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簡易功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沉 什麼意思
1、簡易功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沉。意思是說:「我們簡單的學說最後會流傳廣大,你們瑣碎的理論最終要飄散流去。」
2、出處:我國宋代思想家陸九淵說:「簡易功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沉。」這句話當作哲學思想的衰貶標准,很難說是真理,但是,當作思維形式的衰貶標准,卻是真理。繁瑣邏揮終究要淘汰,思維要簡化。
3、陸九淵
(1)陸九淵(1139年3月26日—1193年1月18日),字子靜,撫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縣)人,漢族江右民系。南宋哲學家,陸王心學的代表人物。因書齋名「存」,世稱存齋先生。又因講學於象山書院,被稱為「象山先生」,學者常稱其為「陸象山」。
(2)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進士,調靖安主簿,歷國子正。有感於靖康時事,便訪勇士,商議恢復大略。曾上奏五事,遭給事中王信所駁,遂還鄉講學。紹熙二年(1191年),知荊門軍,創修軍城,穩固邊防,甚有政績。紹熙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卒,年五十四。追謚文安。
(3)陸九淵為宋明兩代「心學」 的開山之祖,與朱熹齊名,而見解多不合。主「心(我)即理」說,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學茍知道,六經皆我注腳」。明王守仁繼承發展其學,成為「陸王學派」,對後世影響極大。著有《象山先生全集》。
『貳』 陸九元的發展與成就自我的過程
摘要 陸九淵(1139年3月26日—1193年1月18日),字子靜,撫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縣)人,漢族江右民系。南宋哲學家、官員,陸王心學的代表人物。因書齋名「存」,世稱存齋先生。又因講學於象山書院,被稱為「象山先生」,學者常稱其為「陸象山」
『叄』 簡易功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沉什麼意思 我想要古文翻譯成白話文的解釋
簡易功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沉
簡易功夫長久以來大,支離事業始終沉浮。
《網路文言文翻譯》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肆』 "不恥支離事業"什麼意思,出自錢鍾書
字面翻譯:不以做「支離事業」為恥,應沒有上下文具體語境,難以詳譯。但從語氣推測,這個「支離事業」應是謙辭,並無貶義。「支離」與「整體」相對,當是指所做學問局限於一隅,缺乏整體觀、全局觀。
『伍』 「簡易功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沉」是什麼意思
簡易功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沉。意思是說:「我們簡單的學說最後會流傳廣大,你們瑣碎的理論最終要飄散流去。」
出處:我國宋代思想家陸九淵說:「簡易功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沉。」這句話當作哲學思想的衰貶標准,很難說是真理,但是,當作思維形式的衰貶標准,卻是真理。繁瑣邏揮終究要淘汰,思維要簡化。
陸九淵認為心即人的德性是根本,是千古不磨的,人人本自具足的,猶如房屋的基礎,德性樹立了,然後讀書明理,應對萬事萬物,就可以一通百通了。他們認為朱熹的搞研究、注釋經典的工作是支離破碎的事業,違背了聖人之道。
(5)不恥支離事業出自哪裡擴展閱讀
《陸九淵集》中錄存詩作一卷二十三首。《鵝湖和教授兄韻》雲:「墟墓興衰宗廟欽,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積至滄溟水,拳石崇成泰華岑。易簡功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處,真偽先須辨只今」。
這句詩,應該是源自孔子《易經·系辭》里的「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這首詩還有一個典故:「鵝湖之會」。
鵝湖之會發生在淳熙二年(1175年)春天。時呂祖謙訪朱熹至武夷,後朱熹送呂祖謙至信州鵝湖寺,呂素知朱、陸二人在理學觀點上有分歧,意欲調和統一之,所以約陸九齡、陸九淵來鵝湖一會,共同討論學術問題。這就是後來人們所稱的「鵝湖之會」。
鵝湖之會上,二陸主張先發明本心,然後加以博覽,認為本心之性千古不變,明心功夫終究久大;朱熹則主張通過問學致知的方法,先博覽而後歸之約。雙方各持己見,陸九齡、陸九淵並賦詩明志,譏諷朱熹格物漸修功夫為「支離」,總不免要泛觀。
『陸』 關於「勿忘國恥」的詩
關於「勿忘國恥」的詩包括:
1、近代吉鴻昌《就義詩》
原文: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
譯文:
我憎恨自己沒有為了抗日事業而死,以至於今天感到如此的羞恥。
山河破碎,國難當頭,國家都成了這樣,我又何必珍惜我這顆頭!
