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外國文學常識之作家及代表作_3000字
伊索(約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作家。著有寓言故事《伊索寓言》。
埃斯庫羅斯(約公元前525-前456),古希臘戲劇家,恩格斯曾稱他為悲劇之父,著有借神話故事、歌頌雅典奴隸主民主派反對貴族專制統治的悲劇《被縛的普羅米修斯》。
但丁(1265-1321),義大利偉大詩人,文藝復興的先驅。恩格斯稱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代表作敘事長詩《神曲》,分為《地獄》《煉獄》《天堂》三部分。
薄伽丘(1313-1375),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重要作家,人文主義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是短篇小說集《十日談》。
蒙田(1533-1592),文藝復興時期法國思想家和散文家,對培根、莎士比亞以及法國18世紀啟蒙運動思想家影響很大。
塞萬提斯(1547-1616),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代表作《堂?吉訶德》是歐洲最早的優秀現實主義長篇小說,它諷刺了滅亡的騎士制度和騎士文學。
莎士比亞(1564-161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戲劇家、詩人。馬克思稱他為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代表作有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和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後四部合稱為四大悲旁爛劇)等。
莫里哀(1622-1673),十七世紀法國古典主義喜劇的創建者。代表作《吝嗇鬼》(《慳吝人》)《偽君子》(《達爾丟弗》)均為諷刺喜劇。
歌德(1749-1832),德國詩人、劇作家、思想家。代表作有《少年維特之煩惱》《浮士德》等。
席勒(1759-1805),德國詩人、戲劇家。代表作戲劇《陰謀與愛情》。
華茲華斯(1770-1850),英國湖畔派代表詩人。湖畔派是英國早期浪漫主義的代表,包括華茲華斯、柯勒律治、騷塞三位詩人。這些詩人在英國西北部山地的湖畔聚居,其詩作又多描寫湖區,因而得此稱號。
司湯達(1783-1842),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是描寫於連野心勃勃的短促一生的長篇小說《紅與黑》。
拜倫(1788-1824),英國積極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代表作品有長詩《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和長篇政治諷刺詩《唐璜》。
雪萊(1792-1822),19世紀英國積極浪漫主義的優秀詩人,馬克思、恩格斯贊揚他是真正的革命家天才的預言家。代表作詩劇《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抒情詩《西風頌》等。
濟慈(1795-1821)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主要作品有《拉美亞》《夜鶯頌》《希臘古瓮頌》等。
海涅(1797-1856),十九世紀德國傑出的革命民主主義詩人和政論家。代表作長詩《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
普希金(1799-1837),俄國詩人、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俄羅斯文學之始祖。著名作品有詩《自由頌》《致大海》《致恰達耶夫》和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以及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等。
巴爾扎克(1799-1850),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他創作的主要小說總稱為《人間喜劇》(共91部),恩格斯稱贊《人間喜劇》是偉大的作品提供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的現實主義歷史。代表作有《歐也妮?葛朗台》《高老頭》等。
雨果(1802-1885),法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領袖和代表作家。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寫善良者的不幸,揭教會的虛偽狠毒)《悲慘世界》(描寫冉阿讓的悲慘生活史)是他的代表作。
喬治?桑(1804-1876),法國女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康素愛蘿》《安吉堡的磨工》等。
安徒生(1805-1875)丹麥著名童話作家。他一生創作160多篇傑出的童話作品,包括《賣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兒》《丑小鴨》等。
果戈理(1809-1850),十九世紀俄國最優秀的諷刺作家,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人。代表作是諷刺喜劇《欽差大臣》和長篇小說《死魂靈》。
狄更斯(1812-1870),十七世紀英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大衛?科波菲爾》《雙城記》《艱難時世》《匹運迅漏克威克外傳》等。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代表作有抗議農奴制的中篇小說《木木》和長篇小說《父與子》。散文故事集有《獵人昌行筆記》。
惠特曼(1819-1892),美國最偉大的民主詩人,美國浪漫主義文學傑出的代表。他的代表作《草葉集》創立了自由詩體,開一代詩風。
裴多菲(1823-1849),匈牙利詩人,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家。代表作《民族之歌》,名詩《自由與愛情》《我願意是急流》等。
易卜生(1828-1906),挪威著名作家。代表作戲劇《玩偶之家》被譽為婦女獨立的宣言書。
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列寧稱贊他的作品是俄國革命的一面鏡子。
狄金森(1830-1886),美國女詩人。一生寫下一千多首詩,多是短詩,以描寫自然、抒發個人感情為主。
都德(1840-1897),法國現實主義作家。代表作《最後一課》《柏林之圍》。
莫泊桑(1850-1893),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有短篇小說巨匠之稱,一生寫了近300篇短篇小說和6部長篇小說。代表作有短篇小說《羊脂球》《項鏈》和長篇小說《漂亮朋友》等。
契訶夫(1860-1904),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短篇小說大師。代表作有中篇小說《第六病室》、劇本《櫻桃園》和短篇小說《變色龍》《裝在套子里的人》等。
泰戈爾(1861-1941),近代印度著名詩人。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沉船》和詩集《吉檀迦利》《飛鳥集》等。
歐亨利(1862-1910),美國作家,與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訶夫合稱為歐美三大短篇小說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麥祺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和長篇小說《白菜與皇帝》等。其作品情節生動,筆調幽默,被譽為美國生活幽默的網路全書。
梅特林克(1862-1949),比利時象徵派詩人、劇作家,用法文寫作。主要作品有《群盲》《青鳥》《莫娜?瓦娜》。191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羅曼?羅蘭(1866-1944),法國現實主義作家。191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為《約翰?克利斯朵夫》。
高爾基(1868-1936),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前蘇聯社會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反映俄國工人階級革命斗爭的長篇小說《母親》(列寧稱之為一部非常及時的書)和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海倫?凱勒(1880-1968)美國女作家及教育家。出生十九個月就失去視力和聽力,不久又變啞。她終身致力於聾盲人的公共救助事業。她曾周遊世界,寫了很多書,包括《我生活的故事》《海倫?凱勒日記》等。她小時候受教於莎莉文的情況,由威廉?吉布森寫成劇本《奇跡創造者》,於1960年獲普利策獎並拍成電影。
伍爾夫(1882-1941),英國現代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家。他力主內心真實,在其理論《現代小說》和小說創作《牆上的斑點》《達洛衛夫人》《到燈塔去》中實踐了這種主張。
房龍(1882-1946),荷裔美國人,著名學者。成名作《人類的故事》。《寬容》一書,他縷述人類思想發展的歷史,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張對異己的寬容,譴責反動勢力鎮壓新思想的罪惡。
卡夫卡(1883-1924),奧地利表現主義小說的代表作家,現代派小說的鼻祖。代表作有短篇小說《變形記》等。
伊林(1895-1953),前蘇聯自然科學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十萬個為什麼》《人怎樣變成巨人》等。
海明威(1899-1961),美國現代小說家,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代表小說有《老人與海》《永別了,武器》。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作家。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有《古者》《雪國》《千隻鶴》。
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前蘇聯無產階級作家。代表作是自傳體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薩特(1905-1980),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文學家,著有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小說主要有《惡心》(又譯《厭惡》《作嘔》)、短篇小說《牆》、三部曲長篇小說《自由之路》(包括《理性的時代》《延緩》和《心靈之死》),還著有多種境遇劇,如《蒼蠅》《死無葬身之地》等。
貝克特(1906-1989),英國(後定居法國)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家。《等待戈多》是他的成名作。他的主要劇作還有《劇終》《最後一盤磁帶》《啊!美好的日子》《喜劇》等。
肖洛霍夫,前蘇聯作家。196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有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和短篇小說《一個人的遭遇》。
海勒(1923-1999),美國當代著名作家,被認為是黑色幽默的一面旗幟。代表作《第二十二條軍規》是一部轟動歐美文壇的小說,被譽為六十年代最好的一部小說。
馬爾克斯(1928- ),出生於美國哥倫比亞,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最傑出的代表作家。代表作《百年孤獨》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曾在拉丁美洲引起了一場文學地震。
Ⅱ 二十世紀現實主義外國文學分為那幾個歷史階段,每個階段有那些主要代表作家。
20世紀是人類歷史發生大裂變的時期.大變遷,大改組,大分化,大整合是20世紀最引人注目的特點.
