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士是指的是
中國的傳統社會中有一個特殊的階層:「士階層」。這個階層包括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如果一定要類比的話,那麼中國的士大概相當與西方的騎士,日本的武士。中國傳統所謂士,是指不從事生產事業的人群,故「士謀道而不謀食」,這里的道,上則從事政治,下則從事教育,重道義,輕功利,把政治事業與教育事業相結合,向上操縱政府,向下領導民眾,孟子稱「士」為勞心者,「農工商」為勞力者,其所謂「勞力者食人。勞心者食於人」正是如此。而中國的古代政府,也恰恰由士組成,政府的力量不在貴族,不在軍人,不在商人,而在士人。從這方面來看,也可以印證為什麼中國近兩千多年的歷史沒有資本主義的大發展。
士階層興起於春秋初年,在《春秋左氏傳》中指出,春秋初期,貴族尚受到周公之禮熏陶,表現出一種極深的文化素養,那個時候可以說是一種教育的力量在引導政府。但是到了春秋中期,井田制的瓦解,社會的大變革,貴族階層的下滑,引發一系列的矛盾,從而使士階層的出現,那時的士在上不為貴族,在下引導平民,是由貴族的沒落子弟與平民俊秀之才組成的,他們學習禮樂,為當時的政體服務。到了戰國時,士階層才算替代春秋以前的貴族地位,成為政治中心。在那時最受尊重的是師而不是君,是在野的名士,而不是朝中的卿相,如戰國時,商鞅用於秦,吳起用於楚,申不害用於韓,樂毅用於燕,田單用於齊,張儀蘇秦縱橫戰國。而君主又重視士,如顏觸見齊宣王,明告士貴王不貴,宣王也無之奈何,秦昭王見范雎,都要「長跪以乞言」,當時之士可謂以一白衣窮途,立於百萬大軍之間,國運存亡之際,一念可安國,一見可覆邦,如魯仲連義不帝秦,此種士之表現,真使後人可望而不可及,所以春秋戰國一代,最讓後代學者稱道羨慕。
2. 古代的術士相士還有道士,它們三者有什麼區別呢
古代的術士、相士和道士並沒有實質性的區別,但是起源的理論淵源略有區別。
其實在先秦時期他們三者曾被劃為同一類,也就是說他們三者之間沒有本質性的區別。下面讓我來給大家詳細的分別說一下:
一、道士,就是以道教道義作為立身之本,平時以道教道法為修行辦法,同時他們還注重丹葯的煉制。
在《太霄琅書經》曾經有記載:「人行大道,號為道士。「
這就是說,道士之所以被稱為「道士」,是因為他們遵循自然之道,凡事遵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萬物。將「道」作為他們修行的終極目標,這一點至關重要,道士們的生活內容及其修行方式都是由此而決定的。
從上面的各種解釋里,不難看出這所謂的道士、術士以及相士,其實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套理論,以及所修行的東西。但在後世的時候,之所以會被人們統稱在一起,其實就是因為,隨著時間的發展,術士這種比較神秘的人,早就已經不復存在了,而剩下的道士和相士,也就只是修行的方式不同罷了,但說白了還是為得道成仙努力著。
3. 士是什麼意思,歷史上有名是士有哪些
士者,事也。任事之稱也。引伸之,凡能事其事者偁士。
「士」,上古掌刑獄之官。商、西周、春秋為貴族階層,多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後,逐漸成為統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統稱。戰國時的「士」,有著書立說的學士,有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陰陽歷算的方士,有為人出謀劃策的策士等。如:荊軻為燕太子丹刺秦王、馮諼客孟嘗君、蘇秦連橫等。「士農工商」即古代所謂四民,指大學士、種田的、做工的、經商的。
先秦時最低級的貴族階層。也是古代四民(士、農、工、商)之一。春秋時,士大多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祿為生,有的有食田。戰國以後,逐漸成為統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通稱,是脫離生產勞動的讀書人。
1. 古代統治階級中次於卿大夫的一個階層:~族。~大夫。
2. 舊時指讀書人:~子。~民。學~。
3. 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女。
4. 對人的美稱:志~。烈~。女~。
5. 軍銜的一級,在尉以下;亦泛指軍人;上~。~兵。~卒。~氣。
6. 稱某些專業人員:醫~。護~。
7. 姓。
詳細解釋
士 shì
①對人的美稱:女士|勇士|壯士。
②指某些專業人員:護士|助產士。
[士氣]shì qì 軍隊的戰斗意志,泛指群眾的工作熱情和干勁。
〖例句〗一支隊伍必須具有高昂的士氣,才有取勝的希望。
士shì
⒈〈古〉指男子,特指未婚男子:以谷我~女(谷:養活)。
⒉我國商、周時代貴族的最低一級,介於卿大夫和庶民之間的一個階層。
⒊指讀書人:學~。碩~。~農工商。
⒋軍銜名。在尉級以下:上~。中~。又泛指軍人:戰~。激勵~氣。
⒌具有某種專業技術或某種品質的人:護~。技~。院~。以(因)才智用者謂之~。
⒍對人的美稱:人~。壯~。烈~。
⒎現代社會對士這一古代初級貴族階層重新詮釋。從「齊家"角度來劃分:
⑴下士:養活、照顧好自己的;
⑵中士:養活、照顧好一家;
⑶上士:養活照顧好上下代;
⑷大士:照顧好家族。
中國象棋名詞
編輯
仕、士是中國象棋中的棋子,每方有兩枚。紅方為「仕」,黑方為「士」,其功能與走法完全一樣,名稱不同只是為了區別紅棋和黑棋而已。
仕、士每次可以沿「九宮格」內的斜線前進或後退一格,但不能走出「九宮」,也不能平移。仕、士前進一步稱作「上仕」或「撐仕」,後退一步稱作「落仕」。
「仕」的攻擊力很弱,主要起保護將(帥)的作用,有時也可作為「炮」的「炮架」。
