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貝聿銘與夫人盧愛玲:學霸們的天作之合
貝聿銘出身貴族,而夫人盧愛玲的家族,也一點兒不遜色。
17歲的貝聿銘並沒有什麼門當戶對的婚姻安排,他母親早逝,父親再婚後已擔任央行副行長,工作繁忙,此時對他的要求是去美國攻讀金融,並沒有像普通家庭那樣早早訂親。
貝聿銘按照父親的要求去考了牛津大學,但最終還是選擇賓夕法尼亞大學學建築。
命運在此埋下伏筆。
1938年暑期,貝聿銘去紐約玩。某天,他去中央火車站接一位朋友,在喧囂的人潮中,貝聿銘一眼看到一位美麗優雅的中國姑娘,那場景正是十幾少年的一見鍾情,貝聿銘忍不住大獻殷勤,當得知姑娘要去波士頓衛斯理學院讀書時,他熱情提出開車送姑娘去波士頓。姑娘矜持的拒絕了。然而緣分就是這樣,當天因為颶風,姑娘乘坐的火車耽擱了,貝聿銘立刻打電話求約會,一段愛情故事就此展開。
那個姑娘就是盧愛玲。盧愛玲、盧艾琳、陸書華、Ellien Loo,這些名字都指向一個人,她就是貝聿銘的夫人。
盧愛玲出身東莞虎門名門望族,是典型的廣府淑媛,就讀於擁有「美國最優秀女性」的Wellesley College,即衛斯理學院,和宋家三姐妹、冰心先生是校友。
盧氏一族書禮傳家,祖上盧廷璋武探花成名,出入金鑾殿護衛皇上。曾祖盧禮屏本來家貧,去美國舊金山淘金時意外挖到黑金,盧禮屏智慧過人,成功完成淘金工作並活著回到廣州。回廣州後,他置田地,建祠堂,修祖墳,施醫葯,扶危濟困,捐資修建了虎門溥善堂、育嬰堂。1874任香港東華三院總理,1878年創建保良局,保良局我們在很多電視劇中看到,是香港影響最大的慈善服務機構。盧禮屏去世後後人給他修建了禮屏公祠,慈禧太後還親筆賜匾:「福善修仁」。
盧禮屏的兒孫輩延續了祖輩的富貴並發揚光大,滿門才俊,子孫後人遍布海內外。盧愛玲的父親盧寶賢,1916年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後成為知名工程師。而盧愛玲的母親家也是官宦世家,外祖父張蔭棠是晚清最後一任駐美公使,民國總理唐紹儀則是她舅母的父親。
兩個家庭、教育、思維相似的年輕人,迅速墜入愛河。貝聿銘此時正對賓大的教學大失所望,盧愛玲極力他轉學去她父親曾就讀的麻省理工。於是貝聿銘從賓大轉入了麻省理工改學工程。在麻省理工,貝聿銘的建築天賦被院長艾默生發現,艾默生帶著他遍訪波士頓的古典建築,感恩節時邀請貝聿銘去自己家吃晚餐,說服貝聿銘繼續建築學習。貝聿銘從此養成游歷的習慣,為以後的事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愛默生還邀請柯布西耶到麻省理工做了一次演講。盡管麻省理工當時並不主張現代主義,大家也聽不懂柯布西耶的法語,貝聿銘還是認為那是「我建築教育中最重要的兩天」,盡管柯布西耶「傲慢無禮,滿口臟話。但在我看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
1939年貝聿銘以優異的成績畢業,隨著二戰爆發,他參加了美國空軍,供職於國防研究委員會普林斯頓分部。愛情總是這么美好,兩個年輕人還曾在假期開車一同去西部,找貝聿銘的弟弟貝聿昆。1942年6月20日,盧愛玲畢業後的第5天,兩人在美國東北部最富麗的住宅區紐約水上公寓舉行婚禮。中國駐美國總領事證婚。才子佳人終成伉儷。
婚後盧愛玲選修了哈佛研究生設計院的景觀建築,愛玲的一個老師建議貝聿銘去讀格羅皮烏斯的研究生。貝聿銘進入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夫婦兩人在哈佛做起了同學。艾默生當時氣壞了,貝聿銘後來說:「當時他有被背叛的感覺。他堅信古典主義藝術風格的教育方法,並且由衷地認為,現代主義運動是錯誤的。」 1945年,格羅皮烏斯留下貝聿銘,作為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
