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科研行業發展前景
科學研究是指發現、探索和解釋自然現象,深化對自然的理解尋求其規律,容不得半點主觀。這就是求真。小而言之,如果我是畫家濃墨重彩畫了一幅畫別人(可能還包括一些名家)看了都說好,可我自己很不滿意。因此科學研究應該定義為:「盡量排除主觀因素的一種研究。因為對於一般人來講總是傾向於把主語理解為施事。」也支持了我們把語境看作語用條件的看法。產業結構是指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的比例關系及結構狀況,包括產業組成、產業發展水平以及產業間的技術經濟聯系。而科學研究則是指人們對影響人類發展問題的研究,他的成果是用來解決人類發展問題的。
科研市場規模
2017年發明專利申請量達到138.2萬件,同比增長14.2%,連續7年居世界首位;PCT國際專利申請受理量5.1萬件,同比增長12.5%,排名躍居全球第二;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9.8件。受理商標注冊申請574.8萬件,同比增長55.72%,連續16年居世界第一。累計有效商標注冊1492萬件。
圖表:2015-2017年我國科技經費投入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據中研研究院《2020-2025年中國科研行業市場前瞻與未來投資戰略分析報告》
2020科研行業前景與現狀分析
2017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7500億元,比上年增長11.6%,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12%,其中基礎研究經費920億元。2017全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共安排42個重點專項1115個科技項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共安排454個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資助43935個項目。截至2017年底,累計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503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3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17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276家。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累計設立5支子基金,資金總規模247.2億元。2017全年境內外專利申請369.8萬件,授予專利權183.6萬件;PCT專利申請受理量為5.1萬件。截至年底,有效專利714.8萬件,其中境內有效發明專利135.6萬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9.8件。2017全年共簽訂技術合同36.8萬項,技術合同成交金額13424億元,比上年增長17.7%。2017年發明專利申請量達到138.2萬件,同比增長14.2%,連續7年居世界首位;受理商標注冊申請574.8萬件,同比增長55.72%,連續16年居世界第一。
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是整個科學研究系統三個互相聯系的環節,它們在一個國家、一個專業領域的科學研究體系中協調一致地發展。科學研究應具備一定的條件,如需有一支合理的科技隊伍,必要的科研經費,完善的科研技術裝備,以及科技試驗場所等。
「復合模式」是本時期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突出特點,即將競爭方式和手段逐步引入傳統的計劃體系(科研院所開始實行對外「有償合同(契約)制度」的科技服務,對內則實行課題承包制的科技體制改革,發展成新型的科研生產經營實體。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的科技體制改革,使科研院所活力顯著增強,科研成果商業化產業化進程加快。與此同時,市場對企業的調節能力增強,國有企業大規模引進先進技術,鄉鎮企業和集體所有制企業迅速崛起,高科技企業和民營科技企業蓬勃發展。
此外,政府嘗試採用行政手段和市場競爭相結合的辦法,通過實施「863計劃」「星火計劃」等加強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究開發和科研成果的擴散)。計劃與市場復合的模式有利於發揮競爭拉動創新的作用,促進了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功能的完善。然而,即便如此,一些深層次矛盾問題並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例如,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未能確立;政府抓科技促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不強;科研院所進入企業,人才的合理分流,資金投入的企業主體化等還需要探索。
