷麻》等反對封建包辦婚姻、揭露官場黑暗的時裝新戲,對推動京劇藝術的革新和發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不久,他又嘗試排演了古裝新戲,如《黛玉葬花》等,刻畫了那些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婦女形象,創造出新的婦女裝束和扮相,豐富了京劇舞台服裝。這些取材於文學的古裝新戲,為觀眾喜聞樂見。
1915年4月到1916年9月,梅蘭芳編演了11出新戲,同時還整理和上演了許多傳統戲,比如《宇宙鋒》、《花木蘭》、《考紅》等。1921年,編寫的《霸王別姬》,刻畫了一個善良、有見識、富有感情而又堅貞不屈的的虞姬形象。此劇後來成為梅派保留劇目中比較優秀的一個。
他集京劇旦角藝術的大成,綜合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表演特點,創造出自己特有的表演形式和唱腔——梅派。後來被譽為京劇「四大名旦」之一。
(四)藝術使節
梅蘭芳一生曾應邀出訪10餘次,他先後訪問過日本、美國、蘇聯、英國、德國、義大利、埃及、印度、朝鮮等國。與許多藝術大師交流經驗,並結下深厚的友誼。他是把京劇藝術介紹到國外的先驅者,為促進國際文化交流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1919年4、5月間,梅蘭芳應邀赴日演出,這是中國京劇演員第一次出現在外國舞台上,受到熱烈歡迎,日本劇評家高度評價了他的藝術造詣。
1924年10月,他第二次率國赴日本演出,獲得了更大的成功。還將《廉錦楓》和《虹霓關》中的「對槍」折成電影。從此聲名遠播世界許多國家。
同年,結識了印度大詩人泰戈爾,在北京開明戲院為其專演一場《洛神》。現在沿用下來的「川上之會」一場的布景,就是根據泰翁的意見設計的。
1926年10月,瑞典王儲夫婦(後來的古斯塔六世)訪華,要求觀賞梅劇,梅蘭芳在家中為他們演出了《琴挑》和《霸王別姬》中「舞劍」一場,從此雙方結下深厚友誼。1957年夏,國際舞蹈協會授予梅蘭芳一枚榮譽章,表彰他在藝術上的精深造詣。
1929年12月,梅蘭芳率團24人,赴美國演出,歷時半年之久。所到之處,均受到當地政府、各界人士,特別的文藝界的熱烈歡迎和盛情接待。美國學術界也極為重視這次訪問演出,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和波摩拿學院授予他文學博士榮譽學位。一時間京劇藝術風靡了美國。美國電影界認為他的表演藝術對電影具有寶貴的參考價值,將他演的《刺虎》一拍攝成有聲電影新聞片,這是第一部中國戲曲的有聲電影。
1935年2月,蘇聯政府特派「北方號」專輪到上海迎接梅劇團訪蘇。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共演出8場,歷時一個半月。在此期間,梅蘭芳有幸結識了一批世界聞名的作家和戲劇家,如高爾基、小托爾斯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還有正在蘇聯的英國作家肖伯納、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及皮斯卡特爾。
建國後,梅蘭芳繼續致力於保衛世界和平、促進文化交流的工作。
1952年12月,他出席了在維也納如開的世界人民和平大會,回國途中,又經蘇聯莫斯科作短暫的訪問和演出。
1952年春和1953年11月,兩次率團赴朝鮮戰場作慰問演出。
1956年,率中國京劇團到日本訪問演出。
1957年,參加了中國勞動人民代表團赴蘇聯慶祝十月革命40周年。
(五)愛國志士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軍國主義在我國東北陰謀籌建傀儡滿洲國,曾多次派人請梅蘭芳前去演戲,以示「慶祝」,他每次都嚴辭拒絕了。
