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四大美女中,沉魚指誰落雁指誰閉月指誰羞花指誰
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一般指西施、王昭君、貂蟬、楊太真(楊玉環,又稱楊貴妃),分別對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典故。
沉魚
傳說春秋時代的西施在越國浦陽江邊浣紗,水中的魚兒看到她的容顏,都驚艷得沉入江底。
落雁
傳說西漢昭君出塞時,王昭君行於大漠途中,悲懷於自身命運和遠離家鄉,因而在馬上百無聊賴,彈《出塞曲》。而天邊飛過的大雁聽到曲調的幽怨和感傷,肝腸寸斷,紛紛掉落在地。「沉魚落雁」中的「落雁」由此得名。
閉月
傳說東漢末年,貂蟬在花園中拜月時,有雲彩遮住月光,被王允看到。此後王允就對人說貂蟬比月亮還漂亮,稱為「閉月」。
羞花
傳說唐代楊貴妃在花園中賞花時悲嘆自己的命運,用手撫花,也許是含羞草,也許是別的原因,花瓣收縮,花葉垂下。被宮女看見,就說楊貴妃與花兒比美,花兒自知不如,都羞得低下了頭。
中國的四大美女在古代的排法為:西施居首,王昭君次之,貂蟬再次,楊玉環為末,不過這只是古代的排法。其中西施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人"不僅在我國婦孺皆知,在世界上也享有一定的美譽。千百年來,人們以"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分別形容西施、王昭君、貂蟬與楊貴妃四位女子的絕代芳姿,這種形容既生動又含蓄,給人們留有充分想像的餘地。
僅僅這八個字,卻包含著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四個小故事,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四大美人有著傾國傾城之貌,在歷史的大事件中她們曲折動人、救國救民的傳奇故事,被古代民間廣為傳頌。
(1)測測你像四大美女中的哪個呢擴展閱讀:
一、簡介
成語「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分別來自四位美女的典故。花,自古都是古代人們心中美麗的代名詞,比花美,比月美,可見其美貌非凡;魚游水中,雁翔天上,為美人所打動,可見其美貌過人。古人本來用這四個修辭來形容四大美女,後來更廣泛的用於形容人的美貌。
二、其他說法與爭議
因為貂蟬是虛構人物,許多說法中,貂蟬都被取代。
有一種說法將她換成趙飛燕,稱四大美女為:西施、王昭君、趙飛燕、楊太真(楊貴妃)。
四大美女還有一種「笑褒姒、病西施、狠妲己,醉楊妃」的說法,即:褒姒、西施、妲己、楊貴妃;四妃都曾使帝王失國。另一說法則是「楊貴妃、鄭貴妃、董鄂妃,陳圓圓」,這四位美女都曾經紊亂國家大政。
1909年在甘肅發現的南宋平陽木刻年畫《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也稱為《四美圖》,該圖從右往左依次繪有綠珠、王昭君、趙飛燕、班婕妤四位古代美人。
明代詩人張元凱《伐檀齋集》中有《四美人詠》組詩,分別詠「明妃」(王昭君)、「飛燕」、「文君」、「綠珠」等「四美人」。
《紅樓夢》第六十四回,林黛玉曾為西施、虞姬、明妃(王昭君)、綠珠、紅拂五位古代美女各寫下一首絕句,賈寶玉命名為《五美吟》。其中西施、王昭君兩人為通行版「四大美女」中的人物,通行版「四大美女」的說法在曹雪芹生活的時代似乎還並未固定並佔主導地位。
Ⅱ 憑直覺選一款古風手鏈,測你是古代四大美女中的誰
哈哈哈😄
Ⅲ 大全古代四大美女小測試
西施,貂蟬,楊玉環,王昭君古代四大美女
Ⅳ 中國歷史上四大美女中,哪個最美哪個是杜撰的,本無其人
1、貂蟬拜月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在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 京劇有《鳳儀亭》就是敘述這段故事的。 2、昭君出塞 漢宣帝時匈奴貴族爭奪權力,勢漸衰落,五個單於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韓邪單於,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單於打敗。呼韓邪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朝見漢宣帝。 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於,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呼韓邪單於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答應了,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少糧食,漢朝還送去三萬四千斛糧食。 呼韓邪單於十分感激,一心和漢朝和好。西域各國聽到匈奴和漢朝和好了,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漢宣帝死了後,他的兒子劉 (音shi)即位,就是漢元帝。匈奴的郅支單於侵犯西域各國,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派兵打到康居,殺郅支單於。郅支單於一死,呼韓邪單於的地位穩定了。西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再一次到長安,要求和親。元帝許。漢朝和匈奴和親,都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回,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後宮去傳話:"誰願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後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里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有個宮女叫王嬙(音qiang),號昭君,長得美麗,有見識。自願到匈奴去和親。元帝逐擇日讓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使漢宮為之生色。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原來宮女進宮後,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裡去聽候挑選。