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試述近代中國銀行業的興起和發展. 大家幫忙啊,急啊。。。
近代最興旺的就是票號
㈡ 中國地震預報事業的興起及原因初探
周玉鳳
(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大地震。在這次地震中,死亡及失蹤共 8. 7 萬餘人,受傷 37 萬餘人,造成經濟損失達 8600 多億元人民幣。汶川地震,讓人們再一次意識到地震預報的重要性。
新中國地震預報事業,既經歷過成功預報的榮耀,也承受過地震漏報的非議。40 多年來,中國學者為研究地震機理、探索地震預報的可能性做了大量的工作。本文通過對新中國地震預報事業發展進程的梳理,初步探討了新中國地震預報事業興起的原因,希望這項工作能夠對中國地震預報事業有所貢獻。
一、十二年遠景規劃帶動的初期地震預報事業
地震活動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新中國成立初期,正是地震相對平靜的時期。中國地震研究以工程建設服務為主,重點集中在地震烈度的劃分等方面,尚未重視地震預報研究。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地震預報是國際公認的難題,發達國家對此尚無顯著成果。
1954 年蘇聯出版了 《地震預報問題》 專輯,中國學者隨即進行了學習和消化[1]。在隨後的兩年中,初步進行了短臨預報方面的研究。這些研究為日後的工作奠定了基礎,收集了資料。
地震預報在中國作為一項科學研究事業,始於 1956 年。該年 3 月,國家著手制定《1956 ~1967 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 ( 草案) 》( 簡稱十二年遠景規劃) 。學者們在討論規劃的過程中,對於地震能否預報,以及是否要開展地震預報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最終,在十二年遠景規劃第 33 項任務,即 「中國地震活動性及其災害防禦的研究」中[1],首次明確提出了開展 「地震預報方法的研究」。
1. 建立現代地震觀測台網
地震觀測台網的完善,是地震預報工作的基礎。因此,台站的地域分布及地震儀的精密度直接關繫到地震預報工作的進展。
1954 年,為了工程建設規劃,中國在黃河流域、水庫所在地區及東北部城市建立了第一批地震台,共計 20 余個。這些地震台站使用的都是中國自行研製的地震儀,靈敏度低,只配置有水平向機械記錄,不能記錄垂直的地面運動,與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相差甚遠[2]。
從 1955 年開始,通過蘇聯地震儀器專家的幫助,中科院引進了一些先進的儀器和圖紙。這使我國的地震台站的監測能力,在短時間內有了顯著的提高,另外,台網布局也重新被規劃。至 1958 年,我國已經在北京、昆明、南京、上海 ( 佘山) 、拉薩、廣州、長春、包頭、西安、成都、武漢和蘭州建立了 12 個地震台 ( 或稱觀象台) 。1960 年又增設了烏魯木齊、泰安、喀什、高台、貴陽、大連、太原、沈陽 8 個地震台[3]。上述 20 個國家基本地震台的陸續建成,大大提高了我國地震監測能力和地震基本參數的測定精度,也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網路分布。至此,我國的地震台網已經有能力監測全國大部分地區發生的 4 級以上地震。這也為後來的地震預報研究收集了大量有價值的數據。
此外,自 20 世紀 50 年代末起,我國在西北、西南、中南的地震活躍的國家重點建設地區,以及長江三峽地區、新豐江水庫等地建立了小區域台網,以便詳細研究監視地區的地震活動性,並實現在區域內大多能比較迅速地測定 2 級以上地震的有關參數。
2. 派遣地震考察隊收集地震前兆
1958 年,由於受到 「大躍進」 「左」 的思想影響,部分青年學生和地震工作者對於攻破地震預報這一課題滿懷熱情。地震預報工作一度被提上工作日程。隨後,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組建了地震預報考察隊,到中國西北地區收集地震預報工作所必需的前兆現象。考察隊員通過野外考察、咨詢當地居民以及查閱縣志等手段,收集了很多地震前產生的異常現象。但是很難肯定這些現象就是地震前兆。即使是前兆,怎樣能夠在震前觀測到也存在著很多困難[4]。同時國際上地震學研究較為發達的一些國家認為,在當時提出地震預報為時尚早,且地震預報研究耗資巨大,這對於正處於困難時期的中國來說難以承受,因此,這個課題不久便改為長期探索項目。但是此次考察是探索短期預報的第一次重要科學實踐。考察隊總結的前兆現象不僅在當時,而且對其後的地震預報工作也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3. 水庫誘發地震研究
