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7秒,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首發成功,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在完成了21個小時的空間科學試驗後,於21日3時41分成功著陸。
「神舟」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和回收,成為我國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離這一年結束的日子只有一個月零9天。在7年時間里每天數著日歷倒計時過日子的航天人中,許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覺。但就是這樣簡單的願望對很多人來講,也是一個難以實現的奢望。在新的戰鼓聲中,「神舟二號」又開始起步了。正在駕駛隆隆天車挺進太空的中國航天人,必須為一個民族的理想去爭分奪秒!
不久,第二艘飛船「神舟二號」被製造出來,它的性能比「神舟一號」更加先進,保證安全與維持生命系統的設備安裝的也更加充分。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飛行7天後成功返回地面。這是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的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各種儀器設備性能穩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數據。
與「神舟」一號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緊接著神舟三號飛船於2002年3月25日發射。飛船搭載了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呼吸和血液循環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神舟」三號軌道艙在太空留軌運行180多天,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飛船的升空,是中國載人航天的最後一次預演,是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技術要求最高、參試系統最全、難度最大的一次飛行試驗,還面臨載人航天發射以來最為嚴峻的考驗:
發射場有史以來罕見的嚴寒,最低氣溫接近-30℃,超過低溫發射條件近10℃,且飛船發射已進入不可逆狀態。「神舟」四號飛船最後的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經受住了無人狀態下最全面的飛行試驗考驗,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低溫發射的新紀錄,也創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溫發射的奇跡。
我國航天專家梁思禮院士表示,雖然「神舟」飛船的研製、發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國研製飛船的起點更高。「神舟」飛船的軌道艙既能進行留軌對地觀測,又能作為未來空間交會對接的一個飛行器,是今後天地往返運輸的優良工具。
10月6日,美聯社向全世界發布消息:在即將發射載人飛船前,中國宣布最快在3年內把探月衛星送入月球軌道。代號為「嫦娥工程」的中國探月計劃今年3月開始啟動,目前進展順利。另悉,若一切順利,10年後,月球上將可能出現中國人的身影。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9時整,楊利偉乘坐的「神舟」五號飛船在震天撼地的轟鳴中騰空而起。全世界的人們在這一天都看到中國人楊利偉在太空中飛翔。從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間飄動的旗幟中開始有了中國的五星紅旗。那艘承載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劃開了中國一個嶄新的航天時代。
公元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時23分,中國的「神舟五號」飛船在起飛21小時後,順利降落在內蒙古空曠的草原上。太空中沒有中國人足跡的歷史到此結束 2005年10月12日,中國再次成功發射載人飛船神舟六號,並首次進行多人多天太空飛行試驗。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載著神舟七號載人飛船,載著中華民族沖擊太空新高度的夢想,飛上太空。 這是神舟飛船第七次飛入太空,也是中國人第三次登上太空。
繼楊利偉實現中華民族飛天夢想,費俊龍和聶海勝進入軌道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之後,今天,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三位中國航天員的金秋之行,肩負著全新的歷史性使命——按照計劃,他們將在此次太空飛行中,實現出艙行走。
『貳』 中國航空航天的發展史簡要的說明就可以了.
