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婚後事業 > 我國近年航空事業有哪些

我國近年航空事業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8-31 07:44:21

⑴ 我國目前在航天領域有哪些新成就

隨著現在科技時代的到來,很多國家也是不滿足於目前的現狀,紛紛對地球之外的星球開啟了研究,而中國對於地球之外的其他星球也有比較執著的追求,中國的航天事業起於1956年,隨後在1970年,中國就發射了自主研發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世紀美國、蘇聯、法國、日本之後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從1964年到今天,中國對航空航天的研究一直沒有停止,如今中國的航空航天事業也成功走到世界的前列。

⑵ 我國航天航空航天事業的成就是什麼

中國航空航天事業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

1、神舟八號

神舟八號飛船,是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第八架飛船,飛船為三艙結構,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組成。神舟八號為改進型飛船,全長9米,最大直徑2.8米,起飛質量8082公斤。神舟八號飛船進行了較大的技術改進,它發射升空後,與天宮一號對接,成為一個小型空間站。

⑶ 中國航空航天成就有哪些

中國航天事業成就有:

1、經過50多年的創業發展,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決策和領導下,航天事業經過發展導彈、運載火箭、人造衛星、載人航天等幾個階段,目前已經形成了體系,形成了規模。2017年6月,我國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飛入太空,它可以觀測黑洞、中子星和伽馬射線暴等爆發活動天體。

面向未來,中國人對「星空奧秘」的追問永不止步。未來五年,中國計劃研製並發射5顆新的科學衛星;基於X射線屬性特徵、高能電子和伽馬射線能量與空間分布等的科學探測將進一步深入,在空間科學探索中中國有望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2、我們國家在衛星方面已經擁有通訊、遙感、資源、導航定位、氣象、科學實驗、海洋七大衛星系列,我國是世界上第五個把衛星送上天的國家,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

3、在運載火箭方面,截止2017年我國共有12種不同型號的長征運載火箭,具備了9.5噸的近地軌道、5.2噸的同步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

4、在測控通信領域,建立了覆蓋國家本土、太平洋和非洲地區的航天測控網,基本滿足了航天活動的測控需要。

5、在地面和應用系統方面,建成了包括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和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等衛星地面和應用系統。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是中國自行研製的航天運載工具。長征運載火箭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

長征火箭已經擁有退役、現役共計4代17種型號。其中長征一號、長征二號、長征二號E、長征三號、長征四號甲5個型號已退役;

長征二號丙、長征二號丁、長征二號F、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長征三號丙、長征四號乙、長征四號丙、長征五號、長征六號、長征七號和長征十一號12個型號在役。另有長征五號乙、長征六號甲、長征七號甲、長征八號4個型號在研,長征十一號甲、長征九號2個型號論證中。

⑷ 中國近幾年的航天重大科技成就有哪些

第一顆導航定位衛星

2000年10月31日凌晨,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導航定位衛星——「北斗導航試驗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

天宮一號是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於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3秒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飛行器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由實驗艙和資源艙構成。它的發射標志著中國邁入中國航天「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第二階段。

「胖妞」首次試飛取得圓滿成功

2013年1月26日,我國自主發展的運-20大型運輸機進行試飛。那時的「胖妞」剛出世,還穿著一身黃色「寶寶服」。當日,我國自主發展的運-20大型運輸機首次試飛取得圓滿成功。該型飛機是我國依靠自己的力量研製的一種大型、多用途運輸機,可在復雜氣象條件下執行各種物資和人員的長距離航空運輸任務。運-20大型運輸機的首飛成功,對於推進我國經濟和國防現代化建設,應對搶險救災、人道主義援助等緊急情況,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首輛月球車

2013年12月2日1時30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嫦娥三號探測器送入軌道。2013年12月15日4時35分,嫦娥三號著陸器與巡視器分離,「玉兔號」巡視器順利駛抵月球表面並展開了一系列巡視勘察及探測活動。玉兔號是中國首輛月球車,和著陸器共同組成嫦娥三號探測器。玉兔號月球車設計質量140千克,能源為太陽能,能夠耐受月球表面真空、強輻射、攝氏零下180度到零上150度極限溫度等極端環境。

