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婚後事業 > 如何實事求是發展生態事業

如何實事求是發展生態事業

發布時間:2022-02-07 09:55:26

㈠ 如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城市經濟發展

生態城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歷史選擇,生態城市建設與治理是社會進步、現代化進程中的頭等需要,綠色、智慧、健康、宜居的生態城市建設是最大民生工程和時代要求。今後,我們將繼續秉承獨立、高端的學術風格,深入學習、系統研究生態城市建設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和一些好的意見和建議,認真做好中國生態城市綠皮書年度編撰和發布工作,為美麗中國夢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我們將繼續組織人員積極開展城市生態等領域的理論研究和技術研發,同時以編撰生態城市綠皮書等重大課題為切入點,探討世界各種模式的轉型和國內外生態城市建設的經驗、教訓和趨勢,積極服務於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努力為各級政府部門的決策提供相關的理論支持和智力保障。
以創新精神推進生態城市建設
中國生態城市綠皮書主編 蘭州城市學院副院長 劉舉科
我國生態城市建設大致可概括為6類示範型生態城市,即環境友好型城市、資源節約型城市、循環經濟型城市、景觀休閑型城市、綠色消費型城市和綜合創新型城市。
近年來,我國生態城市建設取得了較大成就,生態城市建設理念深入人心,掀起了生態城市建設熱潮。我國提出建設低碳城市、生態城市等有關建設目標的城市已達259個,佔地級市比例的90.2%。目前,生態城市建設已經成為各城市落實科學發展觀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抓手。生態城市建設的法規標准正在進一步完善,生態城市特色正在逐步彰顯。
但是,我國生態城市建設也存在許多問題和挑戰。一是生態城市建設缺乏法制保障與頂層設計,生態化標準的執行力度弱化。生態城市建設缺乏硬性約束和法規保障。政府、企業往往偏重於經濟發展指標,而相對弱化環境保護指標的落實。二是城鄉生態文明建設一體化未形成共識,忽視區域聯系和城鄉聯動。城市是區域的核心,區域是城市的基礎。在我國現階段進行的生態城市研究與建設中,只是片面強調各中心城市的生態發展,而忽視了城鄉之間的生態關聯和有機聯動。三是生態城市建設的合力機制未能形成,公眾參與的廣度不夠。此外,生態城市建設不能因地制宜,建設重點和特色彰顯不夠。
生態城市的本質是追求人與城市自然和諧互惠共生結構,其思想基礎是生態人本主義。遵循生態文明的理念和現代城市精神建設生態城市,在我國是一個全新的探索,既沒有現成的模式,也沒有固定的途徑,需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開拓創新之精神逐步推進。
要站在新的高度認識問題
我國現代化建設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城鎮化,城鎮化發展有力地支撐了我國工業化發展,使我國經濟很快變得強大起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跟城鎮化有密切關系。
同時,伴隨著城鎮化進程,生態環境問題逐漸突出,也是一個客觀的現實。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形成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布局,充分體現了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基本要求,對於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重大意義。
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是很廣泛的,包括自然方面的問題,我們和自然之間的關系問題,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開發,也包括如何管理社會,管理我們自己,管理我們和自然之間的關系。生態文明城市的建設,歐美國家曾經總結出了值得我們參考、學習的經驗。但是,歐美國家已經發展了很長時間,今天它的自然結構和社會經濟結構很少變化,是一種比較穩定的狀態,表現在科學技術、對資源的利用程度、對環境的控制和管理程度都比較高,因此,發展中國家不能直接拿來就用。中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速度快,經濟發展階段又處於中低的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城市的建設我們要站在一個新的高度。
以城鎮化為中心來思考轉型和發展
城鎮化是一種強大的發展動力,從改革開放之後,每一步城鎮化往前發展都推動了我們工業化的發展,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從去年以來,中國的發展進入新常態之後,經濟的發展越來越依靠自身內生的力量,這種自身內生的力量就是城鎮化的進程。以城鎮化為中心來思考轉型和發展,帶動經濟和社會的全面升級,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
當前,中國進入了城市化建設的加速期,進入了城市化建設的新時代,這個新時期就是以城市化引領工業化,以生態文明引領工業文明這樣一個新的時期。盡管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還處於初級階段,但將來的發展大有希望。上海的崇明島,西安的滻灞國家森林公園,還有的甘肅嘉峪關,深入到各省市,可以發現很多生態城市建設的典型。以綠色的理念引領經濟社會發展,這個態勢現在已經形成了。
實際上城鎮化的問題,無論是目的還是方方面面,都是涉及到人文精神的確立。「要讓人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怎樣把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相銜接,走出中國特色城鎮化的道路,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智庫
生態城市綠皮書所反映的是中國生態城市的年度性發展進程,對於城市建設具有很強的導向性作用,它提供的是一種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支撐,對整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發揮了積極有效的參考作用。

