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郎新娘 > 地道客家美女什麼農家事都會做

地道客家美女什麼農家事都會做

發布時間:2022-06-16 15:40:35

A. 客家民俗

客家酒俗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當親朋戚友到來,他們都喜歡以家釀米酒相待,這種米酒又稱「水酒」,如是初開壇提取的酒,稱之為「酒釀」。這種「酒釀」好喝,度數雖然不高,但後勁大,容易醉人。他們在喝酒時,很注意禮節。 客家人喜歡使用四方桌,俗稱「八仙桌」,一種可供八個人同坐的木頭桌。上座時,他們很重視席位的安排,一般按親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座。宴席間的大小位,是這樣安排的,如正廳只排有一張桌子,這時以面對大門的左側為首位,右側為第二位。然後從左到右,穿插論序,面對正廳的右側為最小。如果安排二張桌子,這時候以左邊桌位為大,右邊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稱之為「一品席」,這種情況,以首席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間第一回斟酒(亦稱篩酒),是按尊卑長幼次序先後斟酒,最後再給自己斟酒。酒斟好後,酒壺嘴不能對客人,要對著自己,否則就是失禮。敬酒時,敬酒者要站起來,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誠意),右手舉杯講幾句祝頌的吉祥語,並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遲到,視不同情況罰酒1-3杯,婦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離席。 客家人喝酒時,為了增添酒興和熱鬧氣氛,在各種宴會場合,或俗、或雅、或簡、或繁,都有猜拳助興的習俗。猜拳時還有一些規則,比如出三時,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時,大拇指要側向,不能往上翹。出二時,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時要側向,不能象燈駁殼槍一樣食指指向對方,以表示禮貌。 客家人酒令,具有豐富的知識性。猜拳的數字從零到拾,如猜中雙方所出的手指合計數,即為勝方。如雙方同時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採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時叫「一品高升」;猜「二」時,叫「兩家和好」;猜「三」時叫「三星高照」;猜「四」時叫「四季發財」;猜「五」時叫「五子登科」;猜「六」時叫「六六順心」;猜「七」時叫「七巧成圖」;猜「八」時叫「八仙慶壽」;猜「九」時叫「九久長長」;猜「十」時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語。 客家人酒令花樣多,有文化的人還喜歡「字詞令」(包括地方特產令、農諺令等)、「詩詞令」,此外還有「通令」(多是別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謎等。客家人喜歡通過酒規酒令、這一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游戲,增添酒興,消除寂寞睏倦,直至盡歡盡醉。
客家的「崇九」風俗
客家話"九"與"久"同音,故客家人把"九",視為"吉祥"的象徵,有"崇九"風俗。客家人建新房子,通常要挑選與九相關的日子,如初九、十八等。所建樓房的層數和房間數也是九的倍數,認為這樣可以長久同居共處。"九"在客家人的婚煙嫁娶中顯得尤為重要,男女雙方相親、換帖,一般都選與九有關的日子,聘金尾數要帶"九",如1999元,迎親的隊伍也要湊足9人,凡禮品都要9方為吉利。客家人做壽,壽粄要做81或360個,所用菜都暗切"三、六、九",如三鮮湯、燉狗肉(狗偕九),韭菜豆腐、重陽(九九)壽糕等等。 由於九與韭諧音,小孩破學啟蒙都要食韭菜。客家山歌也用韭諭九,如:"燕子含泥過九江,妹子送郎出外鄉,九月九日種韭菜,兩人交情久久長。"客家人對九的重視,還表現在把正月初九視為良辰吉日。春節後,出門做工、經商的人一般要到初九這天才離家啟程,期望在新的一年裡吉祥如意,興旺發達。節日與習俗
主要節日
客家習俗客家人的習俗大致上包括全國性的傳統歲序節俗,地方性崇拜、禮節等。 ☆春節:有拜年,游樂活動等,是最隆重的節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元宵節吃元宵,玩燈,賞燈,猜燈謎。 ☆二月二:開正節。 ☆清明:客家掃墓習俗多從春分開始,清明達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稱為五月節或者端陽節。節日主要內容是吃粽子,雄黃酒,龍舟賽。 ☆七月節:也即鬼節。 ☆中秋:民間通稱八月節。吃月餅,賞月等風俗大體各地相同。 ☆重陽節:客家人叫「九月節」。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過年」之說。 ☆齋戒日:為少數客家人所有;在4月20日【非回族齋戒日】
主要禮俗
婚姻禮俗 說媒 過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歲以後就可托媒人說媒,介紹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說,也有女家請媒人先訪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兩家通過央媒說合,如雙方都有意,就約定時間「看妹子」。 寫庚帖 雙方同意後,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後,各請算命先生來「合八字」。如八字合得來,不會相沖相剋,就寫出庚貼(俗名婚單),各置於香案之上,如三天內無不祥之兆,這門親事就定下來(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貼送還女家)。 編紅單 也稱「開紅婚帖」,或叫講財禮。由男方父母,宗親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將男方要送給女家的財禮開具出來。紅單中有的還要寫上回婿禮品,如帽、銀花、衣服、鞋、襪等。開紅單過程中,雙方會討價還價,最後協商敲定。紅單開完後,男女雙方還要交換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後男方來人在女家吃完中飯回去。 定親 也叫「行大禮」,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確定下來。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豬頭、魚、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場。吃完中飯後,女孩子要出來見面,稱男家父母為爸媽,兩家父母相互稱親家、親家母。 看家門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時間有的在「行大禮」前,有的在「大禮」後,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親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幾人,不帶禮品,就是帶一點,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後,男方要請算命先生擇定過門日子,包括新娘出門的日子、時辰,到男家後歸門的時辰,此外女方裁紅衣、男方鋪床的日子也要同時擇定。 