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醫拔罐穴點陣圖
中醫拔罐【人體背部穴點陣圖】人體穴點陣圖
【中醫療法主病症和選穴 】
症狀 穴位
感冒、頭痛、發燒 太陽106、印堂1、內關31、足三里23、翳風44、合谷102、風池92、大椎89、風門86、曲池52、外關56
氣管炎、哮喘、肺氣腫 天突4、中府40、膻中5、神闕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風門86、肺俞85、腎俞75
慢性胃腸炎 中腕10、天樞36、氣海29、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大腸俞74
慢性胃炎 中脘10、氣海29、太乙16、內關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
胃與十二指腸潰瘍病 中脘10、氣海29、內關31、足三里23、梁丘14、肝俞79、脾俞77、胃俞76、
消化不良 中脘10、氣海29、天樞36、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
胃痛、嘔吐、胃下垂 中脘10、內關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腎俞75、脾俞77
腹瀉、腹痛 中脘10、天樞36、關元28、內關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腎俞75、大腸俞74
慢性結腸炎(五更瀉) 中脘10、神闕30、天樞36、氣海29、內關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命門57、大腸俞74
慢性肝炎 膻中5、中脘10、陽陵泉97、大椎89、身柱47、肺俞85、肝俞79、膽俞78、脾俞77、胃俞76
高血壓 肩井45、血壓點90、足三里23、三陰交21、風池92、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膽俞78、曲池52、湧泉108
低血壓 天突4、膻中5、神闕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風門86、肺俞85、身柱47、肝俞79、膽俞78、百會94、太陽106、風池92、 膈俞81、印堂1、三陰交21、湧泉108
冠心病(心絞痛) 膻中5、內關31、足三里23、三陰交21、大椎89、心俞83、肝俞79、闕陰俞82
風濕性心臟病 膻中5、郄門33、關元28、內關31、足三里23、厥陰俞82、心俞83、腎俞75、關元俞73
肺心病 膻中5、曲澤35、氣海29、關元28、內關31、足三里23、三陰交
21、大椎89、定喘88、風門86、肺俞85、厥陰俞82、心俞83、腎俞75
糖尿病 中脘10、氣海29、關元28、中極12、足三里23、三陰交21、太溪19、肺俞85、胰俞51、腎俞75、命門57、痛泉108
神經衰弱(失眼、多夢) 內關31、足三里23、三陰交21、心俞83、腎俞75、谷合102、湧泉108、失眠107
中風後遺症 曲澤35、內關31、百會94、大椎89、肩髃39、曲池52、外關56、合谷102、膀胱經
落枕 風池92、肩井45、大椎89、外關56、合谷102
頸椎病 印堂1、曲澤35、內關31、風池92、肩井45、肩髃39、大椎89、肺俞85、外關56、曲池52、合谷102
肩周炎 缺盆3、足三里23、風池92、大椎89、天宗84、曲池52、外關56、合谷102、大杼91
急性腰扭傷、慢性腰痛、腰肌勞損 承山64、昆侖63、腎俞75、腰眼59、 腰陽關60、關元俞73、委中66
