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希臘神話中有哪些女神
1、阿格萊亞(Aglaia)是希臘神話中的美惠三女神之一(最小的一位),為光輝女神,是恩典、優雅和美麗的化身;她的形象通常是與她的兩個姐姐圍在一圈跳舞。
阿格萊亞是眾神之王宙斯和海洋女神歐律諾墨的女兒。也是火神赫菲斯托斯的第二個妻子,並與赫菲斯托斯生有四個女兒。
2、歐佛洛緒涅(古希臘文:Εὐφροσύνη,Euphrosynē)是一位希臘神話中的女神。阿佛洛狄忒的侍女美惠三女神卡里忒斯之一,掌管歡樂和節慶。古希臘語中「歡喜」之意的 ευφροσυνα 為其語源。
3、雅典娜(希臘語:Ἀθήνη、英語:Athena),也稱帕拉斯·雅典娜,是古希臘神話中的智慧女神,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
同時也是藝術女神、紡紗工藝的女神。密教禱歌稱她為「創始藝術的」。她傳授紡織、園藝、陶藝、畜牧等技藝;繪畫、雕塑、音樂等藝術給人類。
她亦是軍事策略的女神。航海、農業、醫療的保護神。法庭、秩序的女神,她創立人類的第一座法庭。
4、阿弗洛狄忒(希臘語:Ἀφροδίτη、英語:Aphrodite),是古希臘神話中愛情與美麗的女神,也是性慾女神,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由於誕生於海洋,所以有時還被奉為航海的庇護神。
阿弗洛狄忒生於海中浪花,擁有白瓷般的肌膚,是個金發碧眼的美女。她有著古希臘女性完美的身段和樣貌,象徵愛情與女性的美麗,被認為是女性體格美的最高象徵,優雅和迷人的混合體,所有她的行為和語言都值得保留並用作典範,但無法代表女性貞潔。
5、得墨忒爾(希臘語:Δήμητρα、英語:Demeter),是古希臘神話中的農業、穀物和豐收的女神,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
得墨忒爾教會人類耕種,給予大地生機。她具有無邊的法力,可以使土地肥沃、植物茂盛、五穀豐登,也可以令大地枯萎、萬物凋零、寸草不生。可以讓人擁有享之不盡的財富,同時也可以讓人家徒四壁、一貧如洗。
B. 江南女子是什麼意思
江南女子指江南一帶地區的女子。
江南,在中國文人的心目中,與其說是一個地理概念,不如說更是一個人文概念。天堂勝景,世外桃源,魚米鄉,佳麗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遍地綺羅,盈耳絲竹。江南女子大多數溫婉如小橋流水,似軟軟的風,軟軟的水,軟軟的柳絮,容貌姣好、儀態優雅。
(2)大自然中的美女有哪些擴展閱讀:
蘇州,古稱「姑蘇」,姑蘇無疑是江南文化保存最好的城市,因而自古蘇州女子的言行舉止、一顰一笑、曲膝蹙眉無疑是江南女子美麗展現的最好詮釋。自古著名美女如林黛玉、西施,不管是生於斯也好,長於此也罷,都為「蘇州佳麗」做了個很好的名片。
作為九州之一的揚州天生江南女子氣質出眾,自古揚州出美女的文化也一直傳承至今。如史冊上第一位記載姓名的「和親公主」 劉細君、漢成帝劉驁最寵幸的皇後趙飛燕、堪稱中國第一女丞相的上官婉兒、元雜劇大家關漢卿的紅顏知己朱簾秀,民間神話傳說中的瓊花仙子、芍葯女等。
C. 關於荷塘少女的詩句
>
江南風景秀
最憶在碧蓮
娥娜似仙子
清風送香遠
>
友人致電來,
邀我游苑址。
斜風雨數點,
新月柳幾枝。
行到近春園,
立觀荷花池。
蓮花迎我至,
婀娜我自痴。
>
清塘引水下藕根
春風帶露沾儂身
待到花開如滿月
覽勝誰記種蓮人
>
古柳垂堤風淡淡,
新荷漫沼葉田田。
白羽頻揮閑士坐,
烏紗半墜醉翁眠。
游夢揮戈能斷日,
覺來持管莫窺天。
堪笑榮華枕中客,
對蓮余做世外仙。
>
燕園不可采蓮
蓮葉空自田田
無魚戲在蓮中
我亦難入蓮間
>
朱顏碧墨放池畔
舞袖揮毫對玉蓮
盡態極妍宛若生
一脈幽香把君難
>
炎夏雨後月,
春歸花寂寞;
滿塘素紅碧,
風起玉珠落。
>
池塘一夜風雨,
開起萬朵紅玉;
憐君自來高格,
愛蓮誰若敦頤。
>
花中君子來哪方
婷婷玉立展嬌容
暖日和風香不盡
伸枝展葉碧無窮
縱使清涼遮炎夏
為甚委靡躲寒冬
既然不願纖塵染
何必立身淤泥中
>
陸上百花競芬芳
碧水潭泮默默香
不與桃李爭春風
七月流火送清涼
>
京北秋來風景異,
天高雲淡雁迷離;
踏破鐵嶺無覓處,
尋遍荷塘空水遺;
無可奈何秋睡去,
仙衣勝雪傾心起;
何故幽嘆無緣見,
夏風十里一潭碧。
>
蕭瑟秋風百花亡
枯枝落葉隨波盪
暫謝鉛華養生機
一朝春雨碧滿塘
明月千里遠山外,似水銀光浸如流.
但見嫦娥舞白玉,且啜吳剛桂花酒.
天涯嬋娟共此時,桂樹清風香盈袖.
忽聞錦鯉擊水聲,魚躍碧波清輝游
小池 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江南 漢樂府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青陽渡 晉·樂府
青荷蓋綠水,芙蓉披紅鮮。
