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對於美女的審美標準是什麼樣的
塑身美體,對很多現代女性來說可謂樂此不疲,古代女子也崇尚好身材,從先秦時以「體長」為美、以「細腰」為美,到漢魏時以「體輕」為美、唐朝以「豐腴」為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審美標准也各不相同。而當時女性地位低,往往要為了迎合男性的眼光去塑造體態,做出損害身體健康的事。例如春秋戰國時楚國某國君喜歡腰細的女子,不少宮嬪因為節食減腰而餓死,故有「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說法。
那我們來看古代人是如何來評判一個女人是否美麗,他們的審美標準是這樣的:
先秦時期北方女子以「體長」為美
就北方中原地區而言,先秦時推崇「碩」或「頎」,用民間的俗話來說,就是「高個兒」,以「體長」為美。先秦高個子美女的代表人物是衛庄公的夫人庄姜。庄姜是齊國公主,出嫁時的婚禮場面很大,相當風光。《詩經?國風?衛風》中那首《碩人》,寫的就是庄姜出嫁場面,詩中兩次提到庄姜的身材:「碩人其頎」、「碩人敖敖」。碩人,即身材高大之人,而「頎」、「敖敖」,則進一步強調了庄姜的身材修長之美。而且,庄姜不隻身材苗條,其手、脖子、皮膚、口、齒、眼都很漂亮:「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幾乎無處不美。
《詩經?國風?唐風》中的《椒聊》詩中,也提到一名高個子女性:「彼其之子,碩大無朋」、「彼其之子,碩大且篤」。從「無朋」和「且篤」用語上來看,這位采椒女,不只個高,還十分健康和豐滿。
《椒聊》中的「彼其之子」到底是什麼人?文學界一直有爭議。有人認為此詩「欣婦人之宜子也」,是贊美女子碩大豐腴,健康多子;也有認為「彼其之子「非女子,乃男子」。事實上,在春秋時期,不論是女子還是男子,只有高大健康的人才有資格參評美女、帥哥。從位於今河南境內的鄭國、衛國到位於今天山東境內的齊國、山西境內的唐國,均流行這樣的審美觀。
《詩經?國風?邶風》中《簡兮》詩,描寫了一女子在觀看盛大的「萬舞」表演時對領隊舞師的感覺:「碩人俁俁」,意思是舞師高大英武。
其實,以高個為美的審美可追溯到殷商時期,如商朝最後一位國君紂王是當時公認的美男子,就是因為他個頭高大,此即《荀子?非相篇》中所謂:「古者桀紂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
如何讓身材變碩、變頎?古人提倡的是多運動、多勞動,如《椒聊》的「彼其之子」,便是參加采椒勞動。此外,跳舞也是古人青睞的一項健美運動。《簡兮》中的舞師之所以有一個好身材,與其舞蹈鍛煉是分不開的,「簡兮簡兮,方將萬舞。」
先秦時期南方女子以「細腰」為美
先秦時期,在以楚國人為代表的南方人眼裡,高個兒似乎不再受到青睞,而是以「細腰」為美。「細腰」又叫「纖腰」、「小腰」、「柳腰」。據《韓非子?二柄》,韓非子在論述君王個人好惡對執政治國行為的影響時,引用了這樣的例子:「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意思是,楚王欣賞細腰之人,結果身邊人為了取悅於他,大多節食瘦身。
楚靈王是春秋時出名的昏暴之君,他生前窮奢極欲,審美意識另類。《墨子?兼愛中》對其「細腰」癖好導致的後果記錄得更為具體:「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後帶,扶牆然後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這番話直譯的意思是:從前,楚靈王喜歡細腰之人,所以靈王的臣下就吃一頓飯來節食,吸一口氣然後才繫上腰帶,扶著牆然後才可以站起來。等到一年後,朝廷臣僚都飢瘦得面有黃黑之色。
從《墨子》所記來看,楚王的細腰之好是針對男子來說的,但受影響最大的卻是楚國女子,她們紛紛在腰身上下功夫,故北宋詞人晏幾道《鷓鴣天》詩稱:「楚女腰肢越女腮。」楚王之好一出,楚國上下皆以「細腰」為美,所以細腰又叫「楚腰」。除了楚靈王,據說之前的楚莊王也「好細腰」。這種審美觀對後世帶來不小的影響。
如何塑造出一個細腰之身?從《墨子》記載來看,古人有兩種方法:一是節食瘦身,所以楚國「多餓人」;二是束帶控制,「脅息然後帶」,就是這回事情。如今流行的減肥法,也是這類節食瘦身法。
