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各個朝代鑒別美女的標準是什麼樣的
漢朝:
一個漢人值得驕傲的朝代,那個時候比較是古老的社會,所以衣服上是沒有什麼花紋,也不可能有什麼掛墜,男女穿都都是麻布衣。女性找不到是多了一個發髻,所以這個時候主要是看臉。先是要白,一白可以遮百丑是那個時候就有的說法,所以先是要白,也有一些妝粉來抹一抹,基本美女搭配是皮膚白穿黑衣服,然後有骨乾的那種。
唐朝:
大家都知道唐朝以肥為美,但是卻有很大的誤區。首先,唐朝不是一直以肥為美,最開始還是瘦的女孩更受歡迎,後來才變的。另外,肥也不是那種渾身贅肉的肥、膀闊腰圓的肥,而是指豐滿,微胖,不骨感。那個時候女性也是非常開放,有身材不去勾引別人都是對不住自己,和現在西方的性感審美一樣。
宋朝:
宋朝是一個有錢的時代,每個女人都打扮成一個樣就沒意思了,就跟韓國整容一模一樣還會有美女嗎?宋朝比較推崇素顏,而對於五官或者身材的要求一般就是削肩、平胸(是平不是貧)、柳腰、纖足。需要說明的是,裹足就是從宋朝開始興起和流行的。
明朝:
明朝看美女看三個地方:是頭,腰,足。頭上要有一頭迷人的秀發、腰要纖細玲瓏,腳要小巧可愛。
清朝:
雖然也是異族,不過比起元人好多了,滿族也是和漢族融合,能夠時候的女人要高。矮的是臉宮女都當不了的,同樣也要去在意小腳,最大的還是發型,在清朝中期就開始有民間發廊了。
接下來講講服飾:
先秦時期,衣著以深衣為主直裾和曲裾不僅是男式服飾,也是女式服飾常見類型。襦裙之類也是有的
魏晉時期,衣著普遍較大而寬松
南北朝時期,以寬博為主,其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並在袖口、衣襟、下擺綴有不同色的緣飾
唐朝時期,這是一個廣泛受外國影響的時期,同時也影響了其他不少國家
宋朝時期,貴族婦女開始實行纏足。
明朝時期,元朝留下的習俗被廢除,人們又恢復了原來的習慣。
清朝時期,滿族人試圖禁止纏足,但沒有成功。
❷ 大清朝時期帝王選秀女,拼的只是家世,與美貌無關嗎
何為秀女?古代以八旗和包衣三旗統稱秀女。但不同的秀女在皇宮中的地位也各有不同。包衣秀女地位更高。所以挑選秀女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指婚,就是鞏固自己的皇帝地位,這樣的重要性可謂尤為重要。
在應選秀女的同時,由太監引入公眾,在其他地方開始閱選秀女。一般幾人為一組,開後選閱。被選中的秀女則會留下一個牌子,也就是俗稱中標。由於選中後,可能會賜予皇室,或者伺候皇上。身為世家之女,則往往會有更好的待遇,已經自己家族的影響。
由此看來,門第又有著對秀女重要的作用。正如大家所聽聞的,光緒皇帝的皇後相貌及其醜陋,但是因為她是慈禧太後的最愛的小侄子,因此,她也名正言順的成為了皇後。
所以在我國大清朝時候,帝王選擇秀女時候往往都是世家為首選。
❸ 清朝比較出名的美女
明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7),海西女真四部在「九部之戰」大敗四年後,遣使向努爾哈赤「通好」,葉赫部還表示願將死於「九部之戰」的布齋之女東哥許配給努爾赤。 東哥又名布喜婭瑪拉,於1582年出生在吉林梨樹縣,是女真族第一美女,自幼就美名遠播,部落巫師還說她「可興天下,可亡天下」,有著非比尋常的來歷。努爾哈赤曾殘忍把東哥父親布齋屍體割為兩半,他此時卻心花怒放,立即下聘定親。
東哥假如順利地嫁給努爾哈赤的話,那就是要與姑姑孟古姐姐共侍一夫了。然而她堅決反對,向哥哥布揚古貝勒說:「努爾哈赤是殺父仇人,誰能夠殺了他,我就嫁給誰。」於是,葉赫部毀掉了東哥與努爾哈赤的婚約,並以「殺努爾哈赤」的條件向諸部落公開為東哥徵婚。
