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郎新娘 > 歷史上哪個美女埋葬在乾縣

歷史上哪個美女埋葬在乾縣

發布時間:2023-05-15 16:56:46

1. 秦始皇和武則天的墓地分別在什麼地方

秦始皇陵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

武則天的墓地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乾縣縣城北部3公里的梁山上。

1.秦始皇帝陵,即秦朝始皇帝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的陵園,簡稱秦始皇此慎陵或秦陵。位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

岩扒顫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其巨大的規模、豐富的陪葬物居歷代帝王陵墓之首。秦始皇陵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園。秦始皇陵築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都城的皇城和宮城。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覆斗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秦始皇兵馬俑是可以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臘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它們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

1980年開始發掘工作,先後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

2. 武則天把都城建在洛陽,為何死後卻葬在咸陽的乾縣

武則天在垂簾聽政一段時間以後,最終還是把他兒子從皇位上趕了下來,自己建立了朝代,並起了自己的年號,把都城建在了洛陽,過足了一把皇帝癮。

武則天不僅有野心而且有能力,可以把朝廷事務辦理好,使得各項事務井井有條,民眾安居樂業。最終到了武則天八十多歲高齡的時候,武則天被大臣們從皇位上面逼了下來,武則天無奈最終還是把皇位交給了他的兒子,天下還是李氏的江山。後世子孫雖然也有恨這位女皇奪了兒子的皇位而自己做皇帝,但是一是感念武則天最終還是把皇位交給了李氏家族,二是感念這位女皇帝的雄才大略,所以還是按照武則天的遺願,在其去世後將其葬於乾縣乾陵的梁山上。

公元690年(天授元年),一代女強人武則天登基稱帝,廢掉唐國號,建立武周王朝,將武周的定都定在洛陽,稱為「神都」。

從此,一生奮斗歷經坎坷、時年65歲的武則天,走上人生最巔峰,登頂一代女皇,成為中國 歷史 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

關於武則天定都洛陽,有個「厲鬼說」:她怕鬼!

唐高宗李治時期,武則天身在後宮,想活命、想擺脫命運乃至想稱帝,就必然要擊敗一切對手,你死我亡沒道理可講。於是,這就決定她既要雄才大略,又必須要足夠狠!

武則天之狠,從二次入宮開始顯現出來。她曾把王皇後和蕭淑妃兩個人先後整死,而且死得很慘。誰知這兩位也不是善茬,死後差點把武則天逼瘋,嚇得武則天長安皇宮不敢住,最後遷了都。

活人被死人差點逼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且聽峰子哥一一講來。

據載,王皇後、蕭淑妃被害死後,武則天時常夜裡夢見「厲鬼纏身」,總是午夜被噩夢驚醒,還下了一道奇怪的嚴令: 宮中一律不準養貓 。武後怕貓,隨後宮中之貓,或打死或驅趕,一時間銷聲匿跡.....

這件事,在正史《新唐書指猛-高宗廢後王氏傳》明文記載道: 「(武後)後聞,詔六宮毋畜貓。」

雖然宮里是不養貓了,但武則天仍然不得安生,問題越發嚴重。怎麼回事呢?

《新唐書-高宗廢後王氏傳》明文記載: 「武後頻見二人被發瀝血為厲,惡之,以巫祝解謝,即徙蓬萊宮,厲復見,故多駐東都。」

原來,武則天總在晚上夢見王皇緩敏後和蕭淑妃的鬼影,披頭散發,滿身是血來的來找她索命,頻頻受到嚇得和困擾,於是遍請巫師作法驅鬼,然而並沒有什麼作用,後來為躲避鬼纏,就搬到了蓬萊宮,可是又見到王、蕭二人鬼影。沒完沒了,怎麼辦?

屢受驚嚇的武則天,心神不寧,都快被逼瘋了,後來長安皇宮也不住了,只好大部分時間住在東都洛陽。

她住到洛陽後有沒有好一點,我們已法得知,但是可以知道的是,後來當上女皇的武則天,直接乾脆就把都城定了在洛陽,也免受長安、洛陽兩頭來回跑的顛簸之苦了。

當然,雖說長安是唐王朝的首都,但也曾給了她太多坎坷心酸和痛苦非人的回憶,離開這塊傷心之地,到八百里以外的洛陽宮,也許武則天會感到安寧和舒適一些,也減輕心裡陰影(躲避鬼魂之類的糾纏等)。

武則天遷都洛陽,只是因為鬼魂和心理陰影嗎?

1、政治考慮

周武王志在「宅茲中國」,即在「天下之中」創建新都。後來周成王,新都建成,是為洛邑(即洛陽)。自此以後,洛陽始為以後朝代的都城。

武則天以洛陽為「神都」唯哪橋,確立神聖地位,修建萬象神宮表示天命所歸、武周為正統,亦有效法「武王立周,以建新都」之意。

一代女皇武則天,創立的武周王朝,由篡奪李唐江山而來。遷都洛陽,可在一定程度上擺脫或弱化支持李唐王朝的舊勢力。

遠離李唐舊根基,也可更好經營和穩固武周新根基。一來武周新朝新氣象,去舊都,迎新都;二來洛陽本也是武則天的勢力根基所在。

2、地理位置

就地理位置而言,洛陽適宜做國都,得天獨厚的天然優勢,是作為武周政治中心的首選。

洛陽,北枕黃河,邙山以為天然屏障;南有伊闕險峻,西控崤、函之險,東扼虎牢、黑石等關;中有土壤肥沃的伊、洛平原,糧食足以自給。

故洛陽是一個「控以三河,固以四塞」的形勢要地,使洛陽具有「制內御外」的優越軍事條件,洛陽的地理形勢也適宜作國都。
3、 歷史 原因

唐高宗李治顯慶二年(657年),就實行「兩都制」,除長安外,還以洛陽為東都。此後,高宗頻繁往返於兩都之間。

其實,從麟德二年(665年)開始,唐高宗與武後就基本上長期居留在洛陽,長安則主要多用於國家大典、祭祀等。

唐高宗李治後期,一直住在洛陽,甚至直至生命最後一刻在洛陽病死。洛陽,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後共同長期陪伴相守之地,這裡面有感情因素,也有一層 歷史 遺留因素在。

4、統治因素

唐朝歷經唐太宗、高宗兩朝,統治的疆土不斷擴大。

高宗總章元年(668年)時,唐朝疆土達到空前之大:「其地東極海,西至焉耆,南盡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根據當時唐朝疆域(范圍),與洛陽比起來,長安在版圖上的位置稍偏西。而洛陽,西接關中盆地,東連華北平原,自古就被稱為「天下之中」。因此,以洛陽為都,具有「居中而攝天下」的作用。

5、經濟原因

洛陽所處的關東地區,經濟條件要優於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

關東地區大片地處黃河下游的華北平原,其西端的三河(河南、河內、河東)地區為伊、洛、河、濟四水交匯處,自古以來農業就十分發達。

唐朝在「安史之亂」以前,這里就已是全國最發達的農業地區。關東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間接加強了洛陽地位的重要性。

武則天死後,葬入咸陽乾陵的原因

唐太宗李世民,開僻了「開山鑿洞,葬山為陵」的先例,死後葬於咸陽禮泉縣的九嵕山上,稱為昭陵,昭陵是李世民與文德皇後長孫氏的合葬陵墓。

此後,諸多唐帝王也多效彷。後來,唐高宗李治,也在咸陽乾縣的梁山上,為自己修建了建了雄偉的乾陵。神龍政變之後,蒼老的武則天被迫退位,兒子唐宗中李顯復位,武周滅亡,天下回歸李唐手中。

武則天死後,李顯以「婦死從夫」,將母親武則天,以大唐皇後身份(李家媳婦名分)和父親李治,合葬於乾陵。所以,唐中宗李顯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武則天之所以被人們說了一千多年,就是因她有著超過常人的智慧和膽識。她選擇葬在高宗李治的身邊,這正是武則天的過人之處。

我們知道,665年之後,武則天和高宗李治基本上是在洛陽度過的,四十年後的705年,張柬之等人發動了神龍政變,才把八十三歲高齡的武則天拉下了皇帝位置。

那時候,武則天給兒子李顯提出了死後要進入李氏宗祠,要埋葬在高宗李治身邊,要去除自己的帝號(「附廟、歸陵、去帝號」)等要求。

(乾陵雙乳闕)

