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甘肅天水甘谷地方好不好我男朋友是那的人,可是我家人說那裡很
還行吧,一個人也代表不了一個地區,有好有壞,我也是甘穀人,我身邊的朋友都很講義氣,不地道的人也有,就看你識不識貨了。
Ⅱ 甘谷在哪
甘谷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西北部,渭河上游 上面是武山縣 在天水市和秦安縣的中間 另我是甘穀人 有什麼我可以幫得盡管說
Ⅲ 天水甘谷姑娘咋樣
天水 田穀的姑娘 我覺得長得是非常好看的 因為那裡靠近山水 是一個很好的山區吧 那裡的姑娘長得非常漂亮
Ⅳ 甘谷縣安遠鎮何山村,村書記楊世全在全嫖娼留守婦女,印象惡劣,低保
這樣的情況首先你必須有證據,如果有人證,物證可以去鄉紀委舉報,讓他們調查處理還老百姓一片清天。
Ⅳ 甘肅天水甘谷地方好不好
甘谷縣歷史悠久,於公元前688年置縣,迄今已有2695年的歷史,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孔子七十二賢人之一石作蜀、蜀漢大將軍姜維、清初翰林院侍讀學士鞏建豐等名人先賢的生息之地。縣內文物古跡眾多,僅新石器時期的文物古跡就有11處,古墓葬18處,國家一級珍貴文物人面鯢魚瓶、以及被列為「四大漢簡」之一的甘保漢簡、唐三彩鳳首壺圖案分別搬上郵票煙標。遐爾聞名的大像山石窟位於縣城西2.5公里處,始建於北魏時期的石胎泥塑大佛高23.3米,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已被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此外,華蓋寺石窟、天門山、蔡家寺、姜維墓、古風台、鞏建豐紀念館、尖山寺森林公園等,已成為新的旅遊景點。 華蓋寺石窟華蓋寺石窟,位於甘谷縣城西十里,渭河南岸的二十村東。因山頂綠草如茵,恰似一頂紅教僧帽,戴在狀如圓柱的紅色懸崖之上,故當地人叫它喇嘛帽頂。又因山勢奇特,一峰突起,似刀削斧劈,直入雲端,如一把紅縵綠頂的華蓋依山亭立,山崖以上「之」字形排列的洞窟參差錯落,狀如蜂房故稱華蓋洞。 華蓋寺,西接朱山,紅斷晚霞;北臨渭水,綠波縈回;南依秦嶺,空凌險絕。山下定天公路上車水馬龍,川流不息。自古及桑梓勝境,是為佛家習禪,道家演道的理想處所。 華蓋寺現存可騙號的洞窟18個,有佛、道、儒三教及祖先崇拜四個內容,佔主導地位的是道教洞窟。18個洞窟中共有塑像60身,其中60厘米以上塑像44身,13厘米以下的袖珍雕塑13個,還有福綠壽三星的三個精美頭像。其中道教造像46身,占整個塑像的四分之三。從塑像組合上看,除無量殿、玉皇洞為群塑,孔子洞、伏羲、靈官洞為單體塑像外,其餘洞中全部是一主尊二待者的造像布局。壁畫的繪制和布局在各洞窟中表現基本一致,除無量殿和釋迦洞有故事畫外,其它均是在左右兩壁繪單俱物畫,窟頂為圓光扇面或書畫。 華蓋寺石窟開鑿於泰定年間。明世宗嘉靖帝信奉道教,排斥佛教,許多寺院被改為道觀。明清時期三教合流的現象非常普遍,盡管大像山是以唐代為主的佛教場所,但在明清時除大佛高大而倖存外,其餘石窟全部改為道教或三教合一的形式,因此明清時期的大像山、顯龍洞、華蓋寺都是以道教為主。只不過其它石窟造像全部破壞,唯有華蓋寺石窟的塑像因地處避境而倖存。 蔡家寺蔡家寺在甘肅甘谷縣東北渭水峪火車站(隴海線)以西,渭河北面的二級台地上,寺、村同名,寺在村北一山丘上,依山而建,直達山頂。