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郎新娘 > 白居易為什麼贊美女人

白居易為什麼贊美女人

發布時間:2022-05-30 12:44:41

① 白居易詩歌中的女性研究

白居易的詩歌對婦女問題表現了充分的關注,對婦女苦難有一定的同情,對妻子愛憐,對婦女的美德、女性的美以及忠貞的愛情也能夠進行贊揚。但是作為封建社會的士大夫,他並不能真正體會到婦女的悲涼處境,他的女性觀也有很多落後和矛盾的地方,主要表現在維護封建禮教對婦女的要求、堅持「女人禍水」觀和視婦女為玩物三個方面。
白居易留傳下來的近三千首詩歌中,其中很多與女性有關。在他筆下,出現了貧苦的農婦、淪落的歌妓、守陵的宮女、閨中的怨婦、貴妃等不同類型的女性形象,對女性問題表現了充分的關注。讀其作品,就可以發現其女性觀還是比較復雜的,既有進步的一面,又有其封建局限性的一面。
一、居易女性觀的進步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同情婦女的不幸命運,具有人道主義精神。
1、關注勞動人民(貧苦農婦、女工)的貧困和苦難。
詩人從「惟歌生民病」出發,曾創作了大量反映社會黑暗和人民痛苦的諷喻詩。其中就有不少是關切農民的詩篇。他在《觀刈麥》中不僅描寫了為搶時間而甘冒酷熱、頭頂毒辣太陽盡力揮鐮收割的辛勤勞作的農民(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還刻畫了家裡因交納租稅變得一無所有後只好帶著孩子、掛著破竹筐到田頭拾麥穗充飢的貧苦農婦(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更對自己的不勞而食深感「自愧」(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詩人用直接的描寫(描寫了農民和貧苦農婦的痛苦)和巧妙的對比(自己的舒適與農民的貧困的對比;拾麥者與刈麥者的對比,今日的貧婦人正是昨日的刈麥者,而今日的刈麥者也許就是明日的拾麥者)表達了自己對農民(包括貧婦人)的極大同情,對繁重賦稅的尖銳批評。
《繚綾》中「繚綾織成費功績,莫比尋常繒與帛。絲細繰多女手疼,扎扎千聲不盈尺」的詩句,不僅告知人們繚綾這種新型高級絲織品製成的精難程度,還道出了繚綾女工工作的艱辛,也將詩人「念女工之勞」的寫作意圖闡釋出來了。
詩人之所以對貧苦的農民、辛勞的女工會有這樣的情感認識,筆者認為恐怕還是來源於詩人自己早年的貧苦和做地方官任上對下層人民生活感同身受的體驗吧!他曾在左拾遺任上作《論和糴狀》說:「臣久處村閭,曾為和糴之戶,親被迫蹙,實不堪命。臣近為畿尉,曾領和糴之司,親自鞭撻,所不忍睹。」
2、理解、同情宮女的悲慘遭遇,並設法呼籲改變她們的命運。
宮女是封建宮廷制度的產物。年輕靚麗的女子一旦被選入宮,就與宮外世界幾乎隔絕了,長期被禁錮在那好似「牢籠」的深宮里。她們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幸運的,可得到皇上的寵幸。但能長期得到寵愛的又有幾個呢?大多數還是只能在寂寞苦悶之中耗盡她們的青春,凄慘的度過一生。
白居易在《後宮詞》中寫道:「淚盡羅巾夢不成,夜深前殿按歌聲。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熏籠坐到明。」它描寫了構成鮮明對比的深夜前殿的歡樂與冷宮的凄苦,刻畫出了一個宮女失寵後的凄涼心境。
他還在著名的《上陽白發人》中寫了一個凄慘的上陽宮女:「┅┅紅顏暗老白發新┅┅宿空房,秋夜長,夜長無寐天不明;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春日遲,日遲獨坐天難暮;宮鶯百囀愁厭聞,梁燕雙棲老休妒。鶯歸燕去長悄然,春往秋來不記年;唯向深宮望明月,東西四五百回圓┅┅上陽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兩如何┅┅」
唐詩中以宮女為題材的並不少,但很少有寫得如此生動的,敘事、抒情、寫景三者融合無間,富有感染力。作者在這首詩歌中通過上陽宮一個白發宮女的悲慘遭遇,揭露了封建宮廷這種吞噬婦女青春生命的黑暗制度,對地位低下的婦女包含著極為深切的同情①,「表現了作者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②。「入時十六今六十」這位原本是「臉似芙蓉胸似玉」的良家女子,被選進宮後,即經歷了四十多年的幽閉,她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時光,就如此白白地葬送了。幽閉的原因雖然是「已被楊妃遙側目」,但「皆雲入內便承恩」的騙局、那罪惡的宮女制度,無疑是真正的罪魁禍首。白居易不只是同情宮女,而且把宮女作為一個社會政治問題,他曾認為「上則虛給衣食,有供億糜費之煩;下則離隔親族,有幽閉怨曠之苦」(《請揀放後宮內人》),要求憲宗盡量揀放。因此在《七德舞》中他歌頌了太宗的「怨女三千放出宮」,而在《過昭君村》一詩中更反映了人民對選宮女的抵抗情緒:「至今村女面,燒灼成瘢痕。」
3、對被損害女子也傾注了關切和同情之意。
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刻畫了一位色藝雙全、感情豐富而又根本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市民社會下層女子──琵琶女的形象:「……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伏,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今年歡喜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賣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她可悲的身世、凄涼的生活狀況,引起了他無限的同情,更是撩撥起他「天涯淪落人」的情思,以致「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在《婦人苦》中,白居易塑造了一個「苦」婦人的形象:蟬鬢加意梳,蛾眉用心掃。幾度曉妝成,君看不言好。妾身重同穴,君意輕偕老……婦人一喪夫,終身守孤孑……須知婦人苦,從此莫相輕。