20世紀是一個人類走向全球化的世紀.20世紀的文學就神擾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發展的.打破國界,打破封閉,成為全球的共享資源,構成了20世紀文學發展的主流態勢.
縱觀20世紀西方文學的發展態勢,總攬西薯胡方文學的發展脈絡,其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大板塊:現實主義文學,現代主義文學,後現代主義文學.
現實主義文學
捷數瞎攔克作家雅羅斯拉夫•哈謝克(1883—1923)。波蘭女詩人維斯瓦娃•希姆博爾斯卡.挪威作家克努特•哈姆生.西班牙作家卡米洛•何塞•塞拉.
現代主義文學
Ⅲ 薩福詳細資料大全
薩福(Sappho,約前630或者612~約前592或者560),古希臘著名的女抒情詩人,一生寫過不少情詩、婚歌、頌神詩、銘辭等。一般認為她出生於萊斯波斯島(Le *** os)的一個貴族家庭。據說她的父親喜好詩歌,在父親的薰陶下,薩福也迷上了吟詩寫作。她是第一位描述個人的愛情和失戀的詩人。 青年時期曾被逐出故鄉,原因可能同當地的政治斗爭有關。被允許返回後,曾開設女子學堂。古時流傳過不少有損於她的聲譽的說法,但從一些材料看,她實際上很受鄉人敬重。
Ⅳ 在所有的外國詩人中,你最敬佩的詩人是哪位
伊麗莎白·芭蕾特·布朗寧(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又稱勃朗寧夫人或白朗寧夫人,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受人尊敬的詩人之一。生於1806年3月6日。15歲時,不幸騎馬跌損了脊椎。從此,下肢癱瘓達24年。在她39歲那年,結識了小她6歲的詩人羅伯特·勃朗寧,她那充滿著哀怨的生命從此打開了新的一章。她的作品涉及廣泛的議題和思想,對艾米麗·狄金森,艾倫·坡等人都有影響。
伊麗莎白·芭蕾特·莫爾頓-布朗寧,1806年3月6日出生於英格蘭的達勒姆。她的父親愛德華·莫爾頓-巴雷特,在牙買加的甘蔗種植園取得了相當可觀的財富,於1809年他買下了「希望之果」—在莫爾文丘陵附近500英畝的地產。伊麗莎白享受過擁有特權的童年。在領地的四周,她圍騎著小馬訪問附近的其他人家,並經常同她的11個兄弟姐妹排演家庭式的舞台銷消擾劇。盡管她身體比較虛弱,但在1821年前她並沒有什麼健康上的問題,可是當時的庫克醫生卻開葯方用鴉片來醫治她的一種神經系統的失調。她的母親在她22歲時就去世了,評論家們認為她母親的死對她在今後在寫作《奧羅拉·利》時的失誤,留下了跡象。
伊麗莎白,在小時候就是一個有才能的孩子。她在10歲之前,就已經閱讀了若干莎士比亞的劇本,部分的蒲柏的荷馬史詩譯著,以及《失樂園》和英國、希臘和羅馬歷史的若干篇章。幾乎在每個方面,她都是自學的。在她十歲的時候,她閱讀了主要的希臘和拉丁作家的作品和但丁的《地獄》——所有的這些作品她都是閱讀原文的。對知識的強烈慾望促使她把希伯來語學習得相當好,以致她可以把從頭到尾讀完《舊約聖經》。她很欣賞潘恩,伏爾泰,盧梭和沃斯通·克拉夫特的著作和創作題材,這樣就使她在以後自己所寫的信件和詩詞里,表達出對人權的關懷。在她12歲的時候,她已經寫出了由有押韻對句的4本書所組成的「敘事詩」。芭蕾特後來提到她的第一次文學的嘗試是「重新寫了一遍蒲柏的荷馬,或者說沒有完成。」
在芭蕾特20歲出頭的時候,她結交了一位中年的盲人學者——博伊德·休斯圖·亞特。這位中年學者促使芭蕾特重新引起了對學習希臘語的興趣。在他們兩人虧旦的交往過程中,芭蕾特吸收了數量驚人的希臘文學——荷馬、品達羅斯、阿里斯托芬以及其他人的作品。可是過了幾年,芭蕾特對圖亞特的偏愛就減退了。
她對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經典著作和純粹哲學的著迷被一種宗教痴迷所彌補了,這種宗教痴迷,她後來描寫為一種「不是一種溫文有禮的基督的深深勸導,而是宗教狂的愚蠢幻想。」(見「熱情」內涵的衛理公會教義。)她和她的家人參加了在離家最近的不信奉英國國教的小禮拜堂的祈禱儀式,而巴雷特先生卻積極從事於聖經和傳教士協會的工作。
從1822年開始,伊麗莎白·芭蕾特的興趣越來越傾向於古典學派和文學方面。巴雷特先生在19世紀30年代初所受到的經濟損失,迫使他賣掉了他的庄園「希望之果」,盡管他們的家庭還不算貧窮,可是在1832年到1837年間,他們的家庭遷移了3次,最後於1838年落腳於倫敦的溫坡街的50號,在1838年,伊麗莎白·芭蕾特所寫的《天使和其他詩歌》第一次披露了以她自己的名字發表的、比較成熟的詩篇。同年,她因健康原因,促使她搬到德文郡海濱的托基。她由最喜歡的兄弟愛德華所陪同,可是就在那一年愛德華因溺水而死使她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以致有好幾個月只得沮喪地躺在床上。以後,她的健康就永遠沒有完全恢復過來。當她回到溫坡街的時候,她已經變成一個殘疾者和隱士,在病床上渡過了以後5年中的大多數的時間,她所接觸到的人除了她的近親以外只有一、二個人。 在這些同她接觸的人中,有一個富有和歡樂的藝術朋友,名叫約翰·凱尼恩。由於伊麗莎白在1844年所寫的詩使她成為英國大陸上最受歡迎的作家之一,這樣就鼓勵了羅伯特·布朗寧寫信給她,告訴她,他是多麼喜歡她的詩歌。於是約翰·凱尼恩安排羅伯特·布朗寧於1845年5月份去看望她,由此打開了文學史上最享盛名的求愛的一頁。伊麗莎白·芭蕾特比羅伯特布朗寧年長6歲,而且還是個殘廢,她幾乎不能相信這個精力旺盛和有世俗觀念的羅伯特·布朗寧會真正像他公開所宣稱的那樣地去愛著她,她的這種懷疑在她以後二年中所寫的:《葡萄牙人的十四行詩集》中表達了出來。終於,愛情戰勝了一切,然而羅伯特·布朗寧模仿他心目中的英雄——雪萊迅速而神秘地帶走了他的心上人,他們終於在1846年8月到達了意大橋閉利。因為他們都是正派的維多利亞時代的人,所以在他們出走前的一個星期就正式結婚了。
巴雷特先生剝奪了伊麗莎白·芭蕾特的繼承權(他對沒有他的允許而結婚的每個子女都是這樣對待的。他從來沒有允許過)。然而,伊麗莎白·芭蕾特與她的兄弟姐妹不一樣,她繼承了屬於原來就應該屬於她的一些錢,所以羅伯特·布朗寧的一家就比較舒服地生活在義大利。在1849年,他們有了一個兒子,名叫羅伯特·德曼·巴雷特·布朗寧。
