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邯鄲是什麼地方
在古代邯鄲也是人名,所以有個邯鄲學步。 ???? 瞎扯~~!!!!
「邯鄲」之名,最早出現於古本《竹書紀年》。邯鄲地名之由來,現一般以《漢書·地理志》中三國時魏國人張晏的注釋為源:「邯鄲山,在東城下,單,盡也,城廓從邑,故加邑雲。」意思是說,邯鄲的地名源於邯鄲山,在邯鄲的東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單,是山脈的盡頭,邯山至此而盡,因此得名邯鄲,因為城廓從邑,故單旁加邑(阝)而成為邯鄲。邯鄲二字作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國地名文化的一個特例。 傳說上古時期人類始祖女媧就在邯鄲古中皇山摶土造人、煉石補天。8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這里繁衍、休養生息,開啟了農業文明的新紀元。邯鄲的城邑,肇起於商殷。在商代早期建都於邢(今邢台),後遷都於殷(今安陽)的數百年間,邯鄲均為畿輔之地。古本《竹書紀年》中,就有商末殷紂王在邯鄲建「離宮別館」的記載。至遲在殷紂王時期邯鄲一名就已經出現,證實邯鄲古城距今已有3100多年的建城歷史。 邯鄲之域在西周時屬於衛國,春秋時為晉地,當時邯鄲已是聞名遐邇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比較發達的著名城邑。晉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00年),晉國正卿趙鞅(趙簡子)已將邯鄲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從此,邯鄲便成了趙氏的世襲領地。戰國時,趙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將趙都自中牟(今河南鶴壁西)遷徙到邯鄲,邯鄲作為趙國的都城,歷經八代王侯,延續了158年的繁華。特別是一代英主趙武靈王,開改革之先河,實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富國強兵,國勢大盛,雄踞戰國七強之列,使趙國成為可與強秦抗衡的國家之一。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軍破邯鄲,趙王遷降秦,邯鄲屬秦國,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滅趙國。次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將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邯鄲是邯鄲郡的首府。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立張耳為趙王,都城仍設邯鄲。九年,劉邦封其愛子如意為趙王,並重建邯鄲宮城,富麗堂皇溫明殿即建於此時。一直到西漢後期,邯鄲城有「富冠海內,天下名都」之稱,是除國都長安之外,與洛陽、臨淄、成都、宛(河南南陽)齊享全國五大都會盛名,從戰國到東漢,邯鄲興盛長達500年之久。東漢末葉,豪強並起,割據混戰,邯鄲罹難兵燹災禍,開始走向衰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國公,於鄴城建都。在經濟上實施屯田安民,大興水利,營建魏都,開修道路。魏都的營建,以中軸為對稱法則著稱於世,並修建了銅雀、金鳳、冰井三台。西晉左思所作《魏都賦》,正是描寫鄴城此時的繁華景象。鄴城的興起導致黃河以北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南移,邯鄲此時淪為一般的縣城,隸屬於魏郡。三國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邯鄲屬廣平郡,東晉後又改屬魏郡。代之而勃興的魏都鄴城繼而先後為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的國都,前後歷時364年,對於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隋唐時,邯鄲先後歸屬或復轄為洺州、磁州、武安郡和紫州,衰落而成蕞爾小縣。曾盛極一時的鄴城亦被焚為廢墟,城毀人遷,一蹶不振。而邯鄲東部的大名卻在唐五代時悄然興起。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作為魏州首府的大名已發展成為黃河以北較大區域的中心城市。公元758年大名建為魏博鎮,後稱魏州大名府。五代時,在大名設天雄軍節度使。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大名)登上了皇帝寶座,史稱後唐庄宗。