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唐朝美女杜秋娘簡介
15歲時成了李錡的妾侍。元和二年(807年),李錡正式起兵造反。後來李錡造反失敗,杜秋被納入宮中。後受到唐憲宗寵幸。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即位,任命她為兒子李湊的傅姆。後來李湊被廢去漳王之位,杜秋賜歸故鄉。杜牧經過金陵時,看見她又窮又老的景況,作了《杜秋娘詩》,其序簡述了杜秋娘的身世。
詩中附了一段註:“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李錡長唱此辭。”並沒有說這首七絕是誰所作,但後世多歸入杜秋娘的作品,包括《唐詩三百首》。
唐代著名詩人杜牧有《杜秋娘詩並序》,詩題稱她為“杜秋娘”,但詩序卻稱為“杜秋”。這是怎麼回事?據《太平廣記·李錡婢》記載,“杜名秋”。而且,唐末羅隱《金陵思古》詩、北宋錢易《南部新書》等都稱她“杜秋”。可見她名“秋”,而不是名“秋娘”。那麼,杜牧為什麼又叫她“杜秋娘”呢?這里有兩種情況。一是唐代往往以“娘”稱呼婦女特別是老年婦女,例如杜甫詩有“黃四娘家花滿蹊”句。按照這一習慣,則稱杜秋為杜秋娘當有敬愛之意。二是唐代往往稱職業歌舞女子為“秋娘”。如白居易《琵琶行》有“妝成每被秋娘妬”語。按照這一習慣,杜秋娘當是藝名。比較而言,杜秋晚年已不是歌舞伎,而杜牧對她只有尊敬、同情,所以稱她“杜秋娘”應是敬稱,而不是稱藝名。
據《南部新書》引李德裕《獻替錄》,及《舊唐書·李德裕傳》記載,杜秋娘入宮後又名“杜仲陽”。古代二月仲春叫“仲陽”。“仲陽”與“秋”意義相對立。按照古人有時會採用與名意義對立的語詞立字的習慣,“仲陽”當是杜秋娘的`表字。古人稱表字而不稱名是表敬意。杜秋娘入宮後地位高了,所以稱表字而不稱名。因此,杜仲陽當是杜秋娘入宮後立的表字。當然這只是推測,尚需文獻證實。
杜秋娘詩並序》說:“杜秋,金陵女也。”金陵本是唐代江寧縣(今南京)的舊稱,一名建康。但唐代江寧屬潤州(治地丹徒,今鎮江),所以唐人往往也稱潤州為金陵。那麼這里金陵究竟是哪裡呢?《太平廣記·李錡婢》以為是指“建康”即江寧,所以說“杜名秋,亦建康人也”。後來因而也有人說杜秋娘為建康人。但是《杜秋娘詩》開始是說“京江水清清,生女白如脂”,羅隱《金陵思古》詩說“杜秋在時花解語,杜秋死後花更繁……綺筵金縷無消息,一陣征帆過海門”。京江、海門都在潤州丹徒,並不在江寧。而且,雖然《太平廣記·李錡婢》說杜秋娘與唐宣宗生母鄭氏都是建康人,但《新唐書·後妃傳下》明確說鄭氏為丹陽人。顯然,《太平廣記·李錡婢》是誤認金陵為建康,進而臆斷杜秋娘為建康人。可見杜秋娘確實是潤州人,並不是建康人。
對於這個問題,有關文獻說法不一。一種說法是大和五年(831)因漳王李湊得罪,被“賜歸”潤州。杜牧《杜秋娘詩並序》說:“穆宗即位,命秋為皇子(引者按,指李湊)傅姆。皇子壯,封漳王。鄭注用事,誣丞相欲去已者,指王為根(義同後台)。王被罪廢削,秋因賜歸故鄉。”按《舊唐書》的《文宗本紀》及《懷懿太子湊傳》,唐文宗大和五年,鄭注指使人誣告宰相宋申錫與漳王謀反。結果,宋申錫貶官,漳王降為巢縣公。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漳王“傅姆”的杜秋娘也就被“賜歸”故鄉潤州。另一種說法是,大和三年被“放歸”潤州。按《資治通鑒·大和九年》:“初,李德裕為浙西觀察使,漳王傅姆杜仲陽坐宋申錫事放歸金陵,詔德裕存處之。會德裕已離浙西,牒留後李蟾使如詔旨。”《嘉定鎮江志》說:“漳王傅姆杜仲陽坐宋申錫事放歸金陵,詔德裕存處之。會德裕已離浙西,在道奉詔書,至宿州,聞仲陽已過,遂牒留後李蟾,令依詔旨處分。