事實上,這在東哥的婚姻史上,已經是第三度毀婚了。她九歲時許嫁哈達部歹商貝勒,然而這只是一條美人計:在迎親的路上,歹商被「岳父」葉赫部伏兵所殺。隨後,葉赫部又將東哥許配給烏拉部布占泰,以誘使他參與「九部之戰」,布占泰隨後便在這場戰爭中做了努爾哈赤的俘虜。當布占泰四年後被釋放打算迎娶的時候,東哥卻早又被許配給了努爾哈赤。
聽說東哥徵婚,哈達部酋長孟格布祿立即血氣上涌,報名應征,訂下婚約後遂於萬曆二十七年五月向努爾哈赤宣戰。九月,孟格布祿兵敗,向努爾哈赤投降。努爾哈赤找了個借口把他給殺了,又將富察氏所生的女兒嫁給了他的兒子武爾古代,萬曆二十九年以後,哈達部徹底被努爾哈赤吞並。
孟格布祿的結局並沒有使得垂涎東哥美色的男人們停止前赴後繼的腳步。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輝發部的首領拜音達理貝勒與東哥訂婚,背棄了原來與努爾哈赤之女的婚約。九月,怒火中燒的建州女真出兵扈爾奇城,沒費多大力氣,就把輝發部給消滅了。
接著,東哥又再次與烏拉部貝勒布占泰訂下了婚約。布占泰聽說有機會抱得美人歸,立即把自己與努爾哈赤六度聯姻、七度盟誓的事情全丟到了腦後。當年,他就派重兵埋伏自己的岳父之一舒爾哈齊以及舅子禇英與代善,被擊敗後又以鳴鏑射了舒爾哈齊嫁給他的女兒娥恩哲。忍無可忍的努爾哈赤於萬曆四十年九月親率大軍攻打烏拉部。第二年正月,烏拉部滅亡,布占泰逃往葉赫部。
然而眼光極高的東哥根本就沒把敗軍之將布占泰看在眼裡,她拒絕履行婚約。又氣又羞的布占泰不久鬱郁而終。
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東哥已經三十三歲,東蒙古暖兔部首領之子吉賽看中了她,向她的哥哥布揚古求娶。然而東哥沒看中吉賽,即使他以征討葉赫相要脅,她也堅決拒絕出嫁。正當吉賽與努爾哈赤為爭奪東哥而准備大打出手的時候,東蒙古喀爾喀部達爾汗貝勒之子莽古爾岱也來向東哥求婚。已被妹妹弄得筋疲力盡的布揚古大約是想要把吉賽和努爾哈赤的兩支隊伍引開,讓他們找莽古爾岱的麻煩而自己坐收漁利,終於不顧明朝邊防將領的警告,下定決心在當年九月將東哥嫁到蒙古去了。東哥出嫁之時,年齡已經遠遠超過了當時普遍的婚齡(當時有些女人在她這年紀,恐怕已經是祖母級了),因此,她在史書上也被稱為「葉赫老女」。
然而布揚古沒想到的是,東哥出嫁後不到一年,就死了,努爾哈赤的怒火仍然要向葉赫部發作。
❹ 每個朝代皇帝選的女人叫什麼,就比如清朝的叫秀女,明朝的叫淑女。其他朝的呢。謝謝~~~
秦漢以來,統一的大帝國,實行郡縣制,王與諸侯聯婚,或者諸侯之間的聯婚已不可能,媵婚、掠奪、獻納也不可能,於是,自漢代開始逐步形成從民間遴選後·妃,東漢以後,遴選後·妃形成制度。每年秋季八月開始從民間遴選良家女·子。——當時叫「良家子」或「家人子」
宋代沒有大規模的從民間挑選宮·女、後·妃的舉措。宋代皇帝的後·妃幾乎都是娶自將、相、節使等高官顯貴之家。
明太祖朱元璋建國伊始,即規定:「凡天子親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故妃·後多采之民間。」隆慶三年(1569),穆宗下詔:「選民間淑女十一歲至十六歲三百人。」
清朝的後·宮,上至皇·後,下到宮·女,都是從旗人女子中挑選出來的,而秀女也是清代以後的說法,之前都稱為采選
❺ 古代歷史上美女最多的朝代是哪個朝代
漢代:
戚夫人(因美貌被呂雉砍掉手腳的那一位)
李夫人(傾國又傾城的那一位)
陳皇後(阿嬌,進屋藏嬌的由來)
