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女子穿的衣服叫什麼
古代女子服飾介紹
先秦時期
先秦時期我國古代服制的建立。根據有關數據記載,在先秦時期就相繼建立了服制,並對以後各個歷史朝代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
先秦時代,華夏族服飾的特點是上衣下裳,寬衣博帶,《說文解字》說:「上日衣,下日裳。」下身穿的裳實際是裙,而不是褲。周天子賞賜給屬下「赤帶」是一塊紅色的布,在腰間垂於腹前。是貴族的服飾和身份的標志,又叫韋,衣服是右衽窄袖長衣長度在膝蓋上下,領袖是襟,裙都用花邊裝飾,沒有紐扣,而胡人的服飾是短衣窄袖,左袖長褲革帶皮靴。趙武吳王毅然進行了變服。廢掉下裳而改穿褲,與當時東胡族的褲褶相似。褶,就是指穿在外面的的上衣,特點是短小而具有寬廣的袖子;或者是指一種左袖的短袍。左袖是胡人衣式的特點,廣秀則是從胡服的窄袖演變而來。
胡人因為習慣了在馬上賓士,而且經常是沒有定所,需要將隨身應用的對象附在身上,所以他們就將皮革做的腰帶上附加上若干小環,然後把隨身物品銓在革帶上。這樣使用既方便,又不容易遺失,趙武吳王也採用了這種腰帶。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之際,出現了一種新式服裝叫深衣。深衣的特點:長衣大袖,以男女的禮服最為顯著,是服裝式樣的和結構的基本特徵。戰國秦漢之人不論貴賤。男女都穿深衣。貴族的冕服為禮服。平民的深衣為吉服。短褐為裳服,深衣連結鉤邊,穿時要拿腰帶。貴族用絲織的紳帶。極際紳士。邊帶氣語流行。皮帶的兩端分別用帶鉤的環相連接,叫代子鉤絡帶。
古時的深衣式樣、規格、結構和縫制都有制度規定,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服制。自天子至庶民不分尊重都可穿著,只是顏色、服飾和衣料有所不同。後來演變成袍式的大袍寬衣。這種服式一直流行於以後各個封建朝代,是我國古代服裝的典型服式。
先秦時沒有棉花,所謂「布衣」是指用麻布裁製的衣服,夏天穿的細麻布叫,冬裝有袍和裘袍是穿在裡面的夾衣,內夾絲綿,充填些粗麻叫做濕袍,袍固是內衣,所以只能居家穿著,但不能作為禮服,外出時只能穿在正服裡面。短袍叫褥,也就是所說的襖,質地粗劣的褥叫褐,裘是皮衣。先秦時代也是主要的冬衣。
秦漢時期
秦代服制與戰國時無大差別,保持中國服飾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不論單、綿,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縫連為一體,上下依舊不通縫、不通幅;外衣裡面都有中衣及內衣,其領袖緣一並顯露在外,成為定型化套裝。下著緊口大褲,保持「褒衣大裙」風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
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相傳漢朝趙飛燕被立為皇後以後,十分喜愛穿裙子。有一次,她穿了條雲英紫裙,與漢成帝游太液池。鼓樂聲中,飛燕翩翩起舞,裙裾飄飄。恰在這時大風突起,她像輕盈的燕子似的被風吹了起來。成帝忙命侍從將她拉住,沒想到驚慌之中卻拽住了裙子。皇後得救了,而裙子上卻被弄出了不少褶皺。可是說來也怪,起了皺的裙子卻比先前沒有褶皺的更好看了。從此,宮女們競相效仿,這便是當時的「留仙裙」。〕
秦漢時期的女子服裝:身穿大袖寬衣,下著長裙,腳穿高頭絲屐,這是秦漢時期女子服裝比較普遍的風格。貴族女子的肩壁上纏巾幗,裙,襦上外用絲綉,絲屐上綉花。庶民女子壁上不纏巾幗(圍巾)只用一塊布覆上,衣袖沒有貴族女子的那樣寬大,裙也沒有那麼長,為了勞動方便,裙外還要架一條圍裙。到了秦漢,女子服裝有了一些變化,「上短下長」,上衣之裙只到胸部並且窄小,袖子仍寬大,即所謂「窄衣大袖」。下裙之長曳地,尤其貴族女子的裙更長,甚至走路時要用兩婢提攜。
秦漢時期的服飾比先秦要豐富。《禮記》曰:「衣不帛襦褲。」這是因為襦和褲都是內衣,儒家崇尚簡朴,認為不應該用絲罔來裁製內衣。而到了元朝時,那些世家子弟居然用白色的絲綢來做褲子,所以被稱為「紈絝子弟」。古代的褲子通常都沒有褲襠,只有 褲腳管,上締連在一起,用帶系在腰間,所以叫做褲。《釋名》曰:「絝也。而服名絝別也」。絝是內衣,只能外露的,絝的外面一定還要穿裙或深衣。年底勞作時穿短衣,則絝內吊一兜褲吊,就像用來大相撲運動員的裝束。在宋初的《盤子閣》中,還能見到這種穿法。連襠的短褲,叫做。 短如牛鼻,統稱 鼻褲。司馬相如帶單文君回到成都,就穿著犢鼻褲當爐滌器,以羞辱卓王孫。
魏晉南北朝
在我國歷史上,這一時期的基本上處於分裂狀態,各個朝代的服裝有所不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出現了兩個變化,一個是漢裝的定式被突破了,另一個是胡服被大量地吸收融合進漢人的服飾之中。