在她丈夫的堅持要求下,在她的《詩集》第2版中,加進了她的愛情十四行詩。這些詩增加了她詩集的名氣,同時也增加了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對他們所最喜愛的女詩人吹毛求疵式的的批評。(在華茲華斯逝世的1850年,她曾經認真地被考慮授予為英國的桂冠詩人,後來這個稱號被丁尼生摘取了)。她逐漸對義大利的獨立斗爭感興趣,這種思想在《圭迪的窗子》(1851)和《大會前的詩歌》(1860)表現得非常明顯。在1857年,人們看到她的詩歌-小說,《奧羅拉·利》。
至今還不清楚伊麗莎白·芭蕾特·布朗寧有著何種類型的病痛,盡管她已經享受到所能設想到的醫療和文學學者。究竟是為了什麼,不斷地使用鴉片可能使她的身體越來越差;而她的丈夫羅伯特·布朗寧只有依靠把她帶到南方和對他的悉心照顧來延長她的壽命。可是她終於在1861年6月29日死在她丈夫的懷里。
在19世紀的美國和英國的有文化教養的讀者中,還沒有受到的尊敬過比伊麗莎白·芭蕾特·布朗寧更高的女詩人。她的詩對艾蜜莉·狄更生的著作有著巨大的影響,艾蜜莉·狄更生贊揚她是一位有成就的女性。
本是一個殘廢的病人
她本來是一個殘廢的病人,生命,只剩下一長串沒有歡樂的日子;青春,在生與死的邊緣上黯然消逝。如今,在遲暮的歲月里趕上了早年的愛情。然而,她只能流著淚,用無情的沉默來回答一聲聲愛情的呼喚。但是,愛情戰勝了死亡,從死亡的陰影里救出了一個已經放棄了生命的人。就像神話中的英雄在懸崖邊救出了被供奉給海怪的公主,替公主打開了裹在她周身的鐵鏈;她那不知疲倦的情人也幫著她擺脫了她的驚慌、她的疑慮、她的哀怨,扶著她一步步來到了陽光底下。她動盪不安的感情逐漸變得穩定了;她對於人生開始有了信心,產生了眷戀。未來的幸福,不再是一團強烈的幻光,叫她不敢逼視,不敢伸出手去碰一下了。她敢於拿愛情來報答愛情了。
愛情使她重新站了起來
這份愛情使她奇跡般地重新站了起來。在病室中被禁錮了24年之後,她終於可以憑自己的雙腳重新走到陽光下了。
勃朗寧夫婦一起度過了15年幸福的生活,在這15年中,從不知道有一天的分離。1861年6月29日,白朗寧夫人永別了她的Robert。臨終之前,她並沒多大病疼,也沒有預感,只是覺得倦;那是一個晚上,她正和勃朗寧商量消夏的計劃。她和他談心說笑,用最溫存的話表示她的愛情;後來她感到倦,就偎依在勃朗寧的胸前睡去了。她這樣地睡了幾分鍾,頭突然垂了下來;他以為她是一時昏暈,但是她去了,再不回來了。她在他的懷抱中瞑了目。她的容貌,像少女一般,微笑,快樂,高興。
英國文學史上的珍品
這部感人的詩集就是他們愛情生活的真實寫照。它是英國文學史上的珍品之一。其美麗動人,甚至超過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集。有多人譯過這本詩集,如聞一多,查良錚(穆旦)等。
白朗寧夫人最初開始寫這十四行組詩大概是在她答應了她愛人的求婚以後的那一段時間。在詩稿的最後一首詩(第四十四首)上,她留下的日期是:「1846年9月,溫波爾街50號。」
她不讓白朗寧知道她的工作,只在信上隱約提到過「將來到了比薩,我再讓你看我現在不給你看的東西。」
1847年初,他們已在比薩住了下來,從住所里可以望見著名的斜塔。有一天,早餐過後,白朗寧夫人照例上樓去工作,把樓下讓給白朗寧。他在窗前站了一會兒,眺望街景,忽然覺得屋子裡有人偷偷地走著,正要回頭,身子卻給他的妻子推住了。她不許他回頭來看,一面卻把一卷稿子塞進了他的口袋,要他看一遍,還說要是他不喜歡,就把它撕去好了。她說罷就逃去了樓上。 這就是那完成了的十四行詩的原稿。白朗寧沒讀到一半,就跳起身來,激動地奔向樓上他妻子的房中去了。他嚷道:「這是自莎士比亞以來最出色的十四行詩!」他不敢把這文學上的無價之寶留給他一個人享受。可是白朗寧夫人卻很不願意把個人的情詩公開發表。結果這詩集就在那年由私人(她的朋友)印行了少數本子,未標書名,內封面上簡單的寫著「十四行詩集,E·B·B 作」。
1850年白朗寧夫人出版了一卷詩集,把這十四行詩也收進在內(這是這組詩的第一次公開發表),共四十三首,還取了個總名,叫做用意是為了掩護作者的身份,使人聯想到這是一部翻譯過來的詩集。所以叫「葡萄牙人」,卻是偶然的,與內容無關;只是因為白朗寧夫人曾經寫過關於一對葡萄牙愛人的抒情詩(Catarina to Camoens),白朗寧很愛這詩,常把妻子叫做「我的小葡萄牙人」的緣故。
1856年,前面所述的1850版的詩集第三次出版,白朗寧夫人把十四行組詩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改,並把詩集中的另一首題為《將來與過去》的十四行詩,移到組詩里來作為第四十二首詩,這樣,全詩有了四十四首,這個組詩就成為定本。
主要作品
《天使及其它詩歌》(The Seraphim, and Other Poems, 1838),
《詩集》(Poems, 1844),
《葡萄牙十四行詩集》(Sonnets from the Portuguese, 1850),
《大會前的詩歌》(Poems Before Congress, 1860),
《奧羅拉·李》(Aurora Leigh, 1857)
《逃跑的奴隸》(The Runaway Slave at Pilgrim』s Point, 1846)等。
她詩歌創作的主題可以分為兩個主要方面。一是抒發生活之情;二是爭取婦女解放,反對奴隸制,暴露社會的弊端,表現了進步的理想。她的詩具有熾熱充沛的感情和扣人心弦之力量,語句精煉,才氣橫溢,大都是帶有較濃的感傷性質。
著名詩歌
請再說一遍我愛你
說了一遍,請再對我說一遍,
說「我愛你!」即使那樣一遍遍的重復,
你會把它看成一支「布穀鳥的歌曲」;
記著,在那青山和綠林間,
在那山谷和田野中,如果她缺少了那串布穀鳥的音節,
縱使清新的春天 披著滿身的綠裝降臨,
也不算完美無缺,
愛,四周那麼黑暗,耳邊只聽見
驚悸的心聲,處於那痛苦的不安之中,
我嚷道:「再說一遍:我愛你!」
誰會嫌星星太多,每顆星星都在太空中轉動;
誰會嫌鮮花太多,每一朵鮮花都洋溢著春意。
說,你愛我,你愛我,一聲聲敲著銀鍾!
只是要記住,還得用靈魂愛我,在默默里。
Say over again, and yet once over again,
That thou dost love me.
Though the word repeated Should seem `a cuckoo-song,』
as thou dost treat it.
Remember, never to the hill or plain,
Valley and wood, without her cuckoo-strain
Comes the fresh Spring in all her green completed.
