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項羽舉鼎這個故事是怎麼來的誰能詳細說下
項羽舉鼎的故事有兩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是:
秦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涌,24歲的項羽和叔父項梁在江南起兵。為了擴大力量,項梁派項羽去聯絡桓楚一起反秦。
桓楚趾高氣揚地說:你能敵萬人,我們就服你,院中有一大鼎,足千斤,你能舉得起嗎。項羽先讓桓楚手下4名健壯的大漢一起舉鼎,然而大鼎卻像生了根似的絲毫未動。
然後,他自己撩起衣襟,大步走到鼎前,握住鼎足,運起力氣大喝一聲起,生根似的大鼎被高高舉起,而且三起三落。於是,桓楚滿口答應,合兵與項羽一起起義。
第二個版本是:
少年時代的項羽一次路過沭陽虞家溝,在一個池塘邊看到一群採摘菱角的女孩在打鬧嬉戲。突然,哎呀一聲,其中一人落入水中。
項羽縱身跳入水中,將落水的姑娘救了起來,這個姑娘就是虞姬。項羽走後,虞姬的心裡一直掛念著這位不知姓名的救命恩人,她請求哥哥去打聽。
有一天虞姬的哥哥去趕宿遷的廟會,廟里有個千斤銅鼎,好多人上前去試,都沒搬動半分。有一個青年竟然能將銅鼎舉過頭頂。虞姬的哥哥見這位舉鼎人很像妹妹描述的救命恩人,就向別人打聽。
後來,虞姬的哥哥到梧桐巷找到了項羽,二人一見如故,相見恨晚。臨別時,他邀請項羽到家中做客,虞姬發現哥哥領來的小夥子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恩人,四目相對,驚喜萬分。
虞姬父母見他倆郎才女貌,天生的一對,心下也就喜歡,便擇了吉日讓二人完了婚。項羽舉兵反秦後,虞姬的哥哥成了項羽手下的大將,虞姬也跟隨項羽南征北戰,二人形影不離,恩恩愛愛。
(1)美女霸王舉鼎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在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記載的書中,項羽得到了他最大的褒獎,但是成王敗寇項羽在歷史上就是相當於漢朝的反賊。
但是在秦末時期,群雄逐鹿中原項羽就是當時無敵的存在。項羽在垓下被劉邦十幾萬大軍團團圍住,不但兵少而且糧草也不夠,所以項羽只帶著800騎兵突圍。
劉邦發現時派灌嬰率領5000騎兵追擊項羽。最後把項羽逼到了烏江邊上,項羽在河邊碰到了烏江亭長,亭長勸項羽回到江東東山再起,但是項羽認為自己愧對江東父老,最後面對漢軍一口氣殺了幾百人,揮劍自刎。
『貳』 鴻門宴傳奇完整劇情
劉邦和項羽爭地盤,進咸陽之前,因楚懷王的一句「進咸陽者得秦王」,所以項羽故意借護送虞姬之名支走劉邦。但路上在劉邦部下的慫恿下,劉邦決意趕在項羽之前智取咸陽。後來劉邦成功了
然後項羽得知了,懷恨在心,一方面去行刺楚懷王,一方面想借鴻門宴鏟除劉邦。
張良也向劉邦分析,不宜和項羽冊漏硬拼,劉邦只得退出咸陽,回師霸上,更知道自己軍力不及於項羽四十萬大軍,劉邦更把在咸陽所得一切,原封不動的送到項羽營中,更說願讓項羽稱關中王。
范增已覺出劉邦必成大器,便命項羽設下「鴻門夜宴」一心誅除劉邦,但此事為項伯知悉,項伯竟顧念和張良故人之情,向劉邦大軍報訊,劉邦知道這鴻門宴是去不得的凶險之地,但張良卻表示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條,赴會也許能有生機,劉邦無奈只得應約前往。
劉邦得知此事,托韓信去保護楚懷王,以此得到楚懷王聖旨的相救,劉邦才在鴻門殿倖免於難
劉邦雖在鴻門殿保護了自己的命,卻失去軍師張良,張良假意跟隨項羽。
范增被項羽流放,臨走之前給項羽一錦襄,其實森蔽這時范增已經知道項羽必敗,而劉邦會看到這個錦囊,錦囊里說韓信和張良等人都是范增的「卧底」,劉邦真的相信了,所以才會殺了韓信,殺了蕭何,還想殺張良。
導演李仁港搜集了很多關於劇中人們穿戴的資料,他對美術製作要求嚴謹,甚至親自動手上陣。由於故事中部分角色穿戴的衣服比平民的顏色要多一些,所以他准備了淺粉、淺藍、藍綠作為主色刷在一塊大的布上,然後用金色作為輔色來襯托衣服的花哨,但是整體圖案風格卻統一而簡潔。
除了片中州春爛服裝外,很多道具和宮殿的原圖也由李仁港自己把原圖畫出來,然後交到設計師手裡再用電腦把圖做出來。而劇中的盔甲全部採用純手工製作,戲服更是一針一線縫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