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婚後事業 > 桂香閣事業怎麼樣

桂香閣事業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7-18 01:03:09

Ⅰ 1942年到建國前膠縣縣長有幾人

1942年縣長郭振華
壽寧一中校史
1938年8月東渡日本留學歸國的葉森,回到了故鄉壽寧縣,在犀溪鄉他會同各界仁人志士,以祠堂、桂香閣為教室,以家廟為宿舍,以油印本和手抄本為課本,創辦了「私立育英公學」這就是壽寧一中的前身,從此貧窮的山城壽寧揭開了中等教育的序幕……
1941年公學經當局省廳審批後易名為「壽寧縣立初級中學」,並遷入壽寧城關。但當時條件還十分艱苦,以至於沒有固定的校址,師生們先後跋涉於馬仙宮、柳氏宗祠及三峰寺上課。直至1942年縣長郭振華創立學董會,在鰲城北鳳山麓奠基建校,壽寧一中方才有了正式的校園。1942年第一批42名學生畢業,至1948年止共培養了10屆331名畢業生。
1949年,新中國誕生的禮炮給學校注入了新的生機,從此壽寧一中事業迅速發展,1955年定名為「福建省壽寧中學」,1958年創辦高中部,成為一所完中,1960年學校定名為「福建省壽寧第一中學」,1961年壽寧人民自己培養的第一批高中生走出校門,老區人向國家輸送大學生的夢想第一次成為了現實!

Ⅱ 梓潼大廟 美文

出綿陽市向北走是梓潼縣,再向北幾公里,老川陝路就上了山,進入盆地邊緣團團萬嶺,如龍如蛇的七曲山。見山巒起伏,蟠龍逶迤,望古柏森森,濃蔭蔽日。突見一大片古建築從公路邊拔地而起,掩映於萬綠叢中。正是「路從古柏蔭中轉,樓向雲峰缺處開」,七曲山大廟到了。

大廟文化內涵豐富,「四古三張」概括。四古者,古蜀道、古柏樹、古建築、古戰場;三張者,張亞子、張飛、張獻忠。四古貨真價實,名不虛傳;三張中有一位值得考究。每次陪朋友到此一游,賣弄我的一知半解,都調侃一番:各位,儒、釋、道等各路神仙,混住道觀的大雜院不稀奇,是宋以來三教合流社會思潮的反應。可是主管道德文章的文昌大帝和驍勇戰將張飛、綠林好漢張獻忠供奉一堂,獨此一家。

游大廟,先懷古。古蜀道「翠雲廊」南端,止於七曲山。李白《蜀道難》描繪的「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勾連」的五婦嶺在此。傳說,蜀王派出的五丁壯士,帶著秦王贈送的五個美女、五頭屙金之牛走到此處,看到巨蛇入洞,五壯士玩忽職守去逮蛇,造成山崩地裂。壯士壓死了,美女化山峰,五牛變石頭,佩劍插地成劍泉。劍泉旁邊,過去有一「送險亭」,亭前石坊刊刻「坡去平來」,告知旅人,平川沃野的成都平原就在眼前,有聯雲:「歷盡艱險才博得腳跟站穩,前程坦夷豈能夠掉以輕心」。

這里令人流連忘返的還是那滿山遍野的古柏樹。方圓四百餘畝的柏樹綠浪滾滾,據說古樹就有兩萬多株,根連枝接,各具風姿,魁梧蒼勁,枝葉婆娑,遮天蔽日,英氣凜然。那年在七曲山莊過夜,清晨風起,戶外古柏搖曳,濤聲如浪,走出門外,柏樹發散的清香氣息,沁入肺腑,頓感進入仙境。