女子服裝:從服式來說,受胡服的影響比較大,衣袍外為左襟,並且上短下長是其特點。「下衣」是指褲服到胸,裙長戔地,貴族女子的裙長要戔地 五尺。一般庶民或奴婢等女子,上穿開領大袖衫,衣長僅覆腰,下著長裙,裙長至足,腰系長帶。
隋唐時期
隋在公元581年滅了北國,建立了強大的國家,公元589年滅陳後,統一了中國同南北朝一樣,統一使得南北的服飾進一步融合,時間不長,隋被唐所代替,唐從此統治了中國近三百年,衣冠服飾制度,經過了長期的承襲、演變、又加上唐代強盛的國力和廣泛的交流,因而顯示出上承歷代服飾,下啟後世服飾的重要特點,在服飾風格上顯示出華麗、清新、博人。
婦女服飾:隋唐時期婦女的服飾顯示一種與眾不同的風格,這也與當時的審美觀有關,當時以體態豐腴為美,小女子喜歡穿男裝。
這一時期皇後,皇太子妃以其它顯貴命女子的服飾也很繁雜且等級嚴格。比如皇後的服飾中有:跬衣、鞠衣、鈿衩、 衣;皇太子妃的服飾有:翟衣、鞠衣、鈿衩,衣三種。但首飾的數量少於皇後的服飾;其它命婦的禮服更較上兩種簡單。
當時婦女的一般服飾也很豐富。
隋唐時,女子和男子都穿「背子」款式是對襟式,也有少數是「套衫」式的/領口寬大,顯袒沖狀,短袖式者沒有袖子,由於背子穿著比較方便,所以宮中的宮女多喜歡穿用,而且定為當時的禮服。平常女子也多穿背子的,但在服飾面料、裝飾和做工才大為遜色,領字袖口和下擺處只有深色的厚質面料作款史與,服色一般用白色。
當時另一種沒有袖子的服飾是「和尚」與 相似,比 要上。穿在衣衫的外面,在唐佣中常能見到這種裝束。而還有一種穿在衣服的外面的服飾叫「縵衫」,它的形制特別短小,一般是舞樂女子穿的,據說舞女剛露面時,多穿著縵衫,等眺到一半時,舞女們就都脫去縵衫露出裡面穿的有綉文的美麗的衣裙來,令賓客們眼前煥然一新。
總體看來,隋唐的婦女的服飾可以說是花樣繁多,五光十色,具有艷麗、華美、自由、蕭灑的藝術風格。通過這些服飾把隋唐美人秀美豐滿的風姿顯露得淋漓盡致。
背子、半臂、背心、輛襠這四種服飾,男女都穿。其中背子在宋代的變化較多,背子又叫褙子。雖然這種款式在宋代男女都穿,但在其使用形式和時間上都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人穿著也不盡相同。
宋元明清時期
總的看來,宋代婦女的裝束,除了北宋時曾一度流行的大袖衫襦,肥闊的裙褲外,窄、瘦、長、奇是這一時期婦女服裝的主要特徵。
宋代婦女服裝
宋代婦女服飾比較復雜。這也是從古至今服裝發展的共性。當時許多服飾別出心裁,花樣百出,呈現百家爭鳴的盛況,後來政府不得不下令規定:婦女的服色都服從丈夫的服色,平常人家的婦女不準穿綾縑織的五色花衣。但當時人也沒怎麼遵守這個規定,時裝興盛的風氣有增無減。當時還有偏好「奇服異裝」到了採用外國服式的,後來皇帝詔令凡有穿契丹族衣服的人,都定為殺頭之罪,可是當時時裝的盛況空前。
宋代貴婦的便裝卻時興瘦,細、長,與以前各個時期不太相同,衣著的配色也打破了唐代以紅紫、綠、青為主的慣例,多採用各種間色粉紫、黑紫、蔥白、銀灰、沉香色等。色調淡雅、文靜,合理地運用了比較高級的中性灰色調,衣飾花紋也由比較規則的唐代圖案改成了寫生的折枝在紋,顯得更加生動、活潑、自然。
一般平民女子,尤其是勞動婦女或婢僕等,仍然穿窄袖衫襦。只是比晚唐、五代時的更瘦更長,顏色以白色為主,其它也有淺絳、淺青等。裙褲也比較瘦短,顏色以青、白色為最普遍。衫是一種最普通的衣式,宋代婦女的衫多半用刺綉為裝飾。大多是圓領、交領、直領、對襟,腰身清秀苗條,下擺多,有較長的開氣,衣料一般是用羅、紗、綾、縑等輕軟的料子。
襦與襖是相似的衣式,襦的造型短小,一般到腰部,對襟,側縫下擺處開氣,袖端細長,衣身也比較窄。襦有單襦,復襦,單襦與衫相近,復襦與襖相近。通常貴族婦女的服色以紫紅、黃色為主,用綉羅並加上刺綉。平常的婦女多以青、白、褐色為多,上了年紀的婦女也喜歡穿紫紅色的襦。
而襖大多是有里子或夾襯棉緊的一種冬衣,對襟,側縫下擺開氣,又叫「旋襖」,可以代替袍。宋代對袍的穿用是有限制的,除命婦可以穿外,其餘大多數的民間女子是不準穿的。後規定命婦的袍色,三品以上是紫色,綉著仙鶴和芝草,三品以下律用黃色,並不綉花樣。至於襖的服色,除了白色規定作為「凶服」外,其餘的沒有什麼限制,可以隨各人的喜好來選擇。
窄袖衣是宋代女子中普遍流行的一種便服。式樣是對襟、交領、窄袖、衣長至膝。特點是非常瘦窄,甚至貼身。由於這種服裝式樣新穎又省料,所以很快就流行了起來,不但貴族女子喜歡穿,一般的女子也仿效。這也表明,宋代人注意經濟實用,除了頭髻外,穿衣盡量節約衣料,這樣既便於行動,又誇張了女性的曲線美。
同時還流行著一種翻領款式取長至膝的窄袖衣。製作時在領襟上加兩條窄窄的綉邊裝飾。翻領一般是三角形的,有時還要戴帔帛,腰裡系綬,雙雙做成各種連環結。