㈡ 如何發展生態農業

如果說企業的清潔生產主要從工業的角度來考慮生態倫理建設的問題,那麼,農業發展過程中的生態倫理建設也是我們不能迴避的。現代常規農業是依靠化肥和農葯來解決農田營養問題和病蟲及雜草控制問題。化肥和農葯的施用是農業發展史上一次重大變革,它極大地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緩解了全球的糧食緊張局面,為世界經濟的穩步發展創造了條件。但是,化肥和農葯的施用也帶來了許多弊端,其中一個最大的弊端是造成了環境污染,導致農業生態系統的失衡。美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就是揭示農葯大量施用對環境造成的危害,並由此引發了現代環境保護運動。現在,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化肥和農葯像一把雙刃劍,對農業的發展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因此必須對其做出全面正確的評估。

要控制化肥對環境的不良影響,既要控制其施用量,又要嚴格執行使用規程。目前國外實施一系列法定的一般預防性措施和農業技術措施:前者的方向是消滅不合理地使用化肥,控制其在環境中的積累,如利用有機肥在最佳時期按規定用量、用適合當地的方法施肥,在輪作中栽培過渡性作物,施用長效肥料等。一般預防性措施包括對肥料的正確運送、保存和施用等。

農葯是消滅對人類和植物的病蟲害的有效葯物,在農牧業的增產、保收和保存以及人類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等方面都起很大的作用。但農葯有其利也有其害。由於長期大量使用農葯,空氣、水源、土壤和食物受到污染,毒物累積在牲畜和人體內引起中毒,造成農葯公害問題。為了防止農葯的污染和危害,主要採取綜合防治的方法,研究新的殺蟲除害途徑,聯合或交替使用化學、物理、生物和其他有效方法,克服單純依賴化學農葯的做法。搞好農葯安全性評價和安全使用標準的制定工作。對目前廣泛使用的農葯品種和劑型進行安全評價;並從急性、蓄積性和慢性的毒性,致突變性、致癌性、致畸性,聯合毒性,對眼和皮膚刺激性和變態反應,農葯代謝產物的毒性,農葯的殘留行為,對水生動物和益蟲的毒性等方面綜合分析,全面比較,然後制定允許殘留標准和安全間隔期。安全合理地使用現有的農葯。搞好植物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工作,合理調配農葯,改進噴灑方法和農葯使用的性能,以便用葯及時適量,提高葯效,減少污染和防止產生抗葯性,做到經濟有效地消滅病蟲害,並充分發揮農葯的積極作用。發展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葯來代替劇毒和殘留性高的農葯。