日本投降後,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詒和宋子文一起到美國,請求美國提供5億美元的貸款,醫生查出貝祖詒患上結核病。貝聿銘夫婦強烈希望父親留在美國接受治療,然而內戰爆發,國民黨政府要求貝祖詒立即回國,貝祖詒隻身回國,堅決的讓貝聿銘夫婦留在美國:「千金之子,不死於途」。
在普林斯頓時,愛玲生下大兒子「定中」。她放棄了學業,成為一個母親,同時兼任貝聿銘最親密的顧問、助手、知己以及貝聿銘的設計批判者。1946年二兒子「建中」出世,之後小兒子「禮中」出世,女兒名字「蓮」,幾個孩子的名字深刻的蘊含著貝氏夫婦對祖國的情義:安定中國、建設中國、禮儀中國。在貝聿銘多年的職業生涯中,他從不避諱自己的身份。
20世紀50年代貝氏夫婦加入美國國籍。
貝聿銘與盧愛玲從來沒有在兩種文化中尷尬過,他們完美的將東西方文化融合,低調優雅,被稱為神秘的東方貴族。
盧愛玲沒有像同時代的其他著名女性建築師比如林徽因那樣成就自己的一份事業,但是,她成就了貝聿銘,成就了貝家,輔助丈夫工作,教育子女成才,維系家庭活力是她的工作。當《名利場》雜志介紹她丈夫,希望能為她拍照作為配圖時,她拒絕了,在她看來,煽情炒作張揚出名毫無好處,恭維與虛名會讓你心浮氣躁,對個人的事業並不利。
女兒貝蓮這樣評價父母:「爸爸特別精明。他有著迷人的魅力,使他比我母親更令人費解。母親的思維方式比較西方化,她覺得順眼的人是非常直截了當的,而爸爸很會看人——他的思想總是領先於談話內容,他從不顯山露水,他總是不露聲色地思考……美國給了爸爸發揮才能的條件,使他有機會成名,而他考慮個人和家庭方面問題時仍然非常中國化……我的爸爸媽媽認為我們幾個孩子已經徹底美國化,可他們沒有看到,我們仍然保留著一定的中國特性。」
兒子則形容母親是「父親的秘密武器」。
貝家維持著良好的中式家庭關系。即便孩子們都娶親了,盧愛玲也會在周末將大家召集起來,吃飯或是進行其他活動。她溫柔而有魅力。
兒子貝禮中在接受采訪時說「在很多家庭,女性角色都被丈夫所覆蓋。在我們的家庭中,父親成功的前提就是我母親的介入。我父親老是在外勞碌,那時候我們上寄宿宿舍,母親與我們很親,但另一方面,又讓孩子們與父親有一點距離,讓他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母親也經常將我們聚在一起,夏天,我們會在郊外一起度假。我的母密切異常優雅、異常知性的一位女性。她不害怕說出自己的想法,這種直率對我父親的工作很有幫助的。她有極好的品位,也總能將自身的好惡傳達給父親。她給了父親極大的信念和支撐。我父親異常信賴我母親的眼光。他們互相尊敬,十分恩愛,同時也都很有幽默感。我敢說,他們可以說是天作之合。「
盧愛玲並不僅僅是家庭婦女。在時事、政治這些方面,盧愛玲比貝聿銘介入得多。她異常進步,也熱情介入公共事務。像任何一個美國公民,她認為她有義務,對世事發表自身的看法。而貝聿銘非常內斂,他很少在公共場所表達看法。「其實他與我母親有相同的價值觀,但他太出名了,所以必須對本身的言行更當心些,因為必須與很多人打交道。「兒子們這樣說。
貝聿銘的一位傳記作者寫道:「貝聿銘所體現的是美國所想像的東方美德:高雅、受過完美的教育,舉止矜持高貴。」這個描述,不僅適合貝聿銘,也適合盧愛玲。高貴、優雅、睿智、溫暖、幽默。
這才是最好的感情吧:堅定、溫暖、相互扶持、不離不棄,永遠平等又各自優秀。