1958年4月開始興建中國第一個運載火箭發射場。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指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發射成功。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蘇聯「P—2」導彈首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1970年4月24日21時31分,中國「東方紅」一號飛向太空。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1987年8月,中國返回式衛星為法國搭載試驗裝置。這是中國打入世界航天市場的首次嘗試。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搭載費俊龍,聶海勝兩名航天員升空。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神舟七號搭載翟志剛,景海鵬,劉伯明三名航天員升空。
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嫦娥一號衛星的姐妹星嫦娥二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並獲得了圓滿成功。此次發射目的主要是實現下一步的月球軟著陸進行部分關鍵技術試驗,並對嫦娥三號著陸區進行了高精度成像。
神舟八號 2011年11月01日 由改進型「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順利發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與組合天宮一號成功實施首次交會對接任務,成為中國空間實驗室的一部分。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號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3名航天員進入太空,景海鵬、劉旺和劉洋(中國首位女航天員)。6月18日下午,神舟九號成功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實現自動交會對接。6月24日,完成於天宮一號的手控交會對接,標志著中國完全掌握了載人交會對接技術。
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搭載三位航天員飛向太空, 將在軌飛行15天,並首次開展我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
嫦娥二號使命
一、配合運載火箭驗證地月轉移軌道直接發射技術;
二、驗證距月面1 0 0千米近月制動的月球軌道捕獲技術;
三、驗證1 0 0千米×15千米軌道機動與飛行技術;
四、對二期工程的備選著陸區進行高解析度成像試驗;
五、搭載輕小型化X頻段深空應答機,配合中國新建的X頻段地面測控站,試驗X頻段測控技術;
六、試驗遙測信道低密度奇偶校驗碼(LDPC)編碼技術,月地高速數據傳輸技術及降落相機技術;
(探測使命)
七、獲取更高精度月球表面三維影像,解析度由嫦娥一號衛星的120米提高至優於10米;
八、探測月球物質成分;
九、探測月壤特性;
十、探測地月與近月空間環境。
『叄』 我國航天事業有哪些新的發展
中國航天事業起步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1992年,中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製被定名為"神舟『』號飛船載人工程。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在內蒙古中部成功著陸。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中心發射升空。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中心發射升空。從1999年到2005年,六年期間,六艘飛船,我國載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稱奇。
『肆』 我國航天事業又有哪些發展
中國的航天事業起步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92年,中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製,這項工程後來被定名為「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是中國在20世紀末期至21世紀初期規模最龐大、技術最復雜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3年1月5日晚上7時許,「神舟」四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著陸,順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時40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成功降落於內蒙古中部地區的「神舟」三號飛船艙蓋被打開,陽光照在「模擬宇航員」的臉上,擬人載荷試驗取得良好效果,「模擬宇航員」安然無恙。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成功發射,並在飛行7天後平安返回。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再次飛上太空,並在遨遊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實驗後安全返回地面。
從1999年到2005年,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飛躍,我國載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稱奇,令億萬中國人民備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突破,中國航天人以他們的智慧與努力,彌補了物質技術基礎的不足,創造了中國載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躍升。
『伍』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如下:
1956年10月8日,錢學森受命組建的中國第一個火箭與導彈研究機構成立。1956年也被認為是中國導彈夢、航天夢的元年。
1970年,中國用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征一號」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1975年,中國發射了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第一次實現人造衛星「收放自如」。
1981年,中國用一枚運載火箭發射了三顆科學實驗衛星,成為第四個獨立掌握「一箭多星」發射技術的國家。
1999年,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成功發射,隨後「神州二號」「神州三號」「神州四號」陸續順利發射升空。
2003年,航天員楊利偉穿越大氣層,不遠萬里為浩瀚星空增添了一抹中國紅,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
2007年,嫦娥奔月再也不是幻想,「嫦娥一號」用相機掀開了月球表面神秘的面紗。
2008年,「神州七號」搭載三名航天員,完成中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
2010年,「嫦娥二號」獲得更高精度的月球表面三維影像,探測月球物質成分、月壤特性、地月與近月空間環境,刷新中國航天新高度。
2012年,「神州九號」與「天宮一號」實現載人「太空之吻」。
2013年,「嫦娥三號」成為中國第一個月球軟著陸的無人登月探測器。
2016年,經中央批准、國務院批復,自2016年起,將每年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
2018年,「嫦娥四號」帶著「玉兔二號」來到了月球背面,開啟月球探測新旅程,為人類首次揭開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
2019年,新一代固體運載火箭「長征十一號」首次完成海上發射,填補了中國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的空白,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海射技術的國家。
2020年7月,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發射升空,邁出了中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2020年11月,「長征五號」成功將「嫦娥五號」送入地月轉移軌道,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
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托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拖曳著紅色尾焰升空。「最強雙十二」聯手,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
神舟十二號3名航天員順利進駐天和核心艙
在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天和核心艙成功實現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後,航天員乘組從返回艙進入軌道艙。按程序完成各項准備後,先後開啟節點艙艙門、核心艙艙門。
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18時48分,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標志著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後續,航天員乘組將按計劃開展相關工作。