後至大和九年三月,王璠與李漢、鄭注誣奏德裕,德裕得罪,分司東都。”今人傅璇琮《李德裕年譜》根據李蟾任李德裕的浙西觀察使留後,是在李德裕長慶二年(822)至大和三年初任浙西觀察使時,以及李德裕大和八年再任浙西觀察使時李蟾已死這兩件事實,並根據《資治通鑒》、《嘉定鎮江志》所載,推斷杜秋娘被“放歸”潤州,不是在大和五年,而是在大和三年。按照這一說法,杜秋娘被“放歸”潤州就另有我們尚不清楚的原因。與大和五年的“宋申錫事”即“漳王廢削”事沒有關系。這又與《資治通鑒》等所說相矛盾。誰是誰非,有待進一步探討。
㈡ 安徽的女人,漂不漂亮
安徽美女排行榜
第一名:滁州,以江寧的最為出色,時髦,大方(滁州市區的美女以外地人居多);
第二名:蚌埠,美女以吳江的最為出色,水靈,開放;
第三名:宣城,以海門的最為出色,有點小上海的味道,精明,能幹;
第四名:合肥,近合肥,有點合肥人的味道,皮膚較粗;
第五名:馬鞍山,
興化的女子人水靈,清秀,比較土;
第六名:亳州,亳州人有點小市民,美女們都是傍大款的,沒出息;
第七名:巢湖,巢湖以金壇的美女最為出色,含蓄美,好吃懶做;
第八名:滁州,青山秀水,人風光,有點水性揚花;
第九名:蕪湖,有點江浙人的精明,多半能幹,是做事業的人,不溫柔;
第十名:,宿州聽說美女不少,但都不注意打扮;
第十一名:銅陵,北方味道太濃,聲音太粗;
第十二名:安慶,美女不多,有幾個好一點的也都離開本地,攀高枝去了;
第十三名:六安:基本沒有;
第十四名:蕪湖:萬分之零點二;
第十五名:淮北:本地沒有幾個美女,真正的美女都是外地來的;
第十六名:黃山:美男不少,美女不多,據說是從杭州、上海、蘇州引進的
㈢ 江蘇真有「蘇中」這一說法嗎你怎麼看
江蘇一共13個城市。蘇南就是長江以南的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京五個城市,這沒有歧義。蘇北在過去常被指稱長江以北的8個城市,這種叫法既有地理位置的考量,也有經濟發展差異的因素,因為蘇南五市經濟明顯比長江以北的好。但是,最近十多年來,沿長江北岸的南通、泰州和揚州三市經濟發展速度很快,其中經濟總量上南通已經超過常州和鎮江。所以,現在一般把這三個城市叫蘇中。這個叫法過去也有,比如粟裕指揮的蘇中「七戰七捷」戰斗就發生在南通泰州一帶。這樣一來,蘇南依然是江南五市沒變,蘇中是南通泰州和揚州三市,蘇北則指鹽城、淮安、徐州、連雲港和宿遷。這五個城市要麼在淮河以北,要麼位於淮河兩岸,根據我國南方北方的地理分界線,稱為蘇北也很恰當。順便提一下,位於蘇北地區的徐州、鹽城等城市,十二五以來經濟發展大大提速,已經不亞於蘇中。所以,從長遠看,蘇南蘇中蘇北的叫法主要是依據地理位置,而不是經濟發展水平。 我是俺們宿遷,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江蘇省的地理劃分是這樣的——長江以南是蘇南;淮河以北稱為蘇北,而長江和淮河之間的,則屬於蘇中地區。長江以南,有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和南京等城市,是江蘇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也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區域之一。 蘇中地區包括揚州、泰州、南通。 是江蘇乃至全國一個重要的地區。特別是揚州, 歷史 上曾有過幾度輝煌,隋、唐、明、清時都是全國最大的城市之一。現在不行了。 蘇北包括徐州、連雲港、淮安、鹽城,宿遷等市縣。蘇北人傑地靈,內斂溫健,外放直率。就是有點窮。 