按照研究目的劃分,科學研究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探索性研究。對研究對象或問題進行初步了解,以獲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認識,並為日後周密而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礎和方向。
2.描述性研究。正確描述某些總體或某種現象的特徵或全貌的研究,任務是收集資料、發現情況、提供信息,描述主要規律和特徵。
3.解釋性研究。探索某種假設與條件因素之間的因果關系,探尋現象背後的原因,揭示現象發生或變化的內在規律。
❷ 中國目前有自己的科研實力嗎
我們用國際公認的衡量一國科技實力最重要的WFC指數,自然指數來說話,2014年12月公布的當年統計數據是美國自然指數排第一,18643,中國第二,5206,德國第三,4070期,4到10位,分別是日本、英國、法國、加拿大、西班牙,瑞士、韓國。
一、我國農業裝備,綜合技術落後世界30年。二、國外研究報告稱,中國晶元技術,落後世界約五年。三、中國半導體設備,落後世界水平近十年。
但實際上在全球化的時代,除了美國超級大國,可以領先全球,其他國家不可能,也不存在有中國這樣的潛力與發展力量。
❸ 中國科學院怎麼樣
顯然比不過985了,你要知道,不管是從對人的培養,還是工作,中科院各個專業都沒有辦法和985相比。我覺得不光是我們所如此。首先說對人的培養,要知道,高等院校,特別是985其學科和專業的設置是比較成熟的,高校的主要任務是教書育人,也就是說其培養模式是成熟的,教學水平是有保證的,一個人在這種環境下容易形成比較完善的知識體系。實踐教學也是如此,盡管中科院條件好,但其實大多數儀器不對學生開放,所以你做的實驗,大部分的儀器都不是自己用,只是把樣品送去而已,但高校不是這樣的,大部分985的各種儀器是對學生開放的,你可以學到很多。一句話,高校培養你,不是光為了讓你幹活,教學本身就是其目的之一。可能你在中科院發了好文章,但你什麼都沒有學會。離開了老師你什麼都不會都不懂。其次,說就業,要知道,高校是很重視學校的就業率的,但研究所會么?他們連招聘會都沒有,而且,你一直要干到畢業,人家出了錢的,你沒有時間出去找工作,這樣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中科院可能在學術界有一定的名氣,但你說一個高校或者事業單位的人事處長會聽說中科院的學術名氣嗎?顯然不會。另外,即便對於工科專業,由於中科院的專業是項目導向的,也就是老師申請下來什麼項目,他就招什麼方向,所以大多數工科方向與工科院校比,市場導向太差了。舉例來說,你學通信的,如果去了電子科技大學,他們的研究方向有什麼移動通信了,通信網路了等等,但你去了中科院的研究所,那個專業方向會偏的嚇人,以至於幾乎對找工作沒什麼幫助,另外高校是要出去進企業實習的,這也是高校的一大優勢。最後,我要說,什麼人來中科院。1是窮的叮當響的人,這種人就是為了補助,而且中科院還不算差,為生計所逼,不得不選這個地方,其實現在完全不必要了,我同學在985讀博的工資都已經3000多了,我還是1600,錢的優勢以後沒有了,中科院再也買不來優秀的窮苦孩子了。2.是本科學校太爛,鑒於中科院的競爭急劇下降,那些985學校的讀本校可以找到好的導師,外面的非985隻能挑剩下的,所以只好考中科院碰碰運氣。畢竟中科院現在已經不太挑學校,也沒有了歧視別人的資本——能招上來就不錯了,要什麼自行車啊。3.這是我最敬佩的一種人,立志於科研事業,不怕苦,不怕累,不求回報,勇於犧牲。的確,中科院實力平均,一般的都能發個不錯的文章,從而使學術生涯有個不錯的起點。但985們完全沒有必要來中科院,本校的好導師不比中科院的好導師差,而且要知道,這些人以後要成為或者已經成為你母校的領導,其含義,已經20多歲的你應該知道——沒什麼比在母校更有利於你發展的地方了,地方保護,朋比為奸,這也是這個圈子裡的特色。說了這么多,意思是說能而且有錢上985為什麼要上中科院呢?作為中科院的學生,不管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我始終的無法理解。
❹ 中國現階段的科研環境如何
引言:因為現在推崇的都是科技強國以及科技興國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所以現在十分重視科研問題。而且中國現在的科研環境比以前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中國現階段的科研環境是很好的,因為國家的重視以及科研人員自身的努力,將科研環境變得更加美好。
國家的發展離不開科研所,以科研是十分重要的工作。當你想從事科研工作的時候,一定要知道科研是一份十分辛苦的工作,因為他不不僅要沉下心來,而且苦心鑽研且有壓力的存在。雖然科研的環境是枯燥的,但是科研的成功是有意義的。當你在工作方面取得十分優秀的成果,是令人開心興奮且羨慕的。想從事科研工作的同學,從現在開始就要好好學習。
;
❺ 中國最近的科技發展成就有哪些
1.嫦娥五號探測器完成我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採回的樣品移交中國科學院,開啟月球樣品與科學數據的應用和研究。
2.我國北斗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發射成功,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3.我國「海斗一號」無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實現最大下潛深度10907米。「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在同一海溝成功坐底,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4.我國率先實現水平井鑽采深海可燃冰,並創造了「產氣總量86.14萬立方米、日均產氣量2.87萬立方米」兩項新世界紀錄。
