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關墨西哥女畫家佛里達的介紹
弗瑞達1907年生於墨西哥城,是家裡的第三個女兒。她父親是一位有匈牙利猶太血統的攝影師,生於德國;母親則是西班牙與美國印第安人的後裔。她的一生長時間受到身體損傷的侵害。6歲時就得小兒麻痹,從此成敏旅了拐子。然而,少年時期的弗瑞達是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假小子,這也使得她父親特別鍾愛於她。父親對於她的教育有著開明的理念,1922年時將她送進Preparatoria就讀,這是一所墨西哥最好的預備學校,當時才剛剛開始招收女生,弗瑞達就是2000男生中35位女生其中之一。也就是在這所學校里弗瑞達認識了她將來的丈夫迭戈.里維拉(Diego Rivera),他是墨西哥壁畫運動三傑之一,當時剛從法國回來,受託在此做壁畫。弗瑞達深深被他吸引了,由於不知道如何面對突然降臨於她的感情,她就戲弄他,和他開玩笑,並試圖激起畫家妻子的嫉妒。1925年,弗瑞達經歷了一生最大的一次事故,這件事改變了她的命運。9月17日,弗瑞達乘坐的巴士與一輛電車相撞,她的脊椎被折成三段,頸椎碎裂,右腿嚴重骨折,一隻腳也被壓碎。一根金屬扶手穿進她的腹部,這次事故使她喪失了生育努力,並且一生都要與銘心的痛苦為伴,盡管她花了很長時間才能正視這一切。她後來以典型的黑色幽默方式描繪這次使她失去了生育能力的事故:「讓我失去了童貞」。多年以後,她當年的男朋友回憶起來仍是不寒而慄:「劇烈的沖撞撕開了她的衣服。車上有人帶著一包金粉……那金粉撒滿了她血淋淋的身體。」整整一個月,她渾身打滿了石膏,躺在一個棺材一樣的盒子里,沒有人會相信她會活下來。1926年,在病癒過程中她畫了第一張自畫像,從此她開始以繪畫記錄自己和生活與情感。1928年弗瑞達再次遇到婚姻剛剛破裂的里維拉。他們發現除了相同的政治觀點外(此時他們共產主義的積極支持者),兩個人還有如此多的共同之處,於是在1929年8月正式結婚。弗瑞達後來說:「我一生經歷了兩次意外的致命打擊,一次是撞倒我的街車,一次就是遇到里維拉。」由於墨西哥的政治氣候對於左翼同情者來說逐漸惡化,許多壁畫項目被迫停止,1930年,里維拉夫婦來到美國,先到San Francisco,然後又到紐約舉辦由當代藝術博物館組織的Rivera回顧展。在這一時期,弗瑞達僅被看作一位偉大畫家的迷人陪襯,然而情況很快發生了變化。1932年,里維拉受託為底特律博物館創作壁畫,而在此期間弗瑞達流產了。休養中弗瑞達畫了《底特律的流產》,首張真實而敏銳的自畫像。她從此發展出來的風格完全不同於她的丈夫,主要從墨西哥民間藝術以及小型祭壇畫中汲取營養,而里維拉對此表示理解和尊敬。自此弗瑞達著手於一系列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藝術形式的創作,它們庄嚴地表現著女性真實、現實、殘忍、苦楚的品質。以前還從來沒有人像弗瑞達一樣將如此痛楚的詩歌寫在油畫的畫布上。她至少經歷了32次大小手術。她有整整一年躺在床上一動不能動。在此期間,她就穿著由皮革、石膏和鋼絲做成的支撐脊椎的胸衣這對夫婦於1935年返回墨西哥,之後里維拉與弗瑞達的妹妹開始偷情。雖然最終他們停止了爭吵,但此事成為二人關系的轉折點。里維拉從未忠情於任何女子,弗瑞達也從此與眾多男女開始了紛繁復雜的戀情關系。其中有一位是超現實主義者布雷東。他1938年到墨西哥,他驚訝於這個國度,稱之為「自然的超現實主義國家」,並且驚訝於弗瑞達的繪畫。部分由於他的原因,弗瑞達於1938年末在紐約舉辦展覽,布雷東親自寫前言。展覽獲得巨大成功,半數作品售出。1939,布雷東又建議在巴黎再舉行一次展覽。這次展覽在商業上不是很成功,但評論非常好。盧佛宮收藏了一張,而且獲得了來自康定斯基和畢加索的贊揚。然而弗瑞達非常不喜歡她稱之為「一幫母狼的瘋狂兒子」的超現實主義者,她說:「他們認為我是個超現實主義者,但我不是。我從來不畫夢境,我話的是自己的現實。」40年代早期,弗瑞達與里維拉離婚,原因至今是個迷,盡管他們還成雙入對出入與公眾場合。不到兩個月,他們又在美國復婚。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里維拉認識到弗瑞達的健康將無情地惡化,一定需要有個人來照顧她。這位墨西哥女畫家,「折翼的天使」在生命中最後一年才舉辦了首次個展。那時她已一身傷殘,躺在一張五彩斑斕的大床上被抬進畫廊。她粲然一笑:「請注意,這具屍體還活著。陸歷」她的周圍簇擁著無數的崇拜者——當然,這是2002年威尼斯開幕片《弗里達》里的情景,遠不能概括真實的早拿搜弗里達一生的風光與苦痛。
