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孩子成長教育很重要,父母要怎麼做才能平衡好工作和家庭
父母要工作又要照顧孩子,可以在自己空閑時間里多陪伴孩子,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偶爾帶孩子出去玩一下,可以了解孩子的情緒等,還可以放鬆一下。
2. 親子關系會影響孩子一生,父母應該如何做才好
一個人和母親的關系是否和諧,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婚姻是否幸福;和父親的關系是否和諧,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事業是否有成就。
和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需要每天一點一滴的積累,不是一蹴而就的。
親子關系決定孩子的未來,家長一定要明白3點,很關鍵!
親子關系決定孩子的未來,家長一定要明白3點,很關鍵
1、接受不完美的孩子
沒有不會犯錯的孩子,當孩子犯錯時,感受到被接納,孩子才會願意跟父母分享,才會變得不再害怕犯錯,正視自己的錯誤。
接納,不是溺愛,而是給孩子一次次試錯機會,讓他在錯誤中學習。
接納,更不是縱容,而是知道你不優秀壓力很大,還是選擇理解、鼓勵和你一起面對。
親子關系決定孩子的未來,家長一定要明白3點,很關鍵
2、花時間陪伴孩子
父母的陪伴是家庭教育最長情的告白,這種由陪伴帶來的愛的滋養只有家庭才能給予孩子,好的親子關系才是教育的根,而陪伴正是最好的教育。
對孩子而言,家長們與其對他們捨得花錢,真不如多花點時間陪陪他們。不同於金錢的冷冰冰,陪伴是無價的,它有溫度,有力量,有愛意。
父母的陪伴能讓孩子在嬰幼兒時期打下高智商、高情商的基礎,更能因融洽的親子關系讓孩子收獲安全感和自信。
親子關系決定孩子的未來,家長一定要明白3點,很關鍵
3、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與孩子溝通,不僅僅要說出來,同時要懂得傾聽,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從孩子的話里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所以說,傾聽也是一門學問。
家長在聽孩子講話的時候,不要去思考你應該說什麼,而要盡可能的將注意力集中在與孩子的談話內容以及感受上,盡可能的設身處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所發生的事情,不要對孩子的感受做出自以為是的判斷,要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感受。
親子關系決定孩子的未來,家長一定要明白3點,很關鍵
孩子終究會長大,會有自己的生活圈,父母仍然是孩子最信任的港灣,但孩子不會再依賴在父母身邊。這不是孩子疏遠父母,而是孩子已經長大,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
請父母尊重孩子的長大,尊重孩子的成長。不要擔心,孩子還是你的孩子。
3. 作為上班族,有了孩子以後,應該怎麼管理自己的時間
作為上班族,在有了孩子之後,最難做到的就是一種家庭和事業之間的平衡,時間是有限的,但如何能夠從兩者之間找出一個彼此都合適的方法呢?其實也不難,最主要的就是看你如何去分配你所擁有的時間了,首先應該給自己做一個合理的規劃。
嚴格遵守作息:建立孩子作息,必須讓他們清楚什麼是必須做的、應該做的和想要做的,適時說「不」並賞罰分明,可免去累翻自己又沒效率的混亂生活。隨手整理與淘汰雜物:起床後馬上鋪床;東西用完馬上歸位,定時淘汰不必要的物品。請鍾點女工幫忙打掃:許多職業女性都借鍾點女工來維持家裡清潔。
規劃孩子專屬區:里頭不放貴重物品,購買表面容易清洗的傢具,可省去每天不優雅地大喊上千遍「不可以」。
4. 在子女教育與工作之間該怎樣選擇
當然是選擇教育,工作成敗只是一時,而教育卻是跟一個家族息息相關。在英國有一個愛德華家庭,是真正的書香門第。老愛德華是個博學多才的哲學家,為人嚴謹勤勉。他的子孫有13位當大學校長,100位教授,80多位文學家,60多位醫生,1人當過大使,20多人當過議員。同樣在英國,另一個珠克家族,與之相比則大相徑庭。老珠克是遠近聞名的酒鬼和賭徒,渾渾噩噩,無所事事。這個家族至今已傳下八代,其子孫後代中有300多人當過乞丐和流浪漢,400多人酗酒致殘或死亡,60多人犯過詐騙或盜竊罪,7個殺人犯,整個家族沒有一個人有出息。
5. 怎麼樣做好親子教育總結
鏈接:https://pan..com/s/1RjKXYYrB4sZRzKMvYX5WTA
《天賦教養:劉墉談親子教育的40堂課》是2020年3月接力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劉墉。
本書是知名作家、勵志大師劉墉先生新創作的一本親子教育書。在本書中,劉墉先生現身說法,以一雙優秀兒女考入世界名校的成長歷程為藍本,細說朝夕相伴言傳身教的心得,用深入淺出40堂親子課,化解0—12歲孩子家長的教養困惑。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閃光點,父母的職責就是發現它,守護它;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關鍵優勢,父母的職責就是給「魚」大片的水,給「熊貓」大片的竹林;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壞消息」,父母的職責就是坦然面對「不及格」「倒數第一」……本書針對0—12歲孩子的成長特點,圍繞兒童心理、天賦優勢、人格教育、教養禮節、學習方法、青春期等六大成長主題,給出了切實可行的實操方案和教養理念:人生如長跑,父母護航的終極目的,就是不讓他們輸在終點。
「未來的世界充滿機會,孩子具備無窮的潛力」……天賦教養是愛的藝術,是發現的藝術,更是方法的藝術,有了愛和方法,每個孩子的未來都會海闊天空
6. 有了孩子如何平衡事業與家庭
有了孩子如何平衡家庭與事業?