有個畫工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君不願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於的閼氏。封「寧胡閼氏」,希望她能為匈奴帶來安寧和平,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於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難能可貴的是,當呼韓邪單於去世後,她又「從胡俗」,再嫁給呼韓邪單於的大閼氏的長子,雖然這和中原的倫理觀念相抵觸,但她從大局出發,珍惜漢與匈奴的友誼。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書沒有記載。 3、貴妃醉酒 719~756年,唐代蒲州永樂人(陝西華陰縣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初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壽王的王妃,唐玄宗見楊玉環的姿色後,欲納入宮中,著為女道士,號太真。天寶四年(745)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時玄宗年六十一,貴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至執鞭,貴妃的織綉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二人均被陞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 後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安史治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4、西施浣紗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後,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一直受到後人的懷念。西施與楊貴妃、王昭君、貂嬋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於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吳滅後西施就失去了音信,關於她的結局有很多種,最有可能的兩個結局之一是:西施與范蠡泛舟五湖,之二是被越王裝進袋子里拋入水中溺死。 施夷光世居諸暨薴蘿山(亦名羅山)下薴蘿村(今諸暨市城南浣紗村)。薴蘿有東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其父賣柴,母浣紗,西施亦常浣紗於溪,故又稱浣紗女。西施天生麗質,稟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態,亦為鄰女所仿,故有「東施效顰」的典故。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蘇省吳縣西南)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今淅江省紹興南),受吳軍圍攻,被迫向吳國求和,勾踐入吳為質。釋歸後,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與范蠡設計策,「得諸暨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准備送於吳王,越王寵愛的一宮女認為:「真正的美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西施只具備了第一個條件,還缺乏其他兩個條件。於是,花了三年時間,教以歌舞和步履、禮儀等。 西施發憤苦練,在悠揚的樂曲中,翩躚起舞,婀娜迷人,進而訓練禮節,一位浣紗女成為修養有素的宮女,一舉手,一投足,均顯出體態美,待人接物,十分得體。然後,又給她製作華麗適體的宮裝,方進獻吳王。吳王夫差大喜,在姑蘇建造春宵宮,築大池,池中設青龍舟,日與西施為水戲,又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歡宴的館娃閣、靈館等,西施擅長跳「響屐舞」,夫差又專門為她築「響屐廊」,用數以百計的大缸,上鋪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鈴,放置起來,鈴聲和大缸的回響聲,「錚錚嗒嗒」交織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終於走向亡國喪身的道路。 在西施由越入吳的路線上,南自諸暨,北迄蘇州,所在均有西施遺跡。諸暨薴蘿山麓、浣紗江畔尚存浣紗石、浣紗亭、西施灘、西施坊,西施殿等古跡。 西施有「沉魚」之貌,相傳西施在溪邊浣紗時,水中的魚兒被她的美麗吸引,看得發呆,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所以後世用「沉魚」來形容女子的美貌。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沉魚為先。國色天香四大美女,西施居首。西施幼承浣紗之業,故世稱「浣紗女」。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是我國古代民間的四大美女----西施、王嬙、貂禪、楊玉環的雅號。 西施是春秋時期越國人,曾受越王勾踐之命,前去侍奉吳王夫差。有一天,她去河邊浣紗,她那窈窕俏麗的身影驚呆了游魚,竟使游魚忘記了游動,沉入水底,固有「沉魚」之說。 王嬙即王昭君。西漢時,為了溝通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她受命和婚匈奴。在出塞的路上,她觸景生情彈起了古琴,那如泣如訴的琴聲,竟使飛雁聽後忘記展翅飛翔,從高空跌落地上,故稱「落雁」。 貂禪,有名無姓,在《三國演義》中可稱美絕。她拜漢獻帝大司徒王允為義父。有一天,貂禪在後園拜月,忽然,一片彩雲遮住了明月,恰好被王允出來看見。王允高興萬分,便向外人誇耀說:「我女兒比月亮還美,她的美容,羞得月亮只能躲進雲里。」故有「閉月」之稱。 羞花指的是楊玉環,即楊貴妃。一天,她在御花園賞花散步,指袖之間無意觸及含羞草,那含羞草立刻卷了葉兒,宮女們不知是含羞草,誤以為楊貴妃的天然姿容羞煞了花草,於是就傳開了。後人便稱她為「羞花」。
Ⅳ 怎麼測試你是哪種氣質的女生
有一天,你在社區里散步。你感到放鬆和精神煥發。這時,一個漂亮的女孩突然從樓上摔了下來。她說的下列哪句話最令你震驚?
