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沂蒙紅色故事觀後感400字
提起沂蒙山,人們自然會想到沂蒙紅嫂,想起用乳汁救護八路軍傷員的明德英,想起沂蒙六姐妹,想起王換於、孫玉蘭、侍振玉、祖秀蓮……作為老一輩沂蒙婦女群體形象的沂蒙紅嫂,其實還有很多很多。究竟還有多少沂蒙紅嫂,她們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今天我就講一個紅嫂——祖秀蓮的故事。
1941年的深秋,日本帝國主義對沂蒙山抗日根據地實行「鐵壁合圍」大掃盪。山東縱隊司令部的一名戰士在桃棵子村的擋陽柱山附近偵查時,被前來掃盪的日本鬼子發現,身中五彈、兩刺刀,後來日本鬼子以為戰士死去了,便離開了。戰士雖受了重傷,但還沒有死去。他靜靜的躺在地上,一陣深秋的涼風讓他蘇醒過來,強忍著劇痛,他慢慢的睜開眼睛。天快黑了,他用力想站起來,可是再也沒有力氣了。他用手摸了摸肚子,發現腸子已經淌了出來,便極力按了進去,用衣服勒緊了。他緊咬牙關,強忍劇痛,憑著堅強的意志,向著桃棵子村爬去。也不知道過來多長時間,戰士終於爬到一戶人家的門口,便再也沒有力氣,又昏死了過去。
祖秀蓮在出門倒水時,發現了受傷的戰士。當她看到眼前的這個「血人」時,驚得連水瓢都掉到了地上。她仔細看了一下戰士,認清是一名八路軍,便急忙跑進家裡,喚來老伴,一同把戰士架到家裡。她為戰士擦洗包紮了傷口,戰士慢慢蘇醒過來了。後來祖秀蓮給他喂水喂飯,用上山采來的草葯為他療傷,她還把家中僅有的一隻下蛋母雞殺了,熬成雞湯喂養他,戰士的傷慢慢好了起來。
Ⅱ 沂蒙山革命老區的故事
1、用乳汁救活傷員的「沂蒙紅嫂」—明德英
1941年冬,大批日偽軍包圍了駐沂南馬牧池村的八路軍山東縱隊司令部。11月4日,八路軍一名小戰士在反「掃盪」中負傷,沖出敵人包圍圈,跑到馬牧池村西河岸邊,在墳塋、樹木間不停地躲閃、奔跑,敵人不停地尋找、追趕。
明德英看見了小戰士的處境,迎上去將他拉進自家窩棚里,按在床上,蓋上破爛不堪的被子。不一會,兩個日本兵追趕過來,窩棚門矮得低下頭都難走進去。日本兵發現她是啞巴,就比劃著戰士的身高、衣著,問她見到小戰士沒有。明德英毫不猶豫地朝西山指了指,兩個日本兵急忙朝西山追去。
日本兵走後,明德英上前揭開被子,發現小戰士因傷口流血過多,已經昏迷過去。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來不及燒水做飯,毅然將乳頭塞進小戰士嘴裡,乳汁一滴一滴滴進戰士的嘴裡……小戰士終於得救了。
隨後,她又和丈夫殺了家中僅有的兩只雞,做成雞湯,一口一口地喂給小戰士。她還天天用鹽水為他清洗感染流膿的傷口。半個多月後,小戰士傷愈歸隊。
2、沂蒙六姐妹
在1947年的萊蕪戰役中、淮海戰役中,特別是孟良崮戰役期間,沂蒙六姐妹不分晝夜,在村幹部和民兵都上了前線的軍支前重擔,發動全村男女老幼,為部隊納軍鞋、護理傷病員等。
戰役期間,六姐妹和她們的鄉親們一天只吃一頓飯,整天忙碌著,操勞著,每天來回20多里山路。據不完全統計,在孟良崮戰役期間,她們帶領全村為部隊納軍鞋500多雙,她們還經常在村子,前線搞宣傳,鼓舞士氣。沂蒙六姐妹為戰役的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
1947年6月10日,當時的《魯中大眾》發表了題為《婦女支前擁軍樣樣好》的革命獻身精神,稱她們為「沂蒙六姐妹」。
3、為了中國革命奉獻了無私無畏之愛的「沂蒙母親」—王換於、祖秀蓮
1947年孟良崮戰役前夕,沂蒙山的煙庄舉辦了一個特殊婚禮,嫂子春英抱著公雞替當兵的小叔子拜堂娶了月芬。婦救會長蘭花帶領村裡僅有的婦女和老人忙著一項艱巨的支前任務,兩、三天內攤五千斤煎餅,收五千斤馬草和二百雙軍鞋。
春英一家為攤煎餅熬了兩個通宵;童養媳黑燕為做軍鞋挨了婆婆的打;秀秀在六縱當兵的哥哥大壯請假回來探望生病的娘,結果中了爹的計被鎖在地窖。黑燕召集小鶴、秀秀、月芬要點燃自家的場院屋,用「調虎離山」計救大壯。
戰事又緊,新的支前任務派了下來,可是公糧一時半會運不到,於是鄉親們四處籌糧。月芬趕了幾十里山路回娘家借糧,恰與正在奔赴前線又素未謀面的丈夫擦肩而過,成了終身的遺憾。
孟良崮戰役打響了,蘭花帶領姐妹們組成的支前隊伍奔赴前線。她們冒著槍林彈雨搶救傷員;她們冒著敵人的炮火用柔弱的肩膀在冰冷的河水中架起「火線橋」,使部隊及時奔赴戰場。沂蒙紅嫂們用她們的勇敢、堅毅、無私奉獻,詮釋了感動中國的沂蒙精神。
4、與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的「中國抗日第一村」淵子崖村;
