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婚後事業 > 老百姓是如何看待共產主義事業的

老百姓是如何看待共產主義事業的

發布時間:2022-02-09 07:57:44

⑴ 如何看待共產主義

共產主義就是按需分配!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怎麼玩就怎麼玩!什麼都不要錢!!但人人都自覺勞動!!

⑵ 談談你對共產主義社會的理解和認識

我的是我們的,需要大家愛護,你的也我們的需要和我們共享!還有就是,你是你,我們是我們!

⑶ 如何看待共產主義實現的歷史必然性

創立共產主義的學說,提出共產主義的理想以及必定實現的理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了歷史發展的必然性,並且揭示了人類社會達到一定的物質條件和意識條件下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的客觀規律,論證了共產主義社會的本質是:「沒有壓迫,沒有剝削,平等自由,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任何偉大理論的創立,都不是偶然的,都有著理論的和歷史的淵源,時代的需要和深刻的實踐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理想,是建立在堅實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石上,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的理論觀點進行嚴謹、科學的邏輯性分析而得出的結論。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哲學史上的革命性變革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內容、對象和使命等方面所進行的變革,在人類哲學史上、認識史上是極其深刻的,顯示出了它的一些基本特徵,標志著同以往舊哲學的根本區別。
1、從內容上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又稱辨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這准確地表達了它的內容、它的基本主張,顯示了內容的科學性和理論結構的嚴整性。就是說,辨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產生,以唯物主義和辨證法的科學統一,辨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科學統一,代替了唯心主義與形而上學,在思想內容、理論體繫上實現了哲學的革命性變革。歷史唯物主義這一科學歷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獨創,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的根本特徵之一。
2、從對象上看,馬克思主義哲學結束了那種企圖包括一切具體科學並凌駕於其它的「科學之科學」的統治,正確性地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歸結為「關於外部世界和人類思維運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對象規定為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這又是關於哲學對象的一個深刻變革。哲學和其它具體科學一樣,作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都是在共性和個性、一般和特殊的相互作用中,以及它們的辨證統一中前進的。
3、從作用上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實踐為基礎的、革命性和科學性相統一的無產階級哲學。實踐性以及由此而來的科學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和靈魂。
科學的實踐必然具有革命性,突出地表現為它的無產階級的階級性。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了,只有通過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社會實踐,才能摧毀資本主義的舊世界,建立起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新世界。
故此,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理論表現,反映了無產階級和全體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馬克思主義哲學公開聲明自已的階級性,這是一切剝削階級辦不到的。它的任務是為以全人類解放為目的的共產主義事業作論證,同社會的發展規律相一致。

