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教育是一項什麼樣的事業
教育是人類發展的必要步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至關重要。這項事業是艱巨的,也是神聖的。父母不能對孩子太過苛刻,也不能對孩子溺愛,如果可以以朋友的身份互相溝通交流,就最好不過了!
⑵ 教育是一種消費事業,對嗎
教育是一種公共事業。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是一種公共個教育事業,不能說是消費事業。
⑶ 教育是不是一種慈善事業
問:您同意教育是一種慈善事業的說法嗎?
答:我完全同意。但要把這個涉及面最廣泛的慈善事業做好,必須利用行政力量和商業力量兩種力量的合力,前者提供保障,後者推動發展、激發活力。後者在現階段自下而上的教育變革中起著一定的積極作用。
問:你怎麼界定慈善?
答:慈善是布施眾生,是救助貧苦交加的人們尋找心靈的出路與陽光。而究竟是慈善,還是偽善,關鍵在於參與慈善的時候是不是藉助慈善宣傳自己。
真正的慈善是「無我」的,是徹底的「無我」的,因此,很多學者認為,大陸地區很多「慈善」本質上就是一種「偽善」。
慈善是一個過程,是人與社會對愛心加深認識的一個過程。
問:教育作為最大的一項慈善事業,特別是國民教育是否應當全部由國家承擔費用,禁止任何收費?
答:現在雖然大家不談「窮國辦大教育」的概念了,但至少目前為止我們國家尚無能力實現全部國民教育免費,除了保證義務教育階段免費,其他的方面需要社會不同力量一起來參與投資。家庭也應當承擔一部分支出(其實,義務教育階段的家長也應當盡自己力量盡自己全部可能去承擔一些非學雜費的教育投資)。
⑷ 什麼是教育
什麼是教育?
一切教育都是通過個人參與人類的社會意識而進行的。
這個過程幾乎是在出生時就在無意識中開始了。它不斷地發展個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識,形成他的習慣,鍛煉他的思想,並激發他的感情和情緒。由於這種不知不覺的教育,個人便漸漸分享人類曾經積累下來的智慧和道德的財富。他就成為一個固有文化資本的繼承者。世界上最形式的、最專門的教育確是不能離開這個普遍的過程。教育只能按照某種特定的方向,把這個過程組織起來或者區分出來。
惟一的真正的教育是通過對於兒童的能力的剌激而來的,這種刺激是兒童自己感覺到所在的社會情境的各種要求引起的,這些要求刺激他,使他以集體的一個成員去行動,使他從自己行動和感情的原有的狹隘范圍里顯現出來;而且使他從自己所屬的集體利益來設想自己。通過別人對他自己的各種活動所做的反應,他便知道這些活動用社會語言來說是什麼意義。這些活動所具有的價值又反映到社會語言中去。例如,兒童由於別人對他的呀呀的聲音的反應,便漸漸明白那呀呀的聲音是什麼意思,這種呀呀的聲音又逐漸變化為音節清晰的語言,於是兒童就被引導到現在用語言總結起來的統一的豐富的觀念和情緒中去。
這個教育過程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心理學的,一個是社會學的。它們是平列並重的,哪一方面也不能偏廢。否則,不良的後果將隨之而來。這兩者,心理學方面是基礎的。兒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並指出了起點。除了教育者的努力是同兒童不依賴教育者而自己主動進行的一些活動聯系的以外,教育便變成外來的壓力。這樣的教育固然可能產生一些表面的效果,但實在不能稱它為教育。因此,如果對於個人的心理結構和活動缺乏深入的觀察,教育的過程將會變成偶然性的、獨斷的。如果它碰巧的兒童的活動相一致,便可以起到作用;如果不是,那麼它將會遇到阻力、不協調,或者束縛了兒童的天性。
為了正確地說明兒童的能力,我們必須具有關於社會狀況和文明現狀的知識。兒童具有自己的本能和傾向,在我們能夠把這些本能和傾向轉化為與他們的社會相當的事物之前,我們不知道它們所指的是什麼。我們必須能夠把它們帶到過去的社會中去,並且把它們看作是前代人類活動的遺傳。我們還必須能把它們投射到將來,以視他們的結果會是什麼。在前一個例子中,正是這樣能夠在兒童的呀呀的聲音里,看出他將來的社會交往和會話的希望和能力,使人們能夠正確地對待這種本能。
心理的和社會的兩個方面是有機地聯系著的,而且不能把教育看作是二者之間的折中或其中之一凌駕於另一個之上而成的。有人說從心理學方面對教育所下的定義是空洞的、形式的——它只給我們以一個發展一切心能的觀念,卻沒有給我們以怎樣利用這些心能的觀念。另一方面,又有人堅決認為,教育的社會方面的定義(即把教育理解為與文明相適應)會使得教育成為一個強迫的、外在的過程,結果把個人的自由隸屬於一個預定的社會和政治狀態之下。