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2016年8月16日,中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 年6月16日,中國「墨子號」量子衛星在世界上首次實現千公里量級的量子糾纏。

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2016年9月25日,有著超級「天眼」之稱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在貴州省平塘縣的喀斯特窪坑中落成,開始接收來自宇宙深處的電磁波,這標志著我國在科學前沿實現了重大原創突破。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被譽為「中國天眼」,是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

第一個空間實驗室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已於2016年9月15日22時04分09秒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將與神舟十一號飛船對接。2016年10月19日3時31分,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成功。2016年10月23日早晨7點31分,天宮二號的伴隨衛星從天宮二號上成功釋放。

嫦娥四號:世界首次在月背著陸

2019年1月3日上午10點26分,嫦娥四號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通過鵲橋接力星發回了世界上第一張月球背面特寫照片,揭開了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

這也是繼2013年嫦娥三號成功著陸月球表面後,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將探測器軟著陸在月球表面和背面的國家。

【北斗「收官星」測試完成!「我國衛星導航市場產值預計將超4300億元」】

2020年6月23日第55顆北斗衛星發射成功後,進行了近一個月的在軌測試,測試結果全部合格,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即將實現全球組網。這標志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與其他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並肩,為全世界提供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這是我國第一個面向全球的重大公共服務空間基礎設施。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向著火星,出發!】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托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⑸ 我國在航天領域最新成就有哪些

對於宇宙的探索早在幾十年之前就已經開始了,美國是第一個登陸月球的國家。雖然當時我國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實現這一登月目標。

但是經過我國的不懈努力,我們終於成功實現了第一次探月。這些年來,我國在航空航天領域也作出了自己的發展,僅僅是在2021年,就有很多的好消息得到了證實。

一、火星的登陸

隨著世界環境的不斷改變以及世界人口總數的不斷增加,能源的不斷減少,國際上未雨綢繆,也在試圖尋找下一個適合於人類生存的地方。因此,火星的探索,便是國際上的一個重要的項目,我國當然也不甘落後,開始了對於火星居住條件是否適宜的探索。

在去年的二月份,我國的毅力號火箭成功著陸火星。其根本的目的就是尋求火星上曾經有生物生存過的痕跡。

火箭從成功發射到成功著陸,這期間經歷了大半年的時間,但值得驕傲的是毅力號並沒有讓我們失望。

專家表示,毅力號的著陸點是傑澤羅隕石坑,而之所以將這一地點作為毅力號的降落點是因為考古學家發現,在這一地方曾經有國湖泊以及河流的出現。

如果我們對這一地方的樣本進行分析,如果證實了考古學家的這一說法,是不是就證明火星也是有一定的生存條件的,但是在火星上生存聽起來還是有點匪夷所思,所以大家還是要堅持做好對地球資源的節約。

二、火星探測車的登陸

我國的第一輛火星探測車在去年的五月十五日正式實施著陸。該探測車被命名為祝融。火星的地勢相比較地球來說要更加復雜,時高時低的地勢對火星探測車的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

我們的火星探測車在發射之前的研製階段也是耗費了科學家們不少的心血,該探測車將為我國2030年對於火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證據支持。

相比較我們以往的探月工程,火星探測的取樣要更為困難一點,在此我們也希望祝融能夠不辜負我們的期望。

三、人造太陽突破記錄

我們在這里需要先解釋一下,此處的人造太陽並非真的是在天上造一個新的太陽出來,隨著國際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石油資源也面臨著匱乏的可能性。

那麼,為了維持我們對於該資源的需求,我們需要依靠核裂變以及核聚變一些核反應堆來產生我們需要的短鏈烴類,我們將這一試驗稱為「人造太陽」,我們知道核反應可以釋放巨大的能量,但與此同時稍不注意也需要承擔巨大的後果。

但是我國目前在這一方面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可觀的成果,甚至在運行時間上打破了世界紀錄,這樣一來,我國的這一重大突破將會對怎個人類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

四、我國成功建設屬於自己的空間站。

到目前為止,一直在使用中的國際空間站已經在好幾年之前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為了解決當下對於空間站的需求,不少的國家都紛紛投入了空間站的建設之中。