後來兒子李顯尊重了武則天的願望,把她埋葬在了父親李治的身邊——陝西咸陽的乾縣。

武則天的這個選擇很有道理。

選擇葬入乾陵是武則天做出的很有穿透力的政治姿態。 最為皇帝,武則天在接班人的選擇上盡管有過短暫的憂郁,但還是決定讓自己的親生兒子來繼續執掌天下。選擇以高宗李治皇後的身份埋葬,可以安撫天下的李唐勢力。折騰了大半輩子的武則天比誰都明白,自己決定具有無形而強大的力量。這種決定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乾陵述聖記碑)

葬入乾陵是晚年武則天人性回歸的必然選擇。 神龍政變前後,武則天已經出現了內外交困的局面,武氏集團的力量正在削弱,李氏集團的力量波濤洶涌。她明明白白地意識到,如果把天下交給武氏,必然會出現朝廷政變,給家國帶來災難。而要求葬在李治身邊,既表明了自己是李家的媳婦,又給李唐集團表明了還政的決心。

有人說武則天葬入乾陵是為了享受李家子孫的祭祀,說武則天葬入乾陵是想給李家贖罪等等,這些實際上都是低估了武則天的大智慧。

這個問題比較容易說清楚!武則天建立的「周」王朝是從李家建立的「唐」王朝和平演變而來的,武則天稱帝後,外界一般的人還認為天下是李家的天下,武則天為了達到區分的作用,因此就把國都定在了當時同樣是京畿重地的洛陽。這樣,統治不會受到影響,還達到了區別的作用。至於她死後葬在乾陵的原因。是因為她臨死前把帝位又傳給了兒子,社稷又歸於李家,她又成了李家的媳婦,當然要和丈夫李治合葬在一起,丈夫葬在何處,她也就葬在了何處。只是苦了兒女,墓碑上無法書寫,只好給她立了一個「無字碑」……

葬地是身份最明確的闡釋。武則天沒葬於洛陽而葬於咸陽最主要最關鍵的原因是武則天的武周沒有延續下去。

早在《周禮》中就有「冢人」、「墓大夫」之職,負責掌管「公墓之地」、「邦墓之地域」。「公墓之地」是指王族的墓地;「邦墓之地域」是指一邦中民間的墓地。王族的墓地以先王之墓在中央,子孫們按照昭穆次序分葬左右。庶民的墓地也要按照昭穆的次序下葬,不能想埋哪兒埋哪兒。

武則天生前奪了李唐王室的社稷立國武周,為了擺脫支持李唐王朝舊勢所以遠離李唐的根基、大唐的都城長安。以洛陽為神都,修建萬象神宮表示天命所歸、武周為正統。武則天大概也有效法武王立周後建新都的意思。周武王意欲在「宅茲中國」,即在天下之中建新邑為都。成王時實現了這個願望,建好了新都,就是洛邑,即洛陽。自此以後洛陽常為以後朝代的都城,這也是武則天選擇洛陽的原因之一。洛陽有得天獨厚的做都城的條件。

當然洛陽也有墓葬區。有東周古墓,有東漢古墓,曹魏古墓、西晉古墓、北魏古墓、五代後唐古墓。但是東周、東漢、西晉、北魏、五代後唐這些朝代都是有數代相傳的朝代,並且以洛陽為都,而不是像武周只有一任皇帝。

另外,武則天生前已退位,立了太子。太子李顯繼位依然是李唐皇室的皇帝。武則天死時的身份是李唐王朝的太後,武周王朝已經是不存在的事了。是李唐王朝唐高宗的皇後就要歸於李唐王族的葬地。唐代帝陵都在關中,唐高宗李治早就在光宅元年即公元684年葬入了咸陽的乾陵,武則天既然明確了身份也就只能葬在乾陵。

走過大江南北,看過名山大川。邙山陵墓廣,安穩是西安,地潤不潮濕,背山少風寒,左右峰和諧,前面視野寬。去來水緩緩,流出形翩翩,則天回西土,心懷中華安。

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在最完好的一個,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武則天把梁山選為陵地,進行大規模修建,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梁山從此被著名的夫婦皇帝合葬墓乾陵所代替

武則天是今天山西文水縣人,也是我國 歷史 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歷史 上,武則天與唐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她臨朝稱制;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自立為帝,建立武周,在今洛陽定立國都;705年,她於上陽宮崩逝,兒子中宗遵其遺命,以皇後身份將其葬於今天乾縣北邊的乾陵。

據文獻記載,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去世。武則天遵照丈夫高宗生前的「得還長安」遺願,在關中渭北高原選擇了吉地,動用兵士和民工20餘萬人,按照「因山為陵」的葬制,將咸陽乾縣境內的梁山主峰作為陵冢,在山腰鑿洞修建地下玄宮。

《新唐書·陳子昂傳》載:「山陵穿復必資徒役,率癯弊之眾,興數萬之軍,調發近畿,督扶稚老,鏟山背石,驅以就功。」經過三百多個晝夜的緊張施工,到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八月安葬時,主要工程竣工。埋葬高宗後乾陵營建工程繼續進行。

22年後,武則天於洛陽上陽宮病故。在安葬武則天的問題上,朝廷發生了一番爭論,中宗欲滿足母後「歸陵」的遺願,大臣嚴善思極力反對。他說:「尊者先葬,卑者不宜動尊者而後葬入。則天太後卑於天皇大帝,今若開陵合葬,即是以卑動尊,恐驚龍脈。臣聞乾陵玄闕,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隙,鑄鐵以固其中,今若開陵,必須鐫鑿。動眾加功,為害益深。望於乾陵之旁,更擇吉地,別起一陵,既得從葬之儀,又成固本之業。若神道有知,幽途自當通會,若以無知,合之何益。」

中宗皇帝沒有接受這個建議,為了表示孝心,命人挖開乾陵埏道,啟開墓門,於神龍二年五月將武則天合葬入乾陵玄宮。從此,乾陵成為中國古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的一座一陵葬兩帝的陵園。合葬武則天後,中宗、睿宗又將二太子、三王、四公主、八大臣等17人陪葬乾陵。因此,乾陵陵園的所有營建工程經歷了武則天、中宗至睿宗初期才始告全部竣工,歷時長達57年之久。

乾陵營建時,正值盛唐時期,國庫充盈,陵園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富麗,它仿唐都長安城的格局營建,分為皇城、宮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軸線長達4.9公里,堪稱「歷代諸皇陵之冠」。

鏟都鏟鏟兒還是厲害的,鏟都的噴噴還是聞名的,摸金校尉比較風行,誰不擔心自己身後的安穩!

因為武則天的陵在生前己經由風水大師選好位置了,就是現在的乾州梁山,公元683年,武則天命人修建乾陵,同年唐高宗李治去世,停棺一年,684年葬入乾陵。李治入葬乾陵之後,乾陵的工程仍然在繼續,705年武則天去世,706年入葬乾陵。這座帝後合葬陵,也是為了表明武則天是以李家媳婦身份入住的,無字碑的事非功過任由後人評說就表明了心跡,畢竟女皇還是天下第一人,在男權 社會 還是有點格格不入,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保護武氏後人吧!

遠看乾陵就像一位雍容的貴婦人平安詳和的望天依地,不得不說梁山這真是一處風水寶地。依山為陵,俯看關中大地,庇佑子孫江山社稷平安長久。

如果當年武則天葬在落陽,恐怕現在陵墓早被落陽盜墓賊光顧了,武則天在落陽十幾年,還是比較了解河南人秉性的,河南人連陝西祖宗都不認,還會對她手下留情?所以葬在陝西乾陵得以保存至今。

3. 揭秘:中國歷史上惟一一位女天子武則天的無字碑之謎

在人類舉步維艱緩緩前行的歷史進程中,由於科技或者人為地掩蓋等等,造成了無數難以解釋的謎語,他們就像迷霧中的星星之火,一直吸引著人們的目光。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一位女天子。她從一個秀士一步步爬上皇後寶座,直到末了逗蘆旅創建大周朝。登天主位之後,武皇一方面清

除異己,一方面卻也勵精圖治。在她統治時期,整個社會倒也安定,而關於武則天的傳說民間有許多。武則天本人也從不是個甘於寥寂的人,縱然死了,也要留下一塊無字碑,千百年來引得人們紛紛推測。

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位於西安市西北80公頃的乾縣梁山上。墓前有兩塊高均為6.3米的石碑,西面的為「述聖碑」,碑文重要是贊美唐高宗的功勞,由武則天撰文、唐中宗謄寫。該碑由7節構成,榫卯扣接,故又稱為「七節碑」,碑寬1.86米,重81.6噸。東面是武則天的「無字碑」,碑由一塊巨大的整石雕成,寬2.1米,重98.8噸。碑頭雕有8條相互纏繞的螭首,飾以天雲龍紋,碑座則用駿馬飲水、雄獅、雲紋等線描畫而成。雲雲精緻的鐫刻,在歷代墓碑中都是極為稀有的。