然而,這個特立獨行的女人是註定要引人注目的。她那絢麗的墨西哥頭飾下兩道幾乎連成一線的濃眉,已成為她獨特的標志。眾多有名的男女情人和仰慕者、數不清的風流故事,也使她聲名遠播。在社交場上,弗里達總是最出風頭的。她喜歡喝龍舌蘭酒,舉辦狂歡的宴會,不停地說臟話,和女人擁吻跳舞。她到巴黎時,畢加索宴請她,還登上了《Vogue》的封面。然而,痛苦還是不依不饒地吞噬著她的生命。在她開完第一次畫展後,由於軟組織壞死,弗里達不得不截去膝蓋以下的右腿。她情緒也變得極端憂郁,好幾次試圖自殺。她的日記里最後的話是:「我希望離世是快樂的,我不願意再來」。
弗瑞達受到組織壞死的威脅,對右腿膝關節以下進行了截肢,這對於一個精心營造自我形象的人來說無疑是個致命打擊。她嘗試著用假腿走路,甚至還在朋友的慶典上跳舞。但是終點臨近了。1954年7月,她最後一次在抗議打倒瓜地馬拉左翼總統Jacobo Arbenz的共產主義遊行中公開露面,之後不久便在睡夢中死去,似乎是窒息而死。很多與她親近的朋友都懷疑她是自殺。她在最後的日記上寫著:「我希望死是令人愉快的,而且我希望永不再來。——Frida.」
❷ 國外畫植物的女畫家。
法國樸素派的女畫家薩賀芬。。。
1864年,薩賀芬(Séraphine)出生在瓦茲河畔的奧維爾,父親是名鍾表匠,母親是牧羊女,她的童年基本上都是在牧場和學校里度過。
1882年後,薩賀芬便長住在桑利斯(Senlis)小鎮,成為專門幫人做清潔的鍾點工,同時身兼數份幫佣。
花開花落,孤獨依舊升悉,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1912年,德裔藝術收藏家威廉伍德先生(Wilhelm Uhde),出現在薩賀芬的生命中。這個男人,是最早一批收藏Pablo Picasso和George Braque作品的鑒賞家之一,他對Henri Rousseau的早期藝術事業也有極大影響。住在Senlis的那段時間,一直推行「樸素藝術」(Naive Art)。那天,他發現了薩賀芬的畫作,驚為天人,開始大力鼓勵薩賀芬創作,並買下了她的全部畫作,決定要為她舉辦一次畫展。
但,生不逢時,這樣的好景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止了。伍德敏感的身份使他不得不臨時逃難,離開法滑笑睜國。走之前他囑咐薩賀芬:「你要一直畫下去。」
在戰亂中,伍德遺失了薩賀芬所有的收藏。而薩賀芬,則失去了工作,靠著積蓄和別人的救濟度日。
一貧如洗的薩賀芬,卻仍然躲在自己的世界裡瘋狂地繪畫,用創作渡過混亂的戰局。
花開花落,一年又一年。
轉眼到了1927年,伍德再度故地重遊桑利斯,驚訝地在當地小畫展上看到了薩賀芬的大幅作品,技巧比以前更純熟了。他以為她死了,但是她卻不屈不撓地活了下來,並且繼續作畫。
當伍德找到了薩賀芬的住所,大門緊閉,門把手上掛著「薩賀芬小姐在忙,請勿打擾」的字條。伍德輕扣門扉,薩賀芬出來只說信歲了一句:「你回來了。」語調平淡,卻隱含深情,薩賀芬眼神清澈,回報伍德一個天真的笑。。。。
❸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女畫家
1.方君璧——(1898—1986年),女,福建閩侯人。中國二十世紀初為數不多的女性畫家之一。出生於名門望族,曾經留學法國,在巴黎期間其作品《吹笛女》作為第一位中國女性畫家的作品入選「巴黎美術展覽會」。1984年巴黎博物館為她舉辦了「方君璧從藝六十年回顧展」,給予這位在巴黎起步的東方女畫家的業績以充分的肯定。被譽為「東方傑出的女畫家」。代表作品《吹笛女》、《拈花凝思》等。
