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問事業單位的公共基礎知識指的的是什麼
公共基礎知識是事業單位招考中出現的對考生綜合知識進行考察的一門科目,其主要是測試應試者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考察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法律、管理、人文、科技等。從范圍上看,考察知識面較廣;從深度上看,考察難度不大。從區域角度上看,各省市考試內容略有不同,但政治和法律所佔比重相對較大。點擊查看更多: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資料,公共基礎知識是以選擇題和判斷題為主,考試的內容涉及法律、政治、文化、常識等方面的內容。
Ⅱ 愛情是事業的基礎
我個人覺得愛情是事業的動力,而事業的基礎來源與人的壓力。人有了壓力,那麼你就有動力去沖擊事業,這也只是一方面。愛情沒了,事業照樣還是可以上班的。不要為了愛情放棄了事業,如果是那樣的話,你將永遠沒有愛情。事業是經濟的來源,經濟是愛情的基礎。
Ⅲ 什麼是作為某種事業基礎的地區也只有特定用途或開展某種活動的專用場所或機構
基地。
Ⅳ 什麼是做學問、幹事業的基礎。
腳踏實地。只有在做學問和幹事業時做到以腳踏實地為基礎,踏踏實實的做事情,才能夠獲得成功。
Ⅳ 事業單位存在的社會基礎是什麼
事業單位存在的社會基礎:即事業單位存在的必要性和事業單位的作用,滿足公共需 要、彌補市場缺陷、節制政府失靈、防止契約失效。
Ⅵ 事業單位公基是什麼
免費領取公務員備考資料
1、在事業單位考試中,公基的全稱是公共基礎知識,常考察13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時事政治、法律、國情省情市情、人文知識、科學技術、經濟知識、公文知識、管理學知識、中國近現代史、革命、改革建設歷史等。
2、復習公基可以分兩步:第一、找到歷年真題,然後看歷年真題中各題型的佔比,這樣可以在復習時更有效率。歷年真題可以網上搜索或是找曾經報過機構的朋友或同學,他們手上應該有這樣的筆試真題;第二、找對應的刷題冊。公共基礎知識都是一些繁瑣的知識,多加練習就好了。
事業單位公基是什麼
Ⅶ 職業和事業的關系是什麼
職業是事業的基礎。
Ⅷ 學業是事業的基礎,事業是學業的升華。沒有學業,事業做不大,沒有事業,學業不輝
學業·職業·事業
每個有志氣的人,在他的生平都不免為三件事操心。在學校時代,他關心學業;離開學校,他關心職業;有了職業,他關心事業。這自然只是一種粗略的分期,也有許多人始終就專在學業、職業或事業上打計算。總之,這三個名詞的意義對於一般人大半不成為問題,不過從邏輯的眼光來分析,我們不能說它是三件互不相同的事。它們的關系還須待確定。
先說「業」。《說文》所定的這個字的原始意義是鍾架上一塊木板,與我們所談的沒有多大關系。就「業」字所常用在的語句看,(如「進德修業」,「業精於勤」,「以農為業」,「成大業」,「創業守成」等等),我們可以看出兩點:第一是學業、職業和事業都可以叫做業,第二是這個「業」字含有相當指流行語「工作」 一詞的意義。佛典常用「業」字,和「行」字同義,凡人為造作通可叫做「業」,例如思想、言語、行為,都可是一種「業」,「業」簡直就相當於流行語的活動。我們可以說,「業」是人運用他的力量做一種工作或活動;所進行的工作或活動叫做「業」,工作或活動所成就的結果也可以叫做「業」。
依這種解釋看,學業就是學問的工作或活動,職業就是職分所在的工作或活動。工作或活動就是「事」,所以「事業」是只有一個意義的復詞,學問是一種事業,職業也還是一種事業。如果事業還另有特殊意義,那就只能指工作或活動的成就。依這種意義說,在職業上可以成就事業,在學問上也還可以成就事業。總上兩義,學業與事業,職業與事業,在邏輯上都不應分開;我們至多隻能說「事業」比「學業」或「職業」涵義較廣泛,不過這也還有問題。
問題在學業與職業是否絕對為兩回事。一般人說「職業」,似帶有一種誤解,以為職業是衣食工具,「謀職業」就等於「謀生活」,也就等於「謀衣食」,這里「職業」和「生活」兩個詞的意義都同樣窄狹化得很離奇可笑。在這種用字的習慣上,我們可以見出一般人的生活理想的低落。顧名思義,「職業」顯然是職分以內的事業。所謂「職分」是起於社會的分工合作的需要。社會上有許多事要做,一個人不能同時做許多事,於是這個人種田,那一個人經商,另一個人做工匠,如此分工,每個人有一個「職分」,都能各盡「職分?」幫助社會大機器的輪子旋轉,以一分工作的效益,換取同群許多分工作的效益,「吾盡所能,各取所需」,於是入與社會兩得其便。每個人有一個「職分」,對於那「職分」就負有責任,須把那「職分」以內的事做好。對於「職分」不盡責就是不稱職。職與責是不能分開的。