除了要控制化肥和農葯的使用,改善常規農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另一個思路就是發展生態農業。所謂生態農業,就是以生態學理論為依據,在一定的區域內,因地制宜地規劃、組織和進行農業生產。我們也可以說,生態農業就是要按照生態學原理,建立和管理一個生態上自我維持的低輸入、經濟上可行的農業生產系統,該系統能在長時間內不對其周圍環境造成明顯改變的情況下具有最大的生產力。生態農業以保持和改善該系統內的生態動態平衡為總體現化的主導思想,合理地安排生產結構和產品布局,努力提高太陽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促進物質在系統內部的循環利用和多次重復利用,以盡可能減少燃料、肥料、飼料和其他原材料輸入,以求得盡可能多的農、林、牧、副、漁產品及其加工製品的輸出,從而獲得生產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能源的再生利用、經濟效益四者統一的綜合性效果。當前生態農業的概念和理論已得到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的重視。走生態農業的道路,是當今世界農業發展的總趨勢,所以不少人士認為,世界農業的發展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即生態農業階段。

㈢ 急需關於就 如何加快建設生態文明 實現科學發展觀 的社會實踐論文 大概1500字

建設生態文明 堅持科學發展
「文明」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程度的概念,「文明」程度反映一個國家或民族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水平與整體面貌。黨的十七大提出「生態文明」的理念,這既是中國發展的科學選擇,也是社會不斷進步的重要標志,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的科學認知和執政水平。大力倡導生態文明建設,必將大大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的重要文明形態
人類對於文明的認識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馬克思主義認為,文明是相對於野蠻而言的。人類從「野蠻」過渡到「文明」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同時常常表現為多層次性、多形態性和多系統性。從社會形態看,人類創造了奴隸制文明、封建制文明、資本主義文明和社會主義文明;從生產方式的角度看,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信息文明階段;從地域和生產形態上看,又呈現出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等等。
生態文明產生於人類與自然的矛盾斗爭中,這一矛盾的不斷演化推進生態文明前行。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以後,經濟活動中片面誇大人力和機械力,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先哲關於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是辯證統一的思想,忽視了經濟過程與自然再生產過程的動態平衡,一味對自然界進行索取和掠奪性開發,其結果破壞了自然環境的基本生態過程和自然再生產的能力,導致生態環境破壞。縱觀人類社會發展,衰落的特別是那些消亡的人類文明,都直接或間接地發生於人與自然關系的不協調,人口膨脹、盲目開墾、過度砍伐森林等造成的對資源掠奪和生態環境的破壞性使用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恩格斯告誡人們「不要過於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有鑒於此,當今時代,一種新的文明——生態文明的出現就成為歷史的必然。
生態文明的含義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來理解。從廣義角度看,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一切文明形態如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後的新型文明形態。「生態文明」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基本前提,堅持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費模式及和睦和諧的人際關系為主要內涵,倡導人的自覺與自律,倡導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從狹義角度來看,生態文明是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並列的文明形式之一,它著重強調人類在處理與自然關系時的相互依存、和諧共生、良性互動、持續發展的意境。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文明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文明是人類社會的整體進步狀態,人類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態方面的所有進步作為一個整體都是人類文明的組成要素。生態文明同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交互作用,共同推動社會文明的發展。生態文明是社會文明體系的基礎。如果生態文明系統不能向人類持續提供資源、能源和良好的環境要素時,物質文明的持續發展就失去了載體和基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內涵也無法全面持續發展。因此,生態文明建設不僅直接影響著人類物質文明的進步而且直接影響著人類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進步乃至和諧社會的構建。