一般情況下,蘇南人瞧不起蘇北和蘇中人。 有一個故事很有趣兒,充分說明了蘇南蘇北最大的區別。某知名大學宿舍,住著倆蘇南姑娘和倆蘇北姑娘,一共四個大美女。立秋後,蘇北姑娘買回一個大西瓜,切成四塊,每人一塊;蘇南姑娘買回個柚子,去了柚子皮,小心冀冀地取出一牙牙兒,切成四份。其餘的柚子收藏起來。 秋天,西瓜多少一斤?柚子多少錢一斤?價格無法相比呀。 不管別人同不同意,我把解放戰爭時期蘇中七戰七捷紀念碑就放在我們海安。因為別人一聽就知道方位,如果以長江為界,就不需要這么分,完全可以叫江南江北。如果以蘇子開頭就得分蘇南蘇中蘇北,因為不分蘇中,蘇北就太大了。而且生活習性本身就不同。這當然不是歧視,而是氣候,語言,生活方式。打個比方,以徐州和南通為例,徐州是中原人為主,漢文化的發祥地,而南通是吳(儂,阿拉)楚(江淮官話)之地。南通至今方言也是這兩種風格,只不過是江淮居多。而徐州(我-俺)。吃飯更是不一樣,蘇中普遍都是種種水稻吃大米,而徐州都是旱地多,以麵食為主。當然了,這以後有些東西會同化的,民族融合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就就像秦始皇雖然統一了中國,如果不是漢族四百年的容和我們也成不了一家人,區域劃分只是為了更好的區分東經多少度,北緯多少度,完全不需要糾結什麼!我在福建還分閩東閩西閩南閩北,不信可以去打聽打聽,從來不曾聽福建人糾結過……不知我們有些人為什麼放不開?真好笑…… 江蘇省,以江寧府、蘇州府合並而得名建省。 歷史 上、習慣上將江蘇省分為蘇南、蘇北地區。 近代又增加劃分出蘇中地區。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按照當時的 歷史 形勢、穩定鞏固政權的需要,曾經不僅將江蘇省拆分,而且還有將四川省、安徽省拆分,設立若干省級行署區。 四川省拆分設立川東、川南、川西、川北行署區。 安徽省拆分以長江為界設立皖南、皖北行署區。 1949年,針對江蘇省的 歷史 、現實情況,主要以新、老解放區來劃分,將江蘇省拆分,設立兩個省級行署區,蘇南行署區、蘇北行署區,以及華東大區人民政府直轄的南京市。 蘇南行署區、蘇北行署區,既是以長江為界,劃分蘇南、蘇北兩個行署區的,也就是習稱的蘇南、蘇北地區。 二、1952年,國內形勢已經穩定,中央政府決定撤銷蘇南、蘇北行署區。 以蘇南、蘇北行署區,加上南京市,恢復江蘇省建制。 但是,江蘇省長江以北的地區,既蘇北地區,地域較大,所以,長江以北,現在人們習慣上又劃分為蘇中、蘇北地區。 其實,解放戰爭時,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著名的「蘇中七戰七捷」,蘇中的提法就已經出現了。僅供參考。 江蘇有沒有「蘇中」這一說法呢,肯定是有的,無論從報紙上、電視上、政府正式文件上,都有這一說法。 通常意義上「蘇中」指揚州、泰州、南通三市,但是對「蘇中」這一說法,很多網路噴子們吃飽了撐著,肆意否認,甚至攻擊。 有一點筆者搞不懂,無論蘇南、蘇北,還是蘇南、蘇中、蘇北,跟你們這些網路噴子有何相干? 無論哪個地域都有富人和窮人,蘇南有富人,也有窮人,蘇北有富人、也有窮人,網路噴子們,你在你生活的地域是富人還是窮人呢?地域劃分對你個人有什麼影響? 富人還是富人,窮光蛋就是窮光蛋,決不可能因你生活的地域而改變,網路噴子們,你有哄事的勁頭,不如把精力用在你家庭的發家致富上。 我們揚州人對地域如何劃分無所謂,也不感興趣,以揚州的知名度,並不亞於蘇南的城市,甚至比蘇南的一些城市還要響亮,沒必要計較「蘇北」還是「蘇中」的叫法。 揚州這兩個字還不夠響亮嗎?噴子們你們去吵吧,我們揚州人不參與,我們以「揚州人」為自豪,「揚州」兩個字對揚州人來講足夠了。 