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郎新娘 > 美女徐謙哪裡人

美女徐謙哪裡人

發布時間:2023-07-30 06:10:28

1. 名人與安徽的故事

安徽的歷史名人------

安徽自古名賢輩出,代有英才,如下表所示:
朝代 名人
先秦兩漢 皋陶 姜子牙 管仲 莊子 甘羅 陳勝 范增 英布 張良 劉安 文翁 桓譚 桓榮 范滂 華陀 左慈 劉馥
三國魏晉 曹操 周瑜 小喬 桓范 曹洪 曹仁 魯肅 呂蒙 曹真 曹丕 曹植 嵇康 王蕃 劉伶 桓溫 桓伊 戴逵
南北朝 何尚之 何敬容
隋唐 耿詢 汪華 汪倫 張籍 李紳 杜荀鶴 陳摶 曹霸
五代十國 朱溫 朱友貞 楊行密
宋 陳翥 包拯 高太後 李公麟 方臘 呂本中 呂夷簡 呂公著 宗杲 張孝祥 羅願 呂祖謙 吳潛 胡仔 胡舜陟 畢升 梅堯臣 魯宗道
元明 朱升 李善長 湯和 朱元璋 常遇春 徐達 胡惟庸 藍玉 沐英 朱棣 朱權 程繁政 汪機 傅友德 鄧愈 何震 胡宗憲 朱有 汪道昆 許國 程大位 戚繼光 注遷訥 左光斗 胡正言 阮大鋮 吳應箕 吳廷翰
清 蕭雲從 湯鵬 楊光先 弘仁 方以智 錢澄之 查士標 汪昂 施閏章 梅清 梅文鼎 張英 戴名世 方苞 劉開 方東樹 方觀承 張廷玉 汪士慎 程蘭如 劉大 戴震 凌廷堪 金榜 程瑤田 胡培翚 鮑廷博 姚鼐 羅聘 汪士慎 鄧石如 曹振鏞 王貞儀 高朗亭 包世臣 鄭復光 姚瑩 夏燮 王茂蔭 張樂行 張守禹 程長庚 胡光墉 年羹堯 李鴻章 張樹聲 劉瑞芬 孫家鼐 丁汝昌 劉銘傳 聶士成 汪萊 胡雪岩及徽商群體
近代 楊文會 周馥 吳汝綸 楊月樓 孫多森 程家檉 吳樾 范傳甲 施從雲 吳谷 宋玉琳 張匯滔 倪映典 韓伯棠 詹天佑 李經方 段祺瑞 周學熙 倪嗣沖 徐謙 許世英 葉春善 程家檉 楊小樓 王揖唐 張敬堯 孫多鈺 方振武 朱蘊山 劉文典 梅光迪 周叔弢 吳樾 馬其昶 姚永概 姚永朴 胡樸安 高一涵
當代 黃賓虹 虛谷 汪采白 柏文蔚 汪孟鄒 方振武 王亞樵 張治中 陳獨秀 馮玉祥 孫立人 衛立煌 章伯鈞 陶行知 胡適 張恨水 王明 洪學智 皮定鈞 朱光潛 陳延年 王步文 林散之 李克農 阿英 田間 蔣光慈 陳喬年 蘇雪林 劉開渠 吳承仕 呂碧城 徐中舒 余英時 方東美 台靜農 唐德剛 周一良 金克木 吳組湘 周而復 戴安瀾 王稼祥 趙朴初 孫起孟 陳錦華 吳作人 張曙 黃鎮 侯學煜 何祚庥 姚依林 王克 楊振寧 鄧稼先 許海峰 嚴鳳英 海子 柯慶施 汪道涵

部分安徽名人簡介


古塗山氏國(今懷遠)人,傳說中古代部落聯盟領袖。他奉舜命治理洪水,娶塗山氏女為妻,與淮河流域部落結為聯盟,領導人民疏通江河,興修溝渠,發展農業。在治水十幾年中,三過家門而不入,以治水有功。在懷遠舉行諸候大會,殺死遲到的防風氏,樹立威信,為後來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被舜選為繼承人,舜死後擔任部落聯盟首領,曾征伐並擊敗三苗。今懷遠城東南淮可南岸的塗山之巔有「禹王宮」等遺跡。