這里還是古戰場,三國孔明曾在此演武練兵,張飛命軍士植柏樹以顯示道路。蜀漢軍隊由此發兵,進軍閬中。明末張獻忠在這里設伏兵大戰楊嗣昌,「梓潼一戰,累骨如山,十三省大軍,喪殲殆盡」。張獻忠大喜,率眾到此祭祖,指著文昌大帝說:「此吾祖也,吾祖助我」,「你姓張,咱老子也姓張,咱們聯個宗吧。」奉文昌張亞子為「始祖高皇帝」,敕封文昌宮為「太廟」,清代因為避諱改為「大廟」。怪不得全國到處都叫「文昌宮」「文昌閣」「文昌殿」,這里卻叫「大廟」。也因此,張姓的人物成了這個眾神居住的大雜院的代表。

大廟古建築群的主神是文昌帝君張亞子。道家建宮觀,要在神仙福地,幽逸山居,去塵離俗,古林深藏,體現道法自然,這里如是。20多處從元代到明清建築的廟宇,依山取勢,結構錯落,宏偉壯觀,既風格殊異,又主次分明,以百尺樓、正殿、桂香閣為中軸線,左右延伸,成不對稱分布。此地的建築很有代表性,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考察過這里,在他的《中國建築史》詳細介紹了這里的《天尊殿》。自從川陝公路開通,深山古廟成了路邊大殿。反映唐明皇當年避亂做夢軼事的「應夢台」,被分割到了公路的另一邊,想來,中間可能還破壞了一些。

走進皋門,高高的台階與皇宮相似,中間雕龍,兩邊階梯,氣勢庄嚴。上去以後,是宏偉的文昌正殿。有古代和現代兩幅對聯,古人說:「列天上星斑兩字傳心惟孝友;掌人間錄籍千秋大業在文章」。今人題:「七曲山九曲水古柏森森是聖地;十年木百年人眾生芸芸仰文昌。」我以為,這今人的對聯也不好,因為文昌是造神現象產物,不值得敬仰,聽我道來。

這里的三張中,張飛和張獻忠是確實的歷史人物,主神張亞子卻來歷不明,一團霧水。過去對文化聖人有「北孔子,南文昌」的說法。道家說,文昌星宿歷七十三世化生,降生於晉代梓潼七曲山,極其孝順父母,後來仕晉戰死,歷代加封,成為主宰功名利祿的大神。科舉時代,讀書人必奉祀他。舊時,凡是與紙張文字,如刊刻、印字、書籍、裱畫等有關行業,皆供奉文昌為行業神。道教認為,文昌星明亮則主文運將興。文昌的神坐旁邊有「錄馬神」附從,民間說「錄馬得得跑,官位步步升」,求取功名利祿之心一目瞭然。台灣省至今還很重視文昌,崇奉文昌、關帝、呂仙、朱衣、魁星為「五帝星君」。

從傳說中看看文昌的來歷吧。梓潼有神的記載,最早見於《華陽國志》,說梓潼縣「有善板祠,一曰惡子」,是個雷神。到了唐代的《北夢瑣談》有了張惡子的故事,說「西州張生所養之蛇,因而祠。時人謂為張惡子,其神甚靈。」而且說,當年五丁開山就是拔的那條大蛇。過去的龍身人首的雷神惡子有名無姓,後來的養蛇的張生有姓無名,兩者結合就有了張惡子其人。惡字,不好聽,雷神、蟒蛇有瀆神靈,於是進一步加工,就叫張亞子吧。竊以為,張亞子的名字與孔仲尼彷彿,兩個文化聖人,「亞」和「仲」都是老二,是否故意,不得而知。

為了給張亞子以孝悌的美名,還有一個「水淹許州救母」的傳說,說七曲山住的張公、張婆,勤儉持家,上山砍柴割破手指,滴血入清泉,幻化為男童,喊爹喊媽,活潑可愛,取名張亞子。張公張婆上街賣柴,男孩化作雲彩蟠龍,布雲蔽日保平安。許州知府認為是不祥之兆,把二老投入牢房。張亞子向二郎神借箭,三箭射穿許州北三十餘里的白陽洞,引涪江水灌許州,投箭桿入水,化作烏木沖開牢門,救出父母鄉親。從此孝敬父母,得道成神。這些,都還是一個地方小神的作為。