據清乾隆《伏羌縣志》(甘谷舊名伏羌)記載,寺廟建於元順帝至正年間(1341~1370),至今已有650年左右的光景。至於何時有村,縣志語焉不詳,實難詳考;而何以村、寺同名,亦不得而知。最奇怪者,蔡家寺村,顧名思義,村人大率當為蔡姓,就像河對岸斜對的蔣家寺村,其村民多為蔣姓一樣,然而,蔡家寺村從來不聞有過蔡姓之人。這一點,至遲在清乾隆年間,就已引起出身於該村的詩人李兆甲的注意。李兆甲(1767~1830),字遜乙,號椒園。筆者今尚存有其《椒園詩鈔》謄稿一卷,其詩多經其師臨洮吳鎮與無錫楊芳燦等評定。 作為佛教廟宇的蔡家寺,是一處風景優美的地方。松柏映翠,梵宇玲琅,在甘谷縣內,不論其宗教環境、建築環境還是自然環境,都僅次於大像山,但卻有著自己的特點。大像山是個釋道二教雜陳的所在,而蔡家寺卻是一處甚為規格的佛教建築群,且有藏經樓與經板之珍。更無論寺內匾額、楹聯及銘文,多為邑名士潘欽岳(清初)、何鴻吉(民國)所撰所書,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呢,有意者何不前往一游,相信你一定大有所獲! 姜維墓今甘肅甘谷縣六峰鄉姜家莊世傳為姜維故里,有姜維衣冠冢。傳說姜維兵變被殺後,暴屍原野,魏派專人監視,不得掩葬。隨從設法偷得衣冠靴子,背回故里,家鄉人民非常悲憤,依南山築衣冠冢,靴子別葬冢旁,南山也就有了靴子坪之稱。 姜維墓位於甘谷縣六峰鎮姜家莊村南將軍嶺靴子坪上,距縣城東5公里,佔地面積6000平方米。1997年甘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姜維,字伯約,三國時天水冀城(今甘谷縣六峰鎮姜家莊)人。是甘肅早期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據《三國志o蜀書》、《劍閣縣續志》等有關史料記載:維少孤、隨母居,自幼博覽群書,酷愛孫武之學,有膽義,才智超人,心存漢室,志圖統一中原,原為魏中郎將,建興七年(227年)冬,蜀相諸葛亮取天水關時,維歸蜀,亮特器重之。建興12年(234年),亮病故,維為右監軍輔漢將軍,封平襄侯。延熙19年春(256年)晉升漢大將軍。維續亮志,竭忠盡力,欲恢復中原,再興漢室。維乃揮師隴西沓中(今文縣附近)屯田。次年魏伐蜀,漢中失守,姜維退守劍閣(今四川劍閣縣劍門關),魏將鍾會率十萬精兵強攻劍門,趔趄難進,向維投書勸降,維堅守不答,列陣守險。11月,魏將鄧艾出謀,勸蜀後主劉禪不戰而降,並召堅守劍門的姜維棄戈降魏。維偽降鍾會,伺機恢復。公元264年鍾會誣鄧艾據蜀謀反,司馬昭至長安,命鍾會進軍成都以檻車囚鄧艾。會欲據蜀,問計姜維,姜示意盡殺北來諸將,事泄,北來諸將殺會及維於亂軍中。姜維亦被剖腹分屍,享年62歲。 姜維逝世後,忠骨埋於四川,但故鄉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大將軍,在距縣城東5公里的姜家莊的將軍嶺上,修建了佔地面積近6000平方米的姜維衣冠冢和姜維紀念館,楊成武將軍親筆題寫了 「姜維故里」碑。千百年來,姜維孝感天地、氣貫長虹的高貴品質,啟迪和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甘谷兒女。