Beloved, I, amid the darkness greeted By a doubtful spirit-voice,
in that doubt』s pain Cry, ...
`Speak once more ... thou lovest!』 Who can fear Too many stars,
though each in heaven shall roll, -- Too many flowers,
though each shall crown the year?
Say thou dost love me, love me, love me -- toll The silver iterance!
-- only minding, Dear,
To love me also in silence with thy soul.
Ⅳ 外國有哪些傑出女性
1.薩福
柏拉圖眼中的「第十位繆斯」
2.托米麗斯女王
改變西亞歷史進程的一代女帝
3.克里奧帕特拉七世
「埃及艷後」
4.希帕蒂婭
殉身真理的首位女數學家
5.推古天皇
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女天皇
6.紫式部
《源氏物語》的作者和日本10個世紀的驕傲
7.瑪格麗特一世
北歐歷史上最偉大的女王
8.克里斯蒂娜·德·皮桑
歐洲歷史上第一位專職的女性作家
9.貞德
法國的民族英雄和傳奇式的聖徒
10.伊莎貝拉一世
統一西班牙王國的傑出女王
11.伊麗莎白一世
締造大英帝國輝煌時代的「童貞女王」
12.瑪麗·斯圖亞特
為愛瘋狂的斷頭女王
13.恩戈拉·恩津加·姆班迪
抗擊葡萄牙殖民侵略的安哥拉女王
14.瑪麗婭·特蕾莎
三頂王冠加冕的奧地利女皇
15.葉卡捷琳娜二世
鐵腕和風流齊名的俄國女皇
16.瑪麗·沃爾斯通克羅夫特
現代女權主義的奠基人
17.斯塔爾夫人
18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的先驅
18.簡·奧斯汀
堪與莎士比亞媲美的英國女作家
19.索粟納·特魯斯
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廢奴主義者和女權運動領袖
20.比切·斯陀夫人
「寫了一本書,釀成一場大戰的小婦人」
21.燕妮·馬克思
卡爾·馬克思身後的偉大女人和親密戰友
22.喬治·艾略特
一生就是一部精彩小說的英國作家
23.維多利亞女王
「日不落帝國」的君主
24.哈莉特·塔布曼
美國傑出的廢奴主義運動家
25.佛羅倫薩·南丁格爾
人類護理事業的先驅
26.蘇珊·B·安東尼
19世紀美國女權運動的先驅
27.伊麗莎白·布萊克威爾
女子醫學事業的先驅
28.瑪麗·哈里絲·瓊斯
美國工會組織運動的開路先鋒
29.茜茜公主
奧地利皇後和匈牙利女王
30.貝爾塔·馮·蘇特納
奧地利小說家和諾貝爾獎和平獎得主
31.莎拉·伯恩哈特
傾倒巴黎的「女神莎拉」
32.克萊拉·蔡特金
「國際婦女運動之母」
33.卡麗·查普·卡特
國際婦女參政聯盟的創立者
34.勞拉·簡·亞當斯
美國歷史上第一個獲諾貝爾獎的女性
35.瑪麗·居里
舉世知名的女科學家
36.艾麗斯·漢密爾頓
工人和貧民的白衣天使
37.愛瑪·戈爾德曼
早期無政府主義運動的重要領袖
38.羅莎·盧森堡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革命家
39.瑪麗亞·蒙台梭利
享譽全球的幼兒教育專家
40.弗洛倫斯·里納·薩賓
榮獲無數「第一」的醫學家
41.亞·米·柯倫泰
世界上第一位女大使
42.格特魯德·斯泰因
法國現代文學的首席沙龍女主人
43.莉澤·邁特納
開創人類原子能時代的女科學家
44.海倫·凱勒
黑暗中的光明天使
45.弗吉尼亞·伍爾夫
引導現代主義潮流的先鋒
46.可可·夏奈爾
20世紀最具經典傳奇的時尚大師
47.瑪格麗特·桑格
節育運動的國際領袖
48.埃莉諾·羅斯福
「世界第一夫人」
49.卡夫列拉·米斯特拉爾
拉丁美洲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50.艾格尼絲·史沫特萊
傑出的國際主義戰士、中國人民的革命戰友
51.多蘿西亞·蘭格
美國紀實攝影家
52.果爾達·梅厄
以色列「立國之母」
53.瑪格麗特·米德
美國現代「人類學之母」
54.阿爾麗·米達爾
一生致力於世界和平事業的國際裁軍領袖
55.葛麗泰·嘉寶
一代影後、默片之王
56.漢娜·阿倫特
西方當代重要的政治理論家
57.凱瑟琳·赫本
高貴不朽的電影女神
58.雷切爾·卡森
現代環境保護運動的發起人
59.西蒙娜·德·波伏娃
法國女權運動創始人
60.多蘿西·克勞福特·霍奇金
晶體王國之花
61.特里莎修女
堪比歷史聖人的當世聖者
62.羅莎·帕克斯
一次拒絕改變了歷史的女裁縫
63.班達拉奈克夫人
世界上第一位女總理
64.凱瑟琳·格雷厄姆
美國傳媒介的頭面人物
65.英迪拉·甘地
「印度鐵娘子」
66.娃·貝隆
阿根廷的精神領袖和「國母」
67.海倫·托馬斯
美國新聞界的「第一夫人」
68.貝蒂·弗里丹
激活美國第二次女權主義運動浪潮的偉大女性
69.卓婭
感動幾代人的「蘇聯英雄」
70.撒切爾夫人
歐洲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71.瑪麗蓮·夢露
西方世界公認的「性感女神」
72.伊麗莎白二世
深受英國人民愛戴的女王
73.秀蘭·鄧波兒
美國的「大眾小情人」
74.瑪雅·安吉洛
歷經磨難而自強不息的黑人女性
75.奧黛麗·赫本
「銀壇女神」和「愛心天使」
76.奧麗亞娜·法拉奇
「國際政治采訪之母」
77.托妮·莫里森
美國非洲文學的重要作者
78.格洛麗·斯泰納姆
美國女權運動的偶像型人物
79.簡·古多爾
「猩猩世界的保護人」
80.瓦蓮金娜·捷列什科娃
人類歷史上首位女宇航員
81.瑪格麗特二世
專職女王和業余藝術家
82.旺加里·馬塔伊
和平的綠色使者
83.梅里德·科里根
首個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普通婦女
84.昂出素季
「無權者力量」的傑出代表
85.蒙蓋拉夫人
非洲的「北京媽媽」
86.格洛麗亞·阿羅約
才貌雙全的菲律賓總統
87.希爾琳·艾芭迪
伊朗著名的律師和人權活動家
88.希拉里·柯林頓
為政治而生的女人
89.埃絲特·戴森
電腦業「第一夫人」
90.珍妮·希普利
紐西蘭的第一位女總理
91.貝·布托
經歷非凡的「東方之女」
92.奧普拉·溫弗瑞
美國人的「心靈女王」
93.卡莉·費奧瑞納
世界第一位女CEO
94.康多莉扎·賴斯
小布希總統的「秘密武器」
95.英德拉·諾伊
百事公司的首位女掌門
96.索尼亞·甘地
印度甘地家族的媳婦和領袖
97.梅格·惠特曼
最有權力的商界女性
98.尤利婭·季莫申科
烏克蘭的美女總理
99.黛安娜·斯賓賽
永遠的英格蘭玫瑰
100.梅琳達·法蘭奇
世界上最大的女慈善家
Ⅵ 西方的女詩人有哪些
詩人,就一般意義來講,通常是指寫詩的人,但從文學概念上講,則應是在詩歌(詩詞)創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寫詩的人和詩作家。下面是我整理的西方的女詩人有哪些(精選6篇)的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西爾維亞·凱特琳·波恩(SylviaCaitlinBurn,1990-),大四學生,出生於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十五歲開始寫詩,從高中起在新奧爾良的藝術創作中心一直寫到洛杉磯惠蒂爾大學的英語系,她熱愛她的出生地,她從新奧爾良的音樂和建築以及當地文化中獲取靈感,她希望將來從事專業寫作和翻譯。
突然一擊
巨大的翅膀仍然在振動--
潮濕的早晨,苦味與血腥交合,
橄欖果扔進嘴裡,咬在牙齒
與微笑之間,我醉了
醉於失眠與堅定之間。我如此,
而他,像麗達的絨毛,脈搏跳動的征服者,
將征服我而後我們笑著
因為我們沒法不笑,這甚至不是個問題。
早上8點,皮猛酒吧里粘濕,擠滿了
同我們一樣的人,搖晃著,
從杯中呆望這個世界。
"這是史詩,"他嘟嚕著,從我杯里
取出一塊冰,吮吸
在唇間然後我們起身離開。
我穿上黑外套,死亡行進
到車上,車上,車上,
在那裡一切都宴運會結束
然後河水將我整個吞下。
突然一擊,
他巨大的翅膀在振動。
MarikoSumikura出生於京都,1993年獲日本"新人獎",出版有五本詩集。日本《天橋》國際詩刊主編。
短歌
夜晚的露水
平和,
薄霧攜帶的露水
在圓柱形的月光映照下
燃祥橋巢居於樹葉,
直到滴在玫瑰花瓣上。
側影
沒有猶豫的筆觸
想到哪走到哪,
想曲線就轉彎,
而月亮正浮在湖面
濺起銀色的水波。
閃電
在大地轟鳴
天空閃爍。
只為了開出尊嚴,
照亮這多花。
不再被生活擊敗。
睡眠中的火
灰燼
溫柔於火。
而時間,
我期盼著,
溫柔於愛。
花影
哦,開了,
如此美麗是一種犯罪。
沒有一絲缺陷,
綻放是一種邪惡。
輕撫你的影子。
你的夢想是什麼?