這個時期,重點開展了水庫誘發地震預報的研究工作。新中國成立後,我國修建了一批水庫。有些庫區在水庫蓄水後發生了地震。在這種情況下,地震工作者本著為國家建設服務的宗旨,開展了水庫誘發地震的觀測和研究。
1959 年 10 月新豐江水庫蓄水,次年壩區發生 4. 3 級地震。隨後,中科院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組織專家學者對庫區進行了調查研究。經過多部門的通力合作,很快在庫區建立了地震觀測台。經過綜合分析,專家建議對大壩進行加固,按 8 度設防 ( 原定為 6度) 。這一建議於 1960 年 10 月通過,並被水電部門採納。1962 年 3 月,壩區發生 6. 1 級地震,震中烈度為 8 度。加固後的大壩經受住了考驗。雖然這一成功是在特定的條件下取得的,但它使政府及廣大民眾增強了地震預報意識,並看到了地震預報的曙光[5]。
二、「專群結合」預報體系的建立
20 世紀 60 年代,中國大陸地震逐漸進入活躍期。1965 年烏魯木齊附近發生 6. 6 級地震,隨後大地震陸續在一些大城市附近發生,造成了程度不等的破壞,也引起了中央政府和科學家對地震問題的重視。同年,日本的松代地震群活動和日本第一個地震預報五年計劃 ( 1965 ~1969 年) 的提出,以及美國阿拉斯加大地震後提出的 「地震預報與地震工程的十年規劃」,也引起了我國地震學家的廣泛關注。於是在1966 年初,地球物理研究所召開了地震預報討論和規劃會議,論證了開展地震預報的必要性和現實性,並組成了規劃小組,研究起草地震預報規劃[2]。
正當中國地震工作者准備有計劃地開展地震預報研究時,1966 年 3 月 8 日發生了邢台大地震。這次地震共造成 8000 餘人死亡,3. 8 萬餘人受傷,以及巨大的經濟損失。更為重要的是,這次地震改變了地震學界認為地震多發生在中國西南和西北地區,華北地區相對平靜的傳統觀點。華北地區,尤其是京津地區,是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這個地區的地震災害直接危及國家政治經濟的命脈。因此,邢台地震引起了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
可以說 1966 年是地震預報事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節點。從這一年開始,中國大陸進入了地震活躍的 10 年,也是從這一年開始,中國社會進入了動亂的 「文化大革命」。在自然災害與特殊社會環境的雙重影響下,新的地震預報體系逐漸形成。
1. 專群結合,土洋結合
邢台地震當天下午,周恩來總理在國務院接待地震工作者,提出 「要搞出地震預報」。3 月 22 日,周恩來總理在地震現場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震專業的同學們說,「希望在你們這一代解決地震預報問題。」 「發揚獨創精神來努力突破科學難題,向地球開戰。」周總理的講話,給地震工作者以極大的鼓舞,同時也為科學工作者指明了方向[2]。
邢台地震後,國家科委迅速組織了中國科學院、地質部、石油工業部等所屬的 30 多個單位的科技人員奔赴邢台地震現場進行考察研究。這其中還包括北京畜牧場的工作人員,他們通過觀察動物的異常反應進行地震預報研究。與此同時,震區人民也自發組織起來,組成觀測小組,像站崗放哨一樣日夜監視各種異常現象。有的農民一日三次測量井水水位的升降,詳細記錄水質的變化,並觀察這些變化與地震的對應關系,及時向地震相關部門反映情況。群眾還廣泛觀察家畜、動物的異常變化,有的人還專門為此飼養了魚、蛇等動物。周總理大力支持災區群眾的這一創舉。政府下達了關於 「專群結合,群測群防」的指示,相應的工作也在全國各地陸續展開。
同年 5 月,周恩來總理在接見邢台地震專家代表時,指出任何事情不能一個人壟斷,學術不能一個人壟斷,專家也不能壟斷。要同群眾結合,吸收群眾的經驗和智慧。知識是從群眾中來的,不過他們的分析方法不大完整。專家的作用就是把群眾的智慧集中起來,加工、提高成為一門學問,再到群眾中去進行考證,對的肯定,不對的修正[6]。另外還提出了 「兩個三結合」,即領導、專家和群眾三結合,以及科學研究、教學和生產三結合。這次報告充分強調了群眾的作用。
1966 年開始的 「文化大革命」,對中國的科學研究工作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在眾多學者無法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情況下,地震預報研究卻頗有 「顯學」之態。包括地質學家李四光、氣象學家竺可楨等都被抽調來搞地震預報研究。歷史學家們也積極參與其中,用找尋歷史地震的方式進行研究。群眾方面,從工廠到學校,再到農村,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滿懷熱情地投身到地震預報的事業中來。在工廠、學校、機關及部隊等有條件的地方,建立了一批群測網點。這支隊伍與專業隊伍密切配合,在 1975 年的海城地震預報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截至 1976 年 1 月,全國已有 50000 多個群眾測報點 ( 哨、站) 、18000 多人的群眾測報隊伍,他們同專業隊伍共同參與了地震預報工作[7]。