腰椎間盤突出(增生)症 承山64、昆侖63、委中66、殷門67、承扶67、關元俞73、腰眼59、腎俞75
坐骨神經痛 腎俞75、腰眼59、關元俞73、承扶69、殷門67、委中66、承山64、昆侖63、湧泉108
類風濕性關節炎 曲澤35、內關31、膝關節、督脈、膀胱經、肘關節、外關56、合谷102、承山64
膝關節痛 梁丘14、膝眼24、陰陵泉18、足三里23、委中66、陽陵泉97、承山64
強直性脊椎炎 肩井45、大椎89、膀胱、委中66
靜脈曲張 足三里23、三陰交21、湧泉108、承山64
股骨頭壞死 阿是穴、腎俞75、承扶69、殷門67、委中66、承山64
痛經、月經不調 天樞36、氣海29、關元28、中極12、足三里23、次髎31、三陰交21、大椎89、腎俞75、關元俞73
更年期綜合症 中脘10、氣海29、內關31、關元28、足三里23、三陰交21、太溪19、大椎89、膀胱經、合谷102
目赤腫痛眩暈 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膽俞78、百會94、太陽106、風池92、印堂1、三陰交21、能泉108
慢性鼻炎 印堂1、迎香43、百會94、風池92、大椎89、風門86、肺俞85、曲池52、合谷102
扁桃體炎 人迎2、天突4、曲澤35、孔最32、太溪19、大椎89、曲池52、腎俞75、合谷102
慢性咽炎 人迎2、天突4、曲澤35、缺盆3、大椎89、風門86、曲池52、合谷102
濕疹 血海15、神闕30、足三里23、三陰交21、大椎89、肝俞85、曲池52
蕁麻疹 血海15、足三里23、三陰21、大椎89、風門86、肝俞79、曲池52
慢性腎炎 中脘10、水分38、氣海29、關元28、中極12、足三里23、三陰交21、太溪19、肝俞79、脾俞77、腎俞75、命門57
2. 減肥拔罐的位置圖圖解哪些穴位
1、背部穴位減肥。以下穴位,用閃火法在穴位上拔罐,留罐10~1 5分鍾,每周2~3次。脾俞穴(圖示中最上面的一個)功效:發散脾胃之熱。三焦俞穴(圖示中下面的一個)功效:將全身水濕氣通調至膀胱經,再排出體外。
(2)小美女月經不調拔罐哪個穴位擴展閱讀
拔罐減肥是通過刺激腧穴、調整經絡達到加強脾腎的功能,扶正祛邪來達到減肥這一目的的。拔罐減肥是一種安全,有效、不反彈的減肥方法。不僅能夠辯證施治、調節整體,疏通經絡,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取得整體減肥的效果。而且能夠根據肥胖的位置選擇的是穴,局部取穴循經疏導,促進局部代謝,消除局部脂肪達到局部減肥的目的,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想減哪裡就減哪裡」的效果。
拔罐可刺激肥胖者遲鈍的自律神經,使功能活躍,增加能量消耗。在拔罐的同時配合燃脂精油或減肥精油可加速新陳代謝所產生的毒素和多餘脂肪,更加有效的排出體外,使減肥效果達到極至。
3. 月經期按哪個穴道好
問題分析:三陰交是調節月經的常用穴位,可以治療痛經,月經不調,崩漏等. 可以按摩三陰交,建議你同時配合其他檢查,復查B超及激素水平測定,對症治療. 康復指導:建議在按揉的時候注意力度和准確位置,同時保持心情舒暢,減輕心理負擔,積極配合治療,增強免疫力.
4. 誰知道拔火罐有哪些常用的穴位
拔罐法是造成鬱血現象的一種療法,雖然撥火罐會給人們的皮膚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撥火罐是有利於人們的身體健康
湧泉穴是足少陰經第一個穴位,位於人體最下部足掌心處,體內濕毒之邪容易蘊集於此,不易排出,日積月累,阻塞經氣,或隨經氣傳至體內其它部位,造成許多疾病
。湧泉穴拔罐可以排出體內的濕毒濁氣,疏通足少陰腎經之經氣。腎氣旺盛,人體精力充沛,則齒固發黑,耳聰目明,延緩衰老。