士:
①特為男子能任事之稱。《靈樞·禁服》:「士之才力,或有厚薄。」
②泛指男子。《靈樞·五音五味》:「士人有傷於陰,陰氣絕而不起,陰不用,然其須不去。」
③特指士兵。《靈樞·玉版》:「士卒無白刃之難者,非一日之教也。」
④古代統治階級中的一個階層。《千金方·序》:「未可傳於士族,庶以貽厥私門。」
概念
儒家學說中儒出身於「士」,又以教育和培養」士」(「君子」)為己任。「士」者「仕」也。孟子說:「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說,士出來任職做官,為社會服務,就好像農夫從事耕作一樣,是他的職業。荀子在講到社會分工時,也把「士」歸於「以仁厚知能盡官職」(《荀子·榮辱》)的一類人。所以,從這一角度來講,原始儒家學說也可以說是為國家、社會培養官吏的學說,是「士」的文化。原始儒學的主要內容都是關於"士"的修身方面的道德規范和從政方面的治國原則。
由來
士,是作為封建社會中最基礎的貴族,也是最高級的百姓。歐洲有騎士,日本有武士,而中國也有以知識分子為代表的士族階級。
中國古代社會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會階層,後演變為對知識分子的泛稱。原來可能指原始社會末期與氏族部落首領和顯貴同族的武士,進入階級社會後,他們成為統治階級的一部分。因古代學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貴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識,故士又成了有一定知識和技能之人的稱呼。
春秋時代,各國之間征戰不休,步卒作用增加,車戰及武士的作用減小士的地位也出現了上升或下降的變化。有些卿大夫為擴大影響,鞏固地位,設法招徠士眾以張聲勢,很多士便投靠到他們那裡。還有部分士為解決經濟困難去為人辦喪事,當贊禮,或經營工商業;也有人從事私人講學,傳授文化知識,從此中國歷史上又出現了一批專門從事文化活動的士。他們游學各國,思想活躍,為中國古代學術領域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促進文化科學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戰國時代,爭霸和兼並戰爭更為劇烈,於是朝秦暮楚的游說之士應運而生。他們穿梭於各國間,充當說客,縱橫家便是其代表。這時各國封君權貴的養士之風也很盛行。
秦漢時期,士的內涵發生了進一步的變化。士,稱為士大夫時,可以指軍隊中的將士,也常常是在中央政權和州郡縣供職的官吏的泛稱;稱為士人時,則一般特指具有較高封建文化素養、從事精神文化活動的知識分子。
春秋以前,士作為一個等級,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士之子恆為士" 。到了戰國,士雖然仍有等級的含意,但逐漸轉變為社會上的一個階層。這個階層成為上(統治者、官吏和剝削者)與下(被統治者、民、被剝削者)交流、轉換的中間地帶。
大約在西周時期,才出現了作為一個社會階層的士,士階層應是周代宗法制度的產物。現代歷史學家一致認為(理論上的理想狀態):周代每世卿大夫以嫡長子繼承父位仍為卿大夫,其諸弟為士;士的嫡長子仍為士,其餘諸子為庶人。至此士成為一個群體名詞,有著鮮明的階層特點,但基本上這只是一種血緣上的劃分。
貴族的庶孽無疑是士的一個重要來源。縱橫捭闔的張儀出身於「魏氏餘子」。餘子即支庶。范雎原也是「梁餘子」 。商鞅原是「衛之諸庶孽公子也」。 韓非出自「韓之諸公子」。這一類的例子比比皆是。總之,貴族、官宦的庶孽、後裔大部分落入了士這個階層。目前我們雖無法作出具體統計,但這類人物的數目是不會很少的。例如齊靖郭君田嬰有四十餘子,其庶孽之多是可想而知的。這些庶孽淪落的第一站就是士。
士的另一個來源就是從下面升上來的。這種情況早在春秋時已出現,到了戰國更為普遍。《墨子·尚賢上》說:「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所謂「舉之」,首先指選拔為士。有的從學的人第一步是通過學而為士。寧越是由學而為士、由士而為公侯師的典型。《荀子·王制》說:「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正身行,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卿相士大夫。」《管子·小匡》載:「樸野而不慝,其秀才之能為士者,則足賴也。」樸野指農人。
另外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下層人通過學進入士的行列。《荀子·大略》載:「子贛(子貢)、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學,服禮義,為天下列士。」《呂氏春秋·尊師》載:「子張,魯之鄙家也;顏涿聚,梁父之大盜也,學於孔子。段干木,晉國之大駔也,學於子夏。」《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鄭之賤臣。學術以干韓昭侯,昭侯用為相。」《史記·甘茂列傳》:「甘茂起下蔡閭閻。」秦王政的謀臣姚賈為「梁監門之子」。政治上活躍一時的史舉,是「上蔡之監門也」。從春秋後期,特別是孔子之後,私人辦學之風大盛,數以十計、百計甚至上千的生徒,都是士的後備軍或即是士。以上說的是文士。武士主要是從戰場上培養出來的。
士是上與下的交會處。上下的對流量越大,士的隊伍就越大。戰國時期,上下的對流量比較大,因此士的隊伍發展迅速。另外,士的發展與官僚隊伍的發展成正比。士是官僚的候補者,官僚隊伍的擴大,勢必引起士隊伍的擴大。戰國時期是官僚制度普遍推行時期,它是推動士隊伍發展的一個強大動力。
分類