抗戰期間,淵子崖村群眾堅決抵制日偽軍敲詐掠奪。1941年12月19日,盤踞在小梁家的偽軍約156人包圍淵子崖,被自衛隊用土炮打跑。20日上午10時許,日偽軍1000餘人撲向淵子崖,自衛隊用土槍土炮、大刀長矛拚死抵抗,直到太陽偏西敵軍才擁進圍子。
村民誓死不降,用原始的武器與日偽軍展開逐屋逐戶的巷戰。傍晚,八路軍山東縱隊二旅五團一個連及縣、區武裝趕來支援淵子崖,敵人被迫撤退。
此戰役中淵子崖自衛隊員共殲滅日偽軍100餘人,但也有147名自衛隊員和男女村民在戰斗中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淵子崖民眾英勇抗敵的事跡,在莒南黨史和山東革命斗爭史上譜寫了輝煌的一頁,被當時的濱海專署授予「抗日模範村」稱號,其事跡載入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1995年被拍成電視片在中央台播放 。
5、厲家寨
1951年,厲月坤任厲家寨鄉黨總支書記,同時兼任厲家寨村黨支部書記,領導著厲家寨人改造家園。1954年冬至1955年春,他帶領全鄉幹部群眾發起了治山治水的攻堅戰,鑿平了11個嶺頭,填平了70多個大汪和300多條大溝,鑿通了三道大嶺,迫使13條山河改了道,把1180塊小地整成了「三合一」標准梯田。
在新時期,沂蒙精神仍然煥發出了勃勃生機,誕生於革命戰爭年代的沂蒙精神在新的歷史時期展現出越來越耀眼奪目的偉大光輝,令無數後人敬仰。
沂蒙精神和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伴隨著歷史車輪的滾滾前行,沂蒙精神必將折射出愈加璀璨奪目的光芒,影響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後人,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脊樑。
Ⅲ 沂蒙革命老區的沂蒙精神群像系列
1941年12月20日, 一千多裝備精良的日偽軍突然包圍了淵子崖村,英勇的淵子崖人民奮起自衛,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父親死了,兒子上;丈夫死了,妻子上,連十幾歲的娃娃也搬運石頭和磚塊。林老七,也就是林九蘭,他掄起鍘刀連砍七個日本兵,最後壯烈犧牲。日寇沖進村子,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村長林凡義手持大刀片指揮村民,同窮凶極惡的日寇展開了激烈的巷戰。大刀、長茅、雁槍、钁頭成了殺敵的武器,林九乾犧牲後,妻子含淚揮起钁頭劈向鬼子。戰斗持續到傍晚,八路軍和區武工隊趕來,為淵子崖村民解了圍。在這場慘烈的戰斗中全村共有147人壯烈犧牲。板泉區委書記劉新一、區長馮干三也血灑淵子崖,而100多名鬼子兵也成了淵子崖村民刀下鬼。
淵子崖村自衛戰後,在延安《解放日報》上,毛澤東高度評價該村是「村自衛戰的典範」。1942年該村被濱海專署授予「抗日楷模村」,成為聞名全國的「中華抗日第一村」。 聽著老人那悲壯的講述,閃光燈不停的閃爍,記者們在幽暗的燈光下快速地記錄著,一段悲壯的歷史,一曲英雄的贊歌,這就是沂蒙人們,這就是英勇不屈的淵子崖村民,淵子崖村自衛戰顯示了偉大的抗日民族精神,這種精神也正是我們今天建設「大臨沂、新臨沂」的「沂蒙精神」。 在戰爭年代,沂蒙山區有一個偉大的母性群體,她們送子參軍、送夫支前,縫軍衣、做軍鞋、抬擔架、推小車,捨生忘死救傷員,不遺餘力撫養革命後代,譜寫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軍民魚水情--她們就是"沂蒙紅嫂"。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當年的"紅嫂"有的已經故去,有的到了耄耋之年,但她們身上的那種"紅嫂精神",通過她們的子女以及她們撫養過的革命後代,延續傳承,從沂蒙山區走向全中國,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人犧牲奉獻、報效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
明德英(1911-1995),沂南縣馬牧池鄉橫河村人。1942年底,日本侵略者對沂蒙山區進行了拉網合圍大掃盪,年僅13歲的八路軍戰士庄新民負傷後,被馬牧池鄉橫河村的啞女明德英發現。在庄新民昏迷不醒時,明德英用乳汁將其救活。鬼子來搜村時,明德英與丈夫李開田把庄新民當作自己的兒子躲過一難。