選擇答案B——王昭君
王昭君有著其他三位美女所沒有的個性和光環,有思想、有策略、有心地,所以她可以毫無怨言地遠嫁匈奴,讓她的家庭和祖國痛苦不堪,為當時的國家形態做出無私的貢獻。像王昭君一樣,可以顧全大局,像男人一樣承擔重任,大膽做事。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你常常是別人眼中的榜樣,這讓同事和朋友尊敬你。
Ⅵ 盤點影視史上最經典四大美人形象:西施清雅楊玉環明艷,你最喜歡哪個
沉魚落雁分別指的是西施、王昭君;閉月羞花分別指的是貂蟬、楊貴妃。其實,說起這些都是有典故的,西施浣紗,在溪邊洗衣服,小魚兒看了都羨慕的躲在水裡流連忘返;王昭君出塞到了大漠,連南飛的大雁看到了都覺得太美了,紛紛飛落下來;貂蟬賞月,卻把月兒都羞得躲在雲彩里,既羨慕又嫉妒;楊貴妃賞花,卻把滿園的鮮花羞愧的搖頭嘆息。這就是四大美人「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美貌的典故。
這部電視劇《西施》是1994年播出的,畫質不是很清晰,但是劇照可以看出19歲的蔣勤勤容貌清麗脫俗,但稍顯稚嫩。西施的發髻像雲層一樣很有層疊的美感,留了兩縷發絲搭在胸前,發簪也很少,十分精巧地簪在發髻上,發髻右邊插著一隻非常簡單的銀發叉,看側面就能發現發髻還是挺復雜的,發髻後面也戴也一隻發簪,披著的長發在發尾用紅帶子束在一起,整個發型十分整齊。特別的漂亮,我認為她是所有版本中的西施中最騙涼的一位了。
Ⅶ 中國的四大美女 對應什麼
最早的是春秋後期的西施。與她相對應的詞是:沉魚。據說西施一天經過一條小河,河中的魚兒驚艷她的美貌.忘記了游動,沉至水底.大家對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事很熟悉,好像是勾踐殺了夫差的父親吳王,吳王位的繼承者夫差滅了勾踐的越國,作為亡國之君的勾踐,立志復國,讓人把西施等美女送給夫差。西施成了吳王的寵妃,但是二十年後,勾踐興兵殺了夫差,我不知道西施的最終結局。但她的一生確實是一個悲劇。她或許並不想讓夫差亡國,但想起越國的父老鄉親,只能止字不提。她內心的痛苦,有誰明白呢? 漢元帝時,召天下美女入宮,都是請畫家畫美人的畫像給皇帝看, 漢元帝就憑著畫像選妃。許多美女都賄賂畫家,想讓自己的畫像更美一點,只有王昭君沒有,後果可想而知。後來漢元帝許昭君與單於和親,要出發時,元帝召見,發現是後宮中最美的,十分後悔,但又不敢臨陣換人,所以漢元帝大怒之下,大殺畫家。而昭君終究出塞,遠嫁匈奴單於,老死沙漠。傳說昭君出塞時,天上的大雁看到了她,驚的掉了下來。所謂落雁就是指明妃王昭君。傳說她出塞途中,天上的大雁看到她,掉了下來,故此落雁指昭君。歷史上寫詩句感嘆她的有不少,如歐陽修的「紅顏勝人多薄命」,杜甫的「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我的認識和眾位名家不同,從某些方面來看,王昭君是四大美人中最幸運的一個。她的出塞。擔負著太多的歷史使命,或許她在沙漠很落寞,思戀中原,但是她卻永垂青史,想必單於待她也不會太薄吧。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出塞,那又怎麼樣呢?一種情況,在皇宮孤獨終生,鬱郁寡歡;第二種情況,成為寵妃,後宮佳麗眾多,一定很嫉妒她。在古代,陪王伴駕看似光彩非常,實際上,寵妃一不小心,就可能蒙上不白之冤—如果皇帝昏庸無道,那麼她們十有八九被認作紅顏禍水。或許遠嫁匈奴單於比在後宮與眾佳麗爭一個皇帝要強的多。 東漢末年的貂嬋的代名詞是「閉月」,天上的月亮都羞於露面,她的絕世美姿不必多說。