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新郎新娘 > 蔡廷鍇祖墓美女獻花在哪裡

蔡廷鍇祖墓美女獻花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6-26 01:04:04

❶ 我們打算開車過去鼓浪嶼玩2天,聽說鼓浪嶼要坐船過去的那我們的車車要停哪裡呢停車收費貴嗎

1、輪渡有個地下停車場可以停,入口在輪渡公交總站對面的馬路中間,有個坡下去,一般都有人在那收費。還有一個你往輪渡方向走,路旁會有提示地下停車場的。地下停車場一天15-30元。
2、上島免費。日光岩、菽庄花園、刻字館、風琴館聯票80元。海天堂構60元。全天開放
3、坐船費用:這要看你選擇哪種方式的船了,如果選擇一般的過海輪渡,在廈門輪渡碼頭坐船擺渡,去程免費,回程8元。20:00以後4元。輪渡全程約7分鍾,上二層觀景需另付1元。 !如果你選擇環島輪渡的話,過去的時候要買票(15元),這個輪渡可以環鼓浪嶼一圈(大約需要40分鍾),可以環鼓浪嶼島看風景,回來時憑票直接上輪渡,不用再次買票!建議第一次去鼓浪嶼可以選擇這種,不建議選擇快艇,快艇10分鍾不到就把鼓浪嶼繞完了,沒有什麼意思!鼓浪嶼輪渡通宵都有,只不過晚上過了10點中之後的輪渡班次減少,22:00到24:00好像是半小時一班,過了晚上12點好像要1小時才有一班了!
4、景點簡介:
碧海環抱中的鼓浪嶼,面積1.87平方公里,島上海礁嶙峋,岸線迤邐,山巒疊翠,峰岩跌宕,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了鼓浪嶼明麗雋永的海島風光,主要景點有日光岩、菽庄花園、皓月園,均為廈門名景。鼓浪嶼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四季溫和,島上90多科4000餘種植物常年鬱郁蔥蔥,珍貴樹種有國內僅有的大果紅心木、國內最粗的印度紫檀、從紐西蘭等國引種的各類珍稀果樹,島上一些植被已形成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下的頂級群落。鼓浪嶼周邊海域為廈門港主要部分,瀕臨中華白海豚保護區、文昌魚保護區、大嶼島白鷺保護區,與金門列島隔海相望。 從19世紀中葉起,伴隨著基督教的傳播,西方音樂開始涌進鼓浪嶼,與鼓浪嶼優雅的人居環境相融合,造就了鼓浪嶼今日的音樂傳統,培養出周淑安、林俊卿、殷承宗、陳佐煌、許斐平等一大批傑出的音樂家。如今,鼓浪嶼的人均鋼琴擁有率為全國第一,島上有100多個音樂世家,2002年鼓浪嶼被中國音樂家協會命名為 「音樂之島」。 鼓浪嶼名人史跡眾多。這里是民族英雄鄭成功史跡保存最為完整的區域之一,島上大批珍貴的摩崖石刻,雖歷經長年風雨洗禮,依舊保存完好。中國現代婦產科醫學奠基人林巧稚、中國語文現代化先驅盧戇章、中國現代體育啟蒙家馬約翰等60多位鼓浪嶼籍名人故居、陵墓都在鼓浪嶼島上。鼓浪嶼以其婀娜多姿的自然風光和積淀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35個王牌風景區之一,在福建省居十佳風景區之首。
鼓浪嶼景點

日光岩
日光岩日光岩又名晃岩,為鼓浪嶼最高點,頂端海拔96米。山上巨石嵯峨,疊成洞壑。樹木蔥郁,亭台掩映。拾級而登,先至蓮花庵,「一片瓦」巨石嵌空,形成殿堂,庵旁巨石鐫刻「鼓浪洞天」、「鷺江第一」;庵後有「鷺江龍窟」、「古避暑洞」諸勝,中間即鄭成功龍頭山寨和水操台遺址,有蔡廷鍇、蔡元培贊鄭題詠。登臨絕頂,山海奇觀,風光無限,廈門、鼓浪嶼、大擔、二擔諸島盡收眼底。

菽庄花園
菽庄花園在日光岩南麓海濱。台灣富商林爾嘉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攜眷內渡,寓居鼓浪嶼,1913年始建此園,以寄託對台北板橋故園的懷念,並以其號「叔臧」諧音為園名。園主銅像,現屹立園中。全園借山藏海,巧為布局,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令人流連忘返。有壬秋閣、四十四橋、疊石、假山、談瀛軒、頑石山房諸景,為廈門名園之最。左側港仔後海濱浴場,沙清水凈,可容數千人游泳。附近有延平公園,為紀念鄭成功而建,其中有指凈泉,俗稱「國姓井」,相傳是鄭氏屯軍時開設的水井。

皓月園
皓月園位於鼓浪嶼東部的覆鼎岩海濱,佔地3萬平方米,沿鷺江之濱鋪開,這是以海濱沙灘、岩石、綠樹、亭閣展布的庭園。始建於1985年,園以《延平二王集》中"思君寢不寐,皓月透素幃"詩句取名"皓月園"。園內有長13.7米、高4.7米、耗銅18噸的一座鄭成功及其部將巨型銅雕像。這座巨型銅雕,除鄭成功及其分立左右的部將陳澤、陳廣、陳永華、楊朝棟比真實體量略大外,其餘各路兵馬都朝兩側延伸,圖幅寬廣,頗引人注目。園內更突出的是矗立在覆鼎岩上的鄭成功巨型花崗岩雕像,這個巨像於1985年8月27日落成,高15.7米,重1617噸,由23層625塊「泉州白」花崗岩精雕而成,十分威武。

古避暑洞
古避暑洞是個很有特色的山洞,兩旁石壁支起從天而降的花崗岩巨石,給人泰山壓頂之感,十分險峻。上面「古避暑洞」四個字是清末台灣文人施士潔題寫的。石洞明亮乾燥、通風清爽。穿過古避暑洞,向左拐,有一座窈窕小亭,撐起細細腰骨,把岩石當作涼台,名叫「傘亭」可供遊客遮陽避雨。旁邊的岩石頂,有一個仙人洗腳的石盆,長年累月盛著水,一旁還有仙人的腳印。其實,「仙人印」、「洗腳盆」都是海浪沖蝕而成的海蝕地貌,在遙遠的地質年代,這里還處於海浪的沖蝕下,後來由於地殼上升,於是這些海蝕地貌就出現在山頂上了。

龍頭山寨
日光岩又稱龍頭山,與廈門的虎頭山隔海相望,一龍一虎把守廈門港,叫「龍虎守江」。這里原有一座「旭亭」早已毀坦。台灣石國球寫一篇《旭亭記》,描寫日光岩「山羅海繞,極目東南第一津,水光接天,洪波浴日,皆為梵剎呈奇」。蹬道巨石夾峙,森嚴壁立,海風穿弄,頓有「九夏生寒」之意,涼意自然來自「鷺江龍窟」。「九夏」即夏季,「龍窟」乃龍住的地方,因鼓浪嶼傳說中曾住五條龍。這個寨門是鄭成功當年屯兵鼓浪嶼的「龍頭山寨」的寨門,岩石上的圓孔是士兵搭架帳篷開鑿的,前國民黨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錯將軍見景生情,命筆寫下了七律:「心存只手補天工,八閩屯維今古同;當年古壘依然在,日光岩下憶英雄。」對鄭成功贊美異常。蔡元培先生也有一首七律:「叱吒大風鎮海濤,指揮若定陣雲高。蟲沙猿鶴有時盡,正氣斌斌不可淘。」「蟲沙猿鶴」指從軍戰死者。

鄭成功紀念館
鄭成功紀念館1962年1月28日為紀念鄭成功收復台灣300周年而創設。鄭成功,原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石井人, 1624年出生於日本平戶海濱。南明隆武在福州即位,見他忠心朝廷,賜他姓「朱」,改名「成功」,所以民間叫他「鄭國姓」,永曆皇帝封他為延平王。其父鄭芝龍暗中降清,鄭成功出走金門,誓死抗清。他以金門、廈門為根據地,與清軍厚戰多年,曾一度打到南京城下,因驕兵致敗。1661年4月煌日,鄭成功經過充分准備,率戰船數百艘,官兵25000人,從金門科羅灣出發,收復被荷蘭侵佔38年的台灣,並歷奮開發台灣。鄭成功於1662年7月病逝於台灣,年僅39歲。300多年來,閩台人民十分敬仰鄭成功,尊他為民族英雄,台灣人民尊他為「開台聖王」。鄭成功紀念館共分七個部分,展出各種文物、資料、照片、模型等300餘件。其中,關防、漳州軍鋼等系當年原物,頗為珍貴。進館參觀,可比較系統地了解鄭成功不平凡的一生。