這位婦女為了取悅丈夫,刻意打扮,可丈夫仍然不滿,這引起了她的憂慮,於是她訴說自己的種種痛苦,苦口婆心地規勸丈夫「從此莫相輕」。這是一個相當真實的婦女形象,是當時婦女生存狀態的反映。在封建的男權制社會中,男女地位的不平等造成了女性對男性的依附,一旦被男人拋棄,她們將陷入悲慘的境地。為得到男人的歡心,她們不得不投男性所好,按男性對女性的標准來要求自己。如本詩所言,婦女只能寄希望於男性的「莫相輕」以使自己有所依靠。
在《母別子》中,白居易還寫了一個「破虜新冊勛」的新貴拋棄妻子而「使我母子生別離」的悲劇。在封建制度的統治之下,婦女是沒有獨立的地位和人格的,不知有多少婦女遭受到同樣的可悲的下場。這首詩突出了母子生離死別的典型情節,又包含著作者的同情之淚。作者「新人新人聽我語:洛陽無限紅樓女;但願將軍重立功,更有新人勝於汝」的詩句,並未把造成悲劇的罪過歸罪於「新人」,而是向「新人」提出嚴重的警告,從而對「將軍」、那個社會提出了無聲的但又是強烈的抗議③。應該說,白居易認識到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並在詩中提出來,這是難能可貴的。
正是基於他有這樣的認識,他才會發出「須知婦人苦,從此莫相輕」、「人生莫作婦人身,百年苦樂由他人」這樣的感嘆和呼籲。
二、對妻子的愛憐,具有純正高尚的夫妻觀。
《贈內》詩雲:「生為同室親,死為同穴塵;他人尚相勉,而況我與君?黔婁固窮士,妻賢忘其貧;冀缺一農夫,妻敬儼如賓;陶潛不營生,翟士自爨薪;梁鴻不肯仕,孟光甘布裙。君雖不讀書,此事耳亦聞。至此千栽後,傳是何如人?人生未死同,不能忘其身。所須者衣食,不過飽與溫。蔬食足充飢,何必膏粱珍?繒絮足禦寒,何必錦綉文?君家有貽訓,清白遺子孫。我亦貞苦士,與君新結婚;庶保貧與素,偕老同欣欣!」詩人認為,夫妻斯守一生,應互敬互愛;要以歷史上的模範夫妻為榜樣,不應著眼於追求物質生活的享受,而是要盡情享受相濡以沫的無限幸福。詩人的妻子雖然僅僅是一位「不讀書」的女子,但是詩人卻沒有看不起她,而是盛贊其「君家有貽訓,清白遺子孫」,並表明自己要與其「偕老同欣欣」。詩中所體現出來的夫妻觀,在當時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是具有多麼巨大的進步性啊!這種互敬互愛、同甘共苦、白頭偕老的高尚夫妻觀,即使是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也同樣閃耀著光輝。
另一〈〈贈內〉〉詩雲:「漠漠暗苔新雨地,微微涼露欲秋天。莫對月明思往事,損君顏色減君年。」(〈〈白居易集〉〉卷十四)夜深了,詩人仍躑躅在剛剛被雨水洗過的青苔上,沾在身上的薄露給人帶來絲絲的涼意。秋天也許快到了吧?可此時的詩人卻仍然遠在他鄉,與愛妻相隔千山萬水。因此,詩人巧妙地以勸慰妻子不要太過思念、要保重身體為借口將自己心中那份對她的無限思念和真摯的關切之情表達出來了。
三、歌頌具有美德的婦女。如《蜀路石婦》:道旁一石婦,無記亦無銘。傳是此鄉女,為婦孝且貞。十五嫁邑人,十六夫征行。夫行二十載,婦獨守孤瑩。其夫有老母,老病不安寧。其婦執婦道,一一如禮經。晨昏問起居,恭順發心誠。葯餌自調節,膳羞必甘馨┅┅
在詩中他刻畫了一個「為婦孝且貞」的「鄉婦」形象。她在丈夫長期不歸,家裡公婆老且病的嚴重困難下,勇敢地挑起家庭的重擔,盡力的調治公婆的疾病,恭順的照料公婆的飲食起居,表現了中國古代婦女尊敬老人、奉養老人的崇高美德。
四、對楊貴妃的女性美進行了直接的贊美,也對其真摯、專一的愛情給以充分的肯定與高度的贊揚,還對她與唐明皇的愛情悲劇寄予深切的同情。
詩人在《長恨歌》中,僅用了了了幾句就在讀者眼前呈現出了集女性的容貌美、神態美和才藝美於一身的貴妃的形象:膚如「凝脂」;「回眸一笑」能「百媚生」;既能「緩歌」、「慢舞」,又能「凝絲竹」。這樣的「尤物」真是打燈籠也難找啊!
詩人還在詩歌中極力表現和贊揚了貴妃對唐明皇真摯而專一的愛情,這主要體現在對她成仙後的描述當中。死後貴妃的魂魄居海上蓬萊仙山,當聽聞「漢家天子使」來到時,「夢魂驚」之餘趕忙「攬衣推枕起徘徊」,以至「雲鬢半偏」「花冠不整」也顧不得就「下堂來」了。其思君心情之急迫由此可見。知道回歸無望,她就托物寄詞,重申前誓,表示願作「比翼鳥」、「連理枝」。其情也堅,其情也專,令人敬佩。
詩中所描述的李、楊愛情是一場悲劇。詩人用了許多動人的情節和語言把這場愛情悲劇寫得纏綿悱惻,特別是對他們兩人生死相戀、夢魂縈繞的那種帶有神話色彩的反復渲染,都帶給人們刻骨銘心的愛情的深深感動。這些都明顯流露出了作者深深的感傷和無限的同情。
盡管這樣,在筆者看來,白居易的女性觀未必全是進步的、人道的,他的觀念中也還有許多庸俗、落後的部分,具有封建局限性。
二、白居易女性觀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有時不自覺地維護封建禮教對女性的要求。
作為封建社會的士大夫,白居易也不自覺地維護封建禮教。
「孝」在儒家倫理中無疑是最重要的。《孝經》說:「孝,文之本也。」傳統中國許多道德觀念和制度,都以「孝」為中心展開。對於婦女來說,她們從小受到的教育的目的就是相夫事姑的「為婦之道」:以翁姑的是非為是非,對夫家的父母完全順從。除「孝」外,對自己的丈夫,則要求婦女「貞」,不論在何種情況下,婦女必須為丈夫守住「貞潔」,所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歷代的封建統治者,為了自己統治的需要,大力鼓吹婦女的「孝」、「貞」,「孝」與「貞」無疑是封建禮教束縛廣大婦女的繩索,是屠殺她們幸福的劊子手。那些所謂「貞節牌坊」和被統治者寫進正史的《列女傳》,無不是以犧牲無數婦女的幸福換來的,正是婦女被戕害被荼毒的歷史見證。