送菜和抬嫁妝 新娘過門前一、二天,男家要請宗親將紅單規定的聘禮和魚、肉、禽、面條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來時就把妝奩、傢具等帶回男家。 迎親 也叫接親或過門。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親,有鼓手樂隊,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轎的,有燒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廟宇、社公燒香),一個挑擔的,一頭挑帶路雞(一公一母),另一頭是酒和松明,一個女的要帶上新娘穿的衣服,還有扛木篋的二人,要扛去魚、肉、酒、糕餅、香煙、鞭炮、蠟燭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轎,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權代表,隨帶紅包一、二十個。 接親的人到女家後,先吃點心,然後由女家二人帶著到祠堂燒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設宴請客。 新娘動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時或卯時,越走天越亮,象徵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門,也不會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親隊伍前面是打燈籠的,接著是吹鼓手,花轎在中間,後面是接親的人。 新娘到達男家,如還不到所規定的入門時辰,就要在大門口坪上或在門外旁邊房子等候。入門一般是早上七、八點或八、九點,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門時辰,新娘要踢轎門,由男方的伴娘將新娘牽出轎,然後在大門口「過火堆」,新娘從用杉樹枝燒起的火堆上跨過,才進大門。 拜堂 新娘在鼓樂聲中進到大廳以後,就開始拜堂。大廳擺設香案,東邊站父母、長輩,西邊站外戚,北邊站房親,南邊站小輩。拜堂前,外家要給新郎掛紅,用五尺長的紅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紅五尺長,一心拿來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貴子,早生貴子中個狀元郎。」拜堂時,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禮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對拜。 中午辦酒席,吃婚宴,用高聲地炮邀客,每半小時放一次,酒席開始入席時放三響。接著由禮生報名單,一桌二個上席,按輩份和親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後其他人隨便入席。男女賓客分開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鬧房 鬧房一種在大廳鬧,一種在新房鬧,也有先在大廳鬧後到新房鬧。鬧房期間,鞭炮隔幾分鍾放一次,一直鬧到午夜方停。 回門 也叫「轉門」。一般是婚後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來請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罷午宴,當天回來。 送滿月 結婚後一個月,新娘娘家要來送滿月,同時送來小雞、蔬菜、種子、谷種、豆子等,示意五穀豐登,財丁興旺。 而往往婆婆對兒媳會嚴格~ 嫁入3天後要開始幹活 傳統喜慶習俗 1.誕生禮儀 催生 出嫁女兒懷孕快分娩時,一般是嬰兒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帶著雞、雞蛋、面條、粉乾等來到女兒家「催生」,有預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親已不在,則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設宴招待。 2.成年禮儀 客家的成年禮儀分男、女兩種,男子的成年禮儀叫做「冠禮」,女子的成年禮儀叫做「笄禮」。(客家的成年禮儀俗稱「出花園」) 祝壽 祝壽時,出嫁的女兒要送來大公雞,還要送壽衣、壽帽、壽餅、壽鞋、壽襪,從頭到腳一整套,父親做壽,同時也要給母親送上一整套,此外還要送來壽軸、喜炮、壽燭、公雞以及壽桃、壽面、壽餅、壽酒、壽肉等。其他人來祝壽,一般親友送壽幛、壽聯,或者再加上送禮金。 不少地方,七十歲以上高齡、子孫多、家境較好的老人祝壽,要舉行拜壽儀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壽,是知情人自行送禮,上門祝賀,先賀後請;除內親、至交有發請帖外,不賀不請。 4.建房遷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喬遷新居亦視為重大喜慶之一,要進行隆重慶賀。 建房時,房屋定位,房門定向都要請堪輿先生測定,豎柱上樑時,要張燈結綵,貼紅聯。新房建成後,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進行「驅邪」、「除煞」,然後才能遷入居住。 廣東揭西客家地區遷新居前要請相士「撿日「(即吉日吉時,吉日多為年頭年尾,吉時為晚上),在新居大門設八仙桌,擺酒席,由相士主持,請如門神、土地等諸神,及前三代祖宗前來享用,稱為」拜門神「(未」拜門神「先行入住稱為」借住「)。然後焚化由相士寫的地契,向諸神及祖先通告此處已有主。待神靈祖先食罷,焚燒紙錢及放鞭炮。後一家之主提燒旺的炭火爐,家眷各自拿新的廚具等小物件(家中人丁較少的則帶母雞及一窩小雞,寓意人丁興旺),新居每一處都要經過。 次日早上,同族媳婦大早前來幫忙」擂茶「(地方客家人接待客人之食),做湯圓,接待前來祝賀的親友,中午的時候准備宴席款待親友等。禮節諸多,粗略描述。 傳統歲時習俗 過年 「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人們很早就開始准備過年。九、十月開始曬番薯片、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開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戶戶要蒸年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等,歡歡喜喜迎接新年到來。 過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過年氣氛最為熱烈、最為歡樂愉快的一日。這天上午,家家戶戶要拜菩薩、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廳堂要掛起祖宗畫像,在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谷倉門上、禽畜欄前、傢俱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要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乾乾凈凈過年。各家廳堂還要陳設供桌,布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團圓飯,菜餚豐盛。