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郎新娘 > 古箏美女用的什麼琴

古箏美女用的什麼琴

發布時間:2023-06-25 20:38:42

❶ 古代女子的樂器有哪些

一、古代的「八音」分類法

周代,我國已有根據樂器的不同製作材料進行分類的方法,分成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類,叫做「八音」。在周末至清初的三千多年中,我國一直沿用「八音」分類法。

金類:主要是鍾,鍾盛行於青銅時代。鍾在古代不僅是樂器,還是地位和權力象徵的禮器。王公貴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種儀典、宴饗與日常燕樂中,廣泛使用著鍾樂。敲擊鍾的正鼓部和側鼓部可發兩個頻率音,這兩個音,一般為大小三度音程。另外還有磬、錞於、勾鑃,基本上都是鍾的變形。

石類:各種磬,質料主要是石灰石,其次是青石和玉石。均上作倨句形,下作微弧形。大小厚薄各異。磬架用銅鑄成,呈單面雙層結構,橫梁為圓管狀。立柱和底座作怪獸狀,龍頭、鶴頸、鳥身、鱉足。造型奇特,製作精美而牢固。磬分上下兩層懸掛,每層又分為兩組,一組為六件,以四、五度關系排列;一組為十件,相鄰兩磬為二、三、四度關系。它們是按不同的律(調)組合的。

絲類:各種弦樂器,因為古時候的弦都是用絲作的。有琴、瑟、築、琵琶、胡琴、箜篌等。

竹類:竹製吹奏樂器,笛、簫、箎、排簫、管子等。

匏類:匏時葫蘆類的植物果實,用匏作的樂器主要是笙。

土類:就是陶制樂器,塤、陶笛、陶鼓等。

革類:主要是各種鼓,以懸鼓和建鼓為主。

木類:現在已經很少見了,有各種木鼓、敔、柷。敔是古代打擊樂器。形制呈伏虎狀,虎背上有鋸齒形薄木板,用一端劈成數根莖的竹筒,逆刮其鋸齒發音,作樂曲的終結。用於歷代宮廷雅樂。柷是古代打擊樂器。形如方形木箱,上寬下窄,用椎(木棒)撞其內壁發聲,表示樂曲即將起始。用於歷代宮廷雅樂。

二、目前常見的樂器分類法(按演奏性能分類)

吹奏樂器

我國吹奏樂器的發音體大多為竹製或木製。根據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為三類:第一類,以氣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動的有簫、笛(曲笛和梆笛)、口笛等。

第二類,氣流通過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動的有嗩吶、海笛、管子、雙管和喉管等。

第三類,氣流通過簧片引起管柱振動的有笙、抱笙、排笙、巴烏等。

由於發音原理不同,所以樂器的種類和音色極為豐富多采,個性極強。並且由於各種樂器的演奏技巧不同以及地區、民族、時代和演奏者的不同,使民族器樂中的吹奏樂器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極其豐富的演奏技巧,具有獨特的演奏風格與流派。

典型樂器:笙、蘆笙、排笙、葫蘆絲、笛、管子、巴烏、塤、嗩吶、簫。

全部樂器:木葉、紙片、竹膜管(侗族) 、田螺笛(壯族) 、招軍(漢族) 、吐良(景頗族) 、斯布斯、額(哈薩克族) 、口笛(漢族) 、樹皮拉管(苗族) 、竹號(怒族) 、簫(漢族) 、尺八、鼻簫(高山族) 、笛(漢族) 、排笛(漢族) 、侗笛(侗族) 、竹筒哨(漢族) 、排簫(漢族) 、多(克木人) 、篪(漢族) 、塤(漢族) 、貝(藏族) 、展尖(苗族) 、姊妹簫(苗族) 、冬冬奎(土家族) 、蓽達(黎族) 、(口利)咧(黎族) 、嗩吶(漢族) 、管(漢族) 、雙管(漢族) 、喉管(漢族) 、芒筒(苗族) 、笙(漢族) 、蘆笙(苗、瑤、侗族) 、確索(哈尼族) 、巴烏(哈尼族) 、口哨(鄂倫春族) 。

彈撥樂器

我國的彈撥樂器分橫式與豎式兩類。橫式,如:箏(古箏和轉調箏)、古琴、揚琴和獨弦琴等;豎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和扎木聶等。