人們紛紛推測武則天立無字碑的緣故原由,最重要的說法有三種。一說武則天以為本身功高德大,不是筆墨所能表達的。在武則天看來,本身雖是女人,但高宗平庸,本身的才氣絕對優於高宗,並且她統治期間政治明朗,社會安定,人民安身立命,這應該算是她的一大政績。惋惜的是,其時有許多人以為武皇是搶了大唐山河,是叛臣逆賊,對付她的勞績視而不見。因而,武則天要把本身的勞績讓後人去批評、去紀錄,於是就有了無字碑。二說武則天自知罪孽深重,立了碑文恐怕更招眾人罵,照舊不寫為好。有的說法是,武則天創建大周朝之後,心田感覺愧疚不安,同心專心想在本身死後將山河送還唐氏。但由於本身稱帝的這段履歷,使她對本身死後的境遇沒有信心,更畏懼眾人求全譴責其篡位之罪,因而留下無字碑藉以自贖。三說武則天想讓後人去評山凳說她的一生。這種說法與前一種說法恰好相反。武則天對本身一生照舊頗感自大的。作為一個女流之輩,卻能在政治斗爭中脫穎而出,並到達了權利的頂峰。她要後人客觀地評價她的文治武功,雄才大抵,而與本身有長處辯論的兒子李顯肯定不會對本身作出客觀、公允的評價。鑒於此,武則天要將本身的一生的功過黑白交與後人,就是要讓後人對本身的一生作出評價。這三種說法好像每一種都很有原理,至於哪一種說法是她的本意,現已無從考據。 值得一提的是,宋金以後,人們開始在無字碑上面添補題識,如今上面共有13段筆墨。令人驚異的是,這些筆墨中另有一種少數民族筆墨,並且恆久以來不停沒有人能辨認。這種早已廢絕的少數民族筆墨,被日本學者山路廣明視為「20世紀之謎」。經考據,金太宗的弟弟於1134年在無字碑上刻了《大金天子都統經略郎君行記》(簡稱《郎君行記》),且在旁邊配有漢字譯文。這種失傳了的筆墨並不是金文,但畢竟是什麼筆墨呢?明代金石學家趙山函在《石墨鐫華》中說:「(《郎君行記》)碑字不能辨,蓋女真字……字刻乾陵無字碑上。」這種說法不停廣為傳播。直到上個世紀20年代,考古事情職員在內蒙古巴林右旗四周發明遼代帝後的墓誌,才將這一謎團解開。原來這些筆墨和墓誌上的字雷同,是早期的契丹筆墨。契丹筆墨始創於公元920年,但隨著國度的死亡很快滅亡,到了元代已險些沒有人熟悉,到了明代則徹底成為一種無人能識的「死筆墨」了。這一失傳的筆墨作為一份極為貴重的筆墨史料被保存嘩滑下來,卻是武則天的無字碑的一大孝敬。

相信有朝一日,這些讓人難以索解的謎語,終究能真相大白。而歷史在滾滾前行的勢頭,卻不可阻撓。

4. 武則天第一次是被誰開的苞

從1958年幾個農民意外發現了乾隆入口,沉睡一千兩百年的武則天墓引來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然而,盡管陝西省政府1960年、1986年、1994年、2000年分別提出了要搶救性發掘乾陵的計劃,但均被國家有關部門拒絕。

其實發掘武則天墓不僅是陝西省政府的夙願,也是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未了的心願。然而,武則天墓在上千年裡經過了十七次挖盜,即便是用上了大炮都無功而返,這個帝陵到底有什麼玄機?

武則天祖籍山西文水,父親本為商人,後追隨李淵起兵,唐初官至工部尚書,其母親楊氏為隋宰相楊達之女。據悉,武則天幼年就顯異相,一天星相家袁天罡來到武家做客,他看了楊氏面相後,說道:「夫人骨法非常,必生貴子。」

此時乳母抱著武則天出來,袁天罡看了一會後,提出讓其走走看,過了一會後,他大吃一驚,道:「此人龍睛鳳頸,伏羲之相,必極顯貴。」因當時武則天穿著男孩衣服,袁天罡並不知情,只好說道:「可惜是郎君,如果是女,當為天下之主。」

公元637年,14歲的武則天被李世民納入後宮,封為才人,並賜號「武媚」。此時的武才人憑著獨特的嫵媚姿態吸引了李世民,不過她知道李世民後宮佳麗頗多,很難得其歡心,便以自己的美色誘惑皇太子。

5. 中國歷史四大美女王昭君詳細資料

王昭君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漢族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明妃」,漢元帝時期宮女,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匈奴呼韓邪單於閼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傳。
中文名: 王嬙
出生地: 南郡秭歸
職業: 宮女,閼氏
主要成就: 維護漢匈關系長期穩定
代表作品: 《怨詞》
配偶: 呼韓邪單於,復株累若鞮單於
兒子: 右日逐王,須卜居次,當於居次

目錄

人物簡介
人物生平
昭君入宮昭君出塞塞外生活
歷史傳說
昭君出塞和番為國
人物評價
四大美人之由來四大美人趣說
昭君後人
相關文學
庾信《王昭君》庾信《昭君辭應詔》李白《王昭君》李白《王昭君》另一駱賓王《王昭君》杜甫《詠懷古跡》王安石《明妃曲》董必武《謁昭君暮》老街味道《王昭君》翦伯贊陳志歲《昭君出塞》(三首)張仲素《王昭君》納蘭性德《蝶戀花-出塞》林黛玉《五美吟.明妃》
相關歌曲
貼吧相冊 人物簡介
人物生平
昭君入宮昭君出塞塞外生活
歷史傳說
昭君出塞和番為國
人物評價
四大美人之由來四大美人趣說
昭君後人
相關文學
庾信《王昭君》庾信《昭君辭應詔》李白《王昭君》李白《王昭君》另一駱賓王《王昭君》杜甫《詠懷古跡》王安石《明妃曲》董必武《謁昭君暮》老街味道《王昭君》翦伯贊陳志歲《昭君出塞》(三首)張仲素《王昭君》納蘭性德《蝶戀花-出塞》林黛玉《五美吟.明妃》
相關歌曲
貼吧相冊
展開 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昭君出塞
王昭君是漢元帝時以「良家子」的身份入選掖庭的。當時,呼韓邪來朝,漢元帝敕以五女賜之。王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 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傳》 王昭君約於公元前52年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宜昌興山縣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為興山縣,香溪為邑界,漢王嬙即此邑之人,故雲昭君之縣。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擅彈琵琶,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元帝下詔,命其擇吉日進京。其父王穰雲:「小女年紀尚幼,難以應命」,無奈聖命難違。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淚別父母鄉親,登上雕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歷時三月之久,於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傳說王昭君進宮後,因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上喪夫落淚痣(此事無正史可考,但極有可能是杜撰。有詩雲「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王安石《明妃曲》)。昭君便被貶入冷宮3年,無緣面君。
王昭君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以結永 久之好。漢元帝盡召後宮妃嬪,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呼韓邪臨辭大會,昭君豐容靚飾,元帝大驚,不知後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便賞給她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並親自送出長安十餘里。王昭君在隊車氈細馬的簇擁下,肩負著漢匈和親之重任,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歷時一年多,於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並被封為「寧胡閼氏」,意為匈奴有了漢女作「閼氏」(王妻),安寧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後,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於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師,後為匈奴右日逐王。時,王昭君以大局為重,忍受極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復株累單於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於居次(「居次」意為公主)。王昭君去世後,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到了晉朝,為避晉太祖司馬昭的諱,改稱明君,史稱「明妃」。
李玉剛「鏡花水月」王昭君扮相
王昭君的歷史功績,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後,使漢朝與匈奴和好,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增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是符合漢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與她的子女後孫以及姻親們對胡漢兩族人民和睦親善與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她得到歷史的好評。 元代詩人趙介認為王昭君的功勞,不亞於漢朝名將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為我國歷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 《王嬙》(《西京雜記》) (漢)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其形,案圖召幸。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於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善應對,舉止閑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於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案其事。畫工皆棄市,籍其家資巨萬。 注釋:1)「元帝」,劉奭,公元前48—前35年在位,西漢十一個皇帝中的第八個皇帝。 2)「案」,同「按」,查。「幸」,寵愛。 3)「閼氏(yan煙支)」,匈奴君長的嫡妻。 4)「上」,皇上,即元帝。 5)「閑雅」,文靜優雅。「閑」通「嫻」,文雅。 6)「名籍」,名冊。 7)「重信」,重視信用。 8)「棄市」,在市中斬首。 9)「籍其家」,「籍」,查抄財產,予以沒收。據記載,同時被斬首、查抄的畫師有毛延壽、龔寬、陽望、樊育。「巨萬」,萬萬,數目極大的意思。 10)「葛洪(公元283—公元363)」,晉代有名的醫學家、文學家。他寫的《西京雜記》,託名漢劉歆(xin新)作,記西漢遺聞佚事。西京,今之西安。 譯文:漢元帝後宮妃嬪很多,皇帝不能每個都看,就讓畫匠把她們的相貌畫下來,按照畫上的美醜召來寵幸她們。宮女們都賄賂畫匠,多的給十萬錢,少的也不下五萬錢。只有王嬙(昭君)不肯賄賂畫匠,所以得不到皇帝的召見。匈奴來朝拜漢元帝,請求賞賜一個美人作為他們的閼氏(相當於皇後)。於是皇帝按照畫像讓王昭君出嫁。等到出發的時候,召見了昭君,原來昭君的容貌在後宮沒有能比得,善於應對問話,舉止優雅大方。元帝後悔了但是名字已經定了下來。元帝注重對外國講誠信,所以沒有換人。於是追究這件事,畫匠們都被處死,抄沒他們的家產都有許多。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昭君入宮