水操台
水操台是鄭成功為收復台灣,操練水師的遺址。巨崖上「閩海雄風」四個字,圓潤飽滿,酣暢剛健。右前側另一巨石上,刻著鄭成功手書的一首五絕:「禮樂衣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開壽城,東海釀流霞。」據說,這首詩是臨摹鄭成功的筆跡而刻的,底下還刻著「鄭森私印」和「成功」兩方印章,站在水操台,總會令人聯想當年鄭成功在此處指揮若定,受江上掛旗獵獵,百舸爭游,壯士們為祖國的統一而摩拳擦掌的壯觀的場面。

鼓浪洞天
日光岩勝景聞名四方,古往今來,一直吸引著許多文人墨客,他們陶醉於這天風海濤中,吟詩作賦,留下不少珍貴的手跡。走過日光岩寺山門,抬頭可以仰望到一個巨大的山崖。巨崖上的題刻——「鼓浪洞天」為日光岩仙境般的景色做了精彩的概括,是明朝萬曆元年了一中所寫的;「鷺江第一」則點出日光岩是廈門第一勝景,是清代道光元年林誠所書;「天風海濤」恰到好處指出日光岩的特點,是民國四年許世英所寫。

英雄園
英雄園是為了紀念解放廈門、攻打鼓浪嶼的烈士而建的,包括小紀念廣場、紀念雕塑和紀念室三部分。1949年9月底,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兵團解放了閩南大陸,形成對金門、廈門國民黨軍三麵包圍的態勢。10月15日,該兵團三十一軍、二十九軍開始對廈門發動越海作戰,當日18時,三十一軍二七一團、二七七團各兩個營的船隊率先分別由海滄等地分兩路向鼓浪嶼西南部進發。在支前船工的密切配合下,英勇的解放軍指戰員搏風擊浪,冒著守敵猛烈的炮火,奮勇前進,在此山下搶灘登陸。一時炮火紛飛,勢崩雷電;軍聲肅殺,氣奪海山。二七一團團長王興芳等數百位指戰員和張水錦一家等支前船工不幸在戰斗中光榮殉國。經兩晝夜的浴血戰斗,我軍終於解放了廈、鼓全島,取得最後的勝利。青山疾忠骨,史冊耀丹心。廈、鼓解放後,人民群眾將此山(原名「旗仔尾山」)稱為英雄山。從而寄託著人們對革命先烈的無限緬懷!公元2000年,鼓浪嶼人民政府在山上闢建「英雄園」,讓這光輝的革命史跡與南國秀麗的景色交融在一起,使人們在大風海濤的淋浴之中,永遠勿忘往昔血與火的洗禮。

鋼琴博物館
2000年1月落成的鼓浪嶼鋼琴博物館位於菽庄花園的「聽濤軒」,佔地45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博物館里陳列了愛國華僑胡友義收藏的40多架古鋼琴,其中有稀世名貴的鎦金鋼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鋼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鋼琴,有古老的手搖鋼琴、有產自一百年前的腳踏自動演奏鋼琴和八個腳踏的古鋼琴等。無論是普通的遊客還是音樂家、藝術家,鼓浪嶼鋼琴博物館帶給他們的藝術熏陶和音樂的啟迪都是無盡的。澳大利亞著名鋼琴演奏家傑佛利·托薩是胡友義先生的莫逆之交,他說,"我以我的朋友為榮,他把一份最特殊的禮物獻給了中國。"為慶祝開館,傑佛利·托薩還在鼓浪嶼音樂廳舉辦了專場演奏會。法國鋼琴大師米歇爾·布爾敦克勒參觀了博物館後說:我希望有一天能夠在此舉辦一個國際性的鋼琴藝術節。"我國著名指揮家韓中傑、鄭小瑛,旅美鋼琴家殷承宗等也深深被鋼琴博物館音樂魅力所折服。

港仔後海濱浴場
港仔後寬闊沙灘上,砂質細軟、坡緩浪平、海水流速小,沒有鯊魚出沒,每年有5個半月海水溫在20℃以上,泳季可達半年之久,每日有兩次潮水,宜泳時間六個多小時,是景好、砂好、水質好、氣候好的理想天然海濱浴場。各種服務設施齊備,並設有遊艇及摩托艇等水上娛樂項目。98年在此舉辦過全國OP級帆船錦標賽。

百米高台
百米高台為日光岩頂峰,這海拔92.7米,加上圓台,號稱「百米高台」。淋浴天風,傾聽海濤,眺望遠處,水天一色,令人忘卻人世間的諸多煩惱,全身心地融入這優美和諧的世界中去。到日光岩旅遊,妙就妙在;不單單用肉眼看景,而應該用心靈去感受,做一番徹底的神遊。看腳下的鼓浪嶼,各種風格的建築錯落有致,好象從這鋼琴之島上彈奏出來音符,凝固成一曲最浪漫的旋律。這是一座神奇的島嶼,在這里的每一棟典雅的樓房裡都有一段精彩的傳奇故事。往北看,紅色、圓穹頂部的建築十分明顯,那就是鼓浪嶼最有名的「八卦樓」稍離我們近點的,這豎著十字架的建築,就是閩南最有名的大教堂「三一堂」。再往前看,鼓浪嶼隔鷺江與廈門相望,這里的特色建築與廈門的現代化高樓大廈截然不同,彷彿時間在這里停滯了,將我們留在東西文化強烈撞擊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歷史中。舉目西望嵩嶼電廠的煙囪高高聳起,著名的海滄開發區就在眼前,通過新建的海滄大橋與廈門連成一體。朝南看,對面就是漳州的中銀開發區,南太武群山起伏。朝東望,遠處有吳嶼、青嶼、大擔 小擔、大金門、小金門諸島,越過海峽,就是台灣。

日光岩寺
日光岩寺,俗稱「一片瓦」,實際是一個天然石洞,以一巨石為頂,後依山形地勢建起寺廟的,具體時間是明朝正德年間萬曆十四年。有關日光岩名稱的來歷有兩種傳說:一是自然地理傳說,因每天凌晨,朝陽從廈門五老峰後升起,日光岩最先淋浴在陽光中,故得名為日光岩,寺廟稱日光岩寺;一是歷史傳說,當年鄭成功來到晃岩(日光岩別名),見這里的景色遠勝於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開,就成了日光岩。日光岩寺屢毀屢建,清同治年間,建圓明殿,祀彌勒,並在廟前建一八角亭,上掛「日光寺」匾。解放後,圓明殿改為念佛堂,大雄寶殿是1917年建的。改革開放後,落實宗教政策,日光岩寺得到政府的扶持,接受海內外十方信善的捐贈,大興土木,翻建了大雄寶殿,新建了山門、鍾鼓樓。旅遊平台、法堂、僧舍、小賣部和膳堂,寺廟煥然一新。日光岩寺是一座精巧玲瓏的寺廟,大雄寶殿、彌勒殿對合而設,是全國唯一。日光岩寺環境優美,歷代高僧不斷,著名的弘一法師於1936年6月曾在此閉關8個月。

風琴博物館
2005年1月28日晚,受矚目的國內惟一、世界最大的風琴博物館——鼓浪嶼風琴博物館開始向市民開放,並舉行一場管風琴音樂會。風琴博物館的第一台大型管風琴「諾蔓比爾」「初試啼聲」正式向遊客和市民「亮相」。150多名市民獲得第一批觀賞百年古風琴的美妙琴聲的機會,來自澳大利亞的管風琴演奏家瑞思.博克(男)和瑞爾克.莫里夫婦給鷺島市民帶來了全新的音樂享受。

三一堂
七十多年前,由於廈門中華基督教新街堂、竹樹堂、廈港堂一百左右位信徒陸續遷居鼓浪嶼,遇到台風、陰雨等天氣欲渡海回廈門本島禮拜深感不便,於是三個堂會的信徒聯合在鼓浪嶼建立教會,故取名為「三一堂」,更蘊含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教義。起初主日崇拜借用當時毓德女中禮拜堂(現廈門音樂學校),隨後於1934年籌建教堂(可容納一千多人),1992年續建牧師樓(現改為辦公樓),2000年擴建教堂正門以及附屬建築並圍牆欄桿等未了工程,整體工程先後共歷時六十六年之久方得全部竣工。現總佔地面積為2138.62㎡,總建築面積為1368㎡。三一堂的建築獨具一格,呈十字立體式的罕見造型,四方八面排水的黃瓦屋頂上,居中矗立著八角鍾樓,頂尖的十字架高聳雲天。紅牆裝飾著流暢的三角形線條,四面敞開十二道大門、十六扇窗戶極為寬大,具有通風、採光、疏散的實用特點。堂內長寬同等的十三米跨度牆體上,巧用無柱鋼梁拱券的屋架,加上天花木板吊頂,顯得高大堂皇又帶來極其科學理想的音響效果,成為本堂建築最具特色的一絕。無論從任何一個角度觀賞,其雄偉非凡氣勢,都無不令人嘆為觀止。2006年被確定為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海天堂構
海天堂構位於鼓浪嶼福建路38號,始建於1921年,2002年4月被廈門市政府列為重點歷史風貌建築。目前修復後開放的「海天堂構」老別墅是中西方文化結合的典範之作。門樓是典型中國傳統式樣,重檐斗拱、飛檐翹角。前後兩側的樓宇,普遍採用古希臘柱式,窗飾大都為西洋風格,但牆面與轉角又是中國雕飾。中樓原有一家外國人的俱樂部,黃秀烺購得後,將其建成一幢仿古大屋頂宮殿式建築,由莆田工匠建造。它採用重檐歇山頂,四角纏枝高高翹起。樓頂前部別具匠心,設計了一個外表看似重檐鑽尖的「亭子」,亭尖還安了一個寶葫蘆;從內部看卻是個條木拼成的八邊形藻井,從二樓直達井頂,井壁上畫有中國花鳥畫。這「亭子」純屬裝飾。門、窗、廊、廳的楣上均飾掛水泥透雕飛罩,所有檐角均裝飾纏枝花卉或吸水蚊龍,挑粱雀替均塑龍鳳掛落,把別墅點綴得十分民族化。其廊柱為方形,紅磚砌成,色調自然和諧;而正廳則由四個垂柱花籃與欄桿上的花盆上下對應,特別是以斗拱裝飾走廊外沿,顯得格外穩重。海天堂構的建築風格在洋派建築比比皆是的鼓浪嶼,是不多見的。