每逢姜維誕辰,故鄉人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 為了弘揚「但有遠志,不在當歸」 的姜維精神,充分發揮姜維墓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文化宣傳、審美教育、旅遊觀賞等各項功能。在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部署下,宣傳、文化、教育等部門和屬地鄉鎮黨委政府均把姜維墓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納入工作規劃之中,從設施建設、活動建設和隊伍建設等諸多方面加強了姜維墓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真正發揮了該基地啟迪愛國意識、激發建設熱情、灌輸民族精神、營造和諧環境、共建美好家園等多項功能,在縣內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編輯本段甘谷八景懸崖大像甘谷大象山石窟,位於天水市甘谷縣境內距縣城五華里處。那裡有一座正看如旗,橫看似龍的山巒拔地而起 ,舊名文旗,現名大象山 。山上松檜叢生,丁香溢彩,亭台樓閣依山而建,雕棟畫廊綠樹掩映。山中懸崖間,峭壁上有大洞窟一個,洞內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據考證,甘谷塑佛造像可遠溯北魏,先後共經歷了四個朝代,三百多年。 大佛洞窟兩旁,依山附勢修有長長的走廊,如同一條腰帶。廊上窟龕相連,巍峨壯觀, 現存二十二個窟龕 ,大都平面近方形。正壁開大圓拱龕和設高壇基,並有僧人修行的禪窟,這是大象山窟龕特殊之處,在全國也很罕見。 甘谷大佛為釋迦牟尼佛。大象山自從以大佛聞世更名後,世人一直沿稱大像山。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歷史、典故後,根據釋迦牟尼「乘象入胎」的傳說,認為起名大象山更為確切。雖僅一字之差,且同音,但意義深遠。 從此大像山景正式命名為大象山了。1981年9月10日,甘肅省人民政府將大象山石窟正式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撥專款進行維修。2001年該石窟升格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大象山位於天水市甘谷縣。距離火車站有8公里。在車站有直達甘谷的汽車,也可乘火車直接從甘谷車站下車。 伏羌縣 古冀戎地,秦置冀縣,後魏改置當亭縣,北周改曰冀城,尋省入黃瓜縣,隋改黃瓜縣曰冀城,唐改置伏羌縣,後沒於吐蕃,宋置伏羌寨,升為伏羌城,元升為縣,清屬甘肅鞏昌府,今屬甘肅渭川道。 民國18年(1929年),伏羌縣改名甘谷縣。民國23年(1934年),甘肅省政府設立天水行政督察區。次年,改稱甘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轄10縣。 石鼓擎雪在縣城南朱圉群峰中,為朱圉山之最高峰,遠望如石鼓,近瞧似卧牛。雪落其上,冰峰入會。風景區以草原風景為主,草原面積占總面積的34.2%,並有石鼓山、黑潭寺、石門峰、龍台峰、花園崖、老虛崖等幾十處景點。其中,位於朱圉山主峰之上海拔2625米的石鼓山,因酈道原《不經注》中有「有石鼓不擊自鳴,鳴則兵起」的記述,而備受史學家重視。建於元至正年間的黑潭寺傍山取勢、蔥林環抱,寺潭相依、典雅之至。