二、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社會物質條件
人類社會是特殊性的物質體系,同自然界有著質的區別;但是,它又是統一物質世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其發展有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人和人類社會的產生,是物質世界發展中一次巨大飛躍,而勞動在其中起了決定性作用。而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構成人類社會的各種物質要素的總和,包括地理環境、人口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關繫到人類切身利益的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就成為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1、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既是社會物質生活的最重要的條件,又是社會物質生活本身的具體樣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體。人類社會要生存和發展下去,就必須進行物質生產。而要進行物質生產,一方面,人們就要以一定生產力作用於自然界,從事有目的、有意識的生產勞動,以獲取社會所必需的物質資料;另一方面,人們在這種生產活動中又必須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即生產關系,只有在這種社會結合中,物質生產才得以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這種社會形式,就構成了生產方式。任何社會的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都是指一定生產方式的活動,離開了一定的生產方式,就不會有物質生產。
馬克思說的社會存在,主要是指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最根本的就是生產方式決定人們的社會意識。這就可以說,生產方式在社會生活及其發展中,具有極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2、既然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體,那麼,就須研究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兩個方面以及辨證運動的矛盾規律。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原有的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狀況,並同生產力發生尖銳矛盾,成為它發展的阻礙時,生產力就要沖破舊的生產關系,而建立起與之相互適合的新的生產關系,即發生了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有規律的,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重大反作用;生產關系是適應生產力狀況的客觀要求而產生的,並且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變化。
生產力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它是參與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的一切物質的、技術的要素的總和,主要是由勞動資料(以生產工具為主)、勞動對象和勞動者三個要素構成。而在生產力中,主導要素是勞動者。因為勞動者是生產工具的創造者和利用者,勞動對象則要由人去駕馭,離開了勞動和勞動者,再先進的生產工具以及再好的勞動對象都不能發揮作用。
生產關系是一個復雜的經濟結構,其構成可概括為: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交換關系;產品分配關系以及由它直接決定的消費關系。生產關系的各個方面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在這個復雜的生產關系的體系中,生產資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決定方面,是生產關系的基礎。因為誰佔有生產資料,誰就在生產中居於統治和支配的地位,就決定產品的分配形式,並且以所有者的身份剝削和佔有勞動創造的全部剩餘價值。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相互關系,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的保證,如果這種關系和地位了生了變化,就會影響所有制的鞏固;而分配關系又是生產資料所有制在分配領域中的具體化,它體現著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並影響生產關系的發展狀況。
在決定社會發展的矛盾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最根本的矛盾;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就是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
3、要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除了懂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之外,還必須進一步懂得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因為,社會並非是一個單純的生產組織,而是十分復雜的矛盾統一體;生產力對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作用,必須通過作為經濟基礎的生產關系對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會意識來起作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是反映社會結構的兩個相對應的基本范疇。
1)所謂經濟基礎,就是指同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一般指一定歷史階段上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這有兩層意思:
首先,經濟基礎是指同生產力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對應於生產力來說,它是生產關系;而對應於社會上層建築來說,它是經濟基礎。經濟基礎不包括生產力。生產力是社會生活中比生產關系更深一個層次,它決定生產關系即決定經濟基礎,而不是經濟基礎的一部分。由於生產力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故此經濟基礎即生產關系也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與生產力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來發展著的。
其次,經濟基礎是「生產關系的總和」,並不是指一個社會中各種生產關系的混合,而是指一個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即生產資料的所有制、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相互關系,以及產品的分配關系的總和。所有這些方面就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只有把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看成是經濟基礎,才能確定該社會的性質,也才能把一個社會形態與另一個社會形態區別開來。人類社會所經歷過的多種社會形態,其性質所以根本不同,根本的原因就是每種社會形態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是不同的。從歷史所呈現出的現實情況來區分,可以認為人類社會已經歷了五種社會形態:原始社會形態、奴隸制社會形態、封建制社會形態、資本主義社會形態與社會主義社會形態。
2)所謂社會的上層建築,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同這些觀點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上層建築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另一部分是政治、法律、宗教、道德、文化、教育、藝術、哲學等等觀點。
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是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簡稱政治上層建築。政治制度屬於國體,它規定各個階級在國家中的相互關系。與政治制度相聯系的還有政體,即國家政治組成形式。設施即國家機構,包括軍隊、警察、法院、監獄、政府機構等。
政治上層建築基本上屬於思想的社會關系,因為它是人們根據經濟基礎的要求通過人們的意識而形成的。當然,這種思想關系與屬於這種關系的意識並不是完全等同的,它不是純意識的東西,可以把它看作是思想的「物質附屬物」。
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這兩個相對應的范疇中,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重大的反作用,但歸根到底,上層建築要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隨著經濟基礎的發展而變化,當生產關系即經濟基礎發生根本變革的時候,上層建築就會或遲或早地也要發生相應的變化。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之一。
4、人類社會是一個由許多矛盾所構成的復雜的矛盾體系,其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則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這是因為:
第一,這兩個矛盾貫穿於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始終,它們各自的運動及其交互作用,推動了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的發展。故此,把握了這兩對矛盾,也就把握了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第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規定了整個社會的性質。這兩個矛盾所涉及的三個方面: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築,形成了整個社會的基本結構。故此,抓住了這兩個矛盾,也就全面地把握了社會的本質特徵。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所構成的社會基本矛盾,是辨證運動著的,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這兩個矛盾之間的關系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但它們的地位和作用又有所不同。
1)兩個矛盾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並不是平列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對立統一,構成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了社會的經濟基礎,經濟基礎又決定上層建築。這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必然產生社會結構中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比較起來,更為根本,前一個矛盾不僅對後一個矛盾起主導作用,而且後一個矛盾的產生和發展其根源又來自於前一個矛盾。
2)在任何一種社會形態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的解決,又總是有賴於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的解決,即解決後一個矛盾對於解決前一個矛盾有著巨大的作用。歷史告訴我們,在一個社會形態中,如果生產力得不到發展,究其原因總是舊的生產關系阻礙著它。要解放生產力就力不從心,就必須變革舊的生產關系;但是為了變革舊的生產關系,又必須先要變革仍在維護舊的生產關系的上層建築。
3)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的發展,既然根本的原因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這兩對矛盾的相互作用的結果,那麼,在這個發展過程中,生產力就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它永遠不會停留在一個水平上。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的水平時,就會要求變革舊的生產關系和建立新的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要求。當新的生產關系建立起來,它就要求建立與它相適應的上層建築,以便保證經濟基礎的鞏固和發展,這時,社會就處於相對穩定的量變階段。
隨著生產力的再進一步發展,先前變革了生產關系又會不適應再次發展的生產力的性質和要求,又會成為生產力繼續發展前進的阻礙,而曾變革了的上層建築作為一種社會力量仍然在維護已經又陳舊了的經濟基礎,從而阻礙著又成為舊的生產關系的變革,要繼續發展生產力就必須再一次的變革舊的生產關系和以及維護它的又舊了的上層建築。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地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