購物

到鼓浪嶼旅遊,不僅可以領略到大自然的神奇風光,而且還有許多當地的特產讓你購買。
如果遊客想要購物,可以去鼓浪嶼龍頭路,在這里隨處可見的小店裡都可以買到當地的特產。如:工藝品店、字畫店、珠綉、漆線雕、彩扎、彩塑、彩瓷 等。
鼓浪嶼特產: 鼓浪嶼餡餅 系閩南傳統產品之一,已有80多年生產歷史。它的迷人之處在於:其外觀小巧玲瓏,色澤金黃,味香皮酥,餡甜適口,並具有爽喉之冰涼感。該產品既是茶點、點心的可口佳點,也是饋贈親朋好友的家鄉特產。每逢春秋旅遊季節、傳統節日或家庭喜慶佳日,更受消費者喜愛。
綠豆糕生產始於1922年,最早是大同路「肖瑞姜餅家」經營的,抗戰時遷到鼓浪嶼,之後由劉靜傑繼承其傳統製作工藝,並逐漸加以改進和提高。現在,鼓浪嶼綠豆糕已成為茶點和旅行攜帶或饋贈親友的佳品。
別忘了還有黃金香肉鬆和肉乾,痰罐螺和河豚貝殼。我最喜歡的是購物街里的掌中寶玩偶,三隻指頭可以演活一個玩偶人物。
鼓浪嶼餡餅 系閩南傳統產品之一 已有80多年生產歷史 它的迷人之處在於:其外觀小巧玲瓏 色澤金黃 味香皮酥 餡甜適口 並具有爽喉之冰涼感 該產品既是茶點 點心的可口佳點 每逢春秋旅遊季節 傳統節日或家庭喜慶佳日 更受消費者喜愛 綠豆糕生產始於1922年 最早是大同路「肖瑞姜餅家」經營的 抗戰時遷到鼓浪嶼 之後由劉靜傑繼承其傳統製作工藝 並逐漸加以改進和提高 現在 鼓浪嶼綠豆糕已成為茶點和旅行攜帶或饋贈親友的佳品

特色活動
中秋博餅是每年中秋節廈門要舉行的傳統活動。
據說在 300多年前鄭成功據廈抗清,鄭的部將洪旭為了寬釋士兵愁緒,激勵鼓舞士氣,利於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於是與當年駐扎在今洪本部33~44號的後部衙堂屬員,經過一番推敲,巧妙設計中秋會餅,讓全體將士在涼爽的中秋夜晚歡快拼搏。
戲餅以「會」計算,一般一「會」以四五人為宜。「會」餅模仿科舉制,設狀元餅(最大的)一個、對堂(榜眼)餅二個、三紅(探花)餅四個、四進(進士)餅八個、二舉(舉人)餅16個、一秀(秀才)餅32個。這是象徵古代四級科舉考試。古代府級考試及第的童生稱秀才;鄉試(省級)考中者稱舉人;在京師禮部會度及第者稱貢生;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度及第者稱進士,其中又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俗稱三鼎甲或三及第;二甲名額較多,三甲就更多了。古代皇帝點狀元,既看才,又看貌,還要推敲,考究姓氏和名字,如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甲辰科殿試,狀元為孫曰恭,明成祖覺得曰恭合在一起是「暴」字,不吉利,將他降為第三名,將第三名的邢寬易改為狀元。這說明狀元不一定是「才高八斗,貌若潘安」之輩,而第三名是有真才實學,所以廈門會餅中的「三紅」質量特別好,寓意在此。一套會餅共63塊,是根據「三多九如」而來的,三和九是我國民間的吉利數。
源於廈門的「博餅」,隨鄭成功收復台灣, 300年多來台灣也很盛行。

❷ 十九路軍抗日陣亡將士陵園 為什麼建在廣州

十九路軍陵園 日軍損毀陵園最嚴重

陵園地址:廣州市水蔭路113號

講述人:蔡醒民、朱伯康

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十九路軍淞滬抗戰曾留下光輝的一頁。

最值得我們廣東人驕傲的是,這支蜚聲中外的部隊里,絕大部分將士都來自廣東。在紀念抗戰勝利六十周年之際,本報記者有幸采訪到今尚健在的蔡廷鍇將軍的長孫蔡醒民和老戰士朱伯康,與他們一道追懷當年為國拋頭顱、灑熱血的勇士。

軍中大多是廣東人

1932年,華僑捐出10萬大洋,十九路軍拿出部分撥款,在廣州市沙東路建成一座「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墳園」,以紀念陣亡將士。該墳園於1933年建成,是如今十九路軍淞滬陣亡將士陵園的前身。

十九路軍淞滬抗日將屬廣州聯誼會會長、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將軍的長孫蔡醒民解釋,陵園之所以建在廣州,是因軍隊中絕大部分是廣東人。十九路軍的番號是1930年中原會戰時發表的,它起源於孫中山創建的革命部隊粵軍第一師,由於是在廣東組建,除了軍官中有極少數的外鄉人,幾乎所有士兵和絕大部分軍官都是廣東子弟。蔡醒民說,單是蔡廷鍇將軍的故鄉廣東羅定就有300多人參加。

除了這座陵園外,廣東還有兩座十九路軍紀念碑,一座是和平縣淞滬抗日和平縣籍烈士紀念碑,另一座是台山縣李榮熙烈士紀念碑。前者是全國首座抗日紀念碑,1933年由和平縣老百姓自發捐款建成。當年,十九路軍60師357團包括團長黃漢廷在內的大部分將士均為和平縣籍,而在戰役中犧牲的和平縣籍將士有近50人。

日軍打爛墓碑「蔡」字

蔡醒民介紹說,今天我們看到的十九路軍陵園已非當年的墳園,70多年間陵園幾經滄桑,許多建築已消失了。

他表示,1938年廣州淪陷後,日軍的破壞是對陵園最嚴重的損毀。闖入廣州後,日軍將陵園的兩頭銅獅和幾座銅像搬走,用以製造槍彈。如今只有抗日亭、將士墓等少數紀念建築留存了下來。

「說起將士墓,還有一段故事呢,」蔡醒民告訴記者:「1933年,墳園建成時為陣亡將士樹了這座碑,並由我祖父題字『淞滬抗日暨歷役革命陣亡將士公墓———蔡廷鍇題』。1938年,日軍入廣州後,為泄當年淞滬戰敗之恨,將墓碑上的「蔡」字一槍打爛。」

在蔡醒民的指引下,記者來到陵園的將士墓發現,雖然石碑上的字跡都已重新塗上紅漆,但當年「蔡」字中央被毀壞的痕跡仍清晰可見

事實上,十九路軍是一支幾乎純粹的廣東部隊。朱伯康回憶說,除了軍官中有極少數的外鄉人,絕大部分軍官和幾乎全部士兵都是廣東子弟。朱伯康的人生就這樣和這支部隊割捨不斷。他拿給記者一本廣東十九路軍將屬聯誼會出版的十九路軍紀念畫冊,那上面刊載著氣勢恢弘的十九路軍烈士陵園和紀念碑。「這個陵園在廣州,修建於『一二八』戰爭結束後。你可能會奇怪為什麼會在那裡而不在上海,但是你要知道,十九路軍是由廣東子弟組成的,是受過國父中山先生革命教育過的軍隊,他們參加上海淞滬抗戰保衛國家,廣東人對他們的紀念,正是以他們為驕傲

(十九路軍陵園 日軍損毀陵園最嚴重 )

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5-06/16/content_922048.htm

(告十九路軍全體將士書)
http://blog1.poco.cn/myBlogDetail-htx-id-2099187-userid-17217132-pri--n-0.xhtml