唐朝天寶年間,安祿山作亂,史思明響應。唐玄宗避亂,在馬嵬驛處死楊貴妃,心灰意冷逃往四川。路過七曲山住宿,當夜夢到一書生告知,安史之亂已平。到成都天回鎮,果然聽到捷報,玄宗大喜,回程再到七曲山時,見廟內塑像如夢中儒生,即封張亞子為「左丞相」。從此,地方小神受到皇封,身價倍增。唐朝末年,黃巢起義,唐僖宗又逃往四川,在這里效法玄宗,加封張亞子「濟順王」。宋朝的幾朝皇帝又封張亞子「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英顯王」「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皇家如此推崇的神仙,道家當然要借題發揮 。南宋時,道家編造了玉皇大帝降旨,「文昌星官」張亞子奉玉帝之命「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張亞子成了「文昌帝君」。當年「凡蜀舉子入貢,必禱之問得失」。為了使文昌的學識與孔子相當,古代文人學士和道教學者,甘當無名英雄,採取「天啟」「神諭」「降筆」手段,以洋洋數千萬字為文昌製作經誥文章,張亞子成了著作等身的大文豪,其作品博大精深,囊括天文地理、文史經哲、星冶醫方所有文化知識。最著名的是《文昌帝君陰騭文》,一篇勸善的短文。自從張亞子從地方小神受皇封發跡以後,全國到處都有他的宮觀,僅北京就有七座文昌宮。竊以為,也是因為進京高考的舉子人多,少了怕不夠用。

知道了文昌的來歷,游大廟就有了目的。遊人不一定考究文昌的來歷,但是都知道文昌帝君保佑功名利祿。於是人們都在正殿前面焚香點蠟,煙霧騰騰。有磕頭的,有捐功德的,也有給孩子抽簽的,抽到上上簽,自然高興,抽到下簽,說一聲「騙人的」,把簽捏在手心裡,不給他人再看。正殿和桂香殿有12尊巨大的明代鑄鐵坐像,殿中全套祭器如大鼎、一人高的花瓶和鏤空花束均為鐵鑄,乃稀世之寶。鐵鑄造像十分生動,背後銘文「崇禎元年陝西金火匠人薛姓」所鑄。正殿的文昌像高4。7米,全身鎦金。最有意思的是文昌前面兩側的兩個侍童造像,一個瞪眼吐眉,一個張口結舌,一個拿書卷,一個捧印鑒,名叫「天聾」、「地啞」。一個掌管文人錄運薄冊,一個手持文昌大印。道是,能知者不能言,能言者不能知。文昌帝君掌管文章科舉,關系富貴貧賤,保密問題很重要,以免天機泄漏。

這里的許多廟堂,主要圍繞著文昌而設。「桂香殿」院子里,有四棵古代丹桂,顧名思義取「瞻宮折桂」之意,據說丹桂飄香的時候,這里甜香襲人,滿地金黃。「白特殿」和「風洞樓」為上下兩座廟宇,前者供奉的是文昌帝君的坐騎,後者裡面有一個兩米深的自然石洞。白特是一匹馬頭、騾身、牛蹄、驢尾的神獸,傳說張亞子年輕時每天騎著它通過風洞到千里之外的陝西讀書。道家總喜歡山洞,無非是道教「洞者,道也,萬物通有此理,即太極之謂」,「洞天福地」「洞觀其邃」的意思。門上有明文學家馮夢龍撰聯:「三清老子騎青牛西出陽關;梓潼帝君乘白特下臨凡界」。其他殿堂也很有說頭,「家慶堂」為文昌創作了五世同堂一大家人。「瘟祖殿」則說降伏妖魔,治理瘟疫的五位瘟神是文昌的化身。