對於夫妻都在工作的職場夫婦,有孩子後,他們都非常渴望做好爸爸,好媽媽。但問題也隨之產生:如何平衡家庭與事業。夫妻是一體,這個問題需要雙方協調來解決。
現代的夫妻有很多婚姻模式的選擇,除了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模式,我也看過很成功的職業妻子和在家養育孩子的奶爸,也有雙方輪流接棒式的發展事業。無論夫妻如何協調現代這個環境的不同婚姻模式,我認為關鍵不在於「平衡」,而在於「季節」。每個人生的季節都有它的重點,不是在所有的人生期間,事業家庭都需要獲得50%-50%完全的平等。要是我們明白每個生命季節的重點,就可以比較恰當的取捨和選擇。
在孩子最需要的季節,勇敢取捨
首先說說孩子剛生出來的這個季節。這個時候也通常是年輕父母在職業發展上面開始往上爬的季節。他們可能是在公司裡面最底層的人員,對於自己的工作安排沒有很多主權,也需要付出最多的努力和汗水才能贏得老闆的認可與信任。同樣的,這也是生理上最需要生養孩子的人生階段。如何取捨呢?夫妻是個團隊,我建議雙方坐下來敞開地列出雙方對事業發展、家庭經濟、老人養老和醫療、還有孩子教育方面的各種需要,然後根據家庭整體的需要來協商誰要在事業發展上面進行初步或者更多的犧牲。
孩子在年幼的期間是需要一個成人犧牲自己的時間來陪伴與養育的。要是這個人不是媽媽,或是爸爸,就是前輩或保姆。這個期間也是孩子跟看顧者情感鏈接,建立依戀關系的期間。爸爸媽媽需要做出心理准備:以後孩子最親近的人,在他生命中影響力最大的人,將不會是自己,因為在這個期間誰接觸孩子的時間最多,誰就是跟孩子最親近的成人。
如果父母自己對於孩子的培養、教育、或者養育有意見,而且自己不是看顧孩子的主要人手,就需要先懷著感恩的心去感謝願意犧牲自己來看顧孩子的人,然後給予自己的提問和建議,但是不能期待有主導孩子養育過程的權利與期待,因為只有支持和配合看顧者才能夠影響孩子的看顧者,在育兒過程中獲得發言權。通常很多家長跟孩子的看顧者發生矛盾或沖突就是對養育孩子角色的混亂而產生不實際的期待。
知道了這個人生季節的需要,大約孩子誕生出來以後3-6年的季節,媽媽或爸爸有沒有可能暫時放下事業的發展來給予孩子需要的時間呢?從事業規劃的角度來說,這是犧牲,但這是孩子幸福成長所需要的投資。我看過很多全職媽媽或爸爸結束養育孩子的關鍵季節以後,邁出家門,改行了,或者在家裡做生意,都發展得不錯。我本身也因為多年離開職場而做別的事情。
我剛生孩子後所面臨的取捨是選擇帶孩子,與孩子建立親密關系,或是先與事業脫節一段時間,然後再接軌。我選擇了跟我的事業脫節,以後再重新接軌。我的體會是,雖然我改行了,我不但沒有跟社會脫節,反而更加接地氣,因為我跟社會里那麼多的媽媽們建立了共同點,更能夠享受我的新工作,更投入自己。同時,在孩子最需要我的時候,我能夠用我的生活方式,一個在社區活躍服務社會的志願者的生活方式,來影響我的孩子們的價值觀。同時,我也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們。這些服務社會的軟實力幫助了我,在回歸社會的時候能夠充滿自信的跟陌生人打交道,重新跟社會接軌。
夫妻是一個團隊
需要注意的是,夫妻雙方都要有意識和心理准備:無論如何,犧牲和付出都是需要的——關鍵是你們這個團隊如何搭配,如何合作與互補,因為這個階段需要雙方的100%的付出與犧牲。夫妻最好在生孩子以前就討論和協調好了雙方需要做出的調整,否則孩子來了以後會產生很多無需的負面情緒。
如果孩子最關鍵的依戀建立季節過了,而看顧孩子的主力不是家長,以後也可以重新跟家長建立親密的關系,但家長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回去彌補。到那個時候,孩子不知道是否擁有這個時間或是願意付出這個時間了。在我看來,這種代價的風險要比脫離社會的風險要大,因為親子關系是一輩子的事,而事業發展雖然有延遲、脫軌或經濟上的損失,跟親情上的損失來相比,卻可以彌補或重新再來的。
最後,我希望使用《聖經》裡面的這些文字來解釋從整體家庭的時間分配來講,需要用「季節」,而不是「平衡」來考慮雙方如何取捨事業和家庭的加減和發展方向: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
所以,「凡事都有定期」:生孩子要養有時,養孩子要放手有時。為孩子付出犧牲有時,邁出家門走進社會有時。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要是我們在一個季節放下別的,做出應該做的事,這就是智慧。要是我們在一個季節急功近利,做出這個時機不應該做的事,這叫做愚蠢。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就是這樣,沒有人會在冬天播種或春天收割。
每個生命季節都有它的重點和節奏。要是在錯的季節做對的事還是錯事。
7. 當孩子的教育與事業相碰撞時,如何選擇
當孩子的教育與事業相碰撞,我會選擇孩子的教育。我也這樣想的,既然自己把孩子生下來了,就應該對孩子負責到底。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孩子也是祖國的未來。孩子的教育什麼時候都比事業更重要。
作為父母,可以一方教育孩子,另一方掙錢養家,輔助教育。只有把孩子的教育做好了,另一方才能安心掙錢養家。這樣孩子又能健康成長,還能受到好的教育。對孩子而已,對家庭而言,甚至對社會而言都是有好吃的。所以說,我會選擇孩子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