❸ 十九路軍陵園有多少個墳

陵園主要建築有:凱旋門、戰士墓、抗日亭、英名碑、先烈紀念館、將士墓、將軍墓和先烈紀念碑等處烈士紀念建築物,以及浮雕牆,航空紀念碑等景觀。
陵園有一座花崗岩砌成的仿羅馬紀功式建築凱旋門。門樓建於1932年,位於沙河頂、先烈路和水蔭路的交會處,高13.4米,寬 11米,佔地面積 40.7平方米。門額正面鐫刻著原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題的「十九路軍抗日陣亡將士墳園」,背面鐫刻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宋子文題寫「碧血丹心」。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製造「九·一八」事變,侵佔了我國的東北三省。接著 1932年1月 28日日寇又悍然出兵進犯上海閘北。當時駐防淞滬地區的國民黨愛國將領,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率全軍將士奮戰抗擊敵人,爆發了震驚中外的「淞滬抗戰」。隨後張治中部第五軍也參加了作戰,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十九路軍將士英勇抗擊敵人侵略,苦戰33天,激戰100多次,迫使日軍三易主帥,損兵1萬多。但最後由於寡不敵眾,十九路軍退守第二道防線。5月5日,簽訂《淞滬停戰協定》,悲壯激烈的淞滬抗戰結束。
十九路軍淞滬抗戰是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一項偉大壯舉,它延緩了日本企圖侵佔中國的步伐,激發了全國軍民衛國御敵的鬥志,開創了中國軍隊局部抗日的新局面,在我國抗日戰爭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為紀念戰斗中犧牲的烈士,表彰十九路軍將士的衛國抗敵之舉,特建立起這座烈士陵園。
浮雕牆位於陵園的西邊、戰士墓的北側,由浮雕牆和浮雕牆廣場組成,佔地1250平方米,全部由花崗石製成,於1998年元旦竣工。這組浮雕由閘北巷戰、爭奪戰、敢死隊、大刀隊、陣地戰、支援前線等幾個戰斗場面組成,還突出了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這兩位抗戰風雲人物的形象。浮雕牆長46米,高4.6米,其浮雕殘缺的牆體象徵當時祖國山河破碎,整體紅牆則寓意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
戰士墓建於1932年,墓區位於陵園的西邊,全稱為「十九路軍淞滬抗日戰士墳墓」。墓區由主墓碑和墓組成,佔地1187平方米。墳墓由 190座墓依次排列建造,象徵性的水泥棺比將士墓略小。主墓碑位干西邊,碑上由李濟深題詞:「十九路軍淞滬抗日戰士墳墓」。
「廣東航空紀念碑」是為紀念我國航空事業先驅和在東征、北戰、抗日戰爭中陣亡的空軍將士們而建造的。1987年,廣州市政府決定將這座碑移建在陵園內,次年3月紀念碑落成。碑石下面刻有孫中山先生題寫的「航空救國」4個字,碑誌上面刻有馮如等266名殉國殉職的航空英烈的名字。
抗日亭位於陵園中軸線的最南端,為一花崗岩砌成的方亭。「抗日亭」三個蒼勁大字是當時淞滬緊備司令戴戟將軍題寫。碑亭建於1932年,面積為120平方米。
陵園的中軸線長近300米.寬14米。由抗日亭沿中軸線向北走,可見到中軸線中部有座題名碑。碑體為方柱體花崗岩石碑,四周銘刻著1983位先烈的英名。英名碑全稱叫「抗日陣亡烈士題名碑」。該碑建於 1932年,高7.7米,佔地91平方米。這1983位先烈是十九路軍六十師、六十一師、七十八師、第一師補充團當年在淞滬抗戰中陣亡的英烈。
廣州市政府為弘揚中華民族抵禦外強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干1991年3月開始,用了10年時間,共投入資金4900萬元,分三期工程對全園進行了整飾維修。現在,修復後的陵園更加庄嚴肅穆,並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此於1999年4月立下維修紀念碑。
陵園東大門廣場有一座歐式風格的建築物,這就是先烈紀念館。該館位於陵園的東南側,建於1932年,佔地300平方米。初期這里是用來祭拜英靈和臨時休息之用。1981年收回後曾作為十九路軍陳列展覽館。2002年初淞滬抗日 70周年紀念日,對先烈紀念館進行了重新陳列,並建起了紀念廣場和「文化牆」。
現在,這座十九路軍淞滬抗日紀念館運用了現代化展示手法,增加充實了十九路軍淞滬抗日的史跡陳列,使遊人對先烈事跡有了更為直觀的了解。
陵園內除了西側的戰士墓之外,在東側靠北部,還有一個戰士墓群和將軍墓區。將士墓群與戰士墓群位於東西兩側邊,相互呼應,水泥棺也象徵性整齊地排列著。將士墓全稱為「淞滬抗日暨歷役革命陣亡烈士公墓」,建於1932年,佔地1875平方米。墓區北面是一座主墓碑,其他202座整齊有序地平列在墓地中,其中22座是花崗石砌築,現保存的碑有37塊。主墓碑上有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題寫的「淞滬抗日暨歷役革命陣亡將士公墓」;背面「十九路軍抗日死難將士之碑」也是蔡延鍇親手撰寫,碑文記述了十九路軍將士抗日守土、浴血奮戰的經過。
將軍墓位於陵園的東邊,將士墓的背面,佔地400平方米。這里,蔣光鼐將軍和蔡廷鍇將軍的骨灰於1997年從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遷葬於陵園。兩墓碑石採用兩個25噸自然花崗石鑿成,碑文為「蔣光鼐之墓 和「蔡廷鍇之墓」。
陵園中軸線的最北段豎立著一座先烈紀念碑。該碑建於1932年,也是陵園中的主體和代表性建築。
紀念碑高 19.2米,佔地 2298平方米。這座全用花崗岩砌成的仿古羅馬建築風格的圓柱體紀念碑格外宏偉壯觀。紀念碑底座鐫刻著「十九路軍淞滬抗日先烈紀念降」,是李濟深的題字;而下端鐫刻有:「中華民國二十一年三月十日京滬衛戍長官陳銘樞、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淞滬警備司令戴戟會同立石」。
紀念碑上有一立體方形的花崗岩石底座,其上豎立一個威武雄壯的十九路軍戰士銅像。戰土像高3.15米,肩托步槍,背系一頂銅鼓帽(竹帽)。在塑像前的正面台階,則卧伏著2對銅獅,還有8個銅鑄立鼎,依次排列在拱衛紀念碑的石墓欄上。
銅像(1個)、銅獅(2隻)和銅鼎(8個)原始物,在1938年廣州淪陷時被日軍奪去了。1991廣州雕塑院尹積昌教授根據有關記載加以復制。其實,一個銅像、二隻獅子、八個銅像寶鼎,這數字不是巧合,而是專門用來紀念「一 二八」淞滬抗日事件的。
紀念碑後現建百羅馬式半圓柱迴廊,由12對古羅馬式石柱環繞。在迴廊的兩邊是門亭,左亭牆有1933年林森撰文並手書的《十九路軍陣亡將士紀念碑》全文,右亭牆有1933年3月林森撰文並手書的《十九路軍公墓紀念碑》碑文。

❹ 中國古今愛國英雄的豪言壯語有哪些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勝
提兵百萬西湖側,立馬吳山第一峰。——完顏亮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黃巢

一,「直搗黃龍,與諸君痛飲耳!」
岳飛,「還我河山」的宋朝名將。戰場上一生未敗過,使金軍留下「憾山易,憾岳家軍難」的話。不用多說,大家都知道,只可惜中國歷史上能說這句話的人太少了。

二,「凶奴未滅,何以家為?」
霍去病,二十歲的冠軍侯,開擴河西,破敵十萬,封狼居胥。皇帝將兩瓶御酒賞給他,他不願一人飲,將酒灑在河中(後來這里命名為酒泉)與將士共享。

三,「祖逖如不掃清中原,誓不再回江東。」
祖逖,中國歷史上「聞雞習武」的哪位。東晉王朝建立後,偏安江南,不願北顧。很南遷中原人後代,希望東晉能恢復中原,祖逖就是其中的一位。祖逖自小立「聞雞習武」。胸懷大志,發憤讀書,練就了一身好武藝。 再多次作代表向東晉請願出兵北伐被拒絕後,祖逖於313年祖逖渡長江北上。 船至中流,祖逖站立於船頭,面對滔滔一不復返的長江激流,擊輯康概言道:「祖逖如不掃清中原,誓不再回江東!」與他同行的人,都被他的豪情壯語所感動。願跟從於他。過江後,祖將軍組織了一支兩千人的軍隊。數次打敵人的優勢兵力,經過幾年艱苦戰斗,收復長江以北黃河以南地區,被中原白姓稱作「慈父」。東晉王朝派很多宮員到「收復的地區」上任。正當祖逖准備進軍河北時,他的北伐業績卻引起了東晉政府的恐慌,深得民心的祖遜成為他們的「大患」,削其權,千方百計在背後阻攏大軍北上。 祖逖將軍憂郁而終。其弟被東晉逼反,兵敗投石虎(羯族)被殺。祖家被東晉滅族。

四,「男兒當為國戰死邊野,馬革裹屍而還」
馬援,東漢開國名將,抗擊過匈奴、平定過姜亂。在歷史上留下「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年老的時後,還平定南方的少數民族。其中平定交趾(今越南)征側、征貳叛亂後,將日南郡管地向南一直開擴,到快到今天的西貢。馬援在此立一銅柱作為國界,上面刻有「銅柱毀,交趾滅。」越南人雖然恨透了馬援,但不敢將銅柱搞毀,於是每每經過哪的人都向銅柱投石塊,久而久之,竟堆起了一座「石山」。