下有並根藕,上有並頭蓮。
詠芙蓉 南朝·梁·沈約
微風搖紫葉,輕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綠,待我泛紅光。
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
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 ,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 在屋裡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
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 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鬱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 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
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 一個世界裡。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
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 ,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 話,現在都可不理。
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
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 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 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些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
葉子本 是肩並肩密密的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 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
葉子和花彷彿 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 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
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 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 ,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 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
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 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
樹 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 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的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 以約略知道。
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盪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雞激慣刻甙灸軌熏憨抹。采蓮人不用說很多, 還有看采蓮的人。
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 :於是妖童媛女,盪舟心話:[益鳥]首徐回,兼傳羽杯;棹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
爾其 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
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於是又記起《西 洲曲》里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 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 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參考資料:朱自清文集。
描寫夏天優美的雨中荷塘的詩句有: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南宋·楊萬里《小池》
意思:嬌嫩的小荷葉剛從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隻調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頭。
2、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唐·王昌齡《采蓮曲》
意思: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彷彿一色,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
3、古柳垂堤風淡淡,新荷漫沼葉田田。——《對蓮》
4、蓮花迎我至,婀娜我自痴。——《訪蓮》
5、朱顏碧墨放池畔,舞袖揮毫對玉蓮。盡態極妍宛若生,一脈幽香把君難。——《畫蓮》
6、花中君子來哪方, 婷婷玉立展嬌容。 暖日和風香不盡, 伸枝展葉碧無窮。——北宋·周敦頤《問蓮》
7、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南宋·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意思:那密密層層的荷葉鋪展開去,與藍天相連接,一片無邊無際的青翠碧綠;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綻蕾盛開,在陽光輝映下,顯得格外的鮮艷嬌紅。
8、池塘一夜風雨,開起萬朵紅玉。——宋·杜衍《詠蓮》
9、清塘引水下藕根,春風帶露沾儂身。待到花開如滿月,覽勝誰記種蓮人。——漢·無名氏《種蓮》
10、陸上百花競芬芳,碧水潭泮默默香。——北宋·周敦頤《贊蓮》
1.越女采蓮秋水畔。
——《蝶戀花·越女采蓮秋水畔》年代: 宋 作者: 歐陽修2.溪女送花隨處。——《河滿子·溪女送花隨處》年代: 宋 作者: 張先3.花間有女恰如雲。
——《虞美人·小池芳蕊初開遍》年代: 宋 作者: 楊澤民4.村女沿籬采碧花。——《秋懷》年代: 宋 作者: 陸游5.青裙竹笥何所嗟,插髻燁燁牽牛花。
《浣花女》年代: 宋 作者: 陸游6.司花女,是何年、培植瓊葩。——《賀新郎·試問司花女》年代: 宋 作者: 王奕7.游女帶花偎伴笑。
——《南鄉子·乘彩舫》年代: 宋 作者: 李珣8.待天女、散花時問。——《祝英台近·水縱橫》年代: 宋 作者: 辛棄疾9.四時皆有司花女。
——《菩薩蠻·四時皆有司花女》年代: 宋 作者: 李處全10.獠女供花。——《念奴嬌·昔游未遠》年代: 宋 作者: 姜夔一、原文1.《蝶戀花·越女采蓮秋水畔》年代: 宋 作者: 歐陽修越女采蓮秋水畔。
窄袖輕羅,暗露雙金釧。照影摘花花似面。
芳心只共絲爭亂。鸂鶒灘頭風浪晚。
霧重煙輕,不見來時伴。隱隱歌聲歸棹遠。
離愁引著江南岸。2.《河滿子·溪女送花隨處》年代: 宋 作者: 張先溪女送花隨處,沙鷗避樂分行。
游舸已如圖障里,小屏猶畫瀟湘。人面新生酒艷,日痕更欲春長。
衣上交枝斗色,釵頭比翼相雙。片段落霞明水底,風紋時動妝光。
賓從夜歸無月,千燈萬火河塘。3.《虞美人·小池芳蕊初開遍》年代: 宋 作者: 楊澤民小池芳蕊初開遍。
恰似新妝面。扁舟一葉過吳門。
只向花間高卧、度朝昏。浮萍點綴因風絮。
更共鴛鴦語。花間有女恰如雲。
不惜一生常作、採花人。4.《秋懷》年代: 宋 作者: 陸游園丁傍架摘黃瓜,村女沿籬采碧花。
城市尚餘三伏熱,秋光先到野人家。5.《浣花女》年代: 宋 作者: 陸游江頭女兒雙髻丫,常隨阿母供桑麻。
當戶夜織聲咿啞,地爐豆秸煎土茶。長成嫁與東西家,柴門相對不上車。
青裙竹笥何所嗟,插髻燁燁牽牛花。城中妖姝臉如霞,爭嫁官人慕高華。
青驪一出天之涯,年年傷春抱琵琶。6.《賀新郎·試問司花女》年代: 宋 作者: 王奕試問司花女。
是何年、培植瓊葩,分來何譜。禁苑豈無新雨露,底事剛移不去,偏戀定、鶴城抔土。
卻怕杏花生眼覷。先廿年、和影無尋處。
遺草木,悴風雨。 7.《南鄉子·乘彩舫》年代: 宋 作者: 李珣乘彩舫,過蓮塘,棹歌驚起睡鴛鴦。
游女帶花偎伴笑,爭窈窕,競折團荷遮晚照。8.《祝英台近·水縱橫》年代: 宋 作者: 辛棄疾水縱橫,山遠近。
拄杖佔千頃。老眼羞將,水底看山影。
試教水動山搖,吾生堪笑,似此個、青山無定。一瓢飲。
人問翁愛飛泉,來尋個中靜。繞屋生喧,怎做靜中境。
我眠君且歸休,維摩方丈,待天女、散花時問。9.《菩薩蠻·四時皆有司花女》年代: 宋 作者: 李處全四時皆有司花女。