中國畫《王昭君》(王叔暉繪制)
王昭君出生於長江三峽中,一個叫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的地方普通的民家。漢元帝建昭元年,下詔徵集天下美女補充後宮,王昭君被選入宮。當時的皇帝漢元帝已經40多歲了,由於縱欲身體衰弱不堪。王昭君雖然是錦衣玉食,住的是緒窗朱戶,但不過是籠中之鳥,池中之魚而已。皇帝後宮佳麗三千,按理要輪到王昭君不知什麼時候,而且即使輪到了又能怎樣?王昭君可能也就這樣湮沒於後宮之中。但是一件外交上的事情改變了王昭君的一生。這事要先從漢朝時最大的敵人——匈奴說起。 漢宣帝時,匈奴發生內亂,五個單於分立,相互攻打不休。其中有一個呼韓邪單於,被別的單於打敗,逃到漢朝來,親自朝見漢宣帝。呼韓邪單於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於,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呼韓邪單於在長安一住就是一個多月。等到他回去的時候,漢宣帝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人護送他到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糧食,漢宣帝送去了三萬四千斛糧食。呼韓邪單於非常感激。西域各國看見漢朝對呼韓邪單於這么好,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
昭君出塞

李玉剛「鏡花水月」王昭君扮相
漢宣帝駕崩後,他的兒子劉奭即位,也就是召王昭君入宮的漢元帝。此時呼韓邪單於跟漢朝的關系已經很好 了。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再一次到長安,這次他提出了和親的要求。「和親」的建議原本是漢高祖時婁敬德提出的,當時的形勢是匈奴強漢弱,呂後只有一女,不忍心將她遠嫁番邦,因此和親一直都是挑一個宗室的女兒假做公主嫁出去的。不過這回,漢元帝決定挑一個宮女給他。原因可能是漢元帝時已經漢強匈奴弱,沒必要一定挑皇親國戚的女兒,皇親國戚的女兒們畢竟不多,宮女則多的是;再者,呼韓邪單於此時就在長安,讓宗親的女兒冒充公主,這么的大事情怎麼可能瞞得過他。 話說,漢元帝派人到後宮傳話,宮女們在皇宮猶如鳥兒在樊籠,都爭著想出去,但一聽是去荒漠遙遠的匈奴,一個個起勁的勁頭頓時就沒了,不甘心做白頭宮女的王昭君毅然請命,自願去匈奴。傳說中這里還發生了許多故事,比如畫師毛延壽的事情等,但大多數都是後人加上去的,不過這也從側面說明了這件和親事件的重要性。 「昭君出塞」是漢匈交往上的大事,《漢書.匈奴傳》和《後漢書.南匈奴傳》都記載了這件事,尤以《後漢書》中的記載繪聲繪色:「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以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斐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然難於失信,遂與匈奴。生二子。及呼韓邪死,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復為後單於閼氏焉。」文中昭君自動求行和元帝為昭君的美麗所動「意欲留之」等故事性情節非常傳神,昭君之美躍然紙上。
塞外生活
王昭君抵達匈奴後,與呼韓邪單於非常恩愛,被封為「寧胡閼氏」,並為呼韓邪單於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師(也寫作伊屠牙斯),封為右日逐王。婚後三年,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於逝世, 大閼氏的長子雕陶莫皋繼承了單於的職位,依照匈奴的禮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年輕的單於對王昭君更加憐愛,夫妻生活十分恩愛甜蜜,接連生下兩個女兒,長女叫雲,次女叫當,後來分別嫁給匈奴貴族。 雕陶莫皋與王昭君過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這時是漢成帝鴻嘉元年,王昭君已經三十二歲,正是絢爛的盛年,不必再有婚姻的絆系,好整以暇地參予匈奴的政治活動,對於匈奴與漢廷的友好關系,著實產生了不少溝通與調和的作用! 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與妹妹見面,王昭君的兩個女兒也曾到長安還入宮侍候過太皇太後,這位太皇太後就是漢元帝的皇後,她有個著名的侄子王莽,先謙躬下士博取虛名,後玩了一套所謂堯、舜、禹時代的「禪讓制」,奪取西漢政權,建立「新」。可惜匈奴單於認為「不是劉氏子孫,何以可為中國皇帝?」於是邊疆迭起,禍亂無窮。 眼看自己創造的和平歲月毀於一旦,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絕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舊城南9公里處的大黑河畔,據說入秋以後塞外草色枯黃,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蔥一片,所以叫「青冢」。 關於「青冢」也另有解釋:《筠廓偶筆》:「王昭君墓無草木,遠而望之,冥濛作青色,故雲青冢。」《塞北紀游》上也說:「塞外多白沙,空氣映之,凡山林村阜,無不黛色橫空,若潑濃墨,昭君墓煙垓朦朧,遠見數十里外,故曰青冢。」 歷來提到「青冢」的詩句很多。如白居易的「不見青冢上,行人為澆酒。」杜牧的「青冢前頭隴水流,燕支山下暮雲秋。」杜甫的「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附錄:《王嬙報漢元帝書》 臣妾幸得備身禁臠,謂身依日月,死有餘芳。而失意丹青,遠竄異域,誠得捐軀報主,何敢自憐?獨惜國家黜涉,移於賤工,南望漢關徒增愴結耳。有父有弟,惟陛下幸少憐之。 譯文:臣妾有幸被選為陛下專用的後宮佳麗,原以為可把自己的身體進獻給陛下,死後也會留下我的芳名。卻不料遭到畫師毛延壽的報復,只好遠嫁到異國絕域的匈奴,真心實意地以身相報陛下的恩澤,哪裡還敢憐惜自己?如今只惋惜匈奴國內的人事變化難以預料,單於去世,我只能移情於卑賤的女工手藝消磨時光,天天向南遙望漢朝的邊關,也只是白白地加重悲傷郁結罷了。臣妾家鄉還有我的父親和弟弟,只能盼望陛下稍施慈悲憐憫,讓我返回漢朝吧! 附錄:《怨詞》 秋木萋萋,其葉萎黃,有鳥處山,集於苞桑。 養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雲,上游曲房。 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沒沉,不得頡頏。 雖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獨伊何,來往變常。 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附註: 苞桑:叢生的桑樹。形容;形體和容貌。曲房;皇宮內室。 頡頏:音協杭。鳥兒上飛為頡,下飛為頏。指鳥兒上下翻飛。 委:堆。 來往:此處指皇內夜夜將佳麗送去給帝王寵幸。 西羌:居住在西部的羌族。 泱泱:水深廣貌。禁臠:指帝王專享的豬頭肉,比喻他人 不得染指的獨占物。黜涉; 指官吏的進退升降。 日月:比喻國君。竄:隱匿。 譯文:秋天裡的樹林鬱郁蒼蒼,滿山的樹葉一片金黃。 棲居在山裡的鳥兒,歡聚在桑林中放聲歌唱。 故鄉山水養育了豐滿的羽毛,使它的形體和容貌格外鮮亮。 天邊飄來的五彩雲霞,把她帶進天下最好的深宮閨房。 可嘆那離宮幽室實在空曠寂寞,金絲鳥般的嬌軀總也見不到陽光。 夢想和思念沉重地壓在心頭,籠中的鳥兒卻不能自由的翱翔。 雖說是美味佳餚堆放在面前,心兒徘徊茶不思來飯不香。 為什麼唯獨我這么苦命,來來去去的好事總也輪不上。 翩翩起舞的紫燕,飛向那遙遠的西羌。 巍巍聳立的高山橫在眼前,滔滔流淌的大河流向遠方。 叫一聲家鄉的爹和娘啊,女兒出嫁的道路又遠又長。 唉!你們可憐的女兒呀,憂愁的心兒滿懷悲痛和哀傷。編輯本段歷史傳說
昭君出塞