2、清代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原文: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譯文:
我能力低微而肩負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盡。一再擔當重任,以我衰老之軀,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撐了。如果對國家有利,我將不顧生死。難道能因為有禍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嗎?
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還是退隱不仕,當一名成卒適宜。我開著玩笑,同老妻談起《東坡志林》所記宋真宗召對楊朴和蘇東坡赴詔獄的故事,說你不妨吟誦一下「這回斷送老頭皮」那首詩來為我送行。
3、宋代陸游《病起書懷》
原文:
病骨支離紗帽寬,孤臣萬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
天地神靈扶廟社,京華父老望和鑾。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
譯文:
病體虛弱消瘦,以致頭上的紗帽也顯得寬大了,孤單一人客居在萬里之外的成都江邊。雖然職位低微卻從未敢忘記憂慮國事,但若想實現統一理想,只有死後才能蓋棺定論。
希望天地神靈保佑國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著君主御駕親徵收復失落的河山。諸葛孔明的傳世之作《出師表》忠義之氣萬古流芳,深夜難眠,還是挑燈細細品讀吧。
4、宋代陸游《夜泊水村》
原文:
腰間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銘。老子猶堪絕大漠,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記取江湖泊船處,卧聞新雁落寒汀。
譯文:
腰上佩帶的羽箭已長期凋零,只嘆未到燕然山刻石記功名。想我老夫尚能橫越那大沙漠,諸位何至於新亭落淚空悲鳴。
我雖有萬死不辭的報國之志,卻無奈雙鬢巴自不能再轉青。應牢牢記住常年江湖泊船處,卧聞寒州上新雁到來的叫聲。
5、晚清譚嗣同《獄中題壁》
原文: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譯文:
逃亡生活是如此緊張,看到有人家就上門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為、梁啟超能像張儉一樣受到人們的保護。也希望戰友們能如杜根一樣忍死待機完成變法維新的大業。
我橫刀而出,仰天大笑,因為去者和留者肝膽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侖山一樣的雄偉氣魄。
6、唐代杜牧《泊秦淮》
原文: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譯文:
迷離月色和輕煙籠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賣唱的歌女不懂什麼叫亡國之恨,隔著江水仍在高唱著玉樹後庭花。
7、宋代李清照《夏日絕句》
原文: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譯文:
生時應當作人中豪傑,死後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東。
8、宋代陸游《示兒》
原文: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譯文:
我本來知道,當我死後,人間的一切就都和我無關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
因此,當朝廷軍隊收復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把這好消息告訴你們的父親!
『柒』 舊中國的恥辱的資料
當時國家不強大,所以被欺負.