三、社會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
馬克思正是通過闡明生產力的最終決定作用,通過闡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也就揭示了社會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它包括三點主要思想:
第一,人類社會並非神秘觀念或上帝的創造,它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第二,人類社會雖然是不同於自然界的復雜特殊的運動形式,但它同自然界一樣,也是統一物質世界的一部分,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都是社會的物質或物質關系,它們構成了人類社會的支架、框柱,而其他一切社會關系(政治關系、思想關系等)也都是在它們的基礎上形成起來的;
第三,社會生活及其發展並不象舊的哲學家、歷史學家所描述的那樣,是一幅雜亂無章、由偶然事件堆積起來的畫面,或者是由某種神秘的精神力量、天才人物隨意支配的玩物。而是同自然界一樣,在它固有的內在矛盾的推動下,存在著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因而呈現出客觀的、辨證的發展過程。

四、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性和人的自覺活動
社會發展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它又是通過人的自覺活動體現出來的,二者是辨證的統一.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只有認識了必然規律並在實踐中駕馭它,人類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我們應該看到,和自然界的物質運動不同,在社會歷史領域里進行活動的,都是有自覺意識、追求一定目標的進行活動的人。每一次歷史活動無不打上人和人的自覺意圖的印跡。同時,支配人們行動的動機、意圖又是各式各樣的。
但是,人的自覺活動的存在並不能抹殺人類社會的物質性,也不能否定或改變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性。具體的講,這主要是因為:
1、人的思想動機、意志並不是獨立於社會物質生活之外,而是由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社會的經濟關系所決定的。也就是說,任何人的自覺意圖、動機和願望,並非是純粹主觀自生的,它們總是有著社會的物質動因、經濟根源。
2、人的思想、動機、意志等實現的程度,人的自覺活動的成就,也不是由他的主觀意願所決定的,而是取決於他的思想及其所支配下的活動是否體現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客觀要求,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符合的程度。
3、人的自覺活動可以加速或延緩社會發展的進程,給社會歷史的發展點以特點,但任何人、任何集團、任何階級都不能改變社會發展的總趨勢、總進程,這是由無數歷史事實證明了的。
歷史唯物主義承認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性,並不是貶低人和人的自覺意識的作用,而正是為了把人的自覺活動建立在堅實可靠的基礎上,以便充分發揮人的自覺的能動性。須知,人的自覺活動、自覺的能動性,不能改變社會的發展規律,而應該是自覺地去認識和利用社會的發展規律。