宋末又流行窄袖裹貼住身體,前後兩側縫的地方開衩,衣衩處有許多衣扣作為裝飾,叫做「密四門」,人稱妖服,是古代的奇裝異服之一。
北宋時,婦女喜歡在裙子前面開衩,這樣便於騎馬,有錢人家的女子也愛在家裡穿。這種習俗甚至到了元代(主要是在宮廷中)還仍然保留著。
宋代婦女的褲一般都是不露在外面的,外面系數著裙子,裙子大多把褲子都掩在裙內。不過也有單穿褲子不在外面穿裙子的,不過這是低等婦女的裝束。宋代的褲上有綉花,而且還保持著無襠的褲。
當時婦女的貼身內衣有抹胸和裹肚。二者形狀差不多隻是抹胸短小而裹肚較長。抹胸有時還可以穿在外面。宋代婦女等同男子一樣在腰間圍一個腰圍,即「腰上黃」也有腰上系青花布中的。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綉上漂亮的花邊。宋代建朝初期,衣冠服飾均沿襲晚唐的服飾制度。新制頒發後,才逐漸將其服飾分為祭服、朝服、公服(宋人又稱為常服)、時服(按季節頒賜文武朝臣的服飾)、戎服以及喪服。宋代婦女的穿著與漢代婦女相似,都是瘦長、窄袖、交領,下穿各式的長裙,顏色淡雅;通常在衣服的外邊再穿長袖對襟褙子,褙子的領口及前襟繪綉花邊,時稱「領抹」。宋代的服飾主要的特點是清新、朴實、自然、雅緻。
宋代婦女以裙裝穿著為主,但也有長褲。其褲子的形式特別,除了貼身長褲外,還外加多層套褲。宋代婦女有纏足的習俗,因此裙長多不及地,以便露足。
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圓領齊膝外衣,足下著長統靴,宜於馬上作戰射獵;婦女穿窄袖交領袍衫,長齊足背,都是左衽〔從左向右扣〕,正與漢人相反,所習慣穿用的釣墩傳到內地曾廣為流行。
元代婦女服飾
元代婦女服飾也包括蒙古婦女和當族婦女的服飾。漢族婦女仍保持宋代的服制,上衣有比較瘦俏的背子,衫襦,雲肩等,下穿多褶裙,頭上一般梳頂心簪。後來受蒙古族婦女服飾的影響,穿一種黑褐色粗布或絹做的左衽、窄袖、腰束大帶的長袍的人漸漸多起來。另外,這一時期在婦女中還流行各種單,夾棉的對襟衣和半袖襖,這是與唐宋時期的服飾不相同的,而蒙古族婦女的服飾就帶有她們本民族的特點了。蒙古族婦女以袍為禮服。蒙古婦女穿的袍式寬大而長,右襖交領。袖子大但在袖口處較窄,相當於現在的蝙蝠衫的形式。
明代婦女服飾
明代的女裝已與前代不同,但在明初還能看到舍人和元代的影響。左衽、窄袖長袍仍可見到。一般女子時興窄袖的衫襦、背子、長裙等。明代婦女的裙式變化比較多,是一種流行的服飾。明代貴族婦女的服色規定用真紅,鴉青和黃色,而一般女子只能用紫綠,桃紅和淺色。
背子是明代貴族婦女的禮服之一,又稱「披風」,與前代的背子、背心相似。一般在秋冬季節穿,一般婦女也把背子做為禮物穿,式樣是大袖寬身。樂妓能穿黑色的背子。
比甲本來是元代的服式,但在北方尤其受婦女們喜歡,作為日常的服裝,領式對襟,盤領或交領,無袖或短袖,長至臂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長,離地不到一尺,自從元代有了紐扣之後,比甲上也有用紐扣的,這樣穿起來更方便、快捷、系結嚴緊,是服飾的新變化。比甲一般穿在大袖衫,襖子之外,下面穿裙,所以比甲與衫、襖、裙的色彩搭配能顯出層次感來。到了清代,除了在家裡的老婦人怕冷穿棉比甲外,比甲一般都不穿了。
長襖、長裙是一種便服。長襖的式樣是盤領、交領或對襟,領子上用金屬扣子系緊,窄袖,領袖和下擺都有緣邊,與明代前的襖不同的是,一般長到膝下,所以叫「長襖」;服色多用紫色、綠色;衣料一般羅、緞,襖上的花紋與大袖衫相似,一般都是刺綉。
明代由於婦女盛行裹足,又追求「行不露足」,所以貴族婦女都穿長裙來掩飾金蓮小腳,裙上綉著纏折枝花紋,或在裙幅下邊一、二寸的位置,綉上花邊,作為壓腳,最初裙幅用六幅,也是遵循的古儀禮,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到了明代末年,裙幅變成了八幅,腰間的細褶也很多,走起路來好象粼粼的水汶一樣。
明代婦女還有一種內衣,叫「腰子」。是圍在婦女胸前,露出肩臂和乳胸上部的一種衣服,它與肚兜不同,是用寬幅的紗綾,橫纏在胸前有的還有紐扣,加刺綉。
明代女性習慣在裙子外罩一件背子衫或是雲肩。鳳冠霞帔是明代婦女的禮服,是後妃在參加祭祀等重大典禮時使用的服飾。整個冠上綴著龍鳳,搭配霞帔一起穿著。明代較多使用的紐扣,主要用在禮服上,常服很少使用,明末時才有所普及。
清代婦女的服飾
清代婦女服飾中最為顯著的是紐扣的作用。紐扣原來主要在禮服上使用,清代紐扣成為各種衣服上不可缺少的衣飾。紐扣最初只裝飾在領子上,使自古以來的交領,盤領、直領等領一改而成了高領。原來脖子總露在外面,有了紐扣就可以不露了。
清代漢族婦女一般穿窄袖襖、衫、坎肩、裙、褲等。