衛子夫(衛青的姐姐,從女奴到皇後的女人,應該是很美的)
卓文君(司馬相如拐跑的女子,想必也是大美人)
趙飛燕(環肥燕瘦,相傳可以被鳳颳起來的女子)
趙合德(飛燕的妹妹,據傳比姐姐更美)
等等
夏:妹喜
商:妲己
周:褒姒
越:西施
秦:趙姬,又稱朱姬,嬴政的母親
楚:虞姬
漢:戚夫人:被呂雉砍去手腳的那一位
李夫人:傾國又傾城的那一位
衛子夫:由女奴到皇後的那一位
陳皇後,陳阿嬌:金烏藏嬌的由來
趙飛燕:環肥燕瘦的那一位
趙合德:趙飛燕的妹妹
班昭:班婕妤
卓文君:司馬相如的太太
王昭君
蔡文姬
三國:
貂禪
大喬
小喬
孫尚香:「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夫人」
甄氏:曹丕的老婆,曹植的「洛神」
隋:
宣華夫人
瓊花公主
蕭皇後
唐:
長孫皇後
高陽公主
武媚娘
太平公主
上官婉兒
梅妃:江采芹
楊玉環
沈珍珠
魚玄機
蘇小小
南唐:大、小周後
宋:
花蕊夫人
李師師
明:
秦淮八艷:陳圓圓、董小婉、柳如是、顧橫波、李香君等
清:香妃
麻煩採納,謝謝!
❻ 清朝選秀女在什麼地方
凡八旗官員家中年滿14歲至16歲的女子,
都必須參加三年一次的秀女挑選。
清朝的後宮,上至皇後,下到宮女,
都是從旗人女子中挑選出來的。
從順治到光緒九朝,選秀女總共80多次。
各旗選送的秀女,要用騾車提前送到京城。秀女們抵達京城後,在入宮應選的前一天,坐在騾車上,由本旗的參領、領催等安排次序,稱為「排車」,根據滿、蒙、漢排列先後次序。最前面是宮中後妃的親戚,其次是以前被選中留了牌子、這次復選的女子,最後是本次新選送的秀女,分別依年齡大小排列,魚貫銜尾而行。日落時分發車,入夜時進入地安門,到神武門外等待宮門開啟後下車,在宮中太監的引導下,按順序進入順貞門。
宮中的御花園、體元殿、靜怡軒等處,都曾是閱選秀女的場所。一般每天只閱看兩個旗,根據各旗參選秀女人數的多少進行搭配。通常是五六人一排,供皇帝或太後選閱,但有時也有三四人一排,甚至一人一排的。如有被看中者,就留下她的名牌,這叫做留牌子;沒有選中的,就撂牌子。然後,留牌子的秀女再定期復選,復選而未留者,也稱為撂牌子。經復選再度被選中的秀女,還有兩種命運:一是賜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一是留於皇宮之中,隨侍皇帝左右,成為後妃的候選人。如果成為後妃的候選人,手續會更為復雜,初次「引閱」之後,屢屢「復看」,有「記名」的,這是被選中留牌子的;有「上記名」的,這是皇帝親自選中留牌子的。最後,還要經過「留宮住宿」進行考察,在留宮住宿的秀女中選定數人,其餘的都撂牌子。
❼ 清朝選秀女注重的是門第和背景,至於漂亮無關緊要,為什麼
在清代,後宮,從皇後到少女,都是從旗女中挑選出來的。
清朝創始人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的過程中建立了八旗制度。這一制度是在女真原始狩獵組織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它是一個軍政一體化的體制,具有行政、軍事、生產等職能。
1755年,又一次補充說,一個應該讀書的漂亮女孩應該受到懲罰,因為她母親在當選前隱瞞了美麗女孩的照片。
至於候選人的年齡,根據清宮檔案,最小的11歲,最大的20歲。
說到挑選美女,胡布首先向皇帝匯報。接到命令和許可後,立即公布八旗統一衙門。八旗各級基層領導逐級上報適齡婦女名冊,集中到八旗統一衙門。最後,戶部向皇帝報告,皇帝決定了閱讀的日期。