在中國,文昌宮里都同時供奉魁星,古代讀書人眼裡,魁星主科舉文事,地位僅次於文昌,奉之甚虔。這里的「魁星閣」又叫「百尺樓」,在大廟正山門上面,過街樓式建築。二樓正中塑魁星造像,面目猙獰,金身青面,赤發環眼,右手握一管朱筆,左手持一墨斗,右腳踩著鰲魚頭,左腳跛起倒踢呈北斗星狀。魁星,北斗七星之首,或說北斗的第一顆星為魁首,或說前四顆星合起來為斗器之首。古代文人高中狀元後,到皇宮迎榜,皇宮台階上雕有龍和鰲,進士們站在台階下迎榜,狀元則站在鰲頭上,表示「一舉奪魁」「獨占鰲頭」。關於魁星有兩種傳說。一說魁星奇醜無比,滿臉麻子,一隻腳顛跛,發奮讀書,終於高中榜首。殿試時,回答皇帝對他長相的提問說,麻臉是「麻面滿天星」,跛腳是「獨腳跳龍門」,皇帝大喜,欽點狀元。另一說,魁星本是帥哥,滿腹學問,可是考場腐敗,總是名落孫山,憤而跳海,被海中鰲魚頂起,化身醜陋,升天而為魁星,主管功名。所以說,「任你文章高百斗,就怕朱筆不點頭」。其實,這魁星也是文人們把「魁」字拆開來,一個「鬼」的造型,加上星斗的附會,演繹出來的故事,暗含譏諷和無奈。

德國文化哲學大師恩思特·卡西爾《人論》書中說:「神話的所有基本主旨都是人的社會生活的投影」,的確如此。從「天聾」「地啞」和「魁星」的故事看到,自古以來考場作弊就是防不勝防的,連仙界也要採取裝聾作啞的非常措施。就是這樣千方百計的防範,還出現了魁星跳海的悲劇。逼得舊時的文化人,對考場腐敗無可奈何,寄託於神靈保佑。

今天,看到魁星樓里,掛滿了高考的學子們送的錦旗,祈求祝詞五花八門,突然想到一句俗語:「平時不努力,臨時抱佛腳」,不禁啞然失笑。這個大廟建築群中,還有一個關帝廟,裡面的關公並非紅臉,而是金身、金面。關公也是武財神,所以指示牌上的箭頭指的不是「關帝廟」而是「財神廟」。如今,那裡好像比文昌宮的香火旺盛,也是與時俱進的現象。如今的許多遊人到此,並非供奉文昌,而是找樂子來了,東看看西瞧瞧,領略文化,休閑心境。走到一處,看到洞經音樂表演,絲竹聲聲,鑼鼓陣陣,男女合唱,抑揚頓挫,時而清麗婉約,時而高亢激昂,時而飄飄然如臨仙界,時而坦盪盪胸襟開朗。下面院子里有個很大的古代焚紙爐,過去的文人認為文字是倉頡大帝所造,要愛惜,寫過字的紙不能亂丟,收集到貼有「敬惜字紙」的竹籠里,在文昌廟里集中焚燒,待到每年二月三日文昌帝君誕日祭祀完畢由學生們扛抬紙灰撒入河海。現代,這里成了人們過鞭炮癮的所在,不時傳來噼噼啪啪炮竹聲聲。我擔心,這里的煙火和炮竹會不會那一天引起火災,把幾千年的文物毀於一旦。歷史上,這里的魁星樓就在清雍正年間遭遇火災重建過,我的擔心不是空穴來風。

一件有意思的情景進入我的視線,我看到有一個老婆婆見神就拜,財神廟里燒柱幾根香,文昌殿里磕幾個頭,魁星面前也下跪,瘟神面前也作揖。送子娘娘面前,她還磕頭,我好奇的問:「婆婆,你拜的這是什麼神?」老婆婆說:「不知道什麼神,不過拜拜有好處。」真是禮多神也不會怪罪。有趣。

離開的時候,我抬頭看看那團團萬嶺,如龍如蛇的七曲山,看看那冠如華蓋,綠蔭如雲的古柏樹。慨然想到,這里的歷史告訴人們,再結實的建築,也不會永存,再神聖的神靈也會退位。只有大自然是永生永存的,歷經風雨,傲視蒼穹。