從古至今,世界上擁有空間站的國家可以說是少之又少,但是在去年的五月份我國成功地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擁有空間站的國家,當時一向自視清高的美國還試圖想要向中國分一杯羹,但是被我們果斷拒絕了。

五、探日衛星的發射

對於太陽的探索確實是我們沒有想到的,但是在去年我國成功實現了對於羲和號的發射,而該衛星的成功發射也意味著我國即將進入探索太陽的新階段。

我們大家肯定非常好奇對於太陽探索的目的,我們總不能是想要到太陽上去居住吧?當然不是這樣,對於太陽的探索是為了我們能夠實現在地球的長久居住。

我們通過對太陽發射的一些射線的研究,來避免未來太陽可能對地球造成的傷害,從而增加地球的壽命,也是在保護我們的家園。

⑹ 我國的航天成就有哪些

我國在航天技術領域取得的主要成就:

1、1964年6月,自行研製的運載火箭騰空而起。

2。 1970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

3、1999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

4、2003年,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

5、2005年10月12日上午9點整「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6、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並首次進行出艙作業的飛船,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

(6)我國近年航空事業有哪些擴展閱讀:

航天生活

宇宙環境是極為惡劣的,對人體有害的主要因素是高真空、高缺氧、宇宙輻射、溫度差異等,這些不利因素會對人體產生嚴重傷害。在這種環境中,航天員是無法生存和工作的。

面對嚴峻的宇宙空間環境,怎樣才能保證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呢?我們的科技人員為其研製了一個基本與外界隔絕的密閉環境即密閉座艙,用來保護航天員。

⑺ 我國在航空領域的最新成就,有哪些

嫦娥四號探測器奔月、北斗衛星「業務」拓展到全球、虹雲首發星成功升空……這些都是2018年我國在航空航天領域內取得的耀眼成就。眾所周知,火箭是衛星成功升空的「第一棒」,但是在這條路上還有助跑的「最佳助攻」,它們看似與衛星發射沒有多大關系,但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無論是北斗衛星發射,還是嫦娥四號成功奔月,在浩瀚的大海上,都有一艘大船默默地「守護」著它們,這就是我國的遠望號測量船。眾所周知,目前我國擁有7艘遠洋測控船,而遠望號測量船則是它們的總稱。早在20世紀70年代研製成功以來,它們就曾參加過「神六」飛船載人航天試驗等多次大型活動。
這段時間以來,嫦娥四號、北斗衛星,甚至是我國的火箭發射次數,都是國外媒體熱議的話題。可以說,2018年就是我國航天的「豐收年」,航天人默默地奉獻,確保每一次任務的圓滿成功,而在遙遠的大洋上遠望號還在劈波斬浪。近日,遠望號測量船的一名成員,在經過大改造之後再度起航出征「追星」,它就是遠望5號測量船。

2889

評論(135)

分享

舉報

熱心網友
2020-03-03

登月、火星探測、國際空間站這一系列的名詞出現在眼前,看似並不相關,而實則都指向了同一個目標,那就是航天,其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又一個巔峰。事實上,不論是古代中國還是西方都有著許多神話故事,盡管文化存在差異,卻擁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神話故事中的人物都具有飛天的能力,在現代科技的發展推動下,飛向藍天已然不是夢想,飛向太空同樣也不是問題,1961年的4月12日,蘇聯飛行員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成為了首位進入太空的地球人。


熱情的吃完飯了
2020-03-04

1992年9月21日,黨中央決定實施載人航天工程,110多個單位直接承擔了研製、建設、和發射任務。經過廣大科技人員、工人、解放軍官兵十餘年的不懈努力,2003年10月1五日早晨九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隨著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我國自行研製出的神舟五號飛船被送上太空。火箭宛如一條巨龍劃出一道絢麗的曲線瞬間便消失在了蒼穹之中。10月116日早晨6時23分,飛船在圍繞地球14圈後成功返回著陸場。航天員楊利偉在即將登機返回北京的時候用三句話概括了他的太空旅行:「飛行運行正常。我自我感覺良好。我為祖國感到驕傲。」