1.逸士:隱居的人。
2.知士:即「智士」。指足智多謀的人。
3.志士:有遠大志向的人。
4.修士:操行高潔的人。
5.下士:(1)官名。古代天子諸侯都設有士,分上士、中士、下士三等。秦以後仍沿用。(2)最差一等的人。(3)動詞,謙恭地對待賢士。
6.俠士:行俠仗義的人。
7.上士:(1)古代官階之一。周代有上士、中士、下士。(2)道德高尚之人。(3)佛教用語。菩薩又叫上士。
8.碩士:賢能博學的人。歐陽修《五代史·宦者傳論》:「雖有忠臣碩士列於朝廷,而人主以為去己疏遠。」
9.寒士:(1)門第低微的讀書人。(2)貧苦的讀書人。
10.學士:(1)在學之士;學者。(2)官名。南北朝以後,學士為司編纂撰述之官。唐置學士院,掌起草詔命。清內閣、翰林院皆置學士之官。
11.畫士:指從事繪畫的人。
12.豪士:豪放任俠之士。李白《扶風豪士歌》:「扶風豪士天下奇,意氣相傾山可移。」
13.甲士:身穿鎧甲的兵士。
14.壯士:勇士。
15.處士:(1)有德才而隱居不願作官的人。(2)未做官的士人。
16.才士:德才兼備的人,有才華的人。
17.材士:(1)勇武之士。(2)智謀之士。
18.秀士:德才優異的人。清代也稱秀才為秀士。
19.居士:指有才德而隱居不仕的人。
20.義士:忠義之士。亦指勇於救困扶危的豪俠之士。
21.隱士:(1)隱居不仕的人。(2)善說隱語的人。
22.博士:(1)通曉古今、能言善辯之人。(2)古代學官名,始於戰國。(3)指稱從事某些服務行業的人。如「茶博士」就是茶藝師。
23.辯士:就是謀士,就是靠辯論、說服、出謀劃策來謀生的士,所以也叫說客。
24.文士:他有文才,文筆好。
25.策士:穿梭於各國之間的充當說客的游說之人。
綜述
戰國文獻中,以「士」為中心組成的稱謂和專用名詞,據粗略統計有百餘種。這不僅說明士階層的復雜,也說明他們的行跡遍及社會各個角落。為了區分不同的士,當時的人便開始對士進行類分。
《墨子·雜守》篇把士分為:謀士、勇士、巧士、使士。
《商君書·算地》把士分為:談說之士、處士、勇士、技藝之士、商賈之士。
《莊子·徐無鬼》把士分為:知士、辯士、察士、招世之士、中民之士、筋力之士、勇敢之士、兵革之士、枯槁之士、法律之士、禮教之士、仁義之士等。
根據士的特點、社會地位等情況,大體可分成武士,文士和低級官吏以及其他。
武士
其中又分不同類別。第一類是國家的武裝力量。由於技能、職掌、兵種以及國別等不同情況,又有各式各樣的稱謂:選士、練士、銳士、精士、良士、持戟之士、射御之士、材伎之士、虎賁之士、劍士、死士、甲士、爪牙之士、教士、庶士、吏士等。第二類是俠士。典籍中稱之為:俠、節俠士、游俠。這些人的特點是見義勇為,為知己者死。第三類是「力士」,指力氣大而勇悍之士。
文士
文人志士
《韓詩外傳》卷七說:「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筆端,避武士之鋒端,避辯士之舌端。」這里把操筆桿的稱為文士。其實文化人,包括辯士,皆可稱為文士。早在戰國之初,墨子就曾對文士的特點與文士的不同類型作過劃分,他說賢良之士「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德行、言談、道術應該說是對文士的類分。戰國史籍中有關文士的各種稱謂不下三、四十種。這幾十種稱謂,大體可歸入如下幾類。
第一類可稱為道德型。這一類的士把道德修養作為奮斗目標。因此當時有不少人從道德品質意義上給士下定義或概括士的特點和本質。如孔子說:「士志於道。」《呂氏春秋·正名》記尹文與齊王的對話:「尹文曰:『今有人於此,事親則孝,事君則忠,交友則信,居鄉則悌。有此四行者,可謂士乎?』齊王曰:『此真所謂士已。』 」
道德之士的稱呼計有:通士、公士、直士、志士、修士、善士、信士、廉士、勁士、正士。
第二類可謂之為智能型。這些人重在知識和學以致用,有如下稱謂:文學之士、游學者、法術之士、智術之士、有方之士、法律之士、弘辯之士、游說之士、遊宦之士、察士、巧士、博士、智士、賢能之士、策士、任舉之士、傾危之士等。
隱士可以說是以上兩類的附類或兼類,這類士因種種原因不為官。不出仕並不是都不關心國計民生、社會政治大事;相反,有些隱士發表了許多評論時政得失的言論,甚至提出系統的理論,成為一家之言。有些隱士在社會上具有很高的聲望,君主貴人派使臣再三延聘,卻拒不受命。也有些隱士是一時的,隱居只不過是靜觀待機之術。
與「隱士」相同或相近的,還有如下稱呼:居士、處士、山谷之士、江海之士、岩穴之士、貴生之士、高士、閑居之士等。
第三類可謂之技能型。這部分人又可分技藝之士、商賈之士、方術之士三部分。技藝之士指有一技之長和專門技能的人。
低級官吏
有些低級官吏稱之為「士」。具體有以下幾種情況:一種是司法官的屬吏稱「士」,《孟子·梁惠王下》載:「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士師」為高級司法官,「士」則為較紙級的屬官。第二種是指基層臨民的官吏。這種士有其治所,如《非攻下》雲:「士不暇治其官府。」《管子·八觀》把「里尉」稱之為「士」。第三種泛稱各種屬吏。《禮記·祭法》:「庶士,庶人無廟。」註:「庶士,府吏之屬。」
其他
還有一些難於歸類的。如勇士、國士、秀士、俊士、烈士、豪士、車士、都士等。通過以上的分類,可以看到士成份之復雜和在社會上分布面之廣,這說明士是社會中最活躍的一個階層。
地位
士的組成既然十分龐雜,其社會地位也就不可能相同。因此對士的社會地位只能從不同層次進行考察。
士與等級的關系
春秋時期,士基本上是等級制中的一個層次。到了戰國,等級制發生了重大變化。秦朝在舊等級制基礎上制定了二十等軍爵,使等級更加繁雜周密。山東六國的情況不甚清楚,但大體上也是向繁雜周密方向發展。戰國時期等級制的另一個特點是把民納入其中,出現了民爵。在戰國的等級制中,士不全是等級概念,但又與等級有關。
在政府的法規命令中,除秦二十等爵把「公士」作為第一級之外,在山東各國,還未見到把士作為一個等級的明文規定。不過在當時許多著述中,常常把士作為一個特定的等級來看待。