㈡ 蘇東坡一生有三位妻子,死後卻只與她合葬
蘇東坡天眾奇才、風流多情,一生共有三位妻子。
一原配,一繼妻,一紅顏知己。
臨終時,卻叮囑兒孫只與她合葬在一起。
01
某日天朗氣清,19歲的蘇東坡少年與16歲的王弗結為夫妻,開始了兩人的十年恩愛之旅。
王弗乃進士王方之女,生的是聰慧靈秀,又通曉詩文。
夫妻二人朝暮共處,伉儷情深,生下一子蘇邁。
然而好景不長,27歲的王弗病逝,少年夫妻陰陽兩隔。
臨終前放心不下幼兒蘇邁,懇求蘇軾續娶自己的堂妹,方便照顧一家老小。
蘇軾與王弗夫妻情深,聽聞噩耗,深受打擊,不敢相信王弗已經離他而去。
多年後,掃墓祭拜,看見墳冢一片荒涼,心下悲痛大哭,並作一詞道盡悲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02
王弗逝世,蘇軾還沉浸在亡妻離去的傷感中,不想馬上續娶。
三年之後,才娶了第二任妻子王潤之,此時王潤之已經21歲。
王潤之是王弗堂妹,為人勤快,真誠至善之人。
她沒有像王弗那樣,讀過很多書,不通詩文,不善書墨。
嫁入蘇家後,她視蘇邁如己出,後來又為蘇軾生下兩子蘇迨,蘇過,最終都撫養成人。
在蘇軾身陷「烏台詩案」,被貶黃州時,與蘇軾共患難,同進退,這令蘇軾大受感動,夫妻之情更加深厚。
初到黃州時,更是如同普通鄉下夫人,舂米種田,養蠶織布,供養一家。
話說因為「烏台詩案」,王潤之認為蘇軾所作詩詞容易惹來是非,於是將其手稿全部焚毀,來保全一家安寧。
蘇軾聽聞此事,並不生氣,也未責怪他,足以見得王潤之在他心中地位。
然而,相伴二十五年,王潤之還是病逝了,去世時只有46歲。
臨終時,蘇軾叮囑兒孫,死後與王潤之葬在一處,「 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嗚呼哀哉 !」
03
最後一位妻子頗為傳奇,她就是杭州名妓王朝雲。
王朝雲,杭州人,有一次朋友請蘇軾赴宴,宴會上看見12歲的王朝雲,朋友見蘇軾喜歡,就將王朝雲送給了他。
王朝雲12歲入府,做王潤之的丫鬟,18歲升為如夫人,很是受蘇軾寵愛。
王潤之病逝後,成為蘇軾之妻。
話說杭州遇到王朝雲時,蘇軾文思泉湧,寫了很多名詩。
《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王朝雲在詩詞賦上很有天賦,有通曉音律,蘇軾引以為紅顏知己。
公元1094年,蘇軾再次被貶惠州,惠州多生瘴氣,家裡兒孫不敢一起隨蘇軾赴任。
只有王朝雲願與蘇軾一同前去,可惜到達惠州一年半後,不幸病逝,死時只有34歲。
此時,蘇東坡已有六十餘一,行之暮年,又只剩下他孤零零一個。
有時半夜回想,不免有些寂寞凄涼。
《悼朝雲》
苗而不秀豈其天,不使童烏與我玄。
駐景恨無千歲葯,贈行惟有小乘禪。
傷心一念償前債,彈指三生斷後緣。
歸卧竹根無遠近,夜燈勤禮塔中仙。
三位妻子,一位少年夫妻,陪他從懵懂少年走到而立之年;一位中年時期,同甘共苦,患難與共,陪他走過艱難歲月;一位紅顏知己,靈魂的伴侶,音律上的知音,陪他撥弦弄琴。
可是她們,都沒有陪他走到最後終點。
但是蘇軾最珍惜的,最銘記於心的,永遠是那個陪他風風雨雨,患難與共的王潤之。
作者介紹
我是墨刊刊,專注分享歷史人物故事與美文故事。能點擊下關注嗎(比心❤),我們的口號是:勤耕不輟,與君共勉。
㈢ 韓劇少年和啞巴夫人叫什麼電影名字
韓劇少年和啞巴夫人叫《少年和啞巴夫人》。《少年和啞巴夫人》是一部2019年的韓國電影,講述了一位少年和一位啞巴夫人的故事。電影通過描繪他們之間的互動,展現了人性的善良與堅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