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時侯的外國動畫片,主角是個小女孩!只記得叫什麼克娜夢蒂娜!!!80年代的,請大家幫忙!!!!萬分感謝!!!
《克萊芒蒂娜》,講一個坐輪椅的小女孩每天晚上和一隻貓去冒險的故事。
《克萊芒蒂娜》(原名:Clémentine,英文劇名:Clementine』s enchanted journey),是1985年出品的39集法國動畫電視連續劇。其主要製作方IDDH,是一家專門代理電視節目播放權的公司,很多日本動畫與特攝,如《UFO機器人古倫戴爾薩》、《宇宙海盜哈洛克船長》、《凡爾賽的玫瑰》、《從宇宙來的信息•銀河大戰》等等,都是由IDDH引進法國。從20世紀80年代起,IDDH開始進行電視動畫的製作,而《克萊芒蒂娜》,是他們第一部獲得較大影響的作品。
動畫的故事主線是根據原作者、IDDH公司老闆Bruno-René Huchez本人幼年時期的親生經歷而創作的:在8歲的那年,Huchez得了一場大病,久卧不起。在這段時間里,他的母親就會給他講很多童話和歷史故事,期望能夠早日康復——所以,在劇中可以看到,克萊芒蒂娜有著當時的無數同齡人的經歷,像遭遇疾病、失去自己心愛的人或物、受到命運的煎熬,以及有著憤怒、失望、傷心等種種人之常情,無論是在現實世界還是夢境中的旅行,能夠戰勝種種困難的只有她自己的勇氣和智慧(當然關鍵時刻會得到赫美拉的相助)——這一構思,可以說是全劇最為出色的地方,遠遠好過那種主角具有某種超常能力的設定。另外一方面,故事的時間放在了一戰後處於恢復階段的歐洲,這是世界航空事業大發展的時期,一個富於激情和活力、迎接挑戰的時代(可以從《紅豬》中感受一下)。加上上面提到的核心,使整個故事的格調也充滿了陽光與希望、和一種少女的熱情(這點感覺有些《花仙子》的味道),而由數位編劇精心設計的在不同歷史時期和文學作品中的冒險劇情(他們甚至要注意不犯歷史原則性的錯誤!),也極大地增加了整部動畫的可看性。種種獨到之處,使得《克萊芒蒂娜》成為了一部在法國和歐洲其他國家觀眾心目中相當經典的動畫作品(以他們的角度而言,也可以算得上「懷舊經典」)。
值得一提的一點是,除了原作、音樂、設定、劇本等之外,《克萊芒蒂娜》的整個動畫製作部分是外包給日本動畫公司來完成的,所以也可以說也是半部日本動畫(遺憾的是我沒有查到有關這家日本公司的線索)。所以當初觀看時,總感覺人物有種日式風格。考慮到從20世紀70年代日本動畫進入歐洲,以及1982年日法合作了動畫《太陽之子艾斯塔班》獲得的成功,和IDDH長期代理日本動畫業務,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日歐結合,也使得畫面既有藝術色彩又不失細膩,可以用「優雅」來評價。
除了歐洲國家外,《克萊芒蒂娜》還在亞洲、北美洲、拉丁美洲等地播放過(包括歐洲在內總計87個國家)。其中,在土爾其的播放獲得了非常廣泛、超過法國本土的好評,以至於目前一位土爾其導演Stare Yildirim打算拍攝一部真人版的電影。在美國,《克萊芒蒂娜》並沒有在電視台播出,而是被剪輯成了兩部電視電影後以錄像帶的形式發售,但由於美國對兒童影片的審查尺度,原片中的一些情節被刪掉(比如,在圖坦卡蒙法老的那集中,克萊芒蒂娜喝下一杯毒葯以使自己進入冥界)。
在中國大陸,我最初看到《克萊芒蒂娜》是在1997年上半年的《小神龍俱樂部》欄目中,不知道有沒有比這一時間更早的。
『貳』 《賣火柴的小女孩》創作背景
當時是十分黑暗的社會,有錢人可以毫無顧慮欺負窮人,經常有窮人餓死街頭,作者透過童話的手段,辛辣的諷刺了當時社會制度的不公平。
1805年,安徒生誕生在丹麥奧登塞鎮的一座破舊閣樓上。他的父親是個鞋匠,很早就去世了,全家靠母親給人洗衣服維持生活。
安徒生雖然過著十分貧窮的生活,但他卻有自己遠大的理想。開始,他決心當一名演員,十四歲時便離別了故鄉和親人,獨自來到首都哥本哈根。他克服了生活上的重重困難,以堅強的毅力學習文化。
起初,他想學習舞蹈和演戲,卻遭到了拒絕,後來被一位音樂學校的教授收留,學習唱歌。可是第二年冬天,因為他沒有錢買衣服和鞋子,不斷地感冒、咳嗽,嗓音嘶啞了,只好離開了音樂學校。但是,他從事藝術事業的頑強意志毫不動搖,又下決心進行文學創作,用自己的筆寫出人間的不平。
他住在一間舊房子的頂樓上,沒日沒夜地練習寫作。經過十幾年的奮斗,終於踏進了文壇。從三十歲開始,專心從事兒童文學創作,一生中共寫了168篇童話故事。選編在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二冊中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就是其中的一篇。
安徒生寫過三部自傳:1832年寫的《小傳》(1926)、1847年在德國出版的《正傳》和後來寫的一部《傳記》(1855),他的小說和童話故事也大多帶有自傳的性質,如《即興詩人》、《奧·特》(1836)、《不過是個提琴手》(1837)、《兩位男爵夫人》(1848)、《活還是不活》(1857)、《幸運的貝兒》(1870)等。他在《柳樹下的夢》(1853)、《依卜和小克麗斯玎》(1855)、《她是一個廢物》(1853)等作品中,還寫了鞋匠、洗衣婦等勞動者的生活,反映了他自己不幸的身世和遭遇,同時也表現了丹麥的社會矛盾,具有深刻的現實性和人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