漢魏時期女子以「體輕」為美
秦漢以後,女子好身材的標准又變化了,「體長」和「細腰」雖然仍有人欣賞,但貴族階層更喜歡身體輕柔纖弱――以「體輕」為美。
從史料所記來看,漢朝後宮受寵嬪妃都是體輕者。如漢高祖劉邦的寵妃戚夫人,嬌軀翩轉,極具韻律之美。戚夫人如果體重過大,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身材最出色的女子,應該是漢成帝的皇後趙飛燕,身輕如燕,成語「環肥燕瘦」中的「燕瘦」,說的便是趙飛燕。身輕到何種程度?宋秦醇《趙飛燕別傳》稱:「趙後腰骨纖細,善踽步而行,若人手持花枝,顫顫然,他人莫可學也。」
這一時期出現的美女多是這種以「體輕」為美的輕體美女。如古代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便是「柳腰」,體態輕盈。王昭君本為漢元帝的宮妃,後來和親北疆,遠嫁匈奴呼韓邪單於,此即「昭君出塞」故事之由來。
體輕為美這一風尚對此後南北朝女子的塑體選擇也產生了影響,先秦時期的「碩人其頎」標准被這一時期的女性徹底放棄。據《南史》,南朝梁名將羊侃的藝伎張凈琬腰圍只有一尺六寸,能站在人的手掌上跳舞。此舞叫「掌中舞」,據說是趙飛燕的原創舞蹈作品。
為什麼漢朝會以「體輕」為美?可能與東漢女史學家班昭的鼓吹有很大關系。她在《女誡?敬慎》中提出了這樣的觀點:「陰陽殊性,男女異行。陽以剛為德,陰以柔為用,男以強為貴,女以弱為美。」這句「女以弱為美」,導致整個魏晉六朝時期都崇尚「儀靜體閑,柔情綽態」。
唐朝時身材以「豐腴」為美
唐朝一改之前的「細腰」和「體輕」,女子身材以「豐腴」為美,楊柳腰反而不被看好,唐朝美女無一不富態。如閻立本的《步輦圖》上,唐太宗周邊的侍女沒一個瘦的。時間越往後,繪畫中的唐朝仕女越豐滿。現代考古發現的盛唐壁畫中的女性形象也證實了這一點,個個豐腴,沒有一個瘦子。
唐朝這一好身材標準的出現,也與上層人物的喜好不無關系。從《全唐書》所記文字來看,首先是皇帝直接否定了漢魏時的「細腰」,唐人所作的《兩階舞干羽賦》稱:「吾君是以黜掌上之纖腰,弛庭中之妙戲。」
在否定了細腰之美後,唐朝誕生了全新的「健美」理念――人以體壯為強,以健康為好,當時甚至朝廷選官時也強調健美。《新唐書?選舉志》記載,「擇人之法有四:一曰身,體貌豐偉??」
需要注意的是,唐朝以豐腴為美,並不等於以胖為美。在現存唐朝人物畫中,男子無一是「啤酒肚」,女子也沒有「懷孕腹」,身材比例都很合理,有一種自然的健康之美。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在唐朝時是備受推崇的代表性美女,《舊唐書?楊貴妃傳》評價她的美:「太真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
「太真」是楊玉環的號,對她這種身材,明末清初文人方文的點評入木三分,他在《無題》詩中稱:「其俗喜豐艷,雖肥不傷肉。」
唐朝之後以苗條為美
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宋人開始崇尚純朴淡雅之美。女性美從華麗開放走向了清雅、內斂。女性美大致以觀音菩薩的本貌作為標准,人們對美女的要求漸漸傾向文弱清秀:削肩、平胸、柳腰、纖足。宋代纏足之風則遍及民間,「三寸金蓮」成了對女性美的基本要求。宋朝女性中很流行戴一種叫「花冠」的裝飾品,這種花冠製作精細考究,為這一時代的女性增添了嫵媚的氣質。宋朝女性使用的妝粉已製成粉塊,每塊直徑3厘米左右,有圓形、方形、四邊形、六角形及葵瓣形等,在每個粉塊的表面,還壓印著凹凸的梅花、蘭花及荷花圖案。到了元朝時期,雖然中國的社會並不是由漢人統治,但外族也沒有對漢民族在審美以及尚美方面產生太大的影響。
隨著資本主義的萌芽,人們審美情趣開始隨潮流轉變。但對於女性美的標准仍然和前朝沒有太大的區別。只是,社會對於女性的束縛有增無減,表現在女性的發飾、服飾等方面。明朝女性的發型非常死板,衣服也包裹得很緊,沒有什麼個性可言,可謂將女性之美裹了個嚴嚴實實。直到明朝晚期,才逐漸又有了一些特色。清朝時,含蓄內斂之美,仍然是女性美的基礎。清朝文人張潮在其著作《幽夢影》中,也提到所謂美人者,以花為貌,以鳥為聲,以月為神,以柳為態,以玉為骨,以冰雪為膚,以秋水為姿,以詩詞為心,透過生動的比喻,可以看到一個文人心中要求內外兼備的審美標准。這種審美意識一直保持到民國。