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以示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飯前,要先給祖先篩酒,將酒灑地,然後開始吃飯。席間,老人小孩吃雞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歲 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乾乾凈凈,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辭舊歲,迎新春,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家長要給小孩發壓歲錢,有些地方還要給老人壓歲錢。 開大門 正月初一按《通書》規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飯後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小孩們穿著新衣,歡樂嘻戲,有的爭向年長者拜年:「公公叔叔家發財,糖子餅果拿給涯(我)。」 正月初二,走親戚拜年。特別是新婚女婿(岳家會用書貼來請)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倆口一起去,也有隻女婿一人去;有的當天回來,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時要帶小母雞、米果、糖果和香燭、鞭炮等,到時要在岳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中午岳家請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熱情。 吃歲飯 初三早上吃「歲飯」(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飯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幾個人就插幾雙,再插上一根帶葉樹枝,有的還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歲飯前先要把飯擺在「當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歲飯要准備很多菜,有雞有肉,與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差不多。初三不能殺生,雞要在初二殺好或過年時留下。 游神 潮汕地區客家村落(包括潮汕村落)會在每年年初固定的日子將村裡的宮廟的神明請出,組成一個少則幾十人,多則一二百人的游神隊伍,敲鑼打鼓穿街過巷。請求神明保佑村裡各家各戶事事順利(此處之神明幾乎都有潮汕守護神--三山國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廳堂的祖宗畫像要收起,紙門簾要取下燒掉,外出做工幹活的就可以啟程了。 正月初七,要吃「七樣菜」,這里的「七樣菜」指的是純素菜七樣加在一起燒炒而成。 也就是擂茶[4],客家人都在人日這天吃擂茶,配上七樣素菜享用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家家戶戶要籌辦菜餚,喝酒過年。要鬧元宵,新春遊樂活動到達高潮。 從過年開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樂活動不斷,以游龍燈、舞獅為多,有的從正月初一、二起開始活動。龍燈和獅隊來到前,會預先發貼,來後要給他們送紅包、吃點心。龍燈、獅隊等除到各家各戶表演外,還要到村中各廟宇和祠堂向神靈及祖先拜年。逢到春節後的第一個墟期,各路龍燈、船燈、獅燈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開墟」。春節到元宵期間,各地還有以下一些游樂活動: 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組成一個小隊,向各戶送春牛圖,有吹嗩吶的,打小鼓的,敲小鈸的,在每家門口吹打,送上「恭賀新禧」紅貼,主人會給紅包。 船燈 燈狀似船,在陸地表演游唱。春節前排練,鑼鼓隊,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後,吃罷點心,在開闊場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懷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調,艘公只管劃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開天官」,唱「天官賜福」等,最後喝酒吃飯。 獅燈 有儺人出場,一個獅頭,一個獅尾,一個孫猴子,一個沙和尚,還有鑼鼓隊。獅、猴、沙和尚演唱完後,要進行武術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獅隊過年前要請師傅教練武術。 春分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後,然後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後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區除大部分是春分掃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掃墓的。清明節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壇的。 端午節 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家家戶戶買肉、殺鴨、包粽子、做米果過節。端午是個大節,許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會回家過節。 中元節 客家地區多以七月十五為「鬼節」。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過節,謂「七月十四人過節,七月十五鬼過節」。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節 八月十五中秋節,俗稱「八月節」,也是個大節。吃月餅,賞月,慶團圓。各家各戶要置辦酒菜,買豬肉、宰雞鴨、做米果過節。中秋晚上,家人團聚過節,飯後吃月餅賞月。 重陽節 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也叫重九節,俗稱「九月節」,是年尾大節,有「過了重陽無大節」之說,出門的人很多都要趕回家過節。這一天,很多地方人們要帶著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風箏,謂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說,此俗系祖先從北方中原帶來,代代相傳至今。這一天,有些老人和婦女則上山到庵廟燒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農歷十一月,也叫「過冬年」。過冬至要吃豬肉、牛肉,做米果、煮湯丸,有錢人要吃鹿茸、人參補冬。 民間娛樂 客家民間娛樂內容非常豐富,節日的主要有秧歌、龍舟競渡、踩船燈,舞龍燈,舞獅,高腳師,迎花燈,踩馬燈,打花鼓,樂器會,演戲,放煙火,平時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彈琴,彈箏,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紙牌,擲狀元簽,打麻將,養花,釣魚等。