堅持生態文明是共產黨執政興國理念的新升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為此,社會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環境污染、土地沙化、生態破壞、溫室效應等問題日益突出。2006年我國消費能源24.6億噸標准煤,佔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的15%,但創造的GDP卻只相當於世界總量的5.5%。世界銀行調查並測算,中國的空氣和「水」污染造成的損失已經佔到中國GDP的8%;而中科院測算的數據則表明,環境污染使我國的發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7%,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佔到GDP的15%。盡管測算單位不同、所采指標各異,但卻共同揭示,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這既是對我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方面所取得成果的總結,也是對人與自然關系方面重要認識成果的繼承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提出,是我們黨科學發展、 和諧發展理念的一次升華,也是黨的執政興國理念的創新發展。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人類的任何實踐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導下進行的。從表象上看,引致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是由人類非科學的活動造成的,是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生產能力的巨大提高而生產的。但其根源卻在於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支撐的發展觀和發展模式。「人類中心論」把人類自身看成是世界的中心,自然的主宰,一味對自然資源進行索取和掠奪性的開發,造成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其結果破壞了自然環境的基本生態過程和「自然」的再生產能力,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從這個意義上看,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本身就是一種非科學、反「自然」的文化現象,生態危機實質上就是人類及人類文明的危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巨大,但資源環境代價過大,這是我們的發展理論中缺少「生態文明」的要素,片面強調GDP增長,以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它造成了經濟發展與環境、生態嚴重的矛盾狀態。這是一個深刻教訓,應該引以為戒。十七大報告提出生態文明的理念,把生態理念和思想作為一種文明形態提出,實質上是從治國的高度上否定舊有的發展理念,從根本上糾正片面追求經濟增長、不利於長遠發展的錯誤執政理念;超越工業文明資源擴張型的發展模式,實現從傳統的「向自然宣戰」、「征服自然」等理念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轉變;從粗放型的以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模式向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模式轉變;從把「增長」簡單地等同於「發展」的觀念、重物輕人的發展觀念向以「以人為本」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發展理念轉變,探索環境友好型的發展道路。因此說,「生態文明」不僅是環境保護工作的指導思想,更是一種重要的執政理念。
不斷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
建設生態文明為我們解決發展中的環境問題提供了理論和方法指導。當今的環境問題既是經濟問題,又是社會問題,也是政治問題,不能孤立地就環境論環境,必須綜合運用經濟、法律、社會和行政等手段來解決。要努力做到:
樹立明確的生態文明意識。生態文明意識是解決人與自然、人與環境平衡、和諧的關鍵所在。生態文明要求把人類的價值和終極關懷擴展到自然界,做到既利用和開發自然,又珍愛和保護自然,規范人類對自然的態度和行為,維護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要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創造良好的社會生活方式,形成以生態文明意識為主導,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社會氛圍和社會道德觀念,樹立以文明、健康、科學、和諧生活方式為主導的社會風氣,增強全民的生態憂患意識、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
建立健全生態法律制度體系。法律制度是文明的產物,它標示著人類文明進步的程度,法律的功能在於用剛性的制度約束人類自身的行為。我國環境問題嚴重的原因之一是環境法制不完善,「無法可依」和「執法不嚴」並存。必須建立和健全與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和環境保護管理決策相一致的環境法規、政策、標准和技術體系,嚴格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尤其是刑事責任的追究制度,加大對違法超標排污企業的處罰力度,嚴懲環境違法行為。
充分運用市場經濟手段。環境污染是經濟發展與「自然界」失衡的外部性突出表現,要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必須從單一的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其中,經濟手段尤為重要。必須充分發揮市場的杠桿作用,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運用價格、稅收、財政、信貸、收費、保險等經濟手段,改變資源低價和環境無價的現狀,形成科學合理的資源環境的補償機制、投入機制、產權和使用權交易等機制,從根本上解決經濟與環境、發展與環保的矛盾。
轉變生產和消費方式。傳統的生產方式是資源—產品—廢物—排放單向度的線性模式,資源消耗大,產出效益低;生活方式以物質主義為原則,以高消費為特徵,認為更多地消費資源就是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生態文明以建立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費模式及和睦和諧的人際關系為主要內涵,倡導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必須轉變生產方式,從粗放型的以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模式,向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模式轉變;轉變消費方式,以實用節約為原則,以適度消費為特徵,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㈣ 如何理解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關系