古坡景區內有14萬畝的天然的牧場,這里森林茂密、山甜草茂、物產豐富,牛羊滿坡,是附合現代旅遊「回歸自然、享受自然」的理想勝地。 天門春曉位於甘谷縣城南,海拔1500米,是甘谷縣名勝風景旅遊區之一,自古以來有「天門春曉」的美譽。山巔有始建於秦漢、重建於宋仁宗天聖年間(公元1023年—公元1031年)的東岳廟,有泰山之神東岳天君的塑像,蒼柏環抱的古廟是採伐本山原始松木所建。塑像壁畫,庄嚴肅穆;殿宇樓閣,巧匠精工;楹聯匾額,出於名家。廟院內兩株紅白牡丹植於北宋,系珍貴的文物樹木。天門山山勢巍峨連峰聳峙,古木成林,山花似錦。南嶺渠水,潺潺環繞;盤山公路,直通山頂。正如《甘肅通志》描述甘谷縣城的景色:「關嶺東峙,朱圉西雄,南仰天門,北環渭水,萬山四塞,復嶺重網。」是觀賞城區景色的最佳去處。每當旭日東升,登臨山頂,晨霧中環視四野,但見層巒疊嶂,綿延起伏,頗為壯觀;俯瞰渭水平川,煙霧繚繞,玉帶蜿蜒,高樓林立,霞光映彩。夕陽西照時,則四野塗金,山巒輝映。清康熙年間伏羌(今甘谷)縣令曹思義賦詩曰: 秦隴名山眼底收,天門翠聳更無侔。 雲開平野田疇綉,霧散高城樓舍稠. 渭川秋煙渭河由西向東滔滔而過,兩岸開闊,秋冬之交,常有百里大霧如煙,置身其中,五指不辨,東西難分。 朱圉晚霞邑西名山,色純赤,夕陽斜照,蒸霞萬狀,大禹導渭經此。 靈鳳聳翠尖山寺,又稱靈風山,位於甘谷西南25公里的尖山之上,最早古跡建於漢魏六朝時期,全山有森林5000多畝,其中有林地8727畝,森林覆蓋度為39%,森林蓄積量11880立方米。海拔1800-2100米之間,相對度差300米,年降水量600毫米,屬南部半濕潤氣候型區,年平均氣溫2.4-8.1,無霜期100天左右。境內山清水秀,峰巒疊嶂,山勢雄偉,森林茂密,氣候宜人,風光旖旎。保護完好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形成了園內別具一格的森林特點。主要森林植物有油松、落葉松、華山松、白樺、山楊、漆樹、遼東櫟、椴樹、青膚楊、山杏、山李等。灌木層有榛子、山核桃、刺五加、枸子、珍珠梅、沙棘、山櫻桃、野花椒、衛茅等,薈萃100多種針闊喬灌木、草本植物及中葯材。林中有梅花鹿、金錢豹,錦雞等十餘種國家保護野生動物。青山、綠水、怪石、雄峰、人文古剎、神奇傳說、異花異草,構成了尖山寺森林公園獨特景色, 1995年1月被甘肅省林業廳命名為尖山寺省級森林公園。 南嶺清波在縣城南,從古坡河引水至大像山一帶,渠如游龍婉轉山嶺,水質清洌甘甜,微風吹時,清波如鱗。宏偉,其工程宏偉,被聯合國水利家稱為「不可思議的人間奇跡」 鼉峰旭日峰在縣城東渭水峪峽南。朱崖上有。「禹奠朱圉「勒刻,頗富聲名。落日熔金,半天霞錦。
Ⅵ 找五十歲甘谷女人做老婆
這是一個知識的傳播和接受的平台
建議您不要在這里說這些
你要是想交朋友
可以去交友網
Ⅶ 甘肅甘谷有婚姻介紹所嗎
有,菜市口對面,好旺角二樓,金豪閣隔壁。
Ⅷ 甘谷蔡家寺村李輝安一切他說了算嗎
甘谷民間故事:蔡家寺的傳說
其一
蔡家寺本來是名副其實的蔡家村,全村本出於同一個蔡姓家族。傳說某朝某時,村裡出了一位大官,後來位極人臣,官作到丞相之位,人稱蔡相爺。蔡相爺在京城自然有府第,他卻喜歡住在家鄉本村的自家院子里,一年中倒是在京住的時日少,在鄉住的時日多。但這樣一來,他老爺又怎麼能不誤每天的上朝呀!原來這蔡相爺有一寶貝。這寶貝是一頭青牛,那青牛尾下屁股眼裡孵著一窩「牛屎火燕兒」(按,火燕,紅尾鴝的俗稱;牛屎,當因其常隨牛後於翻地時覓蟲吃而名之),但與牛卻相安無事。