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蘇軾在歷史上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你如何評價他的職業生涯
蘇軾在文學上春風得意,但仕途多舛。他出仕時,正趕上王安石變法。他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和獨立人格,不完全贊同王安石的觀點,站在保守派司馬光一邊。他因此不被變法派的賞識,被貶到外地做官。數年後,變法派失敗,司馬光派執政。按說蘇軾可以鷂子翻身了。
B. 逆境中的蘇軾故事怎樣完成了偉大事業
眉州少年出才俊
1不慕名利,謙虛做人
兄弟倆為什麼叫蘇軾和蘇轍呢,他們的父親是這樣解釋的:蘇洵的性格非常豪爽,但他感到這種性格在當時的社會對自己的發展不利,他希望兒子們不要像自己。比如一輛車,他的輪子、車輻、頂棚、車體都很有用處,只有「軾」就是車廂前面用作扶手的橫木,雖然實用性不強,但少了他車子就不完整了。他給長子取名 「軾」,是希望他收斂鋒芒,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普通人,不要追求高官厚祿,天下揚名;而「轍」是指車輪留下的痕跡,車的功勞永遠記不到轍的頭上,意思也是要兒子不慕名利,謙虛謹慎地做人做事。
2 耐得一份苦 忍住一份甜
蘇軾說「三白'乃一撮鹽,一碟生蘿卜,一碗飯耳!」還說他為官後,也愛吃「三白」。蘇東坡的家境並不差,可他從小養成儉朴的美德。這對蘇軾今後能正確、樂觀而勇敢地對待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又一次的磨難無疑是很有裨益的。
3專心勤奮
少年蘇軾是聰穎的更是勤奮的。他曾言:「我昔家居斷往還,著書不復窺園葵」——為了讀書,他幾乎斷絕了社交活動和一切娛樂活動,確實是常人難以做到的。
4愛好廣泛
蘇軾愛大自然,種松樹萬棵,他與別人不同的是,他種樹也有獨到的方法,世稱「東坡種松法」。書法家,收藏家,無論哪一方面,他只要做,就會成為一面旗幟。兄弟兩個很用功但並不死讀書。每到春暖花開總要去踏青,了解民風民俗,了解大自然。許多年之後成為兄弟兩個記憶中最溫馨的畫面。蘇軾曾經寫到:
春風陌上驚微塵,遊人初樂歲華新。
人閑正好路旁飲,麥短未怕游車輪。
城中居人厭城郭,喧闐曉出空四鄰。
歌鼓驚山草木動,簞瓢散野烏鳶馴。
何人聚眾稱道人,遮道賣符色怒瞋。
宜蠶使汝繭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
路人未必信此語,強為買服禳新春。
道人得錢徑沽酒,醉倒自謂吾符神。
——《和子由踏青》
5 文壇星宿震京師
公元1057年的春天,那是一個文學的春天。三位文章奇才橫空出世,出現在汴京,出現在北宋的文壇上,那就是「三蘇」。尤其是蘇軾,他思接千古,志向高遠。他的光輝燦爛四射,引來萬人矚目。
蘇軾的文章思接千古,志向遠大。歐陽修不無感慨地說:「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蘇軾意欲大展宏圖。
C. 做官前的蘇東坡有哪些成就,為何他總被貶官呢
蘇東坡有哪些高級和頂級標簽,做官前都做了什麼?為何總被貶謫,一代文豪蘇東坡,不是被在貶謫過程中,就是在貶謫的路上
蘇東坡這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堪稱史上最全才的人,他身上有著無數的高級和頂級標簽,唐宋八大大家之一,也可以說是實際上唐宋八大家之首,蘇東坡幾乎在文學的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頂級成就,他是宋詞豪放派的創始人與辛棄疾並稱,一首《赤壁賦》被後世人所崇拜,散文與歐陽修比肩,書法堪比黃庭堅,繪畫自成一體開創一派,此外,他還是一個頂級的美食家,在美食領域也有突出貢獻,流傳至今的東坡肉就是他的傑作。
當著三人正要開始自己的仕途時,東坡的母親病故,這在當時是一件大事,父子三人都必須要返回家鄉為他的母親守喪,父子三人的做官夢也就先擱置了,一年三個月後守喪期滿東坡和子由帶著父親各自的妻子進京了,雖然東坡才高八斗但在仕途上也要從低級熬起,東坡被任命為了大理評事,自此東坡的做官生涯開始了。
蘇東坡才華橫溢,得到文人惺惺相惜的維護,他能夠進入仕途得益於他遇到了很多伯樂,晏殊、歐陽修、王安石等人,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我們不要僅從蘇東坡做官前的簡歷來推測他的人生際遇,蘇東坡之所以在做官後不順利,這與他所生活的時代以及他的性格都有莫大關系。
