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女子有哪些雅稱
1. 紅袖:古代女子襦裙長袖之代稱,後泛指女性。
2. 紅粉:原指胭脂與白粉,舊時用以指稱年輕美女。
3. 粉黛:本意指白粉與黑粉,後世用以形容年輕貌美的女子。
4. 蛾眉:形容女子細長而美麗的眉毛,亦指美貌女子。
5. 紅顏:原指美麗的容顏,後泛指美麗女子。
6. 巾幗:原指婦女的頭巾與發飾,後成為女性的尊稱。
7. 嬋娟:用以贊美女子的美好姿態,常見於古詩文中。
8. 嬌娃:指美麗的年輕女子。
9. 麗人:美貌女子的稱呼,亦指絕色美人。
10. 淑女:指品德賢淑、端莊大方的女子。
11. 玉女:傳說中的仙女,亦用以稱呼美女或他人的女兒。
12. 玉奴:詩詞中常用,泛指美麗女子。
此外,還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等成語,分別指西施、王昭君、貂蟬和楊貴妃等歷史上的著名美女。這些成語後來也泛指女性美貌。
B. 古時對少女的稱呼是什麼
古時對少女的稱呼有以下幾個:
1、千金:舊稱別人的女兒,含有尊貴之意。
2、嬌娃:也作嬌娘。指美麗的少女。
3、玉女:指仙女。亦指美女,也用作對他人之女的敬稱。
4、淑女:指溫和善良美好的女子。
除了以上稱呼之外,女子在不同年歲有不同說法,如下:
1、金釵之年
女孩12歲。屬於女孩告別童年,正式進入青春期的象徵。
2、豆蔻年華
女孩13歲,這個稱謂當今比較常見啦,屬於一個女孩最鮮嫩的年紀。豆蔻年華,源於唐代詩人杜牧的《贈別》詩。他用早春二月枝頭含苞待放的豆蔻花來比擬體態輕盈、芳齡十三的少女,這一千古妙喻一直流傳至今。
3、及笄(ji)之年
女孩15歲。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年齡段哦。代表女孩已長成人,可以出嫁啦!笄:是簪子的意思。及笄則是插上簪子。古時女子十五歲時許配的,當年就束發戴上簪子;未許配的,二十歲時束發戴上簪子。
4、碧玉年華,破瓜年華
女孩16歲。碧玉二字出自唐·李群玉《醉後贈馮姬》詩:「桂影淺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這個年齡同樣也是女孩的黃金年齡。
5、桃李年華
女子20歲。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可見這個年齡正是青春飛揚之時。語出明徐渭《又啟嚴公》:「誓將收桑榆之效,以毋貽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6、花信之年
女子24歲。花信,開花時期。出自於范成大的《元夕後連陰》:誰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揚州百面雷。
(2)古代稱呼年輕貌美女子叫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女子在出嫁後,其姓氏會更改,如下:
1、貴族女子稱姓:「別婚姻」=排行或婚氏+姓
2、待嫁女子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孟姜、仲子、叔姬、季羋。
3、出嫁女子:
(1)本國國名或氏+姓:如齊姜。
(2)嫁給別國國君:配偶封國+姓:如秦姬。
(3)嫁給別國卿大夫:配偶氏或邑名+姓:如趙姬(趙衰妻)。
(4)死後:配偶或本人謚號+姓:如武姜(鄭武公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千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嬌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玉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淑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人稱謂
C. 古代怎麼稱呼漂亮的女人
在古代,對於美麗女子的稱謂豐富多樣,每一種都蘊含著獨特的文化韻味。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古代對漂亮女人的稱呼:
1. 佳人:這一稱呼泛指才貌雙全的女子,表達了對其全面才華與美貌的贊賞。
2. 蛾眉:原指女子彎曲如蛾的眉毛,後用以代指美人,寓意著細膩而嫵媚的美。
3. 姝麗:直接指向美麗的女子的特質,是對女性美的一種直接贊美。
4. 玉人:以玉之潔白無瑕比喻女子之美,象徵著純凈和高貴。
5. 尤物:特指那些特別漂亮、出眾的女子,突出了她們的美麗在不同尋常。
6. 麗姬:古代時,這一稱呼多指西施這樣的著名美女,也逐漸成為美女的代名詞。
除了上述稱呼,古代還有許多其他美麗女子的別稱,它們或是出自詩詞,或是日常用語,每一種都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女性美的認識和欣賞。例如:
7. 傾國/傾城:這兩個詞彙出自李延年的《李延年歌》,用以形容美艷至極的女子,一旦出現便能傾倒一座城池。
8. 紅粉:原指女子化妝用的胭脂,後來成為美女的代稱,寓意著她們的嬌艷。
9. 紅顏:專指年輕美麗的女子,強調了女性的青春與美麗。
10. 解語花:這一比喻意味著美人聰慧可人、善解人意,如同能夠說話的花朵一般令人喜愛。
11. 逸女:指那些被稱為美女的女性,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氣質。
12. 紅袖:通過女性的紅色衣袖,聯想到美麗女子的倩影,充滿了詩意。
13. 麗人:直接指向秀麗美麗的女子,是對女性美的一種贊譽。
14. 嬋娟:這一詞彙形容女性的美妙姿容,如同明月一般迷人。
15. 玉娥:指那些美貌的女子,如同月亮般清秀。
16. 碧玉:多指年輕貌美的女子,有著清新脫俗之美。
17. 玉奴:這一稱呼也用於形容美女,帶有一種溫柔順從的意味。
18. 黛娥:用以形容美女,給人以婉約柔美的印象。
19. 驚鴻:指那些體態輕盈、舞姿翩翩的美女,如同驚鴻一瞥。
20. 妍姝:直接指向美麗的女子的特質,是對女性美的一種贊美。
這些稱呼不僅反映了古代社會對女性美的不同側面,也體現了漢語詞彙的豐富性和文學的細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