以上內容參考光明網-新聞背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回顧
『陸』 中國航天的發展歷程
要中國航天事業自1956年創建以來,經歷了艱苦創業、配套發展、改革振興和走向世界等幾個重要時期,迄今已達到了相當規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設計、生產和試驗體系;建立了能發射各類衛星和載人飛船的航天器發射中心和由國內各地面站、遠程測量船組成的測控網;建立了多種衛星應用系統,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間科學研究系統,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質好、技術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隊伍。
空間技術
1. 人造地球衛星。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主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截至2000年10月,中國共並發射了47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飛行成功率達90%以上。目前,中國已初步形成了四個衛星系列——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雲」氣象衛星系列和「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地球衛星系列也即將形成。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衛星回收成功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中國的氣象衛星、地球衛星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國際水平。近幾年來,中國並發射的6顆通信、地球和氣象衛星投入使用後,工作穩定,性能良好,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運載 。
中國自主地了12種不同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適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長征」系列運載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5100千克,基本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自1985年中國正式宣布將「長征」系列運載投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以來,已將27顆外國的衛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長征」系列運載共實施了63次發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長征」系列運載已連續21次發射成功。
3.航天器發射場。
中國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個航天器發射場,並完成了各種運載的飛行試驗和各類人造衛星、試驗飛船的發射任務。中國航天器發射場既可完成國內發射任務,又具有完成為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和開展其他國際航天合作的能力。
4. 航天測控。
中國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測控網,包括陸地測控站和海上測控船,完成了從近地軌道衛星到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從衛星到試驗飛船的航天測控任務。中國航天測控網已具備國際聯網共享測控的能力,測控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載人航天
中國於1992年開始實施載人飛船航天工程,了載人飛船和高可靠運載,開展了航天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工程研究,選拔了預備航天員,了一批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試驗裝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標志著中國已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
參考:
1.人造地球衛星。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主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截至2000年10月,中國共並發射了47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飛行成功率達90%以上。目前,中國已初步形成了四個衛星系列——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雲」氣象衛星系列和「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地球衛星系列也即將形成。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衛星回收成功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中國的氣象衛星、地球衛星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國際水平。近幾年來,中國並發射的6顆通信、地球和氣象衛星投入使用後,工作穩定,性能良好,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柒』 中國航天工程發展時間與背景
中國於一九九二年開始實施載人飛船航天工程,研製了載人飛船和高可靠運載火箭,開展了航天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工程研究,選拔了預備航天員,研製了一批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試驗裝置。
一九九九年年十一月二十日至二十一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標志著中國已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
二00一年一月十日至十六日,中國成功發射並回收「神舟」二號無人試驗飛船。飛船按照預定軌道在太空飛行近七天,環繞地球一百零八圈,並順利完成預定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任務。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新進展,向實現載人航天飛行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二000年十一月發布《中國的航天》白皮書,白皮書確定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展的近遠期目標。
近期(今後十年或稍後的一個時期)發展目標:實現載人航天飛行,建立初步配套的載人航天工程研製試驗體系。遠期(今後二十年或稍後的一個時期)發展目標:建立中國的載人航天體系,開展一定規模的載人空間科學研究和技術試驗。
『捌』 我國航天事業又有哪些新的發展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和進步進入了嶄新的階段,航天大家都知道是科技的力量帶來的不可思議的事情,是人類探索世界奧秘的必經路程,也是我們對於航天事業的發展和進步帶來最為重要的源泉,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關注航天事業的發展,航天事業的興起作為中國人是整個世界的驕傲,也是我們作為中國人民的驕傲,所以航天不僅是科技的象徵更是人民美好生活的代表,那麼航天事業取得了哪些偉大的成就呢,首先,火星探測器已經在開始工作,我國是第二個進入火星進行探測的國家。其次,中國在航天事業的科研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最後,人類對火星的探測進入了嶄新的階段。
第三,人類對火星的探測進入了新的階段。其他國家均報道稱中國在航天事業的發展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也是為提升我國的科研成果和探索未知的奧秘進行了重大的突破,所以中國航天是已經進入了心得階段,具有歷史性的意義。
『玖』 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是什麼
我國發展航天事業的重要意義:
1、載人航天是人類歷史上最復雜的系統工程之一,其發展取決於整個科技水平的發展。同時,也影響了整個現代科技的發展,對現代科技的各個領域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從而促進和推動了整個科技的發展。
2、載人航天的發展是當今各國綜合國力的直接體現,所有發達國家都把提高綜合國力作為發展戰略的首要目標,而發展高技術是其核心,載人航天技術是其主要內容之一。
3、在地球資源逐漸枯竭的未來,空間資源的開發利用將變得越來越重要,而載人航天技術顯然在其中佔有重要地位眾所周知,浩瀚的太空是一座資源豐富的巨大寶庫,而載人航天則是通向這座寶庫的橋梁。
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宗旨是:
探索外太空,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太空,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維護國家權益,增強綜合國力。中國發展航天事業貫徹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即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