旗袍,是滿族婦女中很流行的一種長袍,後來也成為漢族婦女主要的服飾之一。清代滿人穿的旗袍與後來稱為旗袍的服裝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的,但後來的旗袍是在滿人這種長袍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旗袍,最初極為寬大,腰身為筒式,後來漸漸變小。圓領、右衽、高領或低領,清末時高領能高達二寸半左右。旗袍有單、夾、棉、皮之分,都按季節的變化來區分。袍色一般淺淡居多。滿族婦女穿旗袍時,大多喜歡在旗袍外面罩上一件坎肩。
清代的漢族婦女服飾大多沿襲明代;一般是上著襖、衫、下著裙,後來不穿裙,改穿褲。
襖衫多是圓領,右衽,大襟,對襟,琵琶襟,大袖,且錦綉鑲邊。襖的質料多用棉、緞、衫多用紗、羅、綢等,也有舍織蠟染的花布。顏色以天青、湖藍、粉、白、紅等為多。冬天也用貂、狐之類的皮毛的。鑲邊也是極為復雜、精美、當時有「十八鑲」的說法。
一般好的裙,式樣較多。如蘇州婦女的「白褶裙」,整幅裙多達上百個裙前面有類似蔽膝,左右打褶的「馬面裙」,又叫「月華裙」,因為裙的每個褶中,五色俱全,好似皎潔的月亮暈耀光華而得名;又有「彈墨裙」,是用墨彈在裙口子上,雅素而別具風格,象一幅水墨畫,渲染出千姿百態的變化;此外還有「鳳尾裙」、「魚鱗百褶裙」,「洋印裙」、「金泥簇蝶裙」、「綉鳳凰裙」、「滿花裙」、「一塊玉裙」、「鬼子欄桿裙」、「飾件鑲滾裙」、「叮鐺裙」等等,這些裙各具特色,又僅突出了婦女修長的身段,又顯示了華麗而豐富的裝飾美。
清代未成年女子都穿褲。褲式為高腰、合襠、褲長至腳,造型不象男子的褲那麼肥闊。穿的時候用一條長帶系腰,餘下的部分作為裝飾。女子的褲比男子的色彩鮮艷,花紋豐富,可以按自己的喜歡選用。另外女子的褲口還有一個共同點,即在褲腳上飾有各種鑲邊。光緒時,褲口要做好幾層鑲邊,第一道最寬,二、三道就窄了。到了宣統的時候。褲管又要細窄,鑲邊也比以前減少了。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
民國女子服飾
發展到30年代,旗袍進入全盛時期,這個時期的旗袍款式在傳統的基礎上,廣泛吸取西服的特點,使之變成為一種中西合璧式服裝,且不斷創新,不斷變化。主宰其變化者即為上海的服裝界。在當時曾流行著一首歌謠:"人人都學上海樣,學來學去難學像,等到學了三分像,上海早已翻花樣。"可見當時女裝變化之速及人們對上海服裝款式的迷戀。這個時期旗袍式樣的變化主要是在領、袖和衣長等方面。先是流行高領,領子越高越時髦,即便是盛夏,在薄如蟬翼的旗袍上,也必配以高聳及耳的硬領。但不久,又流行起低領來,領子越低越"摩登",當低到無法再低的時候,乾脆省去了領子。袖子的變化也是如此,時而流行長的,長過手腕;時而又流行短的,短至露肘。至於旗袍的長度,更有許多變化,在一個時期內,曾經流行長的,走起路來元不衣邊掃地。以後,又改為短至膝蓋,甚至露出了大腿。
從20世紀40年代起,旗袍的式樣變化緩慢,總的趨勢是日益簡便,身長及袖長大多縮短,領子亦多用低式,尤其是在夏季,大多不用袖子,並且省略了許多繁瑣的花邊裝飾,使其更加簡潔、輕便和適體。
長期以來,中國婦女服裝的裁製方法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呈平直狀態,沒有明顯的曲折變化。這種服裝通常用木箱貯藏,可以折疊得方方正正。20年代以後,中國婦女有了"曲線美"的意識,一改傳統習慣,開始將衣服裁製得稱身適體,服裝上不僅裝有墊肩、硬領,而且打有胸襇,故在貯藏時適宜以大櫥懸掛,很少折疊存箱。在款式上,這個時期的婦女上衣腰身都比較窄小,領子縮得很低,袖子也略有縮短,衣服的下擺多製成弧型,並且在領、袖、襟、裾等各個部位緣以花邊。裙子也明顯縮短,從足背上升到膝下,裙褶取消而任其自然下垂,裙子的邊緣也綉有各種花邊,有的還加上五彩珠寶,使之閃閃發光。民國時期的婦女頸間喜掛項鏈,有的項墜被製作成雞心形小匣,內貯玉照。耳際則懸掛著耳環、耳墜,由於在當時不尚穿耳,耳環多採用活動夾子。手指上大多戴有戒指,手腕上以套手錮或戴手錶為尚。胸前則佩有別針。婦女外出時,一般還拎著小巧玲瓏的提兜和製作精美的絹傘。上層婦女所用的首飾力求配套,無論在質料、款式還是色彩上,都要求一致。在佩戴方法上,因年齡的不同,也有些差異:如年輕婦女以戴長耳墜為多,中年婦女則戴緊貼耳垂的米粒式、圓珠式或環形耳環;年輕婦女的項鏈一般掛得較高,墜飾的色彩比較鮮明,老年婦女則多佩掛金銀鏈條。
2. 古代四大美女如何從衣著上區分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禪、王昭君、楊貴妃
西施,昭君和貂蟬三人生活年代比較接近,所以昭君和貂蟬的衣著不好區分。
而楊玉環的衣著最好分辨。
1、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戰國秦漢之人不論貴賤。男女都穿深衣。貴族的冕服為禮服。平民的深衣為吉服。短褐為裳服,深衣連結鉤邊,穿時要拿腰帶。貴族用絲織的紳帶。極際紳士。邊帶氣語流行。皮帶的兩端分別用帶鉤的環相連接,叫代子鉤絡帶。