⑻ 我國在近期取得了哪些航空成就

2020年,中國航天全年共執行39次發射任務,發射載荷質量103.06噸,發射次數和發射載荷質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34次發射。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拉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任務序幕。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全面投入應用發射,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了我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由5.5噸級到14噸級的跨越。

長征八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有效增強我國高密度發射任務執行能力。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達到4.5噸,突破了快速集成設計生產、電氣一體化、節流減載等關鍵技術,實現了發動機推力調節技術的首次工程應用,為可重復使用打下堅實基礎,能滿足衛星組網工程和商業發射服務需求。

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完成在軌演示。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搭載的「復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在軌期間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樣件列印。此次實驗,是中國首次太空3D列印,也是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實驗,對於未來空間站長期在軌運行、超大型結構在軌製造具有重要意義。

⑼ 我國航天領域的最新成就有哪些

中國航天領域的最新成就包括長征五號乙運載火箭首飛成功、長征八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高速再入飛行試驗成功、嫦娥五號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田文一號火星探測任務、 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提前半年建成開通,通量寬頻衛星系統建設啟動,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
2021年4⽉29⽇,中國空間站天和核⼼艙成功發射升空。隨後,它先後與天⾈⼆號和三號貨運飛船、神⾈⼗⼆號和⼗三號載⼈飛船對接,共計6名航天員先後⼊駐,標志著中國航天正式進⼊空間站時代。
2021年10⽉14⽇,我國成功發射⾸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它的重要使命是研究⼈類這唯⼀可以依靠的寶貴恆星——太陽。
中國航天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航天事業起始於1956年。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5個能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太空,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維護國家權益,增強綜合國力。中國發展航天事業貫徹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即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中國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飛行乘組由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三人組成。
2021年10月17日,航天發射次數一年內「首次突破40次」。 2021年執行了55次發射任務,數量位居世界第一。
2021年12月13日,「2021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發布。「中國航天」在其中 。
中國航天最新成就
2021年,中國航天又迎來了突飛猛進的一年,在載人航天、火星探測與月球探測等領域均取得了重大成就。今天我們就來「盤一盤」這一年以來中國航天取得的十大成就吧。