讓我們再來看白居易的《蜀路石婦》,毫無疑問,詩人是贊成婦女「為婦孝且貞」的。《續古詩十首·戚戚復戚戚》中,他也寫了一個誓為夫守節的婦女形象。在《得乙出妻,妻訴雲:無失婦道。乙雲:父母不悅則出,何必有過》的判文中,白居易作出了「孝養父母,有命必從;禮事舅姑,不悅則出。……姜詩出婦,蓋為小暇;鮑永去妻,亦非大過。明徵斯在,薄訴何為」的判決。可見,他是維護封建禮教對女性的要求的。不可否認,作為一種道德觀念,「孝」、「貞」不能不說是一種美德,然而,當「孝」和「貞」被規定為婦女應有的美德,並通過對它的表揚來強化這種美德,就使被表揚者陷入了被利用的境地。可悲的是,當整個社會都在鼓勵這種美德,長期處在男性中心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受禮教熏陶和束縛的婦女,就逐漸認同這種美德,並將這種美德內化為自身的價值取向而嚴格奉行。但是這種價值取向畢竟是男性的價值標准,是男性對婦女的要求。作為男權社會的封建士大夫,一方面,白居易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婦女處境的悲慘,另一方面,他又從自己的男性立場出發,不自覺地維護著封建禮教和男權文化的秩序及統治。
二、堅持「女人禍水」觀
中國詩教向來重視詩歌的「美刺」功能,要求詩歌為政治服務。這樣就逐漸形成了用詩歌進行政治諷喻的中國詩歌的「風騷」傳統。詩人們往往借古諷今,將對現實政治的批判隱含在歷史批判之中。「女人禍水」便是弔古傷今的詩人們面對歷史時好發的感慨之一。《詩經》雲:「亂匪降自天,生自婦人。」(《詩經·大雅·瞻卬》)至於褒姒、妲己更是被視為「禍水」而遭千古唾罵。正因為這樣,「女人禍水」成為古代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
白居易也未能跳出這一觀念的樊籬。
他在《和〈古社〉》(《白居易集》卷二)和《古冢狐》(《白居易集》卷四)里都講了一個妖狐幻化為美女迷惑行人的故事。在《古冢狐》的末尾,他諄諄告誡道:狐假女妖害猶淺,一朝一夕迷人眼。女為狐媚害卻深,日增月長溺人心。何況褒妲之色善蠱惑,能喪人家覆人國。君看為害淺深間,豈將假色同真色!
在《李夫人》(《白居易集》卷四)里詩人也煞費苦心地說道:……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
我們再來看《長恨歌》。唐陳鴻說,白居易「深於詩,多於情」,創作《長恨歌》「不但感其事,亦欲懲尤物,窒亂階,垂於將來者也」(《長恨歌傳》)④。我們姑且不論《長恨歌》主題的復雜,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白居易原本是為「懲尤物,窒亂階」才作此詩的,也就是說,至少他在理智上也認為楊貴妃是致亂的根源。白居易在《胡旋女》中又說:「祿山胡旋迷君眼,兵過黃河疑未反;貴妃胡旋惑君心,死棄馬嵬念更深。」當然,我們可以理解,白居易從「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創作原則出發,以詩歌諷刺現實,他的此類詩作,是對統治者荒淫誤國的諷刺和告誡。然而,從他反復強調的女色「迷」人、「惑」人、以至「喪家覆國」中,我們仍可以看出他根深蒂固的男權意識。歷代王朝的盛衰興亡總有它的歷史根源和現實背景,而作者卻把統治者荒淫誤國的責任轉嫁於女性,再由此勸誡男性從女性的誘惑中掙扎出來,這反映了男權文化對女性的偏見和壓迫。中國社會自古重視禮教,其中,男女身份地位的認同是極為明顯的,男尊女卑、女性為男性附屬的模式貫穿整個中國歷史。她們必須安於自身的地位,而不能像男性一樣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如果某個女性利用自己的天然資源——「色」,獲得了某種利益和權力,而男人又因為貪戀她的「色」而誤國傷身或引起戰爭,女人便被指責為「禍水」,承擔這一責任。而男性的責任呢?不過是得到些微諷刺罷了。作為男權社會的男性作者,白居易並沒有對女性的這一悲涼處境進行反思,他在「戒艷色」、「懲尤物」的反復強調中指責女性的過失,維護著男權文化對女性的壓制。
三、視婦女(以妓女為代表)為玩物
自入仕以後,白居易與妓女聲色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他的詩集中「贈妓」、「送妓」、「悼妓」、「嘲妓」、「戲妓」類的詩便是證明。這類詩又以記載自己與妓女的遊玩交往的為多。如《夜遊西武丘寺八韻》、《憶杭州花因敘舊游寄蕭協律》、《憶舊游》等。
從白居易的詩可知,如當時的很多官僚一樣,白居易也養有家妓。那麼,這些歌舞妓的地位、命運又如何呢?
他在《酬裴令公以贈馬相戲》中說:「安石風流無奈何,欲將赤驥換青娥。不辭便送東山去,臨老何人與唱歌?」《公垂尚書以白馬見寄,光潔穩善,以詩謝之》詩雲:「翩翩白馬稱金羈,領綴銀花尾曳絲。毛色鮮明人盡愛,性靈馴善主偏知。免將妾換慚來處,試使奴牽欲上時。不蹶不驚行步穩,最宜山簡醉中騎。」
兩首詩都提到了「以妾換馬」。從他對「以妾換馬」的反復運用來看,在他的意識中,他的那些歌妓、姬妾的價值也無非就是一匹馬,她們可以隨時被轉讓或者拍賣。在《不能忘情吟並序》中,白居易寫到,他有一個叫樊素的歌妓,「綽綽有歌舞態,善唱楊枝,人多以曲名名之。」這位善歌的樊素無疑曾給白居易帶來很多歡樂。但在他欲「錄家事,會經費,去長物」時,樊素與「馬有駱者」之籍,一在「經費」,一在「長物」,一將「放」,一將「鬻」。比之於馬,歌妓處在一個多麼尷尬而又悲慘的地位!如楊維楨《風月福人序》中說:「白樂天晚年歸休洛中……有鄧同、韋楚、元劉為唱和友,蠻、素、容、滿(按:蠻、素、容、滿皆為歌妓名)為樂酒具……」⑤。歌妓只不過是官僚士大夫的「樂酒具」,是他們的高級玩物,是被侮辱被損害的對象。而白居易對這些不幸的女性並沒有多少同情,他也只是把她們當成玩物罷了。
如上所述,當我們重新審視白居易的婦女詩作,就可以發現,他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女性的痛苦,對女性尤其是下層婦女有一定的同情,具有人道主義精神;但是他畢竟是封建社會的士大夫,仍具有封建局限性,並不能真正理解並同情女性的悲慘處境。