B. 古代四大美女按歷史先後如何排名
古代有四大美女,我們一般用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來形容。她們出場的先後順序,應該是西施、王昭君、貂蟬,最後是楊貴妃。不過在歷史上,並沒有貂蟬這個人,她是在演義中出現的人物。西施這個人有兩說,一是西施真的很漂亮確有其人,可並未被勾踐送給吳王;二是勾踐送給吳王的美人是真實存在的,並且有一段傳奇的故事,於是就被人們說成了西施。
3、王昭君和楊貴妃王昭君年輕的時候被送入後宮,而皇帝在選妃的時候,從畫上看她一般,索性沒選她。於是在和親的時候,王昭君就被送出去了。據說皇帝看到樣貌之後,還曾十分後悔。楊貴妃則是唐朝壽王李瑁的妻子,後來被唐玄宗看上,地位從兒媳變成了媳婦。
C. 對於古代的美女和現代的美女你更喜歡哪一類
從古到今美女眾多,古代美女有古代美女的美,現代有現代的美。美的各有千秋,當然對她們的喜歡也是不一樣的。古代有四大美女,其一是西施稱得上沉魚落雁她閉月羞花之美貌迷的吳王忘記對手越王勾踐,最終敗國。更有東施效顰襯托西施連病時都美麗動人。王昭君更是具有一種知性之美。三國時期的貂蟬也是迷倒各路英雄豪傑,但她的那種美中似乎也有些無奈,凄美。到了盛唐以肥為美,肥而不胖。楊玉環集寵愛於一身,她具有雍容華貴之美。
我喜歡獨立的,有思想的女生。無論她們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我認為這類女性具有自己獨立的能力,正是由於這類人改變了人們對女生的偏見。她們自由大膽,熱愛生活,不受束縛也是一種美。
D. 我國四大美女的籍貫是那裡
中國四大美女,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四大美女享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的美譽。
西施:春秋時期越國(今浙江諸暨)人,貂蟬:東漢末年山西忻州人,王昭君:西漢時期南郡秭歸人,楊玉環:唐代蒲州永樂人(今山西永濟)。
(4)美女與新時期的時候有什麼擴展閱讀
1、西施
西施,名夷光,春秋末期農歷六月廿四日(陽歷7月19日)出生於越國諸暨薴蘿村,薴蘿有東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首,又稱西子,天生麗質。當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
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救國,與鄭旦一起被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亂吳宮,以霸越。
2、王昭君
王昭君,姓王名嬙,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於被他哥哥郅支單於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曾三次進長安入朝,並向漢元帝請求和親。
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和親。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於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
3、貂蟬
山西忻州人。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分憂。
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再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4、楊玉環
號太真,蒲州永樂人(今山西永濟),唐玄宗李隆基的貴妃。楊氏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唐代宮廷音樂家、歌舞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