《墨子》許多篇敘述的庶人-士-大夫-諸侯-三公-天子序列,既可視為行政體系,又可視為等級體系。
更多的著作在論述婚、喪、衣、食等禮俗時,把士作為介於大夫與庶人之間的一個特定等級 。孟子葬其母與其父不一樣,為母親辦喪事以三鼎,為父親辦喪事以五鼎,其原因就在「前以士,後以大夫」。此例說明士與大夫有明確的分界。
在社會生活習慣中,人們也把士作為一個特定階層來看待。《荀子·王制》:「農農,士士,工工,商商。」《孟子·離婁下》:「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無罪而戮民,則士可以徙。」
另外,在諸子書中,也有士中再分等級的記錄。《墨子·節葬下》載:「上士之操葬也。」所謂「上士」,顯然是別於下士而講的。《荀子·正論》中把士分為元士與庶士兩等。春秋以前,士中又分等次;戰國有關分等次的記載恐怕只是歷史的孑遺。
從戰國的歷史發展看,士是由等級向社會階層轉變的時期。等級是由政府明令或由習慣法約定成俗的規定。社會階層不同於等級,它是由多種因素形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社會活動的方式。可是在等級社會中,階層又不能不受到等級的影響與制約。所以在習慣上,人們還是把士視為高於民的一個等級,這是在轉變時期產生的現象。
士大夫
「士大夫」是戰國出現的一個新概念。 在此之前,士均排在大夫之後。戰國典籍中表示等級序列仍用"大夫士"。《荀子·禮論》載:「大夫士有常宗。」《呂氏春秋·上農》載:「是故天子親率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業。」大夫士與士大夫表面看去只是前後顛倒了一下,實際上反映了一個重大變化:大夫士強調的是等級;士大夫指的是階層,它的特點是知識分子和官僚的混合體。分而言之,無論在春秋以前或戰國,大夫都指有一定官職和爵位的人,社會地位比士高。為什麼從戰國開始,士常常冠在大夫之前呢?這是隨著官僚制度的興起,士大顯身手的結果。一些出身士的人,靠著自己的才能,平步青雲,出現了一批布衣卿相。另一方面,戰國時期的大夫與春秋時期也不大一樣。春秋時期的大夫,大部分是靠宗親分封而來的,並且是世襲的。戰國時期的大夫正演變為官僚體系中的一個職位和爵位,大夫中多數不再是靠宗親分封,一般的也不再世襲,它們中的多數是由士升上來的。「士大夫」是上述情況在觀念上的反映。從時代看,這一概念在戰國中葉以後才流行開來。從內涵上考察,士大夫主要包含如下兩方面內容:
其一,指居官與有職位的人。《周禮·考工記》雲:「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用現代話說,士大夫是職能官。《墨子·三辯》批評「士大夫倦於聽治」。這里泛指一切官吏。《戰國策·秦策二》載:「諸士大夫皆賀。」這里的士大夫指楚朝廷之臣與王之左右。《荀子·王霸》雲:「農分田而耕,賈分貨而販,百工分事而勸,士大夫分職而聽。」這里的士大夫指一切居官在職之人。《君道》又講:「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載其事而各行其所宜。上賢使之為三公,次賢使之為諸侯,下賢使之為士大夫,是所以顯設之也。」士大夫指諸侯以下的官吏。文官稱士大夫,武官也稱士大夫,《荀子·議兵》載:將死鼓,御死轡,百吏死職,士大夫死行列。"《吳子·勵士》:「於是(魏)武侯設座廟廷,為三行,饗士大夫。」
至於哪一層官吏稱士大夫,無明確規定,從一些材料看,大抵為中上層官僚。《荀子·君子》講:「聖王在上,分義行乎下,則士大夫無流淫之行,百吏官人無怠慢之事,眾庶百姓無奸怪之俗。」這里把「士大夫」置於百吏官人之上。《君道》把士大夫列於「官師」之前。官師,百吏之長。《強國》篇講:「大功已立,則君享其成,群臣享其功,士大夫益爵,官人益秩,庶人益祿。」《正論》講:「爵列尊,貢祿厚,形勢勝,上為天子諸侯,下為卿相士大夫。」以上材料都說明士大夫在官僚層次中是比較高的。因士大夫是比較高級的官吏,所以享有不同的田邑。《荀子·榮辱》說:「志行修,臨官治,上則能順上,下則能保其職,是士大夫之所以取田邑也。」《禮論》中記載士大夫佔有的田邑多寡不同,「有五乘之地者」,「有三乘之地者」。有些士大夫似乎還有私兵。《戰國策·齊策五》:「甲兵之具,官之所私也,士大夫之所匿……」
其二,指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文人。
齊孟嘗君失勢之後,門客紛紛離去,這些門客在《史記·孟嘗君列傳》中稱為「士」,在《戰國策·齊策四》記述同一事件時則稱之為「士大夫」。《韓非子·詭使》載:「今士大夫不羞污泥醜辱而宦。」意思是士大夫無德行而任官。在這里,士大夫與官宦是兩個含義,士大夫指文化人。可見,士大夫可以指在位的官僚,可以指不在位的知識分子,也可兼指。士大夫從此時起在中國歷史上形成一個特殊的集團。他們是知識分子與官僚相結合的產物,是兩者的膠著體。
士民、士庶人
《國語·齊語》記載管仲治齊,實行四民分居定業,四民即士、農、工、商。《穀梁傳》成公元年也有四民之說:「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但分而言之,士與民是有差別的,屬於不同等次。士與民的分野在戰國的記載中仍不乏其例,如《荀子·臣道》雲:「民親之,士信之。」《管子·五輔》講:「善為政者……其士民貴武勇而賤得利,其庶人好耕農而惡飲食,於是財用足。」這里把士民與庶人分為兩組人,前者指戰士,尚武勇;後者則以耕耘為業。
不過在戰國,「士民」和「士庶人」又成為兩個普遍流行的概念。在一些舊注中,常把士民、士庶人分為士與民,士與庶人。這種分法不無道理,但從大量記載看,士民、士庶人已成為固定片語。社會上存在著一部分人既是士,又是民。《孟子·離婁上》講:「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管子·大匡》載:「君有過大夫不諫,士庶人有善而大夫不進,可罰也。」從這些記載可見士庶人已被視為同一層次。