宋王朝建立後,宋太宗將天下分為十五路,邯鄲縣屬河北路磁州,而大名為河北路治所(省府)。宋仁宗慶歷二年(公元1042年),建大名為陪都,稱北京。大名至館陶一帶,是宋遼交兵的古戰場,這里曾演繹過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歷史活劇。到金朝時,大名曾為藩國大齊的都城,公元1130年劉豫在此稱帝。至元朝,這里仍為大名路總管府治,依然是邯鄲東部的繁華重鎮。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在全國設置十三省,邯鄲縣屬北直隸省廣平府。清朝因襲明制稱直隸省,邯鄲縣仍屬廣平府管轄。明清時期邯鄲一帶的政治、經濟中心是在廣平府城(今永年老城)。民國初,廢廣平府,邯鄲縣屬直隸省冀南道,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邯鄲縣直歸省轄。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邯鄲是晉冀魯豫根據地的中心地帶。劉伯承、鄧小平率八路軍129師轉戰千里太行,創建了以邯鄲為中心的晉冀魯豫解放區,從此奠定了邯鄲作為晉冀魯豫四省接壤區域中心城市的基礎。1945年10月5日邯鄲城獲得解放。從此這座飽經滄桑、歷盡三千年盛衰榮辱的古城終於秋風蕭瑟換了人間。邯鄲解放後,邯鄲縣城始建為邯鄲市,直屬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政府設在邯鄲市)。1949年3月,撤消邯鄲市,降為邯鄲鎮,同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設立了邯鄲專區,邯鄲鎮劃歸河北省邯鄲專區管轄。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邯鄲鎮仍為邯鄲專區專署駐地。1952年12月22日,邯鄲鎮復升為邯鄲市。1954年改省轄市。1956年峰峰市並入邯鄲市。1983年邯鄲縣並入邯鄲市。1984年改為省轄市。1986年武安縣(後改市)劃歸邯鄲市。1992年7月批邯鄲為較大的市.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撤消邯鄲地區,實行地市合並,將邯鄲地區所轄各縣劃歸邯鄲市管轄,稱邯鄲市
邯鄲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早在8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這里繁衍、休養生息。在邯鄲悠久歷史的進程中,孕育並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這是先人留給我們後代子孫的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綿綿8000餘年的歷史鑄造成了邯鄲十大文化脈系。
趙文化
以胡服騎射為代表的趙文化,其基本內涵為開放、進取、包容,展現出趙國在逐鹿中原時所表現出的改革創新精神。她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源頭之一,是華夏文化與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匯、融合和升華的結晶,具有中原華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構成的二重性,集中反映了北方地區諸民族沖突與融合的過程。她豐厚博深、魅力四射、光彩照人,是邯鄲地域文化中的代表。趙文化濫觴於舂秋,興旺於戰國,延續至兩漢,在歷史的長河中流淌至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韻。這里產生了發達的冶鐵、制銅、制陶等手工業,形成了繁榮的城市商業貿易,孕育了荀子、公孫龍、慎到等一代學術大師,涌現出趙武靈王、廉頗、藺相如、趙奢、魏徵等一批慷慨悲歌的英雉人物。它與燕文化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北方文化的概貌。趙文化其主流內涵是「開拓進取,競爭圖強,兼收並蓄,改革創新」,貫穿其中的以人為本、廣攬賢才、團結向上、忠勇報國等思想,對於我們今天的解放思想、改革開放仍然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文化,是我國以粟作農業和定居生活為特點的原始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表現出人類利用自然、與自然相融合的奮斗精神,因最早發現在武安的磁山遺址而命名。經科學測定,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1976年開始考古發掘,出土陶、石、骨、蚌器5000多件和大量家禽家畜、胡桃等動植物標本,還發現了炭化的粟約10萬余斤,磁山被確認為是世界上糧食作物—粟的最早發源地,還是中國家雞和中原核桃最早的發現地。