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當代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
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既要讓人民過上殷實富足的物質生活,又要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我們必須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基本要求,進一步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為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動力、有力輿論支持、良好文化條件.
按照《關於召開黨的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黨的十八大決定於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開.這次大會,是我們黨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對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共產黨員要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以優異成績迎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這次大會,是我們黨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具有多個方面的重大意義.
一是政治意義.黨的十八大向全黨、全國人民發表了黨要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宣言,發表了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政治宣言,因而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這次大會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這一主題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利益和政治立場:就是要在今後幾年內,繼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繼續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牢牢把握好我國發展進步的正確方向;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未來五年內為到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決定性的基礎;繼續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因為這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過程中開創的,又是經過實踐證明是正確的能夠保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正確道路;繼續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以解決在前進道路上出現的各種問題,保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二是理論意義.黨的十八大強調: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對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把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因此,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為此,黨的十八大部分修改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中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這樣,黨的十八大就將「科學發展觀」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行動指南寫進黨的指導思想,從而將「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思想舉起來、完善起來,這是黨的十八大對黨的重大理論發展和理論創新,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此外,黨的十八大還有其他方面的許多新思想新觀點,在其他許多方面實現了理論發展和理論創新,例如,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是科學發展觀最鮮明的精神實質」;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總布局、總任務;提出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總要求;等等.
三是戰略意義.黨的十八大在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基礎上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從而形成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面建設的總布局和戰略布局,因而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黨的十七大提出:2020年,我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其中的「全面」,既包括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方面的目標要求,也包括了生態文明方面的目標要求,如要求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要求循環經濟形成圈套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要求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要求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黨的十八大這個基礎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因而就必須作為一項戰略建設提出來.為了搞好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八指出:一是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二是要全面促進資源節約;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四是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此外,黨的十八大還提出了其他方面的一些戰略目標和戰略舉措.
四是實踐意義.黨的十八大發布了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要求、體現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意願、繼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行動綱領,因而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黨的十八大著眼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特別是著眼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實踐,黨的十八大報告的題目特別強調了這一點:「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圍繞著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具體實踐目標,黨的十八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這是黨領導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長期實踐中形成的最鮮明特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總布局、總任務;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豐富「一國兩制」實踐和推進祖國統一;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總要求;等等.
五是世界意義.一方面,黨的十八大強調:和平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選擇,要堅持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共贏的發展,通過爭取和平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發展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擴大同各方利益匯合點,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另一方面,黨的十八大強調:要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正確道路,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道路,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因此,中國的前途命運已與世界的前途命運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黨的十八也與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聯系在一起,因而具有重大的世界意義.一方面,黨的十八大強調,中國將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堅定不移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堅持把中國人民利益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發揮負責大國作用,共同應對全球性的挑戰,同各國人民一道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而不懈努力.另一方面,中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實踐,黨的十八大對實踐經驗的總結,也給世界上的發展中國家如何解決本國實現現代化的問題提供了參考方案、啟迪經驗和借鑒意義.
六是歷史意義.從理論上看,確立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思想地位,有助於更好更快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因而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在實踐中,要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武裝廣大黨員、幹部頭腦,不斷深化對科學發展觀的領會和把握,形成全黨團結一心、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把黨的指導思想轉化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精神力量、實際能力、自覺行動,實現和體現其歷史意義.從實踐上看,黨的十八大是我們黨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因而黨的十八大精神及其貫徹落實在一定意義上決定了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又關繫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長遠發展,關繫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關系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具體地說,黨的十八大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新的階段性特徵,在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針對現階段我國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圍繞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從戰略全局上對我國改革發展作出規劃和部署,科學制定適應時代要求和人民願望的行動綱領和大政方針,有助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有助於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㈤ 如何進一步解放思想,如何保障生態優先,如何做到創新引領,如何做好改革發展

