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藝術是心靈的表達,大家怎麼看這句話
本質就是人對於包括人在內的萬事萬物的審美觀的表達需要。所以相應的來說,萬事萬物都有它的美的藝術性在內。這種審美觀的表達需要可以表現為多種多樣的形式:書法,繪畫,雕塑,壁刻,陶器,瓷器,建築,甚至是人類社會日常需要的各種各樣的商品。而且就算是商品,也要看商品的工藝質量。
② 為什麼藝術欣賞可以凈化人的心靈
藝術本來就是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是對生活的升華,所以有這樣的功效。
藝術鑒賞是人們在接受藝術品的過程中,通過感知、情感、想像和理解等各種心理因素的復雜作用進行再創造,並獲得審美享受的精神活動。
在藝術鑒賞過程中,感覺、知覺、表象、思維、情感、聯想和想像等心理因素都異常活躍。人們正是在這多種心理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接受、理解並把握藝術作品的,並從中得到某種思想上的啟迪和藝術上的享受。
藝術鑒賞以具有美的屬性的藝術作品為對象,並伴隨著復雜的情感運動,實際上是人類審美活動的一種高級、特殊的形式。
(2)藝術是心靈的事業是什麼擴展閱讀:
車爾尼雪夫斯基作為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在文藝理論上的建樹具有開創性。《藝術對現實的審美關系》一書繼承和發展了別林斯基的文藝觀點,批評了當時流行的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美學,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義。
認為美不是主觀自生的,美存在於現實之中。人們所處的社會地位和生活環境不同,他們對於生活的理解和關於美的觀念也就不同。他強調文藝的認識功能和教育功能,堅決反對「為藝術而藝術」;提出文藝的主要任務是「再現生活」,「對生活下判斷」。
文藝的最高目的是成為「生活的教科書」。他認為藝術的特點「不是用抽象的概念而是用活生生的事實去表現思想」,該書也存在某些偏頗之處,如對藝術中美的價值重視不夠等。
③ 藝術不是( ),而是( )的事業豐子愷
藝術不是(技巧 ),而是(心靈)的事業。——豐子愷
④ 藝術,就是使生命不朽的事業
閱讀內容:《一、我們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 ——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 》
閱讀者:張建文
閱讀時間:2020/5/8
閱讀感悟——
我剛才說,一切事物都有幾種看法。你說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這也只是一種看法。換一個看法,你說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換一種看法,你說它是善的或是惡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種,所看出來的現象也就有多種。
【批註:我們看到的世界是客觀絕對的,還是主觀相對的?對於同一種事物的幾種看法,有沒有好壞對錯的區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哪一個更接近莎士比亞塑造的哈姆雷特?是不是接近莎士比亞塑造的哪個哈姆雷特就是正確的?當下,對於一個熱點事件,往往會分成兩個觀念的陣營,到底孰是孰非?能否辯論出個結果?如果不能,批評還有什麼價值?理解是否可能?在每一個人眼中,世界都是不一樣的。懸置從自我角度看到的世界,才能理解別人的世界,才能豐富自己的世界。】
比如園里那一棵古松,無論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說它是古松 【批註:英美人說的是Ancient pine,不同的命名,指向是不一樣的。】 。但是你從正面看,我從側面看,你以幼年人的心境去看,我以中年人的心境去看,這些情境和性格的差異都能影響到所看到的古松的面目。古松雖只是一件事物,你所看到的和我所看到的古松卻是兩件事。假如你和我各把所得的古松的印象畫成一幅畫或是寫成一首詩,我們倆藝術手腕盡管不分上下,你的詩和畫與我的詩和畫相比較,卻有許多重要的異點。這是什麼緣故呢了這就由於知覺不完全是客觀的,各人所見到的物的形象都帶有幾分主觀的色彩。 【批註:「橫看成嶺側成峰」,觀看角度會影響認知結果;「(《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這是讀者的知識背景影響認知的結果;另外,人的生理特徵也會影響認知。總之,影響認知的因素很多,所以,每一個人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學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畫家,三人同時來看這棵古松。我們三人可以說同時都「知覺」到這一棵樹,可是三人所「知覺」到的卻是三種不同的東西。你脫離不了你的木商的心習,你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幾多錢的木料。我也脫離不了我的植物學家的心習,我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葉為針狀、果為球狀、四季常青的顯花植物。我們的朋友畫家什麼事都不管,只管審美,他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蒼翠勁拔的古樹。我們三人的反應態度也不一致。你心裡盤算它是宜於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樣去買它,砍它,運它。我把它歸到某類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樹的異點,思量它何以活得這樣老。我們的朋友卻不這樣東想西想,他只在聚精會神地觀賞它的蒼翠的顏色,它的盤屈如龍蛇的線紋以及它的昂然高舉、不受屈撓的氣概。