下面還有幾個事例:
1.排名第五 五胡亂華
這可謂是中國第一次經受異族的大規模入侵,皇室南遷,中原人民慘遭荼炭,這也是歷史上的第一次南北對峙,其結果,導致從夏商周經春秋戰國,再到秦漢,直到魏晉的中華上古文明終結。連民族成分都有了極大的改變。是文明進程的轉折點。從八王之亂一直到隋文帝滅陳統一中國,這近三百多年,民族仇殺,宮廷政變,層出不窮,混亂不堪,其中的歷史暴虐而又殘忍。起初那些游牧民族對漢族,極盡壓迫侮辱之能事,現代我們罵人的話,比如「懶漢,無賴漢」等等就是那個時代傳下來的,原先在那些異民族心中所敬仰的「天漢」早已被「懶漢,無賴漢」所取代。可謂恥辱。從而也導致了冉閔的起義。幸虧天不亡我中華,由於那時的華族的血氣,英勇的抵抗,使異民族重新正視了我華族,從而才產生了,所謂的「漢化」。才有了北魏孝文帝、文明太後的改革。才開始了以華族文明為主的文化融合,在此之前,不知死了多少人。但鮮卑貴族相較之後的蒙古滿清,畢竟心胸開闊,眼光長遠。他們繼承了中華的精髓,同時又保持了本民族的優點,同時又輸入了佛教文明,創造了一種變革過的文明——中華中古文明。可是,隋唐以後的中古文明繼承了一部分的精髓,有許多的獨特的東西,還是消失了。比如許多絢麗燦爛的上古神話,從而使我們現在看楚辭中的很多典故名詞,不知所雲。還有寶劍的製作方法和其所承載的「劍道」也在隋唐慢慢失傳了。因為游牧民族打仗不用劍。而日本經過東漢直到六朝的學習和吸收,漸漸發展,到現在便成了他們的「國粹」了。而我們在現在只能通過隋唐之前的史實和虛構的武俠故事,來想像這種如夢如幻的武器了。
2.開戰之前,日本舉國上下,積極備戰。上至皇室,明治天皇節食,皇後賣首飾。下至平民百姓,妓女捐賣身錢,士兵因為天皇一天只吃兩頓,他們自覺只吃一頓,拚命攢錢買吉野號。當時,明治的口號是越王勾踐能卧薪嘗膽,他也能做到。這使我想到,在抗美援朝時,全國各界節衣縮食,用來購買飛機大炮,和小學語文書上的一個蘋果的故事。
經此一戰,蕞爾小幫日本迅速崛起,而老大帝國,加速沒落。而對清廷的改良慘遭失敗,一部分的國人覺醒,發現要救中國只有推翻清朝一法。後來,經過百日維新,庚子國變,和對清廷所謂的「新政」絕望之時。終於爆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說句實話,本人是覺得改良比革命要好,循序漸進總比突如其來要來得穩定,和易於接受。但滿清貴族的食古不化,狹隘短視,死抱著利益不放,實在是無出其右。辛亥革命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可謂最符合湯武革命的標准。
再講句題外話,我總覺得向中國周邊的那些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在中國衰弱之時,會變本加厲的侮辱侵略中國,而這些國家古代長期仰視中國,深入研究學習中國。而近代又受西方文化影響,中國對付起這些國家來相當棘手。比如,日本韓國越南印尼等等。還有個台灣地區。
3.1644年,中華文明從此絕嗣。剩下的只有四百年的韃靼文明,而當今再國人和外人眼裡,中華文明就是韃靼文明。這固然拜張藝謀的電影,眾多的清宮戲,和唐裝所賜。但我們與真正的中華文明斷絕關系,卻是從這里開始。誠然中華文明發展到明朝末期,是有問題的,而且問題很嚴重,明朝的滅亡就是例證。雖然有天意,比如連續十五年的乾旱。導致中原旱災蝗災遍地,顆粒無收。從而導致李自成剿而不滅。但人禍也很致命。朱明歷來的寡恩刻薄,崇禎的剛愎自用,南明的內斗。集權的社會,已經發展到了死路。是已到了變革的邊緣,內部的改良改革,雖然還不成熟,還有很多是清初的反思,是受明亡刺激的,但已經初露端怡。
如果注入象隋唐一樣豪放的血液,那也不是不可以。但歷史選擇了最不好的結局。李自成張獻忠之流,只相當於黃巢,其結果肯定,必敗無疑。但中國最多再分裂割據一次,還沒有亡天下。南明偏安一方,最多隻是又一個南北朝,又一個宋金對峙。好歹也保住了中華文明。可滿清入關完全憑的是運氣。入關後,他們一方面極端自大,一方面又極端自卑。而自大與自卑是相輔相成的,從而經過一系列的血腥的措施,中華文明就斷送在他們之手了。直到現在,產生了要看宋代之前的中國到日本,要看清代之前的中國到韓國,這種事情了。
『捌』 「簡易功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沉」是什麼意思