士民的主要事業是耕與戰,《呂氏春秋·孝行覽》載:「士民孝,則耕芸疾,守戰固。」《韓非子·初見秦》記趙長平之戰,秦「悉其士民於長平之下」。《墨子·辭過》雲:「兵革不頓,士民不勞,足以征不服。」文中士民與百姓實為一指,皆從事耕戰。士民是國家居民中的大多數,故《荀子·致士》概括:「國家者,士民之居也……國家失政則士民去之。」
士民、士庶人兩個概念的流行,反映了士與民的交融。在社會的變動中,有相當一部分士下降到與民地位無異的境況,即所謂的「布衣之士」、「匹夫之士」。明·錢謙益《袁可立父淮加贈尚寶司少卿》:「《記》曰:『士庶有人善,本諸父母。子之成,其親也。』」
總上所述,士分布在社會各個角落,上可為卿相,下可為士民、布衣。士的社會地位與職業千差萬別,在差別中又有統一性,即知識、道德和勇力。這些東西是無形的,但在社會活動中又無所不在,無所不需。士正憑借這些無形的東西才能游於社會各個角落。
士在政治中的作用與仕途
人所共知,戰國是一個爭戰不已的時代。各國內政、外交、軍事上的矛盾重重。在應付復雜的矛盾斗爭中,實力固然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實力必須依賴於人的智慧。於是,人的智能和才幹便受到特殊重視。《管子·霸言》說:「夫使國常無患,而各利並至者,神聖也;國在危亡,而能壽者,明聖也。是故先王之所師者,神聖也;其所賞者,明聖也。夫一言而壽國,不聽而國亡,若此者,大聖之言也。」這里的「神聖」、「明聖」、「大聖」是對聰明才智的最高級稱謂,屬於認識范疇,與神秘主義無關。在作者看來,國家的興衰關鍵在於謀略是否得當。文中在講到戰爭時又說:「正四海者,不可以兵獨攻而取也,必先定謀慮,便地形,利權稱。」「夫強之國,必先爭謀。」《管子·制分》說:「強未必勝也,必知勝之理,然後能勝。」作者指出,實力強未必勝,只有深知勝之理才能必勝。《戰國策·秦策一》講蘇秦合縱之策得用之時,不費一兵一卒,使秦不敢出關東向,由此作者論道:「夫賢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從。」這里所談的不是個人的權力,而是講這些人的智謀會轉化為巨大的力量。《戰國策·秦策三》又載:「天下之士,合從相聚於趙,而欲攻秦」,秦王憂。由此足見智謀的威力。景春曾這樣估計蘇秦、張儀這類人物的作用:「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這里所論不是士人的權力和手中的物質力量,而是講這些士人的智謀足以使擁有實力的君主們膽戰心驚。
禮賢下士
魏文侯是禮賢下士的典範。《呂氏春秋·期賢》載:「魏文侯過段干木之閭而軾之,其仆曰:『君胡為軾?』曰:『此非段干木之閭歟?段干木蓋賢者也,吾安敢不軾?且吾聞段干木未嘗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驕之?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義,寡人富乎財。』其仆曰:『然則君何不相之?』於是君請相之,段干木不肯受。」魏文侯在這里提出了如何處理權勢、財富與道德、知識之間的關系問題。魏文侯不但不恃權、恃富鄙視一個窮知識分子,相反,路過段干木的家門都要扶軾,施以注目禮。這一舉動在整個魏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還有些君主為了獲得智謀,對士人免去君臣之禮而行賓主之禮。如秦王對范睢,「敬執賓主之禮」。鄒衍「適梁,惠王效迎,執賓主之禮」。魏公子信陵君無忌屈身拜請侯贏、毛公、薛公是人所熟知的禮賢下士的典型。雖然當時能得到免去君臣禮待遇的只有少數有名望的士人,但這種行動卻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以師相待
有些君主拜名士為師,屈執弟子之禮。如:魏文侯、師子夏、田子方。齊宣王拜顏鉫為師 。孟子說:「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在謀略、道德面前,君臣的關系降到次要地位,君主應該到臣子門上討教。
《孟子·萬章下》記載一段魯繆公與子思的故事。繆公亟見於子思,曰:「古千乘之國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悅,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雲乎,豈曰友之雲乎?」子思之不悅也,豈不曰,「以位,則子,君也;我,臣也;何敢與君友也?以德,則子事我者也,奚可以與我友?」這里也是講,以權勢論,士人與君主為君臣關系;以德行而論,君主應以士為師。魯繆公與士人交朋友,在孟子看來是屬於對士人不尊重的一種表現。《呂氏春秋·勸學》講:「聖人之所在,則天下理焉。在右則右重,在左則左重,是故古之聖王,未有不尊師者也。」君主尊士為師的舉動和以士為師的理論,反映了一部分士的社會地位是很高的。
平等以待
齊孟嘗君是一位典型人物,《史記·孟嘗君列傳》載:「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有一次,「孟嘗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飯不等,輟食辭去。孟嘗君起,自持其飯比之。客慚,自剄。士以此多歸孟嘗君。孟嘗君客無所擇,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為孟嘗君親己」。《戰國策·齊策四》載:孟嘗君好士,「飲食、衣服與之共」。