B. 客家人自製的農家菜有哪些

准備好食材1、菜乾20g是婆婆自種的綉花錦菜新鮮曬制而成不僅香也很健康2、肉糜200g 3、中筋粉250g 4、油鹽 生抽老抽黃酒少許

C. 客家民俗具體有哪些

客家民俗:

1、做茶果

凡大時大節前,如春節、清明、中秋,家裡的女性長輩便喜歡聚在一起做茶果,「糍粑」、「甜皮咸餡」、「喜粄」、「印粄」等等。如今這個場景越來越少見,再到我們的下一輩,估計就只能從照片和明信片中再現這個溫馨的場面了。

2、婚慶嫁娶

客家人的婚嫁習俗最繁瑣,同時也是將中國傳統保留得最好的。譬如新娘入夫家門之前頭頂「米篩」,寓意就是「米篩頂頭千百眼,滿屋哥叔做官回,滿屋哥叔賺錢歸」。別以為這是老土的做派,連樂壇天王陶喆結婚的時候,他的妻子進門前也得頂著個「米篩」。

3、拜山祭祖

客家人最注重祭祀祖宗,本地簡稱為「掛紙」。以前多在秋天祭拜,如今也有春秋兩祭。祭祖一般是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這種情況下全族或全村都一齊出動,規模盛大,隊伍往往少則幾百多則上千人;之後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

4、節日圍餐

客家人喜歡熱鬧,尤其是親戚之間的聚會頗多,因此我們小時候都曾有這樣的記憶,大家到祠堂吃「圍餐」。只要帶上自己的碗筷和板凳,好菜好飯隨便吃,濃濃的風土人情讓人非常懷念。

5、新春上燈

年十二上燈,在客家人的習俗里,燈諧音「丁」,即添丁的好兆頭。春節後元宵前,凡是生了兒子的家庭都會購買燈籠點起來,如果在宗祠里有組織,還能到集體點燈,是為「上燈」。

(3)地道客家美女什麼農家事都會做擴展閱讀:

1、客家人受儒家學說的熏陶,在輾轉南遷過程中戰生荒、求生存、圖發達而逐漸形成的文化心理意識的積淀,客家人在生活中十分重視彩頭,或稱兆頭。

2、客家人經營的商店、廠場名稱,普遍進用昌、隆、興、利、秦、和、豐、發、盛、茂等字,其寓意可想而知。

3、讀書求出路,是客家人世代相傳的風尚,許多小學名如啟幼、育民、培益、文德、宣明、培英、四育、中興,文鋒等,都包含預祝成才成器的心願、每年初開學那天,家長都要給讀書的孩子吃上芹菜、蔥子、蒜子、雞肉、雞蛋等,芹萊諧勤奮,蔥子諧聰明,蒜子諧會算,雞諧乖(健康),雞蛋(又稱雞春)諧春光。