Ⅲ 雲南軍馬場有什麼好玩的

基本沒有什麼好玩的
這邊有個中信嘉麗澤(高爾夫、餐飲、賽馬、垂釣)
,楊林工業園區原名為雲南楊林工業開發區,始建於1992年。2003年被省政府確定為全省30個重點工業園區,2005年,國家六部委聯合清理整頓開發區後,楊林工業開發區作為全省15個省級開發區予以保留,並更名為雲南嵩明楊林工業園區
園區所在地楊林,地靈而人傑,是明代醫學家、音韻學家蘭茂故里,是馳名中外的楊林肥酒產地, 自古為「滇東重鎮」,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名震朝野的隱士——蘭茂,已成為嵩明的人文名片。蘭茂結廬講學,教授蒙童吟詩作對,並編著了《聲律發蒙》、《韻略易通》,將傳統36韻簡化為20韻,與現代漢語的21個聲母非常接近,開創了全國「普通話」的先驅。編著的指導診斷的《醫門覽要》和醫書《滇南本草》,比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早137年。兩部醫書,總結了明代以前雲南葯物和醫療發展的經驗,為醫葯界「至寶」。同時,眾多的文物古跡,如:蘭公祠、古驛道、楊林書院遺址、七閣(文昌閣、魁閣、九天閣、水雲湘廟、桂香閣、玉皇閣、觀音閣),八廟(城皇廟、龍王廟、五穀廟、財神廟、張飛廟、水官廟、東岳廟、山神廟),三殿(大雄寶殿、關神殿、中嶽殿),四寺(太平寺、清真寺、觀音寺、如來寺),兩祠(蘭公祠、陳公祠),三宮(斗母宮、武顯宮、文昌宮)等,構成了一個千變萬化的風景園林城鎮景象,豐富的文化遺產與旅遊資源,鑄就了純朴、典雅的民俗風情,形成了良好的人居環境,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Ⅳ 顧昭是哪部小說的女主

顧昭是《厲王權寵傾城妃》小說的女主。

節選

「夫人,阿昭住的地方和下人可曾安排好了」。張夫人趕忙回答:「老爺,已經都安排好了」 。林維康點了點頭,很是滿意。今天的認親十分圓滿,只等晚上召集其他兩房人一起吃酒,讓顧昭認了叔伯兄妹,這件事情就可以完美結束。

至於顧昭的起居生活,都是內宅事務,由張夫人安置,他也懶得操心。和上輩子一樣,顧昭的院子是位於內院最西北角的桂香閣。桂香閣是先禮國公年老時休養之地,院子不大,建築精緻,地處偏僻,適合靜養。

院子有個角門和最後面的花園相通,還有一個小門可以直通府外,不過和其他國公府的女兒們就相隔甚遠了。從這個院子的挑選就能看出來,張氏不想讓她跟其他禮國公府的女孩兒們來往太密切,希望她能安安靜靜,降低在國公府的存在感,然後給她選一門婚事,把她嫁出去,就算完成任務。

不過顧昭並不在意,這樣的院子正好。她對禮國公府所有人都沒有什麼感情,本來也就懶得跟他們打交道;而且桂香閣直接有小門能出府,她以後做事就方便得多。

桂香閣中有一株近百年的桂樹,此時正是寒冬,高過房頂的老樹也滿身蕭瑟。顧昭坐在正房門口,眼前跪了一地的,都是桂香閣的下人,也都是她上輩子熟識的那些人。

Ⅳ 文廟的主要景點

文廟共四進,除第四進被毀壞,其餘三進都保存完好。由於依山而建,所以四進也是逐級升高。入正門至第一院落,有半月形水池,稱為泮池。在古代,凡中秀才得從石橋上過,名「游泮」。第二進東西兩端,分別建有「桂香閣」和「尊經閣」,是祭祀時公布名單處。第三進是一座四合院。兩條石龍宛如從天而降,龍身時隱時現,龍首遙相呼應,栩栩如生。柱礎石獅為雌雄二獅,雄獅足蹬綉球,雌獅懷哺幼獅。它們與大成門外的另兩根石龍柱,同被稱為「文廟四大石雕瑰寶」。