2.伊麗莎白·路易絲·維熱·勒布倫(ElisabethLouiseVigee-LeBrun)——1755年出生於法國,學肖像畫成名後,被選為法蘭西皇家繪畫雕塑學院院士,1842年在巴黎逝世。在國外,許多著名的藝術院校都聘請她為「榮譽教師」她是法國最傑出的女畫家。代表作品《畫家和她的女兒》。
3.喬治亞·歐姬芙——出生於1887年的11月15日,被稱為美國畢加索,20世紀藝術大師之一,她的作品大多以花朵、海螺、岩石紋理為主,在同色調中富有細微的變化,產生出來富有韻律感的畫面。代表作品《曼陀羅/白花1號》。
4.瓊安·米契兒——美國第二代抽象畫代表畫家,曾和德庫寧與克萊因學習過繪畫。米契兒被稱為被嚴重低估的女畫家,她的作品一直被德庫寧和波洛克所掩蓋。不過近幾年,人們又重新認識到了這位富有才華的藝術家,她被認為是所有女畫家中拍賣總價格最高的畫家。代表作品《無題》。
5.貝爾特·莫里——索先後從師著名的風景詩人柯羅和印象派代表畫家馬奈,後與莫奈、塞尚結識,在1847年組成了印象派,莫里索成為印象派創始人之一,也是其中最出色的女畫家。
她曾經在成名時感嘆:「畢竟,女人在生活中的職業還是生兒育女。」我們都可以想像的到,在社會各個時期,女性想成為一名出色的畫家,要遭遇的偏見和反對太多太多了。代表作品《午餐後的閑談》。
方君璧(1898—1986年),女,福建閩侯人。中國二十世紀初為數不多的女性畫家之一。出生於名門望族,曾經留學法國,在巴黎期間其作品《吹笛女》作為第一位中國女性畫家的作品入選「巴黎美術展覽會」。1984年巴黎博物館為她舉辦了「方君璧從藝六十年回顧展」,給予這位在巴黎起步的東方女畫家的業績以充分的肯定。被譽為「東方傑出的女畫家」。代表作品《吹笛女》、《拈花凝思》等。
方君璧,福建閩侯人。出生於名門望族,方家啟蒙得先,家長送君璧的六兄聲濤、七兄聲洞、七姐君瑛、四嫂曾醒四人留學日本。
君璧誕生那年,戊戌變法失敗,兩年後,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古老的中國在風暴中進入二十世紀。在這生死存亡之際,方家姐弟毅然投身革命,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方君瑛25歲,為人正直,深受孫中山器重,被選任同盟會暗殺部部長。辛亥年(1911年)三月,方聲洞結合革命黨人潛入廣州起義,事敗,聲洞率隊沖鋒,中彈身亡,葬於黃花崗,為七十二烈士之一。
過半年,武昌起義,各省紛紛響應,清帝被迫退位,民國成立。革命成功之後,方君瑛、曾醒無意當官,申請官費前往法國留學。曾醒遂帶其十弟仲鳴、君瑛帶其十一妹君璧同行。時1912年,曾仲鳴16歲,方君璧14歲,到法國留學。
二十年代的中國,在社會上嶄露頭角的女性畫家真是微乎其微,方君璧是當時極少數(僅有關紫蘭、蔡威廉、潘玉良等幾位)之一。
方君璧《吹笛女》
1924年 布面油畫73x1475px簽名:Fantchunpi 君璧 1924
此作品是至今中國藝術市場中出現的、方君璧創作年代最早、同時也是方君璧藝術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件作品,是中國藝術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吹笛女》作為方君璧最富盛名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眾多的藝術史書籍中被收錄,同時也多次在博物館主題展和其回顧展中亮相。1978年,香港大學為慶祝藝術系的成立而舉辦「方君璧作品精選展」,《吹笛女》在其中,並在展覽名單中排列第一的位置。
此畫亦在1984年法國賽努奇博物館舉辦的「方君璧從畫六十年回顧展」中展出,並收錄在展覽畫冊中。2011年9月,參加由巴黎博物館協會和賽努奇博物館主辦的、全面展示在法國活躍的中國藝術家的大展「巴黎的華人藝術家」中,《吹笛女》再次與大眾見面。
❹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女畫家