由於社會上形成了尊士之風,一些士常常高傲自處,甚至不把君主放在眼裡。顏 鉫在論述這一問題時,其中心論點是:朝代的更替和國家的興衰取決於政策、謀略之得失,而政策、謀略主要出於士。由此而得出士貴於君的結論。這一論點使齊宣王折服。在這種氣氛下,有些名士憑借其知識、道德敢於藐視君主。孟子公開批評魏惠王:「不仁哉,梁惠王也。」孟子還宣傳:「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其道而忘人之勢。」齊高士王斗見齊宣王時公然聲稱:「斗趨見王為好勢,王趨見斗為好士。」宣王為了獲得好士之名,「因趨而迎之於門」。
著名的「士」事件
荊軻為燕太子丹刺秦王、馮諼客孟嘗君、蘇秦連橫、毛遂自薦、燭之武退秦師等。
4. 「士」在古代是什麼官職
士,是作為封建社會中最基礎的貴族,也是最高級的百姓。歐洲有騎士,日本有武士,而中國的以知識份子為代表的士族階級。 中國古代社會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會階層,後演變為對知識分子的泛稱。原來可能指原始社會末期與氏族部落首領和顯貴同族的武士,進入階級社會後,他們成為統治階級的一部分。因古代學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貴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識,故士又成了有一定知識和技能之人的稱呼 。春秋時代,各國之間征戰不休,步卒作用增加,車戰及武士的作用減小士的地位也出現了上升或下降的變化。有些卿大夫為擴大影響,鞏固地位,設法招徠士眾以張聲勢,很多士便投靠到他們那裡。還有部分士為解決經濟困難去為人辦喪事,當贊禮,或經營工商業;也有人從事私人講學,傳授文化知識,從此中國歷史上又出現了一批專門從事文化活動的士。他們游學各國,思想活躍,為中國古代學術領域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促進文化科學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戰國時代,爭霸和兼並戰爭更為劇烈,於是朝秦暮楚的游說之士應運而生。他們穿梭於各國間,充當說客,縱橫家便是其代表。這時各國封君權貴的養士之風也很盛行。秦漢時期,士的內涵發生了進一步的變化。士,稱為士大夫時,可以指軍隊中的將士,也常常是在中央政權和州郡縣供職的官吏的泛稱;稱為士人時,則一般特指具有較高封建文化素養、從事精神文化活動的知識分子。漢代,士人特重士名(即人格名望、風骨氣節及學識才能),一旦成為名士,功利官位會接踵而至,故士人或著意正心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恪守封建綱常名教;或浮華交遊,廣結朋黨,相互吹噓,以沽名釣譽。東漢後期,在士人中間清議品題人物之風極盛 。這種人物品題屬於民間范圍。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確立 ,品評士人之權收歸政府。凡由中正品評者,皆據其德行才能、家族閥閱而給予不同品第(鄉品),然後授予各種官職。未經中正品評者,不得仕為品官。於是,士人遂具有了某種特定階層的含義。士庶對立,漸露端倪。凡九品以上官吏及得到中正品第者,皆為士,否則為庶。士人中,又出現憑借父祖官爵得以入仕清顯並累世居官的家族,是為士族。士族在東晉時達到極盛,至南北朝始衰。隋唐以後,士族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但士作為一特定階層的觀念仍然保留。宋以後 ,士或士人一詞逐漸成為一般讀書人的泛稱,不再特指品官。
5. 商朝的相,卿士,侯,伯各有什麼職務
在商朝,由商王直接統治的中心區域叫內服,內服以外的諸候統治區域稱為外服。內服設有百官,稱為百辟。可分為政務官、宗教官、事務官、武職官等幾類。政務官有尹、冢宰等。宗教官有占、卜、多卜、亞、祝、史、作冊等。占、卜是負責占卜之事的。史官為記錄王事活動的官,與作冊職掌相近。事務官是負責某種具體事務的官。武職官有亞、多亞、馬、多馬、射、戍、衛、犬、多犬等。商王和奴隸主貴族是軍隊的當然統帥,對於分階段產來說,官職、爵位是世代承襲的,任職的文武沒有嚴格區分。這里說的武職是軍隊中的中、下級官吏。亞是奉王命領兵征伐和追捕逃亡奴隸的官。馬、多馬是與虞車有關的武官。射、多射是管弓箭手的武官,其中管百人的叫百射或射百,管三人的叫三百射或射三百。犬為飼養、訓練獵犬的官,或說犬是田獵中遞送獵物情況的官吏。戍大約是從事戍的武官。衛是侍人保衛人員。外服包括商王親屬的受封地和被征服部落的臣服地區。候、甸、男、衛、邦伯都外服的重要統治者
6. 在古代,士是一個怎樣的階層有什麼權力&職能
士,是作為封建社會中最基礎的貴族,也是最高級的百姓。歐洲有騎士,日本有武士,而中國的以知識分子為代表的士族階級。
中國古代社會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會階層,後演變為對知識分子的泛稱。原來可能指原始社會末期與氏族部落首領和顯貴同族的武士,進入階級社會後,他們成為統治階級的一部分。因古代學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貴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識,故士又成了有一定知識和技能之人的稱呼 。春秋時代,各國之間征戰不休,步卒作用增加,車戰及武士的作用減小士的地位也出現了上升或下降的變化。有些卿大夫為擴大影響,鞏固地位,設法招徠士眾以張聲勢,很多士便投靠到他們那裡。還有部分士為解決經濟困難去為人辦喪事,當贊禮,或經營工商業;也有人從事私人講學,傳授文化知識,從此中國歷史上又出現了一批專門從事文化活動的士。