Ⅵ 峨眉山是哪個佛的道場

他是個菩薩的道場 是普賢菩薩的道場
佛教在公元一世紀時,由於佛教徒對修行能達到何種果位的認識不一,形成大乘、小乘兩大派別。大乘先傳入我國,又分為三論宗、凈土宗、律宗、法相宗、密宗、天台宗、華嚴宗。前五宗來自天竺(即今印度),後兩宗為我國僧人所創。南北朝蕭梁天監(公元502~519年)年間,南天竺僧人菩提達摩(Bodhi-dharma)來我國創立禪宗。從此,禪宗作為正宗在我國流傳。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達摩傳慧可,慧可傳僧璨,璨傳道信,信傳弘忍,忍傳慧能為六祖。慧能與神秀同受弘忍五祖的法要,分成南北兩宗,即宗教史上稱「南能北秀」。神秀代表北宗,傳兩代而失傳,慧能代表南宗,一直傳到現在。慧能大師的法嗣頗多,宗支繁衍極盛。日後南宗分成南嶽懷讓、青源行思兩系。南嶽系又分為溈仰、臨濟兩宗;青源系又分成曹洞、雲門、法眼三宗。臨濟宗在石霜楚圓之後又衍出黃龍、楊歧兩派。

峨眉山僧徒多是臨濟宗門人,曹洞宗次之。據《五燈會元》等書記載:唐文宗(公元827~840年在位)年間來峨眉山的昌福禪師(眉州人)、黃檗老人(福建人)、靈龕和尚(成都人)、黑水和尚(峨眉人),為峨眉山最早南嶽臨濟宗門人。唐僖宗(公元874~888年在位)年間來的西禪和尚(嘉州人)、白水和尚(嘉州人)、澄照禪師(川西青城人)、布水岩和尚(益州人)、東汀和尚(嘉州人),則是青源系曹洞宗最早門人。他們來峨眉山後,修建寺廟,招收門人,代傳相續,延流至今。

惜因史料奇缺,對禪燈流衍之具體史實,已難盡悉。現僅從「黑水祖堂」和「昌文修譜」的有關記載中略知其發展梗概。據《峨眉山志》載:「黑水寺,在對月峰,創自晉魏肇公(384~414)。唐僖宗問,高僧慧通住錫,道聞朝廷,敕建永明華藏寺(即黑水寺),弘建普賢(即萬年寺)、延福(即牛心寺)、中峰、華嚴四剎。繼席祖庭,位列傳燈,承憬、義欽、黑水、曇振、洞溪、廣悟。前後七代,悉宗風大振。故古今稱『峨眉祖堂』、『水洞溪』,俱以山彰名也。」

又劉君澤《峨眉伽藍記》中記:華嚴頂,雍正己酉(1729年)通融(慧先)老人所開建。卧雲庵,見無禪師傳臨濟三十四世,其數傳之法嗣有昌文真秀者,具戒於峨眉靈覺堂,乾嘉之際監寺事,嘉慶甲戍(公元1814年)始修見無禪師以下譜系,令其徒孫能環,遍歷四川二十多縣,並及江蘇、雲南、貴州等省。普訪稽考,迄至道光了未(公元1847年)譜成,分寫十八部分存本山永慶寺、華嚴頂及省內有關各寺廟。可惜該譜今已無從查得。