要說這寶貝牛的好處,那可真是騎上它能日行千里,夜走八百;事急時且可日夜兼程。所以蔡相爺騎著它前往京城,有道是晨去暮歸,風雨無阻,從不誤事的。這樣過了三年,也是福極禍來,喜極悲生,合該有事。有一天,一位客人看到蔡相爺這青牛坐騎屁股尾下鼓鼓囊囊,騎上不甚雅觀,就問其原因,相爺因此告之。客人大大不以為然,認為掏去鳥窩,牛可行更速。相爺礙於客人的面子,況且自己也不全明究里,乃命人立即照辦,為牛「輕身除穢」,掏去了鳥窩。這一天,蔡相爺照例騎牛從鄉里家中出發進京,牛鞭一揮,天不明就起身了。可是,走出去不遠,行至秀金山上,牛踒了蹄子,再走不快了;勉強鞭行至前面的山上,說什麼也走不動了。蔡相爺只好趕忙折回,改換快馬兼程往京,但到京已是第三天了。
適逢前一天皇帝召集百官商議大事,卻就是不見丞相蹤影。早有大臣乘機參一本,說蔡相爺
深居簡出,素有篡逆不軌之心,宜下旨查抄其家。皇帝在氣頭上,龍顏大怒,遂下旨抄沒了蔡相
爺在京城的府宅。蔡相爺誤了朝事,又被大臣乘機參奏,心中又悔又怕,情急之下,立即自殺。
消息傳到梓里,情勢越說越怕,甚至有流言說蔡相爺准備篡位登基,在其家鄉修了一座金鑾殿;
皇帝已派欽差前來查看,如有此事,就要滿門抄斬。適逢蔡相爺最近在其鄉里正大起甲第,族人
也不考慮誰會相信相爺在其故里的窮鄉僻壤能修殿登基,反正闔族之人都嚇壞了,不僅立即把
那新起的甲第改為廟觀,而且全族一夜之間都改為「李」姓,以免遭九族滅門之禍。
但是欽差終於沒有來,戰戰兢兢的族人好久都在恐懼中過著日子。後來,族人終於也沒有再改回姓「蔡」,而以「李」姓相承至今。只是為了紀念蔡相爺,就把那座寺觀稱之為「蔡家寺」。並且把當年那神牛踒過蹄子留下蹄跡的山灣,稱之為「牛蹄灣」;又把神牛卧倒的那座山稱之為「卧牛山」。
日子一久,由於「蔡家寺」那地方太有名,久而久之,外村的人就把那本來叫「北坪」的村名也不叫了,乾脆村因寺而出名,村子也都叫「蔡家寺」了!
其二
蔡家寺,在甘谷縣東北約三十里,新興鎮蔡家寺村村,北依卧牛山,南臨渭河水。據周銑撰《伏羌縣志》記載,始建於元正年間,現在的蔡家寺,共有30餘處建築,大多為清代建築。
關於蔡家寺,當地有一個傳說。
相傳蔡家寺是宋代奸相蔡京所建。蔡相爺想另立朝廷,便選好了建宮殿的地址。這地方既要遠離京城,以便保密,還要風水好,有虎踞龍蹯之勢,晚後就選擇在蔡家寺。地方選好了,建造可是個麻煩事,金殿的所有材料要從京城運來,千里迢迢,路途遙遠。建造速度要快,不耽誤蔡相爺稱帝的時間,時間緊迫。好在蔡相爺有兩件寶貝,可助他成功。一件是「奔騰神牛」能夜行千里,一夜就能從京城馱來夠造一層台階的「金磚」,只需一百個夜晚,建造的百層台階的「金磚」就足夠了。運到地方的「金磚」,還得照看,他還有一件寶貝,就是「金龍天狗」看家護院,它可以騰雲飛翔,象一朵白雲飄浮在天宮,俯瞰著蔡家寺的每項個角落,任憑地上走來的,還是天上飛來的,卻逃不脫它的眼睛。
神牛能夜行千里的秘密,是它的屁股下面住著一窩鳳凰,這鳳凰要等到神牛馱金磚百日滿時生窩成鳳,為蔡相爺的登基「龍鳳呈祥」。
蔡相爺有一兒一女,兒子監造蔡家寺,百日功滿,蔡相爺登基,他就可以當太子繼承父業。女兒不知神牛的秘密,看到它每天馱磚,那麼辛苦,又看到牛屁股下面一窩鳥窩,想到:這鳥窩給牛帶來多大的痛苦和累贅啊,為什麼不把它掏出來呢?她想到這里,乾脆自己來干,掏出了牛屁股下面的鳥窩。這時候小鳥變成鳳還差一天,一掏出來就再也變不成鳳凰,這種小鳥就是甘穀人叫「牛屎火燕兒」的鳥。這神牛馱了九十九回,鳳窩被掏,它的神氣也就煙消雲散,痛苦地嚎叫幾聲,倒地身亡,化為一座大山,這就是蔡家寺背後卧牛山的來歷。蔡相爺之子見神牛死,鳳凰不出,金殿差一層台階無法成功,自己的太子夢也隨之破滅,氣極而亡。據說,從此人們把女兒都叫女害(孩)兒。