D. 汕尾陸河的獨特的客家文化

豐富的旅遊資源
陸河是個純粹的客家縣,又地處潮汕方言區,長期演變出獨特的客家風情。在民間藝術方面,既有故事、笑話、諺語、俗語、歇後語、傳說、山歌等口頭文學,又有腰鼓舞、秧歌舞、踩高蹺、舞獅、耍龍、撐景、搬地景、木偶戲、雜技魔術、八音牌子等文化表演項目,還有國畫、油畫、木雕、泥塑、扎花燈、根書等民間文藝美術創作。客家飲食文化也獨具特色,如擂茶、打米程、做糍粑、釀黃酒、釀豆腐、腌鹹菜,還有扎頭糕等二十幾種糕點小吃品種,頗富盛名。
民風民俗具有濃厚的山區客家特色。山區節日活動較多,且與農事有關。如農歷七月「立秋」插完田,農家人為慶早造豐收和完成晚造種植任務,以宰雞鴨,做糍粑,謝神明,答謝親友互助;有的地方「冬至」搭稈棚,做糍粑,為耕牛儲過冬飼料,感謝老牛的辛勤貢獻。在慶新春鬧元宵活動中,有組織醒獅隊、曲藝班,過鄉入村賀歲拜年,增強村民團結與友誼的;有山區青年男女盪鞦韆、坐翻天車,男青年比賽「走神」,表現山區彪悍與頑強的;有鄉村農婦精心製作一米多高的「米程崗」、「景」供奉神明,以展示自己聰明與靈巧的;有表現山區人智慧的河田、螺溪、河口、黃塘的「高景」和新田的「地景」;還有南萬鎮的「唱象歌」、「跳象舞」。其中較有特色的就是每年正月二十河田出「景」。「景」者美麗奇特的景觀也,又名「高台飄色」,歷史悠久。
陸河地靈人傑,歷來人才輩出。明代曾出現葉夢熊、葉高標等朝廷一品官員。建國後,涌現出一批政界、軍界、文化界、企業界傑出人才。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謝非,現任某大軍區中將、副司令員誕生在這里,著名書畫大師賴少其也在這里成長,馬來西亞甲板大王彭雲鵬先生祖籍也在陸河,全縣旅居海外僑胞和港澳台同胞達30多萬人。
陸河自然景觀奇特,群山起伏,層巒疊嶂。其中南告峽谷風景區,不僅有上鷹嘴、下鷹嘴,如兩只蒼鷹昂天長嘯,而且下面有石榴花石、獅子石、蝙蝠石、麒麟吐火等奇特巨石,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三門寨」瀑布,一橫排三瀑布,高達四、五米,十分壯觀。峽谷河床中有一石洞,名為「巨石含珠」,洞中有一圓珠如排球樣大,水沖石轉,永不停息,但看得見而取不出,是一絕奇觀。
螺溪鎮書村河的「旱崆」,是一個奇特景觀。水從上游浩浩奔來,到了「旱崆」突然消失,而水從怪石嶙峋的「旱崆」底下流過,隔幾百米後才見蹤跡,趣者以石擊之,聲響如鼓。
特殊的地質地貌使陸河擁有豐富的溫泉資源。全縣共八個鄉鎮,五個都有溫泉。較大的要數上護下隴溫泉和河田湯子里溫泉。上護溫泉屬碳酸鈉鈣型,溫度44℃至56℃;河田溫泉為硫磺質的,溫度較高。兩處水質都較好,常浴可治療慢性關節炎、心肌炎及各種皮膚病。
記載陸河客居悠久歷史的有民居九廳十八井、圍籠屋、商賢家廟、五星宗祠、「三世一品」祠,清代雍正年間的時雍樓、參城的古城堡;印證客家人尋求精神寄託的有尖山寺、聚雲寺、廣德寺、回龍寺、石船庵、南慈庵等佛教名剎。
陸河革命歷史遺跡不少。新田圩天主堂是1925年3月和10月周恩來兩次率革命軍東征時住過的舊址,又是大革命時期1927年5月召開海陸豐、汕頭、惠州地委及各縣黨組織、農會聯席會議,決定成立「惠、潮、梅」農工救黨軍總指揮部的地方。有1929年激石溪「紅軍醫院」舊址;有1927年10月「八一」南昌起義一部(即紅二師)駐地激石溪「三江口」舊址;有1930年成立的海陸紫縣委、縣蘇維埃所在地——激石溪高崗子舊址。
1949年2月河田解放,3月邊縱司令部、東一支司令部、江南地委、陸豐縣委先後進駐,河田成為東江革命根據地解放廣州的指揮中心。
陸河縣幾乎是百分之百的客家縣。據了解,新田鎮橫隴管區有部分居民既講客家話又通曉「福佬」話。陸河先民原居黃河流域,歷史上由於災荒,而分批南遷,先後抵達古龍川、福建汀洲以至江西。他們的生活風俗習慣大多保留著中原人的色彩,但多少也受閩粵福佬人習俗之影響。而傳統節日愴們卻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統,現將陸河節日風俗分述一二。
過年是客家人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日。陸河人過年習俗歸納起來,大致有節前准備、三十下午祭祖、除夕吃團年飯、守歲、燒鞭炮(開門炮)、初一吃齋、初二開年、初三關送窮鬼、初四回娘家、初七過人日(吃七樣菜茶)、十五過月半(鬧元宵)。