1.方君璧——(1898—1986年),女,福建閩侯人。
中國二十世紀初為數不多的女性畫家之一。
出生於名門望族,曾經留學法國,在巴黎期間其作品《吹笛女》作為第一位中國女性畫家的作品入選「巴黎美術展覽會」。
1984年巴黎博物館為她舉辦了「方君璧從藝六十年回顧展」,給予這位在巴黎起步的東方女畫家的業績以充分的肯定。
被譽為「東方傑出的女畫家」。
代表作品《吹笛女》、《拈花凝思》等。
2.伊麗莎白·路易絲·維熱·勒布倫(ElisabethLouiseVigee-LeBrun)——1755年出生於法國,學肖像畫成名後,被選為法蘭西皇家繪畫雕塑學院院士,1842年在巴黎逝世。
在國外,許多著名的藝術院校都聘請她為「榮譽教師」她是法國最傑出的女畫家。
代表作品《畫家和她的女兒》。
3.喬治亞·歐姬芙——出生於1887年的11月15日,被稱為美國畢加索,20世紀藝術大師之一,她的作品大多以花朵、海螺、岩石紋理為主,在同色調中富有細微的變化,產生出來富有韻律感的畫面。
代表作品《曼陀羅/白花1號》。
4.瓊安·米契兒——美國第二代抽象畫代表畫家,曾和德庫寧與克萊因學習過繪畫。
米契兒被稱為被嚴重低估的女畫家,她的作品一直被德庫寧和波洛克所掩蓋。
不過近幾年,人們又重新認識到了這位富有才華的藝術家,她被認為是所有女畫家中拍賣總價格最高的畫家。敗喊
代表作品《無題》。
5.貝爾特·莫里——索先後從師著名的風景詩人柯羅和印象派代表畫家馬奈,後與莫奈、塞尚結識,在1847年組成了印象派,莫里索成為印象派創始人之一,也是其中最出色的女畫家。
她曾經在成名時感嘆:「畢竟,女人在生活中的職業還是生兒育女。」我們都可以想像的到,在社會各個時期,女性想成為一名出色的畫家,要遭遇的偏見和反對太多太多了。
代表作品《午餐後的閑談》。
方君璧(1898—1986年),女,福建閩侯人。
中國二十世紀初為數不多的女性畫家之一。
出生於名門望族,曾經留學法國,在巴黎期間其作品《吹笛女》作為第一位中國女性畫家的作品入選「巴黎美術展覽會」。
1984年巴黎博物館為她舉辦了「方君璧從藝六十年回顧展」,給予這位在巴黎起步的東方女畫家的業績以充分的肯定。
被譽為「東方傑出的女畫家」。
代表作品《吹笛女》、《拈花凝思》等。
方君璧,福建閩侯人。
出生於名門望族,方家啟蒙得先,家舉腔長送君璧的六兄聲濤、七兄聲洞、七姐君瑛、四嫂曾醒四人留學日本。
君璧誕生那年,戊戌變法失敗,兩年後,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古老的中國在風暴中進入二十世紀。
在這生死存亡之際,方家姐弟毅然投身革命,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
方君瑛25歲,為人正直,深受孫中山器重,被選任同盟會暗殺部部長。
辛亥年(1911年)三月,方聲洞結合革命黨人潛入廣州起義,事敗,聲洞率隊察答野沖鋒,中彈身亡,葬於黃花崗,為七十二烈士之一。
過半年,武昌起義,各省紛紛響應,清帝被迫退位,民國成立。
革命成功之後,方君瑛、曾醒無意當官,申請官費前往法國留學。
曾醒遂帶其十弟仲鳴、君瑛帶其十一妹君璧同行。
時1912年,曾仲鳴16歲,方君璧14歲,到法國留學。
二十年代的中國,在社會上嶄露頭角的女性畫家真是微乎其微,方君璧是當時極少數(僅有關紫蘭、蔡威廉、潘玉良等幾位)之一。
方君璧《吹笛女》
1924年 布面油畫73x1475px簽名:Fantchunpi 君璧 1924
此作品是至今中國藝術市場中出現的、方君璧創作年代最早、同時也是方君璧藝術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件作品,是中國藝術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吹笛女》作為方君璧最富盛名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眾多的藝術史書籍中被收錄,同時也多次在博物館主題展和其回顧展中亮相。
1978年,香港大學為慶祝藝術系的成立而舉辦「方君璧作品精選展」,《吹笛女》在其中,並在展覽名單中排列第一的位置。