② 在白居易眼中,楊玉環是怎樣的一位女子

白居易對於楊玉環的評價都集中體現在他寫的一首詩里,也就是那首有名的《長恨歌》。從字里行間能感覺到,雖然楊貴妃已經故去幾十年了,但白居易還是把她當女神一樣看,說她的樣貌嬌媚,膚如凝脂,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女子,除此之外,他還講述了楊玉環和唐玄宗的愛情,以及楊玉環之死。

在這首詩裡面,白居易寫出了唐玄宗的後悔,因為是他下令賜死了楊玉環。作為一個帝王,他可能身不由己,但在感情上,他其實是沒有這個資格的,因為他的形單影只是由自己造成的。關於楊玉環之死,在歷史上也是一個謎,有很多人說她其實並沒死,只是逃去了海外,也許這也是人們的一個美好想像吧。

③ 古人怎麼誇贊女孩子的

相信大家在從小到大的語文課中一定都讀過古人不少誇贊女子的詩詞歌賦。從最早的《詩經》到清朝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幾千年來,對於美的事物大家都忍不住要誇贊,尤其是見到美女文人墨客們更是毫不吝嗇自己的墨水。尤其是用有韻律的詩詞來誇贊女子讀來文雅,有趣,又有意境。下面我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古人誇贊女孩子的一些方式。

④ 後人稱之「多情誰似白居易」,白居易為何愛寫「情詩」

說起情詩,說起愛情,從古至今,都有才子佳人以作詩詞歌賦,訴說那繞繞情思。那麼多情誰似白居易,白居易為何寫了那麼多的情詩?

