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十大變性美女
第一名:利菁
入榜理由:
利菁,1962年10月25日出生於中國台灣省台中市,中國台灣第一美女主播、模特兒、舞台總監。
20歲發生車禍嗓音變化。後來在東森媒體集團旗下東森購物台擔任購物節目主持人時,以其出色的行銷表現而被封為「購物天後」。2004年投入電視節目主持,辛辣的主持風格和「雙性」身分引起話題。2005年開始往演藝界發展,先後主持過《麻辣天後宮》、《超級偶像》等綜藝節目。2012年1月,利菁因過度勞累導致腎衰竭,四個節目全部停擺
淇淇資料 - 中國天使同盟獨家首發
姓名:田韓琪
出生年月:1989年5月6日
星座:金牛座
籍貫:四川德陽市
身高:167cm
體重:50.5KG
興趣特長:爵士舞蹈表演唱歌
變性人淇淇2011年完成全部的變性手術,順利的成為了一名女孩,憑借其動人的外貌和驕人的身材, 成為江西省第四屆中西醫結合醫學美容選美大賽冠軍,
第十名:徐秀莉
入榜理由:徐秀莉,溫州第一變性美女,盡管變性成功,但徐秀莉面對的還是更多的偏見和歧視。家鄉的理發店無人關顧,路人指指點點,離開家鄉後又經歷了一場痛苦的愛情婚姻。每次遭受一些歧視和不公後,徐秀莉常常會捫心自問:我又沒偷沒搶,我對社會、對別人又沒有什麼危害,為什麼那麼多的人要這樣對我,難道我真的做錯了嗎?痛苦的時候,徐秀莉想起更多的是那個韓國變性明星河莉秀,她一直把她當作自己心中的偶像,當初變為女人後,她取名就是模仿河莉秀的。如今,徐秀莉心中依然藏著這個夢想,那就是走演藝道路,像河莉秀一樣成為光芒四射的演藝明星。
② 基諾族歷史沿革
關於基諾族的來源,沒有文字記載。據傳說,基諾人先民由普洱、墨江甚至更遠的北方遷至基諾山東部邊緣一處名叫「司傑卓米」的地方。後來人口增多,分為烏優、阿哈、阿希三大支系。早期的基諾社會曾處於狩獵採集時代,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傳說要填飽肚子需要走九架山九條箐。而當時祭祀活動頻繁,更加重了食物供給的困難。基諾族先民因此遷離「司傑卓米」向外發展,大部分人員遷到基諾山地區的傑卓山定居。與此同時還進行了兩項重大變革:一是廢除了「巴什」(血緣親屬之意)內婚制,出現了「基諾洛克」的名稱。「基諾」含有「舅舅的後代」的意思,「洛克」的含義是全體或整體。這顯示在傑卓山時代已經進入母系氏族社會,而「基諾洛克」是當時若干個氏族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部落組織。二是發生了信仰習俗的變革,出現「人鬼分家」。「司傑卓米」從此在人們心目中成為祖先神靈居住的「鬼寨」。當時形成了用生薑及芋頭「驅鬼」等習俗。
在傑卓山時代的晚期,社會經濟出現繁榮景象,傳說當時已經有了過「特懋克」節,即「打鐵節」的風俗,表明基諾族先民已掌握了金屬工具而告別了石器時代;當時有了釀酒房,定期舉行集市貿易,附近的其他民族都來趕集。大約在公元13世紀中葉,傳說由於戰爭原因,基諾族先民遷離傑卓山分散到基諾山區各地建立村寨,這時發生了由母系氏族制度向父系氏族制度的過渡,隨後又發生了由氏族社會向農村公社時代的過渡,農村公社成為各個村寨基本的社會形態單位,而在農村公社內部存在父系氏族組織。每個村寨由若干個氏族組成,每個氏族中最年長的男子即成為村寨的頭人,由此組成農村公社的權力機構即「七老」組織。「七老」分別稱為卓巴、卓生、巴努、生努、達在、柯卜羅和乃厄。其中「卓巴」及「卓生」的含義分別是為眾人挑起擔子的人及為眾人開辟道路的人,這是村社的主要頭人。人口較少的村社只有卓巴及卓生兩個頭人。
在近代,巴朵寨原來由兩個氏族組成,分別產生卓巴及卓生兩個頭人,後來由於疾病流行,卓生氏族的男子全部死光,只剩下卓巴氏族。巴朵寨村民的婚姻原來遵守「巴什」外婚制即氏族外婚制的古規而進行,由卓巴氏族與卓生氏族互相聯姻;在失去了卓生氏族以後,村民們只得打破「巴什」外婚制的古規在血緣親屬中開親。卓生這一職務也在原來的卓巴氏族中產生(巴亞寨老人沙車及白臘者於1998年2月向筆者講述)。