一個賣飲水的小男孩,
我對他說,
別低頭,
貧困不是恥辱。
"我可以吃嗎?"他拿出硬幣問到。
石筍
只落下一滴
就長出
一個畸形的石筍
它默聲問道
你滴的是什麼?
白浪
浪無止境。
他們自言自語堂而皇之,
只為了兜售潮起潮落。
而人間
文字的海水這么深。
水崎野里子出生於東京。詩人,翻譯家,現在東京教比較文學。出版有多部個人詩集以及中國文學和英美文學專著。
京都短歌
回到少女年代
脈搏的跳動
抵達金閣寺
我抬頭看,感嘆
它射向天空的光
一個長久的夢
終於成真
成為現實里
團聚的閃光
在一排紙燈籠上
再看一眼
祈禱,如仰望
平安神宮
鳥狀的亭閣在夜裡
目睹我們的離別
安娜·恩奎斯特(AnnaEnquist,筆名,本名為ChristaWidlund-Broer),1945年出生於荷蘭阿姆斯特丹。早年學習心理學,並修鋼琴和大提琴,後來成為心理分析師,1988年開始創作詩歌,1991年出版第一部詩集《士兵之歌》,獲得荷蘭新詩獎,1994年以小說《傑作》成名。恩奎斯特是一位多產作者,也是荷蘭最受歡迎的作家之一,諸多文學獎項的評委。
火焰之間
IBetweenfires
夜的邊緣有兩副面孔;
我和她駕車穿過熾烈的復活節篝火,
暮色加深,我們沐浴在我的不耐煩之中,
她的爛脾氣,帶來一些雜務,名單,
渴望和牆壁(在那裡
撞成碎片)。家。她用肘
掀開門。無聲息。我們把藍煙
吹進車內。她向旁邊看去,只見
兩只天鵝扁平地躺在草地上
然後睡在一起。
我以特快列車的速度站立不動,聽見
她緩慢地嘆聲,嘆出一口氣,
然後我們飄浮,穿過夜晚的火,
青煙,無處可逃。
河堤之間
一月說向前,夜裡,汽車在瀝青路上
發出含混不清的聲音,開過一個小河灣。
你旁邊的空座位上是個沒有駕駛執照的孩子
比實際年齡顯得大,很嚴肅的樣子,你從眼角看到。
前方,黑色的景緻,摩托車道上
一條神秘的蜿蜒;雨
顫抖地打在車燈上。樹干兩側
發光,之間是閃爍的狼牙
貪婪地吞噬著艾草和蜂蜜,
她處於中年期,不用品嘗。你永遠不會看到
她的皺紋,你必須自謀,沒有她的嗅探和歌唱,
反感和保佑。沒有。你開過夜間,
把手伸向右邊,摸索那熟悉,
苦澀的空虛。向前,這是一月。
語言之間
你怎麼能翻譯出充滿寧靜和騷動的生活,
將吶喊與嘆息譯成一種靜止?
無可辯駁,一件藝術品,一個燃燒
的金魚困在玻璃里。從照片開始,
它們在鏡框中硬化。然後,她不再
佔用的東西,陶器,裙子,
提包里的小碎物。六年之後甚至連
語言損失也必須調換,你伸手
去拿字典,搜索
靜態的圖像。桌子,
世界上任何一處,三個地方奠基,
一把空椅子。這可憐的象徵
渴望的符號,翻譯之後,僅僅
呈現,佔有的夢想。
時間之間
活在當下她無法呼吸,無法停留在
面孔之間。我們書寫叫做"未來"的東西。
車上,女兒的.DNA崩潰
於毛發和皮屑上。母親僵硬的手
駕車開來開去,從石柱到電桿。暴力
不言而喻。外衣乾洗過,背部挺直。
她不能渴望,甚至連下顎線
或一縷頭發都不行。她活在車速里,
一個樂團的嗚咽。然後是靜默。一首四部
合唱在她耳邊清開一條路徑,扭曲
她的臉,把她的手從從方向盤上
拽到收音機開關上,持續又持續;
她是一座雕像,她不能伸手也不能觸摸,但
最後終於可以憧憬,夢想火焰。
瓦爾茲娜·摩爾特(ValzhynaMort,1981-),出生於貝拉魯斯(俄羅斯、烏克蘭、波蘭、立陶宛交界處),目前歐美最熱門青年詩人之一,在斯洛維尼亞、波蘭、德國、美國均獲過獎,2008年在美國出版了第一本貝英雙語詩集,由普利策詩歌獎獲得者弗朗茲·萊特夫婦聯手與她自己共同翻譯,好評如潮。現居美國華盛頓特區。貝拉魯斯1991年獨立,但語言上仍有被俄語同化的趨勢,瓦爾茲娜移居美國,英語非常好,但堅持用小語種寫作,是一種姿態,也見其思想的獨立和成熟。她從音樂轉向詩歌,其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性都很強,她在用英語朗誦時還喜歡強調諧音,比如pitch(音調),bitch(母狗)。作為一個80年代出生的青年詩人,她也許在文本建構上還欠火候,但語言之犀利,思考之尖銳,語調之詼諧,都超出同代詩人。(註:本譯者強烈反對把貝拉魯斯譯為"白俄羅斯"。)
一首關於白蘋果的詩
白蘋果,夏天的第一枚蘋果,
皮膚細嫩如嬰兒,
香脆如冬天的白雪。
你的氣味讓我睡不著,
這就是死人
怎樣困擾兇手的夢境。
白蘋果,
這就是每年七月地球
怎樣在你的體重下變得更重。
在這里只有垃圾聞起來像垃圾……
在這里只有眼淚聞起來有鹽的味道……
我們摘蘋果
像綠色海洋花園里的貝殼,
剛剛離開母親的乳房,
我們學習
用牙齒去接近一切事物的內核。
那麼為什麼我們的牙齒像棉絮……
白蘋果,
在黑水裡,滋潤
漁民,自己溺死。
弗朗索瓦絲·羅伊(Fran·oiseRoy),出生於加拿大魁北克,在美國讀完大學和碩士,1992年定居墨西哥。出版有《銥》(2000)、《上帝的手帕》(2004)、《在美杜莎籠中》(2010)、《第二膚》(2011)等九本詩集(主要為西語,其中兩本為西法雙語),另出版了兩部長篇小說(西語和法語各一部),翻譯了近50本詩集。在國內外多次榮獲文學獎項,如1997年獲墨西哥藝術學院頒發的國家文學翻譯獎;2011年在羅馬尼亞"詩歌之夜"國際詩歌節上獲"東西基金會"國際詩歌大獎。
《銥(Iridio)》
死神走近(Seacercólamuerte)
在她身旁連命運也插不進
你一根手指
--塞薩爾o巴列霍
死神走近
愛撫她
像草場上的風愛撫樹木。
她不知道
已無處逃脫。
因此她邀請死神一起用餐
吃葡萄和無酵餅
在厄運的宴席上。
死神走近
讓她躺入一副棺木
計算她的身量
預演她的死亡。
她不知道對方善於背叛。
因此她順從躺下
躺進心愛的棺材
卻從未想過
有人會合上蓋板。
你選哪個詞?