因病、殘疾、容貌醜陋不能入選的,也要一一保證,並說明原因。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和財政部將徵求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的意見。只有得到允許,才能免除被選舉的義務,允許他們自己結婚。
當“美女”這個詞進入人們的視線時,人們的直覺是,一個漂亮的女孩應該有落魚和雁的樣子。然而,是美麗的
清朝統治者有兩個開放的標准,一個是品德,一個是家庭地位。
在清朝對後妃、妃嬪的冊封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關仁、蕭慈、文公、淑慎等。
其中,家庭地位具有更重要的作用。我們都知道,光緒皇帝的龍玉皇後長得很醜,但她是慈禧太後的侄女,所以成了皇後。
曾被視為光緒皇帝親信的真妃被選中時,父親是長吁,祖父是曾任都督的玉台,舅舅是廣州將軍常山。常山圭是大學里的一位學者。她是恭親王義信的妹夫。因此,這對他來說意義重大
她們的姐妹都被選為甄和金。
此詔書也說明了修女的地位,這不僅關繫到修女是否被選中,而且與她被選中後在皇宮的地位有關。
同治十一年二月三日,朝廷發文:
前公爵的女兒被封為妃子
將軍的女兒被封為妾
縣長的女兒被封為妾
員外郎的女兒被封為妾
我在這里。
所以,清宮選美不是選美。
❽ 哪個朝代妃子最漂亮
我覺得是唐朝,因為唐朝時期國力昌盛。只要國力昌盛那就代表著從經濟這方面來說一定是很發達的。那麼宮里的妃子的吃穿用度一定是很好的。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吃的好睡得香那麼她的皮膚狀態一定是很好的,唐朝時期的吃肯定也是沒得說了。要不然就不會說唐朝以胖唯美了,楊貴妃不就是因為胖而美。
再有就是人靠衣裝馬靠鞍,在美的人穿的衣服和破爛一樣也是等於把美麗給埋沒了。我們都知道絲綢之路出現在唐朝,那麼唐朝得衣著肯定也是別的朝代所無法比擬的。
更因為國家強大昌盛很多別的國家都會來唐朝進貢,進貢來的奇珍異寶也數不勝數佩戴起來也是格外得好看!這些寶貝大多也都賞賜給了後宮的妃子們!
食養人,天生麗質。精美絕倫的衣著再加上華麗的配飾,唐朝的妃子真可謂是最美的了!
❾ 除了清朝別的朝代也選秀女嗎
其實
秀女只是清朝
對選後宮女性一個稱呼
別的朝代也選後宮
只是不稱其為秀女
過程也不一樣
下面是清朝的過程
清朝選秀女很復雜。由內務府主持,涉及到各旗都統衙門及戶部等。
清朝從順治時就規定,凡滿族八旗人家年滿十三歲至十六歲的女子,必須參加每三年一次的皇帝選秀女,選中者,留在宮里隨侍皇帝成為妃嬪,或被賜給皇室子孫做福晉未經參加選秀女者,不得嫁人。閱選時,按八旗的順序,一般七八個人站成一排,由皇帝、皇太後們挑選。被挑選女子的名字,每排寫一張單子,留宮中存檔,這種名單,在檔案中稱為「秀女排單」。
清代的後宮,上至皇後,下到宮女,都是從旗人女子中挑選出來的。旗人,是清朝獨有的。因此,從旗人女子中挑選後宮粉黛的制度,也是清代獨有的。
清太祖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的過程中,創立了八旗制度,這套制度是在女真人原來的狩獵組織的基礎上建立的,是軍政合一的制度,兼有行政、軍事、生產等多方面職能。以黃、白、紅、藍四色旗幟為標志,組成鑲黃、鑲白、鑲紅、鑲藍、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八