2. 地震局的建立
1969 年 7 月 18 日,渤海發生的 7. 4 級地震促生了中央地震工作小組。1970 年 1 月 17日到 2 月 9 日,中央地震工組小組在北京組織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地震工作會議。會上建議成立國家地震局,下設華北、西北、西南、中南 4 個大隊,分別承擔各有關地區的地震預報與研究工作。
這次會議後,中央地震工作小組立即著手統一組建全國地震隊伍。將分屬中科院、地質部、國家測繪總局和石油工業部的 10 余個單位的地震隊伍成建制地劃歸地震系統[2]。
1971 年 8 月 2 日,國務院正式下發了 《國務院關於加強中央地震工作小組和成立國家地震局的通知》。通知中說,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地震工作的領導,貫徹 「以防為主」的方針,要實行專業隊伍與群眾業余隊伍相結合[4]。撤銷中央地震工作小組辦公室,成立國家地震局,統管全國地震工作,由中國科學院代管。
國家地震局的建立標志著中國地震工作進入了新的階段。1974 年後,華北和東北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普遍建立了地、市、縣地震工作機構,統一管理地方地震工作。地震局的建立,還標志著中國特色的地震預報事業的開始。因為在其他國家,沒有與其相對應的、具有相似職能的政府機構。例如在日本,研究地震預報的是大學研究所。他們也做預報,但預報不是他們的職責。美國以及歐洲一些國家也是如此。而在我國,在地震預報的水平還十分落後的情況下,政府卻承擔了這個幾乎是不能勝任的任務。
3. 震情會商制度
在 1972 年 11 月山西臨汾召開的地震科學討論會上,決定建立一年一度的全國地震形勢會商制度,對近 1、2 年地震形勢進行估計,並指導和協調近期的監測預報工作[7]。
震情會商制度是適應當時的地震預報實際情況而產生的,它以會商的形式把全國監測、科研、群防力量組織起來,以實現較為可靠的地震預報意見。震情會商與專家決策相結合,是確定地震預報意見的基本形式[8]。
從國家地震局的初建時起,在地震預報條例上,即明確規定地震檢測部門一般每周會商一次,特殊情況下要緊急會商,會商要體現百家爭鳴的方針。會商結果要及時全面地報告有關上級部門。這個會商制度在後來又得到不斷的完善。另外,震情會商提出的無震預報意見也有很大的效益。即消滅地震謠傳,以減少和免除謠言帶來的社會災害。
至 1986 年,《震情分析預報工作條例》的實行,會商制度已明確了年會商、月會商、周會商的具體時間、內容、匯報形式以及臨震會商會的具體要求,作為地震預報法規固定下來,一直持續到現在。在汶川地震之後的一段時間里,則是天天會商。
三、改革開放後地震預報的系統總結與清理攻關
1976 年以後,中國大陸進入了地震相對平靜的時期。因此,這一階段地震工作轉向了總結經驗、認真反思、深入研究階段。回顧地震預報事業,雖然在探索中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是地震工作者也清醒地認識到,地震預報科學問題的最終解決還需要長期的探索。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地震工作者逐漸可以專心地進行科學研究。改革開放所推行的新政策,也促使地震局系統做了相應的體制改革。明確黨政分工,實行行政領導任期制,台站管理實行承包合同制。所有這些工作,都為地震預報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積極的環境。
1. 總結與反思
1966 ~ 1976 這 10 年是中國地震預報事業空前發展的時期,然而在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的同時,也存在著很多問題。
長期以來,中國的地震工作者主要是依靠地震前兆現象來做預報。地震學家傅承義先生在 1966 年發表的 《有關地震預告的幾個問題》中,曾明確地提出 「預告最直接的標志就是前兆」。這種思想也被中國地震工作者廣泛地認同並發展開來。然而這種方法更多的是依靠經驗在預報,而不是依據理論來預報。這有些像中醫,處於一個尷尬的境地。可以說海城地震預報的成功與唐山地震預報的失敗,是在同一地震預報水平上的兩種表現。