【批註:這是對同一種事物不同價值的判定。任何一種事物都有三種價值,使用價值、認知價值、審美價值。商人看到的是使用價值,所謂使用價值就是一個自然物變成器具之後的價值,比如這棵松樹可以燒火,可以做櫃子,可以建房子等等;認識價值,就是科學研究的價值,幫助我們把握世界,比如屬於什麼綱、什麼目、什麼科、什麼屬等;審美價值,就是給我們帶來的精神上的愉悅感,比如「相看兩不厭」的敬亭山,在李白眼裡就只有審美價值。】
從此可知這棵古松並不是一件固定的東西,它的形象隨觀者的性格和情趣而變化。各人所見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為的。 【批註:形象的人為,主要指的是詩人的所為。「短松岡」寄託的是一種難以忘懷的思念,「松下問童子」寄寓的是一種對隱逸生活的嚮往,「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是一種革命精神的象徵,如此等等,不可勝舉。】 極平常的知覺都帶有幾分創造性;極客觀的東西之中都有幾分主觀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有審美的眼睛才能見到美。這棵古松對於我們的畫畫的朋友是美的,因為他去看它時就抱了美感的態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見到它的美,你須得把你那種木商的實用的態度丟開,我須得把植物學家的科學的態度丟開,專持美感的態度去看它。 【批註:審美,就必須具備審美家的眼光,必須從使用和科學的價值觀中抽身出來,進入一種非功利的純粹狀態。】
這三種態度有什麼分別呢了。
先說實用的態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維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講究如何利用環境。「環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內,這些人和物有些對於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對於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對於我不關痛癢。我對於他們於是有愛惡的情感,有趨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動。這就是實用的態度。實用的態度起於實用的知覺,實用的知覺起於經驗。小孩子初出世,第一次遇見火就伸手去抓,被它燒痛了,以後他再遇見火,便認識它是什麼東西,便明了它是燒痛手指的,火對於他於是有意義。事物本來都是很混亂的,人為便利實用起見,才像被火燒過的小孩子根據經驗把四圍事物分類立名,說天天吃的東西叫做「飯」,天天穿的東西叫做「衣」,某種人是朋友,某種人是仇敵,於是事物才有所謂「意義」。意義大半都起於實用。在許多人看,衣除了是穿的,飯除了是吃的,女人除了是生小孩的一類意義之外,便尋不出其他意義。所謂「知覺」,就是感官接觸某種人或物時心裡明了他的意義。明了他的意義起初都只是明了他的實用。明了實用之後,才可以對他起反應動作,或是愛他,或是惡他,或是求他,或是拒他。木商看古松的態度便是如此。
科學的態度則不然。它純粹是客觀的,理論的。所謂客觀的態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見和情感完全丟開,專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論是和實用相對的。理論本來可以見諸實用,但是科學家的直接目的卻不在於實用。科學家見到一個美人,不說我要去向她求婚,她可以替我生兒子,只說我看她這人很有趣味,我要來研究她的生理構造,分析她的心理組織。科學家見到一堆糞,不說它的氣味太壞,我要掩鼻走開,只說這堆糞是一個病人排泄的,我要分析它的化學成分,看看有沒有病菌在裡面。科學家自然也有見到美人就求婚、見到糞就掩鼻走開的時候,但是那時候他已經由科學家還到實際人的地位了。科學的態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動是一抽一象的思考。科學家要在這個混亂的世界中尋出事物的關系和條理,納個物於概念,從原理演個例,分出某者為因,某者為果,某者為特徵,某者為偶然性。植物學家看古松的態度便是如此。
木商由古松而想到架屋、制器、賺錢等等,植物學家由古松而想到根莖花葉、日光水分等等,他們的意識都不能停止在古松本身上面。不過把古松當作一塊踏腳石,由它跳到和它有關系的種種事物上面去。所以在實用的態度中和科學的態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獨立的、絕緣的,觀者的注意力都不是專注在所觀事物本身上面的。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絕緣,便是美感的態度的最大特點。 【批註:實用的、科學的態度與美感的態度,最大的區別在於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實用的、科學的態度,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是疏離的,二者的地位是不對等的,客體依從於主體,客體存在的意義在於實現主體的目的,而美感的態度,客體是獨立的,與主體的關系是對等的,客體具有主體的精神和靈魂,二者是可以交流的。一言以蔽之,美感的態度使事物具有了靈魂。】 比如我們的畫畫的朋友看古松,他把全副精神都注在松的本身上面,古松對於他便成了一個獨立自足的世界。他忘記他的妻子在家裡等柴燒飯,他忘記松樹在植物教科書里叫做顯花植物,總而言之,古松完全佔領住他的意識,古松以外的世界他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了。他只把古松擺在心眼面前當作一幅畫去玩味。他不計較實用,所以心中沒有意志和慾念;他不推求關系、條理、因果等等,所以不用抽象的思考。這種脫凈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動叫做「直覺」,直覺所見到的孤立絕緣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經驗就是形象的直覺,美就是事物呈現形象於直覺時的特質。 【批註:所謂直覺,就是人與物(人)各自以其所是的自然而然的狀態照面,在照面的瞬間,各自遮蔽的一面被照亮了,自己的本質被揭示了。這種被照亮,被揭示的狀態就是葉嘉瑩先生說的「興發感動」。】