杪秋猶見花如許。想得紫金丹。
工夫造化間。春鶯留弱羽。
更漬薔薇露。莫取落英餐。
留供醉眼看。10.《念奴嬌·昔游未遠》年代: 宋 作者: 姜夔昔游未遠,記湘皋聞瑟,灃浦捐褋。
因覓孤山林處士,來踏梅根殘雪。獠女供花,傖兒行酒,卧看青門轍。
一丘吾老,可憐情事空切。曾見海作桑田,仙人雲表,笑汝真痴絕。
說與依依王謝燕,應有涼風時節。越只青山,吳惟芳草,萬古皆沈滅。
繞枝三匝,白頭歌盡明月。二、譯文明凈的秋水畔,一位美麗的江南少女正在采蓮。
輕盈的羅袖,玉腕上時隱時露的金釧,勾勒出她綽約的豐姿和婀娜的身影。她的嬌顏倒映在水上,與蓮花爭妍,她的纖手摘取了香藕,卻不防藕"絲"縷縷,撩起了她的綿綿情思……轉眼天晚,風起露降,沉浸於遐想的少女驀然回神,卻只見一派晚煙輕浮,不見了同來的夥伴。
此時,遠處傳來了隱隱的棹歌聲,只聽得那歌聲愈去愈遠,餘音裊裊於江南岸邊,似是灑下了一路離愁。三、與花有關的句子1、永開不敗的誠信之花,永不消逝的中華美德。
2、風已逝、花已殘、曲未終、人已散、我將與誰、品盡紅塵。3、流年未亡,夏日已盡。
種花的人變成了看花的人,看花的人變成了葬花的人。 ——郭敬明4、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追尋。
一曲一場嘆,一生為一人。5、那被歲月覆蓋的花開,一切白駒過隙成為空白。
6、別有世間未曾見,一行一步一花新。 ——《西遊記》7、一朵成功的花都是由許多雨、血、泥和強烈的暴風雨的環境培養成的。
——冼星海8、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過去,回不了當初。
1、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譯文: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風光與其它季節確實不同。荷葉接天望不盡一片碧綠,陽光下荷花分外艷麗鮮紅。
2、小池
宋代: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譯文:泉眼悄然無聲是因捨不得細細的水流,樹蔭倒映水面是喜愛晴天里柔和的風光。小荷葉才剛從水面露出尖尖的角,就有一隻小蜻蜓立在上頭。
3、蘇幕遮·燎沉香
宋代:周邦彥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譯文:焚燒沉香,來消除夏天悶熱潮濕的暑氣。鳥雀鳴叫呼喚著晴天,拂曉時分我偷偷聽它們在屋檐下竊竊私語。
初出的陽光曬幹了荷葉上昨夜的雨滴,水面上的荷花清潤圓正,微風吹過,荷葉一團團地舞動起來。
想到那遙遠的故鄉,什麼時候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江南一帶,卻長久地客居長安。又到五月,不知家鄉的朋友是否也在思念我?在夢中,我劃著一葉小舟,又闖入那西湖的荷花塘中。
4、采蓮曲二首
唐代:王昌齡
吳姬越艷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濕衣。來時浦口花迎入,采罷江頭月送歸。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譯文:采蓮女皆美麗動人,如吳越國色,似楚王妃嬪,她們競相劃動采蓮船,湖水打濕了衣衫。來的時候蓮花把她們迎進河口,采完之後明月把她們送回江邊。
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彷彿一色,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前來。
5、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唐代:李商隱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譯文:竹叢里船塢深靜無塵,臨水的亭榭分外幽清。相思之情啊飛向遠方,可卻隔著重重的高城。秋空上陰雲連日不散,霜飛的時節也來遲了。留得滿地枯殘的荷葉,好聽深夜蕭瑟的雨聲。
6、贈荷花
唐代:李商隱
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
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
譯文:世上人們對待花和葉的態度不一樣,把花栽在銅盆中,花葉只能落在土裡化為塵土。只有荷花是紅花綠葉相配相映,荷葉有卷有舒,荷花有開有合,襯托得那樣完美自然。
荷花與荷葉長久互相交映,當荷葉掉落,荷花凋謝之時,真是讓人愁苦至極。
1.
《蝶戀花·笑艷秋蓮生綠浦》
年代: 宋 作者: 晏幾道
笑艷秋蓮生綠浦。紅臉青腰,舊識凌波女。照影弄妝嬌欲語。西風豈是繁花主。
可恨良辰天不與。才過斜陽,又是黃昏雨。朝落暮開空自許。竟無人解知心苦
2.