旗。清入主中原後,旗人又有八旗和內務府包衣三旗的區別。八旗包括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共二十四旗,這是清政權賴以統治的主要支柱;內務府包衣三旗則是清皇室的奴隸,二者的政治地位不同。所以,盡管清初將八旗和包衣三旗的女子都稱為秀女,但挑選的方法和她們在宮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八旗秀女,每三年挑選一次,由戶部主持,可備皇後妃嬪之選,或者賜婚近支(即三代以內、血緣關系比較密切的)宗室;包衣三旗秀女,每年挑選一次,由內務府主持,其中雖然也有一些人最終被逐漸升為妃嬪,但承擔後宮雜役的,都是內務府包衣之女。到了清代後期,包衣三旗的應選女子就不再稱為秀女,而在挑選宮女時,就明確地說「引見包衣三旗使女」了。所以說,能夠成為清廷後妃的,主要是八旗秀女。
挑選秀女的目的,除了充實皇帝的後宮,就是為皇室子孫拴婚,或為親王、郡王和他們的兒子指婚,重要性自不待言。秀女們要走進紫禁城高高的宮牆,也就不那麼簡單了,必須經過一道道的考察。
首先,要嚴格審查旗屬與年齡,不在旗的想參加選秀,勢比登天;在旗的想逃避選秀,也是自討苦吃。順治朝規定:凡滿、蒙、漢軍八旗官員、另戶軍士、閑散壯丁家中年滿十四歲至十六歲的女子,都必須參加三年一度的備選秀女,十七歲以上的女子不再參加。乾隆五年(1740)進一步規定,如果旗人女子在規定的年限之內因種種原因沒有參加閱選,下屆仍要參加閱選。沒有經過閱選的旗人女子,即使到了二十多歲也不準私自聘嫁,如有違例,她所在旗的最高行政長官——該旗都統要進行查參,予以懲治。然而,就在這一規定發布的第二年,閩浙總督德沛上了一道奏摺,請求乾隆皇帝允許他年過十七歲的兒子恆志與兩廣總督馬爾泰的女兒完婚,但是,馬爾泰的這位千金還沒有參加過選秀女。此事令乾隆皇帝大為惱火,命令德沛立即趕赴京師,當面訓飭,同時強調:「我朝定例,八旗秀女,必俟選看後方准聘嫁。凡在旗人,理宜敬謹遵行。近見尚有未經選看之秀女聘定許字者,大臣等有奏事之責者,雖系蒙朕恩俞允,究與體制未協。選看八旗秀女,原為王、阿哥等擇取福晉;若在未經挑選之前即行結親許字,非為廢弛舊制,並恐無奏事責任之人,或不敢陳奏之人,伊等已行許字之女,朕因不知,另指他人,亦大有關系;且八旗秀女,於十三四歲即行選看,並無耽擱之虞。」這里,乾隆皇帝振振有詞地說了三條理由:第一,每三年一次的選秀女是為諸王和眾皇子挑選妻室,並非是為了給自己充實後宮;第二,一旦因選秀拆散了他人的姻緣,也是因為沒有遵守「我朝定製」,違法在先,並非皇家的責任;第三,即使為了選秀等上三年兩載,應選秀女也不過十六七歲,不會耽誤她的終身。最後,乾隆皇帝命令「戶部通行傳諭八旗,所有未經選看之秀女,斷不可私先結親,務須遵例於選看後再行結親聘嫁。」乾隆二十年(1755),再次補充規定:應閱視的秀女,在未受閱選之前私自與宗室王公結親者,其母家照隱瞞秀女例議處。至於參選秀女的年齡,根據清宮檔案,到清末光緒年間,最小的是十一歲,大的可達二十歲。
每到准備挑選秀女的時候,先由戶部奏報皇帝,奉旨允准後,立即行文八旗都統衙門,由八旗的各級基層長官逐層將適齡女子花名冊呈報上來,到八旗都統衙門匯總,最後由戶部上報皇帝,皇帝決定選閱日期。因為有病、殘疾、相貌醜陋而確實不能入選者,也必須經過逐層具保,申明理由,由都統咨行戶部,戶部奏明皇帝,獲得允准後才能免去應選的義務,聽其自行婚嫁。