《長恨歌》敘述了玄宗與楊貴妃間的持久情愛、他們的生離死別、玄宗失去貴妃後的悲楚以及楊貴妃在仙界對玄宗的思念。它在成文不久就受到文人的欣賞、朝廷的贊譽,並在民間廣泛流傳。

《長恨歌》描寫了自從玄宗恩澤楊貴妃之後,兩人在十三年間幾乎形影不離。白居易將安史之亂的起因和過程略去不提,而是著重渲染玄宗與貴妃的生離死別以及玄宗的「朝朝暮暮情」。

⑤ 詩人如何用詩誇美女的你知道這樣的詩句嗎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曹植《洛神賦》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女人天生愛漂亮,男人欣賞美女則是本能。而只是欣賞是不夠的,還得要會誇、會贊美,才能俘獲芳心,因為沒有人是不愛被贊美的。



結語

看看這些誇美女的詩,你可千萬別再說"農濃賣相好爹"了,學學古人誇人的詩,說不定能讓你女朋友高興很久。

或者說你正在追求某個女生,對她說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也不一定。

當然,不可學元稹、白居易誇過頭了也不好。如果你是男生,你希望學會這樣的句子嗎?如果你是女生,你喜歡聽到男生用這樣的句子誇你嗎?你還知道哪些誇女生漂亮的詩句?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⑥ 白居易的精神