古時的深衣式樣、規格、結構和縫制都有制度規定,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服制。自天子至庶民不分尊重都可穿著,只是顏色、服飾和衣料有所不同。後來演變成袍式的大袍寬衣。這種服式一直流行於以後各個封建朝代,是我國古代服裝的典型服式。
先秦時沒有棉花,所謂「布衣」是指用麻布裁製的衣服,夏天穿的細麻布叫,冬裝有袍和裘袍是穿在裡面的夾衣,內夾絲綿,充填些粗麻叫做濕袍,袍固是內衣,所以只能居家穿著,但不能作為禮服,外出時只能穿在正服裡面。短袍叫褥,也就是所說的襖,質地粗劣的褥叫褐,裘是皮衣。先秦時代也是主要的冬衣。
2、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於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 的代稱。
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相傳漢朝趙飛燕被立為皇後以後,十分喜愛穿裙子。有一次,她穿了條雲英紫裙,與漢成帝游太液池。鼓樂聲中,飛燕翩翩起舞,裙裾飄飄。恰在這時大風突起,她像輕盈的燕子似的被風吹了起來。成帝忙命侍從將她拉住,沒想到驚慌之中卻拽住了裙子。皇後得救了,而裙子上卻被弄出了不少褶皺。可是說來也怪,起了皺的裙子卻比先前沒有褶皺的更好看了。從此,宮女們競相效仿,這便是當時的「留仙裙」。〕
3、三國時漢獻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貂嬋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嬋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秦漢時期的女子服裝:身穿大袖寬衣,下著長裙,腳穿高頭絲屐,這是秦漢時期女子服裝比較普遍的風格。貴族女子的肩壁上纏巾幗,裙,襦上外用絲綉,絲屐上綉花。庶民女子壁上不纏巾幗(圍巾)只用一塊布覆上,衣袖沒有貴族女子的那樣寬大,裙也沒有那麼長,為了勞動方便,裙外還要架一條圍裙。到了秦漢,女子服裝有了一些變化,「上短下長」,上衣之裙只到胸部並且窄小,袖子仍寬大,即所謂「窄衣大袖」。下裙之長曳地,尤其貴族女子的裙更長,甚至走路時要用兩婢提攜。
4、唐朝開元年間,有一美貌女兒叫楊玉環,被選進宮來。楊玉環進宮後,思念家鄉。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 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這時,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羞花」稱號得來。
隋唐時期婦女的服飾顯示一種與眾不同的風格,這也與當時的審美觀有關,當時以體態豐腴為美,小女子喜歡穿男裝。
這一時期皇後,皇太子妃以其它顯貴命女子的服飾也很繁雜且等級嚴格。比如皇後的服飾中有:跬衣、鞠衣、鈿衩、 衣;皇太子妃的服飾有:翟衣、鞠衣、鈿衩,衣三種。但首飾的數量少於皇後的服飾;其它命婦的禮服更較上兩種簡單。
當時婦女的一般服飾也很豐富。
隋唐時,女子和男子都穿「背子」款式是對襟式,也有少數是「套衫」式的/領口寬大,顯袒沖狀,短袖式者沒有袖子,由於背子穿著比較方便,所以宮中的宮女多喜歡穿用,而且定為當時的禮服。平常女子也多穿背子的,但在服飾面料、裝飾和做工才大為遜色,領字袖口和下擺處只有深色的厚質面料作款史與,服色一般用白色。
3. 古代皇族,貴族,平民穿的都是什麼衣物
明朝的工作和生活的衣服基本不區分,因為貴族的工作就是生活,全部都是華麗的衣服.而平民窮得很,買不起幾件衣服,基本上衣服上身就不怎麼脫,不分場合地穿.
皇族、貴族一般穿綢子和棉布衣服(明朝時棉布衣服很貴),顏色多以較艷的紅色為主.皇族可以穿黃色和紫色,其餘勛貴如果得到特許也可以穿,算是榮耀.樣式以長衫為主,右衽,寬袍大袖,袖子里可以放東西.
平民一般穿麻和棉質衣服,棉要貴一些,窮一點就穿麻.平民的衣服一般都是灰褐色,耐臟不需要反復清洗.一些貧民乾脆自己紡織自己穿,不染色,就用麻線的原色.樣式五花八門,但總體上以短衫為主,便於勞作.平民除非豪富,一般沒幾套衣服換洗的,除了冬天的襖子以外,春夏秋基本上衣服混穿.書上曾經有記載說某人的妻子有5套衣服,所以就是不賢惠,意思是說她敗家.汗.
另外還有些規矩,比如說明朝商人雖然有錢,但是不可以穿絲綢的衣服,穿了是要以謀逆論罪的,所以明朝的商人積極推動棉布.另外一般人都不穿白色衣服,因為這是死亡的意思.只有吊喪和表示自己死意已決的時候才穿.一、夏商西周
商朝服飾大抵分為三種
1、奴隸的簡單遮身衣物.
通常是圓領衣,上下相連,中間以繩縛之,衣長不及踝,頭部皆不加飾物.
2、平民或小奴隸主.