此畫亦在1984年法國賽努奇博物館舉辦的「方君璧從畫六十年回顧展」中展出,並收錄在展覽畫冊中。
2011年9月,參加由巴黎博物館協會和賽努奇博物館主辦的、全面展示在法國活躍的中國藝術家的大展「巴黎的華人藝術家」中,《吹笛女》再次與大眾見面。
❺ 縱觀整個藝術史,第一位傑出的女性畫家是誰
縱觀整個藝術史,第一位傑出的女性畫家應該是義大利女畫家阿特米西亞·真蒂萊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1593-)。
總之,義大利女畫家阿特米西亞·真蒂萊斯基是藝術史上第一位偉大的女畫家,她的一生是用畫筆與性別歧視抗爭一生。
❻ 20世紀女性油畫家有哪些
著重介紹五位女性藝術家,她們絲毫不亞於同代男性藝術家的才華及其歷史貢獻。
一. 舉辦畫展次數最多的女畫家——方君壁
方君壁(1898—1986),出生於福州。幼年隨家人赴法,先入朱里安美術學院,後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成為該院第一位中國女學生。1924年她的作品入選巴黎沙龍展,被譽為「東方傑出的女畫家」,並從此開始了她漫長而又豐富多彩的藝術生涯。
由於家境優越,方君壁留洋求學較早,因此她的藝術生涯與中國當時的新文化運動並未發生多少關聯。1925年她曾回國執教,但一年後又重返法國,再進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在勃納爾畫室繼續學習了兩年。1936年方君壁再次回國,除專門從事油畫創作外,還潛心研修國畫,在藝術實踐中,與徐悲鴻、林風眠一樣較早地探索著中西方藝術融合的道路,嘗試著將西畫的解剖學、透視學等原理融合到國畫中來,以改正中國畫種種不合科學定律之處,可見其對藝術追求的執著。
在歷史上同期畫家中,方君壁的畫展次數是最多的。她在北京、上海、南京、廣州、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英國、法國、巴西、阿根廷和日本均舉辦過畫展。1974年,為了表達對這位將自己一身都奉獻給藝術事業的名門後裔的尊敬,巴黎東方藝術館專為她舉行了「方君壁從藝六十年回顧展」,可見其巨大的藝術成就。
1949年在其丈夫被國民黨誤殺後,方君壁再次離開了祖國,遠走海外,最後定居美國,一身作畫,直至終老。
二. 天妒英才——蔡威廉
蔡威廉(1904—1940)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蔡元培之女,1915年(其時九歲)第一次隨父母赴歐,後又二次赴歐,畢業於法國國立里昂美術學院,1928年回國後被杭州國立藝術院院長林風眠聘為西畫系教授。她的肖像畫在1929年第一界全國美術展覽中就「一鳴驚人」。在她的執教的時間內,經常親自給同學們做示範,很受同學們尊敬和愛戴,為我國西畫家的培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她的學生中就有後來出名的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等。
蔡威廉與杭州國立藝術院理論教授林文錚的結合是當年中國文化界的一段佳話。可惜在雲南分娩時因感染褥熱,不幸早逝。她的一位朋友在她一九三九年去世的時候說過這樣的話:「真正在那裡為藝術而致力,用勤苦與自己斗爭,改正弱點,發現新天地,如蔡威廉女士那麼為人,實在不多,末了卻被窮病打倒,終於死去,想起來未免令人痛苦寒心」。由於離世較早,蔡威廉留下的作品很少,其中巨幅肖像《秋瑾就義圖》是我國畫史上第一幅描繪女性英雄秋瑾的畫作,也表現了一個女性畫家對作為民族英雄的「女人」價值的張揚。除此之外,還有著名的肖像畫《孫中山肖像》、《建築師劉既漂》、《林文錚肖像》等。
蔡威廉的畫風簡練概括、有歐洲現代主義早期的風格,同時受後印象主義,尤其是塞尚畫風的影響較大,用筆大膽,造型簡練概括,具有雕塑感。蔡威廉對反映和表現女性題材有強烈的自覺意識,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