白居易(772~846),漢族,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人,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唐代詩人和文學家,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他的詩在中國、日本和朝鮮等國有廣泛影響,是「新樂府運動」的領袖。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遷居下邽(音guī)(今陝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遷居河南新鄭。唐代宗大歷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長期居住在洛陽香山,號「香山居士」。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他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中《琵琶行》、《長恨歌》等極為有名。
鄧肖達曾說:「正是因為白樂天的詩老嫗能解,才確立了他的詩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白居易的詩在當時流傳廣泛,上自宮廷,下至民間,處處皆是,其聲名還遠播新疆和朝鮮、日本。白詩對後世文學影響巨大,晚唐皮日休、宋代陸游及清代吳偉業、黃遵憲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詩的啟示。白居易的詩歌在日本的影響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歡的唐代詩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說中常常可以見到引用他的詩文,可以說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國唐代詩歌的風雲人物。
晚年與劉禹錫友善,稱劉白,提倡歌詩發揮美刺諷喻作用。其詞極有特色,以分格明麗見長,為後世詞人所推崇。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長恨歌》《琵琶行》《賦得古原草送別》《錢塘湖春行》《暮江吟》《憶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憶元九》《直中書省》《長相思》《題岳陽樓》《觀刈麥》《宮詞》 《問劉十九》《買花》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
白居易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並力求通俗,所作《新樂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確實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盡規」,與杜甫的「三吏」、「三別」同為著名的詩史。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場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開」,但仍寫了許多好詩,為百姓做過許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著紀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寫過一些小詞。贈劉禹錫詩雲: 「古歌舊曲君休聽, 聽取新詞《楊柳枝》」,可見他曾自度一些新詞。其中《花非花》一首,頗具朦朧之美。
[編輯本段]生平事跡
1.為官
一生以44歲被貶江州司馬為界,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是兼濟天下時期,後期是獨善其身時期。白居易貞元二十六年(800)29歲時中進士,先後任秘書省校書郎、盩至尉、翰林學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寫了大量諷喻詩,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這些詩使權貴切齒、扼腕、變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親因患神經失常病死在長安,白居易按當時的規矩,回故鄉守孝三年,服孝結束後回到長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歲時,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死,裴度受了重傷。對如此大事,當時掌權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居然保持鎮靜,不急於處理。白居易十分氣憤,便上疏力主嚴緝兇手,以肅法紀。可是那些掌權者非但不褒獎他熱心國事,反而說他是東宮官,搶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是一種僭越行為;於是被貶謫為州刺史。王涯說他母親是看花時掉到井裡死的,他寫賞花的詩和關於井的詩,有傷孝道,這樣的人不配治郡,於是他被貶為江州司馬。實際上他得罪的原因還是那些諷喻詩。
貶官江州給白居易以沉重打擊,他說自己是 「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長。三年後由於好友崔群的幫助他升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憲宗暴死在長安,唐穆宗繼位,穆宗愛他的才華,把他召回了長安,先後做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等。但當時朝中很亂,大臣間爭權奪利,明爭暗鬥;穆宗政治荒怠,不聽勸諫。於是他極力請求外放,穆宗長慶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滿後任蘇州刺史。晚年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七十歲致仕。比起前期來,他消極多了,但他畢竟是一個曾經有所作為的、積極為民請命的詩人,此時的一些詩,仍然流露了他憂國憂民之心。他仍然勤於政事,作了不少好事, 如他曾經疏浚李泌所鑿的六井,解決人民的飲水問題;他在西湖上築了一道長堤,蓄水灌田,並寫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錢塘湖石記》,刻在石上,告訴人們如何蓄水泄水,認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時」, 就不會受旱災之苦了。這就是有名的「白堤」。
2.嗜酒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父親白季庚及外祖父都是詩人,在這種家庭背景下,白居易讀書十分刻苦,終成詩人。但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樣,也嗜酒成性。 張文潛在《苕溪魚隱叢話》中說:陶淵明雖然愛好喝酒,但由於家境貧困,不能經常喝美酒,與他喝酒的都是打柴、捉魚、耕田的鄉下人,地點也在樹林田野間,而白居易家釀美酒,每次喝酒時必有絲竹伴奏,僮妓侍奉。與他喝酒的都是社會上的名流,如裴度、劉禹錫等。
他在67歲時,寫了一篇《醉吟先生傳》。這個醉吟先生,就是他自己。他在《傳》中說,有個叫醉吟先生的, 不知道姓名、籍貫、官職,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他的居處有個池塘、竹竿、喬木、台榭、舟橋等。他愛好喝酒、吟詩、彈琴,與酒徒、詩友、琴侶一起游樂。事實也是如此,洛陽城內外的寺廟、山丘、泉石,白居易都去漫遊過。
每當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來家,先拂酒壇,次開詩篋,後捧絲竹。於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詩,一面操琴。旁邊有家僮奏《霓裳羽衣》,小妓歌《楊柳枝》,真是不亦樂乎。直到大家酩酊大醉後才停止。白居易有時乘興到野外遊玩,車中放一琴一枕,車兩邊的竹竿懸兩只酒壺,抱琴引酌,興盡而返。
又據《窮幽記》記載,白居易家有池塘,可泛舟。他宴請賓客,有時在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百餘只空囊,裡面裝有美酒佳餚,隨船而行,要吃喝時,就拉起,吃喝完一隻再拉起一隻,直至吃喝完為止。
如此說來,與陶淵明的苦況,當然不同。
方勺《泊宅編》卷上說:白樂天多樂詩,二千八百首中,飲酒者八百首。這個數字不算小。
他喝酒時,有時是獨酌。如在蘇州當刺史時,因公務繁忙,用酒來排遣,他是以一天酒醉來解除九天辛勞的。他說:不要輕視一天的酒醉,這是為消除九天的疲勞。如果沒有九天的疲勞,怎麼能治好州里的人民。如果沒有一天的酒醉,怎麼能娛樂的的身心。他是用酒來進行勞逸結合的。
更多的是同朋友合飲。他在《同李十一醉憶元九》一詩中說;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當酒籌。在《贈元稹》一詩中說:花下鞍馬游,雪中杯酒歡。在《與夢得沽酒閑飲且約後期》一詩中說;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在《問劉十九》一詩中說: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河南尹盧貞刻《醉吟先生傳》於石,立於墓側。傳說洛陽人和四方遊客,知白居易生平嗜酒,所以前來拜墓,都用杯酒祭奠,墓前方丈寬的土地上常是濕漉漉的,沒有乾燥的時候.