王昭君出生在著名的長江三峽中,一個叫秭歸的地方,這里江水湍急,日夜咆哮,兩岸懸崖峭壁,怪石嶙峋,戰國時這里曾出過一位著名人物,那就是屈原。 王昭君出生時正值漢朝的輝煌盛世,百姓豐衣足食,但秭歸這里比較荒僻,王昭君的父親,帶著兩子一女,和妻子一道,耕種小得可憐的幾塊山坡地,種些雜糧維持生計,仍然過著勉強溫飽的艱苦生活。有時還要替溯江而上的船隻拉纖貼補家用。 生活雖然清苦,但全家和樂,與世無爭,更重要的是能夠始終保持先人的傳統,沒有忘記她們也曾是受人尊敬的詩禮門第。王昭君有一個哥哥叫王新,有一個弟弟叫王颯,出力的活兒輪不到她,她除了跟著母親嫻習女紅之外,更在父親的督促下讀書習字,雖然生長在窮鄉僻壤,卻饒有大家閨秀的風范。 漢元帝建昭元年,下詔徵集天下美女補充後宮,王昭君年當二八,仿如空谷幽蘭,自然被選入宮。 從全國各地挑選人宮的美女數以千計,皇帝無法—一見面,首先由畫工毛延壽各畫肖像一幅呈奉御覽。出身富貴人家,或京城有親友支援的,莫不運用各種管道賄賂畫工,惟獨王昭君家境寒愫,更自恃美冠群芳,既無力賄賂,也不屑於欺瞞天子,使毛延壽心中十分不是滋味,不但把她畫得十分平庸,而且更在面頰上點了一顆碩大的黑痣,等到漢元帝看到王昭君的畫像時,嫌惡之餘,更以為她是個不實在的女人,因此,五年過去了,她仍是個待詔的宮女身份。 五年的時間不算短,與現在讀一個大學本科的時間還要長一點。王昭君除了擔負一些宮中的輕便工作之外,有太多的餘暇來讀書寫字,唱歌跳舞,研習音律與繪畫,不斷充實自己,磨練自己。然而午夜夢回,不免倍感凄清與孤寂,花樣的年華一寸一寸地消逝,不知究竟何時才有出頭之日,又如何上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呢? 又是落葉迷徑,秋蟲哀鳴的深秋季節,冷雨敲窗,孤燈寒衾最易惹人遐思。想起西陵峽中的江水,更想起一家五日歡樂團聚的時光,愁思如麻。信手拿過琵琶,邊彈邊哼,唱不盡的是鄉愁: 一更天,最心傷,爹娘愛我如珍寶,在家和樂世難尋;如今樣樣有,珍珠綺羅新,羊羔美酒享不盡,憶起家園淚滿襟。 二更里,細思量,忍拋親思三千里,爹娘年邁靠何人?宮中無音訊,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進京見朝廷。 三更里,夜半天。黃昏月夜苦憂煎,帳底孤單不成眠;相思情無已,薄命斷姻緣,春夏秋冬人虛度,痴心一片亦堪憐。 四更里,苦難當,凄凄慘慘淚汪汪,妾身命苦人斷腸;可恨毛延壽,畫筆欺君王,未蒙召幸作鳳凰,冷落宮中受凄涼。 五更里,夢難成,深宮內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虛拋擲,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親,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嘆人生皆有定。 這就是有名的《五更哀怨曲》。滿腔幽怨,無限感傷,混合著濃重的鄉愁與一絲絲的憧憬。 王昭君無聲無息地打發著漫漫的長夜和日復一日的白晝,意志消沉,「自嘆人生皆有定。」然而,事實上命運總是在「有定」中包含著「無定」,漢元帝竟寧元年,南匈奴單於呼韓邪前來朝覲,王昭君的命運無意間起了突破性的變化。 中原正是春暖花開的三月,塞外猶是寒風凜冽的季節,真個是「馬後桃花馬前雪,教人如何不回頭。」王昭君終於在漫漫長路中病倒了,只得暫時停止前進,養病期間,她想起了父母兄弟,於是挑燈披衣,濡淚和墨。出了雁門關,匈奴大隊騎士、氈車、胡姬前來迎迓,抵達王庭之日,但見平沙雁落,黃塵滾滾,牛羊遍地,無邊青草。一座座帳篷中,張燈結綵,歡騰達旦,呼韓邪單於封她為寧胡閼氏(亦即安寧胡地的皇後),百般遷就,以博取她的歡心。然而胡笳悲鳴,駿馬賓士,飲腥食膻,異邦風月,使王昭君總是對故國充滿思念之情。所謂:漢使回朝頻寄語,黃金何日贖娥眉? 君王若問妾顏色,莫道不如宮里時。 王昭君出塞以後,漢元帝依照她的意思,把她的父母兄弟一齊接到長安,賜宅賜田,妥善安置。而呼韓邪自得漢廷絕色美人之後,心中大為高興,整天置酒作樂,並遣使致送大批玉器,珠寶及駿馬,以報答漢天子的特別恩遇,甚至上書願保境安民,請罷邊卒,以休天子之民。漢元帝在看了郎中侯應上奏的「十不可」之後,謝絕了他的這一好意。 就在王昭君抵達匈奴王庭三個月後,漢元帝在思念與懊惱的前提下,懨懨病榻,拖到初夏時節,竟在榴花耀眼中崩逝。 第二年,即漢成帝建始元年,王昭君為呼韓邪單於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師,封為右日逐王,又過了一年,老邁的呼韓邪去世,這年王昭君二十四歲。 向漢元帝寫信:臣妾有幸得備禁臠,謂身依日月,死有餘芳,而失意丹青,遠適異域。誠得捐軀報主,何敢自憐?惟惜國家黜陟,移於賤工,南望漢闕,徒增愴絕耳。有父母有兄弟,惟陛下少憐之! 希望可以回到中原。 大閼氏的長子雕陶莫皋繼承了單於的職位,依照匈奴的禮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年輕的單於對王昭君更加憐愛,夫妻生活十分恩愛甜蜜,接連生下兩個女兒,長女叫雲,次女叫當,後來分別嫁給匈奴貴族。 雕陶莫皋與王昭君過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這時是漢成帝鴻嘉元年,王昭君已經三十五歲,正是絢爛的盛年,不必再有婚姻的絆系,好整以暇地參予匈奴的政治活動,對於匈奴與漢廷的友好關系,著實產生了不少溝通與調和的作用! 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與妹妹見面,王昭君的兩個女兒也曾到長安還入宮侍候過太皇太後,這位太皇太後就是漢元帝的皇後,她有個著名的侄子王莽,先謙躬下士博取虛名,後玩了一套所謂堯、舜、禹時代的「禪讓制」,奪取西漢政權,建立「新」。可惜匈奴單於認為「不是劉氏子孫,何以可為中國皇帝?」於是邊疆迭起,禍亂無窮。 眼看自己創造的和平歲月毀於一旦,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絕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
和番為國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於的閼氏。封「寧胡閼氏」,希望她能為匈奴帶來安寧和平,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於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維持了六十多年的和平。難能可貴的是,當呼韓邪單於去世後,她又「從胡俗」(收繼婚制),再嫁給呼韓邪單於的大閼氏的長子,雖然這和中原的倫理觀念相抵觸,但她從大局出發,珍惜漢與匈奴的友誼。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書沒有記載。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我國古典文獻中,最早提到昭君墓的是唐代杜佑所著《通典》。編輯本段人物評價
昭君卒於何年,不
青冢
得而知了。昭君死後,葬於青冢,而專家考證說,這只是她的衣冠冢,王昭君到底埋葬在什麼地方,只能是一個永遠的迷了。現代史學界對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的歷史功過意見分化嚴重,贊之毀之皆有。 而騷人墨客幾乎一口咬定王昭君在塞外受苦受難,所以跟著也傷心同情。學者柏楊先生認為,中國固然繁華,但與王昭君何干?她只能困在宮廷的小小天地。而宮廷的小小天地,在匈奴汗國也是一樣,擁有頂尖的享受。並且,就在王昭君辭行後當年,公元前33年漢元帝劉奭就死了。如果把她留下,最好的結局不過一個被漢元帝偶爾玩過的普通小宮女而已。她將守著靈樞,老死墳園。事實上,王昭君嫁給呼韓邪單於,她的幸福才真正開始,她成為匈奴汗國單於最寵愛的妃妾,因她的花容美貌和她的來自中國的強大背景,在匈奴汗國宮廷中有極為尊貴的地位。相形之下,她留在長安,只能囚在墳園。塞外卻有廣闊的蒼穹,使她擁有豐富的愛情和人生溫暖。
四大美人之由來
「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的由來 與西施、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閉月」:貂蟬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蟬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羞花」:楊玉環被選進宮時,思念家鄉。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這情景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宮女們也議論紛紛說這是楊玉環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慚形穢,羞得抬不起頭來。唐明皇聽說宮中有個「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見,封為貴妃。從此以後,「羞花」也就成了楊貴妃的雅稱了 「沉魚」:西施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 「落雁」: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漢元帝挑選了王昭君作為和親對象。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後來,「落雁」也就成了王昭君的雅稱了。
四大美人趣說
西施是大腳,發明了遮腳裙。 貂蟬是一眼大一眼小,應該是比較明顯,雖然每個人都有大小眼,但如果不明顯也看不出來,但貂蟬的估計是挺明顯的。 王昭君是溜肩,故發明了墊肩。 楊貴妃倒還好,表面上都挺正常,很符合唐朝審美觀,那就是胖,身高只有1米64,楊貴妃有狐臭,所以她特別的喜歡沐浴。 美女也有缺陷,再加上古人的審美觀和現代人的不一樣,所以,我們要好好的去學習歷史,了解歷史。不應該去批判任何一位古代四大美女,因為各有各的優缺點。編輯本段昭君後人
伊屠智牙師,右日逐王(後來爵位升為右谷蠡王)。匈奴的單於是可以傳弟的。呼韓邪一生共娶三女,