D. 蘇軾的仕途與詞的關系
儒、道、禪的融合 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黃州、惠州、儋州:逆境中的創作高峰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他的家庭富有文學傳統,祖父蘇序好讀書,善作詩。父親蘇洵是古文名家,曾對蘇軾和其弟蘇轍悉心指導。母親程氏有知識且深明大義,曾為幼年的蘇軾講述《後漢書·范滂傳》,以古代志士的事跡勉勵兒子砥礪名節。當蘇軾21歲出蜀進京時,他的學識修養已經相當成熟了。
蘇軾學識淵博,思想通達,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圍中如魚得水。蘇轍記述蘇軾的讀書過程是:「初好賈誼、陸贄書,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既而讀《莊子》,喟然嘆息曰:『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 ……後讀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老,博辯無礙,浩然不見其涯也。」(《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蘇軾不僅對儒、道、釋三種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認為它們本來就是相通的。他曾說「莊子蓋助孔子者」,莊子對孔學的態度是「陽擠而陰助之」(《莊子祠堂記》)。他又認為「儒釋不謀而同」、「相反而相為用」(《南華長老題名記》)。這種以儒學體系為根本而浸染釋、道的思想是蘇軾人生觀的哲學基礎。
蘇軾服膺儒家經世濟民的政治理想,他22歲中進士,26歲又中制科優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入仕後奮厲有用世之志。他為人坦盪,講究風節,有志於改革朝政且勇於進言。由於注重政策的實際效果,他在王安石厲行新法時持反對態度,當司馬光廢除新法時又持不同意見,結果多次受到排斥打擊。他在外任時勤於政事,盡力為地方上多做實事。他先後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滅蝗救災,抗洪築堤,政績卓著。甚至在貶到惠州後,他還捐助修橋二座。只要環境允許,蘇軾總是盡力有所作為。然而蘇軾一生仕途坎坷,屢遭貶謫,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幹。他44歲時遭遇「烏台詩案」,險遭不測。晚年更被一貶再貶,直到荒遠的海南,食芋飲水,與黎族人民一起過著艱苦的生活。蘇軾對苦難並非麻木不仁,對加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來順受,而是以一種全新的人生態度來對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窮的堅毅精神、老莊輕視有限時空和物質環境的超越態度以及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的觀念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做到了蔑視丑惡,消解痛苦。這種執著於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範式蘊含著堅定、沉著、樂觀、曠達的精神,因而蘇軾在逆境中照樣能保持濃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創作活力。
蘇軾平生受到兩次嚴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歲那年因「烏台詩案」而被貶至黃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歲時被貶往惠州,62歲時貶至儋州,到65歲才遇赦北歸,前後在貶所六年。蘇軾去世前自題畫像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自題金山畫像》)就其政治事業而言,這話當然是自嘲。但對文學家的蘇軾來說,他的蓋世功業確實是在屢遭貶逐的逆境中建立的。雖說蘇軾早就名震文壇,貶至黃州後且因畏禍而不敢多寫詩文,但黃州時期仍是他創作中的一個高峰。散文如前、後《赤壁賦》,詩如《寒食雨二首》,詞如《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篇都創作於此時。蘇軾被貶至惠州、儋州時,已是飽經憂患的垂暮之人,但創作激情仍未衰退,而且在藝術上進入了精深華妙的新境界。貶謫生涯使蘇軾更深刻地理解了社會和人生,也使他的創作更深刻地表現出內心的情感波瀾。在宋代就有人認為貶至海南並不是蘇軾的不幸,逆境是時代對這位文學天才的玉成。