實用的態度以善為最高目的,科學的態度以真為最高目的,美感的態度以美為最高目的。在實用態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對於人的利害,心理活動偏重意志;在科學的態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間的互相關系,心理活動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態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專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動偏重直覺。 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價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質。離開人的觀點而言,事物都混然無別,善惡、真偽、美醜就漫無意義。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觀的成分。
就「用」字的狹義說,美是最沒有用處的。科學家的目的雖只在辨別真偽,他所得的結果卻可效用於人類社會。美的事物如詩文、圖畫、雕刻、音樂等等都是寒不可以為衣,飢不可以為食的。從實用的觀點看,許多藝術家都是太不切實用的人物。然則我們又何必來講美呢?人性本來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 真善美三者俱備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 人性中本有飲食慾,渴而無所飲,飢而無所食,固然是一種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慾而沒有科學的活動,本有美的嗜好而沒有美感的活動,也未始不是一種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種飢渴——精神上的飢渴。疾病衰老的身體才沒有口腹的飢渴。同理,你遇到一個沒有精神上的飢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斷定他的心靈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狀態。 【批註:教育就是要造就全人,激發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不僅要滿足學生對真與善的渴求,還有滿足對美的渴求。對美的渴求,並不是藝術課才需要滿足的,任何學科都需要滿足真善美的需求,只是側重點不同而已。比如語文,它是交流的工具,用來傳遞信息,實現自己的目的,當然是實用的,這就是求善;我們說言行一致,而不能口是心非,所謂修辭立其誠,就是求真;我們說如沐春風,說話如果能給人春風拂面的感覺,就是求美。真善美是三位一體的,這種三位一體的狀態,就是讓事物如其所是地存在。】
人所以異於其他動物的就是於飲食男女之外還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壺就可以貯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樣、顏色都要好看呢?吃飽了飯就可以睡覺,何必又嘔心血去做詩、畫畫、奏樂呢? 「生命」是與「活動」同義的,活動愈自由 生命也就愈有意義。 人的實用的活動全是有所為而為,是受環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動全是無所為而為,是環境不需要他活動而他自己願意去活動的。在有所為而為的活動中,人是環境需要的奴隸;在無所為而為的活動中,人是自己心靈的主宰。這是單就人說,就物說呢,在實用的和科學的世界中,事物都借著和其他事物發生關系而得到意義,到了孤立絕緣時就都沒有意義;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卻能孤立絕緣,卻能在本身現出價值。照這樣看,我們可以說,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 【批註:科學的、實用的態度,都可能使事物異化,只用美感的態度才能讓事物如其所是地存在。教育就是讓學生成為他自己,而不是實現外在的什麼目的。】
許多轟轟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過去了,許多轟轟烈烈的成功和失敗也都過去了,只有藝術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數千年前的《采采卷耳》和《孔雀東南飛》的作者還能在我們心裡點燃很強烈的火焰,雖然在當時他們不過是大皇帝腳下的不知名的小百姓。秦始皇並吞六國,統一車書,曹孟德帶八十萬人馬順流而東,舳艫千里,族旗蔽空,這些驚心動魄的成敗對於你有什麼意義?對於我有什麼意義?但是長城和《短歌行》對於我們還是很親切的,還可以使我們心領神會這些骸骨不存的精神氣魄。這幾段牆在,這幾句詩在,他們永遠對於人是親切的。由此例推,在幾千年或是幾萬年以後看現在紛紛擾擾的「帝國主義」、「反帝國主義」、「主席」、「代表」、「電影明星」之類對於人有什麼意義了我們這個時代是否也有類似長城和《短歌行》的紀念坊留給後人,讓他們覺得我們也還是很親切的么了悠悠的過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們所以還能認識出來這漆黑的天空者,全賴思想家和藝術家所散布的幾點星光。朋友,讓我們珍重這幾點星光!讓我們也努力散布幾點星光去照耀那和過去一般漆黑的未來!