3.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極可注意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在《與元九書》中,他明確說:「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閑適詩,獨善之義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諷諭、閑適、感傷、雜律四類詩中,前二類體現著他 「奉而始終之」的兼濟、獨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視。而他的詩歌主張,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諷諭詩的創作而發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現出重寫實、尚通俗、強調諷諭的傾向:「今褒貶之文無核實,則懲勸之道缺矣;美刺之詩不稽政,則補察之義廢矣。……俾辭賦合炯戒諷諭者,雖質雖野,采而獎之。」(六十八《議文章》)詩的功能是懲惡勸善,補察時政,詩的手段是美刺褒貶,炯戒諷諭,所以他主張: 「立采詩之官,開諷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詩》)他反對離開內容單純地追求「宮律高」、「文字奇」,更反對齊梁以來「嘲風月、弄花草」的艷麗詩風。在《新樂府序》中,他明確指出作詩的標準是:「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核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於樂章歌曲也。」這里的「質而徑」、「直而切」、 「核而實」、「順而肆」,分別強調了語言須質朴通俗,議論須直白顯露,寫事須絕假純真,形式須流利暢達,具有歌謠色彩。也就是說,詩歌必須既寫得真實可信,又淺顯易懂,還便於入樂歌唱,才算達到了極致。
白居易對詩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補察時政。所以他緊接著說:「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 (《新樂府序》)在《與元九書》中,他回顧早年的創作情形說:「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為時為事而作,首要的還是「為君」而作。他也說:「但傷民病痛,不識時忌諱」(《傷唐衢二首》其二),並創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諷諭詩,但總體指向卻是「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寄唐生》)。因為只有將民情上達天聽,皇帝開壅蔽、達人情,政治才會趨向休明。
《琵琶行》與《長恨歌》是白居易寫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藝術表現上的突出特點是抒情因素的強化。與此前的敘事詩相比,這兩篇作品雖也用敘述、描寫來表現事件,但卻把事件簡到不能再簡,只用一個中心事件和兩三個主要人物來結構全篇,諸如頗具戲劇性的馬嵬事變,作者寥寥數筆即將之帶過,而在最便於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寫和環境氣氛渲染上,則潑墨如雨,務求盡情,即使《琵琶行》這種在樂聲摹寫和人物遭遇敘述上著墨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聲和事緊緊聯結在一起,聲隨情起,情隨事遷,使詩的進程始終伴隨著動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這兩篇作品的抒情性還表現在以精選的意象來營造恰當的氛圍、烘托詩歌的意境上。如《長恨歌》中「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琵琶行》中 「楓葉荻花秋瑟瑟」、「別時茫茫江浸月」等類詩句,或將凄冷的月色、淅瀝的夜雨、斷腸的鈴聲組合成令人銷魂的場景,或以瑟瑟作響的楓葉、荻花和茫茫江月構成哀涼孤寂的畫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傷、悵惘意緒為詩中人物、事件統統染色,也使讀者面對如此意境、氛圍而心靈搖盪,不能自已。
主題、題材集中是白居易諷諭詩的藝術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選擇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個主題,而且主題非常明確。其次,白詩的藝術特色還表現在刻畫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徵,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但白詩的詩意並不淺顯,他常以淺白之句寄託諷諭之意,取得怵目驚心的藝術效果,《輕肥》一詩描寫了內臣、大夫、將軍們赴會的氣概和席上酒食的豐盛,結句卻寫道:「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這是一幅多麼慘烈的情景。
閑適詩和諷諭詩是白居易特別看重的兩類詩作,二者都具有尚實、尚俗、務盡的特點,但在內容和情調上卻很不相同。諷諭詩志在「兼濟」,與社會政治緊相關聯,多寫得意激氣烈;閑適詩則意在「獨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與元九書》),從而表現出淡泊平和、閑逸悠然的情調。
白居易的閑適詩在後代有很大影響,其淺切平易的語言風格、淡泊悠閑的意緒情調,都曾屢屢為人稱道,但相比之下,這些詩中所表現的那種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閑適」思想,以及歸趨佛老、效法陶淵明的生活態度,因與後世文人的心理較為吻合,所以影響更為深遠。如白居易有「相爭兩蝸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來飲酒七首》其七)、「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對酒五首》其二)的詩句,而「後之使蝸角事悉稽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號論,「醉翁、迂叟、東坡之名,皆出於白樂天詩雲」(龔頤正《芥隱筆記》)。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蘇文忠公不輕許可,獨敬愛樂天,屢形詩篇。蓋其文章皆主辭達,而忠厚好施,剛直盡言,與人有情,於物無著,大略相似。謫居黃州,始號東坡,其原必起於樂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詩話》)凡此種種,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詩的影響軌跡。
4.過失
關盼盼原是徐州名妓,後被徐州守帥張愔納為妾室。白居易遠游徐州,張愔設宴款待他,席間,還讓寵妾關盼盼歌舞助興,白居易大為贊賞關盼盼才藝,寫下了「醉嬌勝不得,風裊牡丹花」一詩。兩年後張愔病逝,姬妾們作猢猻散,只有關盼盼難忘恩情,移居舊宅燕子樓,矢志守節,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一晃,十年過去了。白居易聽聞了關盼盼守節一事,於是提筆作詩,託人轉交關盼盼只見上書:
黃金不惜買娥眉,
揀得如花四五枚。
歌舞教成心力盡,
一朝身去不相隨。
據說:關盼盼看到這首詩,立刻大哭一場。她之所以不死,是唯恐別人誤會張愔自私,讓愛妾殉身,反辱沒了張愔名聲,所以苛延殘喘,偷生了這些年,而白居易竟以詩作諷,逼她殉夫,怎不悲憤?性情貞烈的關盼盼在十天後絕食身亡。一個出身風塵的女子,本來就無法以忠誠貞潔來要求她,就算良家婦女為亡夫守節,也只是個人選擇,或取決於夫妻感情。
像關盼盼這樣痴情重義的,只能說是張愔的福分,遇上一個知恩圖報情深意切的女子。注意,關盼盼守了十年,而不是一年半載地擺擺姿勢,沽名釣譽。
慘淡哀戚地活十年,不是更難於一死了之嗎?但是,向來都很悲天憫人的白居易不僅不同情她的境遇,還狠推一把,認為她應該自殺殉情,用粗暴的男權主義給她指出一條絕路,譯成口語就是,你怎麼不去死?
殉葬這種事有多麼不人道,已不用再三論證,而殉情,完全要看個人意願,你死了,我也無法獨活,那我們就一起去。可白居易作為一個旁觀者,有什麼資格指手畫腳呢?
吃人的禮教終於生吞了關盼盼,她臨死前念了一句,兒童不識沖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你白居易稚若幼童,怎識得我冰清玉潔。(此處故事純屬虛傳,作為詞條,不應該出現此中未加考證之事。)
她以自己高貴的死,回敬了大詩人白居易。白居易聽聞死訊也大為後悔。若干年後,他歸隱洛陽香山,心知時日不多,就遣散了侍姬樊素與小蠻(其實這是白又犯下的第二個錯誤,兩個小妾本就命苦,又已是「殘花敗柳」之身卻被老白掃地出門,老白看來是沒想過她們其實也是和自己一樣的人),不想她們重蹈關盼盼的悲劇。
5.歷程
他生於「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鄭州新鄭(今河南新鄭縣)。11歲起,因戰亂顛沛流離五、六年。少年時讀書刻苦。貞元十六年(800)中進士,十八年,與元稹同舉書判拔萃科。二人訂交。以後詩壇元白齊名。十九年春,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806),罷校書郎,撰《策林》75篇,登「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授縣尉。作《觀刈麥》、《長恨歌》。元和二年回朝任職,十一月授翰林學士,次年任左拾遺。四年,與元稹、李紳等倡導新樂府運動。五年,改京兆府戶曹參軍。他此時仍充翰林學士,草擬詔書,參與國政。他能不畏權貴近,直言上書論事。元和六年,他因母喪居家,服滿,應詔回京任職。十年,因率先上疏請急捕刺殺武元衡兇手,被貶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次年寫下《琵琶行》。開始「吏隱」,在廬山建草堂,思想從「兼濟天下」轉向「獨善其身」,閑適、感傷的詩漸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還京,累遷中書舍人。因朝中朋黨傾軋,於長慶二年(822)請求外放,先後為杭州、蘇州刺史,頗得民心。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書監,明年轉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陽。後歷太子賓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職。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在洛陽以詩、酒、禪、琴及山水自娛,常與劉禹錫唱和,時稱劉白。會昌四年,出資開鑿龍門八節石灘以利舟民。75歲病逝,葬於洛陽龍門香山琵琶峰,李商隱為其撰寫墓誌。