他們的衣著較為講究,一般是上身著衣,下身著裳.衣長多至膝蓋上下,但後裾卻長至足部,腰間系帶.衣上多無紋飾.
3、王室貴族.
衣著華麗,上衣下裳皆有精美紋飾,或刺綉或繪畫而成.腰部亦束有綬條,腰帶之下正中部位佩以一塊上狹下廣的斧形裝飾.
衣服的原料主要有麻布,絲綢和皮革.麻布貧富皆可穿,但有粗細之分.絲綢和皮革主要用奴隸主貴族所專用.絲綢質地的衣服上所繪綉的紋飾也與青銅器一樣,多為雲雷紋.
商代男子的發飾以梳辮為主.有的是將頭發至於頭頂,有的則是在左右兩側梳辮,下垂在肩,也有的將辮子盤於頭頂.商代女子發飾與男子基本相同,以辮發為主,但也有少數是將辮捲曲垂肩.同時也出現了巾帽.商代巾帽形式比較簡單,多為帽箍式,束發器多是獸骨,玉石製成,帽箍則用絲綢布帛製作.
周代服飾與商代大致相同,但要比商代來的寬松,長度大多過膝,衣袖除小之外還有出現了大袖.腰間的束帶系成蝴蝶結.巾帽的樣式也較豐富,除帽箍外,還有平形.尖形.月牙形,及中間突出,兩邊翻卷的形狀.大致是低而平者為普通人所戴,高而尖者為貴族所戴.
注:商代無論哪個階層的人,其服飾的衣袖都比較窄小.
二、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上層社會大體流行深衣和胡服.
1、深衣
貴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來傳統的貴族常服,而平民以為之禮服,平常穿短褐.深衣的特點一是上衣下裳相連;二是無男女式樣的差別,皆可穿用.但又分為兩種:一為中原地區的寬大式,"寬大博帶"穿著舒適,長不拖地,下擺不開岔,屈肘可穿,袖長和臂長相等,用大寬頻束腰,中原貴族宴樂時喜愛穿用.二為瘦長式,"續衽鉤邊"楚地最為流行,較北方的瘦長,領沿較寬,用較厚織物作邊,右衽很長.戰國時有單,夾,棉,皮.袍服的領式突破了西周時期的矩形領,流行交領式右衽,左衽.
2、胡服
胡服便於騎射,諸國戰士皆衣之.胡服逐漸成為戰國時期的軍服.其特點是短衣,長褲,用帶鉤,有短靴和皮弁(bian).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胡服中的上衣,商周時的勞動者,武士,小孩都穿,其長不過膝;胡服束腰須有帶鉤,不同於中原束帶,褲子代替長袍的下裳,靴代替鞋.
帶鉤,古稱"師比","鮮卑",它是北方游牧民的衣帶裝飾.帶鉤小有寸許,大有尺余,有仿棒,竹節,琵琶等形象.製作原料有玉,鐵,銅等.嵌以寶石,琉璃,或金銀.
三秦漢時期
漢代男子貴賤通用的基本首服是巾幘.巾幘主要有介幘和平巾幘,但具體式樣和顏色有據人的身份,地位,職業,年齡的不同而有區別.如皇帝和個級別的官員的巾幘隨其服色,文官和武官的巾幘也有所不同,文官主要有戴介幘,武官則戴平巾幘.群吏和僕役要戴綠幘,武吏則戴赤幘,未成年的小童戴無屋幘等.
冠帽只有官員才能使用,通常是戴在巾幘之上.冠帽的主要有冕冠,長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通天冠,遠游冠,高山冠,進賢冠,法冠,武冠,建華冠,方山冠,巧士冠,卻非冠,卻敵冠,衛士冠等.其中除長冠外,大多出於周禮.這些冠各有不同的使用場合,如冕冠,長冠,委
貌冠,皮弁冠分別為行郊社祭祀之禮時使用的;通天冠為朝服;遠游冠為諸忘之服;進賢冠為儒者之服;卻非冠為宮殿門吏僕射之服,卻敵冠為衛士之服,爵弁冠和建華冠為舞樂人祭祀之服.
袍服是漢代一般人的常服.式樣主要有兩種:一種為直裾袍服;一種沿用戰國時的曲裾式.曲裾式袍服,無扣,衣襟從腋部想後旋繞,腰間束絲帶.衣服寬博,大袖.領和袖初有皂色緣邊.直裾式的袍服從西漢後期流行.兩種式樣,男女皆通用.
漢代重農輕商,規定商人不得衣錦綉等織物,只能著葛麻織物.
漢代男女的鞋的樣式沒有嚴格區別.男子多為方頭,女子多為圓頭,但又可通用.在日常生活中貴族著絲履,可不隨衣色.北方因天氣寒冷,多穿皮靴,而南方氣溫高,濕潤,多著草鞋.
襪在漢代稱之為角襪.襪高一尺余,上有帶子,穿時可束緊口,防止脫落.
漢代貴族婦女的首飾有步搖,簪,珥,華勝,采勝,擿(大長簪),並以擿的長短來區分等級.由於頭上的首飾太多,非真發所能承受,故用假髻,漢代稱之為"大手髻".
貴族女子常用襦裙.此外還有掛袍,也是宴居之服,為斜裁的袍服,將上闊下狹之斜幅垂於衣旁成為裝飾.
勞動婦女的衣著通常比較簡單,無首飾,為勞動方便,常是短衣長褲,一般女子的發型多為露髻,不加飾.頭發中分,平梳,向後做綰,垂髻於腦後,貴族女子則好高髻.
漢代女子已有面部化妝,除濃妝淡抹外,還有奇妝.如東漢恆帝時,大將軍梁翼之妻韓壽,自創一中悲啼妝,細八字眉,梳墮馬髻,自行折腰步,露齒笑,世謂之愁眉泣妝,與流行的寬眉高髻相逆.