各旗選送的秀女,要用騾車提前送到京城。由於眾多秀女的家庭背景不一,官宦人家尚有車輛,而兵丁之家只能雇車乘坐。因此,乾隆時規定:「引看女子,無論大小官員、兵丁女子,每人賞銀一兩,以為雇車之需。……此項銀兩,……著動用戶部庫銀。」秀女們抵達京城後,在入宮應選的前一天,坐在騾車上,由本旗的參領、領催等安排次序,稱為「排車」,根據滿、蒙、漢排列先後的次序。最前面是宮中後妃的親戚,其次是以前被選中留了牌子、這次復選的女子,最後是本次新選送的秀女,分別依年齡為序排列,魚貫銜尾而行,車樹雙燈,上有「某旗某佐領某某人之女」的標識。日落時分發車,入夜時進入地安門,到神武門外等待宮門開啟後下車,在宮中太監的引導下,按順序進入順貞門。秀女們乘坐的騾車則從神武門夾道東行而南,出東華門,由崇文門大街北行,經北街市,然後再經地安門來到神武門外,這時,已是第二天中午了。初選完畢的秀女們在神武門外依次登上她們來時所乘坐的騾車,各歸其家。這種井然有序的排車法,是嘉慶年間的一位名叫丹巴多爾濟的額駙發明的。
當應選的秀女們在神武門外走下騾車後,先由戶部司官維持秩序,再由太監引入宮中。御花園、體元殿、靜怡軒等處,都曾是閱選秀女的場所。一般每天只閱看兩個旗,根據各旗參選秀女人數的多少進行搭配。通常是五六人一排,供皇帝或太後選閱,但有時也有三四人一排,甚至一人一排的。如有被看中者,就留下她的名牌,這叫做留牌子;沒有選中的,就撂牌子。然後,留牌子的秀女再定期復選,復選而未留者,也稱為撂牌子。經復選再度被選中的秀女,還有兩種命運:一是賜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一是留於皇宮之中,隨侍皇帝左右,成為後妃的候選人。如果成為後妃的候選人,手續會更為復雜,初次「引閱」之後,屢屢「復看」,有「記名」的,這是被選中留牌子的;有「上記名」的,這是皇帝親自選中留牌子的。最後,還要經過「留宮住宿」進行考察,在留宮住宿的秀女中選定數人,其餘的都撂牌子。
當「秀女」二字映入人們眼簾時,人們的直覺是秀女應有沉魚落雁之貌,然而,靚麗的容貌是否是當選秀女的主要標准呢?這里有一張清末應選秀女的照片,似乎很難將這些面孔與任何一個表述美貌的詞彙聯系起來,非但如此,少女們愛美的天性也成了非分之想。清朝明確規定,八旗秀女閱看時,必須著旗裝,嚴禁時裝。而且,按照中國的傳統觀念,「好色」也是極不名譽的,「美女禍國」從來都是帝王和他們的大臣們翻雲覆雨的護身符,因而這一標准總在若即若離、諱莫如深的撲朔迷離中。乾隆四十三年(1778),一位縣學生員攔下御駕,懇請乾隆皇帝就削減皇後烏拉那拉氏喪儀之事下罪己詔,致使龍顏大怒,但仍未忘記陳述那拉氏冊後「並非以色選愛升」,後來失寵,亦是「自蹈非理,更非因色衰愛弛」,總之絕不肯承認自己好色。清統治者公開的兩條標准,一是品德,一是門第。清代冊封皇後、妃、嬪的冊文中常常見到的是寬仁、孝慈、溫恭、淑慎,「誕育名門」、「祥鍾華閥」等等。其中,門第又有著更為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光緒皇帝的皇後隆裕的相貌奇醜,但她是慈禧皇太後的侄女,因此,她成了皇後。被光緒皇帝視為紅顏知己的珍妃入選時,她的父親是侍郎長敘,祖父是曾任總督的裕泰,伯父是廣州將軍長善,長善又是大學士桂良的女婿,是恭親王奕欣的連襟,因此他他拉姐妹雙雙入選為珍、瑾二嬪。
清代從順治到光緒九朝,選秀女八十多次,按後來入葬陵寢的後妃統計,共二百一十四人,她們的命運是各不相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樓下的你沒看到
樓主是在』問題補充:』
裡面說的不要清朝的內容.
也就是說我先回答了,
樓主後又說不要清朝的內容
後又對回答做出了要求
是你沒看清楚
就說~
我回答不好,
也不犯法
-------------------------------』
題目是』除了清朝別的朝代也選秀女嗎』?
也就是說
樓主開始沒有規定
不要貼清朝的東西
只是問別的朝選秀女沒有?