農作物「粟」(穀子)、家雞和胡桃(核桃)三大發現,不僅反映了磁山先民在認識、利用和改造自然過程中為人類生存與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並改寫了我國乃至世界粟作農業、家雞馴養和核桃產地的歷史。以陶質平底盂、鳥頭形支腳為特點的生活用具,以石制斧、鏟、磨盤、磨棒為特點的農耕和脫粒工具,以長方形坑穴為特點的糧食窖穴,以陶、石器「組合物」為特點的祭祀遺跡等,構成了磁山文化獨特而豐富的內涵。磁山文化被譽為「中華瑰寶」,是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項重大突破。
女媧文化
在涉縣的古中皇山上坐落的媧皇宮,傳說是華夏始祖女媧氏「煉石補滅,摶土造人」的地方。媧皇宮因此而得名。因女媧摶土造人,又是人類的創造者,故被世人尊稱為「華夏祖廟」。媧皇宮建造在懸崖峭壁上,閣樓高懸,構造奇巧,被稱為河北古建築十大奇觀之一。從媧皇宮開鑿的石窟和摩崖刻經考察,它始建於北齊天保年間,距今已有1450餘年,後經歷代相繼擴修,逐漸形成今日規模。相傳農歷三月十五日為女媧的誕生之日,每當此時舉辦媧皇廟會,來自周邊數省的遊客雲集此地祭祀女媧。千百年以來,流傳在這里的民風民俗,民間信仰和神話傳說形成了豐富的神秘文化,在中原大地遠近聞名。 以媧皇宮為代表的女媧文化,展現了女蝸在洪荒之世,與自然抗爭、改造自然、造福蒼生的不屈精神,表現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涉縣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命名為「中國女媧文化之鄉」。
曹魏建安文化
位於臨漳縣西南的古鄴城遺址是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中國北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在東漢未年至隋統一的400年問,為北方著名的古都,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相繼在此建都。戰國時期西門豹治鄴而顯名於世,東漢末年孕育出了文學史上璀璨的「建安文學」。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曹操,在鄴城聚集了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為主體的「鄴下文人集團」,辭賦慷慨,談詩論文,開一代風格剛健,情調激越之文風,留下了大量的詞賦文論作品,在中國文化寶庫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地處黃河之北的鄴城,散布在漳河之濱的百餘座東魏北齊皇陵和眾多的寺廟遺址,書寫著它曾經的輝煌。銅雀三台和鄴城的建築格局,對隋唐長安都城、元大都(北京城)、日本奈良城乃至後世的都城建築都產生過重大影響。以鄴城為依託的建安文化,是建安文學的搖籃,民族融合的結晶,中國文化史的奇現。
北齊石窟文化
以響堂山石窟和媧皇宮石窟為代表的北齊石窟文化,是中國佛教雕刻藝術的寶藏,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摩崖刻經群,代表著北朝時期佛教發展的最高成就。 響堂山石窟是北齊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院,是位列中國雲崗、龍門、敦煌、麥積山四大名窟之後的全國第五大石窟群。也是北齊佛教雕刻藝術的寶藏。它始建於北齊,經隋、唐、宋、明歷代開鑿續修,共有大小洞窟十六座,造像4300多尊。它一方面是中西方文化互相融匯過程的歷史體現,另一方面是南北方文化相互滲透的歷史見證,是中國佛教雕塑藝術漢化過程中承上啟下,融匯貫通的重要環節。媧皇宮石窟現存北齊佛教刻經六部,共計約l 3萬字,是國內摩崖刻經保存文字最多最完整的一處,是研究中國佛教史和校勘中國佛教史籍的重要實物資料,也是北朝書法藝術的精品。
夢文化
以「一枕黃粱」名夢和黃粱夢呂仙祠古建築群為代表的夢文化,蘊含著極為深厚的中國哲學思想,表現出中華民族對於美好事物的嚮往和執著追求。產生於唐代的黃粱美夢傳奇故事,就發生在邯鄲的黃粱夢鎮。從古到今,黃粱一夢以及由此演繹、發展而形成的「夢文化」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典藏中,留下了一幅幅濃墨重彩的絢麗畫卷。黃粱夢的美妙故事不僅在中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在國外也是聲名遠播,甚至於登上了日本小學的教課書。夢文化涵蓋歷史、心理、生理、民俗、宗教、文藝等領域,具有神秘的特性。依據唐傳奇《枕中記》而建的千年古觀「黃梁夢呂仙祠」,建築規模宏偉,內有中國「名夢館」,是研究中國「夢文化」的集大成之地,也是中國「夢文化」唯一的載體,它對中國小說、戲劇、詩文的創作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黃粱夢文化底蘊深厚,是中國夢文化的代表和重要組成部分。邯鄲因此被海內外人士譽為「美夢之鄉」。