祖秀蓮(1911-1977),山東沂水縣院東頭鄉桃棵子村人。 1941年冬,在日寇掃盪沂蒙山時,八路軍山東縱隊司令部偵察參謀郭伍士身負重傷生命垂危,祖秀蓮不畏艱險把他救回藏在一個石洞里,喂飯喂葯端屎端尿月余,終於使郭重返部隊。1947年,郭復員後不回山西老家,到祖秀蓮身邊生活,去世後埋葬在桃棵子村南。
王換於(1888-1989),山東沂南縣馬牧池鄉東辛庄村人。 1939年6月,徐向前率八路軍第一縱隊領導機關駐進王換於家,在黨組織的協助下,王換於辦起戰時托兒所,精心呵護41個革命將士後代。她兩個兒媳因在哺乳期內用奶水喂養托兒所孩子,致使三年中自己的四個親骨肉因營養不良先後夭折。1943年後,王換於又撫養過45個革命後代。徐向前、羅榮桓、陳毅等革命前輩的後代幼年都曾在王換於的懷抱中度過。2003年,當地黨委政府為她修建了紀念館,雕塑了銅像,許多革命後代都前來瞻仰。 沂蒙六姐妹:山東蒙陰縣人,她們是張玉梅、伊廷珍、楊桂英、伊淑英、冀貞蘭、公方蓮。在孟良崮戰役中,為了掩護戰士們過橋,她們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搭起了一座堅實的橋,在冰冷的河水裡她們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危,讓戰士們踩著肩上的木板順利地過了河。
在1947年的萊蕪戰役中、淮海戰役中,特別是孟良崮戰役期間,沂蒙六姐妹不分晝夜,在村幹部和民兵都上了前線的情況下,主動挑起村裡擁軍支前重擔,發動全村男女老幼,為部隊當向導、送彈葯、送糧草、烙煎餅、洗軍衣、做軍鞋、護理傷病員等,戰役期間,六姐妹和她們的鄉親們一天只吃一頓飯,整天忙碌著,操勞著,每天來回20多里山路。據不完全統計,在孟良崮戰役期間,她們帶領全村為部隊烙煎餅15萬斤,籌集軍馬草料3萬斤,洗軍衣8000多件,做軍鞋500多雙,捐贈雞蛋450多個,運柴火1700多斤,停下來還要為戰士唱歌,搞宣傳,鼓舞士氣。沂蒙六姐妹為戰役的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
1947年6月10日,當時的《魯中大眾》發表了題為《婦女支前擁軍樣樣好》的文章,報導了她們的模範事跡,稱贊她們崇高的革命獻身精神,稱她們為「沂蒙六姐妹」。 厲家寨地處沂蒙腹地山東省莒南縣1957年10月9日,毛主席在《厲家寨大山農業社千方百計爭取農業豐收再豐收》的報告上親筆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厲家寨是一個好例……」。 厲家寨是沂蒙精神的真實寫照。
解放前,厲家寨流傳著這樣一條諺語:「窮山惡水種地難,既怕澇來又怕旱,十年就有九年欠;沙石蓋子旱龍崗,鋤地丁當響,種地不打糧。」1951年,厲月坤任厲家寨鄉黨總支書記,同時兼任厲家寨村黨支部書記,領導著厲家寨人改造家園。1954年冬至1955年春,他帶領全鄉幹部群眾發起了治山治水的攻堅戰,鑿平了11個嶺頭,填平了70多個大汪和300多條大溝,鑿通了三道大嶺,迫使13條山河改了道,把1180塊小地整成了「三合一」標准梯田。
在新時期,沂蒙精神仍然煥發出了勃勃生機,誕生於革命戰爭年代的沂蒙精神在新的歷史時期展現出越來越耀眼奪目的偉大光輝,令無數後人敬仰。沂蒙精神和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伴隨著歷史車輪的滾滾前行,沂蒙精神必將折射出愈加璀璨奪目的光芒,影響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後人,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脊樑。 沈泉庄位於臨沂市羅庄區羅庄鎮,佔地面積1.2平方公里,400餘戶人家,1600口人。1990年以前,該村是羅庄鎮倒數第二的村莊,人均收入不足300元。
1989年底,村民王廷江致富不忘眾鄉親,毅然將自己擁有的600萬元資產的企業捐獻給村裡,帶領群眾大力發展村辦工業,對村莊統一規劃,用自己的錢補助每戶1萬元,當年建起德國式小洋樓137座,3年內實現了農業機械化、水利化、良種化,村民住宅多數達到樓房化,工業產值過億,並成為江北陶瓷第一村。
2000年全村總資產已達12億元,共完成工農業總產值20.4億元,人均收入8000元,十年增長了26倍,從1990年開始,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自1992年以來,投資1,000萬元建成了省級示範幼兒園和實驗小學,新增別墅樓36座,集體公寓樓5座,新增企業11個,山東江泉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