就是說
單從題目上看
是』秀女問題』,
沒有做出
不讓貼清朝的規定~
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實我們也不用爭論了,
我承認開始我說的
你自大自狂
很沒禮貌
是我的不對,不好意思
但我開始還是對你說我
』傻』
很氣憤
我即使問題回答不好
也不能說我傻呀
既然你刪除了那段話
我們就不要在爭論了
❿ 戶部舉辦,每三年舉行一次的清朝選秀,選的都是八旗女子具體流程是什麼
清宮劇是古裝電視劇佔比重頗大的分支,好的清宮劇諸如《甄嬛傳》、《步步驚心》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視率。
在清宮劇中,女主角要進入宮廷,往往有一個必不可少的步驟,那便是選秀。一般來說導演都概括性表達,歷史上真正的清廷選秀制度如何,大家想必也是一知半解。本文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讀者可以看看與電視劇中是否有所不同。
清朝的選秀制度,又叫八旗選秀制度,顧名思義就是從八旗(鑲黃、鑲白、鑲紅、鑲藍、正黃、正白、正紅、正藍)的女子中挑選。
上到後妃,下到宮女,都是由選秀擇定。選秀不僅是充盈皇帝後宮,同時也是為皇子皇孫選擇女人,其重要性無需多言。
順治時期規定:凡滿、蒙、漢軍八旗官員、另戶軍士、閑散壯丁家中年滿十四歲至十六歲的女子,都必須參加每三年進行的一次選秀活動,此後才能婚配。在年限內的有特殊原因未能參選的,下次選秀仍要參加。
如果沒有參加選秀,先讓皇家挑選一遍,就算你已經年過二十一都不能自行婚配。如果有隱瞞婚配者,不僅僅是母家婆家,連旗主都要被牽連責罰。
乾隆朝有閩浙總督德沛,請求乾隆帝應允他的兒子恆志和兩廣總督馬爾泰家女兒的婚事。馬爾泰家的女兒還沒有參加選秀,乾隆當即大怒,將德沛叫到京城狠狠罵了一頓。
選秀開始之前,八旗各級長官將適齡女子花名冊呈報都統衙門會中,又經由戶部上報皇帝,由皇帝定下選閱日期。其中有因為疾病、貌丑、殘疾而不能參選者,也需得經過層層保證,說明緣由,奏明皇帝,得到批准後方能自行婚嫁。
而得以參選的女子,則用騾車提前送到京城。因為各女子出身不同,為了保證秀女能按時參選,則動用戶部庫銀雇車。「引看女子,無論大小官員、兵丁女子,每人賞銀一兩,以為雇車之需。」
到了京城,還有「排車」。首先由本旗領催等安排次序,又依據滿、蒙、漢先後排列。其次後宮妃子的親戚排在前,隨後是上一屆留牌子的秀女以及新參選的秀女,此後還有年齡順序。
掛有「某旗某佐領某某人之女」標識的騾車由老太監引進宮,神武門外秀女下車,先由戶部司官維持秩序,再由太監引入宮中。
選閱的地點大致在御花園、體元殿、靜怡軒等處,一般每天選閱兩旗,五人一排供皇帝太後選閱。當然有三四人乃至一人一排的,選中者留牌子,未中者撂牌子。
留牌子的並不意味著就成為後妃了,還要經過復選。復選選中的有成為後妃候選人,也有指婚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的。
成為後妃候選人,還要經過嚴格審核。最後有一道「留宮住宿」的考察選項,就是從這批人中選定後妃。其中由皇帝選中的,會有特殊的「上記名」。
三宮六院,後宮三千美人,這些都只是大家的想當然。清朝還是比較注重「美色禍國」這一塊,選秀之時大家都統一著「旗裝」,嚴禁「時裝」。看晚清後妃照片,就可以知道什麼三千美女都是童話里的故事。
皇帝的後宮也遠沒有三千嬪妃那麼多,清朝從順治到光緒,選秀八十多次,按入葬陵寢的後妃統計,有214人。再把這個翻五倍,也達不到三千的人數。
而皇帝寵幸妃子,也不是說可以隨意。辦事兒的時候,外面有一太監守著,過了時間,過了數量,太監都必須在外面高聲唱和,提醒皇帝今日足夠了!清帝應該最憋屈,辦事兒都不能盡興!
這才是真正的清廷選妃制度,與電視劇有相同也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