摘要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我們黨永葆蓬勃生機、我們的事業興旺發達的法寶,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歷史經驗的總結。關於解放思想,鄧小平同志有過精彩的論述,他指出:「所謂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與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這些論述,深刻闡釋了解放思想的基本含義和重大意義。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有了解放思想這個法寶,就能沖破種種束縛和障礙,開創工作的新局面。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無不貫穿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條思想路線。有了這條思想路線,才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並沿著這條道路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有了這條思想路線,才探索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開辟了改革開放的金光大道。黑河發展進步的歷程,同樣是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的過程,正是我們大膽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在全國率先打開對俄經貿合作的大門,才掀起了對外開放的熱潮,使黑河由一個邊陲小鎮發展成為重要的口岸城市和開放前沿。

㈥ 怎麼在工作中做到實事求是

重實際,著力解決作風飄浮、脫離實際的問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和思想作風,它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必須著眼實際、尊重實際,而不能脫離實際、無視實際。歷史證明,什麼時候我們堅持這樣做,黨的事業就順利發展;什麼時候違背這一要求,黨的事業就遭受挫折。可以說,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我們黨的成功法寶,也是開拓未來的法寶。各級領導幹部能不能做到始終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關繫到領導工作的效果,關繫到黨的事業的興衰成敗。面對飛速發展的形勢,面對不斷變化的世界,領導幹部只有真正深入到無限豐富的現實生活中去,深入到群眾中去,通過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獲得科學的思想認識,制定切實的發展思路。脫離實際,一切思想都將成為無源之水,一切工作都將成為空中樓閣,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也就無從談起。

說實話,著力解決弄虛作假、虛報浮誇的問題。說實話,既是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要求,也是辦實事、求實效的前提。與說實話相對立的是說空話、大話、假話、套話,這是黨性不純、作風不正的表現。這種現象發生在領導幹部身上,危害更大。現在有少數領導幹部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熱衷於跟風趕浪,講起來頭頭是道,甚至虛報浮誇,把講在嘴上、寫在紙上的設想當作現實工作來吹噓,追求轟動效應和虛假政績,而對存在的問題則置若罔聞。俗話說,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是不是說實話,是衡量領導幹部作風如何的重要依據。說實話,就是要善於抓住問題的實質,堅持真理,秉公執言,而不是言不由衷,隔靴搔癢,弄虛作假。說實話,一個基本要求是匯報工作必須如實、全面、准確,不誇大成績,不迴避失誤,不掩蓋矛盾,做多少講多少,做什麼講什麼。切實做到說實話,關鍵在於轉變思想作風,摒棄私心雜念。

辦實事,著力解決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的問題。我們正處在一個大變革和大發展的時期,這也是崇尚實干精神、呼喚實干作風、重視實幹人才的時代。成績從實干中來,威望從實干中來,好的作風同樣從實干中來。只有真抓實干,多辦實事,才能密切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那種做官當老爺,高高在上,不抓落實的不良習氣;那種坐而論道,「說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說一套、做一套的虛浮作風;那種工作擺擺樣子,敷衍塞責,不思進取的精神狀態,實為廣大群眾所不齒。為基層排憂解難,為群眾多辦實事,是領導幹部的職責。具有發現問題的辦法,化解矛盾的手段,解決問題的能力,求真務實的態度,是領導幹部的本分。工作目標切實,工作措施扎實,工作作風務實,通過實實在在的努力,促進發展,造福群眾,是改進領導作風的當務之急。

求實效,著力解決勞民傷財、不講效果的問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最講效果和效率的經濟,不講效果,沒有效率,我們的任何設想和目標都將事與願違。毛澤東指出,「我們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動機和效果的統一論者」,「社會實踐及其效果是檢驗主觀願望或動機的標准」。領導幹部經常面對如何處理群眾的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問題,是否具有求實效的科學態度就顯得十分重要。毫無疑問,我們的一切決策都要以為人民謀利益為出發點,以讓群眾真正受益為落腳點。因此,領導幹部既要有為人民辦實事、辦好事的願望與動機,又要有把事情辦得漂亮、辦得圓滿的能力。為此,就要認真實踐「三個代表」的要求,不斷改造主觀世界,不斷提高領導水平,不務虛名,講求實效,真正做到體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誠心誠意為群眾謀利益。