三. 大家閨秀——關紫蘭
關紫蘭(1903—1986),廣東南海人,1927年畢業於上海中華藝術大學西洋畫科,老師是上海早期油畫家陳抱一。關紫蘭是中國較早接受野獸派影響的職業油畫家,是近代的浪漫派。畢業後隨即留學日本,對野獸派繪畫理解頗深。她的作品秀美華麗、用筆豪放,時時透露出堅強與宏偉,極具現代主義傾向,深受日本油畫界器重,被海外油畫界稱為「中國閨秀女油畫家」。
1929年她的作品《少女》顯示出她在藝術上的大膽追求。畫面構圖穩中有動,線條和色彩組合活潑,人物形象簡練,用筆老到,色塊明亮、果斷、鮮艷,確實與當時中國大部分油畫家的「寫意性寫實油畫」有很大差別。這種油畫常常色彩灰暗或一片暗褐色,被稱作「醬油調子」,尤其是在油畫的繪畫性、色彩和表層肌理及用筆上與先進技法有一定差距。後來成為美術評論家的金冶當時就評論道:「富有色彩而不辨輪廓,完全用自覺去表現圖像,所以在關女士的畫風中只有一種很簡單的形式,就是幽秀華麗、大方新鮮,她的用筆奇特的很,是近代的浪漫派,實在的內容,離我們目下所要求的相差甚遠,可她是遠處的一盞明燈」。她的另一幅作品《 執扇少女》與之也有異曲同工之處。畫面少女端莊淑慧、從容恬靜,目如秋水,唇似櫻桃,手中素潔的摺扇映襯著純凈與典雅;畫面構圖飽滿大氣,線條圓潤簡約、灑脫飄逸,豐富強烈的色彩對比在微妙的純度調和里趨於協調,濃郁中不失沉穩;背景富有時代氣息的裝飾布紋圖案,點綴著少女如畫如夢的流金歲月。20世紀40年代陳瑞林在《當代中國油畫》中也曾評論道:「她確有像寶石一樣晶瑩玉潤的色彩,有像天鵝絨一樣溫馨的畫面,有小鳥一樣活潑的筆觸,可是男性特有的緊張與宏偉的構成,在她的畫面中已經老早就有了,看她最近的作品,風景和幾張花,顯然的,她已經放棄了變形、誇張而轉入寫實的手法中去,有這種寫實絕不是庸俗的、皮相的,而是表現的、單純的、洗練的寫實」。
可惜,她的畫也留存不多, 但從她有限的畫作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出,相比於中國早期其他的油畫家,其人物作品用筆格外簡約肯定,把握人物神情極具敏銳。三十年代人物作品尚以清幽華麗的氣質見勝,到四十年代,人物畫中更見秋水伊人的高華沉靜。
關紫蘭不僅是上世紀女性畫家的代表人物,在近百年新繪畫運動中,也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前衛女性——丘堤
丘堤(1906—1958)原名丘碧珍,生於商人家庭。她在少女時代就凸顯出不一般的個性和見識,年少在福州女子師范讀書時就已顯出新女性特點,帶頭剪短發,並利用暑期挨家挨戶動員家庭主婦學習文化,組織補習班。1928年上海美術專門學校的西洋畫系學習畢業後隨哥哥去了日本繼續進修美術,受印象主義影響較深。
她的丈夫龐薰琴也是中國早期的油畫家,與另一位畫家、雕塑家王濟遠於1932年成立畫室 「決瀾社」。1933年10月,當「決瀾社」舉辦第二次畫展時,丘堤的作品《花》獲得「決瀾社獎」,這是決瀾社四次畫展中惟一的一次頒獎活動,並請了當時文教界的名人頒獎。此次獲獎使丘堤名聲大振,但也有一些爭議,這要從這副畫的畫面說起:平塗的背景前,一塊淺色的方塊,象徵桌面,上擱一塊蠟染綉布,也是完全的平面化。畫上的一盆植物,葉子是紅的,花是綠的。於是便引來了一些人的不滿,認為紅葉綠花違反了自然界的規律。其實,丘堤這件作品,無論是畫面的構成、用意、色彩,都非常成熟和老練。她的構圖在對稱性中求得微妙的不均衡,背景的平塗和主要物體的有筆觸的肌理化處理,顯然是吸收了西方現代繪畫的處理手法和蠟染花布的民間趣味,再加上植物和背景的關系,這一切便不落痕跡地、簡潔又富有意味地勾畫出這幅畫的時代氣息。此外,這幅畫也顯出了畫家創作的天賦,這種天賦就在於能將各種不相同的事物,無論是技法還是觀念,都有分寸地融為一體,各部分的比例,無論是點、線、面,色彩,還是各種意象趣味,都能如此渾為一體,不多不少地組成一幅簡潔的好畫。丘堤的油畫對物體與空間、空氣的曖昧關系,為中國女性油畫家所僅見。