5.我國科學家首次克隆出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並成功將其轉移至小麥品種中。該基因在小麥抗病育種中具有穩定的赤霉病抗性。
6.我國研究人員構建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實現了「高斯玻色取樣」任務的快速求解。
7.我國科學家研究獲得全球第一條高精度古生代3億多年的海洋生物多樣性變化曲線。
8.我國最高參數「人造太陽」——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電。
9.我國科學家發表關於高維凱勒里奇流收斂性的論文,率先攻克哈密爾頓-田猜想和偏零階估計猜想等幾何分析領域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
10.我國研究人員將智能超算與物理模型相結合,通過高性能計算和機器學習,將分子動力學極限提升數個量級,達到上億原子的體系規模。
❻ 中國的科技力量怎麼樣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10年只是短暫的一瞬;但對於中國的科技事業,卻實現了巨大的躍升。盤點10年來我國科技成就,不妨從一些數字的變化談起:國家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0%,比2000年—2005年間提高約8個百分點;我國的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從2001年的2600萬人提升到2011年的6200萬人,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和研發人員數量已雙雙躍升至世界第一;我國R&D經費支出額已從10年前的1042億元提高到8610億元,世界排名從第7位躍居至第3位;SCI資料庫收錄的中國論文數量在世界各國的排名從第8位迅速躍居至世界第2位……
數字展現著中國科技的力量,記錄著中國科技發展10年成長軌跡。
就國家整體創新能力而言,我國與創新型國家差距迅速縮小,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據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國家創新指數2011》報告顯示,在佔世界研發經費支出98%的40個國家中,我國的國家創新指數已由2001年的第37位上升到第20位。根據國家「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到2015年,我國的國家創新指數國際排名將進入世界前18位。該研究院還對我國歷年的科技進步貢獻率進行測算,結果顯示,2005年—2010年間我國的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1%。
10年來,我國科技論文數量平穩快速增長。2001年—2010年間,SCI資料庫收錄的中國論文數量在世界各國的排名從第8位迅速躍居至第2位,總量已經達到12.2萬篇。SCI收錄的中國論文佔世界論文總數的比重也由2001年的3.6%提高到2010年的8.6%。從各學科看,我國有6個學科的SCI論文10年累計數居世界前3名,分別是材料科學、化學、物理學、工程技術、數學和計算機科學。2001年—2011年間,我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以30%的年均增速快速增長,2011年達到41.6萬件,僅次於日本而居世界第2位。
科技論文與專利數量的增長、質量的提升與科技人員和經費的投入力度密切相關。我國科技活動產出效率穩步提高,一些指標處於世界較高水平。2010年我國學術部門單位R&D經費的SCI論文產出量(2010年的論文數與2008年R&D經費之比)為7.1篇/百萬美元,是2001年的1.3倍,在學術部門R&D經費超過80億美元的10個國家中位居首位。2011年我國每百萬美元R&D經費的本國人發明專利授權量(2011年的專利數與2008年R&D經費之比)為1.6件,是2001年(0.7件)的2.1倍;分別是2010年德國的13.9倍、美國的5.6倍和日本的1.3倍。在世界主要專利產出大國中,我國R&D經費的發明專利產出效率居首位。
在大幅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時,我國科技資源配置能力顯著增強。一方面,科技人力資源總量躍居世界首位,研發人員素質大幅提升。我國的科技人力資源總量有了大幅增長,從2001年的2600萬人迅速提升到2011年的6200萬人;同時,2001年全社會投入R&D活動的研發人員為96萬人年,到2011年,這一數字已突破280萬人年。10年間,我國的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和研發人員數量已雙雙躍升至世界第1位。
與此同時,我國研發人員的素質也有了大幅提高。根據2009年第2次全國R&D資源清查的數據,全國研究開發機構中,具有博士學位的人員已達到9.2萬人,具有碩士學位的人員已達到23.5萬人,分別是2000年的2.8倍和3.7倍。