1、簡易功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沉。意思是說:「我們簡單的學說最後會流傳廣大,你們瑣碎的理論最終要飄散流去。」
2、出處:我國宋代思想家陸九淵說:「簡易功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沉。」這句話當作哲學思想的衰貶標准,很難說是真理,但是,當作思維形式的衰貶標准,卻是真理。繁瑣邏揮終究要淘汰,思維要簡化。
3、陸九淵
(1)陸九淵(1139年3月26日—1193年1月18日),字子靜,撫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縣)人,漢族江右民系。南宋哲學家,陸王心學的代表人物。因書齋名「存」,世稱存齋先生。又因講學於象山書院,被稱為「象山先生」,學者常稱其為「陸象山」。
(2)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進士,調靖安主簿,歷國子正。有感於靖康時事,便訪勇士,商議恢復大略。曾上奏五事,遭給事中王信所駁,遂還鄉講學。紹熙二年(1191年),知荊門軍,創修軍城,穩固邊防,甚有政績。紹熙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卒,年五十四。追謚文安。
(3)陸九淵為宋明兩代「心學」
的開山之祖,與朱熹齊名,而見解多不合。主「心(我)即理」說,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學茍知道,六經皆我注腳」。明王守仁繼承發展其學,成為「陸王學派」,對後世影響極大。著有《象山先生全集》。
『玖』 陸九淵的古詩詞《讀書》怎樣注音
《dú shū》
《 讀 書 》
lù jiǔ yuān
陸 九 淵
dú shū qiē jiè zài huāng máng,
讀 書 切 戒 在 慌 忙,
hán yǒng gōng fū xìng wèi zhǎng 。
涵 泳 工 夫 興 味 長。
wèi xiǎo bú fáng quán fàng guò ,
未 曉 不 妨 權 放 過,
qiē shēn xū yào jí sī liàng 。
切 身 須 要 急 思 量。
譯文:讀書要注意不能慌忙,慢慢地用功去讀,才會覺得意味深長。有不明白的地方不妨暫且放過去,與自己切身相關的需要認真思考。
(9)不恥支離事業出自哪裡擴展閱讀:
這首詩選自《陸象山語錄》,陸象山即陸九淵,是一位宋儒理學的代表人物。他對讀書問題見解頗多,以上這首詩就表明了他的一種讀書方法。關於自己的讀書方法,他還說過:「如今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
陸九淵的思想接近程顥,偏重在心性的修養,他認為朱熹的「格物致知」方法過於「支離破碎」。陸九淵是「心學」的創始人,其主張「吾心即是宇宙」,「明心見性」,「心即是理」,重視持敬的內省工夫。即是所謂的「尊德性」。
朱熹言「理」,側重於探討宇宙自然的「所以然」,陸九淵言「理」,則更偏重於人生倫理,明代王陽明贊賞陸九淵的學說,使得陸九淵的「心學」得以發揚,因此學界稱之為「陸王」學派,實際上王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
陸九淵能詩。《陸九淵集》中錄存詩作一卷二十三首。《鵝湖和教授兄韻》雲:「墟墓興衰宗廟欽,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積至滄溟水,拳石崇成泰華岑。易簡功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處,真偽先須辨只今」。
詩有一定的學究氣。其論詩尚允當。如「若乃後世之詩,則亦有當代之英,氣稟識趣,不同凡流。……今若但以古詩為師,一意於道,則後之作者又當左次矣。」同江西詩派末流的泥古傾向是不同的。有《象山先生全集》三十六卷。
陸九淵一生不注重著書立說,其語錄和少量詩文由其子陸持之於開禧元年(1205)匯編成《象山先生集》,共計36卷,並由其學生於嘉定五年(1212)刊行。1980年1月中華書局整理為《陸九淵集》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