臨濟宗僧譜(字輩) : 智慧清靜,道德圓明。真如性海,寂照普通。心源廣續,本覺昌隆。能仁聖果,常演寬宏。惟傳法印,正悟會融。堅持戒定,永繼祖宗。

曹洞宗僧譜: 廣崇妙善,宏勝禧(後改為永)昌。繼祖續宗,慧正維方。圓明凈智,德行福祥;澄清覺海,了悟真常。

溈仰宗僧譜: 慧維妙真恆,心空悟上乘。續宗宏法遠,萬古耀蓮燈。

此外,在金頂銅殿銅碑上鑄有「峨眉山銅殿法派:普行澄清海,智鏡常照明。聞思修心德,覺遍性圓融。」

1984年在洪椿坪出土的清人馮慶樾撰的《雙百字聯》石碑上刻有千佛禪林之號派「德先字正恆,定靜精華燦。大海清奚純,中誠觀守善。金經廣照深,法融涵空鑒。福緣滿行成,西來昭普願。」這些可能都是臨濟宗某岔宗的僧譜。

1990年3月《峨眉山佛教專輯??峨眉文史第六輯》記載有峨眉山寺廟宗教體系,截至公元1949年止(列為一行一組者較為親近)。

臨濟正宗:

伏虎寺、龍鳳庵、天台庵、無量殿、華嚴寺、慧燈寺、卧雲庵;

大乘寺、白雲寺、菩提庵;

報國寺、祖殿、太子坪、七天橋;

錫瓦殿、萬佛頂、明月庵、天門石、觀音閣、園覺寺;

千佛頂、圓通寺;

華嚴頂、遇仙寺、永慶寺、接引殿、祖師殿、沉香塔、普賢塔(和尚塔);

凈土寺(大坪)、雷音寺、善覺寺、龍升崗。

臨濟岔派:

洪椿坪、仙峰寺、清音閣、廣福寺、牛心寺、會福寺、保寧寺(含仙峰庄);

華藏寺、萬行庄、冰雪庵、佛頂庵;

中峰寺、純陽殿、西坡寺、蓮花石、觀音寺;

大峨寺、神水閣、雷洞坪、新開寺、新殿、息心所、回龍寺、桂香閣、高覺庵。

曹洞正宗:

上白龍洞(含下白龍洞)、極樂寺、大佛殿、毗盧殿(未改為什方叢林前)。

曹洞岔派:

磚殿、洗象池、初殿(含興聖寺)、長老坪(含長壽寺)、聖積寺、蒲公庵、金龍寺;

慈聖庵、上中下三個海會寺、子龍廟、觀音閣、觀音寺。七廟當時無人住持,甚至無僧眾長住。

觀心坡不明宗派,傳為明代傳入的溈仰宗寺廟。

峨眉山寺廟在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前全屬子孫廟。是年全山佛教界協議,以萬年寺之毗盧殿、峨眉東郊的大佛殿建立什方叢林,是為峨眉山什方叢林之始。民國8年(1919年),大佛殿方丈仁玉和尚,聚憎眾300餘人傳戒授法。民國25年(1936年),大通禪師於毗盧殿傳戒授法,受戒者計260餘眾。

閱讀全文

與桂香閣事業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別人說幸福呀我怎麼回 瀏覽:335
醫生適合轉去哪些事業單位 瀏覽:151
怎麼知道一個事業單位的編制情況 瀏覽:742
為什麼一些人的愛情很難 瀏覽:6
安溪事業單位有哪些單位 瀏覽:629
蘭蒂一家的幸福生活吧逗是什麼犬 瀏覽:354
什麼名畫是美女 瀏覽:966
兩位絕世美女你喜歡哪個 瀏覽:778
如何培養成年子女的經濟意識 瀏覽:508
中國怎麼樣娶寮國美女 瀏覽:651
追求物質的婚姻怎麼樣 瀏覽:138
成年人的愛情怎麼聊天 瀏覽:498
幸福滿滿是什麼短語 瀏覽:118
飛機失事美女叫什麼名字 瀏覽:964
絲路花雨故事出自哪裡 瀏覽:436
二美女相沖是什麼生肖 瀏覽:412
中國南部經濟中心在哪裡 瀏覽:631
健康證怎麼樣安全嗎 瀏覽:845
74年虎男正月出生婚姻如何 瀏覽:369
愛情犯罪電視有哪些好看的 瀏覽: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