五,「胡將滅,漢當興!」
梁犢,梁犢與高力等人在關中起義,梁犢以晉征東將軍自命。秦、雍間城戍無不摧陷,沿路過關斬將,長驅而東。高力等皆多力善射,以一當百,施一丈柯,攻戰若神,所向崩潰,關中義士接桿而起,及至長安,眾已十萬。大破後趙樂平王石苞於長安。東出潼關,攻克洛陽。王龕、馬勖等起兵響應。梁犢敗姚弋仲姜兵十萬、敗苻洪氏兵十萬,再連敗李農漢奸軍十萬。中原大振,兵鋒直指鄴城。後趙石虎大懼,調燕王石斌軍,配精銳重裝騎兵一萬,統諸路兵馬討之。李農手下假意降梁犢作內應。擊斬梁犢高力等於滎陽。不久石虎死,高力原部眾為冉閔保護,引起石羯仇恨,石羯內部皆請誅之。

六,「諸胡逆亂中原,已數十年,今我誅之。若能共討者,可遣軍來也。」
冉閔,滅胡最多,發布「殺胡令」,號呼天下漢人殺盡胡人。
這段歷史上生於五胡亂華時,冉閔父冉譫,原為晉將,北方淪喪後,投陳午部「乞活軍」,320年,陳川(陳午弟)殺部將降石勒(羯族首領),冉譫投上黨部「乞活軍」,不久為石虎所破,受傷被俘,傷發而死。冉閔所有親人都死於異族入侵,成為孤兒,當時公十一二歲,羯主石勒將其改名石閔,收為義孫,命季龍以子視子。冉閔忍辱二十年,躲過石羯內部一些人和巫師「三千羯士」等一列系欲置之於死地的斗爭。石虎死後,復漢姓,利用石羯內亂之機,陣斬羯族軍士四萬,又坑降三四萬。羯族精銳盡失,這是幾十萬羯人的子弟,他們恨透了冉閔,其後冉於鄴城屠羯胡二十幾萬。造成羯族整個民族基本被殺絕。冉閔的種族滅絕政策引起北方各胡的恐慌,造成各胡族空前大圍結。面對眾胡聯軍,冉閔的軍隊卻常常以少勝多,消滅大量胡族軍隊。

抗日英雄的豪言壯語

01.蔡廷鍇(1892~1968,廣東羅定人,時任第19路軍副總指揮)

"卑軍守土有則,尺地寸草,不得放棄;為救國保家而抗日,雖犧牲至一卒一彈,決不退縮."

背景:淞滬抗戰爆發之後,蔣光鼐、蔡廷鍇等向全國發出如上通電,十九路軍全軍三萬官兵奮起反抗日軍七八萬人的猛攻,從1月28日至3月1日堅守上海,與敵血戰33天,死傷約萬人。使日本侵略軍受到重創,死傷萬余名,四度更換指揮官。

02.陳誠(1898~1965,浙江青田人,時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

"我生國亡,我死國存!"

背景:武漢會戰前夕,陳誠視察戶口要塞炮台,發表了戰前宣言,稱「湖口要塞,是武漢門戶,官兵必須樹立與炮台共存亡的決心」 ,全體官兵高呼「誓與倭寇決一死戰,誓死守衛湖口要塞。」後炮台陣地均被敵機和敵大炮摧毀,將士絕大部分壯烈殉國。

03.陳懷民(1916~1938,江蘇鎮江人,時任第4航空大隊第21中隊飛行員)

"每次飛機起飛的時候,我都當作是最後的飛行。與日本人作戰,我從來沒想著回來!"

背景:在1938年武漢「4.29空戰」中,陳懷民的戰機在擊落一架敵機後受到5架敵機圍攻,他的飛機油箱著火。當時他本可跳傘求生,但他猛拉操縱桿,戰機拖著濃濃的黑煙,向上翻轉了180度,撞向從後面撲來的敵機,與日本吹噓的所謂「紅武士」高橋憲一同歸於盡。

04.陳文杞(1904~1941,福建莆田人,時任24師少將高參)

"有我無敵,有敵無我!"

背景:中條山之戰,陳文杞率部在聞喜,夏縣等地與敵激戰。日軍向守軍陣地施放毒氣,我軍死亡慘重。後該師余部轉移至台寨村附近,遭日機狂轟濫炸時,陳文杞身先士卒,不顧生命危險,穿梭於槍林彈雨,指揮官兵堅守陣地。在最危急的時刻,陳振臂大呼上述口號。後不幸壯烈殉國,終年僅37歲。

背景:中條山之戰,鬼子集中重兵攻擊12師,寸性奇師長在接受軍長的命令率部突圍後,發現軍部未能突圍,寸又率部沖入重圍營救軍部,後身中八彈,拔刀自殺,這是臨終前的遺言。其父寸大進老先生恨自己已經88歲高齡,已經無力報國,遂絕食而亡,死後雙目不瞑。

05.寸性奇(1895~1941,雲南騰沖人,時任第3軍12師師長)
「我腿已斷,不必管我。我決心殉國,以保全國格人格。」

背景:中條山之戰,鬼子集中重兵攻擊12師,寸性奇師長在接受軍長的命令率部突圍後,發現軍部未能突圍,寸又率部沖入重圍營救軍部,後身中八彈,拔刀自殺,這是臨終前的遺言。其父寸大進老先生恨自己已經88歲高齡,已經無力報國,遂絕食而亡,死後雙目不瞑。

06.戴安瀾(1904~1942,安徽無為人,時任中國遠征軍第200師師長)

「現孤軍奮斗,決心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

背景:1942年初,戴安瀾率所部200師萬餘人赴緬參戰。在東瓜保衛戰前,他留給妻子上述遺書。面對數倍於己的日軍,戴安瀾號令全軍:「雖戰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東瓜。」戴安瀾部擊斃敵軍5000餘人,掩護了英軍的撤退,取得出國參戰的首次勝利。後在孟關激戰中以身殉國,終年38歲。

07.鄧錫侯(1889~1964,四川營山人,時任川軍第一縱隊司令,第45軍軍長)

"川軍出川抗戰,戰而勝,凱旋而歸;戰如不勝,決心裹屍以還!」

背景:1937年9月5日,四川舉行約萬人參加的「各界民眾歡送出川抗敵將士大會」,鄧錫侯在會上發表了如上講話。鄧錫侯還說:「我們是踏著先烈們的血跡前進的,後方的人民,要勇敢地踏著我們的血跡而來。前赴後繼,一定能戰勝敵人!」後鄧參加了徐州會戰、太原會戰,戰功卓著.

08.佟麟閣(1892~1937,河北高陽人,時任29軍副軍長)

「釁將不免,吾輩首當其沖,戰死者榮,偷生者辱,榮辱系於一人者輕,而系於國家者重。」

背景:南苑之戰爆發前夕,宋哲元已經下令,南苑軍部撤到北平城內,佟麟閣應首先撤離,此時夫人恰好送來書信,稱父親病重,佟執意不撤,回信道「大敵當前,此移孝作忠之時,我不能親奉湯葯,請代供子職,孝敬雙親。」並詔所部曰:「此殺敵報國時也!」後終於以身殉國。

09.杜聿明(1904~1981,陝西米脂人,時任第5軍軍長)
「督促本部官兵奮勇向前,不惜一切代價,全殲小日本鋼軍,奪回昆侖關,打出第5軍的威風來!」

背景:1939年11月,日軍攻陷桂南戰略要地昆侖關,為了奪回昆侖關。杜聿明向所屬各師下達如此作戰命令。他親臨前沿陣地指揮戰斗,成功地包圍了昆侖關之敵。日軍被擊斃4000人,被俘100餘人,旅團長中村正雄被打死。取得了著名的昆侖關大捷。
10.范築先(1882~1938,山東館陶人,時任山東第六區專員、保安司令兼聊城縣縣長)
「守土有責,裂眥北視,決不南渡,肝腦塗地,亦所不惜」

背景:1937年10月,日軍侵入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兩次要范築先率部南撤,范向全國發出如此通電。他的次子范樹民在與日寇作戰中犧牲,他強忍悲痛說:「民兒為國家民族戰死疆場,是死得其所。」後聊城失守,范築先身受重傷,不願被俘,舉槍自戕,壯烈殉國,終年56歲。

11.馮治安(1896~1954,河北故城人,時任河北省主席、29軍代軍長)

「寸土都不許退,可採取武力自衛。國家存亡在此一舉,設若沖突,盧溝橋即是你們的墳墓!」

背景:1937年7月7日夜,日軍詭稱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我駐軍第219團第三營拒絕,日方即調動駐豐台日軍第三大隊包圍了宛平城。當地駐軍向馮治安請示,馮當即做出以上指示。之後日軍突然炮轟宛平城,我軍當即自衛還擊。當天擊退日軍三次進攻,用鮮血保衛祖國的領土完整。
12.傅作義(1895~1974,山西榮河人,時任綏遠省主席、晉綏軍第35軍軍長)
「岳武穆38歲壯烈殉國,我已過了38歲,為抗日死而無怨。」