五,共產主義戰勝資本主義的必然性
歷史唯物主義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作了深刻的揭示,以研究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為對象,是唯一科學的社會歷史觀。
歷史唯物主義在社會歷史觀上所實現的變革,最根本的就在於它第一次正確解決了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即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馬克思指出,不是人們的社會意識決定人們的社會存在,相反,正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社會意識。這是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
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一起,是馬克思主義的兩個偉大發現,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了科學,是歷史唯物主義最富於革命實踐意義的偉大貢獻。在揭示了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並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與社會矛盾的基礎上,指明了資本主義滅亡的不可避免性,以及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實現的必然性。它使人們再不象空想社會主義那樣,把社會主義只是建立在對資本主義剝削的道德憤慨上,而是建立在以科學的歷史觀對資本主義的客觀現狀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並從資本主義的經濟狀態中找出解決社會矛盾的手段與戰略。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理想就有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必然會在全世界普遍建立起社會主義社會後,就能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這是社會發展的規律所決定的,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馬克思主義為全世界的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社會主義運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和道路,雖然在前進的道路上會遇到各式各樣的阻礙和困難,但是不願被剝削、被壓迫的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為了平等自由的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一定會努力奮斗。
堅信共產主義社會一定會實現,這是歷史的必然。

⑷ 大家如何看待共產主義理想

我會選點贊最多的作為採納的答案,請暢所欲言。——好象總書記。

共產主義是人類最高理想。

因為共產主義理想目標遠大、事業宏大、使命巨大。

一、共產主義的基本特徵和實現條件

1、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

第一,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產品極大豐富。這是共產主義社會在物質文明方面的特徵。

第二,建立生產資料的單一全民所有制,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則。這是共產主義社會在經濟基礎方面的特徵。

第三,消滅一切階級和三大差別,國家自行消亡。這是共產主義社會的政治特徵。

第四,全體社會成員具有高度的思想覺悟、道德品質和科學文化水平。一句話,具有高度的精神文明。這是共產主義社會的思想特徵。

2、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條件

第一、創造高度發達的生產力,是實現共產主義的物質條件。只有創造高度發達的生產力,才能消滅階級並進而消滅三大差別。

第二,造就一支有文化、有覺悟的共產主義新人,是實現共產主義的主體條件。

第三,爭取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是實現共產主義的國際條件。

二、共產主義理想一定能夠實現

第一,共產主義的理論基礎已經在實踐中得到驗證。

第二,作為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的社會主義制度已經成為現實。

第三,共產主義作為一種運動,不斷改變著世界的面貌。

三、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

第一,為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首先必須樹立共產主義的必勝信念。

第二,為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又必須腳踏實地建設社會主義。

第三,要為共產主義而奮斗,還必須始終接受共產黨的領導。

⑸ 民生問題:就當前所謂的現狀,如何才能實現所謂的共產主義社會

共產主義社會,是馬克思主義理想科學的最終目的.現狀如何實現這一目的,要在黨組織領導下,凝聚最優秀,最公正,最大公無私,群眾公認的社會精英,團結社會所有成員,各盡所能創造社會才富,使社會所有成員共同享受發展成果,在工作勞動分配上,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生活所需分配上,也沒有長官貧民等級之別,只有分工不同,沒有等級差距,相互敬重共同和諧,進而實現地區社會的大同.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說,不是說非要等社會達到高度文明,才富經濟高度發展,才來實現共產主義,而是,你這個執政黨選擇了共產主義社會制度,在建設社會過程中,就要對社會所有成員負債,保證所有成員的勞動成果,絕不受別有用心的人侵害,絕對共同用有,除了提留擴大社會再生產所需經費外,按勞分配,領導者與普通百姓只是工作分工不同,無生活特權區,這樣才能調動社會成員的工作積極性以創造社會更大的產值發展社會經濟實現人類大同為目.如果你這個執政的黨組織的領導,在共產主義社會建設初期就不與老百姓打成一片,有等級差別,有的私心特大高高在上,讓老百姓如何相信你說的那個共產主義???