6、長七甲歸來,長征火箭歷史性擴容
在經歷了初次發射的挫折後,長征七號甲(A)火箭終於在2021年3月11日王者歸來,並在12月23日再立新功!長征七號甲火箭是在長征七號的基礎上擴展而來,吸收了金牌火箭長三乙的優點,實現了三級半構型。長七甲整箭完全使用無毒安全推進劑,專注於高軌任務,它的運力、尤其是同步轉移軌道運力一下增加到7噸級,填補了我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5.5噸~7噸之間運載能力的空白。
長七甲採用「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設計理念,很容易實現批量生產和高密度發射。它還首次測試了Ka頻段6M衛星數據天基測量技術,直達天鏈中繼衛星,大幅減少了對遠望號航天測量船的依賴,也必將逐漸開啟長征火箭遙測的新時代。
7、太空烽火台,「天鏈」鏈接天地
地球自轉對於航天任務的遙測是個巨大的阻礙,當航天器不能被地面和海上遙測站觀測到時,就會進入通信盲區。為此,我們的解決方案是在35786千米高的赤道上空,搭建一條鏈接天地的信號中繼通路,猶如「太空烽火台」一般,讓信息交互暢通無阻進行。
「天宮課堂」順利進行的背後是天鏈系列衛星保駕護航(圖片來源:央視)
中國的中繼衛星通信系統,其名為「天鏈」。經過了若干年的建設,天鏈一號系統終於在2021年7月6日正式收官。與此同時,天鏈二號系統也已經陸續發星,並在此前基礎上進行一系列的升級。學生們能暢通無阻地參與「太空課堂」,航天員能在太空中使用超級「太空Wi-Fi」,長征火箭和太空飛船能自在遨遊太空,這些都離不了天鏈在幕後的辛勤工作。
8、精彩繼續,嫦娥探月實現更多歷史性突破
嫦娥三號讓人類時隔37年再次著陸月球,嫦娥四號讓人類首次著陸月球背面,嫦娥五號讓人類時隔44年再次獲得月球樣本。而目前,更加精彩的突破仍在繼續進行。
2021年,中國航天首次公開了嫦娥五號獲取的1731克月壤樣本,並向國內外科研工作人員發放研究。由於嫦娥五號的發射情況和控制情況幾乎完美,它的軌道器部分還有大量推進劑結余,因此它開始完成各種高難度「附加題」。
在把月壤樣本送回地球附近後,它於2021年3月15日13時29分穿越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黃道面,成功抵達距離地球150萬千米的日地拉格朗日1點,這是中國航天首次完成這項任務!目前,它仍然在深空中旅行。
不僅如此,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仍在月球背後超期工作,為人類不斷揭示這永不可見月面的奧秘(由於潮汐鎖定作用,在地球上永遠無法看到月球背後的絕大部分表面)。
9、重器初現,載人登月未來可期
中國現有的載人航天主要依託於長征火箭(2F、5、5B、7)、神舟飛船、天舟飛船和天宮空間站,但是它們對於未來載人登月和踏入更遠的深空是遠遠不夠的。我國已經確定未來進行載人登月,並且一系列准備已經就緒,例如新載人飛船試驗船已成功試飛、新載人火箭和重型運載火箭已進入密集研發階段。新型號火箭,成為載人登月的焦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火箭的核心是發動機。2021年,重型運載火箭220噸級補燃循環氫氧發動機完成首台工程樣機,在航天科技集團六院11所(京)驚艷亮相,標志著該發動機關深階段研製工作圓滿完成。或許通過對比更能說明它的意義:長征五號是中國現役最強火箭,它的核心液氫液氧發動機YF-77在真空中推力約為70噸,「僅為」新型號發動機的三分之一左右。雖然新發動機推力為三倍,但研發的難度和技術復雜度可遠不止三倍。
10、多面開花,中國將走向更遠深空
2021年,人類的火箭發射次數已經突破了冷戰期間的最高點,這也昭示著一個全新的太空時代正式到來。這個時代機遇,可能遠遠超過曾經的航海時代、陸權時代和航空時代對目前世界各個強國的意義,作為曾經深受苦難而如今處於偉大復興中的中華民族,更是不能錯過這個機會。
目前,中國航天還在進一步穩步向前。預計在2022年,中國航天將會繼續保持高頻率火箭發射。中俄也發布了關於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高規格聯合聲明,意味著雙方將會攜手踏上月球。嫦娥六號、七號、八號等嫦娥探月四期任務,也已經正式立項。國家航天局也正式宣布,我國將在2025年前後實施近地小行星取樣返回和主帶彗星環繞探測任務,實現近地小行星繞飛探測、附著和取樣返回;2030年前後,實施火星取樣返回任務;此外,還將實施木星系環繞探測和行星穿越探測任務。
可以說,這是個星辰大海的時代,中國航天人就是這一批乘風破浪的弄潮兒。他們不僅讓一系列華夏神話從夢想照進現實,也在這宇宙的一隅不斷締造出新的太空神話。
2022年中國航天計劃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官方社交媒體賬號消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2022年計劃安排40餘次宇航發射任務,將完成載人航天6次重大任務,全面建成中國空間站,還將完成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首飛任務。