背景:1936年10月,蒙古分裂分子德王在日軍指揮下,分三路大舉進犯綏遠。傅作義召集所部進行軍事部署。傅作義通告全軍:「愛國軍人守土有責,我們一定要打!」並表示了上述抗日決心。後指揮百靈廟大捷,擊斃日軍千餘人,俘敵200餘人,綏遠抗戰勝利結束。

13.高志航(1907~1937,吉林通化人,時任空軍第四大隊中校大隊長)
「家仇國恨,等待何時!日機炸我同胞,向其討還血債!」

背景:凇滬抗戰爆發,日木更津航空隊百架轟炸機開始轟炸江、浙,8月14日,敵機八架進入杭州市區上空轟炸。航委會當時命令不抵抗,而高志航主張「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於是他下令起飛,並首開第一炮,擊落日領隊機。此戰擊落敵機六架,兩架負傷逃跑。後高被日空軍炸死。

14.郝夢齡(1898~1937,河北藁城人,時任第9軍軍長)
「此次戰爭為民族存亡之戰爭,只有犧牲。此謂我死國活,我活國死。」

背景:1937年忻口會戰爆發之前,郝夢齡如此鼓勵官兵。戰爭打到白熱化階段,他親自到前線督戰,告誡官兵,「現在我同你們一起堅守這塊陣地,決不先退。我若是先退,你們不管是誰,都可以槍斃我!你們不管是誰,只要後退一步,我立即槍斃他。」郝夢齡是抗日戰爭中我軍犧牲的第一位軍長。

15.黃樵松(1901~1948,河南尉氏人,時任第68軍第143師)

「南陽就是我的葬身之地,各位好友來生再見!」

背景:1945年3月18日,日軍三路大軍進攻南陽。黃樵松受命死守,橫下一條心,誓與南陽共存亡。與好友握別時他發出如此悲壯言辭。黃還派人趕做一口棺材,擱置在師部門口,親筆寫上:「黃樵松之靈柩。」 後日軍猛攻,黃親臨前線指揮,隨身衛士全被打死,他隻身到前沿陣地督戰,陣地最終力保不失。

16.黃啟東(1891~1938,湖南平江人,時任第23師少將參謀長)
「何以對國家?何以對民族?寧作戰死鬼,不作亡國奴!」

背景:徐州會戰爆發後,23師奉命從魯西南移駐鄆城、菏澤,日軍土肥原率精銳師團猛攻菏澤,該師官兵奮起抵抗,與敵激戰數晝夜,傷亡慘重。師長李必蕃殉職後,黃啟東親率余部沖鋒10餘次,頭部中彈,仍喚衛士背著他指揮戰斗。野戰醫院院長李少甫勸他上擔架,他堅決拒絕,顫抖著說出上述話,最後壯烈犧牲。

❺ 蔡廷鍇的貢獻

十九路軍淞滬抗戰是我國對日作戰從未有過的大捷,振奮了全國軍民的抗日精神,譜寫了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的新篇章。
【蔡廷鍇由於指揮淞滬抗戰功勛卓著,被海內外譽為「抗日名將」、「民族英雄」。】

❻ 蔡廷鍇將軍是怎樣的人

蔡廷鍇(1892—1968),字賢初,漢族,廣東羅定廣府人。行伍出身,由士兵一步一個腳印升為19路軍上將總司令,憑的就是過人的戰功,最出名的就是率領十九路軍在「一二八事變」後奮起抗擊日軍,致使日軍侵佔上海的陰謀終不能得逞。使得世界上知道在東北不抵抗之後,中國還是有一批能打和熱血的軍人。後參與領導福建事變,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和紅軍簽訂了《反蔣抗日的初步協定》,1934年1月因內部瓦解而失敗。抗日中一度復出,因無兵而沒有大的作為。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❼ 抗日名將蔡廷鍇的資料

【蔡廷鍇】(1892--1968)字賢初,1892年4月15日(清光緒十八年三月十九日)出生於廣東省羅定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親務農,兼做裁縫和獸醫。蔡廷鍇童年就幫農活,9歲入塾,11歲喪母,12歲輟學,即隨父做裁縫、學醫。蔡性格倔強,貧困的生活,使他對舊社會更是具有反抗精神。12歲時,他聽鄉親講述劉永福英勇抗擊外國侵略軍的故事,深受感動。當聽到清政府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行徑時,心甚憤恨,愛國主義思想逐漸萌發。

為尋找生活出路,加上存在當兵衛國的朦朧思想,蔡廷鍇於1909年投入廣東新軍。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後廣東獨立,蔡轉入廣東省衛軍,後經輾轉,1918年到李耀漢肇軍的陳銘樞營當排長。1919年肇軍解體,陳銘樞營改屬於護國軍林虎部,蔡被選入護國第二軍陸軍講武堂學習一年。

1920年孫中山返廣州重組護法軍政府,派鄧鏗組建粵軍第一師,陳銘樞部被編為粵軍第一師第四團,蔡任團本部掌旗官,後調任排長。鄧鏗對粵軍第一師訓練甚嚴,對士兵進行現代軍事技術、政治常識、社會知識和工業生產教育,蔡在該師受到熏陶和鍛煉,並加入國民共,軍事政治認識與日增進。1921年,蔡參加討伐桂軍沈鴻英的戰斗,升上尉連長。1922年5月,孫中山督師北伐,蔡參加攻克贛州的激戰。6月,陳炯明叛變,次年1月蔡參加驅逐陳炯明,重占廣州的戰斗。4月,沈鴻英進攻廣州,第一師奉命討伐,5月占肇慶,蔡以戰功升少校連長。1924年,升為營長。1925年初,蔡營與第一師各部入桂,打敗沈鴻英,旋出發東江。第一次東征陳炯明剛告結束,立即從東江回師廣州,參加平定楊希閔、劉震寰叛亂。在與南北軍閥的征戰中,蔡廷鍇成為驍勇善戰的軍官。

1925年7月,國民黨政府在廣州成立,粵軍第一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李濟深任軍長,陳銘樞任第十師師長,蔡廷鍇營編屬第十師第二十八團。是年冬,蔡營作為討伐鄧本殷的先鋒,在南征中起很大作用。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蔡廷鍇升任第十師二十八團團長,率部參加攻克平江、武昌等戰役,勇猛苦戰,立了戰功,是「鐵軍」的一支有生力量。後第下師擴充為第十一軍,陳銘樞任軍長,下轄蔣光鼐的第十師和戴戟的第二十四師,蔡升任二十四師副師長。

1927年初,蔣介石與武漢國民政府對立,陳銘樞、蔣光鼐、戴戟先後離開武漢投靠蔣介石,蔡廷鍇調升第十師師長。蔣介石「四一二」政變後,武漢政府出師河南,繼續北伐。蔡師在河南激戰奉軍,配合兄弟部隊攻克臨穎、開封。7月汪精衛在武漢反共後,蔡跟隨葉挺部隊行動,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被委派為軍事委員會委員,第十一軍副軍長兼第十師師長,任左翼總指揮,率師南下。但因階級和認識的局限,不贊成共產黨的主張,所以在南下時,便脫離了起義部隊,把第十師開到贛東鉛山。不久,蔣光鼐來鉛山,回任十一軍副軍長,蔡率部隨蔣入閩。

此後,蔡廷鍇在蔣介石麾下,不斷參加了新軍閥之間的混戰。

1930年,蔣蔡兩師參加蔣介石對閻錫山、馮玉祥、桂的中原大戰。8月17日蔣蔡兩師擴編為第十九路軍,蔣光鼐為第十九路軍總指揮,蔡廷鍇為第十九路軍軍長。

1931年初,蔣介石調十九路軍入江西,參加對中央蘇區的第二、三次反革命「圍剿」,8月在高興圩的戰役中,十九路軍受到紅軍嚴重打擊,傷亡3000人,蔡本人經冒死抵抗才得以生還。

日軍發動「九一八戰爭」,占我東北,全國一致要求團結抗日。10月,十九路軍陸續從江西調赴滬、寧,十九路軍總部和六十一師駐南京、鎮江,六十師駐蘇州、常州等地,七十八師駐淞滬、南翔等地。

1932年1月,日本帝國主義不斷派兵來滬,並進一步製造事端,甚至無理要求十九路軍撤退30公里。國民黨這政部長何應欽及張靜江先後勸蔡廷鍇撤兵,蔡表示反對,認為十九路軍駐地是中國領土,殊無撤退之理,我十九路軍守土有責,萬一日軍膽敢來犯,決定迎頭痛擊。1月23日,蔡與蔣光鼐在上海召開了十九路軍駐滬營以上幹部會議,決定抵抗日軍的各種部署。24日,蔡又至蘇州召開十九路軍駐蘇高級將領緊急會議,表明抗戰決心。雖然國民黨政府一再妥協退讓,日軍仍於1月28日夜悍然向閘北一帶進攻,十九路軍立即奮起抵抗,震驚中外的「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