生七子,除王昭君所生的幼子伊屠智牙師以外,其他6人居然都當過單於。 復株累若鞮單於,名雕陶莫皋,公元前31—前20年在位,呼韓邪之子。復娶王昭君,生二女。 搜諧若鞮單於,名且糜胥,公元前20—前12年在位,復株累若鞮之弟。 車牙若鞮單於,名且莫車,公元前12—前8年在位,搜諧若鞮之弟。 烏珠留若鞮單於,名囊知牙斯,公元前8—13年在位,車牙若鞮之弟。 烏累若鞮單於,名咸,13—18年在位,烏珠留若鞮之弟。 呼都而屍道皋若鞮單於,名輿,18—46年在位,烏累若鞮之弟。 《後漢書》說呼都而屍單於想要把單於位傳給自己的兒子,於是殺害了伊屠智牙師。

6. 辛追夫人出土照片如此可怖,為何專家都說辛追夫人是個栩栩如生的美人

雖說是復原像,但和真人還是有差異的,而且古時的審美和現在也有很大的不同。

據報道當時辛追夫人剛出土的時候,確實是栩栩如生,屍體保存得很好,皮膚富有彈性,宛如一個東方睡美人。只是屍體在出土後,一遇到空氣,立馬發生腐爛現象。為了保存這具濕屍,醫學家馬上對她進行了防腐處理,但卻為時過晚,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腐敗現象。

歷史中,辛追夫人與韓信相愛過,劉邦也因為美貌愛上了辛追,從這里我們也能看出辛追是個美人。

7. 歷史話題:乾縣位於哪個省

乾縣在黃帝時稱好畤,為祭天之所.夏朝時為雍州之域,商時為岐周之地,春秋戰國時屬秦。唐昭宗乾寧二年(895)以奉天縣置乾州。民國2年(1913)改乾州為乾縣。乾縣亦是陝西省歷史文化名城,唐王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合葬墓乾陵位於乾縣。「乾州四寶」-鍋盔、掛面、豆腐腦、餷酥風味獨特,並有醬辣子、豆麵糊等多種中華名小吃。
夏(約前21~前16世紀),按禹貢九州,為雍州之域。
商(約前16~前11世紀),仍屬雍州。殷末,為岐周之地。
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屬王畿。西周亡,被犬戎占據。
東周(前770~前256),即春秋戰國時,乾地屬秦。秦孝公十二年在國內設41縣,乾地初置好疇縣。以縣境內有祭天的好疇而得名,治城在今縣東好疇村。秦(前221~前207),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統一了天下,置36郡。在京畿之地設內史(內史是掌治京畿的官名,亦為政區名),好疇縣屬內史管轄。秦末,項羽分內史地,章邯王咸陽以西,為雍國,好疇縣為其轄地。
西漢(前206~25),高祖元年(前206),置雍國。二年(前205),改置中地郡。(高祖)九年(前198),罷郡復為內史,好疇縣屬之。漢景帝二年(前155),置右內史,治京西之地。後又分右內史之西部,置主爵都尉(主爵都尉原為秦官名,漢用其號),好疇縣歸其所屬。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主爵都尉為右扶風,好疇縣自此屬右扶風。王莽新朝(9~23),盯橘茄好疇縣曾被更名為好邑。
東漢(25~220),建武初年,好邑復名好疇縣。建武六年,撤銷好疇縣,以其地並入池陽縣(池陽縣境包括今涇陽、禮泉、乾縣等地),屬司隸左馮翊領轄。
三國時(220~265),池陽歸魏,初屬司隸馮翊郡。中葉以後,改屬扶風郡。
西晉(265~316),武帝初年,改扶風郡為秦國,治所在池陽。晉惠帝元康中,分池陽西部之地,再置好疇縣,治城在秦漢時好疇故城南2里處,屬秦國改置之京兆郡管轄。東晉、十六國(317~420),呈割據局面。這一時期,行政制度無常,好疇縣曾一度撤銷。乾地先後歸前秦、後秦等國統轄。
南北朝(420~589),乾地屬北魏、西魏、北周轄區。北魏太武帝始光時(424年後),改池陽為寧夷縣(兼有今縣東境部分地方),屬雍州咸陽郡,而復設立好疇縣為扶風郡治。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分好峙縣西部置漠西縣,以縣境在漠谷河以西而得名。
西魏時,分咸陽郡地置寧夷郡、寧夷縣屬之。好疇縣、漠西縣統屬武功郡(扶風郡廢)。此時乾境仍分屬三縣。北周武帝建德二年(573)以前,寧夷郡曾改置為秦郡,寧夷縣仍歸其所轄,好疇、漠西縣屬武功郡未變。建德二年(573),撤銷秦郡,並入咸陽郡,寧夷縣即屬咸陽郡。建德三年(574),並好畤入漠西縣,漠西縣再屬扶風郡。
隋(581~618),文帝開皇十凱察七年(597),改漠西為上宜縣(上宜兼有今永壽縣境地)。十八年(598),改寧夷為醴泉縣(仍兼有今縣東境之地),並分上宜置好疇縣。此時乾地仍分屬三縣,隸屬京畿之雍州(咸陽、扶風等郡廢後所置)。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復廢好疇,並入上宜縣。是時乾境東歸醴泉縣,西屬上宜縣,隸雍州改置之京兆郡。
唐(618~907),高祖武德二年(619),分醴泉置好疇縣,治城在今縣東北6里許隋太子庄陵城。宋《長安志》載,在奉天西北6里,故址無考。太宗貞觀元年(627),稷州廢,好疇又隸屬雍州。貞觀八年(634),廢上宜入岐州之岐陽縣。貞觀二十一年(647),撤銷好疇、岐陽,復置上宜縣。
五代(907~960),道一級廢。後梁太祖開平元年(907),又升乾州為威勝軍,領奉天、好疇等五縣,上屬京兆府改置之雍州。後唐庄宗同光元年(923),裁威勝軍,復為乾州,領奉天一縣,隸復置之京兆府;好疇縣別屬鳳翔府。明宗長興元年(930),好疇亦歸屬京兆府。後晉、後漢、後周,沿用前代建置。
北宋(960~1127),北宋初年至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奉天縣仍隸屬乾州,好疇伍則縣仍歸京兆府,由至道三年(997)所置之陝西路統管。熙寧三年(1070)乾州廢,奉天、好疇均隸永興軍路。熙寧五年(1072),於奉天縣置醴州,領一縣,好疇縣改隸鳳翔府。神宗元豐元年(1078)醴州廢,奉天還隸京兆府。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復置乾州,領奉天、好疇縣。隸屬鳳翔府未變。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乾州更名醴州,上隸環慶路,下轄奉天、好疇、永壽、武功、醴泉五縣。
金(1128~1227),太宗天會六年(1128),金奪取陝西諸州縣。天會八年(1130),金將婁室克邠州,醴州降,後與宋在此周旋十多年始定。金初,置京兆府路,醴州屬之。金完顏亮天德三年(1151),復改醴州為乾州,領奉天、好疇、醴泉、武亭(武功)四縣(是時永壽屬邠州)。
元(1271~1368,1271年前稱蒙古),太祖鐵木真二十二年(1227),滅西夏,乾州歸蒙古。忽必烈至元元年(1264)到至元二十一年(1284),先後撤銷奉天、好疇兩縣,其境域並入乾州,州牧親民自此始。是時,永壽復歸乾州,州亦領轄三縣:永壽、醴泉、武功。乾州在元仁宗(1312)前,上隸陝西行中書省安西路;仁宗後,歸屬安西路改置之奉元路。
明(1368~1644),太祖洪武二年(1369),改奉元路為西安府,乾州屬之,州仍領三縣。嘉靖三十八年(1559),割醴泉縣直屬西安府。從此乾州只領永壽、武功二縣。
清(1644~1911),初沿明制。於清雍正三年(1725),乾州直屬陝西布政使司,故稱「直隸州」,仍轄永壽、武功二縣。
中華民國2年(1913),改乾州為乾縣,隸屬關中道,不再轄永壽、武功二縣。民國16年(1927)國民政府成立,廢道,乾縣直屬陝西省政府。民國26年(1937)設立行政督察區,乾縣隸屬陝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在彬縣)。民國30年(1941),乾縣由二等縣編為三等縣。
1949年5月,乾縣解放,歸屬陝甘寧邊區彬縣分區。1950年5月,陝西省整編為九個專區,乾縣劃歸寶雞專區。1956年10月,撤銷寶雞專區,改由省直轄。1959年1月,乾縣、永壽、禮泉三縣合一,縣名乾縣,直屬省轄。1961年10月,恢復原三縣舊制,乾縣改屬咸陽專區。1968年9月改專區為地區,歸屬未變。1984年,實行市管縣,咸陽地區改置為咸陽市,乾縣為咸陽市管轄。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_oiKlz48-h7un_S9l2JMLzm-oIyCisWhp_fkAMSFYS7_Oug0MvVNXLjER0zST3qL