農歷十二月廿五日謂之「入年價」,三下午,各家用最肥大的閹雞、豬肉、蛋品、米 米反 酒類到本宗公廳或祠堂集體祭祖。這是客家人受傳統的儒家人倫公廳或祠堂集體祭祖 。這是客家人受傳統的儒家人倫思想影響,保留著極其鄭重的敬祖禮節。從古及今,誰也不敢怠慢,一代一代地傳上來。祭祖歸來,合家圍坐一桌吃團年飯、圍爐守歲,共敘天倫之樂。正月初一早,每個家庭都要鄭重其事地選好開門時辰。最早在春歲除夕十一時三十分,最慢者在卯時上四刻,打開大門後點燃串炮,這正是炮竹一聲除舊歲之意,也預示新的一年開始。說到「燒串炮」,則追溯到「燒青竹驅邪祟」的傳說。有史載:李畋居山中,鄰人仲叟為山臊而祟,畋令旦夕於庭中用青竹投火中,竹在烈火中受熱爆破,發出「噼!噼!啪!啪!」之響聲,鬼祟乃驚遁,至晚果安然無事。後人高誤以為爆竹可以驅邪祟,遺俗相傳至今日。
初一吃齋之俗與宗教有密切關系。客家地區以肖民間信佛道首甚多,但多不出家。即使不是信徒,也受到佛道一些影響,延而習之,即形成了一種地方風俗習慣。初一早起,家中主事者則虔誠地嗽口洗面,鄭重其事地向神明、祖先頂禮膜拜,拜畢全家共吃第一餐齋。至初二日民間謂之「開年」,此時重新殺雞鴨,是日天未亮就食「開年飯」。
「初三窮鬼日」。正月初三,這天即把家中、門外堆積的爆竹紙屑或其它垃圾污物全部清掃,俗稱「送窮鬼」。是日既不外出做客,也不歡迎家人到來。此俗,如今已不盛行。
「初四回娘家」。經過自農歷十二月到正月初三一連一個余月的緊張活動,家庭主婦,至初四日方稍為有閑暇,帶著禮品回娘家(轉外家),住上幾日,最慢於初六日又要回到家中。因古有遺俗,稱之「七不出、八不回」。其意初六不回,則要待到初九日,如初九不回,須待到十一日了。因當地稱初十日為「小天穿」,不利於外出。
正月初七過人日,吃七樣菜茶。「正月初七是人日」,顧名思義,人日即人的生日。據傳天地初開,萬物滋生。一日生雞、二日生狗、三日生豬、四日生羊、五日生牛、六日生馬、七日生人、八日生谷,所以初七日是人日,這是萬物出生中最靈的一天。陸河人在這一天上午要煮「七樣菜茶」為主吃。「七樣菜」即蒜子、芥蘭菜、荷蘭豆、脈子菜、生艾、茴香菜、薄荷等。家庭較富者則外加以蝦仁、魷魚、香菇加油炒熟,然後用上好幼茶(綠茶)、芝麻、花生放入陶制瓦缽內,擂茶。七樣茶泡入茶中或加入米飯,或入炒米花,由各人所好。這種茶既香醇可口,也清熱散寒,驅邪扶正,沁人心脾,為客家人世代相傳的,中國獨一無二的民間美食。
客家擂茶,源遠流長,待另一章再作專題介紹。
正月十三迎神、做丁酒。
正月十三日農村習慣叫做「開燈日」。有何出處待考中。這一天是迎神和做丁酒。
迎神,,即把山間廟中的「王爺」、「帝爺」等用轎子抬回村裡來,安放在已預先搭好的帳篷屋裡,這種屋叫「燈棚」。燈棚門口貼著大紅對聯,內容大多是贊美吉利之詞。
迎神當天,天剛蒙蒙亮,人們便聚集在燈棚前准備迎神,每家主事者都帶香火,提著燈籠,按排列順序整好隊伍。帶頭者為迎神主事,他提著「籮格」和大燈接著是打頓子銃的人(外地稱三靶連銃),接著是十幾面以至幾十面旌旗,抬神轎、打鑼鼓的,最後是參加迎神的群眾。三聲頓銃,隊伍便浩浩盪盪地出發了。一路上炮聲隆隆,鑼鼓喧天,旌旗招展,火火閃閃熱鬧非凡。把神迎至燈棚前幾十張八仙桌上擺滿祭品,非常豐盛,拜畢,迎神即告結束。午間,燈棚前的戲台上或演木偶或演漢劇,四鄉八里村民雲集此處興致勃勃觀看演出。
下午,按慣例,去歲娶老婆生有男孩者,須在燈棚做丁酒,即為添丁進喜,此俗現在只有個別鄉鎮的村寨流行。
正月十五鬧元宵。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上元節,變叫元宵節,俗稱「正月半」。這一天,陸河農村、城鎮居民的食物以「菜包米飯」為主。一大清早,家庭婦女則要動手准備做米的菜料。一般人家均以鮮大蒜莖搗碎、豆腐丁拌勻調味為餡,米反坯則採用白米粉下鍋調適當水,加火烹熟,謂之「烹坯」。最後家庭主婦邀請鄰里嬸嬸們包將起來。做好的生米反,再下鍋蒸熟。清爽可口香氣襲人的「菜包米反」出籠了。此米反多食不膩,越食越想食。當地流傳這么一句「唔怕媳婦做一晝,不用家倌嘴一扭」。陸河這一地道風味小食遠近聞名,來陸河者都想親口嘗一嘗。更有久居海外的華僑及港、澳、台同胞回到故鄉,必要飽吃幾頓。
正月十五日,按過去習俗,農家必做三件事:一是到竹林里砍一根濃綠出尾的竹尾,插在雞棲上;二到麥地里挑四穗最大的麥穗,插在大門上方兩側。所做一切,是農民們祈求新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之意。