E. 蘇軾的一生做出了哪些貢獻
蘇軾生存的年代適逢王安石變法新黨與司馬光舊黨斗爭,由於堅持正義,夾在兩種勢力中間,屢遭貶謫與磨難。足跡所履進20處:四川——開封——風翔——京城——杭州——
密州——徐州——湖州——黃州——常州——登州——京城——杭州——穎州——宣州—
—惠州——儋州等。
蘇軾一生雖然走過一條極其曲折艱險的人生道路,但他從未消沉絕望過,而是在歷盡苦難中完成自我,實現了一種真正的超脫,任何挫折、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擊垮他,戰勝他。
在坎坷的境遇中,蘇軾就是蘇軾,他擺脫了精神上的苦悶與壓抑,在事業上終於成就一番作為,他所到之處,都積極為民眾辦是實事,處處留有「政聲」。在風翔他被稱為:「蘇
賢能」;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蘇堤;在海南他又建醫院,學校等。在文明創作上,他的最優秀詩篇都是在貶低寫就;在生活方面,所到之處都能密切聯系群眾,深得當地人民愛戴。蘇軾在民間影響極大,東坡巾,東坡帽,東坡扇,東坡酒等等,或時髦一時,或流傳至今。足見蘇軾在民間流傳之廣,影響之大。
蘇軾對詞的貢獻很突出。蘇軾出現前,詞的內容受傳統念束縛,局限於旖旎溫柔的艷情膩語的范圍之內;蘇軾則弔古傷今、述電詠懷、感嘆時政,描繪山川景色、農村風光,以至談論哲理等題材都進入了詞中,大大開拓了詞的題材與意境,為宋詞的民展打開了新的局面。在風格上,蘇軾開創了豪放一派。
F. 蘇東坡達到事業最高峰的具體表現
宋中國達到世界高峰的具體表現就是首先他的官職已經達到了宰相的地位,第二條的詩詞歌賦也打也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G. 如何評價東坡居士蘇軾的一生,蘇軾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有著怎樣的地位
蘇軾在自己二十一歲時參加宋朝的科舉考試,高中進士第二名,連當時的歐陽修都對其贊嘆不已。
但是由於宋代所處形勢的特殊性,蘇軾一生的事業卻並不算很順利。他的仕途可謂坎坷至極,屢遭貶謫,究其原因,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關系。
蘇軾在當時文壇享有盛譽。他繼承了歐陽修的精神,重視發現和培養文學人才。蘇軾的作品在當時很有名,在遼國、西夏等地廣受歡迎。在後世學者的心目中,蘇軾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文學巨匠。人們渴望從蘇軾的作品中汲取營養。蘇軾詞風的解放精神直接被南宋辛派詞人所繼承,形成了與婉約詞相媲美的豪放詞派,其影響在清代傳到了陳偉松等人。蘇軾在後世的普通人心目中也保留了和藹可親、幽默風趣的形象。在宋代作家中,蘇軾為後人所廣泛喜愛的程度是無與倫比的。
H. 蘇軾對後世最大的貢獻是什麼
蘇軾是北宋著名的大文豪,他一生宦海沉浮歷經人生坎坷,卻從未被嚴酷的現實所擊倒,他依然笑對人生。
蘇軾為官清正廉明,愛民為民,政績卓著,人稱「蘇賢良」。他性格剛正不阿,為百姓請命仗義直言:苛政猛於虎,如今全國已有二十萬虎狼在橫行」。惹怒了皇上,得罪了丞相,最終被排擠出朝廷。但他所到之處,仍能憑一己之力,維護一方百姓權益,因而深受百姓的擁戴。
將浚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築起一條南北暢通的長堤,既解決了百姓的生活難題,又美化了生活環境,真乃造福百姓,功德無量的好舉措,可見蘇東坡不僅才學曠世,亦有高潔的情操。杭州人民為紀念蘇東坡,把這條長堤命名為"蘇堤"。
南宋初期,蘇軾主持修建的蘇堤已經成為西湖十景之首,千百年來,杭州西湖的自然風光因蘇東坡的詩而名滿天下,杭州西湖的文化底蘊因蘇東坡而無比深厚,西湖因蘇東坡成為人們嚮往的人間天堂。
漫步在蘇堤,覽勝西湖,想像著大文豪蘇軾踱步蘇堤吟誦著:
《飲湖上初晴後雨》蘇軾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品味蘇軾的詩句,不禁被蘇軾超凡脫俗的人生境界所感動,他兩次被貶杭州,雖身處逆境,依然詩心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