二。三陰交
三陰交為肝、腎、脾三條陰經交會之穴。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精血同源。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先天之精有賴於後天的滋養,後天之精有賴於先天的促動。經常進行三陰交拔罐可調理肝、脾、腎三陰經之穴氣,使先天之精旺盛,後天之精充足,從而達到健康長壽。這是拔火罐的穴位之一。
三。神闕
神闕即是人體肚臍,它是人體保健及治療的重要的拔火罐的穴位之一。胎兒通過臍帶從母體中獲取營養,所以被稱之為生命之根蒂。它是人體神氣出入之門戶,歸屬於任脈,為經氣之海,五臟六腑之本。經常在神闕穴拔罐可起到健脾強腎,和胃理氣,行氣利水,散結通滯,活血調經的作用。
四。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體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稱之為長壽穴。有關足三里的經絡理論已被大量現代研究所證實,足三里對大腦皮層功能有調節作用,對心血管功能、胃腸蠕動功能和內分明功能以及免疫系統均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中醫經絡學認為,足三里所在的足陽明胃經是多氣多血之脈,循行從頭到足,縱貫全身,這個拔火罐的穴位主要分布於頭面、胸腹及下肢外側的前緣。所以足三里不僅可以調節消化系統的功能,還可以治療胃經循行所經過部位的病變,以及多種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胃腸病、糖尿病等。經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保健作用。
5. 圖解拔病排毒一身輕:經絡穴位家用拔罐大全集(超值白金版)的目錄
拔罐刺激經穴,恢復人體健康
編者序:盛行民間的古老醫術
拔罐治病選穴速查表
本書內容導航
十二經脈穴位示意圖
常用穴位取穴圖
第1章小罐大用:藏在罐里的療病秘法
1. 拔罐療法:《黃帝內經》培育的奇葩
2. 拔罐的前世今生:綿延千年的自然療法
3. 拔罐療法的原理:小罐如何發揮大療效
4. 類拔罐:罐罐有絕招
5. 准備拔罐:砍柴先磨刀
6. 古今罐具:從獸角到多功能拔罐器
7. 輔助材料:一個都不能少
8. 操作步驟:步步為營治大病
9. 罐具排氣:「吸引力」哪裡來?
10.「拔」法:針灸留走閃搖提轉指
11. 拔罐診什麼?治病保健都能行
12. 拔罐也有「禁區」:這些病不能拔
13. 臨床意義:罐斑暗示著什麼?
14. 異常反應:亡羊補牢尤不晚
第2章拔罐與經穴:拔出健康的通道
1. 人體經絡系統:氣血運行的通道
2. 十二經脈:滋養身體的河流
3. 奇經八脈:調節河流的水庫
4. 十二經別:擴大滋養的支流
5. 十二皮部:抵禦外邪的森林
6. 十二經筋:河流滋養的土地
7. 十五絡脈:遍全身的地下水
8. 腧穴:河壩上的水閘
9. 拔罐常用穴位:開閘門通水流
第3章 內科疾病:再深的病灶也能拔出來
1. 感冒:沿著脊背走罐
2. 頭痛:針刺後拔罐
3. 支氣管炎:五大經脈上走罐
4. 肺炎:梅花針刺後留罐
5. 心絞痛:小罐吸心口
6. 胃炎:火罐拔肚皮
7. 腸炎:脊柱走罐再留罐
8. 便秘:針刺腰骶再走罐
9. 高血壓:膀胱經上走罐
10. 坐骨神經痛:對症選穴針罐法
11. 三叉神經痛:疼痛處太陽穴針罐
12. 更年期綜合征:走罐針罐刺絡罐全用
第4章 外科疾病:拔罐手術不用刀
1. 落枕:沿著頸肌推罐
2. 肩周炎:肩關節上推罐
3. 頸椎病:針刺穴位後閃罐
4. 腰扭傷:哪痛拔哪
5. 腎絞痛:後腰拔罐加湯葯
6. 痔瘡:臀上拔罐一次就見效