假如把一個方面看作是與另一個方面孤立不相關而加以反對的話,那麼這兩種反對的論調都是對的。我們為了要知道能力究竟是什麼,我們就必須知道它的目的、用途或功能是什麼;而這些,是無法知道的,除非我們認為個人是在社會關系中活動的。但在另一方面,在現在情況下,我們能給予兒童的唯一適應,便是由於使他們充分發揮其能力而得的適應。由於民主和現代工業的出現,我們不可能明確地預言20年後的文化是什麼樣子,因此也不能准備兒童去適合某種定型的狀況。
准備兒童使其適應未來生活,那意思便是要使他能管理自己;要訓練他能充分和隨時運用他的全部能量;他的眼、耳和手都成為隨時聽命令的工具,他的判斷力能理解它必須在其中起作用的周圍情況,他的動作能力被訓練能達到經濟和有效果地進行活動的程度。除非我們不斷地注意到個人的能力、愛好和興趣,——也就是說,除非我們把教育不斷地變成心理學的名詞,這種適應是不可能達到的。
總之,我相信,受教育的個人是社會的個人,而社會便是許多個人的有機結合。如果從兒童身上捨去社會的因素,我們便只剩下一個抽象的東西。如果我們從社會方面捨去個人的因素,我們便只剩下一個死板的沒有生命力的集體。因此,教育必須從心理學上探索兒童的能力、興趣和習慣開始。它的每個方面,都必須參照這些考慮加以掌握。這些能力、興趣和習慣必須不斷地加以闡明——我們必須明白它們的意義是什麼。必須用和它們相當的社會的事物的用語來加以解釋——用他們在社會事務中能做些什麼的用語來加以解釋。
⑸ 教育是什麼
「教育」是以知識為工具教會他人思考的過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擁有的創造更高的社會財富,實現自我價值的體現。
在教育學界,關於「教育」的定義多種多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般來說,人們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給「教育」下定義的,一個是社會的角度,另一個是個體的角度。前蘇聯及我國一般是從社會的角度給「教育」下定義的,而英美國家的教育學家一般是從個體的角度給「教育」下定義的。從社會的角度來定義「教育」,可以把「教育」定義區分為不同的層次:
(1)廣義的,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教育」看成是整個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分配著且承擔著一定的社會功能。
教育最本質性的理解,就是社會對人們思想的知識灌輸和行為指導;一,教育的對象是人;二,內容必須是良性的有意義的。從而使人民去改造社會。
(2)狹義的:指個體精神上的升華。這種定義方式強調社會因素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把從個體的角度來定義「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於個體的學習或發展過程。
(3)更狹義的,主要指學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這個主要指的中國校園的應試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使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的實踐活動。
如果圍繞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來定義,可以把教育定義為教育是指人有意識地通過若干方法、媒介等形式向他人傳遞信息,期望以此影響他人的精神世界或心理狀態,幫助或阻礙他人獲得某種(些)觀念、素質、能力的社會活動。處於前者角色的稱為教育者,處於後者角色的稱為教育對象。這樣定義符合所有的人類教育活動,可以作為教育的基本定義。
當代詩人、文化學者張修林在《談教育》一文中有如下解釋:
所謂教育,應當是作為對社會文化的傳授、傳播。而社會文化,包括文理學科,它應當包含三個層次的內容。第一層次是指高層次文化,既抽象的、看不到存在的,比如社會心理、美學和價值,第二層次指從第一層次具體下來的,盡管看不到具體存在,但能切實感覺到它的結構與活動方式存在的,比如政權及其機構,第三層次指表面文化,既看得到又摸得到的,物品或物質的文化。簡單地說,就是精神文化、精神的物化文化以及物質文化。教育的目的,說是教化育人,其實就是讓人接受各種有用的知識,以期將這些知識吸收、溶化,能夠將其直接作用於社會,或者把這些知識作為基礎,升華出新的知識,即發現和發明。前者像物理變化,接受的人如同一個盛東西的容器,接受的幾種東西還是那樣的幾種東西,不過是換了個地方,有了些混雜,這大概就是常說的實用型人才——技術或技藝的人才;後者則類似於化學反應,已經生成了不同的、另外的東西,這類人才能夠很好地掌握第一層次的文化,容易形成自己特有的治學思想、理念和方法。這就是創造型人才。一個國家和民族,在世界上的文化影響,主要就是第一層次的文化、創造型人才的影響。人類高度發達的神經系統是教育產生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前提。它提供了感受、記憶、聯想、想像、推理等完整的思維功能,使人的意識能夠相互影響並得以傳播。