回到原來的問題,學業與職業是否絕對為兩回事呢?從兩個觀點看,它們也不應分開。
第一,從狹義的學業說,學業是某一種專門學術的研究。專門的學術研究需要長久的集中的力量。一個人既研究一種專門學術,他就沒有時間精力去干別的事。社會需要學術的進展,就需有一部分人以研究學術為「職業」。做學問是學者的職分以內的事,正如種田是農人的職分以內的事,他們的成就都於社會有益,他們都負有責任在自家職分以內求有成就。照這樣看,學業還是可以當作一種職業。
其次,就廣義的學業說,學業是每一種職業必有的准備。一切工作(尤其是在近代社會分工很嚴密的工作)都需要學習,每一行都有一套專門學問,所以你如果想把某一種職分以內的事做好,你就必須先把它學好。不但如此,工作本身也就是學習。有些人以為在學校里學得一種學問,學業便可告結束,以後入社會就職業,只須拿這一套法寶作無盡期的應用。這不但是誤解學業,也是誤解職業。最親切最實在的學問大半不是從書本得來,而是從實地親身經驗得來的。古人所謂「到處留心皆學問」,就是有見於此。同時,到處留心學問的人可以說「學」與「事」相得益彰,不至犯不學無術的毛病,在職業上才能成就真正的事業。一輩子拘受一部講義的人決不是一個好教員,一輩子拘守一部步兵操典的人決不是一個好戰士,余可類推。所以要想把一種職業做好,必須把職業當作學業看。
依以上的分析,學業、職業和事業應該是三位一體。學業或職業如果不能成為事業,那就空洞無成就。學業和職業如果不能打成一片,學業就只是私人的嗜好,不能成為社會中的一種職分,對社會沒有效益;職業也就降為與學問脫節的盲目的衣食營求,乾躁無味。
職業與學業一貫,然後所學即所用,所用即所學,人得其事,事得其人,不過這只是理想,事實上一個人的職業往往和他的學業不很相關。這是由於有些學業不能為謀生之具,一個人一方面要忠於一種沒有經濟價值的學問,一方面又要維持生計,於是不得不就一種與自家專門學問無關的職業。最顯著的例是大哲學家斯賓諾莎,他為著要保持學術思想的自由,拒絕當大學教授,寧願操磨鏡片的職業,藉以營生。英國文學家蘭姆寫得那樣一筆奇特而雋永的散文,而他的終身職業只是一個公司的書記。波蘭小說家康拉德在商船上當過多年的水手。英國詩人蒙羅在倫敦一條小街上經營一個小書店。這種實例在西方很多。這種辦法頗有它的長處。不靠所研究的學業來謀生,可以保持學業的獨立自由;同時,在本行以外就一種職業,也可以擴大眼界,增加生活經驗。在目前中國,一般入囿於淺狹的功利主義,都爭去學可以賺錢的學問,而文哲數理一類雖是冷門而卻極重要的學問很少有人問津,這對於文化學術的全局是一個危險的現象。有志於純粹學術的人們最好拿斯賓諾莎、蘭姆諸人做榜樣,一方面埋頭做自己的學問,一方面操一種副業,使生計有著落。這種辦法的存在,當然顯示社會組織有毛病,不在社會組織未完善以前我們只有這個辦法可採用。將來社會合理化時,我們希望每一項學術工作者都不感受生活的壓迫,每一種學業同時就是一種職業。
在另外一種情形之下,學業與職業也不完全相稱,這就是通才就專職。政府行政工作本來也還是一種職業,可是一直到現在,各國還很少在學校里設專門學科去訓練議員部長以及其他公務員。在從前中國,政府大小職位,上自宰相,下至縣丞,大半依科舉履歷任命,由科舉進身者所讀的書大半不外經史詩文,而做的職務卻可以彼此相差很遠。一榜及第的人有典錢谷的,有主試的,有帶兵的,有典刑獄的,有掌漕運的。職務和學問似沒有顯著的關系。這種情形在目前似還沒有經過很大的變更,在英國情形也很類似。一個人在牛津或劍橋畢業了,就可以參加文官考試,及格了,無論所學的是什麼,可以被派到任何官廳去服務。如果他想做大一點的官,他可以運動入國會,只要有本領,就不愁沒有閣員當。所謂本領也並非專門學術。比如現在首相丘吉爾,做過好久的海軍大臣,卻沒有學過海軍,他本來是文人,當過新聞記者。專才學一行才能做一行,通才無須學那一行才能做那一行。醫工農商等等需要專才,而社會領導工作則需要通才。近代教育似正在徘徊於兩種理想之間,一是「職業教育」的理想,一是「自由教育」的理想,學業須包含品格、學識各方面的普遍修養,不能窄狹化到學徒訓練。依我個人想,自由教育對於社會領導工作實在比職業教育重要,不過這兩種理想也並非絕對不能相容,專門的技術訓練和普通的品格學識修養最好是並行不悖。