10 年的 「文化大革命」 同樣對地震預報事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過分地強調群眾的力量,片面地理解 「土洋結合」的方針,不切實際地誇大土儀器、土手段的作用,結果造成了地震隊伍思想的混亂,既不能通過實踐提高群眾隊伍的科學性,又影響了專業隊伍作用的發揮。
2. 體制的改革和地震預報工作方針的調整
「文革」時期地方地震機構和群測點的建立,缺乏統一的規劃和合理的布局,有些地區機構重疊,人浮於事,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低。改革開放後,施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截至 1984 年,地震系統的機構與管理體制的改革基本完成。這次調整取消了部分地區的地震局,實行了以國家地震局垂直領導為主的管理體制,並明確了地震局的主要職責。
1982 年,在全國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提出了 「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科技戰略方針,這一方針為地震部門確定新時期地震預報工作任務提供了依據。隨後,在時任地震局長的安啟元的主持下,對地震預報工作的方向和任務也做了一定的調整。調整後的方針為 「以預防為主,專群結合,多路探索,加強地震預報和工程地震的研究,推進地震科學技術現代化,不斷提高監測預報水平,減輕地震災害,發揮地震科學在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中的作用[2]」。
3. 地震系統的清理攻關工作
「文革」時期曾採用了一些未經科學檢驗和論證的觀測手段和儀器,降低了觀測結果的科學性和可用性。據統計,全國地震台站的觀測資料一度有三分之一不能使用。為了改善這一狀況,地震工作者對歷史遺留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清理工作。
截至 1985 年,經過近三年的努力,全國有關 「三土」 ( 土地電、土地應力、土地磁觀測手段) 的清理工作基本結束。這不僅從科學上弄清了 「三土」方法長期以來存在的一些基本問題,而且在群測群防隊伍中倡導了一種科學精神。此外,還增加了一些新的觀測手段,如水氡、動物習性異常等,使我國地震預報在觀測、實驗、理論分析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1983 ~ 1986 年地震系統開展了地震前兆與預報方法的清理攻關工作。1987 ~ 1989 年又開展了地震預報的實用化攻關研究。這兩次攻關工作為地震綜合預報奠定了堅實基礎,並形成了明確的研究對象、內容與方法。通過綜合分析研究地震孕育、發生過程中多種前兆現象和它們之間的關聯、組合及其與地震過程的內在聯系,進而判定震情[7]。
余 論
地震預報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科學課題。在科學研究以及現實需求的雙重作用下,中國開始了艱辛的探索。從 1956 年至 20 世紀 80 年代末期,地震預報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總體說來研究水平還相對較低,而且多停留在經驗總結上,很少上升到理論層面。例如這次汶川地震,對於震前觀測到的數據,未覺得呈現出異常。但震後再看又像是異常,這體現了對所謂的震前異常現象與地震發生的關聯性尚缺乏嚴密的科學理論論證。
另外,中國的地震預報主要致力於通過前兆來做預測。然而通過總結反思和深入研究,地震學者認識到地震孕育的前兆復雜性不僅在於觀測資料的異常變化的多樣性,還在於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地震的差異,同時,這種復雜性還表現在地震前兆的時空演化方面。以前應用異常在空間分布上的集中性和實踐進程上的同步性描述地震前兆時空分布的共性特徵,從而進行綜合預報,而這樣的研究方法難以科學地描述地震孕育發生的過程。因此,若想攻克地震預報這一難題,還是要從孕震機理的研究入手進行深入的研究。
與此同時,由於在不同的時期國家推行的政策不同,對地震預報的工作方式、方法也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在日、美等國家,地震預報只是作為一種科研課題。而在中國,地震預報卻是一種政府行為。這也促生了中國特色的地震會商制度,以及國家地震局這一政府機構的設置。
2008 年汶川地震後,溫家寶總理在國家地震局開會時說,要深化對地震發生規律的認識,深刻地吸取經驗教訓,提高地震預測預防的水平,為今後搞好地震科學預測工作提供寶貴的科學模式。相信這一指示,會進一步推動地震預報事業的發展。我們期待著中國地震預報工作在新的科研與社會環境下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