7. 脫肛:臀上拔罐後溫灸
8. 膽絞痛: 留罐後再按摩效果更好
9. 軟組織損傷:三棱針散刺後拔罐
第5章 皮膚疾病:罐子里的光滑術
1. 濕疹和皮膚瘙癢:後背和膝蓋窩里刺絡罐
2. 神經性皮炎:梅花針扎病灶
3. 銀屑病:一消毒二針刺三拔罐
4. 蕁麻疹:肚臍閃罐再拔大椎穴
5. 帶狀皰疹:用大號罐使勁拔
6. 酒渣鼻:拔罐後塗中葯末
7. 腋臭:針刺腋窩胳膊肘後閃罐
8. 白癜風:針刺成梅花狀再拔罐
第6章 五官疾病:耳不聾眼不花
1. 青光眼:背上拔刺絡罐平肝火
2. 白內障:刮出痧塊後拔罐
3. 牙痛:下巴拔罐能救命
4. 口腔潰瘍:穴位閃罐後挑痧
5. 鼻炎:不同症狀選不同穴
6. 流鼻血:雙肋走罐再溫艾灸
7.慢性咽炎:針刺脖子根再閃罐
8. 急性扁桃體炎:穴位上放橘皮或西紅柿
9. 耳鳴耳聾:再難治拔罐也見效
第7章 婦科疾病:拔罐幫您做女人
1. 乳腺增生:心口拔罐
2. 月經不調:血熱血寒型都可拔罐
3. 痛經:拔罐止痛防痛
4. 盆腔炎:體寒用針罐配艾灸
5. 帶下症:濕熱型針刺寒濕型艾灸
6. 產後缺乳:乳根穴拔罐通經脈
7. 子宮脫垂:多種拔罐法加保養
8. 妊娠嘔吐:輕輕拔罐後進食
第8章 兒科疾病:簡單又不疼
1. 小兒消化不良:後背閃罐安全有效
2. 小兒厭食:拔罐顯著勝過健胃葯
3. 小兒百日咳:拔罐不留後遺症
4. 小兒遺尿:腰上走罐定時排便
5. 小兒腹瀉:先拔後背再拔腹部
6. 小兒高熱:脖後根上拔小號罐
7. 小兒肺炎:後背上拔罐保室溫
第9章 自然美容術:拔罐還您美麗
1. 肥胖症:針強刺激穴位後拔罐
2. 皮膚粗糙:後背膀胱經上來回推拉
3. 皮膚老化:拔罐滋養脾肝腎
4. 妊娠紋:一罐抹平皺紋
5. 痤瘡:刺絡罐拔熱排毒
6. 黃褐斑:針刺出血後閃罐
7. 將軍肚:肚子拔罐向上提拉
8. 身材瘦小:拔罐健脾胃
9. 眼袋:先後背留罐再印堂閃罐
10. 手部皴裂:四肢拔罐補氣血
6. 月經不調如何按摩 這幾個部位需要捏捏
神闕穴
本穴位於臍中部,即為肚臍處。具有培元固本、益陰斂陽、回陽固脫、和胃理腸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胃炎、腸炎、婦女血冷不受胎、月經不調等症。
在每天晚上睡覺前,將雙手搓熱,左掌心在下右在上,疊放貼於肚臍處,小幅度的打圈按摩,每次按摩20-30次至局部發熱發脹為宜。
月經不調的保健
運動保健
平時要注意增加運動量,應遵循循序漸進,持之以恆的原則,不宜進行高強度,大量的運動;運動時若感到心慌,頭暈等不適,要馬上停止,不宜勉強;運動過後要注意保暖,避免大量出汗而受風。
經期不宜劇烈運動,同時,要避免引起腹內壓增加,以及使腹部震動劇烈的運動,如仰卧起坐、平板支撐、跳高等。
心情保健
很多時候月經不調都與心情有關,長時間心情抑鬱、壓力大等一定會影響月經正常來潮,必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身體機能才能正常運行。
不妨培養一些健康的習慣,如書法、舞蹈、瑜伽等來幫助自己改善情緒,既能轉移注意力,又可以充分的放鬆,釋放內心中的不快。
生活保健
熬夜、過度勞累、生活不規律都會導致月經不調,在調理身體期間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會非常有幫助;同時,要注意給身體保暖,勿冒雨涉水,過分貪涼,盡量避免身體受寒。
飲食保健
健康的飲食雖然不能治療月經不調,但是對改善全身的健康狀況功效奇特,合理膳食,不挑食不節食不特吃,避免過甜或過鹹的垃圾食物,多吃新鮮的食物,可少吃多餐。
適量吃些滋補性的食物,補充足夠的鐵質,可多吃動物肝血、淡菜、黑豆、紅棗、牛肉等;咖啡、茶、可樂、巧克力等含咖啡因的食物,以及煙酒、生冷之品等,均可造成月經不順,要忌吃。