姜尚
字子牙,商東海上(今臨泉縣姜寨)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齊國祖先。先世伯夷,掌四岳,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呂。子孫從其封為氏,故又名呂尚。先在商做官,見紂王無道,辭官游說諸候,年屆七十,聞西伯賢而去西周,釣於渭水。文王出獵相遇,立為太師,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封於營丘(今山東臨淄),治齊。通工商之業,便漁鹽之利。著有《六韜》一書。

老子
(約前571-前471之前):春秋末宋國相邑(今渦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創始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相傳孔子曾向他問禮。著有《老子》上下篇(漢以後稱為《道德經》)。老子在中國哲學史上首次揭示了「道」是宇宙萬物的本體和總根源,開創了中國哲這的本體論,闡發了事物對立統一的樸素辯證法思想。《道德經》全書81章,內涵豐富,思想深邃,哲理性強,概括為唯物主義哲學思想、辯證法思想、認識論、人生觀、政治主張、社會理想等6個方面。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道德經》在中國2000多年的思想文化史上,對哲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等,都產生了極其廣泛而久遠的影響,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世界文化寶庫的珍品,將永遠留存。

莊子
(前369-前286):戰國時代楚國蒙地(今蒙城)人,戰國哲學家、文學家。做過蒙地方的漆園吏。他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提出了一種「斕賾胛也⑸��蛭鎘胛椅�弧鋇娜鮮堵酃鄣悖�彩貝λ常�幸W緣茫�竅惹氐蘭宜枷氳募�蟪燒擼�執妗蹲�印芬皇椋��櫸治�凇⑼狻⒃尤��W�尤銜�攣鎦�潿即嬖謐龐杏胛蓿�笥胄。�烙氤螅�朴攵竦鵲讓�埽�認嗷ヒ來嬗窒嗷プ��4戳⒘訟嘍災饕宓姆椒�郟�鉤閃艘桓鐾暾�乃枷胩逑怠?br>
華佗
(145-208):東漢沛國譙(今亳州市)人,字元化,三國著名醫學家。少時曾在外游學,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外科尤為擅長,行醫足跡遍及安徽、山東、河南、江蘇等地。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後施行剖腹手術,是世界醫學史上應用全身麻醉進行手術治療的最早記載。又仿虎、鹿、熊、猿、鳥等禽獸的動態創作名為「五禽之戲」的體操,教導人們強身健體。後因不服曹操徵召被殺,所著醫書已佚。今亳州市有「華佗庵」等遺跡。

曹操
(155-220),三國時沛國譙縣(今亳州市)人,字孟德,小名阿瞞,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少時機警,善權術,20歲舉孝謙為郎。東漢末以鎮城市黃巾起義起家,在軍閥混戰中逐步擴充了軍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漢獻帝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逐步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拜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遂同孫、劉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建安二十一年進位魏王,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帝。他注重法治,獎勵農耕,用人唯才,加強集權,使北方社會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精通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摘要》等。善詩能文,詩風慷慨悲涼,開建安之風,被後人推為「建安風骨」之代表。文章清峻通脫,被魯迅稱為「改造文章的祖師」。現存詩文145篇,明人輯為《魏武帝集》。

周瑜
(175-210):三國時廬江舒縣(今舒城)人,字公瑾,三國時吳國名將,著名軍事家。出身士族,少年時與孫策結為至交,人稱周郎。曾協助孫策在江東創立孫吳政權,屢建戰功,先後被授予中護軍、江夏太守等職。後輔佐孫權,鞏固江東的東吳政權。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兵南下,他和魯肅堅決主戰,並親率吳軍大破曹兵於赤壁。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