致謝: 衷心感謝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張九辰研究員的指點,以及中國地震局江在森研究員的幫助。
參 考 文 獻
[1] 郭增建 . 1949 ~1966 年中國的地震預報研究 . 內陸地震,1997,11 ( 2) : 174 ~177
[2] 衛一清,張國瑜主編 . 當代中國的地震事業 . 北京: 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
[3] 庄燦濤,楊曉源 . 我國地震台網發展回顧 . 輝煌的歷程———中國地球物理學會 60 年 . 北京: 地震出版社,1990
[4] 梅世蓉 . 40 年來我國地震檢測預報工作的主要進展 . 地球物理學報,1994,37 ( 增刊 1) : 196 ~207
[5] 陳章立 . 我國地震科技進步的回顧與展望 . 中國地震,2001,17 ( 3) : 231 ~245
[6] 周恩來 . 加強地震科學研究 . http: / /bbs1. people. com. cn/postDetail. do? view =1&id =86401342
[7] 張國民,張曉東等 . 地震預報回顧與展望 . 國際地震動態,2005,35 ( 5) : 39 ~53
[8] 韓振海 . 試論震情會商制度 . 國際地震動態,1991,21 ( 11) : 9 ~13
㈢ 我國護理事業興起於哪個時期
中國護理事業興起於19世紀清朝時期。
1887年,美國婦女聯合會的護士麥克尼奇在上海婦孺醫院開辦護士訓練班。1888年,美國人約翰遜福州開辦中國第一所護士學校,首屆只招收了3名女生。
1904年,國際紅十字會上海分會成立,1911年改稱中國紅十字會。1909年,中華護士會在在江西牯嶺正式成立。1912年中華護士會成立護士教育委員會,並對全國護校注冊。1914年6月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護士代表大會。
(3)中國什麼事業剛興起擴展閱讀:
近代護理是在中世紀之後生物醫學發展的基礎上起步的。比利時人維薩里(Vesalius1514~1561年)醫生解剖屍體,用直接觀察法寫出了第一部人體解剖學;
英國醫生維廉哈維(william Harver,1578~1675年)以實驗法發現了血液循環;隨之,細菌學、消毒法、麻醉術等一系列的醫學發明和重大突破,為建立近代護理學奠定了理論基礎,提供了實踐發展的條件。
近代護理學與護士教育的創始人之一南丁格爾(FlorenceNightingale,1820~1910年),為護理成為一門科學、一種專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南丁格爾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救護傷員的卓越成就和犧牲精神,被國際紅十字會確認為是紅十字會工作的開端。
表彰她的功績,1883年英國皇室授予她勛章;1912年,國際紅十字會決定設立南丁格爾獎章,作為獎勵世界各國有突出貢獻的優秀護士的最高榮譽。人們為了紀念她將她的生日5月12日定為國際護士節。南丁格爾以其為護理事業奮斗不息的獻身精神,成為全世界護士的楷模。她是近代護理學的奠基人。
㈣ 中國的新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征程的起點是
·2003年10月15日 「神舟五號」飛船發射升空
·2002年12月30日 「神舟四號」飛船發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 「神舟三號」飛船發射升空
·2001年1月10日 「神舟二號」飛船發射升空
·1999年11月20日 「神舟一號」飛船發射升空
中國的航天事業,是中國科技事業的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一代又一代中國科技人員智慧和汗水的結晶。現在讓我們來簡單的回顧一下中國航天事業半個世紀以來所走過的曲折之路:
公元1000年,中國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枚火箭;直到公元13世紀,歐洲人才從中國人手中得到這份稀世厚禮-- 火箭術。
中國,本是在這個世界上最先發明了火箭的國家,但由於長期的閉關鎖國加上苦不堪言的百年挨打史,最終卻落得個火箭幾乎要斷子絕孫的下場。
1960年,中國的火箭將士們開始了從仿製蘇聯導彈到自己設計導彈的艱難跋涉。
1962年3月21日,中國第一枚自行設計的火箭在酒泉發射場升空10秒後,掉了下來。
1966年10月27日,當中國宣布導彈核武器發射成功的消息時,全世界都被震動了。
1970年,我國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第一顆東方紅衛星;此後,我國長征二號運載火箭連續發射幾十顆科學實驗、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全部成功。