他們游學各國,思想活躍,為中國古代學術領域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促進文化科學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戰國時代,爭霸和兼並戰爭更為劇烈,於是朝秦暮楚的游說之士應運而生。他們穿梭於各國間,充當說客,縱橫家便是其代表。這時各國封君權貴的養士之風也很盛行。秦漢時期,士的內涵發生了進一步的變化。士,稱為士大夫時,可以指軍隊中的將士,也常常是在中央政權和州郡縣供職的官吏的泛稱;稱為士人時,則一般特指具有較高封建文化素養、從事精神文化活動的知識分子。漢代,士人特重士名(即人格名望、風骨氣節及學識才能),一旦成為名士,功利官位會接踵而至,故士人或著意正心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恪守封建綱常名教;或浮華交遊,廣結朋黨,相互吹噓,以沽名釣譽。東漢後期,在士人中間清議品題人物之風極盛 。這種人物品題屬於民間范圍。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確立 ,品評士人之權收歸政府。凡由中正品評者,皆據其德行才能、家族閥閱而給予不同品第(鄉品),然後授予各種官職。未經中正品評者,不得仕為品官。於是,士人遂具有了某種特定階層的含義。士庶對立,漸露端倪。凡九品以上官吏及得到中正品第者,皆為士,否則為庶。士人中,又出現憑借父祖官爵得以入仕清顯並累世居官的家族,是為士族。士族在東晉時達到極盛,至南北朝始衰。隋唐以後,士族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但士作為一特定階層的觀念仍然保留。宋以後 ,士或士人一詞逐漸成為一般讀書人的泛稱,不再特指品官。
春秋以前,士作為一個等級,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士之子恆為士" 。到了戰國,士雖然仍有等級的含意,但逐漸轉變為社會上的一個階層。這個階層成為上(統治者、官吏和剝削者)與下(被統治者、民、被剝削者)交流、轉換的中間地帶。
大約在西周時期,才出現了作為一個社會階層的士,士階層應是周代宗法制度的產物。現代歷史學家一致認為(理論上的理想狀態):周代每世卿大夫以嫡長子繼承父位仍為卿大夫,其諸弟為士;士的嫡長子仍為士,其餘諸子為庶人。至此士成為一個群體名詞,有著鮮明的階層特點,但基本上這只是一種血緣上的劃分。
貴族的庶孽無疑是士的一個重要來源。縱橫捭闔的張儀出身於"魏氏餘子" 。餘子即支庶。范雎原也是"梁餘子" 。商鞅原是"衛之諸庶孽公子也"。 "韓非出自"韓之諸公子" 。這一類的例子比比皆是。總之,貴族、官宦的庶孽、後裔大部分落入了士這個階層。目前我們雖無法作出具體統計,但這類人物的數目是不會很少的。例如齊靖郭君田嬰有四十餘子,其庶孽之多是可想而知的。這些庶孽淪落的第一站就是士。
士的另一個來源就是從下面升上來的。這種情況早在春秋時已出現,到了戰國更為普遍。《墨子·尚賢上》說:"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所謂"舉之",首先指選拔為士。有的從學的人第一步是通過學而為士。寧越是由學而為士、由士而為公侯師的典型。《荀子·王制》說:"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正身行,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卿相士大夫。"《管子·小匡》載:"樸野而不慝,其秀才之能為士者,則足賴也。"樸野指農人。另外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下層人通過學進入士的行列。《荀子·大略》載:"子贛(子貢)、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學,服禮義,為天下列士。"《呂氏春秋·尊師》載:"子張,魯之鄙家也;顏涿聚,梁父之大盜也,學於孔子。段干木,晉國之大駔也,學於子夏。"《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鄭之賤臣。學術以干韓昭侯,昭侯用為相。"《史記·甘茂列傳》:"甘茂起下蔡閭閻。"秦王政的謀臣姚賈為"梁監門之子" 。政治上活躍一時的史舉,是"上蔡之監門也" 。從春秋後期,特別是孔子之後,私人辦學之風大盛,數以十計、百計甚至上千的生徒,都是士的後備軍或即是士。以上說的是文士。武士主要是從戰場上培養出來的。
士是上與下的交會處。上下的對流量越大,士的隊伍就越大。戰國時期,上下的對流量比較大,因此士的隊伍發展迅速。另外,士的發展與官僚隊伍的發展成正比。士是官僚的候補者,官僚隊伍的擴大,勢必引起士隊伍的擴大。戰國時期是官僚制度普遍推行時期,它是推動士隊伍發展的一個強大動力。
7. 告訴我戰國時期的「士」是指哪一類人
士民、士庶人。
《國語·齊語》記載管仲治齊,實行四民分居定業,四民即士、農、工、商。《穀梁傳》成公元年也有四民之說:"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但分而言之,士與民是有差別的,屬於不同等次。士與民的分野在戰國的記載中仍不乏其例,如《荀子·臣道》雲:"民親之,士信之。"《管子·五輔》講:"善為政者……其士民貴武勇而賤得利,其庶人好耕農而惡飲食,於是財用足。"這里把士民與庶人分為兩組人,前者指戰士,尚武勇;後者則以耕耘為業。不過在戰國,"士民"和"士庶人"又成為兩個普遍流行的概念。在一些舊注中,常把士民、士庶人分為士與民,士與庶人。這種分法不無道理,但從大量記載看,士民、士庶人已成為固定片語。社會上存在著一部分人既是士,又是民。《孟子·離婁上》講:"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管子·大匡》載:"君有過大夫不諫,士庶人有善而大夫不進,可罰也。"從這些記載可見士庶人已被視為同一層次。
