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急求《西遊記》的作者及作品簡介
1、作者簡介:吳承恩,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他生於一個由學官淪落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貧。吳承恩自幼聰明過人,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補上「歲貢生」,後流寓南京,長期靠賣文補貼家用。晚年因家貧出任長興縣丞,由於看不慣官場的黑暗,不久憤而辭官,貧老以終。
2、作品簡介:主要描寫了唐僧、孫悟空、豬八戒豬悟能、沙僧沙悟凈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後終於取得真經的故事。
《西遊記》內容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紹孫悟空的神通廣大,大鬧天宮;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敘三藏取經的緣由;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是全書故事的主體,寫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終到達西天取回真經。
《西遊記》的出現,開辟了神魔長篇章回小說的新門類。書中將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和嚴肅的批判巧妙地結合的特點直接影響著諷刺小說的發展。所以說《西遊記》是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它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魔幻現實主義的先驅開創者。
《西遊記》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最傑出的充滿奇思異想的神魔小說。作者吳承恩運用浪漫主義手法,翱翔著無比豐富的想像的翅膀,描繪了一個色彩繽紛、神奇瑰麗的幻想世界,創造了一系列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的神話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孫悟空這個超凡入聖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
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態人情和世俗情懷,表現了鮮活的人間智慧,具有豐滿的現實血肉和濃郁的生活氣息。《西遊記》以它獨特的思想和藝術魅力,把讀者帶進了美麗的藝術殿堂,感受其藝術魅力。
《西遊記》的藝術特色,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一是幻,一是趣;而不是一般的幻,是奇幻,不是一般的趣,是奇趣。小說通過大膽豐富的藝術想像,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創造出一個神奇絢麗的神話世界。
《西遊記》的藝術想像奇特,豐富、大膽,在古今小說作品中罕有其匹的。孫悟空活動的世界近於童話的幻境,十分有趣,而且在這個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稀奇有趣的妖怪,真是千奇百怪,豐富多彩。浪漫的幻想,源於現實生活,在奇幻的描寫中折射出世態人情。
《西遊記》的人物,情節,場面,乃至所用的法寶,武器,都極盡幻化之能事,但卻都是凝聚著現實生活的體驗而來,都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氣息,折射出世態人情,讓讀者能夠理解,樂於接受。
2. 請問觀音菩薩是男的還是女的
觀音菩薩沒有性別之分。
佛經上說,觀世音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所現化,他在無量國土中,以菩薩之身到處尋聲救苦。
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無數,都是不可取不可得的幻化假相。
《楞嚴經妙心疏》說,以為觀世音菩薩是男是女都是錯誤的,觀世音菩薩的真像是寂滅的無相之像,而能現一切相。
《金剛經》也說,如來具三十二相,其實「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同樣的,若能見諸相非相,也即是見觀世音菩薩。