8. 中國歷史上四大美女都是怎麼死的

一、西施 先說第一美女西施,關於西施的下落和結局,後世有各種各樣的傳說。而在《史記》這部具有權威性的史書里,盡管有范蠡的詳盡記載,卻找不到有關西施的只言片語,難解的謎團讓人倍感缺憾。就連東漢人所寫的《越絕書》也只是略有所述:「西施,亡吳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吳越春秋》更是一筆帶過:「吳王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娛樂第一播報 http://yldybb.netsh.com.cn 】 西施絕色於世,范蠡更不是平凡之輩,後因「齊人聞其賢,以為相。」他卻再不願涉足政壇和宦海,於是「盡散其財」,又攜西施去了陶(今山東定陶),並再次改名換姓為陶朱公。范蠡在定陶再次創下蓋世的家業,《史記集解》說他當時擁有家產萬萬:「居無何,則致貲累巨萬。」 以上所說,一些古詩詞也曾道及,如蘇東坡的「五湖問道,扁舟歸去,仍攜西子。」 可是,關於西施的下落,也不乏另外的說法,像《墨子.親士篇》中就有這樣的論述:「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無疑是說這些人都是「死其所長」,因各自的所長招致相同的禍害。西施就是因其美貌而被沉入江底遇害的。而當時的背景是:本來並不強盛、連年戰敗的越國,終於靠美人計等謀措挫敗消滅了原本強大的吳國,越王勾踐曾說:「亡吳之功,西施當屬也。」認為吳國的滅亡源於吳王夫差沉湎於西施的美色,為了避免西施的美色反過來殃及越國,他便翻臉無情、恩將仇報,賜西施沉江而死。這種說法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持這種觀點的還有唐代詩人皮日休,他在詩中描寫道:「不知水葬沉何處,溪月彎彎欲笑顰。」亦推測西施是沉江而死的。 還有一種說法,那就是一些話本和戲劇中所演繹的情節:西施雖助越國滅掉了吳國,可她內疚於對不起吳王夫差,在一種異常矛盾的心理中自縊於人去樓空的蕭蕭吳宮...... 二、王昭君 王昭君離開漢宮一年之後,為呼韓邪生下一個兒子。可是,風燭殘年的呼韓邪在她嫁到匈奴的第三個年頭(也就是公元前31年)磕然去逝,剛過上兩年錦衣玉食、天倫之樂安逸生活的王昭君,在二十四歲時就成了寡婦。而更難讓王昭君接受的是,按照當時的胡俗,她應再轉嫁給呼韓邪前妻的兒子--已繼承王位的復株累單於雕陶莫皋。無以改變自己命運的王昭君,只好屈尊胡俗,並為原是子輩現為夫君的復株累單於生下兩個女兒。十一年以後的漢成帝鴻嘉元年,雕陶莫皋也英年早逝,命運多舛的王昭君時年三十五歲,正值豐滿成熟的盛年。王莽篡奪西漢的政權後,匈奴單於硬是不承認他這個非劉氏後裔的帝王。匈漢關系一度緊張、惡化,甚至烽煙漫卷、戰事迭起。回天無力的王昭君,目睹自己「捐軀報主」、傾盡心血才換來的和平安定遭到破壞,心靈受到沉重的打擊。便在喚天天不應、呼地地不靈的失意絕望中暴疾而終......【娛樂第一播報 http://yldybb.netsh.com.cn 】 有關王昭君的結局,有各種各樣的說法。 馬致遠的《漢宮秋》演繹王昭君念念不忘漢元帝,不甘嫁給呼韓邪,出雁門關就投江自盡了。其實,這是劇作家特立獨斷的筆觸,隱含著馬致遠對那個時代、對元蒙羌胡的藐視、嫌惡和偏見。 《樂府詩集》引《漢書.匈奴傳》中的記載,則把昭君的死歸咎於復株累單於的逼婚,說昭君對不分輩分、有亂倫之虞的「胡俗」深惡痛絕,為了保持一個漢家女人的清白而飲鴆自殺。其實,這也是宋人特別看重名節、因循恪守貞操觀念的真實寫照。 歷代著述多把昭君出塞和親之事看作悲劇。早在晉代,就有人持這種觀點,像石崇的《王明君辭》: 我本漢家子,將適單於庭。辭決未及終,前驅已抗旌。 仆御涕流離,轅馬為悲鳴。哀郁傷五內,泣淚沾朱纓。 行行日已遠,遂造匈奴城。延我於穹廬,加我閼氏名。 殊類非所安,雖貴非所榮。父子見凌辱,對之慚且驚。 殺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苟生亦何聊,積思常憤盈。 願假飛鴻翼,棄之以遐征。飛鴻不我顧,佇立以屏營。 昔為匣中玉,今為糞土英。朝華不足歡,甘與秋草並。 傳語後世人,遠嫁難為情。 還有李白的:「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杜甫的:「畫圖省織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另有:「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燕支常寒雪作花,娥眉憔悴沒胡沙。生泛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娛樂第一播報 http://yldybb.netsh.com.cn 】 這些詩句各自洋溢著深切透懷的悲劇色彩,無不對昭君出塞寄於無限的悲憐、同情和哀嘆。似乎王昭君的出塞完全出於無奈和被動,是男權政治的犧牲品、是男系社會對女性人格的肆意踐踏和殘害。不過,要真是這樣,不憨不傻的王昭君又何必主動的「請掖庭令求行」呢? 三、貂嬋 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嬋,正史上卻沒有任何記載,她只是頻頻粉墨登場於文學名著和民間傳說中。《三國演義》就對她進行了生動細致、曲折離奇的描寫和刻畫,成為該名著的一枝奇花、一大亮點,再加上戲曲故事、民間傳說的進一步渲染,美女貂嬋終成為婦孺皆知、家喻戶曉的傳奇式人物。據有關歷史學家考證,她本名任紅昌,出生在並州郡(現忻州)的木耳村,十五歲時被選入宮,成為一個干雜活的宮女,專司看管貂嬋冠(漢代侍從們的帽飾),不知她名字的官員們就借稱她為「貂嬋」,後人就沿襲了下來。 漢朝末期,宮廷大亂,流浪出宮的貂嬋被王允(東漢太原祁縣人,原為郡吏,靈帝時任豫州刺史,獻帝即位後任司徒)收為義女。有一次,貂嬋在王府的後花園里祈星拜月時,正好有一片流雲遮住了月亮,看上去就像是月亮躲進了雲層。這巧合的一幕正好讓王允看到了,他就打趣道:「嬋兒的容顏足可閉月也!」這就是「閉月」之說的由來。 董卓(東漢隴西臨洮人,本為涼州豪強,靈帝時任並州牧)專權後,王允為了鏟除董卓,便說服貂嬋用美人計挑起呂布(東漢末期五原九原--今內蒙包頭人,原為並州刺史丁原的門客,後投奔董卓)與董卓的矛盾,借呂布之手殺了董卓。據《後漢書.呂布傳》記述:「卓以布為騎都尉,誓為父子,甚愛信之。常小失意,卓拔戟擲之,布拳捷得免。布由是陰怨於卓。卓又使布守中閣,而私與傅婢情通,益不自安......」這段記載,其實就是戲曲傳說中的鳳儀亭擲戟的由頭。從這里也可看出,貂嬋是先成為董卓的婢女,然後又與呂布「私通」,從而挑起他們之間的矛盾的。 再後來,順水推舟,貂嬋便成了呂布的愛妾,直到呂布被曹操所殺。據《三國志.呂布傳》(引注《英雄記》)記述:「布見備甚敬之,請備於帳中坐婦床上,令婦向拜,酌酒飲食。」另載:「建安元年六月,夜半時......布不知反將為誰,直牽婦,科頭,袒衣,相將從溷上排壁出......」還有:「布欲令陳宮、高順守城,自將騎斷太祖糧道,布妻謂曰:『宮、順素不和,將軍一出,宮、順必不同心共守城也,如有蹉跌,將軍當於何自立乎?妾昔在長安,已為將軍所棄,賴得龐舒私藏妾身耳,今不須顧妾也。』布得妻言,愁悶不能自決。」據說文中多處提到的那位「科頭,袒衣」的呂布之妻,就是貂嬋。【娛樂第一播報 http://yldybb.netsh.com.cn 】 曹操在白門樓殺害呂布時,留下了貂嬋的活口,先是安撫下屬,把貂嬋作為禮物許給了愛將秦宜祿,後又惜於貂嬋的美貌愛不釋手,從而引起一系列矛盾。據《三國志.關雲長傳》(引《蜀記》)載:「曹公與劉備圍布與下邳,雲長啟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臨破,又屢啟於公,公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雲長心不自安......」結果,為了消除隱患,性情耿直而剛烈的關雲長,竟然把貂嬋給殺了。元人雜劇《關公月下斬貂嬋》就是以此演繹而成的。 至於貂嬋的最後結局,史學界和民間都是眾說紛紜、不一而足的,有的說呂布被殺後,貂嬋為了不禍及桃園三兄弟,「引頸祈斬」、撲劍自刎了;有的說她做了尼姑,孑身以終...... 四、楊貴妃 安史之亂,六月十四日中午,唐玄宗一行逃至馬嵬坡後,積怨頗深、一時暴怒的士兵們就射殺了曾不可一世的楊國忠,並支解了他的屍首。接著又誅殺了楊國忠的兒子。一片混亂中,楊貴妃的兩個姐姐秦國夫人、韓國夫人也被亂軍所殺。驚慌失措、萬般無奈的唐玄宗親自走出驛館,出面調停、安撫軍士們,仍不管用,群情激憤的將士們呼聲震天、圍而不去。對於這一事件,《資治通鑒》(卷二一八)是這樣描述的:「軍士圍驛,上聞喧嘩......使高力士問之,玄禮對曰:『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當自處之。』入門,倚杖頓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錄韋諤前言曰:『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高力士曰:『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輿屍置驛庭,召玄禮等入視之。」就這樣,一代絕色美女終被對自己曾經信誓旦旦的君王所負,斷然賜死,成為政治旋渦的填堵物、犧牲品。真是危難之際見郎心,自古紅顏多薄命啊! 楊玉環接到賜死旨意時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可是,此時此刻,誰也救不了她了。真難想像,她是如何無語凝咽、悲憤交加的隨高力士(一說是被高力士牽著)來到一座破舊的佛堂,而絞縊身亡的。又由於唐玄宗一行急著出逃,就把楊貴妃的屍體草草的埋葬在馬嵬坡的荒草叢中。持這種看法的,有《舊唐書.楊貴妃傳》、《資治通鑒.唐紀》等。而有些書籍描繪的就更細致,《唐國史補》里記述高力士把楊貴妃縊死於佛堂的梨樹下;樂史的《楊太真外傳》也說,唐玄宗與楊貴妃訣別時,貴妃「乞容禮佛」,高力士就把貴妃縊死於佛堂前的梨樹之下雲雲。關於這一點,近代學者陳寅恪曾在他的《元白詩箋證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樂史謂妃縊死於梨樹之下,恐是受香山『梨花一枝春帶雨』句之影響。