包拯
(999-1062):北宋廬州(今合肥市)人,字希仁。北宋著名清官,天聖進士。初為天長縣令,1040年起先後任端州知州、西北轉運使、揚州、江寧、廬州知府、開封府尹、監察御史、大理寺評事、知諫院、右諫議大夫、三司使、天章閣侍制、龍圖閣直學士、大學士、樞密副使等職。死後謚為孝肅,人稱包公。他任開封府尹時,以廉潔著稱,執法嚴峻,不畏權貴,時稱「關節不到,有閻羅老包」,開一代清官之風范,遺著有《包孝肅奏議》。

畢升
(?-1051):歙縣人,活字版印刷術的發明家。據沈括《夢溪筆談》記載,畢升在宋慶歷年間(1041-1048)發明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燒硬後,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罩有鐵框的鐵板上敷一層攙和紙灰的松脂蠟,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熱,待蠟稍溶,以平板壓平字面,泥字則固定在鐵板上,可象雕版一樣印刷。用畢再加熱,又可將活字拆下貯存再用。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比整版雕刻經濟方便,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朱熹
(1130-1200):祖籍徽州婺源,字元晦,號晦庵,南宋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他幼年好學,博覽群書,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19歲進士及第,曾任同安主簿、提舉浙東茶鹽事、璋州、潭州知州等職,由於在仕途道路上多坎坷,他很快結束了從政生涯,而去從事講學、著述。從事教育四十多年,先後建寒泉精舍、武夷精舍、竹林精舍、考亭書院,修復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計20餘所,對我國古代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朱熹多學博才,在經學、史學、文獻學、考據學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在理學上,闡幽發微,形成一個較為完備的哲學思想體系,為宋代理學集大成者。著有《四書集注》等。

朱元璋
元末明初濠州鍾離(今鳳陽)人,字國瑞。明王朝的建立者,即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出身貧苦,少年時入皇覺寺為僧。1352年參加郭子興的紅巾軍,後任右副元帥,1356年攻佔集慶,擴大了自己的勢力。1357年下徽州,接受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壯大軍力。1368年建都南京,國號明,推翻元朝統治,逐步統一中國。他普查戶口,丈量土地,均平賦役,興修水利,推行屯田,減輕對工匠的奴役,制訂《大明律》,抑制豪強貪吏,廢中書省及左右丞相,加強皇權。為強化統治地位,他也殺戮了大批開國元勛。

戚繼光
(1528-1587):定遠人,字元敬,號南塘,明朝軍事家,抗倭名將。出身將門,初任登州衛指揮僉事,1555年調浙江抵抗倭寇,他招募編練新軍,人稱「戚家軍」,為抗倭主力。1561年在台州大勝倭寇,次年搗破倭寇在橫嶼的老巢,解除東南倭患。1567年調往北方鎮守薊州,屢敗蒙古諸部,升左都督。後又南調鎮守廣東。對練兵、治械、陣圖都有創見,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止止堂集》等。

吳敬梓
(1701-1754):清全椒人,字敏軒,一字文木,號粒民,晚號文木老人。出身於探花第中,自幼過著「笙簧之藝,漁獵百家」奢華生活。後家道敗落,移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安徽巡撫薦他應博學鴻詞試,以病不赴。晚年貧困,漂泊揚州,卒於他鄉。所著《儒林外史》為中國古代小說中第一部「諷刺之作」對封建社會,尤其是科舉制度進行了無情揭露與抨擊。另著有《文木山房集》、《史漢紀疑》。

胡雪岩
(1823-1885):清績溪人,名光墉,著名徽商。初在杭州設銀號,後入浙江巡撫幕,為清軍籌運餉械,1866年協助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調任陝甘總督後,主持上海采運局局務,為左大借外債,籌供軍餉和訂購軍火,又依仗湘軍權勢,在各省設立阜康銀號20餘處,並經營中葯、絲茶業務,操縱江浙商業,資金最高達二千萬兩以上。並開辦胡慶余堂中葯店。