彈奏樂器音色明亮、清脆。右手有戴假指甲與撥子兩種彈奏方法。右手技巧得到較充分發揮,如彈、挑、滾、輪、勾、抹、扣、劃、拂、分、摭、拍、提、摘等。右手技巧的豐富,又促進了左手的按、吟、擻、煞、絞、推、挽、伏、縱、起等技巧的發展。

彈奏樂器除獨弦琴外,大都節奏性強,但餘音短促,須以滾奏或輪奏長音。彈撥樂器一般力度變化不大。在樂隊中除古琴音量較弱,其它樂器聲音穿透力均較強。

彈撥樂器除獨弦琴外,多以碼(或稱柱)劃分音高,豎式用相、品劃分音高,分為無相、無品兩種。除按五聲音階排列的普通箏等外,一般都便於轉調。

各類彈奏樂器演奏泛音有很好的效果。除獨弦琴外,皆可演奏雙音、和弦、琵音和音程跳躍。

我國彈奏樂器的演奏流派風格繁多,演奏技巧的名稱和符號也不盡一致。

典型樂器:琵琶、箏、揚琴、七弦琴(古琴)、熱瓦普、冬不拉、阮、柳琴、三弦、月琴、彈布爾。

全部樂器:金屬口弦(苗族)(柯爾克孜族) 、竹製口弦(彝族) 、樂弓(高山族) 、琵琶(漢族) 、阮(漢族) 、月琴(漢族) 、秦琴(漢族) 、柳琴(漢族) 、三弦(漢族) 、熱瓦甫(維吾爾族) 、冬不拉(哈薩克族) 、扎木聶(藏族) 、箏(漢族) 、古琴(漢族) 、伽耶琴(朝鮮族) 、豎箜篌、雁柱箜篌。

打擊樂器

我國民族打擊樂器品種多,技巧豐富,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根據其發音不同可分為:1、響銅,如:大鑼、小鑼、雲鑼、大、小鈸,碰鈴等;2、響木,如:板、梆子、木魚等;3、皮革,如:大小鼓、板鼓、排鼓、象腳鼓等。

我國打擊樂器不僅是節奏性樂器,而且每組打擊樂群都能獨立演奏,對襯托音樂內容、戲劇情節和加重音樂的表現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打擊樂器在我國西洋管弦樂隊中也常使用。

民族打擊樂可分為有固定音高和無固定音高的兩種。無固定音高的如:大、小鼓,大、小鑼,大、小鈸,板、梆、鈴等有固定音高的如:定音缸鼓、排鼓、雲鑼等。

典型樂器:堂鼓(大鼓)、碰鈴、缸鼓、定音缸鼓、銅鼓、朝鮮族長鼓、大鑼小鑼、小鼓、排鼓、達卜(手鼓)、大鈸。

全部樂器:梆子(漢族) 、杵(高山族) 、叮咚(黎族) 、梨花片(漢族) 、臘敢(傣族) 、編磬(漢族) 、木鼓(佤族) 、切克(基諾族) 、鈸(漢族) 、鑼(漢族) 、雲鑼(漢族) 、十面鑼(漢族) 、星(漢族)——碰鍾、鍾(漢族) 、編鍾(漢族) 、連廂棍(漢族) 、喚頭(漢族) 、驚閨(漢族) 、板(漢族) 、木魚(漢族) 、吾攵(漢族) 、法鈴(藏族) 、腰鈴(滿族) 、花盆鼓(漢族) 、銅鼓(壯、仡佬、布依、侗、水、苗、瑤族) 、象腳鼓(傣族) 、納格拉鼓(維吾爾族) 、漁鼓(漢族) 、塞吐(基諾族) 、京堂鼓(漢族) 、腰鼓(漢族) 、長鼓(朝鮮族) 、達卜(維吾爾族) 、太平鼓(滿族) 、額(藏族) 、撥浪鼓(漢族) 、揚琴(漢族) 、竹筒琴(瑤族) 、蹈到(克木人) 、薩巴依(維吾爾族) 。

拉弦樂器

拉弦樂器主要指胡琴類樂器。其歷史雖然比其它民族樂器較短,但由於發音優美,有極豐富的表現力,有很高的演奏技巧和藝術水平,拉弦樂器被廣泛使用於獨奏、重奏、合奏與伴奏。