【批註:藝術的意義就在於超越實用和認識的局限,無所為而為,從而超越肉體生命的短暫,進入永恆。藝術,就是使生命不朽的事業。】
⑤ 心靈藝術是什麼
簡單說就是用一種藝術的方式來表達你內心的世界,比較抽象,沒有標准
⑥ 藝術的靈魂是什麼
人是藝術的主體,
心是藝術的靈魂,
藝術作品是心靈的結晶。
藝術
藝術,是才藝和技術的統稱,詞義很廣,後慢慢加入各種優質思想而演化成一種對美,思想,境界的術語.藝術是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文學、書法、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等。
藝術是語言重要補充方法,就像講話中我們會用大聲代表生氣,用笑聲代表開心,用手舞足蹈 代表焦急或者其他的心情來傳遞給對方。所以,每件藝術品都應該有他獨特的訴求,這種訴求就是 藝術的生命力。
靈魂
(soul)是由蛋白質、DNA、RNA等生命大分子構成的生物體所產生的各種層次的一切生命現象,它依生命大分子、細胞、組織、器官以及生物體本身新陳代謝存在而存在。科學給出靈魂科學定義,意義在於引導人們破除迷信,正確認識生命以及生命現象。經科學推測距今二萬五千年至五萬年前之人類,已具有靈魂之觀念,或人死後靈魂繼續生活之觀念。然大抵而言,原始人所具有的簡單古樸之靈魂觀念,往往含有強烈的物質性格。直至宗教、哲學漸次發達之後,人類之靈魂觀始趨向非物質化之「精神統一體」 。例如某些宗教、哲學相信靈魂可以獨存於肉體死亡以後,進而視之為不朽的精神實體。蓋承認靈魂存在,一般被認為是人類生活之要素,能主宰人類之知覺與活動,有主張其與精神或心意等同義者,如靈魂生活(soul-life)一語,殆與精神生活、心意生活等義無有分別。而主張靈魂說(Soul Theory)者,若自其所說之身、心關系而言,則立足於二元論;若自精神之體、用關系而言,則立足於實體論。近世哲學出現現象論、現實論、唯物論 等學說,則大抵反對宗教靈魂存在。
藝術的靈魂名言
0、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唐·張彥遠)
1、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張躁(唐代畫家)
2、古人有:「讀書不多,畫則不能進於雅;觀理不清,則畫不能規於正。」
3、「真山水之川穀,遠望以取其勢,近看以取其質」 ;「宏觀取大勢,微觀取實質」——郭熙《林泉高致》
4、「天地以生氣成之,畫以筆墨取之。」——石濤
5、「用一根線條去散步」——德國芝術家保羅·克萊.