1月29日,蔣光鼐、蔡廷鍇等向全國發出通電,表示守土有責,尺地寸草,不能放棄,為救國保家而抗日,雖犧牲至一卒一彈,絕不退縮。十九路軍全軍官兵在廣大群眾的鼓舞、支援下,愛國熱情空前高漲,堅守陣地,不斷擊退日軍的猖狂進攻。蔡以大無畏的膽略,在槍林彈雨中親臨前線督戰,激勵士氣。當時敵我兵力懸殊,十九路軍全軍約三萬人,加上2月中旬來援的張治中第八軍,計共只有4萬多人。日方經不斷增兵約七八萬人,配有大量大炮、坦克、飛機、戰艦。但十九路軍從1月28日至3月1日堅守上海,憑著民族精神,與敵血戰33天,前仆後繼,死傷約萬人,經歷了閘北巷戰、吳淞要塞戰斗、八字橋戰斗、蘊藻浜戰斗、江灣與廟行戰斗、瀏河戰斗等戰役,使日本侵略軍受到重創,死傷萬余名,四度更換指揮官。最後,由於國民黨政府堅持對日不抵抗政策,不再增派援兵,3月1日日軍在太倉瀏河登陸,十九路軍被迫撤離上海,退守到嘉定等地。蔡廷鍇、蔣光鼐等於3月2日通電全國,表示決本「彈盡卒盡」之旨,不與暴日共戴一天。日軍經過十九路軍嚴重打擊,侵佔上海的陰謀終不能得逞。經過英、美等國「調停」,中日雙方於3月3日宣布停戰。5月5日,國民黨政府和日本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

十九路軍淞滬抗戰是我國對日作戰從未有過的大捷,振奮了全國軍民的抗日精神,譜寫了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的新篇章。蔡廷鍇由於指揮淞滬抗戰功勛卓著,被海內外譽為「抗日名將」、「民族英雄」。

蔡廷鍇抵制蔣介石不抵抗政策,堅持抗戰的立場,引起國民黨蔣介石的不滿,蔣於5月6日令十九路軍3個師分別調往江西、湖北、安徽「剿共」,蔡等據理反對。蔣乃改令調往福建,冀圖在與紅軍的作戰中使十九路軍消亡。蔡於9月任十九路軍總指揮。

蔡廷鍇等率十九路軍入閩後,在蔣介石的催迫下,利用福建紅軍主力入贛作戰之隙,次第佔領了閩西、閩北蘇區不少地方。1933年秋,紅軍主力由江西東征福建,先在閩西連城等地殲滅十九路軍七十八師約3個團,繼在閩北殲滅兩個團,並圍困廷平、順昌、將樂、等縣城,威脅福州。蔡認識到進攻紅軍是中了蔣介石的計謀,反蔣抗日和「剿共「決不能並行,毅然決定把「反蔣抗日反共」的方針改為「反蔣抗日聯共」,立即採取積極步驟與共產黨紅軍聯絡,於9月下旬實現停戰。10月26日,他們還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和紅軍簽訂了《反蔣抗日的初步協定》,使事變發動時無西顧之憂。11月20日,「中國全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在福州召開,李濟深為主席,蔡廷鍇任人民革命政府委員、人民革命國第一方面軍總司令兼十九路軍總指揮等職。蔣介石迅速集中十幾萬大軍向福建進攻。十九路軍眾寡懸殊,又孤立無援,福建事變於1934年1月失敗,十九路軍完全解體。

蔡廷鍇於福建事變失敗後,出洋游歷歐、美、澳洲一年,考察各國的軍事政治經濟。他以愛國主義激情,向僑胞和各國友好人士宣傳抗日主張,介紹淞滬抗戰和福建事變,抨擊國民黨政府的對日不抵抗政策。1935年7月,他與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等在香港組織「中華民族革命同盟」,以爭取民族獨立,推倒南京蔣介石政府,建立人民政權,組織聯合戰線,武裝抗日為已任。他們還創辦《大眾日報》。

「七七事變」後,全國軍民奮起抗戰,蔡廷鍇愛國心切,趕抵南京共赴國難。但蔣介石僅委以軍委會特任參議官這一虛職。11月,蔡在南京被車撞傷,回羅定休養。1939年他先後出任第十六集團軍副總司令、總司令,所部駐桂南、粵西。11月日軍在防城、龍門等地登陸,進攻南寧,蔡廷鍇調任第二十六集團軍總司令,從年底至翌年初,在桂南會戰中,指揮桂南及廣東南路各部對敵作戰。7月,二十六集團軍改為粵桂邊區總司令部,但所轄部隊皆調離,只剩些游擊隊,蔡成無兵司令,無法實現抗日抱負,乃於9月辭職。以後幾年,蔡以特任參議官虛職閑居桂林。1944年8月回歸羅定後,與譚啟秀等組織抗日游擊隊,打擊日軍。

抗戰勝利後,為反對蔣介石的獨裁和內戰政策,蔡與李濟深、何香凝、李章達等於1946年3月在廣州正正式組織「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以實現革命三民主義,建立獨立、自由、民主、幸福的新中國為目標。

新中國成立後,蔡廷鍇當選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還擔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第二屆中央常務委員、第三、四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對祖國統一大業做出了很大努力。抗美援朝中,他被推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並前往朝鮮慰問中朝軍民。

1968年4月25日,蔡廷鍇在北京病逝。

❽ 關於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的由來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節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節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節」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節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節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節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節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節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節。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節復清明節。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節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節,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節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節,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節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節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節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節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節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❾ 廣東雲浮市名人蔡廷鍇詳細介紹

蔡廷鍇(1892-1968)字賢初,廣東雲浮羅定人。外號高佬蔡。行伍出身,由士兵一步一個腳印升為19路軍上將總司令,憑的就是過人的戰功,最出名的就是率領十九路軍在「一二八事變」後奮起抗擊日軍,致使日軍侵佔上海的陰謀終不能得逞。使得世界上知道在東北不抵抗之後,中國還是有一批能打和熱血的軍人。後參與領導福建事變,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和紅軍簽訂了《反蔣抗日的初步協定》,1934年1月因內部瓦解而失敗。抗日中一度復出,因無兵而沒有大的作為。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出生日期: 1892年4月15日 逝世日期: 1968年4月25日 故居: 羅定市羅鏡鎮蔡廷鍇故居

❿ 有誰知道蔡廷鍇是誰嗎他是誰, 那裡人

【蔡廷鍇】(1892--1968)字賢初,1892年4月15日(清光緒十八年三月十九日)出生於廣東省羅定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親務農,兼做裁縫和獸醫。蔡廷鍇童年就幫農活,9歲入塾,11歲喪母,12歲輟學,即隨父做裁縫、學醫。蔡性格倔強,貧困的生活,使他對舊社會更是具有反抗精神。12歲時,他聽鄉親講述劉永福英勇抗擊外國侵略軍的故事,深受感動。當聽到清政府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行徑時,心甚憤恨,愛國主義思想逐漸萌發。

為尋找生活出路,加上存在當兵衛國的朦朧思想,蔡廷鍇於1909年投入廣東新軍。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後廣東獨立,蔡轉入廣東省衛軍,後經輾轉,1918年到李耀漢肇軍的陳銘樞營當排長。1919年肇軍解體,陳銘樞營改屬於護國軍林虎部,蔡被選入護國第二軍陸軍講武堂學習一年。

1920年孫中山返廣州重組護法軍政府,派鄧鏗組建粵軍第一師,陳銘樞部被編為粵軍第一師第四團,蔡任團本部掌旗官,後調任排長。鄧鏗對粵軍第一師訓練甚嚴,對士兵進行現代軍事技術、政治常識、社會知識和工業生產教育,蔡在該師受到熏陶和鍛煉,並加入國民共,軍事政治認識與日增進。1921年,蔡參加討伐桂軍沈鴻英的戰斗,升上尉連長。1922年5月,孫中山督師北伐,蔡參加攻克贛州的激戰。6月,陳炯明叛變,次年1月蔡參加驅逐陳炯明,重占廣州的戰斗。4月,沈鴻英進攻廣州,第一師奉命討伐,5月占肇慶,蔡以戰功升少校連長。1924年,升為營長。1925年初,蔡營與第一師各部入桂,打敗沈鴻英,旋出發東江。第一次東征陳炯明剛告結束,立即從東江回師廣州,參加平定楊希閔、劉震寰叛亂。在與南北軍閥的征戰中,蔡廷鍇成為驍勇善戰的軍官。

1925年7月,國民黨政府在廣州成立,粵軍第一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李濟深任軍長,陳銘樞任第十師師長,蔡廷鍇營編屬第十師第二十八團。是年冬,蔡營作為討伐鄧本殷的先鋒,在南征中起很大作用。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蔡廷鍇升任第十師二十八團團長,率部參加攻克平江、武昌等戰役,勇猛苦戰,立了戰功,是「鐵軍」的一支有生力量。後第下師擴充為第十一軍,陳銘樞任軍長,下轄蔣光鼐的第十師和戴戟的第二十四師,蔡升任二十四師副師長。