李鴻章
(1823-1901):清合肥人,字少荃,道光進士,洋務派領袖。1853年辦團練抵抗太平軍,1858年入曾國藩幕,襄辦營務,1861年編練淮軍,在他主持下,淮軍逐步實現了近代化,先後鎮壓了太平軍、捻軍,最後成為清政府國防軍主力。1862年升任江蘇巡撫,1865年為兩江總督,1867年授湖廣總督,1870年繼曾國藩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掌管清廷外交、軍事、經濟大權,成為洋務派領袖。自60年代開始,先後開辦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主要有江南製造總局、金陵機器局、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天津電報局、津榆鐵路等企業,利用海關稅收購軍火和軍艦,創立北洋水師學堂,主持向海外派遺留學生活動,建立北洋海軍。有《李文忠公全集》。

丁汝昌
(1836-1895):清廬江人,字雨亭,海軍提督。參加淮軍後隨從劉銘傳鎮壓太平軍、捻軍,升任參將,1874年李鴻章籌辦海軍,1875年受命赴英國購買軍艦。歸國後即統領北洋水師,1888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率艦隊護送運兵船隻到鴨綠江口,回程時於大東溝海面突遭日艦隊截擊,發生黃海海戰,他指揮應戰,重創日寇兩艦,1895年日寇以海陸兩軍圍攻威海衛,他因力戰失利拒絕投降而自殺。

詹天佑
(1861-1919):字眷誠,原籍安徽婺源縣人,鐵路工程師。1872年以幼童留學美國,為中國所派的第一批留學生,1881年畢業於耶魯大學,1905-1909年以工程師主持修建京張(北京張家口)鐵路,為我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修建灤河大橋,培養了我國第一批鐵路工程師,後任漢粵川鐵路督辦,1912年發起組織中華工程師會,任會長。著有《京張工程紀略》及圖。

陳獨秀
陳獨秀(1880—1942),安慶市懷寧縣人。中國現代著名學者、政治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健將、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1902年在安慶組織「青年勵志學社」,首次提出「民主與科學」口號。1915年,主編《青年》雜志(次年9月更名為《新青年》),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1917年受聘擔任北大文科學長,1918年與李大釗一起創辦了《每周評論》,直接投身愛國運動斗爭之中。毛澤東曾評價他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1920年夏,陳獨秀率先在上海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在黨的第一至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均當選為黨的總書記。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陳獨秀對國民黨右派的進攻採取妥協投降政策,致使革命慘遭失敗。1927年在中共「八·七」會議上,陳獨秀被撤職,1932年10月被南京國民政府逮捕,1937年獲釋,1942年病故,有《獨秀文存》傳世。

胡適
胡適(1891--1962),字適之,安徽績溪縣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領導人。在五四時期引領了新文學革命、白話文運動、新詩革命和新學術革命。中國現代著名學者、哲學家、教育家、文人。早年就讀於上海中國公學。1910年留學美國,獲博士學位後於1917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主張文學改良。參與編輯《新青年》,發表《建設文學的革命論》,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他的《償試集》,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新詩集。1919年,胡適提出「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治學方法,影響頗大。著有《償試集》、《白話文學史》、《胡適文存》、《中國哲學史大綱》等。

馮玉祥
馮玉祥(1882--1948),字煥章,原名基善,安徽巢湖人,行伍出身,"九一八"事變後,他積極主張抗日,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法西斯獨裁統治。後在張家口成立抗日同盟軍,任總司令,多次擊敗日軍,收復大片失地。抗日戰爭初期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與張治中等一同參加了"八一三"凇滬抗戰,是著名的愛國將領。

陶行知
陶行知(1891—1946),現代著名教育家,黃山市歙縣人。1927年,創辦了聞名中外的試驗鄉村師范學校一曉庄師范,並提出了「社會即教育」、「生活即教育」、 「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主張教育要深入民間、為民眾生活服務、為抗日救國服務。1937年7月,創辦了著名的育才學校。陶行知畢生從事平民教育事業,提出「以教人者教己,在勞力上勞心」的口號,主張「和馬牛羊雞犬豕做朋友,對稻梁菽麥黍稷下功夫」,體現了他面對工農大眾的教育方針。宋慶齡為陶行知紀念館題辭稱之為「萬世師表」。