四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和西晉時的服飾與東漢基本相同.但從東晉起,便追求起所謂的風流放達,本就比較肥大的衣服又向更為博大的方向發展.
頭部的裝飾有的系巾子,有的則帶小冠,到南朝後期還有戴大冠者.巾子在漢以前本為庶民所戴,東漢末和魏晉時,一些名士也開始使用,因此而流行起來.小冠一般為中空,可綱椎髻,用簪子由後貫入,把小冠和發髻固定,是由漢代的平巾幘發展起來的.
這時期的婦女的服裝已從漢代的深衣向衣,裳分開的方向發展,上衣下裳的裝束成為主流.兩晉時,還出現了上衣甚短而裙子特長的裝束.有的裙的外露部位已及腰部,史書上稱為"上檢下豐".
在北方,十六國後期後,胡服便十分流行,其主要特點是緊身,窄袖,開袴.由於它們行動十分方便,因此深受漢族勞動人民的喜愛.
北方常用的頭飾,除小冠,巾子外還有氈帽.巾子發展到北周時,常常是以三尺皂絹向後襆發,名為"折上巾",實為以後的襆頭 很′安靜的感言: 謝謝! 你覺得這個答案好不好?好(2)不好(0) 神奇小孩 回答採納率:40.1% 2009-01-11 13:32 中國歷史五千年,從傳說中的五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總共更替了18個主要的朝代。在浩瀚的歷史中,各個朝代「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各自過了一把主角癮。他們演繹過的故事大多煙消雲散,而他們曾經穿過的行頭——歷朝衣飾,究竟是怎麼一個樣子呢?
五帝時期,生產力極為低下,大部分人穿獸皮麻布,僅勉強遮羞保暖,只有極少數人能夠穿上柔滑細密的絲綢,沒有什麼特別讓人眼睛一亮的地方。
夏、商時代以上衣下裳(裳在古代指的是裙子)為主,並且逐漸規定了誰應該穿什麼樣的衣飾,使衣飾開始具備了區分等級地位的政治功能。因為生產力仍有限,夏商時代能用衣裳來臭美的只有少數的上層人物。大禹治水的時候,還經常穿著一身麻布短衣短裙——跟現在蘇格蘭男人穿的裙子裝差不多。後來衣料越織越多、越織越輕便,衣裳才越做越長,終於一次性蓋住手腕和腳腕,使遮羞蔽體不再成為問題。
周朝制定了被孔子極為推崇的「周禮」,完善了衣飾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款式仍以上衣下裳為主,但男裝的衣襟和腰帶比以前寬大很多,跟當時注重「文質彬彬」的禮儀不無關系。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即東周),群雄割據,百家爭鳴,既有魯國的古典禮服,又有趙國的短衣長褲(胡服),還有鄭國衛國的輕紗長裙……是一個多姿多彩的社會。這個時期出現了上衣下裳相連的大袖交領曳地「深衣」(有將身體深藏的意思)——可稱為古代長袍,奠定中國服飾的基本樣式。當時深衣的衣襟做得極長,穿時在身上纏繞數道,每道花邊顯露在外,因之稱為「曲裾袍」,風格十分獨特。根據《論語》記載,孔夫子穿衣一套一套的,上朝穿禮服、在家穿便服,已經非常講究,可知那時候物質水平總體上已經比較豐富,大街上也有很多的美服來養眼了。
秦朝男女穿三重衣,也就是穿N層包得嚴嚴實實的古代長袍,每一層都要露出領子來,類似於現在穿西裝露出裡面的襯衫一樣。秦朝崇尚黑色,當時朝廷開會,用「黑鴉鴉一片」來形容最恰當不過了。據說秦國五分之一的人口是軍人,軍裝(跟趙國的胡服差不多)是當時的一大特色,西安秦俑的軍裝就相當精良。在無處不在的黑色與軍裝中,秦代的衣飾是比較單調的。
漢朝推翻了「暴秦」,但服裝樣式基本沿襲,只是顏色與裝飾豐富多了。漢朝中後期「絲綢之路」開通,各民族、各國交流活躍,衣冠服飾日趨華麗。以前的「曲裾袍」因不便行動,逐漸被衣襟豎直的「直裾袍」所代替,但女性仍以「曲裾袍」為主流。此時還出現了上身為短衫下身配長裙的「襦裙」,一直流行了兩千多年。由於漢朝比較開放,女性也沒有「三從四德」和「閨房」、「小腳」來約束,衣著自然色彩紛呈、紋路精美、千姿百態。
三國兩晉時期,一部《三國演義》已經寫得很明白了。當時的盔甲戰袍精美異常,可以想見貂嬋之類的美女的衣服也是美如流雲的。東晉顧愷之有一幅名畫《洛神賦圖》,描繪三國時曹植在洛水遇見洛神的情景。圖中洛女神綵衣飄飄,如燕子飛舞;曹才子長袍曳地,如玉樹臨風。衣服美則美矣,就是行動很不方便。
南北朝160多年,立國的倒有9個。這一時期北方民族與中原漢族都掌過權,胡漢服飾進一步融合,增強了服飾的實用性。
隋唐時期是我國君主專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鼎盛時期,各民族、各國交往廣泛。受北方胡服的影響,初唐衣裙流行緊身窄小。中唐以後,服裝中加強了華夏傳統審美觀念,衣裙樣式越來越寬大。唐代社會開放,當時的女裝微露酥胸,有一種雍容的曖昧,與唐三彩十分相似:色彩絢麗,造型豐滿。唐朝男裝是襆頭(裹住長頭發的頭巾)、圓領袍衫、平底靴,有鮮艷的色彩、華貴的圖案、寬大的樣式,表達了一種民族的自信、自強和大度。唐代的服裝有如一部《全唐詩》,格式漸漸推進,內容精采非凡,不負唐玄宗作曲的唐代歌舞精品《霓裳羽衣曲》的曲名。我想唐朝的名城大都里,男的風流倜儻,女的絢麗多姿,定然美不勝收。