《三國演義》中,王司徒巧使連環計,讓聰慧的貂嬋周旋於董卓與呂布間,終究除了一大禍害-董卓。後來呂布死了,而貂嬋的後半生或許與孤寂為伴,亦或早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香消玉隕了。 最後一個美人楊貴妃.花兒是最嬌艷的,但見到楊貴妃皆羞愧不已,"羞花"既楊貴妃.四大美人的代名詞合稱就是現在常用來形容女子美貌的"沉魚落雁羞花閉月."史上的詩詞似乎沒一個感嘆楊貴妃"紅顏薄命".相反,她被歸納成釀制安史之亂的禍害之一。有這種看法的原因是:楊貴妃得寵,使唐玄宗殆於政事,她的姐姐們和堂兄楊國忠被賜予了無上的權利和榮華富貴,偏偏楊國忠又是個奸臣,陷害忠良、功臣,重用佞臣,宣揚「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而且又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忙」來的千古名句,楊貴妃於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如果站在她的立場上看,她只是一個平凡的女子,並無武則天的才智,她從小被灌輸的也只是封建傳統禮節,她原先是唐玄宗一個兒子的妃子,後被唐玄宗看中,出了家,後來唐玄宗有名正言順的接回了楊太真(她的號),大加寵愛,於是直步青雲。而她的兄弟姐妹得到權勢也是因為她的得寵,在那個封建年代,一個柔弱的女子怎麼會知道這會造成千古臭罵?也許她自動被灌輸的禮節告訴她,她終於光宗耀祖了。她也許沒干預朝政,至於她堂兄的胡作非為,或許在深宮的她並不知曉,就算知道有如何?你若是她,會向皇帝告發處死自己的堂兄嗎?她愛吃荔枝,但她知道有運送荔枝的差官累死在路上嗎?這個並無考證。我所說的一切,只是想證實,她只是個平凡的女子,憑什麼去要求她出淤泥而不染,做個正直、大義滅親的人?或許她只是想與唐明皇「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只是後來,安史之亂,唐玄宗逃至馬隗坡時,軍士們殺了楊國忠,要求玄宗殺了楊貴妃。不得已,玄宗忍痛賜死了楊貴妃。可惜她的一死似乎並沒有給她換來清白,或許至今有人認為那是她的應得下場。哀哉!一縷香魂隨風去,還留遺罵在人間。 參考資料:自己寫的
Ⅷ 花中的四君子分別代表古代四大美女中的哪一位
「四君子」是中國畫的傳統題材,以梅、蘭、竹、菊謂四君子。是傳統寓意紋樣。明代黃鳳池輯有《梅竹蘭菊四譜》,從此,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畫家用「四君子」來標榜君子的清高品德。《集雅蔡梅竹蘭菊四譜小引》:「文房清供,獨取梅、竹、蘭、菊四君者無他,則以其幽芳逸致,偏能滌人之穢腸而澄瑩其神骨。」文人高士,常借梅、蘭、竹、菊來表現自己清高拔俗的情趣,或作為自己品德的鑒戒,如當代詩人周天侯的《頌竹》:苦節憑自珍,雨過更無塵。歲寒論君子,碧綠織新春。它的起源可早至晚唐,到宋代更為盛行。表示作者的胸襟,作為自我心靈情致的表現。明萬曆年間黃鳳池還輯有《梅竹蘭菊四譜》,一般均借「四君子」來表現正直、虛心、純潔而有氣節的思想感情。各種形式的四君子圖案紋樣,一直流傳到現在。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即善畫此類題材,其中猶以畫竹、蘭為最妙。明末鄭思肖善畫蘭,而且蘭無根,即寓意為河山破碎的無根之憂。
我們先說梅。我們知道,梅花較耐寒,花開特別早,在早春即可怒放,它與松、竹一起被稱為「歲寒三友」,人們畫梅,主要是表現它那種不畏嚴寒、經霜傲雪的獨特個性。那麼,梅花是在什麼時候開始入畫的呢?