據悉,1月4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在北京召開2022年型號工作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吳燕生在會上表示,2021年,全年各項型號任務圓滿完成,實現了「十四五」發展的開門紅:中國空間站建設取得階段性重大勝利,「天問一號」拓展了中國星際探索新邊疆,宇航發射及飛行試驗數量再次刷新歷史紀錄,計劃完成率和經費到款額均創歷史最高。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經理、黨組副書記徐強在會上作型號工作報告,總結2021年型號科研生產工作,部署2022年科研生產任務。
報告指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2022年計劃安排40餘次宇航發射任務,將完成載人航天6次重大任務,包括兩次貨運飛船、兩次神舟飛船和實驗艙Ⅰ、實驗艙Ⅱ發射,以及在軌交會對接、出艙活動和飛船返回任務,全面建成空間站;完成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首飛任務。
報告顯示,全年型號科研生產任務呈現四大特點:一是重大工程任務十分艱巨,發射飛行試驗數量持續保持高位;二是型號技術攻關難度大,技術風險識別與控制要求高;三是型號批產交付壓力大,科研生產轉型升級任務重;四是裝備體系化發展要求高,體系工作需統籌推進。
吳燕生進一步就全年型號工作提出要求,要提升中國進入空間、利用空間、探索宇宙的能力,保持住宇航發射及重大飛行試驗連續成功的良好態勢,推進深化改革,把成本管控擺在更重要的位置。
未來五年,中國航天哪些亮點值得期待
運載火箭形成陸地、海上多樣化的發射能力,5年來共實施207次發射;
中國空間站建造全面實施,6名航天員先後進駐,開啟了有人長期駐留時代;
嫦娥四號首次著陸月背巡視探測,嫦娥五號帶回1731克月壤;
天問一號實現中國航天從地月繫到行星際探測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印跡;
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形成體系能力
5年來,重大工程的實施,對我國空間科學起到了巨大的推動和帶動作用。
比如在歷史演化方面,「通過對月球淺層結構的研究,對月球的演化歷史,特別是在地質方面,取得了新的認知。」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介紹,通過對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的分析和研究,把月球地質活動時間軸從原來大家認為的30億年推演到20億年,也就是說月球年輕了10億年左右,「這些對月球的認知,包括對月球地貌的演化,都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劉繼忠表示,從物質能量來講,通過前期研究,發現了新的月球深部物質類型,同時也發現迄今比較精確的宇宙射線能譜精細結構;從空間環境來講,通過幾年科學研究,對月球粒子輻射劑量有了新的認知,得到了新的數值。
「我們還發現月球微磁層,對太陽風與月球相互作用建立了新模型、新機理,通過從空間對地球的觀測,也對地球等離子體層的整個活動演化取得了新的認知。」劉繼忠說。
基礎堅實,未來可期。那麼,「十四五」期間,中國航天有哪些值得期待的亮點?
據吳艷華介紹,「十四五」期間,我國要啟動一批新的航天重大工程,包括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測工程,還要論證實施重型運載火箭等一批重大工程,批復以後要接續實施。
「我們要推動空間技術、空間應用一體化協同發展,尤其是要協同構建空間基礎設施,包括通信、導航、遙感三類衛星,形成完善的空間基礎設施,推廣衛星應用,廣泛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同時為全世界服務。」吳艷華表示,下一步,將統籌規劃空間科學探索,發射一批用於科學論證的衛星。同時我們要用好空間站、月球探測和行星探測這些平台,深入開展科學研究,爭取有原創性的科學發現,為人類作出貢獻。
劃重點 「羲和號」探日成果可期
「羲和號」衛星是我國首顆太陽探測的科學技術實驗衛星。在嫦娥五號成功實現月球采樣返回,天問一號成功實現對火星的「繞、落、巡視」探測之後,「羲和號」讓我國在一年的時間之內,實現了對太陽系中的地球、行星以及太陽探測的全覆蓋,奏響了我國深空探測的「三重奏」。
經過三個多月的在軌測試和實驗,「羲和號」衛星已經完成了衛星平台技術驗證40多次,對太陽進行了探測成像290多次,衛星的平台及有關載荷工作穩定正常,功能和性能滿足研製總要求。