在農村公社時代,任何基諾族男子都有希望擔任村社的首領,即使是殘疾人也不例外,惟一的條件是他的歲數要比本氏族的其他男子大一點兒。每個村社都有兩面木鼓,它是為紀念其始祖瑪紐瑪黑乘木鼓從洪水中逃生而製作的,若有人當選為卓巴或卓生,村民們就把木鼓送到他家的竹樓上掛起來,因為這木鼓是首領權威的象徵。通過這種保管木鼓的辦法,幾百年來基諾族社會一直避免了首領的世襲制,避免其首領使公共權力轉變為私人特權的可能。
在公元14世紀中葉,西雙版納的傣族召片領召坎勐娶一位基諾族姑娘為妃,於傣歷713年(公元1351年)生下刀邏答(刀邏答於公元1391年繼任召片領,時年40歲)。這件事反映了當時基諾族與傣族之間的友好往來,並由此使基諾人的事跡開始有確切的年代可供考證。後來西雙版納召片領的勢力進入基諾山,通過上述親戚關系任命司土寨及巴普寨的長老為「金傘大帕雅」,並在基諾族各個村寨分別委任了帕雅、扎、先等大小頭人。至20世紀中葉,這種統治形式已經延續了200多年,但是並沒有改變當地社會的原始農村公社性質。
18世紀以前,基諾山已經開辟出大片茶園。據道光《雲南通志》第34卷、100卷記載,18世紀20年代,包括基諾山在內的六大茶山「每年約產茶六七千馱」。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政府「設普洱府,又設同知,分駐攸樂」,為了控制這盛產茶葉的「咽喉之地」,在司土老寨動工修建「攸樂城」,駐扎500名馬步兵丁。六年以後由於「煙瘴甚盛……兵丁多數傷損,其存活者亦皆疾病纏綿」,將攸樂同知及駐扎兵丁撤回。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司土老寨還殘存著當時的城門牆垣及磚窯、水井等古跡。公元1799年檀萃撰寫的《滇海虞衡志》談到:「普茶名重天下,出普洱。所謂六大茶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慢而,六曰曼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於各處」。光緒《普洱府志》卷八說:「五方雜處,仰食茶山」。雍正年間六大茶山每年產六七千馱,平均每座茶山產茶1000餘馱,這與基諾山歷史上「茶葉最高產量1500擔以上」(《版納文史資料》第四輯,第37頁)的估計是大致相符的。據調查,「攸樂山在1937年尚產茶1201擔」。(景洪市政協編:《景洪文史資料之三-基諾族》,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第46、47頁;張肖梅主編的《雲南經濟》第12章說,民國年間西雙版納茶山「以攸樂為中心」)。從18世紀初葉到1940年以前這200多年時間里,基諾山的茶產量經常保持在1000擔以上。這些茶通過普洱轉銷國內的許多地區乃至銷往國外,享有很高聲譽。這顯示基諾族與省內及國內其他地區在經濟上的聯系,基諾人通過茶葉的生產為中國經濟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漢族及其他民族的勞動者前來基諾山參與茶葉的生產經營活動,與基諾族結下深厚友誼。
1941年由於無法忍受當時政府的剝削及壓迫,以巴卡寨的搓約為首的基諾人發動武裝起義,他們「孔明仙下凡」的名義動員各村寨群眾參加起義隊伍,在三年時間內多次擊敗前來鎮壓的反動軍隊。最後迫使當時的雲南省政府將車里縣長王字鵝撤職查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勤勞的基諾族人民重建家園,迅速恢復經濟、發展生產。1956年被定為「直接過渡區」,即不經過民主改革而建立合作社,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發展階段,並結束了原始農村公社制度。從1979年以來的20年時間里,通過貫徹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及有關民族政策,基諾族社會經濟正在經歷跨時代的飛躍,進入更快的社會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