第七節 安徽的當代知名人士

朱光潛
朱光潛(1897-1986),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安徽桐城人。1922年畢業於香港大學文科教育系。1930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文科碩士學位。1933年獲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文科博士學位。回國後,曾任北京大學教授,四川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武漢大學教授、教務長。1946年後任北京大學教授、文學院代院長,中國美學學會第一屆會長,民盟第三至五屆中央委員。第二至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委。畢生從事美學教學和研究,在西方美學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詣較深。
朱光潛是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他寫的《文藝心理學》、《談美》、《詩論》等專著,對於我國現代美學的發展具有開拓意義。朱光潛也是我國現代比較美學和比較文學的拓荒者之一。他所著的《詩論》是我國比較美學的典範作品,用西方詩論來解釋中國古典詩歌,用中國詩論來印證西方著名詩論,觸類旁通,瀟灑自如,美不勝收。朱光潛認為:「在我過去的寫作中,如果說還有點什麼自己獨立的東西,那還是《詩論》。《詩論》對中國詩的音律,為什麼中國詩後來走上律詩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學的分析。」此外,他的《文藝心理學》也是融貫中西的經典著作。
新中國成立後,朱光潛經過對自己以前的唯心主義美學思想的自我批判,提出了「美是主客觀的辯證統一」的觀點,並以馬克思主義的「美學的實踐觀點 」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美學思想,形成了一個頗有影響的美學流派。粉碎「四人幫」後,朱光潛又對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關 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資本論》、《自然辯證法》等進行系統研究,對一些譯文提出了有重大價值的修改意見,他為我國現代美學建設,為建立我國的馬克思主 義美學體系和文藝理論體系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王稼祥
王稼祥(1906--1974)原名嘉祥,又名稼薔,安徽涇縣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1925年入上海大學附中部學習,同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和紅色教授學院學習。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回國,任中共中央黨報委員會秘書和《紅旗》、《實話》總編輯,蘇區中央局委員、紅軍總政治部主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兼外交人民委員、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34年參加長征。遵義會議上堅決支持毛主席的正確主張,批判"左"傾錯誤領導,會後任中央三人軍事小組成員。1937年赴蘇聯,任中共駐第三國代表。次年回國,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總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華北、華中工作委員會主席和軍政學院院長。1943年第一次提出和論證了"毛澤東思想"的科學概念。後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城工部長、宣傳部代部長。建國後,曾首任駐蘇聯大使,後歷任外交部副部長,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長,全國政協常委,是中共第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八屆中央書記處書記,第七、十屆中央委員,著述集為《王稼祥選集》。

姚依林
(1917—1994)祖籍安徽省貴池縣,出生於香港。幼年喪父,隨母親在江蘇、浙江、上海生活。1934年考入清華大學後,加入黨的外圍組織——中華民族武裝自衛會,參加了革命。1935年11月,加人中國共產黨,先後任北平學聯秘書長、黨團書記。是一二·九抗日愛國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36年5月,到天津工作,先在黨的刊物《長城》任編輯,後任天津市委宣傳部長、市委書記,領導各界的抗日救國活動。1937年七七事變後,任中共河北省委秘書長、宣傳部長。1938年,參與組織了冀東暴動。1939年2月任冀熱察區黨委宣傳部長。1939年7月起,任晉察冀北方分局、中央局秘書長。1946年起,先後任晉察冀邊區財經辦事處副主任、華北聯合行政委員會工商廳長、華北人民政府工商部長。新中國成立後,長期擔任國務院財貿部門的領導工作,先後任貿易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商業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中央財貿工作部副部長,國務院財貿辦公室副主任,商業部部長、黨組書記,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成員,中央財貿政治部主任,國務院財貿黨委副書記等職務。「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嚴重迫害。1973年11月,任對外貿易部第一副部長。1977年3月,任國務院財貿領導小組組長。1978年8月任商業部部長、黨組書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任中央副秘書長、中央辦公廳主任。1979年3月,任國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秘書長。1979年7月,任國務院副總理,分管經濟工作。後兼任國家計劃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央引進智力領導小組組長。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被增補為中央候補委員。是中共十屆中央候補委員,十一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十二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委員,十三屆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常委,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994年12月11日在北京逝世。