(2)吳承恩筆下的美女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參考《中國歷代觀音造型藝術》,中國歷代的觀音造像的演變:
早在東漢時期,佛教就開始傳入中國,到了南北朝時期,觀音造型為男性,面部豐滿、眼大而凸、眉長而平、鼻深高隆與額齊平、耳長齊肩、頭戴寶冠,寶冠上主要是花髻,是貴族富人的裝飾。
此外還有發髻冠,化佛冠,冠兩旁裝飾猶如翅膀的寶僧,袒上身,頸部有懸鈴的圓領式,胸部掛瓔珞和作為兩蛇形的飾具兩臂著釧,下著羊腸大裙。
到了隋唐時期觀音造型按其藝術風格和造型樣式可以分為早晚兩期:
(1)隋到唐初階段觀音造型面部豐圓適中,方額突出,依然以男性形象為主,但開始逐漸演化出女性形象,發冠樣式有低花瓣式、高發髻,寶冠上還有雙帶下飄,身上的瓔珞精細復雜,有的代替披帛,有的披帛仍至腳部再交叉上卷,有的披帛還由兩肩下垂橫於胸腹之間兩道,但是仍可以看出裙帶如紳的樣子。
這時雕刻技法也由南北朝晚期的直平刀法發展為向下凹入的新圓刀法來表現衣紋。
(2)到了盛唐時期,觀音造型是飽滿成熟的階段,這一時期最重要的成就是更加明顯的走向世俗化,因此,更進一步的體現了當時的社會繁榮。
觀音造型的溫和與嫵媚充滿著青春的活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完美。觀音日益女性化,面部圓深、眉彎而長、細目、著寶冠式高髻,具有少女或少婦的面相特徵。
到了宋代,觀音造型在唐代的基礎上,服飾上較唐代復雜,在面部刻畫上,人物頰額豐圓適宜、面容婉麗、戴珠光寶氣的花冠儼然像一種世俗貴婦人的形象。這時的觀音造型已發展到圓熟的境界,其動作表現及服飾都自然生動流暢,充滿迷人的藝術魅力。
到了遼代,觀音造型從整體風格看,基本上是繼承盛唐時期的觀音造型:頭戴寶冠、面相豐滿適中、眉毛彎長、頸掛瓔珞、體態婀娜、神態自然、比例適度、儼然是淑女化身,肌體和服飾都具有其應有的重量感。
到了金代,從整體造型上看,它也承襲了宋代以及遼代的風格,但是金代觀音造型與宋遼兩代有不同點,如金代觀音造型,一般多顯得造型繁瑣,並表現出一種頹萎氣息,雖然在形象上,仍保持有傳統的寫實風格,但對於服飾衣褶的處理略顯得繁復。
到了元代,觀音造型多數為赤裸,僅有簡單的瓔珞、臂釧等裝飾,這類密教造型多數形象是細腰,面相上鼻高且直,唇較薄,兩頰較瘦,在造型上接近印度形式;但與唐代觀音造型也有某種繼承關系,衣紋質感不足、繁縟瑣碎、面部缺乏內心傳神的聯系,總的來看已流露出形式化的衰退跡象。
明代的觀音造型不僅繼承宋代的造型,更與盛唐時期的觀音造型有些接近,觀音頭戴花冠、面相豐腴、衣紋隨著身體動勢凸起凹入真實性很強;衣紋組合疏密有致、線條舒展,更能襯托出觀音豐滿的體態。明代觀音像感人的藝術魅力,還表現在她們不僅是世俗化了的女性,而且塑造的是中國封建時代美女的形象,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到了清代,觀音造型也比明代更接近世俗,清代觀音造型主要特徵:頰豐額滿、額部平板有一種被綳緊的感覺,雙眉細長、鼻高且直、寬肩細腰、服飾多為當時的裝飾,在技法處理上,衣紋表現極為真實,服飾貼體,顯得較為輕柔,衣紋隨著動態自然流暢,真實感很強。
鴉片戰爭到解放前舊中國這是個社會大動盪時期,由於外敵入侵,內戰迭起、內憂外患,中國的工藝美術逐漸萎縮,陷入了蕭條階段。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工藝美術全面復甦,舊社會失傳的手藝得到了恢復和發展,觀音造型主要繼承唐宋時期的藝術風格,新一代工藝美術大師賦予了新的特色:
作品思想性、情節性更加突出,注重人物傳神,強調觀音造型比例、結構的准確性,身段形體優美,追求內心刻畫和精神氣質,衣紋符合人體內在的結構變化,工藝雕刻也融入了現代美學元素,從解剖透視入手,分麵塑造形體,從而使作品更有了符合現代審美觀點的生動性。
參考資料:觀世音-網路
3. 相傳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不是夫妻,那七仙女是什麼來歷
這些都是傳說了,神話故事也是人們構思出來的,七仙女在神話故事中確實有的,她們就是天宮的仙娥。
首先在這里可以告訴大家,在神話故事中,玉帝和王母確實是夫妻的關系的,在吳承恩的筆下。玉皇大帝的神權最大,道教的三清,天上各路神仙,下界的仙人道士,四海龍王都得遵從玉皇大帝的指揮。而王母娘娘掌管天宮的後宮人事,權利也非同小可,但傳說中並沒有提到過他們兒女,而瑤池的七仙女應該就是天宮的普通仙姑。
由此可見,她們在稱呼上就不是母女關系,而之所以大家認為七仙是玉帝和王母的女兒,主要是七仙女在天宮諸多的仙娥中更為出眾,但她們與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是沒有關系的。
4. 吳承恩介紹及評價
【生卒】:1500?—1582?