說吧
但不要將"否"與"是"分開
--保羅·策蘭
你選哪個詞
如果只能說一個?
"插銷"
把你失去的東西
鎖在你的堡壘?
"鍾表"
找回我們丟失的時間?
"窗戶"
探身迎向宇宙的光芒
它正將我們觸摸
不顧遙遙距離的阻隔?
不。你會說"鏡子"
用它隨身帶走
那最終的形象。
Ⅶ 外國詩人的簡介 誰有
詹姆斯·賴特(James Wright, 1927-1980),二十世紀美國著名詩人、「新超現實主義」(「深度意象」)詩歌流派主將之一。生於俄亥俄州馬丁斯渡口,早年就讀於肯庸學院,曾師從大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然而後來轉向「新超現實主義」。五十年代末,他與羅伯特·勃萊等人一起創辦詩刊《五十年代》(後依次改為《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使其成為美國戰後反學院派詩歌的主要陣地。他先後著有《我們將在河邊會面嗎?》(1968)、《詩集》(1971,該詩集於1972年榮獲普利策詩歌獎)、《兩位公民》(1973)、《義大利之夏》(1976)、《綠牆》、《聖猶大》、《樹枝不會折斷》、《致一棵開花的梨樹》、《這個旅程》等多卷。賴特其沉思型的抒情短詩而著名於世,他熱愛大自然,善於捕捉大自然景色中最有意義的細節,並將其田園式的新超現實主義建立在強有力的意象和簡潔的口語之上,在總體上賦予自然景色以深層意識的暗示,試圖喚起超脫現實返回大自然的慾望,從大自然中找到安寧。 他終身在大學任教,1980年去世。雖然他去世較早,但他留下的詩作卻產生了較大影響,足以使他在二十世紀美國後現代詩歌中佔有一席之地。
新超現實主義是在美國興起的一個詩歌運動,通常被歸為後現代主義。它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興起於本世紀20年代以法國作家布勒東、艾呂雅、阿拉貢、蘇波等人為代表的法國超現實主義。新超現實主義者自己不喜歡這個名稱,他們更願意說自己創作的是「深意象詩」。
這一派詩人拋棄有意識的「自我」,也拋棄社會的存在,試圖躲進「無意識的、唯我的宗教情緒」中去,認為只有潛意識才能認識真盯禪理。他們運用深層意象、「思想的語言」和「夢的文法」,從超現實的、非理性的角度去批判和諷刺社會。新超現實主義的產生同1968年在美國紐約舉辦的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畫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新超現實主義雖然是一個很鬆散的文學流派,但影響十分廣泛,當代的許多詩人,尤其是30歲左右的青年詩人都熱衷於超現實主義風格的詩作。其中伯萊和賴特是新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深意象詩」詩人在藝術實踐中刻意學習和模仿中國詩歌的意境和創作方法,形成了與法國超現實主義迥然不同的分割。
深意象詩是在意象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它同意象詩有著類似的地方,它們都強調意象的並置和羅列,主張發揮詩人的主觀能力,在詩作中表現獨特的感受。但深層意象詩更加重視人的潛意識和無意識,因而它描寫的感受在表面看來常常是荒謬的。布萊曾說,深層意象詩是通過對無意識的開掘,使得想像的跳躍和比喻的轉換成為可能,使意象從心靈深處躍起。也許我們可以說,深層意象詩人形成了對客觀事物的直覺感受、又對這一感受做了主觀的理性加工之後而成的作品。 |
、克塔維奧·帕斯(Octavio Paz, 1914-1998):二十世紀墨西哥著名詩人、散文作家、拉丁美洲三大詩人之一,生於墨西哥城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早年就讀於墨西哥大學,三十年代開始文學創作,1938年在巴黎參加了超現實主義文學運動,四十年代進入外交界,後來作為外交官出使法國、日本和印度等國,1968年為抗議墨西哥政府鎮壓學生憤而辭去墨西哥駐印度大使,然後到英美一些大學講授文學,1971年回到墨西哥繼續從事文學活動,先後創辦文學刊物《復數》和《回歸》,直到1998年去世。他一生著述頗豐,詩集有《在你明澈的影子下》、《災難與奇跡》、《一首聖歌的種籽》、《鷹還是太陽?》、《狂暴的季節》、《法定日》、《火蛇》、《東坡》、《朝向開端》、《布蘭科》、《回歸》、《影子草圖》、《內部的樹》等;散文集和文論集主要有《孤獨的迷宮》、《變之潮流》、《淤泥的孩子》、《汽笛桐棚與貝殼》等,他於1990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帕斯的創作融合了拉美本土文化及西班牙語系的文學傳統,繼承歐洲現代主義的形而上追索以及用語言創造自由境界的信念,在他的詩歌世界裡,強烈的瞬間經驗和復雜的歷史意識,個人的生命直覺和人類的文化傳凱輪塵統達到了強烈合一。他的後期詩作更自覺地將東西方文化熔於一爐,其詩作由繁復回到具體明澈,可以說是受到東方古典詩歌的啟示。他翻譯過王維、李白、杜甫等中國古代詩歌大師的作品。
2
詹姆斯·賴特(James Wright, 1927-1980):詹姆斯·賴特,二十世紀美國著名詩人、「新超現實主義」(即「深度意象」)詩歌流派主將之一,生於俄亥俄州馬丁斯渡口,早年就讀於肯庸學院,曾師從大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然而後來轉向「新超現實主義」。五十年代末,他與羅伯特·勃萊等人一起創辦詩刊《五十年代》(後依次改為《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使其成為美國戰後反學院派詩歌的主要陣地。他先後出版了詩集《綠牆》(1957)、《聖猶大》(1959)、《樹枝不會折斷》(1963)、《我們是否在河邊聚集》(1968)、《詩合集》(1971)、《兩個公民》(1973)、《致一棵開花的梨樹》(1977)、《這旅程》(1982)等多卷,其中《詩合集》於1972年獲得普利策詩歌獎;另外他還留下了大量的散文和散文詩,散文結集為《義大利夏天的瞬間》出版。他終身在大學任教,1980年去世。
賴特以其沉思型的抒情短詩而著名於世,他熱愛大自然,善於捕捉大自然景色中最有意義的細節,並將其田園式的新超現實主義建立在強有力的意象和簡潔的口語之上,在總體上賦予自然景色以深層意識的暗示,試圖喚起超脫現實返回大自然的慾望,從大自然中找到安寧。雖然他去世較早,但他留下的詩作卻產生了較大影響,足以使他在二十世紀美國後現代詩歌中佔有一席之地。