9. 歷史上虞姬是怎麼死的 虞姬為何不是四大美女之一

虞姬是怎麼死的一直是個謎,對於歷史上聞名的霸王項羽大家都非常的熟悉,而他的妻子虞姬也是一位非常令人佩服的女子,都說虞姬是一位角色美人,和古代四大美女不相上下,那麼虞姬究竟有多美呢?這位美女在項羽死後有是怎麼生活的呢?

虞姬和項羽的故事

在歷史上並沒有記載虞姬和項羽的相遇過程,只知道虞姬的是個非常美麗善良的女子,在古代因為她擅長歌舞,才藝出眾,被大家稱為虞美人。虞姬和項羽的相識雖然沒有紀錄,可是虞姬在項羽最困難,面對四面楚歌的時候,都一直陪在他身邊,不離不棄。

虞姬為何不是四大美女之一

在歷史上有四大美女是我們知道的,其實虞姬和這四大美女中任何一人相比都不差,甚至比她們還要美麗。可是為何這么美的一個女子卻不能夠成為四大美女之一呢?原因是因為古代的四大美女都和帝王和國家興亡有關,而虞姬只是霸王項羽的一個妻子,項羽並非帝王,虞姬也不是決定一個國家興衰的因素,只是一個普通的擁有美貌的女人。

虞姬怎麼死的

虞姬的死一直是大家猜測的,在項羽死後,對於虞姬的去處有很多的說法,有人說是在項羽死後,為項羽殉情了。也有人說在項羽死前,就將她親手殺害並且埋葬了。還有人說在項羽死後,虞姬就被漢王劉邦帶走了,都知道劉邦是個好色之人,虞姬又那麼漂亮,不忍殺她,將她帶回自己的後宮也是正常。究竟在項羽死後,虞姬是怎麼死的?至今都是一個不解之謎。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哪個美女埋葬在乾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婚姻法律師有哪些 瀏覽:482
先秦諸子散文中以什麼援引神話故事最多 瀏覽:508
膠東與蘇北哪個經濟發達 瀏覽:981
女人在婚姻中最容易犯的病是什麼 瀏覽:985
事業單位職工辭職是怎麼規定的 瀏覽:4
婚姻要靠自己經營什麼意思 瀏覽:12
安徽事業單位聯考分數多少進面 瀏覽:155
美女特警追捕罪犯3年是什麼電影 瀏覽:423
用擬人寫愛情是什麼 瀏覽:978
健康碼添加快捷指令怎麼搜不到 瀏覽:572
健康寶綠碼怎麼才能變 瀏覽:456
精衛填海事什麼故事 瀏覽:624
幸福工廠傳送帶分離器怎麼用 瀏覽:564
婚姻中的疲軟期怎麼辦 瀏覽:444
浙江麗水哪裡有美女 瀏覽:718
如何講故事哄老婆睡覺 瀏覽:430
今年的婚姻法離婚有什麼條件 瀏覽:393
幸福世嘉產品保底結算利率是多少 瀏覽:942
事業單位怎麼開車 瀏覽:802
為什麼叫做靈異故事 瀏覽: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