【介紹】:
明小說家。山陽人,字汝忠,號射陽山人。科舉屢遭挫折,嘉靖中補貢生,後任浙江長興縣丞。恥為五斗米折腰,拂袖而歸,專意著述。自幼喜讀野言稗史、志怪小說,善諧謔吳承恩簡介,晚年作《西遊記》,敘述唐高僧玄奘取經故事。另有《射陽先生存稿》、《禹鼎志》等。
【吳承恩作品 ==>】古籍電子書:吳承恩 古籍書目:吳承恩
【檢索吳承恩 ==>】古籍全文檢索:吳承恩全站站內檢索:吳承恩
吳承恩開的大玩笑:西遊同時出現三位真武大帝!
不認真精讀西遊記,不了解真武大帝,常人是沒有辦法從西遊記里看出真武大帝身上存在的貓膩的。當我們既熟讀了西遊記,又了解真武大帝,那麼,一個奇怪的現象就呈現在我們面前——西遊記里竟然同時存在著三位真武大帝。這三...[詳細]
看看《西遊記》作者筆下的女妖精哪個最能迷惑人?
看過《西遊記》的人都知道,在西遊記所呈現的世界裡,一直都是以唐僧為主,眾多女妖精為輔。熟悉女妖精們的都知道,她們個個法力高強,有時候連孫悟空都不敵她們。今天,我們不說女妖精們的法力有多強,只是就她們的美貌來...[詳細]
吳承恩簡介 明代小說家西遊記作者吳承恩生平
吳承恩(1500年-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漢族,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區)人,祖籍安徽省桐城縣高甸(今樅陽縣雨壇鄉高甸),以祖先聚居樅陽高甸,故稱高甸吳氏。因隨祖父遷徙至淮安府(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詳細]
解密:作者吳承恩為何讓天生石猴在花果山出世?
原著道:「感盤古開辟,三皇治世,五帝定倫,世界之間,遂分為四大部洲:曰東勝神洲,曰西牛賀洲,曰南贍部洲,曰北俱蘆洲。這部書單表東勝神洲。海外有一國土吳承恩簡介,名曰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山,喚為花果山。此山...[詳細]
孫悟空與王莽篡漢有何淵源?西遊記的潛藏深意
孫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有多少年?這似乎不是一個問題。因為,每當介紹生平,孫悟空總是說:「俺乃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不過,事情並非如此簡單。原著第14回,做《心猿歸正,六賊無蹤》。在這一回中,唐僧在人類...[詳細]
嘉靖皇帝:大明縱欲皇帝被吳承恩寫進了西遊記
這一回說到西遊記第七十八回《比丘憐子遣陰神 金殿識魔談道德》,講的是唐僧師徒來到比丘國,見滿城家家門口放一個鵝籠,籠子里養的卻不是鵝,而是五、六歲的小孩子。而原因,竟是當地國王要用小孩子的心肝來煎葯服用,據說...[詳細]
吳承恩描寫孫悟空被練成火眼金睛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西遊記》系列原創八)火眼金睛,比喻眼光十分犀利,能夠識別真偽。火眼金睛是孫悟空的專利,是孫悟空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爐中鍛燒的意外收獲,孫悟空常說他老孫有火眼金睛,可以識得妖怪。吳承恩先生是一個在考場...[詳細]
西遊記作者不是吳承恩?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西遊也瘋狂」山川文社說西遊第二季第17期」《西遊記》這部小說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詳,就算沒有讀過原著,起碼也看過不止一遍的影視劇作品,甚至直到現在也有很多的電影在以這部小說為基礎構建劇本,可見其影響力之大。關...[詳細]
吳承恩寫西遊記是為了在幻想中感化敵人嗎
《西遊記》是中國經典的四大名著之一,講述的是唐僧在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個徒弟的護送下,師徒四人歷經各種艱難險阻,一路上降妖伏魔,前往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這部小說對當時以及後世小說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詳細]
《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是哪個朝代的?吳承恩簡介
名著《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簡介——吳承恩(1504年-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作者,一生創作豐富,但是由於家貧,又沒有子女...[詳細]
司馬芬
司馬均
司馬鄴
司馬鄴
司馬里
司馬岐
司馬冏
司馬攸
司馬伷
司馬孚
司馬肜
司馬宏
司馬紘
司馬瑋
司馬苞
司馬直
司馬郁
司馬尚
司馬岳
司馬侃
司馬欣
司馬郊
司馬郊
司馬炎
司馬宗
司馬承
司馬紹
司馬垔
司馬柬
司馬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