⑦ 白居易為什麼女人緣那麼好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他是唐代三大詩人之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代表作《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膾炙人口,白居易的詩作平易近人,有“老嫗能解”之說。白居易除了留下了一些憂國憂民的詩句,還有不少的情詩傳世。這些詩很多與他蓄養的歌姬愛妾有關。


白居易知道這件事後,更為感慨,為此賦詩《詔取永豐柳植禁苑感斌》:一樹衰殘委泥土,雙枝榮推植天庭。定知玄像今春後,柳宿光中綠兩枝。

⑧ 描寫女性身材的「櫻桃口」「小蠻腰」最初是指哪位美女

可能大家都想不到,“櫻桃口”、“小蠻腰”這兩個形容最早是用來形容妓人的。這個形容最早是出自著名的詩人白居易。

相傳白居易有一位非常喜歡的女子,和自己從小一起長大,青梅竹馬。兩個人互相愛慕,本來已經決定了要一起過下半輩子。但是誰想到白居易的母親不喜歡這個女子,死活不同白居易娶她。

這個說法也就這樣一直流傳下來了,直到現在依然還是符合大眾的審美觀。現在還有很多女性為了讓自己的腰肢顯得更加纖細迷人,每天勤於訓練,努力上健身房,就是為了讓自己的身材更好,更加有自信。

⑨ 為何要用小蠻腰來形容女子的細腰源自哪裡

來源自白居易為小妾所作的詩句:“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古人對女子的審美往往是弱柳迎風,要求女子身材精緻,特別是腰細,因此很多的女孩子都會通過節食的方式來瘦身。據說古代的楚王喜歡細腰,他的後宮中的女子都爭相節食,不斷地瘦身,以此來獲得君王的寵愛。男性的審美對女性產生了很大影響。而小蠻腰是用來形容女子腰細的詞,它來自於唐朝的詩人白居易。

總的來說,自古以來,男子對理想女性的偏好,也成為了女子追求的審美標准,因為白居易這樣的大詩人都在追求櫻桃小嘴和小蠻腰,很多的女子也想辦法成為櫻桃小嘴和小蠻腰。這樣一味追求男子的喜愛,從某個方面來說,也是女子附屬於男子的體現。而現代人則有更多的自由,一些女性依舊以男子的審美為最高標准,而一些女性則毫不在意小蠻腰或櫻桃小嘴,只追求自己的審美。

⑩ 名句「天生麗質難自棄」是對誰的贊美

直到現今,很多人在誇贊一個女人美麗的時候,常常會用“天生麗質難自棄”這句話,這個話其實就是說女人長得美,是天生的,想扔掉放棄都不行,這就是這句話直面的意思。那麼這句話是出自誰的筆呢,那就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這是白居易在寫給楊玉環的那首《長恨歌》中的詩句,這篇古文直至現今也被人廣為傳頌,因為它真的太過於經典。

楊貴妃進宮後,唐玄宗非常疼愛她,知道她愛吃荔枝,還專門開通了一條通路不遠萬里,加急馬力去為楊貴妃取來新鮮荔枝,但這其中與其說是愛,還不如說是寵,楊貴妃其實並不開心,自己最愛的壽王已死。後來楊貴妃隨唐玄宗流亡到了蜀中,眾多官員指責說當時的戰亂是因為楊玉環狐媚惑主,楊玉環便自縊在馬嵬坡。

與白居易為什麼贊美女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果愛情是泥潭是什麼歌 瀏覽:180
公民有哪些經濟上的權益 瀏覽:940
經濟使用壽命的評價指標有哪些 瀏覽:928
華為健康碼敲兩下就出現怎麼設置 瀏覽:228
開縣有哪些美女 瀏覽:749
工業結構經濟結構是什麼 瀏覽:568
叫什麼幸福生活的電視劇 瀏覽:527
美女有什麼事也要開開心心的握手 瀏覽:801
摸燈籠的成語故事是哪個 瀏覽:105
同事叫我美女什麼意思 瀏覽:458
海南遊泳哪裡美女多 瀏覽:126
03年非典對中國經濟有什麼影響 瀏覽:725
女方父母一直插手婚姻怎麼搞 瀏覽:79
愛情借書什麼意思 瀏覽:179
哪裡爆發新閨蜜愛情 瀏覽:527
在深圳如何快速辦健康證 瀏覽:516
什麼床車經濟實用 瀏覽:192
榨汁機愛情是什麼意思 瀏覽:240
幸福不是什麼都有而是你恰好在身邊 瀏覽:804
鄒城外出打工怎麼開健康證明 瀏覽: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