《採桑子·荷花開後西湖好》
年代: 宋 作者: 歐陽修
荷花開後西湖好,
載酒來時,
不用旌旗,
前後紅幢綠蓋隨。
畫船撐入花深處,
香泛金卮,
煙雨微微,
一片笙歌醉里歸。
3.
《采蓮曲》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菱葉縈波荷颭風,
荷花深處小舟通。
逢郎欲語低頭笑,
碧玉搔頭落水中。
4.
《采蓮子》
年代: 唐 作者: 皇甫松
船動湖光灧灧秋,
貪看年少信船流。
無端隔水拋蓮子,
遙被人知半日羞。
5.
《采蓮曲》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若耶溪邊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日照新妝水底明,
風飄香袖空中舉。岸上誰家遊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
紫騮嘶入落花去,見此踟躕空斷腸。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采蓮曲王昌齡 〔唐代〕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譯文: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彷彿融為一色,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
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前來。(3)大自然中的美女有哪些擴展閱讀:賞析這首詩寫的是采蓮少女,但詩中並不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綠、荷花與臉龐一樣紅、不見人影聞歌聲等手法加以襯托描寫,巧妙地將采蓮少女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全詩生動活潑,富於詩情畫意,饒有生活情趣。詩的前兩句的描寫,讓人感覺到這些采蓮少女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後兩句寫的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生的一種人花難辨的感覺。
前兩句側重於客觀描寫,後兩句側重於寫主觀感受,客觀描寫與主觀感受相結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現了人花難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
D. 吾家有女初長成是什麼意思 吾家有女初長成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的家裡有一個女兒剛剛長大成人。
這句話的出處是:唐代·白居易《長恨歌》
這句話原文我給大家節選了其中包含這句話的一段,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漢皇重色並攔扒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這篇文章翻譯成白話文是這樣的:
唐玄宗愛好女色一直在尋找絕色美女, 統治全國多年竟找不到一個稱心的。
楊家有一個女兒剛剛長大成人,養在深閨之中外人不知她美麗絕倫。
天生麗質讓她很難埋沒人世間,果然沒過多久便成為了唐明皇身邊的一個妃嬪。
她回眸一笑千姿百態嬌媚橫生,宮中的其他妃嬪都顯得黯然失色。
春季寒冷皇上賜她到華清池沐浴,溫潤的泉水洗滌著白嫩滋潤的肌膚。
宮女攙扶起她如出水芙蓉軟弱娉婷,由此開始得到皇帝的恩寵。
鬢發如雲臉似花頭戴金步搖,溫暖的芙蓉帳子里與皇上共度春宵。
只恨春宵太短一覺就睡到太陽高高升起,君王從此再也不早朝了。
承蒙皇上的恩寵忙得沒有片刻閑暇,春日陪皇上一起出遊晚上夜夜專寵。
後宮中佳人如雲,卻只有她獨享皇帝的恩寵。
金屋中梳妝打扮夜夜撒嬌衡笑不離君王,玉樓上酒酣宴罷醉意更添幾許風韻。
兄弟姐妹都因她列土封侯,楊家門戶生光彩令人羨慕又嚮往。
於是使得天下的父母都改變了心意,變成了不重視生男孩而重視生女孩。
驪山華清宮內玉宇瓊樓高聳入雲,清風過處仙樂飄向四面八方。
輕歌曼舞多合拍管弦旋律盡傳神,君王終日觀看卻百看不厭。
只看文章可能很難理解其中的含義,所以我們得結合文章當時的創作背景來解讀就比較好理解:
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縣)縣尉。一日,與友人陳鴻、王質夫到馬嵬驛附近的仙游寺游覽,談及李隆基與楊貴妃事。王質夫認為,像這樣突出的事情,如無大手筆加工潤色,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沒。他鼓勵白居易:「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何如?」於是,白居易寫下了這首長詩。因為長詩的最後兩句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所以他們就稱這首詩叫《長恨歌》。陳鴻同時寫了一篇傳奇小說《長恨歌傳》。
既然說到這了,我們就一起來欣賞評析一下這《長恨歌》:
《長恨歌》是白居易詩作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作於元和元年(806),當時詩人正在盩厔縣(今陝西周至)任縣尉。這首詩是他和友人陳鴻、王質夫同遊仙游寺,有感於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而創作的。在這首長篇敘事詩里,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敘事和抒情結合的手法,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他們的愛情被自己釀成的叛亂斷送了,正在沒完沒了地吃著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楊貴妃都是歷史上的人物,詩人並不拘泥於歷史,而是借著歷史的一點影子,根據當時人們的傳說,街坊的歌唱,從中蛻化出一個迴旋曲折、宛轉動人的故事,用回環往復、纏綿悱惻的藝術形式,描摹、歌詠出來。由於詩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藝術化的,是現實中人的復雜真實的再現,所以能夠在歷代讀者的心中漾起陣陣漣漪。