據畫史記載,南北朝已經有人畫梅花,到了北宋,畫梅就成了一種風氣,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創墨梅,畫梅全不用顏色,只用水墨深淺來加以表現。據說他有一次,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紙上的影子,從中得到了啟發,便創作出用濃談相間的水墨暈染而成的墨梅。此後,另一畫家楊補之在這種基礎上又進一步發展了這種畫法。創造出一種雙勾法來畫梅花,使梅花純潔高雅,野趣盎然。元明以來,用梅花作畫更多。元代最大的畫梅大師應該首推王冕,他自號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畫一變宋人稀疏冷倚之習,而為繁花密蕊,給人以熱烈蓬勃向上之感。王冕的存世名作,是他的一幅《墨梅圖》他用單純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筆致,生動地傳達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託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懷。
明清的畫梅者舉不勝舉,如劉世儒、石濤、金農、汪士慎等,從風格來看,他們大體繼承了宋人的疏冷和元人的繁密兩種畫風。
但是,要畫好梅花,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畫梅人還必須有畫梅人的品格,有人稱之為「梅氣骨」,一種高尚的情操和潔身自好的品格,正所謂:「畫梅須有梅氣骨,人與梅花一樣清。」
再看蘭花。人們畫蘭花,一般都寄託一種幽芳高潔的情操。
如楚國詩人屈原就以「秋蘭兮清清,綠葉兮紫莖,滿堂兮美人」這樣的詩句來詠蘭。但蘭花入畫則比梅花晚,大概始於唐代。到了宋朝,畫蘭花的人便多了起來,據說蘇軾就曾畫過蘭花,而且花中還夾雜有荊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初,人們常以畫蘭花來表示一種宋邦淪覆之後不隨世浮沉的氣節,當時的趙孟堅和鄭思肖,被同稱為墨蘭大家。
元代以鄭所南畫蘭花最為著名,寓意也最為明確。據說他坐必向南,以示懷念先朝,恥作元朝貳臣;他畫的蘭花,從不畫根,就像飄浮在空中的一樣,人間其原因,他回答說:「國土已被番人奪去,我豈肯著地?」因此,欣賞繪畫,也是必須了解歷史背景的。而清人畫蘭,則以「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最為著名的了。鄭板橋是一個注重師法自然的人,他畫過盆蘭。但尤嗜好畫「亂如蓬」的山中野蘭,為此,他曾自種蘭花數十盆,並常在三春之後將其移植到野石山陰之處,使其於來年發箭成長,觀其挺然直上之狀態,聞其濃郁純正之香味,因而得山中蘭「葉暖花酣氣候濃」的貞美實質。
竹入畫,大略和蘭花相當,也始於唐代。唐代的皇帝唐玄宗、畫家王維、吳道子等都喜畫竹。據說到了五代,李夫人還創墨竹法,傳說她常夜坐床頭、見竹影婆娑映於窗紙上、乃循窗紙摹寫而創此法。到宋代,蘇軾發展了畫竹的方法,放棄了以前的畫家們的雙勾著色法,而把枝幹、葉均用水墨來畫,深墨為葉面,淡墨為葉背。以後的元明清時代,畫竹名家輩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鳥畫家,沒有不畫竹的,而且開始強調竹的整體氣勢。不過,在眾多的畫家中,鄭板橋的畫竹也堪稱為一絕。
對於畫竹,鄭板橋曾寫下了自己的體會:「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此機也。獨畫雲乎哉!」因此,從竹子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啟示,激發情感,經過「眼中之竹」,轉化為「胸中之竹」,藉助於筆墨,揮灑成「手中之竹」即「畫中之竹」。鄭板橋的作品,存世較多,流傳也廣,自清代以來,被世人行家所嘆眼,成為「人爭寶之」的珍品。
菊花入畫則稍晚,大略始於五代,比起梅蘭竹來說,表現菊花的作品則相對要少得多。根據畫史來看,五代徐熙、黃筌都畫過菊,宋人畫菊者極少。元代蘇明遠、柯九思也有菊的作品。明清兩代畫菊的也不多。現有明代吳門畫派中最享盛名的畫家陳淳的一幅《菊石圖》藏於首都博物憤,這是本來就較少的菊花作品中的珍品。
梅蘭竹菊入畫,豐富了美術題材,擴大了審美領域,它們不但本身富有形式美感,而且可以令人聯想起人類的品格,所以它既便於文人們充分發揮筆墨情趣,又便於文人們借物寓意,抒發情感,因此,描寫「四君子」之風至今不衰。
號稱花中四君子,四君子並非浪得虛名,確實各有它的特色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蘭,空谷幽香,孤芳自賞
竹,篩風弄月,瀟灑一生
菊,凌霜自行,不趨炎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