1927年初,蔣介石與武漢國民政府對立,陳銘樞、蔣光鼐、戴戟先後離開武漢投靠蔣介石,蔡廷鍇調升第十師師長。蔣介石「四一二」政變後,武漢政府出師河南,繼續北伐。蔡師在河南激戰奉軍,配合兄弟部隊攻克臨穎、開封。7月汪精衛在武漢反共後,蔡跟隨葉挺部隊行動,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被委派為軍事委員會委員,第十一軍副軍長兼第十師師長,任左翼總指揮,率師南下。但因階級和認識的局限,不贊成共產黨的主張,所以在南下時,便脫離了起義部隊,把第十師開到贛東鉛山。不久,蔣光鼐來鉛山,回任十一軍副軍長,蔡率部隨蔣入閩。

此後,蔡廷鍇在蔣介石麾下,不斷參加了新軍閥之間的混戰。

1930年,蔣蔡兩師參加蔣介石對閻錫山、馮玉祥、桂的中原大戰。8月17日蔣蔡兩師擴編為第十九路軍,蔣光鼐為第十九路軍總指揮,蔡廷鍇為第十九路軍軍長。

1931年初,蔣介石調十九路軍入江西,參加對中央蘇區的第二、三次反革命「圍剿」,8月在高興圩的戰役中,十九路軍受到紅軍嚴重打擊,傷亡3000人,蔡本人經冒死抵抗才得以生還。

日軍發動「九一八戰爭」,占我東北,全國一致要求團結抗日。10月,十九路軍陸續從江西調赴滬、寧,十九路軍總部和六十一師駐南京、鎮江,六十師駐蘇州、常州等地,七十八師駐淞滬、南翔等地。

1932年1月,日本帝國主義不斷派兵來滬,並進一步製造事端,甚至無理要求十九路軍撤退30公里。國民黨這政部長何應欽及張靜江先後勸蔡廷鍇撤兵,蔡表示反對,認為十九路軍駐地是中國領土,殊無撤退之理,我十九路軍守土有責,萬一日軍膽敢來犯,決定迎頭痛擊。1月23日,蔡與蔣光鼐在上海召開了十九路軍駐滬營以上幹部會議,決定抵抗日軍的各種部署。24日,蔡又至蘇州召開十九路軍駐蘇高級將領緊急會議,表明抗戰決心。雖然國民黨政府一再妥協退讓,日軍仍於1月28日夜悍然向閘北一帶進攻,十九路軍立即奮起抵抗,震驚中外的「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

1月29日,蔣光鼐、蔡廷鍇等向全國發出通電,表示守土有責,尺地寸草,不能放棄,為救國保家而抗日,雖犧牲至一卒一彈,絕不退縮。十九路軍全軍官兵在廣大群眾的鼓舞、支援下,愛國熱情空前高漲,堅守陣地,不斷擊退日軍的猖狂進攻。蔡以大無畏的膽略,在槍林彈雨中親臨前線督戰,激勵士氣。當時敵我兵力懸殊,十九路軍全軍約三萬人,加上2月中旬來援的張治中第八軍,計共只有4萬多人。日方經不斷增兵約七八萬人,配有大量大炮、坦克、飛機、戰艦。但十九路軍從1月28日至3月1日堅守上海,憑著民族精神,與敵血戰33天,前仆後繼,死傷約萬人,經歷了閘北巷戰、吳淞要塞戰斗、八字橋戰斗、蘊藻浜戰斗、江灣與廟行戰斗、瀏河戰斗等戰役,使日本侵略軍受到重創,死傷萬余名,四度更換指揮官。最後,由於國民黨政府堅持對日不抵抗政策,不再增派援兵,3月1日日軍在太倉瀏河登陸,十九路軍被迫撤離上海,退守到嘉定等地。蔡廷鍇、蔣光鼐等於3月2日通電全國,表示決本「彈盡卒盡」之旨,不與暴日共戴一天。日軍經過十九路軍嚴重打擊,侵佔上海的陰謀終不能得逞。經過英、美等國「調停」,中日雙方於3月3日宣布停戰。5月5日,國民黨政府和日本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

十九路軍淞滬抗戰是我國對日作戰從未有過的大捷,振奮了全國軍民的抗日精神,譜寫了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的新篇章。蔡廷鍇由於指揮淞滬抗戰功勛卓著,被海內外譽為「抗日名將」、「民族英雄」。

蔡廷鍇抵制蔣介石不抵抗政策,堅持抗戰的立場,引起國民黨蔣介石的不滿,蔣於5月6日令十九路軍3個師分別調往江西、湖北、安徽「剿共」,蔡等據理反對。蔣乃改令調往福建,冀圖在與紅軍的作戰中使十九路軍消亡。蔡於9月任十九路軍總指揮。

蔡廷鍇等率十九路軍入閩後,在蔣介石的催迫下,利用福建紅軍主力入贛作戰之隙,次第佔領了閩西、閩北蘇區不少地方。1933年秋,紅軍主力由江西東征福建,先在閩西連城等地殲滅十九路軍七十八師約3個團,繼在閩北殲滅兩個團,並圍困廷平、順昌、將樂、等縣城,威脅福州。蔡認識到進攻紅軍是中了蔣介石的計謀,反蔣抗日和「剿共「決不能並行,毅然決定把「反蔣抗日反共」的方針改為「反蔣抗日聯共」,立即採取積極步驟與共產黨紅軍聯絡,於9月下旬實現停戰。10月26日,他們還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和紅軍簽訂了《反蔣抗日的初步協定》,使事變發動時無西顧之憂。11月20日,「中國全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在福州召開,李濟深為主席,蔡廷鍇任人民革命政府委員、人民革命國第一方面軍總司令兼十九路軍總指揮等職。蔣介石迅速集中十幾萬大軍向福建進攻。十九路軍眾寡懸殊,又孤立無援,福建事變於1934年1月失敗,十九路軍完全解體。

蔡廷鍇於福建事變失敗後,出洋游歷歐、美、澳洲一年,考察各國的軍事政治經濟。他以愛國主義激情,向僑胞和各國友好人士宣傳抗日主張,介紹淞滬抗戰和福建事變,抨擊國民黨政府的對日不抵抗政策。1935年7月,他與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等在香港組織「中華民族革命同盟」,以爭取民族獨立,推倒南京蔣介石政府,建立人民政權,組織聯合戰線,武裝抗日為已任。他們還創辦《大眾日報》。

「七七事變」後,全國軍民奮起抗戰,蔡廷鍇愛國心切,趕抵南京共赴國難。但蔣介石僅委以軍委會特任參議官這一虛職。11月,蔡在南京被車撞傷,回羅定休養。1939年他先後出任第十六集團軍副總司令、總司令,所部駐桂南、粵西。11月日軍在防城、龍門等地登陸,進攻南寧,蔡廷鍇調任第二十六集團軍總司令,從年底至翌年初,在桂南會戰中,指揮桂南及廣東南路各部對敵作戰。7月,二十六集團軍改為粵桂邊區總司令部,但所轄部隊皆調離,只剩些游擊隊,蔡成無兵司令,無法實現抗日抱負,乃於9月辭職。以後幾年,蔡以特任參議官虛職閑居桂林。1944年8月回歸羅定後,與譚啟秀等組織抗日游擊隊,打擊日軍。

抗戰勝利後,為反對蔣介石的獨裁和內戰政策,蔡與李濟深、何香凝、李章達等於1946年3月在廣州正正式組織「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以實現革命三民主義,建立獨立、自由、民主、幸福的新中國為目標。

新中國成立後,蔡廷鍇當選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還擔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第二屆中央常務委員、第三、四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對祖國統一大業做出了很大努力。抗美援朝中,他被推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並前往朝鮮慰問中朝軍民。

1968年4月25日,蔡廷鍇在北京病逝。

閱讀全文

與蔡廷鍇祖墓美女獻花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事業單位幾月補發工資多少 瀏覽:534
他為什麼會肚子疼中班繪本故事 瀏覽:453
九塊錢三塊錢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780
鄉村愛情謝大腳怎麼不出來了 瀏覽:46
愛情的忠言是什麼 瀏覽:879
樂山經濟學院怎麼樣 瀏覽:600
澳洲回國用哪個防疫健康碼 瀏覽:320
幸福的謊言是什麼 瀏覽:709
為什麼要代管事業單位 瀏覽:965
講故事的形式寫文章怎麼銜接 瀏覽:229
老人沒有支付寶如何提供健康碼 瀏覽:758
婚姻糾紛律師如何處理 瀏覽:197
無錫美女擺攤生意怎麼樣 瀏覽:658
美女為什麼胸大 瀏覽:674
什麼叫破除千年糟粕婚姻 瀏覽:76
秦朝有哪個美女 瀏覽:67
重慶為什麼自古出美女 瀏覽:137
幼兒幸福的臉有什麼舞蹈動作 瀏覽:545
風將來會給人們帶來哪些幸福呢 瀏覽:591
狗狗要怎麼養才能養健康 瀏覽:63