村內大小街道全部硬化、綠化。現在村民住宅樓已達95%以上,轎車開始進入家庭,村民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村莊被譽為沂蒙第一村。1995年11月,民政部授予沈泉庄為「全國模範村民委員會」稱號。 九間棚座落在平邑縣地方鎮九間棚村,海拔640多米的龍頂山上,過去是出了名的窮山村,全村僅70 戶居民,236口人,人均收入1983年還不足180元。村子四面懸崖,山高澗陡,自然環境惡劣,在懸崖上居住的70戶居民更是家徒四壁,缺水、無電、無路,過的幾乎還是遠古時代原始部落的山野生活。 1984 年,以劉加坤為支書的黨支部開始了架電、修路、整地、栽樹的五年規劃。架電自籌資金1.5萬元,每根1800多斤重的水泥電線桿硬是被九間棚人用20 天時間一根根抬到山上;築路平常用5年的時間,九間棚人只用5個月就幹完了;在治水上,實現高山水利化;有水後,九間棚人治理了2100畝山灘,整治450畝耕地,栽植水土保持林8萬畝,人均果樹120餘棵。
進入1990 年代,九間棚人抓住機遇二次創業,到縣城開拓發展空間,建立了自己的工業項目,從此,九間棚人才開始慢慢走出大山,在縣城等地辦廠興業,開始了在市場經濟大海中破浪遠航。
到1998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2200萬元,實現利稅240萬元。如今,這里已是森林茂盛、桃紅梨白、花果滿山,成為著名的全國農村旅遊示範點。村裡在山上有果品基地,在縣城辦了企業,建了 4 棟「九間棚公寓」,在北京辦了生態園,培育出了金銀花新品種「九豐一號」,成立了九間棚農業科技園有限公司。進入21世紀,九間棚人跨省進京,採用現代化經營管理模式,打造出了中國金銀花第一園。
2007 年,九間棚全村工農業總產值達到8800萬元。2008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達1.2億元,人均純收入達2萬多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學習九間棚精神,用務實的理念凝聚人心,用奮進的目標激勵人心,用發展的成就鼓舞人心,用良好的氛圍感染人心,進而形成人人講科學發展,人人謀科學發展的嶄新局面。
九間棚的意義不在於二百多人的小村辦了許多事,而在於樹起了一面旗幟。這面旗幟對我們所有的山區開發來說是個榜樣。許多地區以九間棚為榜樣,激發出了開發山區的強大動力。到這里來參觀的人很多,他們是來學習九間棚經驗的,學習後結合他們的實際情況,改變了他們那裡的面貌。
九間棚精神,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這是不可估量的。特別是宋平同志親自批示了你們這個典型,給你們很高的評價後,九間棚所發揮的作用就更大了。可以說九間棚精神現在是全省的,已在沂蒙山區、齊魯大地發揚光大,而且已越出了我們的省界。
全國除台灣外的省區都來人參觀學習,看後都會受啟發、受感動、受教育。他們帶回九間棚精神後,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經濟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
九間棚「吃苦、吃虧、實干、開拓」八個字提得好。八個字主要是對支部對幹部講的。當幹部、做黨員第一要能吃苦。創社會主義大業就要吃苦,怕吃苦當不好乾部、做不好黨員。第二要學會吃虧。應該先人後己,首先想到的是群眾,是集體,不能一事當前,先替自已考慮。做到「兩吃」不簡單,吃苦吃虧是個黨性覺悟的問題,幹部素質的問題,有了「兩吃」以後,還要實干,有開拓精神。「吃苦、吃虧、實干、開拓」就是九間棚精神的集中表現。作為個人來講,也不要怕吃虧,光賺便宜不行,先吃虧才能得便宜,吃苦吃虧才能創大業,發大財。「吃苦、吃虧、實干、開拓」八個字,全省都要學習,所有的幹部、黨員都要學習。如果落實好了這八個字,黨群、干群關系就改善了,密切了,我們的面貌變化就快了,事業就會大大發展了,實現黨中央、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奔小康也就有希望了。
九間棚精神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