⑹ 你對「有人說共產主義很遙遠,難以實現 」怎麼評價

共產主義實現的標准時不存在任何剝削。很難實現是對的,但是也有可能實現。這就像一個人的夢想一樣。共產主義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終極目標。需要不斷的去努力。這也就是所謂的矛盾論。
社會萬事萬物發展的內在原因就是不斷地發現矛盾,不斷地解決矛盾。矛盾是發展的原動力。共產主義的前提是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社會精神極大「豐富」(包括道德倫理,法律法規等)那是社會主義乃至全人類的最高社會狀態。
由於目前的我們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人民連小康水平都沒有達到,所以談論共產主義只是一個遠大目標。 在現在的社會狀態,實踐是不斷調和矛盾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之前,要有方向或者說是導向,這個導向就是社會理論,一種很高級的意識形態。過程如下:實踐---見證理論---發現矛盾---解決矛盾---總結實踐---完善理論,真理是不斷實踐總結出來,要隨著社會不同的發展時機表現不同的形式。尤其重要的是,要保持一個大的目標,大的方向不能改變。保持為人們服務的方向不動搖,逐步實踐,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奮斗。也為樓主加油和祝福。實現自我的價值!

⑺ 如何理解共產主義的實質意義

共產主義的本質特徵就是人民能夠當家做主,也就是說民主、自由是公有制社會與私有制社會的根本區別, 同時公有制社會是人類意識形態的高級階段,私有制社會是人類意識形態的低級階段。

共產主義(Communism)是一種政治觀點和思想體系,發源地為德國,現今的共產主義奉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為基本思想。共產主義主張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並建立一個沒有階級制度、沒有剝削、沒有壓迫,實現人類自我解放的社會,也是社會化集體大生產的社會,面對惡勢力也會團結一致。

共產主義者認為未來所有階級社會最終將過渡到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社會,人類社會的意識形態將進入高級階段。

(7)老百姓是如何看待共產主義事業的擴展閱讀

由於公有制社會只是一種社會財產的分配形式,因此列寧認為共產主義公有制社會可以在任何的社會形態里實現。

而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是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是必然結果,因為有強勁的社會生產力造就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後,人類的整體意識形態也將得以逐步的提高,同時意識到 "按勞取酬" 的私有制分配形式已經是落後的社會分配形式,並成為人類社會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⑻ 怎樣理解共產主義事業是人類最偉大的事業

共產主義事業是人類最偉大的事業,是因為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最理想的社會。 1、生產力高度發展,物質產品極大豐富;
2、形成單一全民所有制,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則;
3、階級消滅,國家消亡;
4、科學文化成果高度繁榮,思想道德水平極大提高。

⑼ 共產主義為什麼是人類最壯麗的事業

人類必須解放其他的全部人類,才能最終解放自己。資本主義不僅把工人置入生活水平的最低線,同時也把資本家困在資本競爭的鎖鏈里。剝削體制讓其中的每一個人都不得安寧。同時剝削體制還製造惡性競爭,使得人際關系惡化,公共道德敗壞。任何一個人,生活在這樣的社會中,都難以真正的完全享受幸福生活
因此,人類必須擊潰一切剝削體制,解放一切被剝削體制所壓迫的人,最終才能讓自己獲得解放。而在那之後的社會,就是共產主義社會。

⑽ 如何看待共產主義和個人修養

(一)加強理論修養和政治修養,不斷提高自身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堅定共產主義信念。

理論是行動的指南,也是黨性修養的理論指導。只有掌握正確理論才能前進,只有用正確理論作指導,才有正確的政治方向。因此黨性修養首先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鄧小平理論,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高理論素質,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工作。尤其注意理論與實際工作相結合,切實解決現實問題。共產黨員的黨性修養很重要的一條是堅定理想和信念。共產主義理想是符合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最科學、最合理、最美好的理想,是我們戰勝艱難險阻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是我們入黨時的鏗鏘誓詞,也是我們的神聖使命。在新形勢下,作為黨員要排除一切對共產主義的疑問和干擾,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為實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綱領努力奮斗,要把堅持理想信念同做好本職工作統一起來,把自己的理想同為人民服務的態度統一起來,說實話、辦實事。為實踐自己的理想信念,努力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努力提高政治素質、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逐漸成為本職工作的骨乾和行家裡手。