《長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恨」是詩歌的主題,故事的焦點,也是埋在詩里的一顆牽動人心的種子。而「恨」什麼,為什麼要「長恨」,詩人不是直接鋪敘、抒寫出來,而是通過他筆下詩化的故事,一層一層地展示給讀者,讓人們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詩歌開卷第一句:「漢皇重色思傾國」,看來很尋常,好像故事原就應該從這里寫起,不需要作者花什麼心思似的,事實上這七個字含量極大,是全絕昌篇綱領,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又喚起和統領著全詩。緊接著,詩人用極其省儉的語言,敘述了安史之亂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終於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描寫了楊貴妃的美貌、嬌媚,進宮後因有色而得寵,不但自己「新承恩澤」,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復渲染唐玄宗得貴妃以後在宮中如何縱欲,如何行樂,如何終日沉湎於歌舞酒色之中。所有這些,就釀成了安史之亂:「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這一部分寫出了「長恨」的內因,是悲劇故事的基礎。詩人通過這一段宮中生活的寫實,不無諷刺地向我們介紹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個重色輕國的帝王,一個嬌媚恃寵的妃子。還形象地暗示我們,唐玄宗的迷色誤國,就是這一悲劇的根源。
下面,詩人具體的描述了安史之亂發生後,皇帝兵馬倉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別是在這一動亂中唐玄宗和楊貴妃愛情的毀滅。「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寫的就是他們在馬嵬坡生離死別的一幕。「六軍不發」,要求處死楊貴妃,是憤於唐玄宗迷戀女色,禍國殃民。楊貴妃的死,在整個故事中,是一個關鍵性的情節,在這之後,他們的愛情才成為一場悲劇,接著,從「黃埃散漫風蕭索」起至「魂魄不曾來入夢」,詩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裡揪心的「恨」,用酸惻動人的語調,宛轉形容和描述了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回宮以後睹物思人,觸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種種感觸。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使人覺得回腸盪氣。正由於詩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這樣的程度,後面道士的到來,仙境的出現,便給人一種真實感,不以為純粹是一種空中樓閣了。
從「臨邛道士鴻都客」至詩的末尾,寫道士幫助唐玄宗尋找楊貴妃。詩人採用的是浪漫主義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後來,在海上虛無縹緲的仙山上找到了楊貴妃,讓她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現,殷勤迎接漢家的使者,含情脈脈,托物寄詞,重申前誓,照應唐玄宗對她的思念,進一步深化、渲染「長恨」的主題。詩歌的末尾,用「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結筆,點明題旨,回應開頭,而且做到「清音有餘」,給讀者以聯想、回味的餘地。
《長恨歌》首先給我們藝術美的享受的是詩中那個宛轉動人的故事,是詩歌精巧獨特的藝術構思。全篇中心是歌「長恨」,但詩人卻從「重色」說起,並且予以極力鋪寫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專夜」、「看不足」等等,看來是樂到了極點,象是一幕喜劇,然而,極度的樂,正反襯出後面無窮無盡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誤國,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製造者最後成為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過去許多人說《長恨歌》有諷喻意味,這首詩的諷喻意味就在這里。那麼,詩人又是如何表現「長恨」的呢?馬嵬坡楊貴妃之死一場,詩人刻畫極其細膩,把唐玄宗那種不忍割愛但又欲救不得的內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了。由於這「血淚相和流」的死別,才會有那沒完沒了的恨。