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普通人如何為公益事業貢獻力量
您好呀!
我就是這么多普通人中的一人,很加簡單的分享一下我的公益力量吧!以前刷微博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了一個公益APP叫米公益,主要是以每天走路計步來算成績,還可以通過米聯系 米知答題及米早起打卡等等來賺取米粒,賺的得米粒就可以捐給你想幫助的公益活動,只要籌米成功了,這項公益活動就會被執行!我覺得這個公益APP挺好,自己走路也鍛煉了身體,也可以幫助別人何樂而不為!
目前我已經是13級的米有團成員了
我覺得事情大小沒關系,重要的在堅持!我也堅持米公益有七八百天了吧!倆年時間的堅持也幫助了很多不知道姓名的人 雖然力量輕微 但是也是我的一份心意
其實還有很多公益APP 或者公益活動 只等你們去發現哦
2. 如何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向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議
第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依法推進慈善事業。
第二,推動慈善組織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
第三,推動慈善文化建設,強化民眾慈善意識。
第四,發展之源服務組織,廣泛深入開展志願活動。
第五,支持社會辦慈善福利機構,廣泛深入開展志願活動。
第六,完善慈善稅收減免政策,保護公眾慈善捐贈的積極性。
3. 國家採取哪些措施弘揚慈善文化,培育公民慈善意識
慈善文化包涵著十分豐富的內容,形成慈善文化的環境歸根到底有賴於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就當前來說,慈善機構必須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將全社會和整個市場環境當作我們的工作平台,銳意進取,開拓創新,把慈善事業的發展與建設和諧社會密切結合起來,提高全社會的慈善意識,為慈善事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1、要積極推進「依法行善」的制度建設。 要樹立「依法行善」的觀念,積極向政府建議獻策,配合政府完善公益事業的法制環境,研究解決捐贈、救助、投資、監督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尤其要統一捐贈優惠政策和解決發展成本。要通過建立法制環境,使慈善事業發展的各個環節更趨規范,使「玻璃瓶」事業真正成為大眾的事業,社會的事業。 2、主動與企業建立合作的「夥伴關系」。 要倡導慈善文化與企業文化的結合。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宣傳慈善意識,提升企業品牌的「公益價值」,在開發企業的市場價值中塑造企業的公益形象,引導和協助企業成為慈善事業的生力軍。要貫徹《基金會管理條例》,推動非公募基金的發展,互助合作,共同成長。 3、要運用「營銷文化」推動准市場化籌款。 要推廣服務就要學會「公益營銷」,實現商業利益與社會公益的有機結合。當然「公益營銷」有別於企業的「產品營銷」,我們銷售的是自己,是慈善的「品牌」,是慈善機構的服務態度。如果我們的營銷成功了,社會主體接受了我們的理念,慈善機構與企業才能達成一種「默契」和「雙贏」的局面。 4、培育「人脈」構建慈善工作公共關系網。 要積極拓展慈善工作的社會網路,利用各種信息渠道宣傳自身的理念,培育捐贈人隊伍。要強化慈善事業的社會化觀念,建立廣泛的社會協作關系,充分利用專業化的社會力量和義工隊伍,開發和整合社會資源,不斷拓展慈善機構的社會活動領域,擴大慈善事業的社會影響力。 5、要精心策劃組織慈善文化活動。 做慈善工作,不僅是物質的救濟,更多的是弘揚慈善的觀念,塑造人人樂善好施的社會環境。要通過策劃舉辦義演、義拍、義賣、義診等各種形式的慈善活動,擴大慈善事業的社會影響。要通過評選「慈善之星」、「慈善人物」、「慈善大使」,舉辦「慈善活動周」、「慈善音樂會」、「慈善書畫展拍」、「慈善一日」徵文,表彰優秀義工、「慈善大使」、「慈善家」等,倡導慈心義舉,營造慈善氛圍,促進道德文明建設。 6、要切實做好慈善事業的宣傳工作。 要與新聞媒體密切配合,進一步加強對慈善事業的宣傳報道,並通過合作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使慈善宣傳成為媒體的「熱門版塊」和「焦點話題」,形成慈善公益的輿論氛圍。要積極開展慈善事業的理論研究,總結推廣先進經驗,辦好慈善機構的宣傳刊物,組織國內外的考察交流,積極探索我國現代慈善事業的發展規律,把慈善文化建設不斷推向前進。
4. 如何促進公益慈善事業
社會公益事業是中國優良傳統的延續,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樂善好施、扶貧濟困的優良傳統。在當今社會,個人、企業、單位為他人、為大眾、為社會做好事、做善事,為弱勢群體、為貧困地區提供幫助,既是中國傳統文化、傳統美德的繼承與發揚,也是社會主義道德與精神的實踐與體現。