入夜,男女老幼,乘著月色到早已搭置的燈棚觀看花燈、鬧元宵。通常,花燈會形式多樣,五彩繽紛。其集藝術性、知識性、趣味性、民族性於一體,深受群眾歡迎。諸如嫦娥奔月、雙龍戲珠、八仙過海、西遊記、謎燈、走馬燈等等。真謂是燈棚處處樂聲悠悠,人聲鼎沸通宵達旦,火樹銀花不夜天。
在陸河縣,不管是縣城還是鄉鎮山村的酒樓大排檔,人們都可以嘗到產自深山小溪的風味美食--坑螺。
坑螺,當地人們又稱石螺,是陸河山區的著名特產。它的外殼堅硬,色澤暗黑,體形略長,腹便發達。生活在陽光充足而水又潔凈的山間小溪之中,晝伏夜出,平時大多吸附在水中的石塊或卵石之上,具有兩棲本領,以石頭的微生物、小型藻類以及苔蘚類水生植物為主食。
坑螺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風味美食。它的肉質十分爽脆,味道極為鮮美,含豐富的蛋白質及糖苷等營養成分,並且既無泥味又無苦味,是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山區特產,因而成了餐桌上的美味。
食用石螺以手指般大小為佳,食用坑螺的方法多種。最上乘的食法,以鮮炒為宜,通常用清水浸養坑螺一天左右,使其排出污垢,然後鉗掉螺尾,將螺體洗凈,配以姜、蒜、辣椒等一同放入油鍋中用猛火爆炒,再加上些少白酒、薄荷略燜一下,即可食用。用坑螺煲湯還可以配以排骨和少量酸鹹菜,期味道則鮮美清爽利口,還可將坑螺蒸熟後挑出螺肉,配以佐料,用以煲湯,用以醮食。如把凈體坑螺配以溪黃草用慢火煲湯,則又另有一番風味,不但可以品嘗到風味獨特的靚湯,而且具有清肝明目,除濕祛熱之功效。
在我國博大精湛的壇壇茶藝中,「客家擂茶」可說是一枝獨秀的奇葩。它以古樸見奇趣,以保健見奇效。千百年來,流傳民間,名聞中外。如果到客家作客,熱情的主人招待你的,首先便是客家擂茶。當主人笑吟吟地奉上一杯(碗)香氣的擂茶後,再慢慢同你聊天,讓你慢慢品償擂茶的滋味。擂茶入口,甘醇味美,清香爽口,再喝幾口,滲入心脾,十分暢快,主人見你喝得舒暢,便一勺勺替你加添,殷殷情意,你會感到心滿意足,不亦樂乎。
擂茶製作很獨特,但客家人都有熟練的擂茶功夫,猶其是客家婦女,人人都是擂茶的能手。每個客屬家庭,都有一套擂茶工具--擂砵和擂棍。擂砵多是陶制的,口徑約1.5尺,內壁刻有精緻的細紋,外形美觀,擂棍長約2尺,用上等砵子樹或油茶樹干做成。擂茶的時候,首先將上好的茶葉如老幼茶、蓮子心茶等配上炒過的芝麻、花生等配料放入擂砵,手握擂棍,有節奏地旋轉擂動。擂呀擂,直至將砵內茶料擂成粉末,然後加進少許(適量)食鹽,沖入開水,便成一杯(碗)香可口的擂茶了。一杯(碗)擂茶奉上你面前,你會感到一股撲鼻清香,初飲一口,你會感到口舌生津,齒內留香,再飲一口,神清氣爽,五內俱暢,慢慢品償,其樂無窮。擂茶有多種配製方法和用途,不同的配料,有不同的用途。例如,在擂茶料中,加上少許胡椒粒(或胡椒粉),便有溫中散寒的作用,對胃寒體弱,畏寒夜尿頻密的老人,飲上幾次後便能醒胃禦寒,精神煥發,長飲可益壽延年。擂茶當中,還有炒米子茶、炒飯茶等,製法簡便,只要把青菜、暇米、花生炒熟,同茶葉擂末,加少食鹽,沖泡成茶,投飯進食,不但香甜美味,還可解渴充飢。
隨著時代的進步,客家擂茶的配料也越來越進步。現代擂茶除了選擇上好的茶葉、花生、芝麻等主要原料外,還可隨不同季節和需要,加進不同的配料。例如春夏季節,天氣濕熱,擂茶常配上一些鮮艾葉、薄荷葉、布驚葉、苦茶等清熱去濕解暑之品;秋天天氣乾燥,擂茶料中配上白菊花,金銀花等潤燥之品;冬天天氣寒冷,擂茶料中加入玉桂或桂皮,肉桂子,胡椒等暖胃禦寒之品。也可因各人身體情況,配上適合的茶料,製成多種擂茶,使人飲了擂茶,提神醒腦,預防疾病。
客家擂茶可以防病,並非虛言,相傳三國年代,劉備帶兵南下至湘中,當時正值盛夏,天氣炎熱,不少將士染上瘟疫,威脅將士生命,劉備心急如熱窩中的螞蟻,四處求醫問葯。百醫不得其解,當時有位客家婆婆,見此情勢,受惻隱之心的驅使,向劉備獻出其祖傳擂茶秘方,眾客家鄉親獻出擂砵、擂棍,為將士泡製客家擂茶,分派眾將士飲用,不幾天,患病將士痊癒,無病將士,個個健康,客家擂茶成了劉備軍中的靈丹妙葯,流傳至今。
如今,請客人喝擂茶,已經成為客家人最普遍,最隆重的待客禮節,婚嫁壽宴、新居入伙、朋友來訪、添小孩,兒女高考中榜、請謝師宴等都以擂茶招待賓客,大碗敬,小碗添。甚至冤家和解,也以擂茶款待,握手言歡,和好如初。擂茶成為客家人社交活動的重要飲料。正如民歌所說:「道旁羊屋兩三家,見客擂茶旋點茶,漸近中原語音好,不是淮水是天涯。」