㈦ 談談如何堅持實事求是

"
所謂實事求是就是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系及其發展的規律性,引出正確的結論,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
__引
人們的認識,總是在不斷進步的,今天的世界,雖然有昨天的世界的遺跡,但是,今天的世界,必然有今天世界的特質。人們在研究當前世界時,必然要以今天的世界為基礎,做到實事求是,而且,思想上還要更進一步,真正地求真務實,這樣,才能真正在當前紛繁蕪雜的社會環境中,正確地認識客觀世界,把握客觀世界運行的必然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這樣,才能真正地認識客觀世界,才能真正地把握客觀規律,把事情辦的更好.
所以,我們研究客觀世界,一定要做到事實求是,真正實現求真務實,把握時代的脈搏,正確地找到客觀規律,科學地發展中國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努力奮斗!
總而言之:我們務必堅持實事求是,一步一個腳印,這樣,我們才能走的更好,更遠,更輝煌....

㈧ 如何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B B材料從社會生產、人民生活水平、自然生態環境以及發展的連續性等不同的方面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B選項最為貼切題意要求,所以選擇此項。

㈨ 如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

①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
②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使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
③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④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⑤堅持綠色富國和綠色惠民,將良好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⑥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大力倡導節能、環保、低碳、文明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⑦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面建成資源最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
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

㈩ 毛概論述題:結合十八大精神談談如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在價值觀念上,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是自然之子。在尋求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必須牢固樹立與自然對等思想,對自然保持必要的尊重。我們的發展,既不能走向與自然對立,更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要始終以敬重的姿態,考量人與自然的關系,尊重自然存在和發展的權利。

二是在指導方針上,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節約優先就是要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以最小的資源消耗支撐經濟社會發展。保護優先就是要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堅持在發展中保護、保護中發展。山清水秀但貧困落後不行,殷實小康但環境退化也不行。

三是在實現路徑上,要堅持走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之路。就是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把經濟增長從依靠資源環境消耗,轉到依靠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上來,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全面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四是在工作落實上,要堅持系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是簡單的污染防治,而是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其目標是建設美麗中國,因而需要一個漫長的探索和實踐過程,絕不是簡單的污染防治。

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特徵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特徵,十八大報告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由此,生態文明建設不但要做好其本身的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等,更重要的是要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這就意味著生態文明建設既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相並列從而形成五大建設,又要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過程中融入生態文明理念、觀點、方法。

閱讀全文

與如何實事求是發展生態事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支付寶河南健康碼怎麼變綠 瀏覽:307
愛情公寓第三季羽墨去哪裡了 瀏覽:947
海員健康體檢在連江什麼醫院 瀏覽:439
在哪裡可以看出自己有沒有事業 瀏覽:215
婚姻登記怎麼進行 瀏覽:629
河北唐山事業編考試考什麼 瀏覽:67
我們什麼故事作文 瀏覽:341
航天事業多少周年 瀏覽:644
如何選擇婚姻適合的專業 瀏覽:131
手機動態美女壁紙哪裡下載 瀏覽:416
煙台事業編面試一般最高多少分 瀏覽:453
事業單位多久出考場呢 瀏覽:823
出院陪護健康證明怎麼開 瀏覽:508
幸福里vr怎麼搞的 瀏覽:180
遂川婚姻律師怎麼找 瀏覽:123
如何寫孫悟空故事 瀏覽:411
感到危機的愛情該怎麼辦 瀏覽:843
什麼人的婚姻滿意度最大 瀏覽:679
聽故事和聽音樂有什麼區別 瀏覽:252
如果有女生問什麼是愛情 瀏覽: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