拉弦樂器大多為兩弦少數用四弦如:四胡、革胡、艾捷克等。大多數琴筒蒙的蛇皮、蟒皮、羊皮等;少數用木板如:椰胡、板胡等。少數是扁形或扁圓形如:馬頭琴、墜胡、板胡等,其音色有的優雅、柔和有的清晰、明亮;有的剛勁、歡快、富於歌唱性。

典型樂器:二胡、板胡、革胡、馬頭琴、艾捷克、京胡、中胡、高胡。

❷ 古代女子都會彈哪些樂曲,用什麼樂器,舉幾個例子。

以唐朝為例,唐代的音律受西域音樂影響明顯,所以琵琶比較盛行。宮廷中很多琵琶師姓曹,是因為中亞有一個曹國,善出樂師。教坊在當時類似藝術培訓機構。
從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可以見到一些當時的情況。
「初為霓裳後六么幺」,可見《霓裳羽衣曲》是當時流行的樂曲,《六幺》也是當時的樂曲。

從唐代的陶俑中,也可以見到當時女子也會演奏排簫,笛等樂器。
唐代的「笛」早期指簫一類的樂器,當時的笛稱為「橫吹」。唐詩中有很多關於「笛」和「橫吹」的詩句。

❸ 古裝電視劇里經常出現的琴是什麼琴

中國古琴
2003年11月7日,中國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稱號,這是繼崑曲被授予這一稱號後,中國第二個入選的項目,古琴藝術的突出價值再次得到了世界公認。
琴棋書畫,曾是中國古代文人引以為傲的四項技能,也是四種藝術。其中,琴樂是中國歷史上淵源最為久遠而又持續不斷的一種器樂形式,其可考證的歷史有三千年之久。「高山流水」、「焚琴煮鶴」、「對牛彈琴」等婦孺皆知的成語都出自和琴有關的典故。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國最古老且富有民族色彩的彈撥樂器。傳說原始時代就創造了最初的古琴,西周時期已廣為流傳,並與瑟、鼓等樂器在祭祀時演奏。《詩經·關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亦有:「琴瑟擊鼓,以御田祖」等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琴的演奏形式以獨奏為主,而此時的樂隊則多以打擊樂器和管樂器為主奏,彈撥樂器的發展仍是初級階段,在樂隊中處於相對次要的地位。漢魏六朝是古琴藝術發展的重要時期,其中有大量的器樂曲問世。著名的古琴曲《廣陵散》則是本時期的代表作品。唐代是古琴藝術的鼎盛時期,由於經濟的繁榮,社會的穩定,古琴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而且對後世古琴音樂的繼承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宋、元時期的古琴音樂發展顯著,琴壇上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最大特點是由宮廷向民間蔓延,並大量吸收民間音樂的精華,使之有機地結合,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明、清時期,是古琴流派產生的重要時期。由於地理環境、文化習俗、師承淵源以及所據傳譜地差異,以地方色彩為主要特徵的流派相繼產生,並均有一定數量的代表作品,為以後各流派的發展起到了傳承的作用。
古琴是最古老也是最純粹的華夏本土樂器。有著3000年悠久歷史的古琴音樂,是中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代表。宋代陳暘在《樂書》中提到「琴者,樂之統也」,這一語道出了琴在中國古代音樂中的地位。中國古琴從形制到曲目,從特殊的記譜方式到豐富的演奏技巧,都體現了中國音樂藝術的至高境界。古琴音樂具有深沉蘊藉、瀟灑飄逸的風格特點和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最擅長用「虛」「遠」來製造一種空靈的美感,追求含蓄的、內在的神韻和意境,它既有豐富的內涵,又有表面上看極簡約、自由、散漫的外在形式。只有深入研究古琴音樂,才能對中國音樂的博大精深有更真切的認識。