五代十國只有50多年,北有五個朝代南有十個國家,走馬燈似地更換國號和皇帝,對衣飾的主要影響是使衣服漸漸趨向窄細合體——方便打仗和逃亡啊。
宋朝的一幅《清明上河圖》名揚天下,一部《水滸傳》盡人皆知,現實的氣息無處不在,衣服自然也不例外。這個朝代出現了一種很有特色的新服裝:背子——窄長袖,衣長及膝,腋下開襟,男女皆穿。總體上,宋裝簡潔流暢,色彩明快,有規有矩,不事張揚,感覺跟宋詞差不多。至於與宋朝大致同時代的遼、金等國,都屬少數民族,服飾特徵是左衽(即前襟向左掩,區別於中原一帶的右衽)、窄袖、開衩,也各有特色。
元朝是讓史學家有些尷尬的一個朝代,雖說「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但更為之驕傲的是蒙古人。元代最主要的服飾是蒙古的「質孫服」——冠、衣、履從上至下都用一種顏色,很單調。好在當時還可以穿保留唐宋遺制的漢服,但這種漢服不可避免地沾上了蒙古的元素,形象有些模糊。個人感覺,元朝的衣服有如元散曲,句式簡短,可添加襯字加以發揮,但整體水平低於宋詞,彷彿進入衣服的低潮期。
明代男子一律蓄發挽髻,穿著唐、宋傳統的寬松圓領袍衫,穿長統襪、淺面鞋。但依照律法,勞動大眾只許用褐、藍、青、黑等色,平民妻女只能多穿紫、綠、桃紅等色,以免與官服正色相混。明朝的第一任朱老闆是貧農出身,奪得天下後對官史的要求很嚴,貪污六十兩銀子以上就要砍頭。如此法治之下,服色上自然乏善可言。後來法治鬆了點,但理學盛行,精神桎梏前所未有,服裝反而拘謹質朴。印象中除了增加前後補子的官服和皇家的服飾之外,宋朝人的衣服以冷色調居多,標志著那個循規蹈矩的時代。
清朝的統治者滿族入關後,所做的大事之一是用武力逼迫關內各個民族剃發易服。「衣服騎射,不可輕變」是皇太極入關之前的祖訓。清朝的服裝大部分是按統治者的意思去設計的,政治性(清代長袍以衩來區分貴賤,皇族開四衩,官吏開兩衩,平民不開衩)、實用性(主要是騎馬作戰的實用性)遠強於舒適性、觀賞性,因此比元朝的衣服好不到哪裡去。滿清統治了大約300年,他們的瓜帽馬褂長袍馬蹄袖和高髻旗袍盆鞋琵琶襟一直影響到民國,基本上把「寬袍大袖」等等特色抹殺殆盡,使漢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服裝,清朝可算是衣服的黑暗期。
民國的人開始穿西裝、打領帶,向西方學習,走的差不多是兩千兩百多年前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那一路子。這個時候,中國已經基本擺脫幾千年的繁重衣飾,開始輕裝前進了。我們應該感謝這次服裝的改變,它雖然沒有恢復各個民族的服裝,還帶有滿清的特徵(男子穿窄袖對襟馬褂長衫,女子穿改良旗袍),卻奠定了我們今天穿沙灘褲、吊帶裙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三十多年間,中山裝與綠軍裝鋪天蓋地。這種心情可以理解:槍桿子里出政權,怎能不憶苦思甜?改革開放之後,服裝的國際化趨勢極為明顯。除了重要的會議和節日,各個民族已經極少穿傳統的衣服。從衣著上看,我們已經與世界大多數國家沒有什麼區別。
歷史一頁頁翻過去,朝代一章章跳出來。各朝衣飾則從簡到繁,再從繁到簡,隨朝代所處的背景而演變。如果我們至今還穿著唐宋時代的大袖寬袍,未免太過不合時宜。只是我們應該記住那些真實而全面的歷史,記得曾經有過的衷心之喜和徹骨之痛。 ??「北京」在各個朝代的名稱 ??從古到今的朝代名稱是什麼? ??那個朝代的衣服最漂亮??? ??那個朝代的衣服最好看? ??誰有朝代從古到今的名稱啊? 女人不穿衣服的樣子女人沒穿衣服的樣子美女不穿衣服的樣子古代衣服mm不穿衣服的樣子女人脫光衣服的樣子女人不穿衣服得樣子古代衣服的圖片 其他答案古人的服飾與代稱
古代不同階層的人有不同的服飾,人們因以不同服飾的名稱來作為不同階層的人的代稱。
烏紗帽:自南朝劉宋以來,烏紗帽便在民間流行,無論官民,不分貧富,都戴烏紗帽至明初,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
搢紳:搢為插,紳為大帶。舊時高級官吏的裝束,亦用為官宦的代稱.黃裳:黃色表示尊貴,穿黃裳意味著臣居尊位,因而黃裳成了將做君主的太子的別稱。
珠履:綴有明珠的鞋子
紈袴:古代貴家子弟所穿的細絹褲,引申以稱富貴人家的子弟。
青衿:舊因以指讀書人。
布衣:即平民。
青衣:古時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裝。婢女亦多穿青衣,後因用為婢女的代稱。
巾幗:古代婦女的頭巾和發飾,後作為婦女的代稱。
裙釵:古代婦女的服飾,因用為婦女的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