1984年4月8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將第一顆同步通信衛星送入地球靜止軌道中。
1984年,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將我國第一顆通訊衛星送上距地球3萬6千公里的地球同步軌。
20世紀80年代後期,我國的運載火箭開始進入國際衛星發射市場。
伴隨衛星發射的需要,我國的運載火箭的種類逐步增多。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長二捆、長三捆相繼問世,並發射國際衛星成功。
1999年11月20日,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遨遊太空,掀開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飛行試驗史上的第一頁。
2001年1月10日凌晨,在西北戈壁灘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神舟二號」無人飛船搭載著動物和微生物細胞組織實驗樣本由「長征二號F」捆綁式大推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成功。
2001年11月,我國政府首次發表《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向世人展示了在21世紀前期中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造福於人類的航天活動的發展前景和奮斗目標。
2002年3月22日22時15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神舟三號」飛船。這是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除航天員沒有上之外,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一致。2002年4月1日16時51分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我國載人航天第三次飛行試驗獲得圓滿成功。
中國的航天技術目前在世界上已處於一定的領先地位。
在運載火箭迅速發展的同時,我國用於軍事領域的導彈家族,如空對空、艦對艦、地對空、岸對艦、地對地等近、中、遠程的各種導彈已全都具備。總之,用中國導彈專家的話來說,目前,世界上現有的幾乎所有的導彈,我國都有研製和生產的能力。不久前,我國試驗發射成功的新式遠程地對地導彈以及剛剛試驗發射成功的可同時迎擊多枚來襲導彈的地空導彈,就是這個導彈家族的新成員。
㈤ 我國護理事業的興起是在什麼時期
我國護理事業興起於19世紀清朝時期。
1887年,美國婦女聯合會的護士麥克尼奇在上海婦孺醫院開辦護士訓練班。1888年,美國人約翰遜夫婦開辦中國第一所護士學校,首屆只招收了3名女生。1904年,國際紅十字會上海分會成立,1911年改稱中國紅十字會。1909年,中華護士會在江西牯嶺正式成立。1912年中華護士會成立護士教育委員會,並對全國護校注冊。1914年6月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護士代表大會。
英國醫生維廉哈維以實驗法發現了血液循環;隨之,細菌學、消毒法、麻醉術等一系列的醫學發明和重大突破,為建立近代護理學奠定了理論基礎,提供了實踐發展的條件。
㈥ 四人幫粉碎後中國文學事業為什麼興起
因為四人幫批林批孔,壓制文化爭鳴,而四人幫粉碎以後,對文化工作很重視,也重視教育,所以文壇逐漸興起。
㈦ 我國航天事業什麼時候開始發展的
從70年開始
㈧ 中國未來有發展的十大行業是什麼
這10大行業包括人工智慧領域,大健康領域,大數據領域,新物流領域,新能源領域,環境保護與改造領域,旅遊領域,智能家居領域,新零售領域,新型保險領域。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這10個領域確實是未來發展最有潛力的領域,很多大型企業甚至從現在開始就已經布局了,其實保守的估計,這10個領域最少要在未來30~50年左右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誰先起步的早誰就能佔領行業的頭幾名。其實我個人覺得人工智慧領域是最有發展潛力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3、軍事領域的應用