3.大衛·赫伯特·勞倫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 1885-1930):大衛·赫伯特·勞倫斯,二十世紀英國最著名的小說家、詩人之一,生於諾丁漢郡,父親是礦工,中學畢業後憑著獎學金上了諾丁漢大學,後來成為小學教師。他於1914年與弗莉達結婚,過著流浪生活,先後到過德國、義大利、奧地利、美國和澳大利亞,曾經多次試圖建立逃避現實社會的理想公社,但終歸失敗。他的長篇小說作品主要有《虹》(1915)、《戀愛中的女人》(1920)以及《恰特萊夫人的情人》等,其小說畫面寬廣,想像力氣魄大,主題是婚姻中的兩性關系,他深入而勇敢地探討了兩性關系的現實和意義,這在當時是極為大膽的,從而使他成為二十世紀最有爭議的作家之一。
他的詩歌作品有早期詩集《情詩及其他》(1913)、晚期詩集《詩集》(1929)等。另外有一冊《最後的詩》出版於他死後的1933年,他的好友、英國著名詩人理查德·奧爾丁頓為之寫了序。他的詩作早期詩作多有意象派特徵,畫面清晰,語言自然流暢;中晚期作品則兼有自然主義、現實主義和神秘主義的特色,揭示了人性中的本能力量,努力發掘人類的下意識,其中的復雜性體現出了極大魅力。他的代表作《死亡之舟》體現出詩人內心充滿了苦悶而尋找出路的心情,整個詩篇充滿了神秘的象徵、哲理無窮無盡的寓意,它不僅展示了詩人復雜曲折的內心世界,同時反映了現實生活。
巴勃魯·聶魯達( Pablo Neruda, 19O4~ 1973)智利詩人。生於帕拉爾城。少年時代就喜愛寫詩並起筆名為聶魯達,16歲入聖地亞哥智利教育學院學習法語。 1928年進入外交界任駐外領事、大使等職。1945年被選為國會議員,並獲智利國家文學獎,同年加入智利共產黨。後因國內政局變化,流亡國外。曾當選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獲斯大林國際和平獎金。1952年回國,1957年任智利作家協會主席。1973年逝世。
聶魯達13歲開始發表詩作,1923年發表第一部詩集《黃昏》,1924年發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詩壇。他的詩歌既繼承西班牙民族詩歌的傳統,又接受了波德萊爾等法國現代派詩歌的影響;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詩歌特點,又從惠特曼的創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傾心的形式。
Ⅷ 外國女詩人詩精選的目錄
希臘
薩福八首
清流邊
夜
我承認
在中午時分
在春天的薄暮
你知道那地方
阿狄司,你也許會相信
沒有聽見她說一個字
莉莉・比塔二首
情人
寫給風的情歌
義大利
科隆娜一首
我生活在這塊可怖而孤寂的岩石上
絲塔姆芭一首
你們擁有這么多的榮華與福澤
英國
瑪麗・蘭姆一首
街頭看書的小男孩
伊麗莎白・勃朗寧十首
甘讓那音樂疊作層層金聲的富麗
我肅穆地端起了我沉重的心
連綿的淚雨沖盡了我生命的光彩
愛我,請只是為了那愛的意念
柔和的旋律把安慰帶給痛苦的心靈
當我倆的靈魂壯麗地挺立起來
我的相思圍抱住了你
可是愛只要是愛
請你再說一遍你愛我
我究竟怎樣愛你?
夏綠蒂・勃朗特一首
哀歌
艾米莉・勃朗特二首
我獨自坐著
夜晚在我周圍暗下來
克里斯蒂娜・羅塞蒂五首
生日
死後
懷念
逗留
我並不尋求
瑪麗・柯勒律治一首
緩步,
夏洛特・繆二首
要愛就在今朝
不是要那城
安娜・威克姆二首
武器
戀歌
弗朗西絲・康福德三首
她先把話挑明
鄉間的卧室
秋日黃昏
西爾維婭・華納一首
鬧 鍾
斯蒂薇・史密斯一首
漂亮『
凱絲琳・萊恩四首
我愛故我在
金色的樹葉
吻
聽瀑
愛爾蘭
凱瑟琳・泰南二首
一位姑娘的歌
離別語
法 國
畢 桑二首
淚之泉,哀之河
我孤零零
吉 耶二首
當你看到我的腋下
誰說我的長袍綴上
拉 貝・三首
當洞察入微的靈魂
我活著,我受苦
只要我還能熱淚盈眶
黛絲博爾德一瓦爾莫六首
這個你怎樣對待?
定風波
當我意識到思維重量的壓力
鄉愁
晚鍾
黃昏
諾阿伊一首
突然一照
讓娜三首
把你的小手放在我的手裡吧
暴風雨
蟋蟀
葡萄牙
索菲婭・德・梅洛二首
城市
海岸上的女
瑞典
奈麗・薩克斯四首
逃竄
黑夜,黑夜
約伯
啊,我的母親
芬蘭
索德格朗六首
白天在冷卻
夜曲
色彩的渴望
等待著靈魂
痛苦
虛無世界
德國
德洛絲苔一胥爾斯霍夫一首
遺言
麗卡爾達・胡赫四首
我的心,我的獅子
風暴之歌
回憶
早春
拉斯克一許勒四首
一支歌
混亂
我的藍色的鋼琴
世界之末日
勒・福爾一首
德國的苦難
阿格涅絲・米格爾三首
鄉愁
春天
五月之夜
伊娜・賽德爾三首
雨夜
離別
安慰
瑪麗・卡斯尼茨三首
海濱
傑納察諾
喪失的時間
奧地利
英格博格・巴赫曼一首
延緩的時刻
南斯拉夫
戴珊卡一首
春之歌
俄羅斯
吉比烏斯三首
最後的話
雷鳴
鶴
莎吉娘一首
船夫
阿赫瑪托娃十首
我同醉酒的你十分愉快
不見有人下到台階
我離棄你那白色的屋宇
她走到跟前
多少次我詛咒
有那麼一塊地方生活純朴
這一會晤誰也沒有唱完
親愛者的靈魂都在高空的星上
三月哀詩
土地雖然不是家鄉的
茨維塔耶娃五首
我懷著柔情蜜意
我是你筆下的一張紙
致生命(一)
花楸果樹
鄉愁啊,這早就已經
別爾戈莉茨二首
我對自己的心從不吝惜
我行走在昔日戰斗過的地方
德魯尼娜一首
真正的白刃戰
美國
菲莉絲・惠特利一首
清晨的贊歌
艾米莉・狄金森四首
新的腳在我花園里行走
「自然」,是我們所見
成功的滋味最甜
崩潰,不是一瞬之功
愛米・羅厄爾三首
出租汽車
霜
獨 樂
莎拉・蒂絲黛兒三首
阿馬爾菲夜歌
勸一位姑娘
讓它被遺忘沖歷
伊莉諾・懷利二首
清教徒十四行詩
別讓仁慈的希望
H.D. 三首
歌
梨 樹
開花的杖
喬治婭・瓊森二首
一位女子的心
哀求者
瑪麗安・莫爾二首
什麼是歲月?段塌
避邪物
埃德娜・米萊三首
養鵝姑娘
梨 樹
聽一支貝多芬的交響曲
黛尼絲・萊維托芙二首
五日雨
地面的霧
安妮・薩克斯頓一首
從花園中來
阿德莉安・散燃搜里奇三首
面對面
一八六0年的查爾斯頓
樹 林
希爾維婭・普拉斯四首
穿黑衣的人
晨 歌
慕尼黑女模特
愛麗兒
加 拿 大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二首
棄 兒
你很幸福
瓜地馬拉
特雷莎二首
愛 情
希望之歌
智利
密斯特拉爾四首
黎明
我唱你一向愛聽的歌
羞怯
默愛
烏拉圭
德爾米拉一首
夜曲
胡安娜二首
猶如春天
生命與根
澳大利亞
瑪麗・吉爾摩二首
年邁的植物灣
決不讓敵人收割我們的莊稼
襲迪絲・賴特一首
牛車夫
紐西蘭
曼斯菲爾德二首
會面
深淵
韓國
鞠孝汶一首
洪積期的鳥
日本
與謝野晶子三首
玉肌嬌嫩
薔薇之歌
兄弟,你千萬不能死去!