隨後,詩人用許多筆墨從各個方面反復渲染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思念,但詩歌的故事情節並沒有停止在一個感情點上,而是隨著人物內心世界的層層展示,感應他的景物的不斷變化,把時間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來開拓和推動情節的發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別之後,內心十分酸楚愁慘;還都路上,舊地重經,又勾起了傷心的回憶;回宮後,白天睹物傷情,夜晚輾轉難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於夢境,卻又是「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詩至此,已經把「長恨」之「恨」寫得十分動人心魄,故事到此結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詩人筆鋒一折,別開境界,藉助想像的彩翼,構思了一個嫵媚動人的仙境,把悲劇故事的情節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環曲折,有起伏,有波瀾。這一轉折,既出人意料,又盡在情理之中。由於主觀願望和客觀現實不斷發生矛盾、碰撞,詩歌把人物千回百轉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故事也因此而顯得更為宛轉動人。
《長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濃的敘事詩,詩人在敘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採用了中國傳統詩歌擅長的抒寫手法,將敘事、寫景和抒情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形成詩歌抒情上回環往復的特點。詩人時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來烘託人物的心境;時而抓住人物周圍富有特徵性的景物、事物,通過人物對它們的感受來表現內心的感情,層層渲染,恰如其分地表達人物蘊蓄在內心深處的難達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處是黃塵、棧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無光,秋景凄涼,這是以悲涼的秋景來烘託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對著青山綠水,還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傷心,大自然的美應該有恬靜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卻沒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內心的痛苦。這是透過美景來寫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層。行宮中的月色,雨夜裡的鈴聲,本來就很撩人意緒,詩人抓住這些尋常但是富有特徵性的事物,把人帶進傷心、斷腸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見一聞,一色一聲,互相交錯,在語言上、聲調上也表現出人物內心的愁苦凄清,這又是一層。還都路上,「天旋地轉」,本來是高興的事,但舊地重過,玉顏不見,不由傷心淚下。敘事中,又增加了一層痛苦的回憶。回長安後,「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白日里,由於環境和景物的觸發,從景物聯想到人,景物依舊,人卻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淚下,從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宮的垂柳彷彿看到了楊貴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極其復雜微妙的內心活動。「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鍾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從黃昏寫到黎明,集中地表現了夜間被情思縈繞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這種苦苦的思戀,「春風桃李花開日」是這樣,「秋雨梧桐葉落時」也是這樣。及至看到當年的「梨園弟子」、「阿監青娥」都已白發衰顏,更勾引起對往日歡娛的思念,自是黯然神傷。從黃埃散漫到蜀山青青,從行宮夜雨到凱旋迴歸,從白日到黑夜,從春天到秋天,處處觸物傷情,時時睹物思人,從各個方面反復渲染詩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尋覓。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到夢中去找,夢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環,層層渲染,使人物感情迴旋上升,達到了高潮。詩人正是通過這樣的層層渲染,反復抒情,回環往復,讓人物的思想感情蘊蓄得更深邃豐富,使詩歌「肌理細膩」,更富有藝術的感染力。
人們對白居易《長恨歌》的主題思想歷來爭論不休,有所謂愛情說、政治主題說、雙重主題說等等。本文作者持愛情說。首先從作品的四個層次來分析,肯定白居易並非像陳鴻寫《長恨歌傳》那樣板著說教的臉孔去描寫李楊故事,而是以「情」作為主旋律,讓主人公的情去感動讀者,使之產生共鳴,取得審美上的極大成功。本文還結合作者生平經歷和社會歷史分析他在處理歷史題材、政治題材和來自民間的人性題材、心理題材的關系問題上的獨到之處,進一步說明唐明皇楊貴妃形象的審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