磁州窯文化
磁縣、峰峰礦區的西部地區,是綿延的太行山余脈,這里蘊藏著大量的高嶺土,是製作陶瓷的天然原料。從北齊時就已開始燒造瓷器,並逐漸形成了漳河流域的觀台和滏陽河流域的彭城兩大窯場。宋元時期逐漸發展成為北方最大的民間瓷窯,從此薪火相傳,綿延千年。其造型優美,裝飾手法豐富,色彩對比強烈,題材廣泛,技藝高超,瓷器產品在藝術上表現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它所創造的白地黑花的裝飾藝術,集詩、書、畫於一體,獨具濃郁的鄉土氣息,代表了古代北方民窯的最高水平。古來就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千里彭城,日進斗金」之說。 磁州窯以粗獷、豪放、瀟灑的藝術風格而獨樹一幟,創造了宋金元時期民間瓷藝的最高成就,體現出民間工藝強大的生命力。磁州窯文化在中國乃至世界陶瓷文化藝術中部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廣府太極文化
燦爛的東方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太極文化。清朝道光年間,在中國邯鄲的永年縣廣府城,誕生了一代太極宗師楊露禪和武禹襄,使永年縣成為中國太極拳兩大流派—楊式太極拳和武式太極拳的中興發祥之地。在此後的一百多年中,楊式和武式太極拳廣為傳播,尤其是楊式太極拳開武術健身之先河,使太極拳易於習練,成為強身健體的體育項目。太極拳作為祖國傳統的文化藝術瑰寶,就是從這里走遍全國、走向世界,成為億萬民眾熱愛的體育健身運動。太極拳以集武術、醫術、導引術為一體的科學的人體文化,引起了世界各國專家、學者及愛好者的重視和喜愛,廣府的太極拳文化已成為中國的國粹而載入史冊。被國家授予「世界太極拳夏令營基地」、「太極拳研究中心」、「太極拳之鄉」、「太極拳聖地」。 如今,以楊露彈和武禹襄為代表的廣府太極文化,已成為河北乃至中國向世界傳播健康和友誼的紐帶。
成語典故文化
邯鄲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廣袤地域的輝煌歷史、深厚豐腴的文化積淀為邯鄲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和歷史故事,經過千百年的披沙揀金,凝聚成了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據不完全統計,由邯鄲歷史和相關史書中所滋生、蘊積、提煉出的具有邯鄲地方特色或與邯鄲有密切關系的成語典故達1500條之多,如「胡服騎射」、「邯鄲學步」、「完璧歸趙」、「負荊請罪」、「黃粱美夢」等,它們以言簡意賅、精闢神妙、富於哲理、寓於情趣、耐人尋味而成為中國漢語言藝術中的一枝奇葩。邯鄲的成語典故,集中原與邊塞之風韻、蘊文化與哲理之內涵,在華夏歷史文化長廊中獨樹一幟,堪稱國之瑰寶。這些成語典故中,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也有500條之多。另外還有眾多的成語典故遺址景觀。位於邯鄲市趙苑景區內的「成語典故苑」,佔地102畝,以園林為載體,以發生在邯鄲的成語典故為內容,以碑刻、浮雕、繪畫、自然山石象形喻義等多種藝術手法為表現形式,將發生在邯鄲的成語典故再現世人面前。它以古喻今,鞭策鼓勵後人,是中國唯一的以成語典故為主題的文化園林。 2005年10月26日,經中國文聯批准,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在邯鄲市舉行命名頒牌儀式,授予邯鄲市「中國成語典故之都」稱號。成語典故文化已成為邯鄲市十大文化脈系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邊區革命文化
邯鄲在中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是晉冀魯豫解放區的中心。劉伯承、鄧小平及其領導的八路軍129師以太行山為戰場,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展現出邊區人民的浩然正氣和民族之魂。劉、鄧首長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在這里指揮大小戰役3100多次,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不朽的功勛,形成了光彪史冊的革命軍事文化。從這塊紅色土地上走出的300餘位將帥,成為新中國第二代領導集體的中堅力量。《人民日報》、《人民畫報》在邯鄲創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前身華北新華廣播電台在邯鄲開播。在抗戰中創建於邯鄲的《人山報》影響深遠,邊區革命文藝活動和創作演藝隊伍在這里培養、成長、壯大,催生出了如火如荼的邊區大眾文化。現代最早的紀念性建築——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和涉縣的「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及「陳列館」名列了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編輯本段【主要旅遊資源】