金磚從此也變為土燒磚,金鑾殿從此變為一座寺院,其名為蔡家寺,供僧人修行念經,蔡家寺台階為99層,原因即在於此。
Ⅸ 請問有甘谷拉這個地方嗎是國外的
甘谷在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是一個幾千年古甘肅省天水市甘谷概況
甘谷,古稱冀,周莊王九年(公元前688年),建冀縣,迄今有2680年,為全國縣治肇始之地,有「華夏第一縣」之稱。
甘谷山川秀美,歷史悠久,民風淳樸,人文薈萃。巍巍朱圉雄峙,滔滔渭水長流,名山大川,載於《尚書》,深厚的文化積淀,孕育了不少仁人志士。相傳華夏人文初祖太昊伏羲氏誕生於縣南「古風台」,當年大禹治水,導渭於河,遺跡猶在,春秋時石作蜀負笈齊魯,游學洙泗,師從孔子,名列七十二賢;蜀漢大將軍姜維,在三國後期繼承諸葛事業,力撐蜀漢半壁江山,「遠志」風范,遺澤後世;清代翰林院侍讀學士鞏建豐,被譽為「關西師表」。境內文物古跡星羅棋布,縣城西南四十里處傳為秦先祖非子牧馬之地。有仰韶文化和齊家文化多處,出土珍貴文物1000多件,或藏於北京故宮,或存於省博物館。縣城西石窟群綿延十餘公里,尤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像山石窟最為馳名,鑿於北魏而泥妝於盛唐的釋迦牟尼大佛像,是渭河流域唯一的唐代大佛,高23.3米,寬10.02米,塑造超凡,為國內所罕見。縣城西南35公里處的尖山寺省級森林公園,林木蔥蘢,青松蒼翠,峰巒競秀,林壑幽美,登臨其上,隴山渭水,盡收眼底。華蓋寺、姜維墓、蔡家寺各具特色,為海內處遊人所仰慕。人文資源和自然景觀構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形成了以大像山為依託,映帶華蓋寺、天門山、尖山寺、姜維故里、蔡家寺相呼應的隴上黃金旅遊熱線。
甘谷縣氣候溫和,物產豐富。川道區地勢平坦,土層深厚,灌溉條件良好,適宜於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有「金腰帶」之稱。南嶺渠使南山6萬畝農田變得富庶豐饒,十餘萬畝天然次生林和廣闊的草地,為發展畜牧業提供了優質天然資源。甘谷是祖國的幾何中心,交通便利。隴海鐵路縱貫全境,寶蘭二線即將通車,316國道從縣城南通過。以這兩條交通大動脈為主線,和縣、鄉、村公路構織成交通網路,把甘谷城鄉和外地聯在一起。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和西部大開發的號角,古老而神奇的甘谷山川沸騰起來了。「強農、重工、活商、興教」發展戰略的實施,必將使甘谷雄姿煥發,屹立於西部大開發前沿。
甘谷縣先後被譽為:中國辣椒之鄉,中國建築勞務縣基地,中國花卉生產示範基地,中國開心果引進繁育示範基地,中國科技工作先進縣,中國武術之鄉。
燦爛的文化 甘谷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地處我國地理的幾何中心。為全國縣制的肇始之地、建縣迄今2691年、有「華夏第一縣」之稱。濃厚的文化積淀、孕育了無數名人先賢。甘谷縣是人文初祖太昊伏羲氏、孔子七十二賢石作蜀、蜀漢大將軍姜維、清翰林院侍讀學士鞏建豐等的生息之地。縣城西石窟群綿延十餘里、尤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像山石窟最為馳名、鑿於北魏而泥妝於盛唐的釋迦牟尼大佛像高23.3米,是渭河流域唯一一尊唐代大佛,塑造超凡,國內罕見。更有尖山寺省級森林公園、華蓋寺、姜維墓、天門山、蔡家寺等相映帶,構成隴上黃金旅遊熱線。