1932年,梅蘭芳全家遷居上海。為鼓舞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鬥志,梅蘭芳與葉恭綽等一起編演了《抗金兵》。他又把《易鞋記》改編為《生死恨》演出。
抗日戰爭爆發後,梅蘭芳身居淪陷區,不為敵偽的威脅利誘所屈服,毅然蓄須明志,8年不曾登台演出。由於長期停演,梅家經濟陷入困境,他只好把北京的住宅賣掉。後來又靠賣畫甚至典質度日。這段時間,他曾作「達摩面壁圖」,上面題了雙關的跋語:「穴居面壁,不畏魍魎;壁破飛去,一葦橫江。」
1938年,梅蘭芳蜇居香港。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很快淪陷了。當時梅蘭芳未及撤離。一天,日軍侵港司令酒井派人強行將梅接去,當時梅蘭芳蓄須已久,酒井驚訝地問他為何留須,他回答說:「我是唱旦角的,年歲大了,扮相、嗓子都不如以前,應該退出舞台了。」酒井無奈,終於沒有提出什麼要求。又有一次,在酒井舉行的茶會上,許多新聞記者想把梅蘭芳和酒井握手的鏡頭搶拍下來,用作宣傳。梅都機智地避開了。以後,日軍幾次請梅蘭芳唱一出京劇,他又以牙痛為由回絕了。
1942年秋,大漢奸褚民誼突然來訪,提出請梅蘭芳輪回演出,以慶祝所謂「大東亞聖戰」一周年紀念。梅立芳立刻拒絕了。日偽見軟的不行,就出面脅迫,勒令梅蘭芳必須參加演出,否則軍法從事。後來在朋友獻計下,請醫生打了一針預防傷寒病針,頓時使體溫升高到40度以上,經日軍軍醫檢查確是「病重」,才算作罷。
1945年8月8日,抗占勝利的消息一傳出,梅蘭芳高興得當天就剃掉了唇髭。沒出兩個月,他就在上海美琪大戲院重登舞台了。那時,他已經52歲了。
J. 京劇大師梅蘭芳一生都經歷過哪些大事
梅蘭芳有兩任妻子,發妻王明華,二房福芝芳.
發妻王明華為了長伴在梅蘭芳身邊,王明華在與梅蘭芳生了一雙兒女之後,一時考慮不周竟做了絕育手術,卻不料過後大永和五十兩個孩子卻因為當時的醫療條件太差而相繼夭折了。
王明華在喪子後一蹶不振。不久她又患上了肺結核病,久治不愈,一家人都為她焦慮。王明華擔心自己患的肺結核病會傳染給一家大小,更擔心傳染給梅蘭芳,影響了他的演藝事業,便決意離開家。她在一位特別護士的陪同下,到天津馬大夫醫院治療。失去兒女的梅蘭芳雖然傷心也未深責妻子,因為是家中獨子,他畢竟有兼祧兩房的重任。於是,梅蘭芳又娶了福芝芳.
福芝芳早年喪父,與寡母相依為命。福母性格剛強,靠賣手工削制牙簽,硬是把女兒培養成了北京的「天橋梅蘭芳」。福芝芳上園子唱戲都是和母親坐包月的馬車,有一些追求者,為免當面觸怒福母,就寫情書往馬車里扔,但此舉仍讓福母震怒。於是她跟趕馬車的並肩而坐,手持長鞭,看見有人往車里一擲東西,她就長鞭抽人,因此威名遠播。福芝芳與梅蘭芳初見是在1920年的堂會上,當時,梅蘭芳先演出了《思凡》,後演了《武家坡》,中間的一出戲便是福芝芳參演的《戰蒲關》。
梅蘭芳對眼前這個15歲小姑娘頗有好感,便留了心,後來得知她正跟早年恩師吳菱仙學青衣,更是中意。以和王明華不分大小和讓她主理財政為婚約條件,終於在1921年冬,梅蘭芳與16歲的福芝芳結為秦晉之好。
王明華對福芝芳很友善,兩人相處得頗為融洽。福芝芳對王明華也很尊重,當她生下大兒子後,立即提議過繼給王明華,還親自把兒子抱給王明華。
王明華因肺病久治不愈,最終病逝於天津。當福芝芳得悉後,叫兒子赴津迎回其靈柩,將她葬於北京香山碧雲寺北麓萬花山。
1961年8月8日,梅蘭芳患心肌梗塞在北京病故。福芝芳親自驗視,把保護完好的裝殮王明華的金絲楠木棺材挖出,與梅蘭芳的陰沉木棺材(這是國庫內保存的一口價值昂貴的棺木)一並下葬,旁邊備下一個空穴,留給福芝芳本人百年之後用。
1980年元月29日,福芝芳逝世。如今王明華與福芝芳在梅蘭芳兩側,長眠在香山萬花山。
福芝芳和梅蘭芳十四年間共生育九個子女,大多夭亡。成人的只有四子葆琛、五子葆珍(紹武)、老七葆玥和幺子葆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