可以說在未來幾十年的發展當中,人工智慧被應用到軍事領域是必然的,就好像我們經常在科幻片里看到的一樣,機器人無論是在數據處理還是在反應速度上,面都優越於我們普通人,而且在危險區域勘察或大型規模戰爭的時候,機器人如果參與的話,會極大限度的減少人員的傷亡。
㈨ 最近10年,中國有哪10行業大即將興起
國內在未來10年內最熱門的行業包括: 房地產業 隨著房改政策的進一步推廣深入,房子更是人們生活中的頭等大事,加之人口的進一步增長,房地產行業更是商機無限,與之相關的房地產評估、資產管理、經紀、咨詢、供樓業務、物業管理等也都是大有可為。 旅遊消閑文化業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雙休日和各種假期的實行,大家有更多的機會和能力去和進行文體消閑活動。人們更希望在旅遊中結合歷史、人文、體育等等元素,因此運動產品、體育會所、旅行社等行業會得到最大程度的繁榮。 體育產業 西班牙皇家馬德里足球俱樂部的昆明之行,姚明在美國NBA賽場的崛起,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都極大地促進了中國體育的國際交流。中國正在成為舉世矚目的體育大國,體育產業適逢前所未有的盛世。但小到一張門票的出售,大到體育場所的建設經營、體育彩票的發行使用,高素質的體育管理和經營人才極度匱乏。例如,中國職業足球運動員近萬名,但是擁有職業足球經紀人資格的人至今卻只有7個。體育產業的市場化急需大批熟悉體育經濟運作,了解國際體育產業規則和流程,具備國際溝通能力,善於開發體育產業商機的高級管理人才。而目前我國只有體育院校開設一些體育產業管理的基本課程,還沒有設置相應的專業,更談不上體育產業管理的碩士學位課程。 會展業 2010年世博會在上海舉行,屆時參觀人數將超過5000萬人次,世博會對上海及周邊城市的旅遊、房產、廣告、交通等行業的帶動效應也將是更加驚人的。我國會展業正呈現出空前火爆的發展態勢,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展覽場館甚至處於嚴重的超負荷運轉狀態。世界展覽業巨頭比如德國的漢諾威、科隆、依格多,義大利的米蘭國際展覽中心等早已在北京、上海設立了分公司。在舉辦貿易展覽方面,與亞洲其他城市相比,上海的基礎設施決定了它的領先地位:上海有5個展覽中心,有3000家旅館(其中140家是星級賓館),有100多家專門從事展台搭建、組織展覽以及提供相關服務的公司。但中國會展業的從業人員多數是半路出家,很少經歷過專業培訓和教育。可以說,現在會展高級管理人才在中國幾乎是個空白,不論跨國公司還是本地會展企業,都需要大量高素質的人才來開展業務和提升經營業績,僅上海目前就有2500人的會展管理人才缺口。 旅遊和酒店業 旅遊業將成為繼電信和信息產業之外,世界第三大經濟增長點。2002年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旅遊目的國和客源市場之一。中國旅遊消費觀念開始由觀光旅遊向休閑度假旅遊發展,旅遊事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發展時機。旅遊高峰時,各大賓館酒店爆滿,旅行社應接不暇。2003年7月1日後,國外旅行社允許在中國境內設立獨資分支機構。國內的高校在高級旅遊人才的培養上相對滯後。以上海為例,除了上海交大率先設立培養本科生的賓館管理系外,其餘均以旅遊專業的專科生或中專生為培養目標。全國至今還沒有一家設立專門培養碩士級旅遊人才專業的高校,賓館酒店的總經理、旅行社總經理以及境外旅遊策劃人才儲備嚴重不足,世博會的召開更使高級旅遊人才奇缺的問題凸現。 金融投資業 隨著對外資銀行在國內從事人民幣業務的逐步放開及國內商業銀行從事投資基金經營的全面放開,各種投資基金將大行其道。而國內還沒有專門提供投資理財類專業碩士級的大學,因此可以預計高級投資類人才將是未來中國人才中的金領。 (涉外)職業律師業 雖然職業律師已經在中國大受歡迎,但隨著中國對外開發程度的不斷加強,跨國公司的迅猛增加,既懂中國法律又懂西方法律的法律精英奇缺。這些在國內獲得注冊律師執照,又受過國外法律專業訓練的律師也必將成為職業金領。 電子商務業 今年非典疫情的影響讓本來打算在五一黃金周大肆外出購物消費的國人轉而投向各種網上購物活動。國內最著名的當當(網)書屋在五一其間的銷售額創下歷史記錄。同時各種網路游戲更是在五一其間大受歡迎。網上消費及網路游戲的繁榮也讓大多數國人看到了電子商務帶來的方便及體驗到了不同的樂趣。可以預計電子商務類及網路游戲編程類人才將倍受追捧。信息科技人才繼續在人才市場上受到歡迎。 根據上面的統計,為在未來國內的職場上獲得不同一般的競爭優勢,大專申請人可以考慮攻讀下列專業的碩士,在短時間轉換自己的職業方向。這些碩士的專業是: 商業管理類 商業管理 市場營銷 人力資源管理 國際商務 資產管理 休閑娛樂管理 體育運動管理 酒店管理 旅遊管理 藝術管理 會議及大型休閑活動管理 金融投資類 會計與金融 金融經濟 投資 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