豐富的資源 甘谷資源豐富,物華天寶,素有「辣椒之鄉」美稱。細線辣椒和白條黨參暢銷世界上幾十個國家和地區,以月季花為主的花卉種植方興未艾,12萬畝優質果園,10餘萬畝天然次生林和廣闊的草地,為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和畜牧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礦產資源品種多、品位高,石灰岩、花崗岩等開發潛力十分廣闊。以精細化工、石棉製品、紡織、機械、建材、食品、包裝、服裝、鑄造為主的地方工業產品供不應求,發展前景十分看好。
優良的環境 隴海鐵路、316國道橫穿而過,通甘、涇甘、北甘公路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現代化的通信傳輸手段和豐沛的電力資源,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悠久的商貿傳統,高品位的建築業勞務資源,寬松的政策環境、豐富的土地貯備和水資源優勢,為投資興業提供了極為高效便捷的條件。
廣闊的前景 甘谷被認為是全國最適宜於人居的地方之一 。四季如春的氣候條件,旺盛的人氣和廣闊的開發前景,熱情好客的居民傳統和發展地方經濟的強烈願望,使甘谷成為一塊仁人志士關注和青睞的熱土,一大批根深葉茂的境外企業的進入和蓬勃發展,在使甘谷經濟走上了迅速發展的快車道的同時,更加激發了境外客商投資興業的熱情。
老縣城!
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大象山
位於天水市甘谷縣境內距縣城五華里處。那裡有一座正看如旗,橫看似龍的山巒拔地而起,舊名文旗,現名大象山。山上松檜叢生,丁香溢彩,亭台樓閣依山而建,雕棟畫廊綠樹掩映。山中懸崖間,峭壁上有大洞窟一個,洞內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據考證,甘谷塑佛造像可遠溯北魏,先後共經歷了四個朝代,三百多年。
大佛洞窟兩旁,依山附勢修有長長的走廊,如同一條腰帶。廊上窟龕相連,巍峨壯觀,現存二十二個窟龕,大都平面近方形。正壁開大圓拱龕和設高壇基,並有僧人修行的禪窟,這是大象山窟龕特殊之處,在全國也很罕見。
甘谷大佛為釋迦牟尼佛。大象山自從以大佛聞世更名後,世人一直沿稱大像山。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歷史、典故後,根據釋迦牟尼「乘象入胎」的傳說,認為起名大象山更為確切。雖僅一字之差,且同音,但意義深遠。從此大像山景正式命名為大象山了。1981年9月10日,甘肅省人民政府將大象山石窟正式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撥專款進行維修。
交通:大象山位於天水市甘谷縣。距離火車站有87公里。在車站有直達甘谷的汽車,也可乘火車直接從甘谷車站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