古琴,在古代稱作「琴」,還有「絲桐」、「瑤琴」等別稱。雖說「伏羲制琴」、」神農制琴」、「舜作五弦琴」的傳說不可信,但它的歷史確實是相當悠久了。琴,最早見之於典籍的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周南·關雎(jū)》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鹿鳴》中的「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都反映了琴和人民生活的密切聯系。可見,三千多年前的周代,琴已經流行。後來,由於孔於的提倡,文人中彈琴的風氣很盛,並逐漸形成古代文人,必須具備「琴、棋、書、畫」修養的傳統。孔子在提倡琴樂之初就教導說君子樂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樂。操琴通樂是君子修養的最高層次,人與樂合一共同顯現出一種平和敦厚的風范。在孔子的時代,琴樂還不僅僅是後世的君子個人的修身之樂,更是容納天地教化百姓的聖樂。於琴樂之中,孔子聽到了文王聖德之聲,師曠聽出了商紂亡國之音。古人相信天地的氣象就蘊涵在其中,人們膜拜它,賦予它關於道德的信仰。作為「正音」,琴樂寄寓了中國千年的正統思想和文化。古琴伴隨著人民生活,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伯牙彈琴遇知音;司馬相如與卓文君藉助琴來表達愛慕之心;嵇康面臨死亡,還操琴一曲《廣陵散》;諸葛亮巧設空城計,沉著,悠閑的琴音,智退司馬懿雄兵十萬;以及陶淵明彈無弦琴的故事等,都為千古傳頌。
長期以來,琴家們多認為「五弦之琴,文王,武王各加一弦」而成七弦琴,似乎古琴有生以來變化就不大。但隨著出土文物的新發現,這一傳統觀念被動搖了。現在,我們參照古代文獻,得到這樣的印象:漢以前的琴,面板和底板可以分合,琴面有裝飾性的波狀起伏,琴弦多少不定、長短不定,少為五弦,多達二十弦,長則2米,短則50厘米,演奏時只彈空弦,自漢朝以後,琴面漸趨於平整,出現了局部可以使用左手按弦的七弦琴:至魏末晉初,嵇康在他的《琴賦》中所描繪的琴,和我們現在常見的琴就十分相似了。
古琴全部音域寬達為三個半到四個八度。常用的定弦法,最低音是五線譜上大字一組的C,最高音是小字二組的a,七根弦的排列是CDFGACd弦。古琴的音色很豐富,通常演奏多使用低音區,演奏時,右手撥弦取音,有散、泛、按三種音色變化。彈空弦,古琴家稱之為「散音」,其聲剛勁渾厚、宏亮如鍾;泛音有的輕盈虛飄有的清亮如珠(古琴上有119個可實用的泛音)。按音則圓潤細膩,富於表情,有似歌聲。而琴家稱之為「走手音」的左手按滑音則如絲繞柱樑。
「吟」、「猱(náo)」、「綽」、「注」是古琴特有的左手技法,「吟」是左手指細微緩慢地搖動,其音色有如人聲吟哦;「猱」是左手指實上虛下左右滑動,取音蒼勁;「綽」即現在所指的上滑音; 「注」,即下滑音。這些手法的運用,不僅使古琴音樂富於人聲吟唱的特點,而且由於頻率、幅度變化所形成的各種「吟」、「猱」,還巧妙地表現了不同感情狀態下律動的緊張度。
由於不同地域風土和人的氣質的差別,形成了各種古琴演奏的流派。早在唐代,就有吳,蜀兩大派。隋唐間的琴家趙耶利,曾以「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逝,有國土之風。蜀聲躁急,若激浪奔宙,亦一時之俊」概括了吳,蜀兩派的風格特點。明清時期,古琴則發展演變為川派、虞山派,廣陵派、浙派、金陵派,中州派,諸城派,閩派等多種流派。

閱讀全文

與古箏美女用的什麼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女特效用的什麼軟體 瀏覽:573
古代有哪些運用計謀獲勝的故事 瀏覽:941
雙魚的婚姻是什麼 瀏覽:146
有關精油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846
幸福西餅怎麼預約美團券 瀏覽:42
怎麼喝美女的尿 瀏覽:705
安徒生的故事裡有哪些詞句 瀏覽:80
婚姻炸騙判多少年 瀏覽:864
幸福的層次是什麼 瀏覽:240
哪個台在播幸福滿園 瀏覽:906
男朋友看美女該怎麼給他說 瀏覽:249
吳建豪下一站幸福電視劇哪裡能看 瀏覽:198
歌聲里的愛情就像檸檬草是什麼歌 瀏覽:189
霞浦縣和羅源縣哪個經濟好 瀏覽:858
如何感受幸福的英語作文 瀏覽:180
為什麼經濟下行而用電量又上漲 瀏覽:11
推薦什麼關於魔法的故事 瀏覽:29
老年人怎麼評論美女 瀏覽:263
婚姻感情糾紛怎麼解決 瀏覽:455
美女你長得怎麼那麼像趙麗穎 瀏覽: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