可惜的是她的作品也留存較少,大量作品在抗戰和文革時期遭浩劫被毀,僅剩二十多件,但對於一個真正的天才畫家而言,數十件作品已完全可以讓我們看出她藝術的光芒。
五. 傳奇女性——潘玉良
在中國早期的女油畫家中,潘玉良(1895-1977)的畫留存最多,主要作品有2000多件,如加上各種速寫和草稿,其作品可達4000多件。潘玉良原名張玉良,自幼父母雙亡,一度被迫墮入青樓,18歲從良。後在陳獨秀、劉海粟的鼓勵下,開始學畫,並在1918年以較高的分數被上海美專錄取。1921年,她考取了法國里昂中法大學,畢業後又考入巴黎國立美術學校,與徐悲鴻共同受教於法國學院派畫家西蒙、達仰教授。1925年完成學業後又在羅馬國立藝術學院學了一年繪畫和兩年雕塑。在她求學的這段時間里,國內軍閥混戰,留學生的公費資助常常得不到,而她又是個好強的人,不願開口借錢,以至於營養不良,差點雙目失明,由此可見她性格的堅強和對人生價值的追求。
國內外藝術界對潘玉良的藝術均有很高的評價,在1929年回國後一段時期里,她的油畫充溢著活力,色彩濃艷厚重,用筆大膽潑辣,被人譽為「中國印象派第一人」。 她的早期作品《春之歌》就吸取了印象派的光色變化,以自然抒情的筆調表達出生活中蘊含的美的境界。《仰卧女人體》則造型簡潔,意境甜美沉靜。1940年的《自畫像》,畫面色彩明亮,黃綠的背景和從左邊伸入畫中的盛開的紅色大花形成對比,畫中人穿著中國旗袍,微斜著頭,眼神優雅卻略帶憂郁。作此畫時她正是帶著一種悲痛絕望的心情離開祖國不久,可以看出畫中寄寓了她對親人的淡淡思念和一種無奈的孤單。除了自畫像她還喜好靜物,並將靜物創作與回憶相結合。從《白菊花與線裝書》中一再出現的菊花、丁香、月季,還有撲克、線裝書和煙斗等,可以看出這都是她對舊生活的回憶。從她留下的文章中我們知道,她將菊花,尤其是白菊賦予特殊的人格意義,常將其比喻自己的清白和不與濁世同流合污的志向。對生活細節的回味和隨之起伏變化著的心情思緒,表達出潘玉良作為一名特殊的女性,對其人生況味的表達。
後來,她又將中國畫的線條融入油畫,賦予作品以東方神韻。當時專門研究中國現代藝術的英國牛津大學教授邁克•蘇立文認為:「潘玉良是當代能使中西藝術融合的少數中國畫家的一位傑出的代表」。除此以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她作為一名女性畫家對女性身體和心境的表現,而她所掌握的印象派技法和傳統中國畫線描畫法,都為她的女性情懷和女性感受服務。潘玉良畫的大量女人體,其中大部分都是她自己充當模特。最有特點的是用線描構成的人體畫,在《觀貓女人體》,《披花巾女人體》和《女人體》中,潘玉良先用細膩流暢的線條勾勒出典雅素靜的女裸體,然後用淡彩點染出人體的結構和質感,背景部分運用點彩和交錯的短線來製造層次,呈現出秀美靈逸、堅實飽滿的極富獨創性和個性化的審美情趣。潘玉良不僅僅在技法上為中西藝術融合做出了貢獻,還在於她畫的這批人體的出現是早期女畫家用自己身體表達自己感情和人生的範本。潘玉良晚年仍熱衷於創作。五十年代中後期她創作了一批以中國民間婦女活動為題材的油畫作品,如《雙人袖舞》,《雙人扇舞》等,這些畫乍看起來有馬蒂斯的大塊純色運用的特點,然而在紛繁的西畫色彩中又融入了國畫的線條勾勒,蘊藏著中國藝術的意境、韻律、詩情。構圖大膽而誇張,畫面奔放而深沉,色彩絢爛而寧靜,有著強烈的律動感,給人以美的享受。
縱觀潘玉良的藝術生涯,可以明顯看出她的繪畫藝術是在中西方文化不斷碰撞、融合中萌生發展的。這正切合了她「中西合於一治」,及「同古人中求我,非一從古人而忘我之」的藝術主張。對此,法國東方美術研究家葉賽夫先生作了很准確的評價:「她的作品融中西畫之長,又賦予自己的個性色彩。她的素描具有中國書法的筆致,以生動的線條來形容實體的柔和與自在,這是潘夫人的風格。她的油畫含有中國水墨畫技法,用清雅的色凋點染畫面,色彩的深淺疏密與線條相互依存,很自然地顯露出遠近、明暗、虛實,色韻生動,她用中國的書法和筆法來描繪萬物,對現代藝術做出了豐富的貢獻」 。
以上這些生活於二十世紀初的女畫家們的才情可謂遺世獨立,已成絕響。她們為我國的油畫發展進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繪畫史會記住她們,世界繪畫史同樣會記住她們。她們留存不多的作品,是值得我們珍惜的藝術瑰寶。