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1.楊式太極拳(永年縣) 2.磁州窯燒制技藝(峰峰礦區) 3.女媧祭典(涉縣) 4.河北鼓吹樂(永年縣) 5.武安平調落子(武安市) 6.皮影戲(邯鄲市) 7.儺戲(武安市) AAAA級的旅遊區:涉縣媧皇宮,叢台區叢台公園、涉縣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武安朝陽溝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磁山文化遺址、趙邯鄲故城、戰國趙王陵墓群、鄴城遺址、磁縣北朝墓群、媧皇宮及石刻、129師司令部舊址、磁州窯遺址、響堂山石窟、永年石北口遺址、永年弘濟橋、永年城、磁縣講武城遺址、大名府故城、大名五禮記碑、峰峰玉皇閣、涉縣成湯廟山門及戲樓、武安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軍區舊址
古石龍風景區位於河北省邯鄲市西北10公里,309國道古石龍牌坊北行4公里,107國道黃粱夢西行7公里。屬自然景觀、歷史遺址、休閑度假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風景區。
古石龍風景區佔地面積60萬平方米,屬太行山脈、紫山東麓,北距趙王陵1公里。地勢因降水由高處流向低處,天長日久順山勢羽狀沖溝,將山麓、丘陵切割成壠狀,湖澤、平地、溝壑、丘陵、石崖相依相連,古有卧龍崗之說。崗內古石龍群是1988年當地村民建房挖土燒磚發現,共有一條大龍,九條小龍,正應龍生九子之說,形體逼真,每條石龍都有1米左右一節灰白色砂岩石塊堆砌而成,遠遠望去,鱗次櫛比,每條石龍其勢各不相同,頭均東北向趙王陵。大龍首高6米,寬4.6米,身高2.5米,長約369米,堪稱「天下第一龍」。古石龍成因至今專家眾說不一,頗有研究價值。
古石龍景區有許多文化古跡,顯示其豐厚的文化積淀。有龍文化、趙文化、漢唐文化、宗教文化四大脈系。主要景點有羅敷潭、龍飲湖、桑園、趙王跑馬場、龍興寺、真武大帝廟、卧龍廟、李白路等30多處景點。
邯鄲所有景點: 媧皇宮 129師司令部舊址 響堂山石窟 黃梁夢呂仙祠 永年古城 武靈叢台 趙王城 學步橋 天子冢 大乘玉佛寺 九峰山森林公園 朝陽溝 京娘湖 鄴城三台 弘濟橋 回車巷 晉冀魯豫烈士陵園 武華山 長壽村 舍利塔 邯鄲學院 玉皇閣 趙王陵 趙苑旅遊區 朱山石刻 禪果寺 磁山文化遺址 龍湖公園 滏陽公園 黑龍洞風月關 蘭陵王墓 聖井崗 河北工程大學 華北科技學院 武當山 萬壽山 東山文化公園 邯鄲銅雀台 邯鄲博物館
【哪些成語源於邯鄲】
很多,素有「成語之都」美稱。
主要有:負荊請罪、完璧歸趙、價值連城、將相和、刎頸之交、圍魏救趙、破釜沉舟、梅開二度、毛遂自薦、紙上談兵、不射之射、邯鄲學步、胡服騎射、銅雀春深、寧可玉碎,不願瓦全、絕妙好詞、黃粱美夢、冬日之日、夏日之日、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奉公守法、奇貨可居、南轅北轍、河伯娶妻、挾天子以令諸侯、下筆成章、路不拾遺、詩文判狀 、竊符救趙 、步履蹣跚.、三寸之舌、驚弓之鳥、曠日持久、不遺餘力、捨本逐末等
編輯本段【歷史名人】
趙武靈王:中國第一個創建了騎兵的帝王,也開創了中國軍事變革的先河;
廉頗、李牧:戰國四大名將其中兩個,其成就自然不用說;
藺相如:趙國名相,和廉頗兩個人威懾秦國;
趙勝:平原君,戰國四公子之一;
毛遂:出使不辱使命,為官造福於民,趙國賢士;
趙奢:馬服君,曾經多次戰敗包括秦國在內的敵國軍隊,戰功赫赫;
荀子:和孔子、孟子等齊名的大學問家,韓非和李斯的師父;
趙姬:秦始皇的母親,著名的美女,中國封建歷史上第一個太後;
嬴政:秦始皇,中國第一位皇帝,祖籍在陝西,但出生在邯鄲;
羅敷:著名的漢樂府《陌上桑》的女主角,繼趙姬之後的又一位美女;
魏徵:唐初名相,邯鄲館陶人,以直諫著稱於世;
楊露禪:邯鄲永年人,楊氏太極宗師;
鄧麗君:一代才女,祖籍邯鄲大名;
編輯本段【影視作品】
廣府太極傳奇
中國首部講述太極拳發展起源的30集大型電視連續劇《廣府太極傳奇》正在太極之鄉——邯鄲永年廣府古城熱拍,該片由黃聖依、楊子、譚耀文、羅家英、曹榮等著名演員領銜主演,另外還有李穎、秦麗、姚中華、張鈞涵等諸多影視明星加盟演出這部大型歷史傳奇劇。投資商是邯鄲本土的知名企業家—杜尚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