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遊仙區忠興鎮湧泉村思源井的來歷
在綿陽市遊仙區忠興鎮有一個村叫湧泉村,因村裡的湧泉寺而得名。湧泉寺怎麼得名和怎麼來的,時隔久遠,也語焉不詳。湧泉寺下有一個平壩,叫何家壩,長年居住著近百戶人家,因為村莊緊鄰芙蓉溪,有山有水有靈廟,百姓也安居樂業多年。
相傳大約在清朝光緒年間,天下大旱三年,芙蓉溪也面臨斷流,村子裡百姓的飲水問題越來越嚴重,原來和睦的村民也因為爭搶吃水而鬧出過人命。村民們都合計著能找到一個泉眼,打下一口井,解決村民們最迫切的飲水問題。大家都忙活著,但凡有點像有水的地方,大家都向下挖。連續找了一個多月,幾乎找遍了村子所有地方,挖了填,又挖其他地方,可就是不見打出水來。大夥兒越來越沒有耐心了。
當時,湧泉寺有個住持,這個住持在鄉里還頗有些名氣,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僅心地善良,還有著一手好醫術,鄉親們有個頭疼腦熱的,他都是免費出診,常常葯到病除。因為他的名氣,湧泉寺的香火十分旺盛。
這個住持看到鄉親們打井受挫,心急如焚。每天除了在寺里誦經念佛外,就是在山上山下轉悠,想幫助百姓早日找到水源。一天晚上,住持始終無眠,怎麼也睡不著,於是他便走出山門,望著山下村莊。突然,他發現在何家壩的田地中間,有一個亮光,一閃一閃的,很是奇怪。他揉了揉眼睛,亮光越發亮了。他走下山,循著亮光去。可更奇怪的是,他到了哪裡,亮光卻不見了。他又走上山去,亮光又出現了。這次,他努力記下了亮光的大概位置,再次下山去找,可走到亮光處,亮光又不見了。如此三番五次,住持有點累了,倚靠在寺里的椅子上睡著了。
夢中,他彷彿看到亮光處有水湧出。天亮後,老住持立即找到村民,讓他們試試在該處打井。
村民按照他的指點,向下挖了近三尺,泥地變得相當濕潤,村民高興趣極了,繼續向下挖,泉水越來越多,再繼續,挖到一丈多深時,一股清甜的泉水涌了上來。村民喜出望外,奔走相告。這口井白天供村民取用,水面下降,晚上,井水又漲了上來,就這樣日復一日,源源不斷地供著周邊近百戶人家的飲用水,百多年來,從來沒有乾涸過。這便是當時的「湧泉井」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忠興小學受損嚴重,政府決定遷址重建學校。新學校將把這口井圈進校園內,周圍村民再取水將變得十分不方便。但考慮到學校關繫到孩子的未來,老百姓們很理解,主動讓出了這口井,以方便學校建設。
學校師生為表達對村民的感激,把這口井水更名為「思源」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