❼ 世界有哪些著名的女畫家
1、松井冬子
松井冬子,是日本知名藝術家。松井於1974年出生於靜岡縣,目前正在東京藝術大學大學院攻讀日本風格繪畫博士學位。她利用傳統技藝方法描畫靈魂與魔鬼的世界,世羨這就是從日本傳統的題材自然之美遙遙脫離的題材。她的繪畫風格色彩暗淡而朦朧。
她的代表作包括《被切斷的長期實驗》, 主題是一隻正四處覓食的大狗,和《保持凈相》,展示了一個面色慘白的女子的內臟器官。《夜盲症》是關於一個美麗卻令人毛骨悚然的女鬼,《突然安頓下來然後睡著了》描繪的是一頭瀕臨死亡的大象。
2、草間彌生
草間彌生,出生於日本長野縣松本市,畢業於日本長野縣松本女子學校。在1956年移居美國紐約市,並開始展露她佔有領導地位的前衛藝術創作,現居住在日本東京。
草間唯肢在相當早的創作時期就發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她善用高彩度對比的圓點花紋加上鏡子,大量包覆各種物體的表面,如牆壁、地板、畫布、家裡會出現的物品。她自己的打扮往往也與作品有很高的同質性,並以短上衣和非常強烈的眼影妝聞名。
3、齊慧娟
白石老人最小的孫女,父親齊良末是白石老人最小的兒子。齊慧娟天資聰穎,年幼時即顯露出良好的藝術稟賦。她三歲時即在父親的指點下習畫練字,誦讀詩文。
白石老人最小的孫女,父親齊良末是白石老人最小的兒子。齊慧娟天資聰穎,年幼時即顯露出良好的藝術稟賦·她三歲時即在父親的指點下習畫練字,誦讀詩文。
4、潘素
潘素,女,著名收藏家張伯駒先生的夫人,字慧素,江蘇蘇州人。當代女畫家。早年習花鳥,中年轉攻山水,晚年善金碧青綠山水及雪景山水。
民國時期曾指返世任北平美術分會理事,建國後任北京中國畫研究會理事,吉林藝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中山書畫社副社長,北京工筆重彩畫會藝術顧問,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委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等職。
5、弗里達·卡羅
弗里達·卡羅是一位知名的墨西哥女畫家。她出生在墨西哥城南部的科瑤坎街區。父親是德裔猶太畫家與攝影師,家族來自羅馬尼亞的歐拉地。
在卡蘿的作品中,從未出現崩潰或失控的表情,其實畫中的身體上有無數傷口,它仍然是一幅冷靜堅毅的表情。它直視無畏的眼光,卻隱藏了畫家內心不願承認的脆弱。如《兩個卡蘿》一作中,眼淚與漠然的神情,這不單是觀者感到沖突之處,也是卡蘿作品裡充滿張力的地方。
❽ 請問拉丁美洲藝術史上最負盛名的女藝術家是誰
弗里達·卡洛(FridaKahlo,1907年7月6日-1954年7月13日),是墨西哥著名女畫家,也是拉丁美洲最負盛名的女藝術家。
《簡·懷特夫人的肖像》
弗里達是一位令畢加索都贊嘆不已的女畫家!她到法國時,畢加索熱情地宴請過她。她的畫作是法國盧浮宮博物館收藏的第一幅墨西哥畫家作品,使她成為了首位被盧浮宮收藏其作品的美洲女畫家。當然,她也是全世界作品賣得最貴的女畫家。
❾ 求國內外知名的女畫家的名字
近代女畫家:潘玉良、郭謙、康金梅、方君璧
元代女畫家:管道升
明代女畫家:仇珠、李翠蘭、傅道坤、馬守真、方維儀、薛素素、文俶、李因、
柳如是、顧眉生、周淑禧、黃媛介
清朝女畫家:王端淑、陳書、馬荃、蔣季錫、惲冰、駱綺蘭、廖雲錦
❿ 當代外國女畫家
瑪麗·史帝文森·卡薩特 (Mary Stevenson Cassatt 1844—1926)是十九世紀未至二十世紀初期的一位傑出美國女畫家。出生於美國賓西法尼亞州匹茲堡市的工業區,她的家族是當地的名門望族鎮蘆,父親既是個富有的資本家,也曾是當地的市長。但瑪麗好模·卡薩特這位上流社會的小姐的志向,卻是成為一名藝術家。她雖是美國畫家和版畫家友旅緩,但她一生中大部分時間是居住在法國,並成為印象派畫家。卡薩特善於描繪女人,尤其是母子關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