楊振寧
楊振寧(1922--),安徽合肥人,世界著名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1942年西南聯大畢業,1944年西南聯大研究所畢業,1945年在西南聯大附中教學後赴美,1948年夏完成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1957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愛因斯坦的宇稱守恆定律,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他們這項貢獻得到極高評價,被認為是物理學上的里程碑之一。1965年應紐約州立大學校長邀請籌備創立石溪分校研究部門、1966年離開普林斯頓赴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主持物理研究所,擔任教授至今。曾資助大批中國學者去美國石溪分校訪問、學習,捐助建立各類基金,為中國培養一批高層次人才,並為中國發展獻計獻策。被授予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楊振寧以曾經接受中國文化熏陶為自豪,在接受諾貝爾獎由他代表致辭時曾說:在廣義上說,我是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產物,既是雙方和諧的產物,又是雙方沖突的產物,我願意說我既以我的中國傳統為驕傲,同樣的,我又專心致於現代科學。

鄧稼先
鄧稼先(1924-1986) 安徽懷寧人,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鄧稼先祖父是清代著名書法家和篆刻家,父親是著名的美學家和美術史家。「七七」事變後,全家滯留北京,16歲的鄧稼先隨姐姐赴四川江津讀完高中。1941年至1945年在西南聯大物理系學習,受業於王竹溪、鄭華熾等著名教授。1945年抗戰勝利後,鄧稼先在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
1948年10月,鄧稼先赴美國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學物理系讀研究生,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在他取得學位後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國的輪船。回國後,鄧稼先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1958年8月調到新籌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論部主任,負責領導核武器的理論設計,隨後任研究所副所長、所長,核工業部第九研究設計院副院長、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領導並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實驗工作。
鄧稼先和周光召合寫的《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研究總結》,是一部核武器理論設計開創性的基礎巨著,它總結了百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這部著作不僅對以後的理論設計起到指導作用,而且還是培養科研人員入門的教科書。鄧稼先對高溫高壓狀態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了培養年輕的科研人員,他還寫了電動力學、等離子體物理、球面聚心爆轟波理論等許多講義,即使在擔任院長重任以後,他還在工作之餘著手編寫「量子場論」和「群論」。
鄧稼先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為了祖國的強盛,為了國防科研事業的發展,他甘當無名英雄,默默無聞地奮鬥了數十年。他常常在關鍵時刻,不顧個人安危,出現在最危險的崗位上,充分體現了他崇高無私的奉獻精神。他在中國核武器的研製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卻鮮為人知,直到他死後,人們才知道了他的事跡。

閱讀全文

與美女徐謙哪裡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現代哪些小英雄的故事 瀏覽:206
哪個生肖事業有成的比較多 瀏覽:563
怎麼看經濟房搖號 瀏覽:656
美女你在哪個城市我在江蘇等你 瀏覽:880
網易游戲健康系統怎麼換綁 瀏覽:494
如果你變身美女第一件事會做什麼 瀏覽:388
哪個美女dj 瀏覽:347
胸有成竹講的是哪個人物的故事 瀏覽:556
經濟法人源於哪個文獻 瀏覽:726
大國經濟是怎麼體檢的 瀏覽:630
婚姻不安是什麼意思 瀏覽:445
男人的婚姻什麼時候脆弱 瀏覽:958
無性婚姻該如何解決 瀏覽:177
愛情中的水果是什麼 瀏覽:758
中國第一美女保鏢為什麼一直未嫁 瀏覽:31
美女說上火了怎麼辦 瀏覽:1000
帶著孩子尋夫哪裡才是幸福的彼岸 瀏覽:645
6位數愛情密碼是多少 瀏覽:437
什麼叫非行政事業編 瀏覽:258
故事領域興趣認證怎麼過 瀏覽: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