士民的主要事業是耕與戰,《呂氏春秋·孝行覽》載:"士民孝,則耕芸疾,守戰固。"《韓非子·初見秦》記趙長平之戰,秦"悉其士民於長平之下"。《墨子·辭過》雲:"兵革不頓,士民不勞,足以征不服。"文中士民與百姓實為一指,皆從事耕戰。士民是國家居民中的大多數,故《荀子·致士》概括:"國家者,士民之居也……國家失政則士民去之。"
士民、士庶人兩個概念的流行,反映了士與民的交融。在社會的變動中,有相當一部分士下降到與民地位無異的境況,即所謂的"布衣之士"、"匹夫之士"。
(四)士君子與學和道義的關系
士大夫是士的高層和步入仕途的士;士民是士的下層,與民的地位混同或相差無幾。在上、下層之間,還有一個中間層次,這部分士上不及官,下不為民,以學和倡導道義為己任。儒家對這個問題論述得最多。子路問孔子:"何如斯可謂士矣?"子曰:"切切 ,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 ,兄弟怡怡。" 孔子又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子張說:"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這些論述對士的基本規定可概括如下:第一,士以學和道德修養為己任;第二,有遠大的志向和抱負;第三,以出仕作為自己的前途,仕則忠於職守。孟子對士的要求與孔子大致相同。王子墊問孟子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又說:"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如士得已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 又說:"無恆產而有恆心者,唯士為能。" 荀子對士的要求重在遵從禮義。《修身》講:"好法而行,士也。"這里的法指禮法。荀子認為士的天職是正身,"彼正身之士,舍貴而為賤,舍富而為貧,舍佚而為勞,顏色黎黑,而不失其所,是以天下之紀不息,文章不廢也!" 其他諸子也把士與道義緊密連結在一起。
士君子是表示士之道德的一個重要概念。從現有的文獻看,最早使用這一概念的是墨子。在《墨子》中,士君子有兩種含義,其一,指中下級官吏,如《墨子·尚同中》所雲:"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請將欲富其國家,眾其人民,治其刑政,定其社稷……"其二,指知識分子。《墨子·天志上》載:"今天下士君子之書不可勝載,言語不可盡計,上說諸侯,下說列士,其於仁義,則大相遠也。"到了荀子手中,士君子完全變成了表示道德和知識程度的一種稱呼。《荀子·子道》載孔子與弟子的對話,子路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子曰:"可謂士矣。"子貢曰:"知者知人,仁者愛人。"子曰:"可謂士君子矣。"顏回曰:"知者自知,仁者自愛。"子曰:"可謂明君子矣。"士君子在道德上高於士,不及"明君子"。《性惡》說:"有聖人之知者,有士君子之知者,有小人之知者,有役夫之知者。"《修身》說:"士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榮辱》說:"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是士君子之勇也。"
總上所述,士分布在社會各個角落,上可為卿相,下可為士民、布衣。士的社會地位與職業千差萬別,在差別中又有統一性,即知識、道德和勇力。這些東西是無形的,但在社會活動中又無所不在,無所不需。士正憑借這些無形的東西才能游於社會各個角落。
8. 象棋 士象的作用
士象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護住將帥,棋諺雲缺士怕馬,缺象怕炮。另外士象可以幫助進攻,甚至決定殘局的結果,如車一般不能勝士象全,但可以破陣型不整的士象;炮高兵對士象全需要兩相一仕助陣。所以下棋,尤其是殘局階段,要愛惜士象。
9. 醫、卜、星、相、皂、隸、娼、優、卒分別代表哪九個職業。
分別代表:醫生、巫師、星相師、相士、衙差、升秤(秤手)、妓女、戲子、走卒等職業。
1、巫師:
巫術是企圖藉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對某些人、事物施加影響或給予控制的方術。古代施術者女稱巫,男稱覡。從巫術的性質角度,可以把巫術分為黑巫術和白巫術。黑巫術是指嫁禍於別人時施用的巫術;白巫術則是祝吉祈福時施用的巫術,故又叫吉巫術。
2、星相師:
古時候星相師家通過觀測天體,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各種變化後,作出解釋,來預測人世間的各種事物的一種方術。 星相學認為,天體,尤其是行星和星座,都以某種因果性或非偶然性的方式預示人間萬物的變化。
3、相士:
舊時以談命相為職業的人。在古人眼中,算命看相卻是一門高深莫測的學問。他們一眼就可以看出人的未來前途,幾句話就可以說出天下走向。
4、衙差:
古時候的衙差職能在於逮捕犯人、押送犯人、協助司法審判。
5、升秤(秤手):
乃為買賣雙方服務,收取小額勞務費的掮客也。就是買賣雙方的中間人,為了公平而衍生出的一種職業。
(9)士相是什麼事業擴展閱讀:
古代民間把江湖人物劃分為上、下九流:
上九流:和尚、道士、畫工、郎中、風水先生、算命先生、私塾先生、葯鋪;
下九流:優伶、婢女、娼妓、乞丐、惡棍、剃頭師傅、當鋪、灶頭廚師、澡堂、木匠。
前九類人之所以進入上流,看來不是身份多高貴,而是他們與上流社會接觸頻繁,有點借燈生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