另一方面,科技經費投入持續增加,研發經費總量已居世界第3位。在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科技經費投入持續增長。2001年,我國政府財政科技撥款為703億元,到2011年則已達到約4900億元,對貫穿基礎研究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科技活動給予強大支持。10年間,我國R&D經費支出額已從1042億元提高到8610億元,世界排名從第7位躍居至第3位。R&D經費與GDP的比值是測度一個國家R&D投入強度的重要指標,也是評價一個國家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指標。我國這一比例保持逐年上升趨勢,2011年達到1.83%,比2001年提高了0.88個百分點,在發展中國家中居領先位置。
同時,國家科技計劃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十一五」期間,國家科技計劃共安排項目(課題)51904項,較「十五」增長12.5%,中央財政撥款932.28億元,比「十五」期間增長1.31倍。國家科技計劃參與人員水平和質量持續提升,其中高級技術職稱人員佔比約為37%。973計劃、科技支撐計劃、863計劃出版專著21.6億字,發表論文43.4萬篇,其中國際論文17.6萬篇,申請專利9.1萬項,其中申請發明專利7.3萬項,獲得授權專利3萬項,其中發明專利授權2.1萬項。
經過10年努力,積極引進先進的資本運作管理理念,廣開科技合作引資渠道,我國已初步建立了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資體系。政策性金融和創業風險投資較快發展,科技擔保、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不斷推進,科技保險和知識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穩步開展。2011年,中國創業投資管理的資本總量達3198億元。自2009年10月國家推出創業板到2011年末,創業板上市的企業數達到281家,融資超過2500億元。
10年來,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步伐也日趨穩健。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顯著增強,2001年企業R&D經費佔全國R&D經費的60.4%,到2010年全國各類企業投入R&D經費達5185.5億元,佔全國R&D經費比重上升到73.4%。截至2010年,創新型企業總數達353家,試點企業已達550家。政府研究機構創新能力穩步增強,創新效率迅速提升。「十一五」期間,政府研究機構R&D人員以及R&D人員全時當量一直保持著穩定的增長趨勢,年均增長率分別為7.2%和6.4%,R&D經費年均增長18.3%,比「十五」期間提高了3.6個百分點。2010年,政府研究機構開展R&D活動的人員有34.2萬人,按實際工作時間計算的R&D人員全時當量為29.3萬人年。政府研究機構的R&D經費已達1186.4億元,政府研究機構創新能力穩步增強。「十一五」期間,政府研究機構的專利申請和授權的增長速度均超20%,明顯高於R&D人員和經費的增長速度。高等學校科研能力也迅速提升。「十一五」期間,高校作為第一承擔單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0523項,占總數的81%,重點項目1272項,占總數的67%;承擔973計劃項目232項,占總數的56.7%;承擔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118項,占總數的49.4%;承擔863計劃課題4376項,經費75億元,占總數的30%;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055項,經費46億元,占總數的20%。科教結合助推創新型國家建設。「十一五」期間,全國高校累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102項,技術發明獎151項,科技進步獎711項。其中,2010年的國家三大獎項,高校獲獎比例均超70%,高校授權專利數累計達115489件,年均增長40.1%。
近幾年我國的科技力量與日俱增,增長更快。
祝你生活愉快
❼ 中國現階段的科研環境如何都有哪些方面需要改進
引言:科研環境體現了未來發展的動力,當科研環境比較好的時候,那麼高新科技就會蓬勃的發展,而且也能夠促進整個國家的學術地位。中國現階段的科研環境如何?有哪些方面需要改進的呢?
❽ 當老師提問如何看待中國如今的科研成就該如何回答
優秀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就像「千里馬」,需要「伯樂」來「相」——用科學的評價體系將其識別出來,以堪大用。不過,「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在科技成果評價方面,也存在成果的評價導向作用和價值發現作用發揮不夠,多維度、分類的科技成果評價體系不健全等問題。
科研活動是一項耗時且艱辛的工作。良好的激勵機制既可以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推動產出高質量的科研成果,又能營造健康的創新生態,促進科技事業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