E. 客家話的容家麻是什麼意思,是個故事嗎\d_page_type=1

其實應該稱為「農嘎麻」。這是小時候大人們老喜歡嚇唬小孩子的傳說。因為我們誰都沒見過。

「農嘎麻」應該是類似於流浪人(而且是女性),經常出沒於深山裡面,並且被妖魔化,經常做抓小孩拐賣小孩吃小孩之類的事。

反正就是想嚇唬小孩,不要整天到處亂跑唄,特別是晚上。

我是一個地道的廣西客家人。小時候我也被嚇唬過。

嘿嘿

F. 客家人農村喜事菜單

金針炒豬雜或者木耳炒酸菜、酸菜炒竹筍等,謂之開胃菜;接著就是香芋扣肉,客家人喜歡把豬肉切成大塊方形,這道菜是在兩塊五花肉中間夾一塊香芋片,這樣做既避免了大塊豬肉的油膩,又使肉片上夾雜香芋之味兒;除了這兩道菜,八盤里還包括傳統的香菇煮豬手、肉片炒米粉、客家丸子(一般為豬肉丸),還有被稱為客家第一大菜、第一名菜的客家釀豆腐;當然,無雞不成宴,還得上一盤白切雞,這是自家飼養的農家雞,也是客家人招待貴賓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最後再上一道:農家自種的青菜(一般為捲心菜、包菜,寓意團結、同心)。以上便是在客家農村喜宴中最為常見「八盤」。事實上,客家菜擁有著自己根深蒂固的菜餚文化,著重突出「田園之美」,除了這常見八盤,有的人家還會加上自家養的魚、山間採摘的一些野菜等能體現農家田園風情的菜餚。

G. 客家民俗文化介紹,客家民俗有哪些

1.建房習俗

舊時建房要請堪輿「三定」,所謂選擇「風水寶地」。一是定地形;二要看當年興工「利不利」,最忌「三煞方」;三是定動土與上樑的日期,「要擇黃道吉日」,又說「最要日腳干凈」。初定以後,還要專程復核。破土動工那天(或早幾天)要安「楊公符」,殺雄雞祭符,安好後,每日要向「符」朝敬夜香,直至竣工後還要供奉數年。

閱讀全文

與地道客家美女什麼農家事都會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生命線婚姻線怎麼樣 瀏覽:84
患癲癇病的人婚姻會怎麼樣 瀏覽:244
雪鋒的故事都有哪些 瀏覽:293
如何能獲得經濟補償金 瀏覽:5
如何查看自己的事業編 瀏覽:127
明天怎麼吃食物健康 瀏覽:862
三黑風暴根據哪個故事改編 瀏覽:952
美女說哪裡都累 瀏覽:527
焦作幸福家園小區怎麼樣 瀏覽:563
男生友誼和愛情哪個重要 瀏覽:915
2021新經濟元年怎麼樣 瀏覽:245
集體經濟分紅證明怎麼寫 瀏覽:815
在醫院要用什麼健康碼 瀏覽:837
美女賣魚怎麼賣 瀏覽:702
不被認可的婚姻婆家什麼忙也不幫 瀏覽:269
五通區經濟怎麼樣 瀏覽:867
當下婚姻的狀況如何 瀏覽:34
事業單位建議考哪裡 瀏覽:866
幸福禮包有什麼用 瀏覽:927
愛情中的劣勢的人都怎麼樣了 瀏覽: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