高田敏子二首
有一天
別人的名字
石垣綾三首
海景
那些夜晚
屋頂
茨木則子三首
在我的黃金時代
活著的和死了的
六月
新川和江二首
捉迷藏
不能當作新聞的事
黑木瞳二首
心音
空殼
泰國
詩琳通二首
青草迴旋詩
貓頭鷹
尼泊爾
珍黛妮・沙阿三首
在寂靜大地的懷抱里
我剛剛笑著同你道別
愛的邊際
印度
沙羅吉妮・奈都二首
悲 歌
愛情與死亡
安利塔・波利坦二首
許願的夜晚
一封信
卡瑪拉・達斯三首
閹官之舞
致謙古塔馬
畸形人
科威特
蘇阿德・薩巴赫三首
踏著睫毛走
將我種植在話語中
教員
以色列
麗娜・夏妮一首
綠洲
Ⅸ 古代外國有哪些女詩人
莎弗(前7—前6世紀),古希臘女詩人。
柏拉圖曾說:「人都說有九繆思,但他們都忽略,瞧!萊茲波斯島的莎弗,她位居第十」。
西方第一位女詩人莎弗,不只美麗她聰明驕傲、熱情執著、恣意揮灑。
女同性戀的標簽只是她的多重身分之一,她還是繆思與美神的化身,
是愛的勇者;也是精明的商人、偉大的教育家、被離鄉放逐的叛徒;
更是兩性平權的擁戴者,這位生活於西元前七世紀、宛如神話傳說里的人物,
作品雖大多亡佚散失在斷簡殘編,告談腔但在小說家的筆下,其侍尺生平、其人其事,
就好像她所留下來的詩,襪衫如玫瑰之稀少,卻仍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Ⅹ 外國當代詩人有哪些
1.安娜·朗巴爾多 (義大利)
簡介:安娜·朗巴爾多 Anna Lombardo,義大利女詩人,翻譯,文化刊物《月亮之聲》編輯。英語文學出身,目前在愛爾蘭都柏林大學讀博士學位,主攻"性別研究"。出版詩集有《甚 至魚也會醉》(2002),《沒有借口》(2004)《不在場的東西》(2009)。
2. 金果尼亞·金果尼(義大利)
簡介:金果尼亞·金果尼Zingonia Zingone,70年代初出生於義大利,在中美洲生活多年,現居羅馬,精通西班牙語,出版有西班牙語詩集《給譫妄症戴上面具》(2006),《世界性悲 痛》(2007),《塔納·卡塔納Tana Katana》(2009),以及義大利語版的《給譫妄症戴上面具》(2008)。 2007年開始在歐美和亞洲應邀參加各種詩歌節,並創辦了羅馬Altre Braci詩歌協會。
3.安娜麗莎·阿多洛拉托(義大利/西班牙)
簡介:安娜麗莎·阿多洛拉托(Annelisa Addolorato),1975年出生於義大利米蘭附近,長期居住於西班牙,曾在西班牙讀比較文學,現執教於馬德里和帕維亞兩地,出版有兩本西班牙/意 大利雙語詩集《蝴蝶與飛蛾》(2004),《重建龐貝》(2008),以及專著《論帕斯》(2001),《論西班牙著名女詩人Clara Janés》(2009)。
4. 索納塔·帕柳萊特(Sonata Paliulyte)(立陶宛)
簡介:索納塔·帕柳萊特畢業於立陶宛音樂戲劇學院,主修表演,後轉向寫詩,翻譯,2005年因第一本譯詩集和第一本個人詩集獲得立陶宛青年詩歌獎,2009年出版了立陶宛語的狄金森詩集,第二本個人詩集也即將出版。
5.拉蒂·薩克辛娜(印度)
簡介:拉蒂·薩克辛娜(Rati Saxena,1954),印度詩人,學者,翻譯家,致力於譯介和推廣印度南部馬拉雅拉姆語文學,已出版十本馬拉雅拉姆語詩集和小說的印地語譯本,獲得過 印度國家人文研究院頒發的翻譯獎,及印度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獎金。個人詩集包括五本印地語詩集,兩本英語詩集。國際詩歌節創辦人。
6.裘漢哪·費德斯通(澳大利亞)
簡介:裘漢哪·費德斯通(Johanna Featherstone),1977年出生於澳大利亞,畢業於悉尼大學,現任教於悉尼大學英文系,2010年9月正式出版第一本詩集,此前在多家雜志上發表詩歌,並創辦了"紅屋"出版社。
7. 瑪賽迪斯·羅芙(阿根廷)姿高
簡介:瑪賽迪斯·羅芙(Mercedes Roffe,1954),出生於阿根廷,85年移居美國,紐約大學畢業,在瓦薩學院教過西班牙文學,已出版11本詩集。目前除了詩歌創作外還從事翻譯和出版工作,在英語世界極力推薦年輕一代的西班牙語詩人。
8.阿茲塔·伽赫熱曼(伊朗)
簡介:伊朗著名女詩人跡攜尺阿茲塔·伽赫熱曼(Azita Ghahreman ,1962),文學與神話學出身,先任教,後就職於聯合國,2006年移居瑞典。成名作《夏娃之歌》1990年在伊朗一出版即獲得好評,後來出版有《秋天 的雕像》(1996)、《遺忘有一個簡單的儀式》(2002)、《給我穿衣的女人》(2009)等五本波斯語詩集、一本瑞典語詩集和一本英文翻譯詩集。
9.瑪麗安·阿拉-阿姆佳蒂(伊朗)
簡介:瑪麗安·阿拉-阿姆佳蒂(Maryan Ala-Amjadi,1984),出生於伊朗德黑蘭,6歲隨父母去印度(父母在印度讀完博士學位後全家回到伊朗),17歲獲得伊朗隱襪文學馬拉松銀獎,19 歲出版第一本詩集《我(賓格),我(主格),我自己》(波斯語-英語雙語),2006年畢業於伊朗,主修英語,2008年就讀於美國愛荷華國際寫作 班,2009年在印度PUNE大學獲得英語文學碩士,2009年出版第一本譯著(從英語譯到波斯語),2010年出版第二本詩集《吉普賽子彈》(英語)。
10.瑞典詩人布爾·辛萊爾 (瑞典)
簡介:布爾·辛萊爾(Boel Schenlaer,1963),瑞典女詩人,劇作家,翻譯,獨立出版人,S?dermalms Poesifestival國際詩歌節創辦人。
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