江蘇省以長江為界,江南稱為蘇南。江北稱為蘇北。原本沒有蘇中一說。(地理上習慣以江為界,江南為蘇南,江北為蘇北),但同為江北的南通,揚州,泰州為與經濟欠發達同為江北的另外五地市徐州,鹽城,誰安,連雲港,宿遷分割,不願為蘇比窮背鍋,自稱南通,揚州,泰州為蘇中。其實是自欺欺人,再分割都無用的江北就是江蘇一一蘇北。揚州市醫院號稱一一蘇北人民醫院。充分證明了楊州是正經的蘇北。其實蘇北的鹽城已超揚州,泰州,經濟排各江蘇第七位。蘇南,蘇北這是地理上的習慣叫法。窮與富不是必然的。宏觀上國家將蘇北定位為商品糧綦地。將大型工廠都建在交通更為發達的蘇南區,加上上海市強大的經濟輻射,蘇南超強,超速的發展速度,(蘇南成為上海工業基地),不僅是江蘇省經濟發達地區。更為全國經濟發展領頭羊。隨著蘇北交通(高鐵,高速公路)網的建設,蘇北經濟快速發展不是夢想!事實上蘇北諸市在全國排名,全部達到百強市。窮是相對的。而蘇北干群知窮而後勇!必將奮起直追!蘇北必將成為江蘇乃至上海經濟圈新的經濟增長極! 蘇中應該有。經濟上,三個地區,顯而易見。蘇中蘇北的差距比之蘇南蘇中更大。蘇中的所有縣級單位全部百強縣,而蘇北稀稀拉拉。地理上,通泰揚地區在江蘇中南位置。說蘇中不為過。文化上,楊泰江淮文化,南通吳淮過渡區。跟蘇北文化的代表徐州宿遷根本不在一個概念里。硬是睜眼瞎話,這兩種文化扯一塊。 歷史 上,通泰揚地區有在蘇北一段時間,集中在解放前國共內戰,但同時,這段時間也有蘇中戰役,扯平不說,揚州幾千年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的江南文化,南通還有一半江南移民,跟江南同種同音。整個常州江南人口加起來也不過跟南通吳語人口相當,更別說鎮江南京這兩個偽蘇南。好意思在南通面前提蘇南。 從區域地理位置上看這樣的地理劃分是正常的丶而且也是合理的,就好比中國的區域版圖分華南、華中、華北一樣,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對於江蘇這個省份來說,蘇中應該就是指的江蘇中部的意思,當然這是外地人的第一反應,究竟答案是不是這樣,請看下文分解 蘇中是江蘇省中部區域簡稱,蘇中區域包括揚州、泰州、南通3個地級市及高郵、儀征、靖江、興化、如皋、海門、海安、啟東、泰興9個縣級市,如東、寶應2個縣,廣陵區、邗江區、江都區、海陵區、高港區、姜堰區、港閘區、通州區、崇川區9個市轄區。土地面積2.09萬平方公里,2017年蘇中區域常住人口1646.07萬人,面積和人口分別占江蘇省的20%、20.6% 但是在江蘇本身,人們可不一定這么想身 現在很多揚州,泰州,南通的人都自認蘇中人。不承認自己也是蘇北的一部分。尤其是90後00後的群體,在網路的江蘇吧,華吧中很多人只要有人說這三市是蘇北,立刻就有人糾正咱們是蘇中,不是蘇北。還說這是省府定的,不服找省府鬧去之類的話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我們暫且將上海人、蘇南、蘇北、蘇中的爭議擱一邊,我問下大家:你家祖上干什麼的?往上三代估計基本面朝黃土背朝天,基本都是農民;尊重一下 歷史 :抗戰前以長江為界習慣分蘇南蘇北,抗戰期間有蘇中地區之分,但蘇中的地域有東台(鹽城南部)、興化及揚州北面的邵伯及現在所淮安南側的一部分,為新四軍北撤活動區域;其它為蘇北;但蘇北己經是解放區,而當時蘇北的徐州還是山東管轄的(軍管);所以說不要為蘇南、蘇中、蘇北去爭, 歷史 上有這么一說,只不過時間跨度並不長,上海300年前也不過是個小漁村(幾代人?);現在那兒還都有窮也有富,為了那點虛榮去爭的面紅耳赤沒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