6、米開朗基羅曾說過:「藝術家用腦,而不是用手去畫。」
7、柯羅曾經說:「我從來不急於畫細節,我首先注意一幅畫的大體和特徵…」
8、「畫素描是從我們看不見的東西開始,而以看見的東西結束……」 ——羅馬尼亞著名畫家博巴
9、「許多藝術家的失敗,僅僅是他們只接受一種畫法,而指責其他所有的畫法。必須研究一切畫法,而且要不偏不倚地研究;只有這樣才能保持自己的獨特性,因為你將不會跟著某一個藝術家跑。應該做一切人的學生,而同時才能不是任何人的學生,應該把一切學到的功課,化為自己的財產。」——(德拉克洛瓦論美術和藝術家)
10、「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 張彥遠
11、「神與心會,心與氣合,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絕無求工求意之意,而工處奇處蜚然與筆墨之外。」——王原祁
12、著名畫家關山月的座右銘是:著筆不宜一味熟,稱心還常三分生。
13、徐悲鴻的座右銘是: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
14、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鄭板橋 (清代書畫家、文學家)
15、好讀書,不好讀書;好讀書,不好讀書。—— 徐謂 (明代)
⑦ 藝術的是什麼藝術的核心
一詞概括之,喚醒(awaken)。
無論是震撼人心也好,發人深省也罷,甚至只是賺人眼淚博人一笑,藝術的核心就是喚醒觀眾的感情,慾望,思維,喚醒觀眾或麻木,或欠缺的心靈。
藝術的表達形式有很多,一流的藝術作品調動人的思維(思考,思辨),二流作品調動人的感情(喜怒哀樂),三流則滿足五感的刺激(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
藝術的表達形式並不局限於主流的分類方法。按摩可以是藝術,因為它從觸覺上達到了對觀眾(受眾)的刺激,令人身心愉悅。美食可以是藝術,一塊精心烤制的肉可以讓人感動。數學可以是藝術,嚴謹的推導和證明可以讓人神清氣爽,正十七邊形的尺規作圖令人震撼。
藝術是十分主觀的,就似那句老套的「一千個XX」,甚至同一個觀眾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對同一作品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和評價。一個「歷久彌新」,能令受眾「溫故而知新」的作品的創作者當可稱之為藝術家。以我的觀點來看,貓和老鼠是可以稱之為藝術的,雖然喚醒程度很低,但的確能讓我真心地笑出來。以此推之,SM在某些受眾那裡也可以稱作藝術。
「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技術是對天地至理的不斷探索,藝術是對受眾內心的打動。兩者相輔相成,沒有扎實的技術很難實現藝術的精準(思想層面的)表達,沒有內涵思想的技術則很難帶來美感。
⑧ 藝術品的意義是什麼
藝術給予我們的意義正是心靈的意義。藝術活動所開啟的世界就是心靈的世界,藝術活動就是心靈再造一個別樣的世界的活動,就是心靈構造意義的活動。不管我們所有的活動多麼復雜,其基本意義的追尋要歸結到人的心靈。我們不是指一般心理學意義上的心理的構成,而是哲學人類學意義上的心靈。梅洛—龐蒂在說明「生命世界」時用了一個詞,叫做「肉」,它是指生命的感受性,它不是指客觀的身體,也不是靈魂認為的自己的身體,而是身體和靈魂的共同背景,是一種意識和客體分離前的狀態,它指感到的東西和感受者。這一含義和我們所說的心靈的含義十分接近,這一心靈的意義在藝術活動中得以體現。在藝術活動中,心靈的意義就是思和詩的遭遇,在這種遭遇中,另一個陌生的世界在生成著。藝術活動完全具備思想的特徵,但不是概念和推理式的理性思考,而是現實化的思考,音樂、詩的嚴整的結構體現著感覺的邏輯嚴密性,繪畫中的色彩、構圖等,也足以顯示出它的構思的整齊化一。也就是說,我們所說的思和詩的遭遇,即是指包含著感受者和感受到的東西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是心靈的原初狀態,是藝術活動的狀態。我們一旦跳出這一狀態,用純粹的理智去思考、規范時,這就是理性的知識的活動了。所以,在藝術活動中,我們不能也無法還原出理性的思想來,那是哲學、倫理學、宗教學的工作,那種企圖揭示藝術的現實意義的做法是對真正的藝術的扼殺。但是,恰恰是在對我們的感受的改造中,藝術不斷地體現了它的意義,不斷地展示著心靈而又超越心靈。因此,藝術活動是心靈意義上的思和詩的活動。
所以,藝術的特定的意義就是心靈的不斷超越,這種超越是不斷地創新的,是唯一的,沒有任何規律性的東西讓我們去概括。對於藝術的意義問題,如果試圖有一種完整的回答,我們只能再回到原初的思路上去,即它作為一種心靈的活動,這時,我們只能探索心靈的意義,而對心靈的意義的探討,又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哲學、人類文化學和發生學等學科共同的問題,實際上,也正是人類自己的根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