7. 大姨媽不能准時到訪,可按一按哪幾個穴位,調理效果值得誇
大姨媽就是月經的通俗說法,就是說月經來臨的時候非常的麻煩,所以稱為大姨媽。大姨媽是女性的好朋友,大姨媽的周期是否穩定,量是否合適,在來大姨媽的時候有沒有什麼不舒服的情況等等,這些都關繫到女性的身體情況。如果大姨媽不能准時到來,或者是出現月經不調的情況,可以按以下的這些穴位,可以很好的調理月經。
按摩和艾灸穴位都可以調節月經,可以讓女性的身體更好,但是如果自己找不到穴位,或者是不會艾灸的話,最好是到正規的醫院來按摩。自己在家裡艾灸一定要注意安全,避免燙傷,艾灸之後需要喝水,補充水分。
8. 對三陰交穴拔罐有什麼好處
三陰交屬於保健穴位。。女人經常按揉三陰交很好的。
(1)此穴是婦科疾病的剋星,是婦科主穴,對婦科疾病很有療效,如:子宮功能性出血、月經不調、經痛、帶下、不孕,崩漏、閉經、子宮脫垂、難產、產後血暈、惡露不行等;
(2)此穴還能治療男女生殖器官的疾病,如:遺精、遺尿、陽痿等;
(3)此穴還能使腹脹、消化不良、食慾不振、腸絞痛、腹泄、失眠、神經衰弱、全身無力、更年期綜合症等得到緩解。
9. 哪些穴位通過拔罐可以治療婦科疾病
月經不調是指月經的期、量、色、質的異常,並伴有其他症狀。包括月經周期提前、退後和無規律,月經經量過多、過少,月經淋漓不凈以及月經色質的改變。主要表現為經期不定、經量時多時少、經水淋漓不凈、心煩易怒、食慾不振、夜寐不安、小腹脹滿、頭暈眼花、大便時秘時溏。
【拔罐部位】
1背部: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
2腹部:中極、關元、氣海、子宮穴(為經外奇穴,位於恥骨聯合上緣旁開9厘米,再向上3厘米處)。
3下肢部:血海、三陰交、照海。
痛經
痛經是指婦女在行經期間或經期前後數日內,出現以小腹及腰部為主的疼痛,甚至劇痛難忍,常可伴有面色蒼白、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惡心嘔吐等症狀,並隨著月經周期發作,亦稱「經行腹痛」,為青年婦女常見病之一。
【拔罐部位】
1背部:肝俞、脾俞、胃俞、腎俞、八髎。
2腹部:氣海、關元。
3下肢部:足三里、血海、曲泉、三陰交。
閉經
閉經指凡女子年齡超過18歲,仍無月經來潮(除暗經外);或已形成月經周期而又中斷達3個月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除外)。臨床兼見形體瘦弱、面色蒼白、頭昏目眩、精神疲倦、腹部硬滿脹痛、大便乾燥、憂郁惱怒等症狀。
【拔罐部位】
1背部:肝俞、脾俞、命門、腰陽關、腎俞、八髎。
2腹部:上脘、中脘、下脘、關元、歸來。
3下肢部:血海、三陰交。
功能性子宮出血
功能性子宮出血指婦女卵巢功能失調而引起的子宮異常出血,簡稱「功血」,中醫稱為「崩漏」。主要表現為月經周期紊亂、出血時間延長、經量增多,甚至大量出血或淋漓不止。兼見面紅口乾、心中煩躁、精神疲倦、頭暈目眩等症狀。
【拔罐部位】
1背部:肝俞、脾俞、腎俞。
2腹部:氣海、關元。
3下肢部:血海、曲泉、足三里、三陰交、太沖。
經前緊張綜合征
經前緊張綜合征是指婦女在行經前數日或經期出現的一系列全身性症狀,如出現頭痛、頭暈、心情煩躁、失眠、乳房或胸脅脹痛、四肢浮腫、泄瀉、身痛等症狀。
【拔罐部位】
1頸部:風池。
2背部:心俞、肝俞、脾俞、腎俞。
3腹部:中脘、氣海。
4下肢部:三陰交、太沖。
倒經
倒經是指月經來潮前1~2天或行經期間,出現周期性的有規律的吐血、鼻中出血,而又能自止。同時伴有經量減少,好像月經倒行逆上,故稱「倒經」。
【拔罐部位】
1頸部:風池。
2背部:肺俞、心俞、膈俞。
3腹部:天樞、水道、歸來。
4下肢部:三陰交、太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