目前,「羲和號」衛星已經取得了一系列技術和科學實驗成果。據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主任趙堅介紹,一是在軌驗證了新型高精度衛星平台的超高指向精度和超高穩定度技術,與傳統的同等慣量衛星平台相比,這顆衛星的指向精度和穩定精度均提高了兩個數量級。二是在太陽科學探測方面,這是在國際上首次在軌獲得了太陽H-α譜線,全日面的H-α波段的光譜圖像。
太陽H-α譜線是什麼?「這是光子與氫原子相互作用後,電子能級躍遷產生的譜線,是太陽爆發時響應最強烈的一個譜線,能夠直接反映爆發的特徵。」趙堅介紹,以前人類對太陽的觀測,H-α譜線只能在地球上進行探測,但因為受到大氣擾動,這個數據是不連續、不穩定的。
「現在通過衛星在軌進行探測,就可以去掉這些不穩定因素,對太陽進行高解析度的觀測和成像,可以更加准確地獲得太陽爆發時大氣溫度、速度等物理量的變化,進而建立起太陽爆發從光球到日冕的能量積累、釋放、傳輸的完整物理模型,對研究太陽爆發的動力學過程及物理機理提供關鍵數據,有望獲得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產出。」趙堅說。
關於我國未來的探日計劃,趙堅表示,目前科學家們正在開展相關的論證研究,將進一步了解太陽構造,確定太陽活動特徵,掌握其機理和活動規律,更好地預報空間天氣,造福人類。
嫦娥八號2030年前發射
目前國家已批復探月工程四期任務,包括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嫦娥八號任務,這三項任務將在未來10年陸續實施。
「我們已經發射的嫦娥四號,落在了月球背面,任務已成功實施。」劉繼忠表示,後續還有三次任務。嫦娥六號要到月球的高價值地區進行采樣返回,後續還有新的月壤、新的樣品返回地球。嫦娥七號主要是對月球極區進行科學探測,特別是對月球的水分布進行探測。嫦娥八號則將實施極區的科學探測以及為科研站後續的關鍵技術進行驗證。
「整個探月四期,我們基本上要達到建設科研站基本型的目標,同時也是為後續我們與國際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打下基礎。這些任務我們和國際同行也在密切溝通協調,將一起合作開展相關探測。」劉繼忠介紹,比如,嫦娥七號任務已經和俄羅斯的「luna-26」簽訂了協議,共同進行探測。「按照目前整體研製進展,在2025年前後,我們將完成嫦娥六號和嫦娥七號的相關工作,同時開展嫦娥八號的研製;在2030年之前,要完成嫦娥八號發射。2030年以前,探月四期能夠取得預期成果。」
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
「總體來說,像地球的南極站、北極站一樣,未來傾向於在月球南極建成地面科考設施,在月軌、月表建設科研實驗設施,開展多學科、多目標科研工作。」吳艷華介紹說。
那麼,國際月球科研站是什麼?後續如何開展工作?
我國將和俄羅斯共同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我們的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和俄羅斯規劃的相應任務,用5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建站之前的勘察工作。我們再用10年左右的時間,完成設施建設。建設月球科研站就像建立一個小城鎮一樣,它要有能源系統,要有通信導航系統,要有遠程運輸系統,要有天地往返系統,還要有地面支持系統。如果考慮到遠期有人常駐的目標,還要有生命保障系統。」吳艷華表示,計劃2035年以後,根據各個國家、各個組織的科考任務分次到月球上做科考。
「中俄兩國航天機構還要向全世界正式發布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宣言,把建設原則、參與宗旨向國際社會發布。」吳艷華透露,總的來說,在任務或者項目的各個階段,包括建設的各種任務層級,無論是系統級、分系統級還是設備級,還是科學數據共享研究級,包括天地支持級,「我們都不設限,一塊兒來建」。

閱讀全文

與我國近年航空事業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龍和羊婚姻怎麼樣不順怎麼化解 瀏覽:4
配偶背叛婚姻怎麼辦 瀏覽:233
什麼算純潔的愛情 瀏覽:218
鼠猴人的婚姻怎麼樣 瀏覽:873
哪裡有給女朋友講故事的軟體 瀏覽:736
期末經濟業務有哪些 瀏覽:188
如何創造出新型經濟 瀏覽:461
夢見有婚姻是什麼意思 瀏覽:601
最常見的經濟犯罪案件有哪些類型 瀏覽:400
天秤男與獅子女婚姻如何 瀏覽:297
廢墟中的愛情電影又名什麼 瀏覽:357
美女up主怎麼畫 瀏覽:672
幸福霞姐是干什麼的 瀏覽:997
央視什麼台播古代小故事 瀏覽:433
21歲年齡哪個地區美女好看 瀏覽:625
如何修改健康寶快捷方式 瀏覽:874
幸福快樂美滿是什麼意思 瀏覽:860
中國地礦的事業單位有哪些 瀏覽:818
愛情許願牆怎麼寫 瀏覽:494
婚姻中背叛該怎麼挽回 瀏覽: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