發展社會公益事業是我們創新社會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胡錦濤總書記一直強調,慈善事業是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崇高事業。胡錦濤總書記在談到創新社會管理時,更是強調要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加強自身建設、增強服務社會能力,支持人民團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發揮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
5. 如何充實壯大基層慈善工作力量,加強基層慈善工作隊伍建設
完善慈善立法,為慈善組織的發展提供法律支持。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要依法加強和規范公共服務,完善慈善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從現實情況看,我國慈善組織和慈善事業發展所必需的法律制度很不健全,立法相對滯後,一些涉及慈善方面的法規零散地規定於其他法律中,不僅缺乏系統性,而且彼此之間難以實現有效銜接。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背景下,要促進慈善事業的發展,必須加快慈善立法的步伐。
健全制度安排,加強對慈善組織的監管。制度建設是加強和創新慈善事業的重要著力點。要確定政府對慈善組織實施監督的程序和手段,提高政府監管的透明度,加強與社會監督、媒體監督的配合;根據社會發展的階段和監管的需求,培育發展獨立的專業組織、慈善行業團體等新的監管主體,進一步明確和規范各種監管主體的職責。目前慈善組織發育良好、慈善事業較為發達的國家,都有一套成熟的評估機制。我國應通過一定的制度安排,吸引民間的第三方組織和機構參與評估、監督慈善組織的活動,這樣既能節省政府部門的監管成本,提高監管機構的專業化程度和監管水平,又能提高慈善組織和慈善行業的公信力。例如,可以在各級人大設立公益慈善委員會,專門負責規劃各地慈善事業發展,統籌對各類公益慈善組織的監督管理,協調公益慈善組織與政府相關部門之間的關系,形成科學的慈善事業管理體制。
優化政策引導,加強慈善組織的自身人才隊伍建設。我國的實踐表明,公益慈善組織迫切需要建立一支具備相應知識和經驗的從業人員隊伍,特別是公益慈善項目管理和運作的人才隊伍,實現慈善組織管理和慈善事業發展的專業化與職業化。目前,我國在慈善組織和慈善事業人才培養方面還比較薄弱,高等院校、職業教育院校、科研機構和大型公益慈善組織在人才培養方面的作用亟待充分發揮。實踐中,可以在高等院校設立相關專業,設計科學實用的相關課程體系,著力培養專門從事社會服務、能夠在慈善組織開展一系列活動的高級專門人才;在職業教育院校著力培養從事慈善事業的一線工作人員;科研機構和大型公益慈善組織應在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分析對人才的需求趨勢、需求數量和需求結構,為人才培養提供基礎性的數據和信息。還應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專職慈善工作人員的人事、福利、薪酬和社會保險政策,增強公益慈善組織和公益慈善事業的吸引力,不斷壯大慈善工作隊伍。建立全球化的交流和學習機制,使這種機制不僅適用於慈善家之間的交流和學習,也適用於從事慈善事業的其他人員之間的交流和學習,使所有成員在交流學習中攝取營養,提升對慈善事業的認知水平,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以更好地服務於慈善事業、應對面臨的新任務和新挑戰。在慈善組織內部,則要不斷改革和完善其決策機構、執行機構和監督機構,優化慈善組織自身的決策機制、民主機制、參與機制,使慈善組織的成員能夠參與組織日常管理,增強其業務水平和對慈善事業的認同感。
創新體制機制,促進慈善組織的全面發展。政府要通過一定的制度設計,鼓勵更多的民間機構和社會人士依法獨立開展慈善事業,形成與官辦慈善機構互補、合作、競爭的局面。政府要著力從慈善組織的合法性和信任度入手,加強慈善組織的公信力建設。政府要將一些適合轉移的職能交由慈善組織承接,促進慈善組織職能的合理與完善,有意識地引導公益慈善組織向專業化、多元化方向發展。在購買服務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在時機成熟的時候,應當以政府為主導設計一套科學合理的慈善項目招標體系,公開透明地選擇「消費」慈善項目。
6. 如何促進慈善事業的發展 政治生活知識
社會公益事業是中國優良傳統的延續,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樂善好施、扶貧濟困的優良傳統。在當今社會,個人、企業、單位為他人、為大眾、為社會做好事、做善事,為弱勢群體、為貧困地區提供幫助,既是中國傳統文化、傳統美德的繼承與發揚,也是社會主義道德與精神的實踐與體現。
發展社會公益事業是我們創新社會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胡錦濤總書記一直強調,慈善事業是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崇高事業。胡錦濤總書記在談到創新社會管理時,更是強調要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加強自身建設、增強服務社會能力,支持人民團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發揮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