(二)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增強黨性覺悟。

一個共產黨員進行思想修養和鍛煉,就是要用無產階級世界觀來改造自己頭腦中的非無產階級世界觀,樹立革命的世界觀。共產黨員的道德修養必須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做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忠實代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努力實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以自重、自省、自警、自勵為座右銘,提高增強黨性鍛煉和黨性修養的自覺性,促使自己不斷進步。

一個共產黨員不管地位高低、手中權力大小,都只能是用來為群眾謀利益的,它既是責任又是義務,不是向黨提出要求的籌碼。在處理權力、地位、利益問題時,要努力解決和處理好個人能力素質與機遇、個人努力與組織需要、崗位與責任、做官與做事的關系。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組織需要發生矛盾時,要勇於犧牲個人這個「小我」,正確把握個人利益和個人追求,服從集體利益和群眾利益,舍小利而取大義。共產黨員應具有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鄙視「當面說好話、背後下毒手」,隨意挑撥離間的小人行為。共產黨員更要注重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的修養,做尊重社會公德的表率,做職業道德的模範。就像馬凱主任講得那樣,不僅把工作當作職業來做,更要當作事業來做。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遵守家庭美德,敬老愛幼。(三)加強文化知識修養,提高自身文化知識水平。

要做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必須具有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而科學文化正是共產主義得以牢固樹立的基石。只有形成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的良好風氣,黨員自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才會得到較大提高;只有把加強思想政治修養同知識業務修養結合起來,做到德才兼備、又紅又專,才能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本質,在實踐中更好地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真正從實際工作需要出發,努力把理論原則和學到的科學文化知識轉化為指導工作的思路、措施和技能,在實踐中完整地體現出來,用行動做到為黨盡力,為民造福。(四)加強作風修養,樹立良好形象。

黨風是黨員個人黨性修養的外在表現。它決定個人素質和水平的高低,不僅關繫到黨的形象的好壞,關繫到執政能力的高低,還對群眾的思想感情和社會風氣起重要示範導向作用。在新時期,我們仍然要發揚三大優良傳統、兩個務必的作風,按照「八個堅持、八個反對」的要求,不斷提高作風修養水平。(五)加強組織紀律修養,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

黨的紀律是黨的各級組織和每一個黨員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是黨的事業勝利的根本保證。嚴格的紀律是黨的綱領和路線方針政策貫徹執行的基本條件;也是貫徹民主集中制、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的保障;還是反對腐敗,保持黨的純潔性,保持黨與人民群眾密切聯系的有力武器。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更需要加強黨的紀律。作為一個共產黨員要始終保持先進性,發揮先鋒模範作用,也必須加強紀律修養。

作為黨員都要加強自身修養,不斷增強組織紀律觀念,自覺維護黨的政治紀律、人事紀律、經濟紀律、宣傳紀律、群眾紀律、保密紀律。還要做到顧全大局、淡泊名利、襟懷坦白,有容人雅量,不搞一團和氣,維護有原則的團結,正確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真正維護黨的團結統一。

閱讀全文

與老百姓是如何看待共產主義事業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幼兒園健康登記表備注怎麼寫 瀏覽:870
如何引入健康險 瀏覽:461
美女長得怎麼這么甜美可愛 瀏覽:452
健康管理師屬於國家什麼等級 瀏覽:475
農業與技術經濟導刊哪個好 瀏覽:869
威廉王子婚姻如何 瀏覽:488
旅遊會展策劃與經濟盈利如何 瀏覽:475
哪裡能在電視上免費看愛情公寓 瀏覽:18
多少人的婚姻被時間消磨完整版 瀏覽:932
後羿射日的故事的弓叫什麼 瀏覽:595
抖音上四個美女跳舞的抖音是什麼 瀏覽:413
從化溫泉帶給了從化哪些經濟 瀏覽:88
廈門大學經濟學該選哪個專業 瀏覽:788
美女怎麼變得這么靚 瀏覽:392
別人說美女十八變怎麼回復 瀏覽:150
事業科屬於什麼單位 瀏覽:978
當前香港經濟發展什麼比較突出 瀏覽:904
拉動經濟效益是什麼 瀏覽:259
婚姻中除了錢還有什麼是重要的 瀏覽:818
事業編面試沒准備怎麼辦 瀏覽: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