擇學擇業對於一個人是一個極重的問題。首先要考慮的是個人的資稟與興趣。我曾觀察過許多人所學的和所做的全與他們性不相近。有些學文藝的人對於人生世相看不出絲毫情趣,遇事稱斤稱兩,談吐乾燥無味,他們理應學商業或是法律。有些工程師根本沒有科學的頭腦,卻歡喜做點舊詩,結交大人闊老,他們理應干政治。如此等類,不勝枚舉,性不相近,縱然是努力,也往往勞而無補,對於個人和社會都是精力的浪費。在美國,「職業測驗」已成為一種專門學問。一個人對於擇學擇業如有疑難可以找一個專家用測驗來解決。這種測驗容或很幼稚膚淺,但是它的原則是不錯的。我們希望測驗的方法日趨精密,將來一個人在學一門學問或是就一種職業之先,都仔細經過一番測驗,免得走錯門路。
一個人的性之所近,大半自己明白。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的長短而卻不根據它來決定志向,這大半誤於名利觀念。現在學生們都歡喜學工程或經濟,以為出路好,容易賺錢。存這種心理的人根本不配談學問,也根本不能做好一行職業,因為他們的興趣不存學業或職業自身的成就,而在它對於個人所能產生的實利。得魚忘筌,錢賺到手了,學業和事業有無成就卻不必管。這種人的毛病都在短見。「行行出狀元」,世間寧有那一種學問不能學好,或是哪一種職業不能做好?寧有其正在學業和事業上有成就的人會窮得要餓死?如果以為某一行比較走時,或比較容易成功,不費多少氣力就可以有成就,這也是妄想。世間沒有一件有價值的事可以不費力就能學好做好。我們必須謹記著「不問收獲,只問耕耘」一句至理名言。下一分功夫,自然有一分成就。世間縱然也偶有不勞而獲的事,那是苟且僥幸,除著寄生蟲,都不應存苟且僥幸的心理。
此外,我們中國人對於職業向來有一個更錯誤的觀念,以為世間職業有些是天生的高貴,有些是天生的下賤。所以大家都希望做官而不希望做農工兵警。其實職業起於社會的分工合作的需要。社會需要一種職業,那一種職業就對於社會有效益。一個人有無榮譽,不能看他任的什麼職業,應該看他在他的職位是否盡責。一個誤國的總統或部長實在抵不上一個勤懇盡職的清道夫。我們通常對於「不才而在高位」者的闊綽排場備致欣羨,對於老老實實替社會造福的農人工人反存鄙視。這是一種可恥的價值意識的顛倒。
無論在學業或職業中想成就事業,都需要兩種基本德行。第一是「公」。公就是公道公理。一個問題的看法,一個事件的處理,都須依據一個客觀的普遍的道理,對自己說得過去,對他人也說得過去,無論誰來看,都會覺得這是最合理的解決,學問也好,事業也好,都要尊重這種公道公理,才不至發生弊端。公的反面是私。世間許多人許多事都敗於私心自用。做學問存私心,便為偏見所蒙蔽,尋不著真理;做事存私心,便不免假公濟私,貪污苟且,敗壞自己的人格,也敗壞社會的利益。其次是「忠」。「忠」是死心塌地的愛護自己的職守,不肯放棄它或疏忽它。把學問當作敲門磚,把職業當作營私的門徑,就是不忠於所學所職,為著勢利的引誘、放棄自己的學業或職業去做別的勾當,其行為也正等於漢奸賣國,都是不忠。忠才能有犧牲的精神,不計私人利害,固守職分所在的崗位,堅持到底,以底於成。忠是基本德行,有了它也就有了兩種附帶的德行,勤與勇。勤是精進不懈,時時刻刻努力前進,務求把事做好;勇是無畏不屈,遇到任何困難,都必須拚命把它克服。懶怠與怯懦是治學與治事的大忌;它們的病源在缺乏忠誠與忠誠所附帶的熱情。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命運的主宰,每個人的江山都依仗自己的奮斗才打得來。這個世界是冷酷無情的,一個人如果想以寄生蟲的心習,去僥幸獲取只有勤奮的蜂蟻所能獲到的花蜜,他終久必歸自然淘汰。萬一他成功僥幸一時,社會所受的禍害也就很大,一條寄生蟲有時可以危害到一個人的性命,凡是關心學業、職業和事業的人,須記起這一番簡單的道理。
Ⅸ 怎樣理解誠信是事業的基礎
誠信就是誠實守信,即言行與內心一致,說話算話,言而有信。他是做人之根本,社會之根基。
誠信實人生長河的槳,有了誠信,人生的航船才能安全行駛,到達理想的彼岸。
信任從何而來?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信任,但得到別人的信任的前提是對別人誠實守信。簡單地說,別人對你的信任來自於你的誠實守信!如果自己誠實守信,你就獲得了被人信任的保證書。
要如何做呢?
(1)誠信需要智慧。「講實話」要區分場合,實話要講,但是得考慮表達的方式,不能不尊重別人。誠實並不是說在任何情況下都得把整個真相講出來。在某些特定的場合,當我們知道說真相會傷害別人的感情時,真誠、善意的掩飾更能顯示對他人的關愛和尊重。
(2)誠信需要勇氣。堅持誠信,有時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甚至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堅持誠信,在特殊時刻還需要特別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