7. 如何推進慈善事業可持續發展
一是要加強立法,二是要培養人才,三要加強公開,還望採納,助人為樂不容易,謝謝。
8. 如何發展慈善事業提出一條建議並給出其哲學依據
加強慈善宣傳,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慈善文化。
發展慈善事業必須有良好的「人文關懷」的社會環境,這種環境的形成,需要有文化的承載和激勵。要推動慈善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構建慈善文化,發展慈善文化。慈善文化理應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宣傳、文化、出版、廣播、影視、報紙、網路等媒體部門要在各自的領域中為慈善事業的發展推波助瀾。媒體單位要開辟慈善公益專題欄目,宣傳和報道慈善活動、慈善人物,並安排一定的廣告時段免費播發和刊登慈善公益廣告。
統一捐贈稅收政策,鼓勵慈善捐贈。要對這些年來,國家和省在企業改制、教育、低保、外資等方面陸續出台的捐贈稅收優惠政策進行清理,實行對慈善公益事業的統一稅收優惠政策。鼓勵捐贈,鼓勵競爭。
加快制訂慈善公益事業的配套法規,構建依法行善環境。要加快制訂專門規范慈善公益組織實體行為的法律法規,明確慈善機構的性質、使命、管理運行的基本准則,使非營利機構與政府機構、營利機構職責界定和社會功能有明確的定性和定位。要調整政府與慈善公益機構的關系,鼓勵慈善機構實行自治管理,減少行政依附,並以自律為基礎,接受社會監督。
9. 如何發展殘疾人慈善事業
如何發展殘疾人慈善事業
殘疾人群體是社會中的特殊困難群體,其生活壓力大、經濟承受力低、風險抵禦力弱。他們最先也最強烈地感受到社會改革和社會發展成本與代價。因而在這一龐大群體中蘊藏不少的社會不穩定因素。發展殘疾人事業是一個社會和諧文明進步的標志,也是一個國家、地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縮影。
發展殘疾人事業重要意義
從目的上看,建設和諧社會的根本目的,在於以人為本。殘疾人是社會主義大家庭中的一員,殘疾人事業是社會主義事業的一個組成部分。殘疾人既是和諧社會的建設者和創造者,又是和諧社會幸福生活的擁有者和享受者,只有殘疾人事業得重視和發展,社會才會真正的和諧。
從內容上看,扶弱助殘是中華傳統美德,殘疾人事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一個和諧的社會,應該是物質、精神、政治文明共同進步、和諧統一。只有將三個文明建設協調統一起來,使社會結構盡快達到和諧,才能避免由於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遲滯或缺失而誘發社會的不和諧、不穩定。
從社會正義看。殘疾人群體是一種生理性弱勢群體,由於其自身的生理缺陷,這一群體在社會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就業困難,生活貧困。社會主義人權和公正,首先就表現在生存權、就業權、受教育權和社會保障權等基本權利。解決殘疾人這一特殊困難群體的問題,就是體現以人為本、社會公正的基本原則。
從社會關系看,殘疾人群體是社會中的特殊困難群體,其生活壓力大、經濟承受力低、風險抵禦力弱。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化的加速,加大了他們的貧富差距,他們最先也最強烈地感受到社會改革和社會發展成本與代價。因而在這一龐大群體中蘊藏不少的社會不穩定因素。發展殘疾人事業是一個社會和諧文明進步的標志,也是一個國家、地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縮影。
發展殘疾人事業具體措施
發展殘疾人事業,應當從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進一步提高對發展殘疾人事業重要性的認識。殘疾人是一個規模龐大、結構復雜、分布廣泛的特殊弱勢群體,如果他們的生存和發展得不到關注,他們的權益得不到保護和尊重,將會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第二,要促使殘疾人脫貧致富。認真做好扶殘濟困工作,盡快使他們脫貧致富,是實現社會公平公正的一項緊迫任務。
第三,要加強康復服務基礎設施建設。要逐步採取減免費用等優惠措施幫助貧困殘疾人享有康復服務。
第四,要大力發展特殊教育。要切實將殘疾人特殊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保證讓需要就讀特殊教育學校的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得以入學。
第五,要積極興辦福利企業。這是拓展殘疾人就業的重要途徑。
第六,要切實維護殘疾人的合法權益。司法部門應嚴肅查處侵害殘疾人合法權益的案件,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和司法保護,幫助殘疾人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第七,要加強城市無障礙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