⑹ 你是如何理解教育事業的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教育事關民族興旺、人民福祉和國家未來,教育事業涉及千家萬戶。
當教育活動成為一種事業以後,便有了完善的組織機構、活動規章、各項制度規則、人員責任等等,從而使其具有組織的嚴密性,活動的系統性,人員的規范性,評價的制度性,時間的秩序性等等。
新中國教育是在極其落後的基礎上起步的。1949年,中國80%人口是文盲,高校在校生僅有11.7萬人。經過70年的不懈奮斗,中國已形成了體系完善、結構合理的現代化教育體系。2018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1.88萬所,各級各類教育在校生2.76億人,中國教育總體水平躍居世界中上行列。
全國共有特殊教育學校2152所,比1953年的64所增長了30多倍。各級專任教師從1949年93.4萬人增長到1673.83萬人。在學歷上,相比1985年,小學、初中取得本科及以上學歷教師比例分別增加了61.59個百分點、80.59個百分點。
⑺ 教育行業的使命是什麼
教育行業的使命是: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積極探索新時代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提升教書育人本領,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湘西職院整合組建以來,主動承擔教育強州、職教扶貧的歷史重任,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強化基礎設施和內涵建設,著力改善民生和優化環境,學院服務脫貧發展的能力持續增強。
教育是「仁而愛人」的事業:
教育是「仁而愛人」的事業,需要教師源源不斷、持之以恆的付出和奉獻。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心的人不可能成為好老師;沒有愛心的老師,不可能教出關愛他人、感恩社會、奉獻祖國的學生。廣大教師要愛學生,用博大的胸懷去溫暖、去愛護、去感化。
要愛學校,樹立主人翁意識和歸屬意識,從內心深處熱愛學校,與學校共榮辱;要愛自己,在緊張的工作之餘,多關注自己的健康,保持健康身體,保持良好心態。
教育是一項神聖的事業,只有具有崇高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工作起來才有源源不斷的動力,才能成就更大的事業、成就更好的自己。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堅守立德樹人初心 擔當教書育人使命
⑻ 教育是服務業還是事業
教育是培養新生一代准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也是人類社會生產經驗得以繼承發揚的關鍵環節,主要指學校對適齡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廣義上講,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其涵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類型有正規教育、成人教育、技術教育、特殊教育、終身教育等。
⑼ 怎麼形容教育是一份什麼樣的職業
教育——一份偉大的職業,她是如此無私,如此崇高
⑽ 教育是事業其意義在於
教育是一項偉大的活動,從廣義上來說,教育是一種能夠培養人的認知能力,提高人們的思想品德,增加人的體質,人完善人個性的一切活動。
從狹義上來說,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有專業的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施加影響,對人們的德智體美育產生影響,把他們培養成一定社會所需要人才的活動。
教育事業對社會而言,為社會創造人才,把可能的勞動力轉變為必要的勞動力,提高勞動力的素質,間接著拉動內需,促進經濟發展。
教育對於政治方面而言,可以培養愛國者,維護統治階層的統治。
教育對於文化而言,可以傳承文化,傳遞傳播,保存交流,選擇提升,創造更新文化。
教育對於科學而言,可以促進科技革命發展。
教育對於人口而言,可以提高人口素質,控制人口增長,影響人口遷移,促進人口結構合理。
教育對於個人而言,可以促進人的個性化和個體社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